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试题(附答案) (3)
2018年新课标卷高考预测卷(三)语文 试题及答案 (3)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语文(新课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
正如人长得像自己的父母是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根脉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
文化是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
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精神是民族的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
传统是民族的本。
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
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但毕竟,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中华“文化传统”能薪火相传,就因为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重视安身立命,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
从这个基因,发展出三条定律:一是热爱生命,追求幸福;二是尊重生命,道德约束;三是敬畏生命,终极关切。
改革开放尚未到位的转型期满足着安身立命的第一条定律,不断洗刷甚至消解第二、三条定律。
于是,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我们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特别是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中的免疫机能。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冲刺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
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意志”。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新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
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
2018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五)
2018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五)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原创)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几年来她们不知留下了多少色彩缤纷的文字,这其中有插科打浑,有集团大会上的激情言论,甚至还有偶尔酒醉的呓(yì)语。
B. 所向披靡(mí)的推土机、铲车凶猛地扑倒那些房屋顷刻把整个村庄夷为平地。
那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战争,一场荡涤一切的风暴,一片瓦、一块砖都不留。
C.我所生长与生活的这片神奇的土地,夹河高山,群峰竞秀,层层梯田,诡谲(y ù)神秘,自是迷人。
河岸高处住人家,座座吊角楼,美得让人心醉。
D. 风雨交加的日子,狂风如笞(chī),暴雨如鞭,天地要被凌迟,万物都在颤栗,合欢却能够娇弱地花颜永葆,又耸起了并不威武但柔韧如水的双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测试。
选句来自散文与小说,主要涉及字音字形基础,之上穿插部分通俗字词考查。
难度系数为0.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题(原创)有些寂寞,实在高不可攀。
看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的一生,与爱情和病痛做斗争的一生,虽然太多行为看上去叛逆,但实在因为太寂寞——谁能理解她的疼痛与孤独,唯有那支画笔吧。
喜欢看她的自画像,那样冷艳、那样寂寥、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妄……【甲】饱满的色彩与夸张的服饰,那张模糊的美丽的脸,如此让人摄人心魄的忧伤。
是从看佛里达的画开始,认同这种高不可攀的寂寞,只有自己知。
在电影中,佛里达在临终前说:“我希望快些离世,”他顿了顿,“永远不再回来。
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五)及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猜题卷(五)语文试题
全国高考2018届高三考前猜题卷(五)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牙舟是贵州省平塘县一个偏僻的村落,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民俗文化丰富,境内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和适合烧陶的栗木。
明朝洪武年间,江西人杨正真入黔,在平塘地区建长官司衡署以后,社会秩序安定,江西迁居平塘地区者日众,陶瓷生产工艺随之传入,于是产生了牙舟陶。
牙舟陶是汉族带入的一种制陶技术,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
布依族是当地人口占比例较多的一个民族。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迫切需要寻求精神的庇护,于是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布依族的图腾主要有龙凤鱼等,这些图腾作为装饰,被应用在衣服、染织、雕刻等方面。
一方面,由于铁器等的出现,传统陶器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开发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陶工的审美,他们从布依族的图腾、礼仪、古代图案中吸取元素,加入自己的想象,形成了这些独特的造型与装饰。
这正是牙舟陶宝贵的艺术价值所在。
牙舟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装饰效果。
牙舟陶表面千奇百怪的装饰,特别是由当地陶工想象、设计后制作出来的“小怪兽”样子的雕塑摆件,一个个龇牙咧嘴,形态夸张。
碎玻璃、粘土、草木灰、着色氧化物等原料形成的透明颜色釉,便成为牙舟陶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牙舟陶使用光泽度良好的玻璃质釉水,由于玻璃质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体膨胀系数,因此在烧制完成后便形成了特殊的冰裂纹,色彩古拙,淡雅和谐,充满一种神秘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有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
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
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
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
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
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
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
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普通高校2018届高三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五)语文试卷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五)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
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版)仿真模拟卷(五)含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五)(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五)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讲:“平生当官有三乐:凶岁检灾,每自请行,放数得实,一乐也;听讼为人得真情,二乐也;公家有粟,可赈饥民,三乐也。
”这三乐中,第一乐讲的就是遇灾减税。
与前代相比,宋朝对遇灾减税更加重视。
宋朝明文规定:百姓向官府申报灾情,知县必须受理。
知县拒不受理及有压制行为,法律规定要处“徒二年”的重刑。
知县得到灾情申报,必须于次日派人亲临实地考察,并向州郡官府申报。
州郡必须尽快派官员复查,复查官员由通判本人或州郡幕职官担任,接到命令者必须次日出发,前去受灾地,无故不得不接受派遣或拖延,朝廷依州治到受灾地的距离规定时限,延误者治罪。
最后,由路级官员再次核查,确定减免税的比率及数量,申报朝廷。
宋朝农业税收的减免,分两种情况:一是长久性减免,二是临时性减免。
前者指遇到战乱、大饥荒,农民舍弃土地全家流亡,或者土地遭到意外破坏,短期内无法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例如河流改道,河畔土地被大水冲击坍塌等。
在上述情况下,官方不但要减免当年的土地税收,而且在若干年内都无法征收相关赋税,甚者将其从税籍中勾销。
后一种临时性减免更具普遍性,因为它每年都有发生,而且数量巨大。
宋朝将灾害严重程度加以区分,规定凡受灾十分之七以上,二税全部停征。
十分之七以下酌情处置。
减免税时优先照顾贫穷者,根据户等不同加以区分。
宋朝还规定建立检灾档案,将灾害情况及减免税收情况按规定内容填入表格,分别存放于三司、户部及州郡。
2018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
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
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
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
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
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
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
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
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天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
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
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
2018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测试5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5(2018.1.12)满分:90 时间: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猜题卷全国卷II、III第五套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猜题卷(第五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
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
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
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
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題,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
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
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
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丈化区、南亚丈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
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
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2018届高考语文预测卷试卷三
2018届高考语文预测卷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
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
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限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
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
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
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精选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
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诗歌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基本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论述文人画家与文人画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与西方画家的比较论证,指出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B.文章以《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的创作特点为例,来论证顾恺之的“传神”艺术理念。
C.文章从文人画家处理画面的特点和理念的角度,来论证文人画家的创作追求和“画中有诗”的境界。
D.文章最后论述了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土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人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恍惚田洪波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
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
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
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
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
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
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人的袅袅香气。
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
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
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
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
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
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
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
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
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
后来黑叔给我央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
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
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
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
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
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
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
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
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
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
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
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
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
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
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
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肢什么的。
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
本文叙述的事情可能事件真实,但其中的情节有加工的地方。
B.“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这些话不仅体现了黑叔是一个重视知识的人,也为后文因孩子学习不好而精神恍惚做了铺垫。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
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
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5.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5分)6.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