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展示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系,来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那时人们主要使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服饰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和区别。
贵族阶层的服饰采用华丽的刺绣和丰富的颜色,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选择简单而实用的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服饰逐渐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元素。
宋朝的服饰注重庄重和雅致,明朝则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对称的设计。
清朝时期,服饰逐渐趋向统一,呈现出更加大气磅礴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服饰往往是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或旗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忆。
在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着传统的礼服,以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戏曲表演、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剧目中,演员们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通过服饰的包容性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刺绣、织锦还是缎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红色往往是主导色调,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喜庆和幸福。
此外,中国服饰中的喜鹊、蝴蝶等图案,也赋予了服饰更多的生动和灵气。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服饰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传统服饰通常被称为汉服,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传统服饰:
1. 资产阶级汉服(华服):这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常穿的正式服饰。
华服采用华丽的丝绸和高贵的色彩,通常用于重要场合或庄重活动。
2. 工农汉服: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常穿的服饰。
工农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用棉布或麻布制作。
它们的设计简单朴实,适合劳动和日常生活。
3. 士人汉服: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常穿的服饰。
士人汉服注重端庄和文雅,通常采用绸缎和柔软的材料制作。
它们的设计多样,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和修养。
4. 民族传统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纹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简单归结于以上几个分类。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人们穿着的服饰会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融合,与现代时尚相互影响。
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尊重。
如今,人们在特殊场合或重要节日中仍然会选择穿着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服 饰 习 俗
一、服饰等级制度
汉代朝服等级的区别在于冠的不同,如文官戴进贤冠,御史戴法冠等。 隋唐朝服实行品色衣制度,以朝服颜色来区分官品尊卑, 佩戴的革带所用的材质不同也代表不同的身份。
清代朝服以补子的纹样和冠帽上顶珠的材质来区分官阶。腰带颜色的不同也可看出尊卑。 帝王的服饰具有一种独特的内涵,群臣百姓在各大场合中内心自然会升起一种敬畏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服饰习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就有了等级 观念。由于《周礼》《仪礼》、《礼记》 (即所谓的“三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奠定了中国礼仪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的大 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等级制度清晰而森严,不同等级人的服饰可 谓泾俗
冠礼、笄礼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成人礼仪。冠礼是指古
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时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加冠典礼,作为成年 的标志;相应地,笄礼则是指女子的成年之礼。在冠礼仪式 中,对于服饰的讲究可谓一丝不苟,不能有丝毫差池。周制 的冠礼为三加,就是要加三次冠,同时换三套衣服。
中国古代女子的婚礼服饰随着每个时期 的服饰特点而发展,流露出每个时期的审美 趣味及文化背景,对面料和色彩的限制以及 在等级制度上的严格规定,都使传统女性婚 礼服饰超越了其实用功能,成为政治伦理观 念的承载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婚礼服饰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又以女性婚礼服饰 最为夺目。明朝礼制顺从民俗,正式规定庶民在结婚时可以使用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 只是霞帔上不可绣龙凤纹。自此,凤冠霞帔逐渐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新娘礼服。
二、服饰与礼俗
清朝满族女性的婚礼礼服主要以袍和褂为主,是典型的满族服饰特点,首服为朝冠,也 属于凤冠的一种。典型的旗人结婚礼服就是袍服外罩褂,头戴朝冠;而汉族女子则基本承袭 明代的凤冠霞帔制。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麻布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平 民服饰和劳动服装,也用 于制作帐篷和船帆等户外 用品。
ABCD
麻布的生产主要使用大麻 和亚麻等植物纤维,工艺 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 产。
麻布的质地相对粗糙,但 也有一些精细的麻布品种, 如夏布、麻绸等。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
艺而著称。
刺绣是通过在纺织品上用针线 进行穿刺和堆砌,形成各种图
02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与特 色
汉服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以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系 带隐扣为主要特点,讲究色彩、 纹饰和工艺,展现出优雅、庄重
的气质。
汉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 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成为汉族
文化的象征之一。
胡服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具有简洁、实用的 特点。
05
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意义 与文化内涵
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 要标志,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 同颜色、质地、图案的服饰, 以彰显身份地位。
官服是古代官员的专属服饰, 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 质地、图案的官服,以区分官 阶高低。
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等都 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颜色较为单一,图案以饕餮纹等神秘纹样 为主。
秦汉时期
秦汉服饰开始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出现了直裾、曲裾等多种款式,图案也更加丰 富多样。
唐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性,刺绣、镶边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服饰民俗文化
(三)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不同的职业分工,对服饰习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 们穿着衣物都要以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 时,衣服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联。比如, 猎户的猎装,既要适应自己狩猎生产的需要,又常常是用狩 猎生产的猎物制成。现代北方猎装多用耐磨耐寒的皮装,冬 狍皮做冬猎装,夏狍皮做春秋装,翻毛皮袍做打猎伪装。其 它职业相同,渔家有渔家穿戴,牧人是牧人打扮,工匠有工 匠装束。商人、医师、屠户、厨师……各行各业的衣着服饰, 都有自身的特殊标记或样式。特别是我国僧、道服饰又受宗 教职业的影响,各具一格。服饰的职业特点是服饰的社会习 俗之一,它成为各种职业者往来的鲜明标志。
(六)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热带服装与温带、寒带服装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不同 季节,春、夏、秋、冬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 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夏季的短衫、短裤, 冬季的皮袄、重裘,各具特色。
(七)特殊民俗场景下的服饰习俗
婚嫁、丧葬、演戏、进香等。
台湾首邑县城隍出巡
(四)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阶级等级的分化, 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 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相应不同的特点。
(五)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 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 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五、服饰的制作技艺
装饰物的制作技艺 (头饰,玉器,鞋帽) 服装原料加工技艺 (纺织,蚕丝,蜡染,扎染) 服装加工技艺 (裁缝) 服装美化技艺 (刺绣)
二、中国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考证,距今约五十多万年的“北京人”,已懂得将兽 皮被在身上,以保护身体,取暖御寒。 距今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服饰民俗
隋唐服饰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 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 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 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 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 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 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 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 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 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 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 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唐帝皇常服
隋唐服饰
唐代妇女大袖子衫
宋代服饰
服饰推崇洁净自然和简 约质朴的风格。官服多 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 帽,以颜色区分官员级 别,而妇女的常装是一 种对襟、直领、两腋开 衩、衣长过膝的称为 “背子”的外衣。而从 五代至宋以后,缠足陋 习也发展起来。
宋代背子服装图
元代服饰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 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 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 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 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 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 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 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 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 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 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 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 日常用品 如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 种背篼、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 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篼等。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理论中关于服饰起源的解释有实用、遮 羞、美观三种说法。强调服饰具有御寒防晒的 实用功能、遮蔽体肤的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 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又增加了区别等级、显 示礼仪、表彰功德等功能。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 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 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 念方面的标志。 另外,服饰还是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 人们的类别标志。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第五章 服饰的民俗
第二节 中国的服饰民俗
一、汉族的传统服饰民俗的演变
中国服饰发展史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 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 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 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宋朝: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 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 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 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 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 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 脚”。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 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 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 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 两种颜色。
– 高度风格化、精
致化、多主题、 多色彩,追求华 丽,讲究细节, 强调新奇。
西式服饰体系的影响逐步上升
– 沿海城市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明显
– 对西式因素的运用在男装中远较女装普遍。
上海服饰时尚开始形成独有风格
– 包容古今兼蓄中外、讲究炫耀追逐时髦、标新 立异变化迅速
– “时髦”是当时上海服饰流行的集中写照。追 求时髦成了上海的城市特性。
–康乾盛世
1840年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太平天国
以武力强制执行,剃发易服
改变了汉族一贯的服饰装扮传统 为1911年的服饰变革埋下引子
– “十从十不从”: 妇、孺、隶、伶、婚、丧 不在此限(汉族人的反抗的结果)
西方文明的涌入
二.男子服饰
1.基本形制
以满族服饰为基本模 式 主要品类:袍、褂、 袄、衫 窄袖筒身 钮扣-汉 绸带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隋唐的锥帽
流行性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 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 罪,封爵被废除.
魏明帝曾戴绣帽、披淡青色细绢半袖接见大 臣,大臣杨阜当即指出这种衣着不适于在礼仪 场合穿用,魏明帝无言以对。
羊裘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来 形容人贫穷或生活简朴。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民族性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 怕也要沦为落后民族了。披头散发穿左衽的 衣服.被发左衽是一个成语,指古代中原地区 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又如异 人衣楚服之事.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穿戴传统的服饰,展示民族的独特风貌与文化。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一、汉族传统服饰1.男性服饰汉族男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对襟长袍,这是一种以丝绸、棉质或麻布为材料制作的长袍。
长袍的颜色通常以红色或黑色为主,寓意吉祥与庄重。
男性还会佩戴腰带、踏云履等配饰,彰显出雍容华贵的风采。
2.女性服饰汉族女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旗袍或改良旗袍。
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饰,具有修身合体的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常以红色、粉色等鲜艳的颜色为主,寓意喜庆幸福。
女性还会搭配珠宝饰品如发饰、耳环等,增添婀娜多姿的风情。
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1.彝族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春节期间,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如彝族女性的蓝底短袖、红色背心和长裙,彝族男性的黑色长袍与小褂等。
彝族服饰上常以刺绣、流苏等装饰,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以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哈萨克族男性在春节期间通常着装塔吉克服,这是一种由羊毛制成的长袍,脚穿靴子。
哈萨克族女性则常穿着五彩斑斓的喀麦鲁克服,这是一种以麻布或棉纱制成的连衣裙,饰有刺绣和珠片等装饰。
3.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他们在春节期间穿着藏袍、呢帽等传统服饰。
藏袍是一种由精致的藏红绒制成的袍子,常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制作,寓意祥瑞吉祥。
呢帽则采用防寒保暖的羊毛制作,常以藏红绒装饰。
三、其他地区的民俗特色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各地的地区也有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广东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穿着旗袍、长衫等传统服饰,搭配红色的腰带和金属饰品;福建地区的人们则会穿着礼服,常以红、金色为主,饰有刺绣、金线等装饰。
总结起来,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多彩的传统。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
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
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一)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侃母湛(zhàn)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 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髢,卖得 数斛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 剉(cuò)诸荐(草垫子)以为马草,日夕遂 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
中国民俗专题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1、服饰民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
服、鞋帽、佩戴、装 饰的风俗。
中国民俗专题
2、服饰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目的: 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 出于保暖御寒的目的; 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
中国民俗专题
我们认为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义的,是为 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了人们能 够生存的目的。 不仅能够御寒取暖,而且也能防止各种侵害 人体的虫类、风雨、禽兽等。 而服饰的审美意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越 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历史文献关于文身的称谓:黥(qí ng) 面、刺墨等称谓记述古代文身较普遍的术语。 在少数民族中,傣族文身为“曼克”, 彝族称为“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施”, 海南黎族称为“拍面”、“绣面”、“画 面”,而黎族语称“墨欧”、“塔滩”、 “滩”等。 日本称“入墨”、“刺青”、“雕物“等。
中国民俗专题
胄,秦,通高32厘米,1998年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出土。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甲胄
中国民俗专题
7、妇女头饰 唐以前妇女无冠,现代戏台上用的凤冠基本 上是明朝的式样。 古代汉族女性十五而笄,即把头发盘到头顶 用,插笄固定,以示成年。 所以女子到了15岁又叫“及笄之年”。
处暑时节的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风情
处暑时节的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风情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服饰和民俗风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天的尾声,也是传统服饰和民俗的狂欢时刻。
本文将介绍处暑时节中国传统服饰和民俗风情的特点和魅力。
一、传统服饰1. 中式旗袍中式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起源于民国时期,以其优雅的剪裁和流行的款式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时尚标志。
在处暑时节,许多女性选择穿着旗袍,以展示中华传统服饰的魅力。
旗袍多以丝绸、锦缎等材质制作,舒适且质地华美。
腰间系上一条精美的丝带,衬托出女性的纤细腰身,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2. 绸缎长衫绸缎长衫是男性传统服饰中的代表之一。
它以绸缎面料制作而成,通常配有纽扣和腰带,营造出端庄的风格。
处暑时节,男性穿着绸缎长衫,不仅能展示中国男性的绅士风度,还可以适应较高的气温。
长衫的颜色和花纹也多种多样,让男性有更多选择,以展现出自己的品味和风格。
二、民俗风情1. 天灯处暑时节,中国一些地区的民众习惯在房顶上放置天灯,以祈求吉祥和平安。
天灯由竹篾和纸制成,形状像一只小鸟。
在夜晚,天灯点燃蜡烛后,会飘向天空,犹如一道道明亮的星星。
这一民俗风情不仅美丽,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也是处暑时节的民间活动之一。
在赛龙舟的比赛中,选手们分成多个队伍,乘坐精心装饰的龙舟划水竞赛。
在岸边观赛的观众们欢呼雀跃,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
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气和团结精神,也丰富了处暑时节的节日气氛。
三、处暑时节的传统服饰与民俗风情的意义1. 传承文化处暑时节的传统服饰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和参与民俗活动,人们保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并将其代代相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永久传承。
2. 提升民族自信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
春节的传统服饰
春节的传统服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最热闹、最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穿戴传统的服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庆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服饰,包括男女不同的服饰特点和代表意义。
一、男式传统服饰1. 赶背赶背是一种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男式外套,主要由典型的深色棉质或绸缎制成。
它的特点是领子高耸,扣子用鹿角或牛角制成。
赶背一般上衣及背心相连,款式简朴大方,适合在寒冷的冬季穿着。
在春节期间,男性常穿着这种传统服饰,展现北方男子的刚毅与稳重。
2. 中山装中山装是中国近代传统的男式礼服,以中国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
它的特点是立领、短褂和左胸两排交叉扣子。
中山装在春节期间被广泛穿着,代表着现代化、进步和民主的象征。
3. 长袍长袍是中国古代传统男式服装之一,形制包括一长袍和腰带。
长袍身材宽大,它的袖子、下摆和领子上有宽阔的褶皱,这是它与其他长装的明显不同之处。
在春节期间,男性有时会穿着长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庄重和典雅。
二、女式传统服饰1. 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式服饰,通常用丝绸、呢绒、棉布等材料制成。
它的特点是立领、修身和高开叉,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
旗袍在春节期间常常被女性穿着,尤其在正月初一的家庭聚会中,旗袍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装束。
2. 对襟衫对襟衫是中国传统的女式上衣,通常由丝绸或棉布制成。
对襟衫的特点是前襟对称,没有扣子,靠系带束缚。
对襟衫在春节期间非常流行,它的款式丰富多样,色彩绚丽,常常与喜庆的刺绣图案相结合,以表达女性对春节的喜悦之情。
3. 花裙子花裙子是中国传统的女式下装,一般配合上衣穿着。
它的特点是长及膝盖以上,松垂的裙型,通常采用丝绸制成,并以绣花装饰。
花裙子在春节期间被广泛穿着,花裙子的花朵图案多样,代表着繁荣昌盛和生机勃勃。
总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特殊的时刻,人们会穿戴传统的服饰来庆祝。
男式传统服饰如赶背、中山装和长袍,彰显了男性的稳重和庄重;女式传统服饰如旗袍、对襟衫和花裙子,展示了女性的优雅和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黑苗
伙求和幺姑娘生了四个儿子 尖声尖气很漂亮 分派他们去远处造自己的寨子 造的寨子挨近老林边 老大占得一座山, 日子过得最富足 传下人烟成了黑苗族, 女人见多了山上的花 黑苗的咪彩把麻布染黑包在头 就把花儿绣到自己的裙子上 上 还戴上一块染黄的布包头 老二生下来那天碰着鬼, 老四留在爹妈身边 脑壳碰在木柱上 什么心都不用操 造的寨子没得其他人的好, 传下的人烟叫清水苗 传下人烟一大帮, 喝水吃饭都拣好的要 但女人不会把麻布拿去染 女人用马尾毛来包头 就把生麻布缝成裙子 不小心碰在石头上 穿在自己的光身上 出的血染红马尾毛 老三生来就会笑 从此清水苗的头上像烧着一堆火
走在后面的 人,连芭蕉 杆都找不到 了,只能拾 几片芭蕉叶 顶在头上, 由此而演变 成“沙瑶”
公开的情书
哈尼族爱尼姑娘喜 欢广交朋友,等她 头上插满了求爱者 的情书后,她才在 长期相处的过程中, 决定爱情的天平朝 哪方倾斜。
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但他们同样创造了自己的文 化和历史。几千年间,这些民族饱受大民族欺压,一直被 迫漂泊流浪,居无定所。受游徙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 制,他们很难大规模聚居,只能因地制宜,小群体和其他 民族杂处。为了不致消融在其他强势族群中,他们的族群 认同意识必须格外明确。服饰是一种鲜明的标识符号,它 一目了然地分隔出族群和文化时空的边界。 所以,他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分为多少支系,他们的服 饰都会保留一些古老的形式,有的甚至几百年没有太大变 化。尽管近年在少数民族男性中,以服饰作为族群边界的 区隔功能有所淡化,价格低廉的流行便服大量涌入他们的 日常生活,然而,传统服装的族群认同意义却是依然存在 的,特别是在节日、仪式、生葬等标志性文化时间和社会 空间之中,传统服饰作为族群的视觉标识和文化象征,往 往会得到特别的坚持和强调,成为附着上许多社会规范、 族群认同、记史述事功能的文化符号。
除了生活在极圈附 近严寒之中的因纽 特人,几乎所有的 狩猎民族都看待服 饰更重于穿着。他 们把兽骨、珍珠、 贝壳、兽齿等穿成 项链,将兽皮围在 腰间,将羽毛插在 头顶上,身体的最 隐秘的部分毫无顾 忌的裸露着。
为什么原始先民的羞耻感如此的浑然不觉而又 对身体的美化表现出这样令人难以理解的敏感 呢? 较有说服力的同时也比较让人容易接受的一种 回答是:认为这种东西同装饰无关,而完全是 出于实用的目的。热带民族的画身是为了防治 虫子的叮咬,寒冷地带的人们则用树叶和兽皮 来遮盖身体御寒。
服饰民俗 一 、服饰及构成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类型 衣着
内容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 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 帽、袜、鞋等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 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装饰物 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 腰佩;手部装饰物如手镯、戒指;脚 部的行为,就会发觉他们 偏爱鲜艳与光亮,一切鲜丽明媚而具有光泽的 东西都让他们感到怡然和快乐,而黑色则往往 是他们恐怖。 可以说这里肯定有一些天生的因素在起作用, 是先辈的遗传,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审美情趣在 无知觉时期的外现。 人类的虚荣心应该说是在久远的年代形成的, 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适应自身生殖的需要而进 行性选择所产生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 的虚荣心是天生的,因为这种虚荣心在最低等 的动物身上都普遍存在。
独龙族纹面的风俗,竹 签刺脸、锅灰敷面,那 七、八个小时,带给她 的不仅是钻心的疼痛, 还有脸上擦洗不掉的靛 青色图案。 独龙族共6000余人,主 要聚居于云南省贡山县 独龙江两岸等地。 旧时独龙族女性年满10 岁后都要纹面,目的是 防范别族土司强掠为奴, 并成为一种习俗。1967 年,独龙族女性纹面的 旧俗被彻底废除。
凿齿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山海经· 海 外南经》 仡佬族,“将嫁必先折其二齿,恐防害夫家” 高山族平浦男女订婚时,互赠门牙旁边的两颗牙 齿,作为定情之物。
穿耳、断齿、染齿这些装饰,都属于原始文化 的遗存。 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作装饰品的东西,最初被 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 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 而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使用价值是 先于审美价值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 的信》 也许最早是勤劳、勇敢的一种标记,久而久之 相沿成习,人们就以为是美的一种标记,反之, 则是不美的。
苗裙:中间用正T和倒T相隔,表示山川; 空隙处由菱形花纹和各种小图案构成,表 示五谷;裙上必有三道红黄相间、叠压并 行的饰条,腰部和裙角这两道横贯始终, 叫“上朗”和“下朗”,上代表黄河,下 代表长江;中间一道间断的布条叫布点, 代表灌溉的沟渠;裙角红黄布条下蜡染的 方田形图案,代表城墙。
传说在远古时代,苗族首领格爷尤老、格蚩尤老和 甘骚卯碧率领苗民在北方建立京城,但被打败了, 准备迁徙,为了纪念苗城,就让绣到妇女的衣服上 去,前襟是城门,披肩是苗寨,背后那块方帕是全 城的鸟瞰图,苗话说“阿苗莱老”,意思是“苗族 穿全城”,苗家把自己的老家全背在身上,记在心 头。
据老人说,离开苗城后,苗人游一天一夜 水,走一天一夜干地……最后才来到这里。 一路上过水太多,妇女怕包谷种发霉了, 就把包谷种绕在头发上,所以直到现在, 妇女都喜欢梳一个独角发髻就是从那时兴 起的。
黎族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 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 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 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清代后有"黎女以绣面为饰"之 说,并且黎女绣面也体现出品 肩负贵的等级关系,绣面是有 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奴婢是 不准绣面的。为区分氏系,黎 族各方言区中绣面的图文会有 所不同
虚荣心使人类渴望自己变得更美,也渴望能都 让别人懂得这种美。于是他们不仅下意识地修 饰自己,而且故意地做出种种反应来炫耀自己。 他们把战利品串成可以搁置的装饰物装点在身 体的各个部位,在头顶插上花冠似的树枝和羽 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英勇善战,炫耀自己的 辉煌战果;他们也用颜料(或者用战败者及猎 物的鲜血)涂身,画出漂亮的花纹。 可见原始的人体装饰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增 加自身的吸引力并且显示其美,以博得异性的 青睐。 尼采:美的生物学意义就在性生殖。
有位民族学家请云南一位苗族老人“摆古”。 “你咯认得字?”老人问。 “认得。”学者答。 “祖公的事都记在上面了,顺着它,可走回 狗王讨老婆的地方。”老人边说边递上一 件女人的花裙子给学者。 裙上没有字,只有许多美丽的蜡染的和挑绣 缝缀的图案。
织在身上的苗族“古歌”
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 苗民” 黄帝遏绝苗民的政策 苗族败走他乡后四处漂流,无法像黄帝 族那样修史立传。长年的迁徙生涯迫使 苗族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用最便易的方 式,变为密码,随身携带。于是,口传 的古歌和手绣的斑衣,便成为他们记史 述古、文化传承的方式
各种附加的装饰 物
对人体自身的装 饰 具有装饰作用的 生产工具、护身 武器和日常用品
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 染牙、穿耳、束胸、缠足、纹面、凿 齿、纹身等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 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 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问题一:服饰的起源? 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 “遮羞布”的理论。 “遮羞布”的理论在民俗考据中站不住脚 古老民俗对性的崇拜,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 原始信仰,只有加强保护的动机,没有引起羞 耻的可能。 当达尔文将一块红毯子送给那个正挨冻的野蛮 人时,他把它撕成一片一片,分给众人,一人 一块拴在腰间。 “他们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这是十九世 纪民族学家对于原始民族的典型评价。
早期的习性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昆虫和软 体类动物的行为。他们看到鱼类的雄者同雌者 在外观上永不相同。有的鱼类在繁殖季节色彩 变得更为鲜艳、浓烈,而一过这个季节,色彩 也都黯淡了,光亮也消失了。 蝴蝶也是这样,我们也许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那 些漂亮迷人的斑纹原来就是为了他们所追的目 标而准备的。 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美最初不是给诗 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