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
国家口岸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司
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口岸发展,是国家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国口岸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口岸发展成就口岸开放有序推进,口岸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国务院批准开放口岸28个(新开口岸12个,扩大开放口岸16个)、整合原二类口岸60个(转新开14个、并入相邻口岸18个、撤销28个)。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口岸278个,其中水运口岸137个(海港口岸81个、河港口岸56个)、陆运口岸79个(铁路口岸19个、公路口岸60个),空运口岸62个,分布在沿海(145个)、沿边(106个)和内陆1(27个)地区。
全国基本形成了沿海沿边水运口岸密集分布,各省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空运口岸基本覆盖,沿边陆路口岸按需设立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沿海地区口岸进出运量持续扩大,沿边地区口岸积极服务睦邻友好,内陆地区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协作更加密切,口岸规模和布局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口岸运行安全畅通,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国口岸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满足了人员、物资进出境快速增长的需求。
201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万亿美元、进出口货物29.46亿吨、进出境人员3.86亿人次(不包括进出境边民2026万人次),进出境运输工具3005万辆(艘、列、架)次,较2005年分别增长109.15%、38.9%、24.12%和5.8%。
在236个符合运行达标测算条件的口岸中,有198个口岸客货运量达到运行指标,达标率为83.9%。
口岸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顺利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等重大活动,以及抗震救灾、防控甲型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口岸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福建省交通运输厅2011年7月目录前言 (2)第一章现状评价 (3)一、发展成就 (3)二、现状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二章形势及需求 (11)一、发展形势及要求 (11)二、沿海港口运输需求预测 (18)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24)一、指导思想 (24)二、基本原则 (24)三、发展目标 (26)第四章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 (28)一、主要任务 (28)二、规划及发展重点 (32)三、用地、用海规模 (38)第五章政策措施 (38)前言福建港口是国家规划的五大港口群之一—东南沿海港口群,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五”以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给福建港口带来战略发展机遇,沿海港口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显著发展成就。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给福建带来难得历史性发展机遇,也为海峡西岸港口群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是福建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快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交通建设发展,加快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福建港口的地位将日益提高,作用将更加突显,将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
为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科学指导“十二五”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和发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三通”需要,我厅组织编制了全省沿海港口及内河水运“十二五”专项规划。
本规划研究报告主要回顾总结了我省“十一五”期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判断“十二五”港口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提出“十二五”港口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比较
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
"十二五"建议提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 合作。 首次提出支持中西部有条件地区加大承接国 际产业转移力度。其次,发挥区域合作组织在解 决公共产品领域、规划领域、区域重点问题领域 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 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合作立体网络。 最后,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拓展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进一步深化与港、澳、 台的经济合作。
政策框架
"十一五" 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 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 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 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政策重在调整产 业结构与分布层次;土地政策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人口管理政策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 口逐步自愿平稳" 中部地区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 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 粮食主产区建设,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 炭基地建设,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高技术 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 设施建设。 "十二五" 对中部地区来说,要成为中国各区域协 调发展的强劲内核--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 进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 发展水平,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重点经 济带(区)加快发展,加强两型社会建设。
帮贫扶困
"十二五"建议中提出,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 展。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中西部落 后地区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关注区域,引导各级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将人力、物力、财力向中西部地 区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领域倾斜。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点和致贫原因,有 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的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推进革命 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 扶贫开发工作。 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 益。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 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于将勐满通道升级为国家级陆路口岸的建议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收稿日期:2020-03-11作者简介:吕琼梅,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和资政研究院邻国政党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东南亚政党与政治研究。
近年来,我国口岸正经历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被动开放到主动谋开放、从重数量规模到重科学布局规划的发展历程。
就云南来说,目前一些具备口岸开放条件的边境通道还未正式开放为国家级口岸,导致云南沿边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云南省的开放程度和发展速度。
勐满通道是《中老边界制度协定》的协议通道。
近年来进出口商品日益丰富,大宗商品交易增长显著,口岸贸易日趋繁荣兴盛,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已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又一个切入点和云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勐满通道升级为国家级陆路口岸,将进一步完善云南省开放口岸立体网络,加快我国沿边开放步伐和建立更加完善的沿边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可行性(一)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勐满通道,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镇境内,距勐腊县城56公里,距州府景洪市180公里,距老挝南塔省勐新县城17公里,距老挝湄公河班相果口岸84公里。
东与尚勇镇相连,西、北与勐捧镇毗邻,南与老挝南塔省的勐新县接壤。
对外可辐射东南亚国家;对内通过昆明可达西南等省市。
勐满通道的升级,可扩大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
从勐满通道出境,通过班相果码头,一天内可达泰国清盛码头,经老挝向东可进入越南,向南可达柬埔寨、马来西亚,向西可达泰国、缅甸。
经老挝会晒到泰国清孔口岸228公里,到泰国首都曼谷约1000公里,勐满通道是我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口岸和通向东南亚国家的便捷陆路通道。
勐满通道的开放升级还有利于促进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有机衔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GMS 合作机制整合,推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合力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延伸,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
关于口岸发展工作方案
关于口岸发展工作方案1、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各国之间的通关口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高效、便捷的口岸对于促进贸易、增加收入、加速物流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本地区口岸发展,提高地方经济水平,本文制定了一份关于口岸发展工作方案,旨在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口岸现状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目前的口岸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2.1 口岸地理位置分析口岸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是否处于内陆贸易要道、交通便利,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情况。
2.2 口岸基础设施评估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码头、仓库、货物运输设备等,是否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2.3 口岸通关效率了解当前的通关手续、时间和效率状况,是否存在繁琐的程序和不必要的延误。
2.4 口岸服务能力考察口岸提供的服务能力,包括货物仓储、贸易咨询、物流等,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3、口岸发展目标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需要确立清晰的口岸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相一致,并且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1 提高通关效率目标是减少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吸引更多的贸易和投资。
3.2 优化仓储和物流服务目标是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3.3 加强口岸合作目标是与周边地区的口岸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合作开发,共同提升整个地区的贸易水平。
3.4 发展现代化数字口岸目标是引入先进技术,推动数字化口岸建设,提高信息共享和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口岸竞争力。
4、具体工作方案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后,我们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
4.1 优化通关流程通过简化和优化通关手续,提高办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纸质文件提交,加快通关速度。
4.2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码头和仓储设施,提供先进的货物运输设备,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及主要内容精简3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及主要内容精简第一篇: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概述国家十二五规划是中国从2011年至2015年的重要发展纲领,主要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福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该规划分为主要研究内容、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四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提高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增进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总体来说,国家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是加强国家治理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具体实施情况需要细化并按照设计目标逐步推进。
第二篇:国家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关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旨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民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 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实行科技进步和创新振兴战略。
2. 打造质量优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 改革经济体制,推进要素市场化,完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环境。
4.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该规划着重推动产业升级,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国家十二五规划-社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关注社会发展,旨在促进普惠社会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福利和人生满意度。
具体措施包括: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发展。
2. 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
3. 建设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4. 加强文化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
我国沿边口岸经济特殊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国沿边口岸经济特殊性分析及发展建议刘建利【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沿边口岸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至今没有成为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对我国沿边口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定沿边开放和发展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认识到沿边口岸经济的特殊性,具体包括由地理区位引发的特殊性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殊性,前者包括受地缘的影响显著、处于经济势能凹陷区、与对应口岸荣衰与共、效率取决于双边的协调等,后者包括第三产业占比过高但现代服务业匮乏、边境贸易“两头在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等.为此,在发展口岸经济过程中应促进我国与周边邻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确定适合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沿边口岸的基础设施,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推动口岸经济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流通经济》【年(卷),期】2011(025)012【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沿边口岸;口岸经济;特殊性【作者】刘建利【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000迄今为止,我国22800公里的陆疆边界上有72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公路口岸41个,水运口岸22个(不包括海港),铁路口岸9个,另外还有一些航空口岸以及地方政府审批的二类口岸。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沿边口岸过货量迅猛增长,一些地方因口岸而诞生了小城镇,一些口岸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以说,开放使沿边口岸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与沿海港口开放相比,大量沿边口岸要么“开而不发”,[1]要么孤立于当地经济之外,没有出现全面繁荣并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景象。
这不得不令我们思索区位引发的沿边口岸经济特性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独特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沿边口岸经济口岸是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车站、机场等的通道,是两国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也是经济集聚和增长的空间。
口岸经济是以口岸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经济元素的汇集、组合、交换功能为基础,以口岸的国际交通带动贸易、加工、仓储、经济技术合作、旅游购物、金融、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综合经济体系。
口岸规划方案
口岸规划方案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口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人员的流动,我们公司制定了一份口岸规划方案,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
口岸概述我们公司拟规划的口岸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临近亚洲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该口岸地理位置优越,连接海、陆、空三大交通网,是该地区重要的国际口岸之一。
口岸需求分析随着国内外经济和人员往来的增长,口岸客流量明显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对口岸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客流量、品质要求等。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口岸规划方案:1.建设多功能综合楼,提供通关、购物、餐饮、旅游等服务,满足旅客不同需求。
2.优化客流分流,依据客户不同需求,设置分别快速通关通道和普通通关通道,缩短通关时间。
3.改善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等,提高服务品质和环境卫生。
4.加强安保措施,丰富多元化安保设施以应对潜在安全风险。
5.强化协作机制,加强与海关、边检、交通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整个口岸的运营效率。
建设方案针对以上需求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建设方案:1.根据客流量和品质要求,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00,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楼。
综合楼内涵盖通关口岸、购物商店、餐饮、旅游咨询等服务,建设观光地图、公共座位等便捷功能,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2.分别划出快速通关通道和普通通关通道,按客户凭证类型进行路线划分,在通道人员配备上也分开。
快速通关通道适用于各类高端人员和VIP客户,通关速度更快更便捷;普通通关通道按照旅客人数分别设立,满足旅客通关需求,实现快速通关服务。
3.加强配套设施,包括建设大型停车场、分类垃圾桶、环卫设施等,在为旅客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提高整个口岸的形象和品质。
4.加强安保设施,增设公共摄像头、安全门等,保障旅客和运营人员的安全。
加强对卡口、通道和检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口岸顺畅安全通关。
青岛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
青岛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口岸是指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等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及跨境通道,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进出境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和发散的枢纽。
口岸的开放程度、通关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密切相关,对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青岛口岸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也是沿黄流域重要的出海口和区域性航空枢纽。
科学编制和实施青岛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青岛口岸优势,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加速推进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青岛口岸拥有青岛港水运口岸、青岛机场空运口岸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青岛胶南积米崖港水运口岸、即墨女岛港水运口岸两个二类口岸,另有北海重工、4808厂、青岛船厂、黄岛船厂、现代船厂等多家修造船作业点。
青岛港水运口岸:青岛港水运口岸由青岛港大港港区、前湾港区、海西湾修造船基地、黄岛油港区、积米崖港和女岛港等组成。
青岛海港口岸现有开放码头20余座,泊位7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2个,五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开通外贸集装箱航线140余条,连接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台湾等地区,每月航班600多个。
国际客货班轮航线通达韩国仁川和日本下关等城市。
青岛机场空运口岸:青岛机场空运口岸位于青岛市北部的城阳区,飞行等级为4E级,现有3400米跑道1条、滑行道1条、联络道6条,最大可起降机型B747-400。
航站楼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地上部分), 登机桥14部,客机停机坪44万平方米,停机位41个;货机坪3.2万平方米,停机位4个;货运库面积达到1.98万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完善。
口岸发展与规划思路
口岸发展与规划思路口岸是贸易、文化、旅游、人流等方面的重要枢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口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口岸的发展现状与规划思路,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规划措施。
口岸的发展目标口岸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目标的统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口岸作为物资、资金、信息、人员等流动的要道,应发挥纽带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和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2.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口岸是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区域,应成为国际商贸的重要门户,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导入优质文化资源。
口岸应加强文化交流,吸引和导入优质文化资源,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发展。
4.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口岸周边地区应打造绿化、生态、人文等方面的城市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口岸的发展战略口岸的发展战略应结合地方特点和国家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1.重点发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口岸。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需要发展多个口岸来接轨。
各地可以选取在地方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和符合口岸功能建设需求的地段作为口岸开发重点,加强沟通协作,互相借力实现共同发展。
2.加强信息化和科技支撑。
在口岸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口岸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安全的服务和支撑,推动通关便捷、检验全面和服务立体化等方面的提升。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口岸周边极具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依托口岸建设周边文化旅游项目,加强旅游业与口岸经济互动,实现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4.推进绿色发展。
口岸建设需要重视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物流路径和公共交通服务,减少港口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坚持在规划和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口岸的规划措施口岸的规划措施应根据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注重实施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收益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口岸设施布局。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服务发展,开创引智事业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引进国外智力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际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和趋势,统筹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开发、吸引和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新优势,努力开创引智事业新局面。
(一)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引智系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取得重要突破。
发挥重点引智项目的引导作用,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五年来共引进外国专家约万人次。
二是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出国(境)年度计划报批和项目逐案报批制度。
加强评估认定,境外培训机构管理逐步规范。
组织实施重点培训项目,共选派约万名各类人员出国(境)培训,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三是引智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加快完善服务和保障外国专家权益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环境。
加大成果示范推广力度,批准建立国家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家,引智成果的普惠性显著提高。
扩展完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批准建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地方分市场家,总数达家(截至年底),市场配置国外智力资源作用进一步发挥。
四是引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良好成效。
大力开发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国际智力合作领域更加宽广。
完善分类指导实施机制,积极推进部门、地方间的合作,引智服务方向、服务重点更加明确,成效更加明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一、发展成就(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四)创新能力实现提升(五)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六)辐射能力愈发凸显(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八)社会发展日臻和谐二、发展形势(一)国际形势(二)国内形势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路径(三)发展目标四、重点任务(一)营造优良投资发展环境(二)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壮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五)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六)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七)提升要素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八)优化开放型经济格局(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十)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一)加强园区社会建设五、政策措施(一)实施分类管理指导(二)积极推动依法治区(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五)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六)提升人才竞争优势(七)加强规划组织落实前言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边境合作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坚持国务院确定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在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效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边境合作区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在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增进与周边国家合作交流、打造边疆经济增长点、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
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口岸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进程。
首先,口岸城市的战略地位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
作为国家的门户和窗口,口岸城市承载着国门安全和外贸交流的重任。
国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口岸城市的繁荣与否。
因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要将口岸城市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口岸城市的投入和支持,以提升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其次,口岸城市规划要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目标和重点。
比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的发展为重点,推动着城市化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口岸城市规划就着力于提升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
而对于一些小型国家来说,他们则更注重规划自己的口岸城市成为区域中心,以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还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口岸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门户,具有枢纽的作用。
通过规划和布局口岸城市,可以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同时,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口岸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和环境保障。
此外,口岸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城市风貌,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在进行口岸城市规划时,要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国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内涵。
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
2024年口岸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24年口岸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口岸工作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口岸工作人员,我在2023年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致力于提高口岸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接下来,我将对2023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____年的工作计划。
一、2023年口岸工作总结1. 加强合作交流:我积极与其他口岸进行合作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同时,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口岸的服务质量,我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缩短等待时间。
其次,购置了一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检查和检验的效率。
最后,加强了对口岸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3. 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是口岸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组织了一系列的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口岸的安全防护能力。
4. 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我推动了口岸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二、____年口岸工作计划1. 提高服务质量:在____年,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口岸的服务质量。
首先,我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办理手续,缩短等待时间。
其次,我将持续购置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检查和检验的效率。
最后,我将加强对口岸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2. 强化安全管理:安全是口岸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____年,我将继续加强口岸的安全管理。
首先,我将组织更多的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其次,我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口岸的安全防护能力。
3. 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关键。
在____年,我将继续推动口岸的信息化建设。
口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口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口岸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岸产业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推动口岸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口岸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其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顺畅进行。
因此,要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口岸的运输、装卸、仓储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
其次,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口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加强对口岸的监管和管理,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提升口岸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企业选择口岸进行贸易往来。
再次,要加强口岸产业的国际合作。
口岸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要积极参与国际口岸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口岸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口岸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口岸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加强口岸产业的创新发展。
口岸产业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口岸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口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口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口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健全口岸产业的监管体系。
口岸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监管体系作为保障,要加强口岸产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口岸产业监管体系,提高口岸产业的规范化水平,保障口岸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总之,口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推动口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和健全监管体系,才能实现口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口岸产业发展,全力推动口岸产业实施方案的落实,为口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为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强化口岸的门户枢纽功能,推动口岸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促进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要素集聚辐射和对外交流交往,根据《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加速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口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口岸和功能数量来看,全市开放口岸数量达到4个,其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港口岸为正式开放,铁路口岸和机场为临时开放;口岸功能达到9类,主要涵盖进口汽车整车、进口药品及进境肉类、粮食、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等。
从口岸客货运量来看,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1条,累计运送国际(地区)出入境旅客1223.41万人次、国际货邮量72.86万吨,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80.62%、20.51%;港口岸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运输153.40万标箱;铁路口岸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运输38.07万标箱、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2倍。
口岸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组建了正局级口岸物流管理单位——市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理顺了口岸开放和物流发展的关系,拓展了口岸服务工作的抓手和空间,提升了口岸开放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为在省级层面探索口岸物流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
同时,依托市作为直辖市的扁平化管理架构,各区县进步加强对口岸物流工作的领导, 区县设置了口岸物流管理或服务机构。
口岸开放发展亮点纷呈。
果园港口岸开放成功获批,是〃十三五〃时期上游唯一获批正式开放的水运口岸。
果园港获批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铁路口岸所在园区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推动班列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口岸管理制度
一、我国口岸管理制度⑴口岸是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
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
⑵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以下为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飞机、车辆等交通工具开放的海、陆、空客货口岸;只允许我国籍船舶、飞机、车辆出入国境的海、陆、空客货口岸;允许外国籍船舶进出我国领海内的海面交货点。
⑶二类口岸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以下为二类口岸:依靠其他口岸派人前往办理出入境检查检验手续的国轮外贸运输装卸点、起运点、交货点;同毗邻国家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边境小额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口岸;只限边境居民通行的出入境口岸。
⑷报批程序:一类口岸:由有关部(局)或港口、码头、车站、机场和通道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会商大军区后,报请国务院批准,同时抄送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总参谋部和有关主管部门。
二类口岸:由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征得当地大军区和海军的同意,并会商口岸检查检验等有关单位后,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批文同时送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临时从我国非开放的港口或沿海水域进出的中、外国籍船舶,由交通部审批,并报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备案。
报批前应征得军事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检查检验单位的同意,并安排好检查检验工作。
相关法律法规链接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htm二、辖区口岸现状1、“十一五”期间(2006-2010)威海市口岸发展的主要表现⑴口岸主要业务指标大幅增长,总体上没有出现压船压港现象,基本适应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⑵口岸开放范围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新增加临时开放口岸7个,口岸开放数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⑶国际航线开辟取得新的进展。
⑷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共有码头泊位62个,初步形成了通用码头、客运码头、旅游码头、集装箱码头、石化煤炭码头相互配套,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⑸口岸通关效率更加快捷,当天验放率达到100%2、威海市口岸开放现状⑴一类口岸: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⑵一类作业:蜊江港、朱口港;⑶二类开放口岸:张家埠港、乳山口港;⑷临时开放作业点:好当家港、俚岛港、荣喜港、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出运码头、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码头、乳山口港、和兴船业有限公司码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口岸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口岸发展是国家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国口岸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口岸发展成就口岸开放有序推进,口岸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国务院批准开放口岸28个(新开口岸12个,扩大开放口岸16 个)、整合原二类口岸60个(转新开14个、并入相邻口岸18个、撤销28个)。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口岸278个,其中水运口岸137个(海港口岸81个、河港口岸56个)、陆运口岸79个(铁路口岸19个、公路口岸60个),空运口岸62 个,分布在沿海(145个)、沿边(106个)和内陆(27个)地区。
全国基本形成了沿海沿边水运口岸密集分布,各省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空运口岸基本覆盖,沿边陆路口岸按需设立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沿海地区口岸进出运量持续扩大,沿边地区口岸积极服务睦邻友好,内陆地区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协作更加密切,口岸规模和布局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口岸运行安全畅通,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国口岸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满足了人员、物资进出境快速增长的需求。
201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万亿美元、进出口货物29.46亿吨、进出境人员3.86亿人次(不包括进出境边民2026 万人次),进出境运输工具3005万辆(艘、列、架)次,较2005年分别增长109.15%、38.9%、24.12%和5.8%。
在236个符合运行达标测算条件的口岸中,有198个口岸客货运量达到运行指标,达标率为83.9%。
口岸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顺利举办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以及抗震救灾、防控甲型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
口岸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9.8亿元、边境口岸设施运行维护转移支付资金约25亿元,各检查检验部门同步加大口岸建设配套资金和设备设施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口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口岸检查检验机构设置更加科学,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口岸检查检验人力资源保障进一步加强。
口岸通关改革深入推进,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各部门、各地区充分发挥电子口岸功能,广泛应用“通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研发新的应用项目,推动数据共享。
积极实施旅检通道X光机“一机两屏”查验模式,开展“5十2”、“白十黑”服务试点,探索“一次录入、分别申报”、国际中转旅客托运行李免提、自助通关等新型监管方式。
口岸各相关部门建立执法互助合作机制,改进通关流程,整合通关资源。
广泛开展口岸跨区域协作,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地区口岸“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模式趋于成熟,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
口岸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口岸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6年,经国家批准,海关总署口岸规划办公室更名为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其管理、协调和指导职能进一步强化。
进一步完善并理顺地方各级口岸管理机构,发挥其管理、协调和指导职能。
充分发挥口岸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协同配合的口岸联络协调机制作用,口岸工作合力更加牢固。
加快口岸管理法制化进程,坚持实行口岸客货运量通报制度,稳步推进水运口岸开放范围确认和原二类口岸清理工作,边境口岸多双边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时期,全国口岸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口岸管理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口岸管理工作机制薄弱,口岸检查检验设施建设标准缺项,部分地区口岸布局分散,口岸规模效益发挥不够,口岸通关协作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未来五年是加快口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口岸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对口岸开放的刚性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支持口岸发展的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口岸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更加牢固。
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先进产业和行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发展口岸查验装备以及改进口岸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经过多年“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建设实践,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更加认识到口岸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现有体制加强机制创新、共建安全高效和谐口岸成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愿望。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实施更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增多的口岸开放需求与口岸综合效能最大化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和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对口岸通关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妥善处理口岸便利通行与安全运行之间的关系、做到既“通得快”又“管得住”,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口岸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口岸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强口岸发展的宏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口岸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口岸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坚持口岸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有机结合,口岸开放、建设和运行工作统筹推进,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协调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发展的口岸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
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口岸工作,优化口岸开放格局,提高口岸管理水平,增强口岸保障能力,使口岸发展更加适应并服务于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要。
坚持统筹协调。
坚持国家对口岸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布局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统筹全国口岸的发展与建设,推动口岸通关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口岸之间的通关合作。
坚持和谐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口岸工作联系协调机制,积极营造条块结合紧密、上下联动顺畅的工作氛围。
围绕口岸重要事务加强沟通,促进各相关部门在口岸工作中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需求。
坚持分类指导。
在口岸开放、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要根据口岸所处区域、类型和功能的差异性,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口岸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口岸管理更加规范,口岸布局更加优化,口岸设施更加完善,口岸运行更加高效,口岸国际合作更加深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服务与保障。
四、重点任务(一)加强口岸法制建设和基础建设,推动口岸管理规范化。
充分考虑口岸管理工作特点,加强口岸工作理论和政策研究,进一步推动口岸法制建设,加快口岸管理立法步伐。
加强口岸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口岸管理工作机制。
开展口岸管理重要问题课题研究,加大实地调研和政策理论研究力度,为建立健全口岸管理规范机制、创新口岸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二)有序推进口岸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口岸开放布局方案(见附件)对列入本规划的口岸开放项目按计划推进,同时适当补充审批临时开放。
积极支持国家综合性枢纽口岸完善开放功能,建设更高效、更安全的国际客流和物流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辐射作用。
促进沿海、沿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支持重要港口、重要边境通道开放。
根据内陆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推动内陆地区口岸后续监管区建设。
(三)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口岸通行能力。
制定全国口岸检查检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导性规范。
加大边境口岸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口岸建设的主体责任,保障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增加对口岸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
国家要给予投资补助,逐步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科技设备应用水平,加快口岸扩能改造,营建良好的口岸通行条件。
(四)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整合口岸资源。
进一步完善口岸运行指标体系,开展口岸管理运行绩效评估试点,逐步探索实行口岸分级管理。
研究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口岸优化整合方案,调整口岸布局。
完善并推动落实口岸退出机制,对国务院批准开放满3年仍未开通运行、布局调整或功能退减的口岸启动退出机制;连续3年主要运量指标未达标的口岸,省级行政区域内申报同类型口岸开放应提出优化整合方案后再进入审理程序。
加快清理原二类口岸。
继续推动水运口岸开放范围确认工作。
研究制定边民通道、边民互市贸易区规范管理的相关措施。
根据口岸开放和发展情况,优化调整并适当加强查验监管力量。
省级行政区域内有业务量不达标口岸,或该区域内各直属查验机构人员空余编制比例连续3年超过10%,该区域内口岸开放所需查验人员编制原则上由各直属查验机构内部调剂解决,不再新增。
(五)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促进口岸安全高效运行。
进一步发挥各级口岸联络协调机制作用,共同推动口岸“大通关”体系建设。
坚持“严密监管”与“高效服务”相结合,促进口岸查验监管方式和科技手段创新。
支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查验监管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口岸信息化管理水平。
完善口岸运量年度统计通报制度,在试点基础上开展口岸管理运行绩效评估。
深入开展口岸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创建和谐合作的口岸环境。
(六)加强边境口岸事务协作,深化口岸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中俄、中哈、中朝等口岸国际合作工作机制,推动我国与其它毗邻国家(地区)之间开展口岸交流与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外贸大局,促进睦邻友好;加强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的口岸通关便利化合作。
通过外交途径适时就修订和完善双边间陆地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进行磋商,解决边境口岸对等开放、建设以及通关合作中的问题,推动双方同步提高口岸运行效能。
五、组织与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认识口岸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加快口岸发展摆到更重要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
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切实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口岸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国家口岸主管部门。
国家口岸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口岸管理职能作用,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