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前世今生
月亮知识知多少
一、月亮的“档案”我的名片姓名:月球,又称太阴体积:地球的1/4质量:约7359亿亿吨直径:约3274.8公里与地球的关系: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简介: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
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
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至阿波罗17号结束。
月球概述: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
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27.321666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
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
世界各国不敢公开的月球秘密_1
世界各国不敢公开的月球秘密
时至今日,太空人登陆月球已有26年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反而由于从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不解资料,让科学家愈来愈迷惑,每当夜晚抬头望向月球之时,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不禁要问:月亮呀!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你的真相?
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种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种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原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
地球是铁多矽少,月球是铁少矽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多,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
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
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
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
1。
探秘月球知识点总结
探秘月球知识点总结导言在人类历史上,月球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天体,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
本文将探究我们对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形成、表面特征、环境情况、月球探测任务的成果,以及未来月球探索的计划和前景,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月球这个神秘的卫星。
一、月球的起源和形成1.1 月球的起源理论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较为广泛认可的是“大碰撞理论”,即4.5亿年前,地球被一个巨大的天体撞击,这一撞击事件产生了月球。
月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科学家们在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
1.2 月球的形成和结构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4公里,表面积约为3795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大小。
月球的结构分为地壳、月幔和月核三部分,和地球的结构有些相似。
二、月球表面特征2.1 月球的地形特征月球表面由众多的撞击坑、月海、群山和断崖等地形特征构成。
在表面特征上可以分为高地和低地两种地形。
而月球的撞击坑是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形成于太空中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球表面。
2.2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的地质构造主要分为月海和高地两类。
月海为较为平坦的低洼区域,又称Maria(意为海洋),在月球表面形成了一些幽暗的阴影区。
而高地则主要由月壳和月幔构成,表面多为山脉和高原。
2.3 月球的表面物质月球的表面物质主要是玄武岩和高地岩石构成,其中的高地岩石年龄相对较老,而玄武岩是较为年轻的地质构造。
此外,月球表面还存在一些矿物资源,如钛、铁、水等,这些矿物资源对未来的月球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月球的环境情况3.1 月球天气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也没有气候,它没有云、风、雨或雪,也没有季节变化。
月球表面温差极大,白昼温度可以达到127摄氏度,夜间则可以降至零下173摄氏度。
这种极端的温差使得月球表面环境极其恶劣。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一、古代对月球的兴趣与猜测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神秘与浪漫之感便使得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古代,人们便开始对月亮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月球的猜测和传说。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被称为“月亮婆婆”,并且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二、现代科学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撞击坑,这是对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突破。
19世纪,约翰·赫歇尔通过绘制详细的月球地图,使人们对月球的地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人类首次登上月球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月球的人类。
这一伟大的成就被誉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标志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之后,美国还进行了5次类似的登月任务,共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
四、月球探测器的发展除了人类登月,月球探测器的发展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20世纪50年代,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人造物体。
此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研究。
五、月球样品的回收与研究在进行月球探索的过程中,人类还成功地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研究。
1970年,苏联的“月球16号”探测器成功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成为了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样品回收的国家。
此后,美国的“阿波罗”和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也相继实现了月球样品的回收,为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六、未来对月球的探索计划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仍在继续进行。
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都已提出了自己的月球探索计划,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此外,私人航天公司也开始参与月球探索的竞争,为未来的月球探索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月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
月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是人类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一直以来都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和探讨。
通过对月球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演化规律,揭示太阳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本文将从月球的形成、结构特征、表面地貌和演变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一起探寻月球的奥秘。
一、月球的形成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大碰撞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约45亿年前,地球形成后不久,一个大小约与火星相当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这次撞击被称为“地球-火星撞击事件”。
在这次撞击中,地球外层的部分物质被抛射到太空中,逐渐凝聚形成了月球。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万年,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月球。
二、月球的结构特征月球是一个无大气层的天体,其直径约为3474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三部分。
地壳是月球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厚度约为60-70公里。
地幔是地壳与核心之间的部分,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组成,厚度约为1300公里。
核心是月球的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直径约为500公里。
三、月球的表面地貌月球的表面地貌主要包括高地、低地、月海、陨石坑等特征。
高地主要分布在月球的背面,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是月球上的主要地貌单位之一。
低地主要分布在月球的正面,地势较为平坦,是月球上的另一个主要地貌单位。
月海是月球上的一种暗色平坦地形,由火山喷发形成,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玄武岩熔岩。
陨石坑是月球表面的凹坑,是由宇宙尘埃和小行星碰撞形成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四、月球的演变历程月球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初生月球、大撞击时期、玄武岩时期和现代月球四个阶段。
初生月球阶段是指月球形成后的最初几百万年,地壳凝固,月球表面呈现出高温、高压的状态。
大撞击时期是指地球-火星撞击事件后的数百万年,月球表面遭受了大量撞击,形成了大量的陨石坑。
玄武岩时期是指约38-30亿年前,月球表面出现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许多月海。
月球探索的历程
月球探索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经了漫长而充满成就的历程。
从最早的太空探索开始,到如今的载人登月计划,每一次探索都在深化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本文将回顾月球探索的历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太空初探1959年,苏联的“月球2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
其后不久,“月球3号”成功着陆并传回了第一批月面图像。
此后,美国也加入了太空竞赛,并于1969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二、人类登月的壮举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携带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陆月球。
当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足月球的人类时,他发出了那经典的一句:“这是一个小步,却是人类的巨大飞跃。
”这一壮举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月球探索的进一步自阿波罗登月后,人类陆续发射了多次无人探测器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月球。
1972年,阿波罗17号成为最后一架登月飞船。
此后,月球探索进入了停滞期,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利用无人探测器和遥感技术来获取更多月球的信息。
四、新的机遇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对月球资源的需求,各国重燃对月球的兴趣。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软着陆,并成功实施了月面巡视和采样返回任务。
这一系列探索为中国的进一步登月计划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2019年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再次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并为将来的深空探索做准备。
这一计划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人类下一次登月。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月球探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人类将进一步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太阳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
同时,建立月球基地成为实现深空探索和人类登陆火星的关键一步。
除了科学研究,月球也将成为商业发展的目标。
一些私人公司已经着手计划利用月球资源,包括水和氧气等,以支持未来太空旅行和地球外殖民的需求。
月球奇谈:历史上扑朔迷离的事件
古老的月球,自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类未知的宇宙奥秘之一。
从古代的文明传说到现代的科学探索,月球都扑朔迷离,充满着神秘与未解之谜。
然而,历史上不乏一些扑朔迷离的事件,让月球更显神秘,成为人类永恒的探索对象。
公元前593年,古希腊哲学家安西玛德(Anaximander)首次提出了月球的地理学理论,认为月球是一个由火和土所组成的天体。
这一遥远的理论在当时无法得到证实,但标志着人类对月球性质的第一次探索,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月球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当时,有关月球的各种神秘传说在欧洲广为流传。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月球女神的传说。
相传,有位勇敢的骑士决定攀登月球,寻找月亮女神并向她求取力量。
传说中,这位骑士最终成功登上了月球,并带回了月亮女神的神秘力量。
这个传说虽然充满浪漫色彩,却也激发了人们对月球的好奇心,使得月球的神秘与未知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机会实现对月球的探测和登陆。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类,他的“这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成为经典。
然而,正是这次成功的登月计划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怀疑登月是否真实发生,还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假说。
这让月球之旅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进入21世纪,随着探月项目的不断深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相继实现了探月和月球车登陆等壮举,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月球奇谈。
然而,就在不久前,一些科学家又发现了有关月球的新迹象和奇怪现象,比如月球背面的神秘信号和未解之谜等。
这些奇特的发现和事件,使得月球的神秘之处更加扑朔迷离,让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之旅永无止境。
无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现代科学的探索,月球始终如一地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无数的故事和事件,使得月球成为历史上扑朔迷离的神秘之地,也成为人类永恒的探索对象。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揭开更多的月球奥秘,见证更多的月球传奇,这块神秘的天体将继续点亮人类探索未知边界的激情。
月球的前世今生
科学视点TOPICSTOP20月球的前世今生月球从哪里来?月球背面有没有外星人?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
不断的探索则可以去伪存真,让我们无限的接近真相,对月球亦是如此。
“月球是怎么来的?”“美国人真的登陆过月球吗?”“月球背面有没有外星人?”很多天文爱好者喜欢问类似的问题,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
形成月球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1879年达尔文的分裂说,他认为地球的自转周期和由太阳引起的潮汐周期的相近导致共振的发生,部分物质变形脱离地球形成月球,地球上广阔的大洋就是遗留的痕迹。
1930年天文学家詹弗瑞指出摩擦阻尼作用会遏制共振造成的振幅扩大,也不会导致地球物质的分裂抛出。
之后很少有人探讨有关月球起源的问题。
1952年,地球化学家尤里成为第一个真正关注月球起源的人,他认为月球由太阳系原始星尘汇聚形成,然而阿波罗计划带来的样品证明月球是一颗经过了分异的星球,并不是尤里最初认为的冰冷的,未经分异的原始物质。
阿波罗计划前后,月球的研究者们针对月球起源分别提出了共增生理论,捕获理论及修正的分裂理论。
共增生理论认为月球和地球一并由太阳系星子碰撞聚集形成;捕获理论认为早期月球本不属于地球,月球在运行中因为轨道接近地球,被地球强大的引力吸引并被其捕获成为卫星;修正后的分裂理论认为原始地球形成后,由于核幔分异,转动惯量减小,自转周期变小引起的部分地幔物质甩离地球形成月球。
三种文 | 王世杰团队 许英奎21理论在随后的几十年经过修正可以解释月球的部分特征,但三种假说都不能独立解释月球的全部特征。
1975年,美国天文学家哈特曼和戴维斯提出了大碰撞假说,认为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被抛掷出去,这些物质的一部分慢慢降回到地球上,另一部分则进一步吸积,形成绕地球转动的月球。
随后天文学家卡梅隆和沃德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大碰撞理论经过一系列修改和发展逐渐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占据月球起源众学说的主导地位。
揭秘月球基地的前世今生
数百年前,人类就开始对月球的探索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憧憬。
在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月球基地被描绘成一个遥远、神秘的地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月球基地已不再是虚构的概念,而成为现实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揭秘月球基地的前世今生,了解它的由来和未来。
月球基地的前世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太空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标志着人类成功踏上了外层空间的土地。
从那一刻起,人们对月球基地的构想便开始萌发,各种太空计划和探索活动也在不断进行。
然而,由于种种技术、成本和安全等问题,直到最近几十年,月球基地才真正成为现实。
如今,随着多家国际航天组织和私营企业的加入,月球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先进的太空技术、可持续能源系统以及对月球表面的深入了解,使得月球基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逐渐成为可能。
一些国家和机构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计划,计划在未来数十年内建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用于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甚至是作为太空旅行的中转站。
月球基地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对太空领域的推动,它还将在地球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月球基地的建设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
其次,月球基地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工业和商业领域,从中我们将看到新的商机和经济增长点。
最重要的是,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生存和发展的实践场所,为未来更远的太空探索和殖民奠定基础。
然而,月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知。
例如,太空环境下的生存和工作条件非常恶劣,需要解决诸多生命保障、资源利用和人类适应性等问题。
同时,国际合作和法律规范等方面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加强和完善,以确保月球基地的和平与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月球基地的前世是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梦想和努力,而今生则是科技与勇气的结晶。
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和智慧,更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基地必将继续演绎着属于它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一伟大篇章的书写。
月球的起源与演变
月球的起源与演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起源和演变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有多种学说和理论,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月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一、月球的起源关于月球的起源,有几种主要的学说,包括大碰撞学说、双星系统学说和原始共生学说。
1. 大碰撞学说大碰撞学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月球起源学说之一。
该学说认为,约45亿年前,地球在形成初期受到了一颗体积较大的天体的撞击,这颗天体被称为“带来者”或“Theia”。
这次巨大的碰撞使得地球的部分物质被抛射到太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一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和地球的岩石成分如此相似。
2. 双星系统学说双星系统学说认为,月球并非是从地球上分离出来的,而是在地球形成的同时,由于引力作用而一起形成的。
这种学说认为,地球和月球一直都是一个双星系统,它们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
3. 原始共生学说原始共生学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同时形成的。
在这种学说中,地球和月球的物质来源相同,它们是在太阳系形成的尘埃和气体云中同时凝结而成的。
二、月球的演变月球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月球的表面特征、内部结构和轨道运动等方面的变化。
1. 表面特征演变月球的表面特征主要包括月海、撞击坑、山脉等。
在月球形成初期,由于频繁的撞击事件,月球表面布满了撞击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表面逐渐形成了月海和山脉,这些特征是月球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2. 内部结构演变月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月壳、月幔和月核。
随着月球的演变,月壳可能会发生变化,月幔和月核的热力活动也会对月球的内部结构产生影响。
月球内部的熔岩活动和地质变形是月球演变的重要因素。
3. 轨道运动演变月球的轨道运动也在不断演变。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月球的轨道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摄动”。
月球的轨道倾角、离心率等参数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对月球的运动轨迹和地球潮汐等现象都有影响。
总的来说,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测,逐渐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月亮走过的路:月球历经的巨大变迁
在漫长的宇宙岁月中,月球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明珠,它伴随着地球一起旋转、徐徐前行。
作为太空中最为神秘的天体之一,月球历经了无数巨大变迁,见证了宇宙的沧桑和演变。
数十亿年前,月球形成于太阳系的早期。
在那个时候,太阳系充满了混乱和剧烈的撞击事件。
在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中,岩石和冰块逐渐凝聚,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月球。
这颗静静悬挂在夜空中的巨大天体,承载着遥远岁月的记忆,无声地守望着地球上的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表面出现了无数的环形山、裂缝和高地。
这些地貌的形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太空中的撞击事件,每一次撞击都为月球表面增添了新的印记,也改变了其原有的面貌。
而与此同时,月球上的火山活动也曾一度非常活跃,喷发出的熔岩在表面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和山脊。
然而,尽管月球曾经历过种种巨变,但是如今,它已显得相对静谧。
漫漫岁月洗刷了其表面的多数特征,使得我们看到的月球更像是一片古老而安详的土地,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宇宙的故事。
然而,尽管外表看似静谧,实则月球依然在经历着不断的变迁。
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的枯燥灰色表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秘密:比如,月球可能拥有水冰资源,而这也许将成为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资源之一。
此外,月球上也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或许将在未来支持人类在月球上长期居住的可能性。
如今,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月球的探索之旅愈发引人瞩目。
人类登陆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这也标志着月球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据点。
月球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宇宙的巨变。
从太阳系早期的混乱到现今的宁静,月球承载着太多的宇宙秘密和未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开启全新的篇章,而月球也会在人类的脚步中继续承载着星辰之间的历史传承,默默地守护着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月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
月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是人类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月球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演化规律,揭示太阳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本文将从月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月球的形成**关于月球的形成,有几种主要的学说,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大碰撞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月球的形成是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将地球外层物质喷射到太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一过程发生在约45亿年前,也就是太阳系形成后的不久。
在这次撞击事件中,地球外层物质被抛射到太空后,逐渐聚集成为一个围绕地球运转的天体,即月球。
月球的成分主要是地壳物质,因此与地球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和地球在化学成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月球的演变历程**月球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初生月球、火山活动期、撞击期和现代月球。
初生月球阶段是指月球形成后的早期阶段,这时的月球表面炽热,充满火山活动。
在这个阶段,月球表面的岩浆喷发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平原,如月海等地貌特征。
这些火山平原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登月任务选择的重要着陆点。
火山活动期是指初生月球后的一段时间,月球表面的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但仍有一些火山口在这个时期形成。
这个时期的月球表面仍然是一个充满火山活动的世界,但整体火山活动的规模和频率都有所减弱。
撞击期是指月球表面遭受大量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和山脉。
这个时期的月球表面充满了各种大小的撞击坑,其中一些撞击坑形成于约38-39亿年前,是月球表面最古老的地质特征之一。
现代月球是指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这个时期的月球表面基本上没有新的火山活动,但仍然受到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
现代月球的表面地貌主要由火山平原、撞击坑、山脉和月壳构成,这些地貌特征记录了月球演变的历史。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人类登月发展历史
人类登月发展历史人类登月发展历史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Sputnik I(卫星一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苏联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引发了与美国冷战太空竞赛。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即离开地球轨道。
这使它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
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
月球1号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地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
1959年9月12日,月球2号探测器发射升空,9月14日-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成为首个在月球上降落的航天器。
三个星期后,另一无人航天器卢纳3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的照片。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呼吁国会支持在"这个十年结束时"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1962年2月20日-格里恩成为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
1964年7月31日-游骑者7号成为首个降落在月球上的美国航天器,在降落前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2月3日-苏联的月球9号进行了首次有控制的月球软着陆,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4月至5月-月球10号对月球轨道进行了第460次飞行,向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党代会播放了"国际歌"。
1966年6月2日-探索者1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美国航天器。
1968年9月18日-探测器5号(zond 5)绕月球飞行,成为首个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降落在印度洋上。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阿波罗8号实现首次载人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称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1970年4月11日-美国被迫中止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乘员使用月球车。
人类月球日是几月几日?"人类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
为什么月亮朝着地球那一面是不变的
为什么月亮朝着地球那一面是不变的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自从人类有了观测的能力,我们就能够看到月亮的移动和形态的变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总是只看到它的一面,而且是始终不变的一面。
为什么月亮朝着地球那一面是不变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探索月球的历史、结构和运动,找出为什么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始终不变的原因。
一、月球的历史月球的形成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
目前的学说认为,月球是在45亿年前地球诞生时形成的。
当时,一个岩浆球体撞击了地球,撞击产生的能量使得一部分物质被抛出了地球的引力范围,后来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月球。
由于当时的地球和月球都在不断冷却之中,月球的表面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撞击,这些撞击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陨石坑,比如说“海王星撞击坑”。
经过数亿年的演化,月球的主要结构已经基本上形成。
它被分为外部的壳层、中间的幔层和内部的核心。
尽管月球的直径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它的质量仍然相当大,是地球质量的1/81。
此外,月球的密度也比较大,约为地球密度的三分之一。
这一事实表明,月球的物质成分与地球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主要是由一些轻元素(如氧、硅、铝等)组成的。
二、月球的运动月球的旋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分别为27.3217天。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只看到它的一面的重要原因。
如果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不一致,那么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表面就将会发生变化。
由于月球的公转轨道呈现出椭圆形,所以在某个时刻,月球距离地球最近;在另一个时刻,月球距离地球最远。
这样的运动轨迹导致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月球从远离地球的一面向着地球的那一面运动。
这个问题与“潮汐锁定”有关。
潮汐锁定是指由于引潮力的作用,卫星所转的周期等于它绕行的轨道周期。
根据这个原理,通常来说,一个卫星都会被潮汐力锁住,使得它的旋转速度与绕行轨道的周期相等。
这意味着,卫星所转的那一面总是朝向运行的行星。
月球的形成与演化
月球的形成与演化在地球的天空中,我们每晚都能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
然而,你是否曾经好奇过月球是如何形成并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的呢?本文将探讨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1. 形成理论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几种主要理论。
最著名的是"碰撞喷发理论",也被称为"大撞击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地球在形成初期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撞击,一个叫做“碰撞体(Theia)”的星球撞击了地球。
这次撞击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部分地壳物质被抛射到太空中并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
2. 形态与构造月球的形态和构造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演化提供了线索。
月球表面主要由晕岩和月海组成。
晕岩是月球较古老的地壳岩石,而月海则是熔岩喷发后形成的大型平原区域。
通过研究晕岩和月海的年龄,我们可以推测出月球的演化历史。
3. 演化历史月球的演化经历了数个重要的阶段。
在其形成初期,月球表面经历了激烈的岩浆喷发,形成了大量的熔岩斑块,即后来所称的月海。
这些月海的年龄较古老,大约在38亿年前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内部的活动减弱,岩石的喷发变得不那么频繁。
这导致月球表面逐渐冷却、凝固,并形成了晕岩地壳。
晕岩形成的时间距今约为39-42亿年。
晕岩中的岩石蕴含了关于地球早期历史以及地壳的重要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是撞击事件的发生。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月球表面遭受了许多撞击,这导致了月球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撞击坑。
一些大型的撞击坑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海洋,如"雨海"和"雨海"等。
这些撞击坑记录了月球历史上重要的天体碰撞事件。
4. 月球演化的影响月球的演化对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大撞击事件给地球带来了丰富的地壳物质,这些物质对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月球的引潮力对地球的振幅和倾斜度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系统。
此外,月球也对地球上的生物演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通过调节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轨道倾角。
关于月球的故事
关于月球的故事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陪伴着地球经历了无数个日夜。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球有着种种猜测和想象,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将讲述几个关于月球的故事。
一、月球的起源关于月球的起源,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在大约45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
据科学家研究,当时有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以高速撞击地球,撞击产生的碎片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月球。
这种理论也被称作“大碰撞理论”。
二、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表面有许多特征值得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大小不一的陨石坑。
这些陨石坑是由于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
而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是位于月球背面的“东海盆地”,它是由一颗直径约为18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此外,月球表面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尔卑斯山脉和月海。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山脉,而月海则是由火山喷发或陨石撞击形成的广阔平原。
三、人类探月历程人类探月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发现。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
他的足迹留在了月球表面,成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人类多次进行探月任务,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样本。
这些数据和样本对于我们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
首先,月球引力是地球自转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月球的引力,地球的自转速度可能会非常快。
其次,月球还起到稳定地球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自转轴保持稳定,避免了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月球还对地球的海洋潮汐产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潮汐现象。
五、未来的探月计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探月计划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目前,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计划探测月球的任务,例如美国NASA、中国国家航天局等。
这些任务将进一步探索月球的资源、地质和环境等信息,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基础。
月亮怎么形成的
月亮怎么形成的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
那么月亮是怎么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月亮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月亮形成的原因在46亿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当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没有诞生。
太阳系还处于混沌初开的太阳星云阶段。
在年轻太阳的周围,庞大的气体尘埃星云中,尘埃与块状岩石不断的凝聚、碰撞、吸积,星云中的部分物质开始生成为环绕太阳的行星和卫星系统。
对于40亿年前月球的形成。
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
一种假说是分裂说。
即有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自转非常快,因此月球通过离心力从地壳中分裂出来了。
但这要求地球的初始旋转速度太快以至难以令人置信。
另一种假说是俘获说,即有人认为月球是地球通过地心引力俘获的现成天体.但这要求一个实际上不可行的扩展的地球大气层来散发穿过大气层的月球的能量。
还有一种假说是同源说.即有人认为地球和月球是在最原始的吸积盘里形成的.但这无法解释月球中金属铁的剥夺。
而且这些假说还不能解释地一月系统所要求的高标准角动量。
还有一种假说是碰撞说。
即有人认为地-月系统是一次大碰撞的结果: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刚刚形成的原始地球。
爆炸的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后积聚形成月球。
然而。
陨石分析表明火星和行星这些太阳系内的天体具有与地球大不相同的氧和钨同位素组成。
而地球和月球具有几乎相同的同位素组成。
发表在2012年的对Apollo月球样本所作的钛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组成。
这与月球形成的碰撞说相矛盾。
另外,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碰撞。
则碰撞过程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随后在地球轨道中发生的物质重聚将融化整个地球外壳,形成岩浆海洋。
新形成的月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岩浆海洋.估计海洋深度从500km到整个月球半径之长而事实并非如此。
可见碰撞说也不成立。
既然月球既不是被地球俘获的一个现成天体。
也不是地球与别的天体碰撞的产物.因此月球只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
人类的月球探索历史
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升空,两往后在月球的静海着陆,第一次实现人类从一个天体到另一个天体的飞翔。
同年 10 月 7 日,前苏联 " 月球 3 号 "探测器,成功的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反面的照片。
1966年1月31日,前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飞翔了39 个小时此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邻近人类第一次实现软着陆。
1970年9月20日,前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收集了120 克月岩样品,带回地球。
60年月,美国依据它宏大的 "阿波罗登月计划 " ,先后发送了 9 个" 彷徨号 "和 7 个" 勘察号 "月球探测器,拍回了数以万计的月面照片,此后又为阿波罗载人飞船着陆,发射了 5 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它登月地址供给探测数据。
与此同时, 10 次阿波罗载人登月试验,从不带人到近地轨道飞翔、带人模拟登月飞翔、到最后带人登月预演。
至此美国达成了登月的全部准备。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 " 阿波罗 11 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升天,此次飞翔的目标是月球,这是人类的首航。
他们经过 75 小时的飞翔抵达了月球轨道。
于是由科林斯驾驶指令舱绕月球轨道飞翔,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于 7 月 20 日在月面近海一角下降。
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奥尔德林紧随后来。
他们在月面长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插上月球,上边镌刻着"公元 1969 年 7 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初次登上月球。
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
" 他们在月球上兜留了二日,在达成月面观察任务此后,进入登月舱,走开月球回到月球轨道上的指令舱中,与科林斯集合此后开始返回地球。
月的演变过程介绍
月的演变过程介绍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许多演变过程。
最早的月球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当时一个巨大的天体与地球相撞,产生了大量的碎片,这些碎片最终聚合成了月球。
在月球形成后的早期时期,它的表面活动非常剧烈,发生了大量的火山喷发和撞击事件,形成了许多巨大的撞击坑和山脉,例如月球上最大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
此外,月球表面也形成了许多裂缝和断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表面逐渐冷却并固化,表面的火山活动逐渐减少。
然而,月球内部的热量仍然存在,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地壳向外膨胀,形成了月球上的一些大型山脊,例如阿波罗山脉。
在月球演变的过程中,太阳风和小行星的撞击也对其表面造成了影响。
月球表面有一层极细的“月壤”,它由太阳风和小行星的碎片组成。
这些撞击事件还导致了月球上的尘埃和岩石被抛到太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的尘埃环。
总之,月球经历了许多演变过程,它的表面特征和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地球外空间探索的重要研究对象。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的前世今生从形成到现在的45亿年间,地球曾多次遭到小行星的碰撞,也曾受到风雨的侵蚀,遭受过熔岩的洗礼冲刷,甚至因地壳运动而被挤压拉伸,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它遥远过去的蛛丝马迹是否都已消失殆尽。
有关地球前世今生的探索,只有在一个地方,还相对完整的保存着,这个地方就是月球。
科学家们遍访地球各个角落,描绘山脉和洼地,探索其内部奥秘以加深对地球历史的了解,科学家们还试图解开月球诞生之谜,希望借此来还原地球年轻时的样子。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便对月亮充满了向往,月球作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球,几千年来为人民指引方向,帮助人类计算节气,并且哺育了无数神话故事。
大约在400年前人们才开始科学的研究这个星球,几百年前伽利略听说,远在荷兰一位光学仪器家制造了一个可以看清远处物体的仪器,作为第一位现代科学家,伽利略想到在这个仪器的帮助下,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即将有所突破,宇宙苍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世界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对于当时的一些哲学家来说,月球是一个完美的、剔透的、神圣的球体,与之相比,地球则充满了瑕疵。
通过望远镜,伽利略则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月球,他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峦及沟壑和地球大同小异。
时间回到现代的月球研究,1959年由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第一台探测器登月,旨在拍摄特写照片得出直观的数据,宇航员们发现月球就像一个早期太阳系遗留下来的时间仓。
通过研究采集回来的岩石样本证实一个惊天理论,月球和地球表面的组成成分其实是极其相似的,月球很可能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
当时地球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一个大小仅次于火星的星球相撞,尘埃落定,撞击的碎片在地球轨道运行,进而形成月球。
那时月球上的挥发性物质,如水逐渐蒸发干净,撞击过后月球逐渐冷却下来,表面的熔浆也逐渐变硬,形城外壳。
但是月球仍旧经受着混沌的太阳系中时常发生的撞击,爆炸等严峻考验,其表面在历史不同时期中都经历着高强度的凛冽锤炼。
科学家们想知道这般锤炼是否让月球孕育了某些资源,比如水资源,一旦被发觉它将对长期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巨大的帮助。
随着探索外太空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已有足够的能力用火箭将人和生命维持装置送上轨道,300多次的载人飞行记录,足以证明人类可以在地球外生存和探索。
与其他飞行任务相比,阿波罗计划在人类了解地球和宇宙关系以及自我认知方面更具推动作用,但这一句话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
登陆月球是人类探索的一次飞跃,但宇航员从月球上捡到的东西,才是阿波罗行动带给我们的巨大财富。
阿波罗号宇航员走出登月舱后,发现月球上笼罩着厚厚的尘埃,四处可见岩石和坑洞,他们漫步月球,将总计382公斤重的岩石拣回了返回舱。
回到实验室,科学家们对宇航员带回来的岩石标本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到些线索,来攻克人类科学无法解答的谜题。
月球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帮助人类,来解开更大的谜题。
地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进化成如今这个我们居住的星球的。
阿波罗计划带回来的岩石标本,让我们离答案更近了一步,但是谜题仍未解开。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表面面积还不到地球表面面积的十分之一,体积只有地球的五十分之一,质量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
月球上没有空气,表面温度白天可达123℃,夜晚可降至零下233℃。
作为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月球引领着人类走向新的千年,也为各种神话传说注入源源不绝的灵感。
再来看看现代人对月球探测取得的成果,1959年由前苏联和美国共同发射的探测器,首次近距离拍摄到了月球的照片,获得了一些基本数据信息,随后撞向月球表面。
从那时起我们了解到,月球与地球究竟有多大的不同。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十分干燥,引力很小。
而有关月球起源的争议,几个世纪前就开始了。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推崇的分裂说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就成了月球。
地球表面留下的一个巨大深坑,太平洋成了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
而赞同俘获说的人们则认为,月球原是漂浮在太阳系的物体,在飞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从而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有关月球起源的第三种假说,是由美国天文学家托马斯西伊提出的,他因抨击爱因斯坦的理论及剽窃指控而被世人熟知,西伊的假说认为,月球在地球附近出生,逐渐中了地球引力的魔咒,按照这种说法,月球就相当于一个迷你地球,这一假说如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
阿波罗号上的宇航员带着一系列任务奔向月球,希望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从而让有关月球起源的争议,尘埃落定。
六名阿波罗号成员在月球赤道附近着陆,作为第二个登月的宇航员巴斯奥尔德林称赞道,这是一块美不胜收大气磅礴的废墟。
他和其他宇航员发现,月球表面是完全干燥的,完全没有任何水流过的痕迹,主要根据是月球上层没有大气层,即使存在水也早已经蒸发干净。
然而更多的信息是肉眼看不到的,通过研究采集的岩石样本,发现里面含有大量的元素,如氧化铁、氧化钙、还有很多含氧化何物。
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的一切都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甚至连昭示月球起源的蛛丝马迹也能被捕捉到。
长时间的内力作用让地形发生了变化,月球的内部信息也因此暴露无遗,这在阿波罗号着陆点就可窥一斑。
通过分析着陆点的岩石样本,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类似玻璃的钛铁矿,这种矿石富含大量的氧元素,哈勃分析数据显示,这一代分布着大量的钛铁矿。
仪器开始分析下一个目标,25英里宽,两英里长的,阿利斯塔克环形山。
这个火山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的一次撞击,这也是宇宙史中最近的一次剧变,所以这个火山在月球上也是较近期形成的,这次撞击使下方地层暴露,伴随着也暴露了一个早期由撞击、火山喷发、月表活动形成的区域,同样的这个区域分布着大量的钛铁矿,也就意味着,氧。
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上一些年代久远的巨大坑洞四周,围有同心圆状的山脊,从这张由美国航天局月球探测轨道飞行器LRO拍摄的图片中能清楚的看到,月球东海的同心圆结构十分明显。
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关于坑洞形成的原因,曾有人认为是撞击产生的热量融化了月球上的岩石,而现在有人提出坑洞的形成是撞击物撞在了正在熔融的月球表面上,这也印证了之前的一个猜想,在月球诞生的早期,其表面被岩浆海覆盖。
当宇航员们踏上月球,他们发现了一种质量较轻的岩石,斜长岩。
这一发现表明,一些较重的物质陷入了月球内部,较轻的物质这被挤到了月球表面。
宇航员们带回来的岩石标本与地球上的很类似,原因之一就是两者的氧化物同位素惊人相似,同位素如同血型,科学家利用它在太阳系物质进行分类,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表面干燥异常,没有水存在过的迹象。
阿波罗号最后一次登月任务完成后不久,美国科学家艺术家威廉哈特曼于1974年提出了关于月球起源的新猜想。
他的理论是根据神话故事展开的,太阳系内有一颗和火星大小差不多的行星,堤亚。
堤亚这个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曾经统治世界的古老神族,泰坦。
月神塞勒涅就是泰坦的后裔,行星提亚的轨道很不稳定,最终朝地球的方向飞去,并以一定的角度与地球发生碰撞,造成了地球自转加快,撞击形成的碎片进入近地轨道,当撞击产生的尘埃落定,那些碎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在这个过程中,水等易挥发的物质从月球上消失了,月球由地球和小行星堤亚撞击所形成的残骸汇聚而成,这就是月球比地球更轻密,度更小的原因。
和地球一样,月球的核心由固态铁组成,但密度比地球要小的多,在猛烈撞击下形成的月球,开始逐渐冷却,表面上那些纵横交错的岩浆流慢慢凝固,但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混乱环境中,月球继续遭受撞击。
月球表面不断遭到巨大的撞击,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 绘制的月球海拔地图中,我们就能看到月球的受创痕迹,阿波罗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的大量火山岩就是这些撞击带来的间接产物。
在地球上火山爆发是板块摩擦产生的热量和压力引发的,而这些条件在月球上都不具备。
月球上的火山形成与撞击有关,巨大的撞击强度将月球表面融化,一些物质从炽热的内部被释放,由于月球引力小,喷发出来的物质就会不断向高处堆积,而熔岩则会一层一层地流向四周,蔓延至很远的地方,这就是几乎占月球表面六分之一的月海形成的原因。
这些巨大的由火山灰充填的盆地是30到40亿年前,月球表面遭到巨大猛烈撞击后形成的。
这些撞击所带来的质量较大的复合物质很快沉入岩浆之中,通过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拍摄的画面,科学家们还发现了最近几次撞击所留下的火山残留物。
这是阿利斯塔克高原,高原上被熔岩分割出许多神秘的条状沟槽,还有两个巨大的陨石坑。
其中一个陨石坑是亿年前的一次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壁外堆满的岩石,这些岩石是月球表面在遭到撞击后的碎裂物。
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可能是很早以前火山喷发烧灼的痕迹。
第谷坑也是月球表面一处奇特的地形,它生成与一亿年前的一次撞击。
第谷坑最高处与坑底有2千米的落差,在第谷坑的最高峰上有一块直径120米的巨砾,科学家们在它的顶部和周围,发现了被撞击产生的巨大热量熔融的岩石的痕迹。
月球诞生以来对地球产生的持久了巨大的影响,月球引力每一百年大约让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千分之,也让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每年增加厘米。
月球潮汐力令地球自转趋于稳定,它还促成了洋流的形成,进而对地球气候带来影响。
地球与月球间的亲密关系源自很久很久以前的那次巨大撞击,但这一说法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首先是关于水的争议,撞击说认为月球上的水和其他不稳定的物质被蒸发了,月球上的干燥环境与这一说法相吻合,但事实上月球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干燥。
美国航天局1998年发射月球勘探者号空间探测器,开始利用伽马射线谱仪绘制月球表面的地图。
数据显示月球两级存在大量的氢,如果这些氢以冰的形式存在,那么月球上就有数百万吨的水资源储备。
在月球上太阳晒不到的区域里,确实有水存在的可能性,在月球两极坑洞的永久阴影区内就藏着大量的冰。
2009年美国航天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LCROSS抵达月球,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会合,准备对位于月球南极直径97公里的卡贝乌斯环形山进行撞击,以探测月球上是否存在着冰。
在撞击后不久大量烟云从环形山内升起,这些烟云由二氧化碳,氨,甲烷等成分组成。
科学家们还发现,撞击点的土壤里大约还有%的水冰,比地球上不少地区的含量还要高,水的存在对于那些渴望有朝一日能到月球上生活的探索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
但这些水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些水可能是撞击月球的彗星带来的,经过数不清的岁月累积而成。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通过对阿波罗号宇航员带回来的岩石标本的分析得来的,这些岩石标本参杂着一些极小的、光滑的、水珠状物质,他们是矿石融化后形成的。
一些科学小组运用最新技术,对阿波罗号带回的岩石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了氢氧基这种化合物。
氢氧基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与水分子构成差之毫厘,而且氢氧基能够被转化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