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数的世界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稍复杂分数百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百分数问题。
2.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问题的特点和解法,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稍复杂分数百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法教学难点:分析理解稍复杂分数百分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稍复杂分数百分数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找准单位“1”,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练习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找出下列条件中的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独立思考(1)本班女生人数比男生多8%。
(2)面粉的重量比大米少14(3)一根绳子剪掉一部分后还剩1。
3师:第一题的单位“1”是什么?男生人数。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根据已知条件,女生人数比男生多8%,多的是男生人数的8%,所以8%的单位“1”是男生人数师:那你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式?预设1:男生人数×8%=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问:那如果要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直接建立关系,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预设2:男生人数+男生人数×8%=女生人数(讲解提问:男生人数乘以8%就得到什么量?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
师:我们想将题目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两个量建立直接关系,只需用男生人数加男生人数乘以8%就得到女生人数。
)这样我们就通过已知条件找到了单位“1”,并分析出了数量关系。
师:第二、三题与第一题分析思考方式类似,只不过把百分数换成了分数,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单位“1”是什么?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式?生汇报(PPT直接出示后两题结果)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找准单位“1”并分析数量关系式了,现在有几位同学因为百分数问题产生了疑问,咱们去帮帮他们吧!(PPT第一题)三、例题讲解,分析对比出示例1图1例1、小明有25张邮票,小红的邮票比小明少20%,小红有多少张邮票呢?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巡视后请2人板演,一人分步一人综合请学生说明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师:大家基本都是这两种方法解决这道题,你是怎么思考的?出示例1图2,生回答师引导再次有序思考师:这是一道稍复杂百分数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先找出百分数的单位“1”,20%的单位“1”是什么?小红的邮票比小明少20%,所以20%的单位“1”是小明的邮票数。
2021秋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一教学课件苏教版
1 1 12 3
1 36
典题精讲
解答(二):根据乘法分配律。 解: 5 1 4 12
12 5 5 5 5 1 4 5
12 5 5 12 5 (1 4)
12 5 5 5
12
学以致用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 16
5 65
我是这样想的。
原式可以改为:
6 1 1 6 5 65
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题意可知:六年级 学生160人,达标120人
注:比或百分比都表 示比值,没有单位。
得出未达标人数:
160-120=40(人)
未达标:达标=40 :120
而达标率是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学以致用
2.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 儿童组 )的有120人。未达标人数与达 标人数的比是多少?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呢?
课堂小结
大家想一想, 什么叫百分数?
分数四则混 合运算顺序?
化简比与求比 值的区别?
怎样用简便方 法计算?
谢 谢 观 看!
解: 160-120=40( 人 )
用百分数表示。
40 :120=1 : 3
120 160=0.75=75%
答:未达标人数与达标人数的比是1:3。 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以致用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3平方米,底边长是 2 米,
高多少米?
8
5
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确保单位一致。
三角形面积=底 高 2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数的世界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 义,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认识倒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认识倒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认识倒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倒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整数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倒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能运用倒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倒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如“2个3相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倒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倒数的定义,即两个数相乘等于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通过PPT展示倒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倒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计算一些数的倒数,如2、3、4、5等。
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即用1除以这个数。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如:求下列各数的倒数:(1) 2;(2) 1/3;(3) 5;(4) 1/5。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倒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购物时,商品的原价和打折后的价格之间的关系就是倒数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集体备课分数除法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26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并掌握二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掌握巧算的技巧。
3.练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技能目标1.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快速计算出数学题目。
2.能运用巧算的技巧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培养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乐于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二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巧算的技巧。
3.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1.设计习题,引导学生巩固记忆。
2.采用练习、探究、合作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导入在黑板上画出一道二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题目,让学生看一下自己是否能够计算出来,发现他们会的还不太熟练,就带领他们回顾一下二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并做出相应练习。
第二步:讲解现在还有很多多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例如分治、递推、舍弃、浮点运算等,我们称之为巧算。
•分治法: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例如,我们解决一个乘法的题目,可以先把乘数分成两两相乘,再将其相加。
•递推法:如果我们知道了 fn,那么我们可以知道 fn+1。
例如计算阶乘,如果我们已知 n!=1×2×3×……×n,我们可以计算出(n+1)!= n!×(n+1)。
•舍去法:对于某些不影响答案的数的保留,可以省去运算。
例如,我们算一个人出生多久就能活到100岁,可以巧妙地找出计算方式,将一些细节了解清楚后,我们可以将年龄按照末两位加1,剩下的部分舍去即可。
•线性规划:推荐学习工业数学。
第三步:练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结合上面讲解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不断练习。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题目:使用分治法,将乘数进行拆分计算,再将得到的结果相加。
2.分析一道综合运用题目:这道题比较复杂,需要用到分治法、递推法、舍去法等数学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7单元 整理与复习|苏教版(秋) (共19张PPT)
1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长 V=Sh
17、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除千米外)的进率都是10,每相邻 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 的进率都是1000。
1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会扩大n 的平方倍,体积 会扩大n 的立方倍。
3、 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 用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最后约分成最简分数。
4、 分数连乘:通过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直接 约分再进行计算。
倒数的认识
1、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求一个数(不为0)的倒数,只要将这 个数的分子与分母交 换位置。 【整数是分 母为1的分数】 3、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 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或者说 不大于1);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面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8个12条相对的棱
长度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6个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8个12条全面相等 2、 表面积概念及计算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算法: 长方体(长×宽+长×高+宽×高)×2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 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 作分母。
4、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5、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一个数乘真分数(比1小的数)积比原数小;一个数乘比1
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会比原数大。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等。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等基本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等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的运算及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等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整理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整理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制作PPT,准备实际案例。
2.学生准备:回顾本册书中的知识点,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自主整理和归纳。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百分数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主要是对本册内容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材通过不同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本质,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他们对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本质,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让学生熟练制作和解读各种统计图表,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3.如何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类型的数据和统计图表。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3.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数据处理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数据和统计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本质,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图表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4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4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4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本班共有39人,两级分化较严重。
总体上看,优生不够尖,后进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懒惰,而且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大。
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情感、态度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边教新知识,边帮助他们弥补旧知识。
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新苏教版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教学目标- 熟悉并掌握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内容。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数与代数- 1.1 数的读写与扩展- 1.2 数的大小比较- 1.3 十进制的意义- 第二单元: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 2.2 有理数的加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除法-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3.1 图形的分类与性质- 3.2 点线面的认识- 3.3 图形的对称性- 第四单元:直线与角- 4.1 直线的认识与性质- 4.2 角的认识与性质- 4.3 角的度量与比较- 第五单元:计量单位- 5.1 长度的认识与单位- 5.2 时间的认识与单位- 5.3 容量的认识与单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 日常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作业测试:通过教学单元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成绩考核: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提高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主要是对本册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巩固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册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2.学生准备: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你们能回忆一下这些知识的主要内容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小明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是8米,宽是5米,请问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得出答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如运算速度慢、错误率高、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2.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复习题,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2.准备PPT,展示复习知识点和典型案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复习内容。
然后,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同时,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主要包括了分数的应用题和百分数的应用题。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分数和百分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和百分数的基础知识,对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问题分析不够清晰,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把握不准,导致解题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含义,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含义,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不清,解题步骤不明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一家超市举行打折活动,部分商品打8折销售,部分商品打6折销售,小明想知道,他购买的商品平均打多少折销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按照问题的特点肯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进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进程: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一、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二、引导交流:题中告知了咱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如何表示?3、提问:按照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一个小杯和每一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若是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一个小杯的容量吗?4、提出假设:若是把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数倒入大杯呢?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一、探索:若是把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结合例题中的示用意提问: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小结:若是把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二、探索:若是把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按照“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若是把720毫升果汁全数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引导:按照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查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咱们可以如何查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南京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教案
南京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应用广角》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准备相关材料,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应用。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数应用的具体情境,如购物、分食物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进行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 应 用 广 角——怎样折容积最大丨苏教版
应用广角——怎样折容积最大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探索一张正方形纸在怎样的情况下折出的长方体容积最大。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重、难点:1、重点:探索一张正方形纸在怎样的情况下折出的长方体容积最大;、2、难点:搜集数学实验数据,用以解决研究问题。
实验准备:1、教师:课件、实验用表、教师用正方形纸及剪刀;2、学生:边长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纸及学生用剪刀。
教学过程:一、问题提出:1、实验准备:(1)实验物品检查:请检查一下课前物品准备。
(2)数学实验课。
有什么好奇的吗?知道什么是数学实验课?课前准备:同学们,请检查一下课前物品准备:3个边长6、12、18厘米的正方形,共3个、剪刀1把、随堂本子1本和笔1枝。
请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第一组最快;第三组也不错,第二组很齐。
)详案: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蒋老师将要和大家上一节什么课?这边孩子声音很响亮。
那边呢?数学什么课?好。
那有什么要问的,或者有什么好奇的?问的不错,有道理,是挺好奇的。
简单的说,就是借助什么实验研究什么数学知识。
(没有吗?那么我来问了,什么是数学实验课吗?凭感觉说说,嗯,有道理,就是借助实验来研究数学知识。
)2、提出问题:出示书上第2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说明实验从这里开始。
(1)教师剪:平面图形变立体图形。
并介绍:车间里,工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切割做无盖的长方体箱子。
再观察动画,能找出什么数学问题来研究?(2)选取有价值问题:4个角各剪的是什么?怎样折容积最大?详案:首先,请大家来看个简单的数学实验:平面图形变立体图形。
仔细看哦。
这是一张平面图形的纸,什么形(正方形),我的实验是把它这样剪去4个角、4个角都剪,然后再折一折,折成了一个立体图形,是什么?对,无盖的长方体。
有人做过这种手工吧。
别小看这,车间里,工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切割做长方的无盖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
正 栏
画图假设、列表 假设比较直观, 利于学生的思 考。
这里要让学生理
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 b.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 2: 那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 才能使 10 只船正好坐 42 人呢? (板书:大船→小船) 选择比较典型的 2 种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 4 条大船调整为 4 条小船的呢? 板书:5-3=2(人) 8÷2=4(条)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 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 10 只船 假设成 5 只大船和 5 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 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 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设计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与 42 人相比 5 5 5×5+3×5=40 少了 2 人 (2)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 5 只大船 5 只小船,就会比 42 人少 2 人 (板书少 2 人) b.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 2 人,也就是这 2 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 这 2 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 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c.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4.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 6 只大船 4 只小船, 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 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 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 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 (逐一板 书:1.假设 2.调整 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 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 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 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 练习。 三、练习。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a.出示:练一练 1 的题目 b.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 (学生提出各种 假设)
这里让学生知道 清楚大小杯之间 的数量关系是关 键。
因为是两个物体 互相替换,所以 有两种思路、两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 720 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 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 720 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 3 个大杯。 (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 检验? 指出:哦!把 6 个小杯的容量和 1 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 720 毫升。 (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 量的 3 倍。 (板书) 6.小结 谈话:解这题时,我们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也可以把小杯换成 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反馈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 1 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小杯换成大杯,不能得到整杯,变成了分数除法不好做。因此用 大杯替换小杯较方便,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 1 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例 1 中数量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 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3.学生试做。 4.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7.比较归纳 练一练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全课总结。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能给大家来举一 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
解把一只小船看 作大船就会多 2 人,现在多 8 人, 那么就是把几只 小船看作大船。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多种,包括画 图、列表、列式 计算等,学生可 以选择自己最好 理解 、掌握的方法来 解题。
这里要使学生明 确:人数多了, 需要把大船调整 为小船;人数少 了,需要把小船 调整为大船。
c.如果假设都是鸡, 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 计算后,你怎么 知道先算出的是 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鸡还是兔呢? d.交流:谁来向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四、总结。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作业。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 92 页“练一练”1、2 题,练习十七第 4 题。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①提出假设——发现矛盾 ②作出调整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 8 人 (画图或列表等) 每只船人数比 5-3=2(人) 调整数量 8÷2=4(只)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③检验结果 教学反思 假设的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用画图、列表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 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 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还是重视用列式计 算的方法来解题,并要求学生必须会说明每一道式子的意思。由于解决 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这类题还要继续加强指导,在实践中让学 生能活学活用。
少2人 5-3=2(人) 2÷2=1(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第 93 页的练习十七 2—4 及“你 知道吗”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策略分析关系、 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 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 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 能 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 策略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有效地解决问 题。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 93 页的下面 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 93 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练习。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 2 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 3 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 40 枚硬币都看作是 1 元的,则总钱数是 40 元,比 实际钱数多 7 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 40 枚硬币都看作是 5 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 的? 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 4 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 数学
中心小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学科
六 年级 11 册教案
涟城镇
课 题
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
修 正 栏
主备人: 主备人:蒋维玉
教学内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第 1、2 题。
第 89-90 页的例 1、 “练一练”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 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 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 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橘子和苹果分别是多少千克,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 个物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 数学思想方法——替换。 2.板书课题。 3.联系以前的旧知,回顾我们知道、学过哪些用替换的方法解决的问 题? 新授。 二、新授。 (一)教学例 1 1.读题:720 毫升的果汁倒入 6 个小杯和 1 个大杯,正好倒满,每个 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这道题你还能解答吗? 2.分析探索 提问:你认为要补充些什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 如果把 720 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一共需要几个小杯? (板书) 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先求出来 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是用分数表示 数量关系是用差数表示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两种思路、两种方法(选择)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用到的“替换”策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但尚未成为思路。 因此,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索, 同时能重视图的作用, 以图来帮助理解。课堂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 达。 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力求数学语言的准确、 规范、到位。对于每一道式子也要求学生一定清楚求的是什么,知道自 己的思路。因为有两种方法,在学生计算中让他们通过比较,用相对较 容易理解的方法列式。不过对于一些潜能生还是要继续加强指导,让他 们真正体会思路,能独立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