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则”的使用情况

合集下载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段经典的话语,它们被称为“论语三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这三则经典的话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传颂,它们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最精辟的表达。

第一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彰显了君子之间应当重视和谐,而普通人之间则应当加强合作,君子要共同奋进,在和谐的基础上去寻求良好的共同发展。

君子之间要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差异,放下骄傲,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偏颇偏激,做到平等互利。

第二则是“强调善行而不言论”。

孔子曾说,教育要以行动为主,不要以言语为主。

人们应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在行为中要坚持正道,不要把言语扯出对立和激烈的对抗,而是要以和谐有序来展开语言以及行动,使大家能够站稳脚跟,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最后一则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提倡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一定要有扎实的功夫,贯彻到心里,而不应只是当作是表面的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还建议切问、研究、思考,以及深入探究,以便把握学问的本质,从而收获有用的经验。

论语三则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

它们提出来的思想深远影响了西汉以后的许多思想家,他们把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理论当中,吸收了孔子智慧中的精髓。

当今社会,“论语三则”仍然是最有话语权的话语,它们告诉我们:和谐与友爱是人际关系基础,切记言行一致,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用勤奋的努力去书写人生,这是孔子最为精炼的道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孔子的思想就像一把叼着明珠的双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化放在一起,让后人永远受益,让我们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引,创造完美的人生。

今天,我们依旧健言善行,真诚恳切,让孔子的思想成为我们行文的光芒,让孔子的道德成为我们行为的指标,并以孔子的心意来感恩和平,促进世界的文明发展,让世界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奠基。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论语》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学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语》译注类著作。

但是书中有些注释仍然有可商榷和修改的地方,接下来笔者针对以下四句可商榷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分别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忠信”、“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民免而无耻”。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在《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这样理解就反映了孔子愚民主义思想,但似乎和孔子民智和整体的思想体系不符合。

杨先生还在注释中详细列举了其他语例:“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

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意在为孔子这位‘圣人”迥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

如刘宝楠《正义》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

'不知上章‘兴于诗'三句与此章旨意各别,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民'代‘弟子'者。

宦懋庸《论语稽》则云:‘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

或曰,与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则原文当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恐怕古人无此语法。

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在《论语集释》中:“由,用也。

”《论语传注》中:“子产治郑,都鄙有章,郑民始怨而后德之。

故使之行其事可也,而欲使明其事则势有不能。

是不可知者,即其所可由者。

”同时引用孟子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论语传注》还提到:“由之且欲之知之兮,则样岂不更善?先王之时,妇人褥子皆知礼义,教使然也。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知过能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勇者不惧惧:害怕。

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衣马轻肥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

形容生活的豪华。

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

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众星环极比喻众物围绕一物或众人拥戴一人。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直道而行比喻办事公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允执其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

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毁椟中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原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白话】在上者能宽厚就会获得百姓拥护,能诚信就会获得百姓信任,能勤勉就会获得功绩,能公道就会人心悦服。

【释词】宽:宽厚。

《书》曰:“御众以宽。

”得众:获得百姓拥护爱戴。

《义疏》:“为君上若能宽,则众所共归,故云得众也。

”信:诚信。

任:信任。

敏:勤勉。

《孔子家语》曰:“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功:功绩。

《义疏》:“君行事若仪用敏疾,则功大易成,故云有功也。

”公:公道。

说:同“悦” ,此指人心悦服。

孔安国:“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

”【先贤精义】戴溪曰:自宽则得众而下是说武王之德。

缘宽便得众,信便民任,敏便有功,公便说,观武王《武成》所载可略见矣。

《论语注疏》曰:此明二帝三王政化之法也。

言帝王之德,务在宽简、示信、敏速、公平也。

宽则人所归附,故得众;信则民听不惑,皆为己任用焉;敏则事无不成,故有功;政教公平,则民说。

凡此上事,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之以示后世。

《四书解义》曰:此一节书,是统论帝王之道也。

记者既历叙尧、舜、禹、汤、文、武之事,因总论之曰: “二帝三王因时立政,设施虽不同,而为治之道不外宽、信、敏、公四者。

人君以天下为量,惟宽以有容而包涵无外,则四海度内,万物一体,众莫不归附之矣;出治以至诚为本,惟信以行政而内外如一,则上以诚感,下以诚应,而民莫不倚仗之矣;庶事所以丛脞者,不能励精图治也,惟勤敏而宵旰不遑,则百度振举,所为有功矣;人心所以乖违者,不能虚衷顺应也,惟大公而好恶不作,则举措合宜,莫不悦服矣。

此四者,帝王所以成唐虞三代之盛治也。

夫分言之曰宽、信、敏、公,约言之不过一中而已。

张栻曰:宽,则民有所措,故得众;信,则民愿为之役,故民任;敏,则无失时之患,故有功;公,则顺天下之好恶,故说。

然是四者之中,公又为本也。

《论语正义》曰:《吕氏春秋· 贵公篇》:“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1、“文质彬彬”出于《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质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仅仅他侥幸的避免灾祸。

”2、“三十而立”出于《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说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准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人而不仁,如乐何?”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舆其奢也,宁俭。

丧,舆其易也,宁戚。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使用乐呢?”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郁郁乎文哉”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

”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闻。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5、“观过知仁”出于《论语•裹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够知道(他个人及他的团体在这方面)有没有仁德了。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ǎ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古汉语“则”的用法

古汉语“则”的用法

古汉语“则”的用法(一)“则”字最初也是个实词。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

”作为实词,它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

用作名词,主要是“法则”、“准则”的意思;用作动词,主要是“效法”的意思。

例如:①愿依彭咸之遗则.。

(屈原《离骚》)②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史记·周本纪》)例①中的“则”是名词,“准则”的意思;例②中的“则”是动词,“效法”的意思。

(二)“则”字的连词用法。

“则”字用作连词,其连接作用比“而”显得更为有力而紧迫。

它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往往紧紧相连。

因此,清代学者刘淇说它是“承上趋下,辞之急者也”。

吕叔湘先生说:“和‘而’字比较起来,‘而’字是圆的、软的,‘则’字是方的、硬的。

”“则”字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则”字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以分为事理上的承接、时间上的承接、对举性承接三类。

(1)事理上的承接“则”字表示事理上的承接,用在后一分句的前面,前一分句表示假设或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这一假设或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一般可译为“就”、“便”、“那么”、“那么就”等。

例如:①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隐公元年》)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天论》)以上二例,“则”字都表示事理上的承接。

例①中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后一分句表示在这一假设下产生的结果,“则”字可译为“就”。

例②中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则”可译为“那么”。

(2)时间上的承接第一,发生一件事后,紧接着产生了与这件事相关的第二件事,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就”、“便”等。

例如:①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沈括《活板》)第二,实现一件事后,却发现另一件事(或另一种情况)已经出乎意料地产生了,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原来已经”、“却已经”等。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论语》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论语》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的治国思想

《论语》的治国思想

《论语》的治国思想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也有在地方为官的体验,他的弟子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各国政治,加之孔子有一套系统的哲学思想,所以他对于为政治国多有论述。

在治国方面,孔子主张“德治”“礼治”,强调统治者要讲诚信,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调为政要爱民富民,治国要选贤任能。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费用而又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统治者治理国家就要勤于政事,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谨慎役使百姓。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引导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为政者要注意从孝道中引领忠厚的民风。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恰到好处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做得和谐和恰到好处。

但是,有的时候行不通,只为追求和谐和恰到好处,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以礼治国:礼的使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德政(德治):孔子善用比喻,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环绕,来比喻统治者修养道德,做好表率,并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臣民自然会拥戴他,政事自然就能处理好。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孔子说:“使用政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教去整顿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

《论语》十则赏析解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解读】自古以来,许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欲壑难填,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处于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缚。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孔子的言行录和门徒之间的对话总结,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论语》作为一部思想高峰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就《论语》中的十则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果你学而不去思考,那你会一无所获;如果你去思考却不学习,那你会身处危险之中。

这一句话是《论语》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它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不要轻率地去否定任何一方。

人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使自己更加成熟智慧。

第二则:“有教无类。

”原文:有教无类。

翻译:教育之道不分贵贱贫富。

这一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无论一个人出身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同等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这个时代,教育一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进步的基石。

第三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而应该担心不了解他人。

这一句话反映了一种谦虚、自省的态度。

我们应该关注并与他人沟通,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第四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做给别人看。

这一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了一种善良、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兴趣,并且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自己很喜欢也不要去强迫别人。

第五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有德行的人会重视道德,而无德行的人则会追求个人利益。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路径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区别。

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重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这些价值观和品德。

《论语》智慧: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智慧: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智慧: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原文: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释文:鲁国的长官要翻修长府。

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注释: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

长府:鲁国贮藏财货的国库名。

仍:沿袭。

贯:事。

今解:学会切中要害,杠杆之所以能够撬动地球,关键在于支点。

任何事情,任何事物又有一个支点,即我们常说的要害,命门。

如果抓住命门,做事便能事半功倍,否则则是费工费时,甚至费力不讨好。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则”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词语“则”具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连词用法和副词用法。

1. 连词用法作为连词使用时,“则”常用于连接并列或对比等关系的句子,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吾闻夫子天下有政,则必有缓急焉。

假令冥寿无年,则可使明首善。

”(《论语·子罕篇》)解析:该句中,“则”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句子,并表达出了判断性关系,“如果天下有政,就一定会有缓急之事。

假设漫长的生命没有期限,那就可以让聪明人去为众人头脑里良善的事务而努力。

”(2) 表示对比关系例如:“其身毋存而心存者也,在已而忧者也如是,则以天地日月星辰乎?”(《孟子·离娄上》)解析:这条句子表达了一个对比性思想。

“如此认为这些人不顾自己已经亡身而继续留下气息的所谓忧虑者,应该把他归结到天地日月星辰之下。

”2. 副词用法作为副词使用时,“则”常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具有表示程度、方式、状态等意义。

(1) 表示程度例如:“盖天夫人为想琼英后者,奇丽绝世,则亦无能逢身得一言矣。

”(《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对天瑞姑娘美貌的描述。

“因为天瑞姑娘是玲珑宝石花枝招展的后代,其美艳非同凡响,连一个字都没能与她共度过。

”这里的“则”起到修饰程度的作用。

(2) 表示方式例如:“持严而行,则固也。

企温以安,则修也。

”(管子·权修训)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实现目标的方法。

“如果我们以严格要求自己并付诸实施,那当然可以稳定住局面。

寄希望于友好相待以安抚他人,则可以克服困难。

”二、文言文中“则”的例句1. 连词用法(1) “君子多廋赋而少豪杰出者,则国家大。

”(《孟子·尽心下》)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君子通常给国家编写许多纲要、章程,而很少有出人头地的英雄豪杰,则国家必然强大。

”(2) “论则之辨。

”(《论衡·已则》)解析:这句话意味着不可否定某事实。

则的古汉语意思

则的古汉语意思

则的古汉语意思一、什么是则则,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广泛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则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总体来说,则是用来表达一种因果关系、逻辑判断或者推理推断的词语。

则常常用于连接两个句子、两个段落或两个论述,起到衔接、推理或对比的作用。

二、则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1. 则的对比、对照意义则可以用于对比、对照的意义上。

在这种情况下,则与其反义词不则相对应,用来对比两种不同情况、观点或论述。

例如:•《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写道:“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谓强积,降谷得其眷,是谓PC们。

世间万物,无不以PC们以处之。

”这里的PC们与则的搭配,表达的是对比、对照的关系,强调了强梁和降谷的不同命运。

2. 则的推理、逻辑关系意义则也可以用于推理、逻辑关系的意义上。

在这种情况下,则常用来连接前提和结论,表示根据这个前提,推导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关系。

例如:•《论语·子罕第四章·第十节》中写道:“在官位,不以污为污,则社稷之可危也,不以污为白,则民之可使也。

”这里的则表示的是逻辑推理关系,前半句说了如果把污点当作是污秽的,那社稷将会危险,后半句说了如果不把污点当作是污秽的,那就可以让人民为所欲为。

•同样,《孟子·滕文公上第二十五章》中写道:“老聃曰:‘无为而治者天下希,为而治者天下健。

此两者何如而接彼何度?此则见乎自然。

’”这里的此则表示的是推理论证的关系,带出自然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来治理天下。

3. 则的顺从、从属意义则在古代文献中还经常用来表示顺从、从属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则常和一些表示君主、上级、法律或道德等权威的句子搭配使用,表示服从、遵从。

例如:•《论语·子路第二章·第一节》中写道:“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懿怀特特?不绝粮。

”这里的则表示的是从属关系,在第一句中,知者、仁者、勇者三者都是没有疑惑、愁苦或恐惧的,而在第二句中,则表示从属的意思,即比之于这三者,懿怀是没有绝粮恐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副词 ; 词 ; 承 ; 折 连 顺 转 中图 分 类 号 : 4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10 - 39 (0 6 O —O 2 — o 15 0 A 0 8 88 2 0 )2 o 5 2
《 说文解 字》 “ , 画物 也 , :则 等 从刀从贝 , 古之物货 也。 可见 , 则 ” 来是一个 实词 , 贝, ” “ 本 至于后 来古代 汉语 中多用 作虚词 的用法则是从实词虚化 而来 。“ 之一词 , 则” 无论从词性还是意义来说都不是单一的。下面以《 论语》 为例试加以分析 。 作动词用 。 可译 为“ 习” “ 学 、 效法” 唯天 为大 , 唯尧则之 。( 泰伯 》 、 《 ) 《 论语》 中只此 1 。 例 二、 作副词用 。 大致上有 两种情况 ( 用在谓语前 , 一) 表示强调 , 当于现代汉语的“ ” “ 。 相 就 、 才” 至于他邦 , 日,犹吾大崔子也。 《 则 “ ”( 公冶长》 ) 之一邦 , 日:犹吾 大夫崔子也。 ( 公冶长》 则又 “ ”《 ) 不幸短命死矣 , 今也则亡 , 闻好学者也 。( 雍 也》 未 《 ) 有颜 回者好学 ,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先进》 《 ) 居则 日 :不吾知也 ! ( 先进 》 “ ”《 ) 我则异 于是 , 无可无不可 。( 微子 》 《 ) 这种用法在 “ 在 《 则” 论语 》 中共有 6处。 ( 表示仅 限于某一范 围, 二) 相当“ 、 仅” 只” “ 。 回也 , 心三月不违仁 , 其 其余则 日月至焉而 已矣 。( 雍也》 《 ) 《 语》 论 中仅 出现 1 次。 三、 作连词用 。 当于现代汉语 的“ 、便”“ 相 就” “ 、那么”《 。论语> 中大致有如 下三种情况 ( 表顺承关系 一) 1 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 因果关系 , 、 或在 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 ” “ ” “ 就 、 便 、 那么 ” 论 语》中共 有 5 。《 5
先进以上是论语中则的使用情况从以上的统计我们不难看出它已经从本来的实词转向为常用虚词了而在其虚词的词性中则作为连词使用起承上启下作用又是最为普遍的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2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O L G S CA CE C SE m O ) O R A FLA N N E C E SC L E E( O I LS IN E D N
NO. 00 22 6
Ge rlNo 4 ne a . 4
( 4 总 4期 )
《 论语 》 则 ” 中“ 的使 用情 况
尹 君
摘 要 : “ 这个词在古代 文献 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其词性却并不单一, 则” 其语义也是 多方面的。本 文收集《 论语》中所有
出现“ 则”的情况 , 并参考 了一些相关工具 书以及前人对《 论语》 的注释 , 系统地分析 了“ 这个词 的在词性及语义方面的 多元性。 则”
2 5
维普资讯
邦有道 , 则仕 ; 无道 , 邦 则可卷而怀之 。( 卫灵公》 《 ) 行夏之时 , 乘殷 之辂。服周之冕 , 乐则《 、 舞》 《 韶》 《 。( 卫灵公》 ) 躬 自厚而薄责于 人 , 则远怨矣 !( 卫 灵公》) 小不忍 , 《 则乱大谋 。( 卫灵公 》 《 ) 知及之 , 仁能守之 , 不庄 以莅之 ; 则民不敬。( 卫灵公》 危而不持 , 《 ) 颠而不扶 , 则将焉用彼相矣 ?( 季 氏》 《 ) 夫如是 , 故远人 不服 , 则修文德 以来之 。( 季氏》 既来之 。 《 ) 则安之 。( 季氏》 《 ) 天下有道 , 礼乐征伐 白天子出 ; 则 天下无道 , 则礼 乐征伐 自诸侯 出。( 季氏》) 《 天下有道 , 则政 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 则庶人不议。( 季 氏》 《 ) 君 子学道则爱人 , 小人学道 则易使 也。( 阳货》 《 ) 恭 则不侮 , 则得 众 , 宽 信则人任焉 , 则有功 , 敏 惠则足以使人 。( 阳货》 《 ) 子如不言 , 则小 子何述 焉?( 阳货》 女安 , 《 ) 则为之 !( 阳货》 《 ) 近 之则不孙 , 远之则怨 。( 阳货》 若 季氏则吾不能 , 《 ) 以季孟之 间待之 。( 微子》 《 ) 故 旧无大故 , 则不弃也 。( 微子》 未信 , 《 ) 则以为厉 己也。( 子张》 《 ) 未信 , 以为谤 己也。( 子张》 子夏之 门人小子 , 则 《 ) 当洒 扫应对进退 , 则可矣 , 抑末也 。( 子张》 《 ) 仕 而优则学 , 学而优则仕 。( 子张》 如得其情 , 哀矜 而勿喜 。( 子张》 《 ) 则 《 ) 宽则得众 , 信则 民任焉 。敏则有功 , 公则说 。( 尧日》 《 ) 2 表示所连 接的前后 两部分在时间上有相承关 系 , 、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 、 才” “ 。《 就” “ 、 便” 论语》 中共有 6处 : 弟子,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而亲仁 。( 学而》 《 ) 过则不惮改 。( 学而》 《 ) 子 于是 I哭 , E 则不歌 。( 述而》 ] 《 ) 出则事公 卿 , 入则事父兄 。 丧事不敢 不勉 , 不为酒困 ; 何有于我哉 !( 子罕》 《 ) 唯求则 非邦 也与?( 先进》 《 ) 唯赤 非邦也与? ( 先进》 《 ) 以上 两种情 况在《 经籍纂诂》 《 、 助字辨略》 中均可归于承上启下之词。 3 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 , 、 相当于“ 就是” “ 。《 、 有” 论语》 中共有 3处 : 父母之 年 , 不可不知也 。一则 以喜 , 一则 以惧 。( 里仁》 《 ) 抑为之不厌 , 诲人不倦 , 可谓 云尔 已矣 。( 述而》 则 《 ) 笾豆之事 , 则有司存。 ( 泰伯》 《 ) ( - 表转折关系 -) 1 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想达到的 目的正相反 , 出乎意料 , 当于“ , 、 或 相 而” 可译为“ 而” “ 。《 反 、 却” 论语 》 中共有 6


处:
行有馀力 , 则以学文。( 学而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 ) 学则不固。( 学而》 《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 多闻阙疑 , 言其 馀 , 慎 则寡尤 ; 多见阙殆 , 慎行其馀 , 则寡悔 。( 为政》 《 ) 举直错诸枉 。 则民服 ; 举枉错诸直 , 民不 服。( 为政》 则 《 ) 临之 以庄 , 敬 ; 则 孝慈 , 则忠 ; 举善而教不能 。 则劝 。( 为政》 《 ) 足 。 能征之矣 。( , ) 宁武子 , 则吾 Ck 佾》 邦有道 , 则知 ; 邦无道 , 。(公 冶长> 则愚 《 ) 如有复我者 , 则吾 必在汶上 矣。( 雍也》 质胜文则 野 , 《 ) 文胜质则史。( 雍也> 《 ) 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述而》 用之则行 , 《 ) 舍之则藏 , 惟我与尔有是夫 。( 述而 》 《 ) 子行三军 , 则谁 与?( 述而》 躬行君子 , 《 ) 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 《 ) 若圣与仁 , 则吾 岂敢?( 述而》 奢则不孙 , 《 ) 俭则固。( 述而> 《 ) 恭而无礼则劳 ; 而无 礼则葸 ; 慎 勇而无礼则乱 ; 直而无礼则绞 。( 泰伯> 《 ) 君子笃于亲 , 民兴于仁。故旧不遗 , 则 则民不偷。( 泰伯》 《 ) 天下有道则见 , 无道则 隐。( 泰伯》 如用之 , 《 ) 则吾从先进。( 先进》 < ) 所 谓大臣者 , 以道 事君 , 不可则止 。( 先进> 如或知尔 , 《 ) 则何 以哉?( 先进> 《 ) 忠告而善道之 , 可则 止 , 自辱焉。 ( 颜 渊> 不 毋 《 ) 名 不正 , 则言不顺 ; 言不顺 , 事不成 ; 则 事不成 , 礼乐 不兴 ; 则 礼乐 不兴 。 刑罚 不 中; 罚不 中 , 民无所 措 手足 。( 子 则 刑 则 《 路 》 ) 上好 礼 , 民莫敢不敬 ; 则 上好义 , 民莫敢不服 ; 则 上好信 , 则民莫敢不用情 。( 子路> 《 ) 夫 如是 , 四方之 民襁负其子而 至矣 , 则 焉用稼 ?( 子路> 《 ) 其言之 不怍 , 则为之也难 !( 宪问》 深则厉 , 《 ) 浅则揭。( 宪问> 《 ) 上好礼 , 则民易使也 。( 宪问》 俎豆之事 , 《 ) 则尝闻之矣。( 卫灵公 > 《 ) 立则见其参 于前 也 ,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 夫然后 行 !( 卫灵公>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