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与行中一路走来_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

合集下载

_李克东难题_辨析

_李克东难题_辨析

山西电教BKTG·本刊特稿SHAN XI DIAN JIAO摘要本文就什么是“李克东难题”、如何看待教师博客的互动、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以及博客能解决哪些教学问题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师博客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李克东难题教师博客深度交流网络教研一、什么是“李克东难题”?“李克东难题”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命名的。

黎教授在《“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命题产生的背景的:“2008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8年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在会上,我十分高兴地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李克东教授。

李克东教授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资深专家之一,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正带领博士研究生在广西研究教师博客发展问题。

李克东教授见到我,亲切地向我询问有关教师博客发展的问题,我向李克东教授介绍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四个著名的教育博客网站,并告诉李克东教授,海盐教师博客的陆李松主任也到南宁参加协会的颁奖活动。

很快,李克东教授要我将陆李松主任约在一起,大家热情洋溢地讨论海盐教师博客发展现状。

在我们交流海盐教师博客时,李克东教授向海盐陆李松主任提出了2个问题: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陆李松主任是海盐教师博客的发起人和引领者,对教师博客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面对李克东教授的两个问题,陆李松主任一下子卡住了,无言以答。

我当时在场,尽管我一直关注全国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比较了解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情况,但对李克东教授的问题也一时语塞。

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导师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当前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的瓶颈:缺乏深度交互!李克东教授高瞻远瞩,用二个问题概括了当前教师网络团队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

一路思考 一路前行

一路思考 一路前行

一路思考一路前行作者:沈赟峰陈君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35期教育名家李镇西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

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幸福的快乐;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在我们看来,孟晓庆校长的成长历程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满怀情感的教育者他能为着教育的思索而通宵达旦,能为着完美的实践而废寝忘食。

他曾在一周内上了五次公开课,为着课堂上的素材他跑工厂、转超市、找农民;为了数学的严密,他请教气象员、农艺师、技术工人。

为着完美的课堂他曾对着镜子一遍遍试上,把自家的客厅作为微课堂,把妻子和女儿当作自己的学生。

他的备课本密密麻麻、红墨相间、条理清晰,学情分析到位,应对自如,曾经被苏州市教育局初教处的老处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他热爱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至高,曾记得他陪着学生在医院挂水治病的画面;曾记得他每天带着全班同学清晨看日出、进军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画面;曾记得孩子们围到他家里共庆他生日的画面……他说:“教育的成功者首先是爱孩子的。

”他是行者,行走在不知疲倦的耕耘路上,行走在无私奉献的关爱道上。

关注成长的引领者单丝不线,独木非林。

作为校长的他,更专情于师生成长。

孟校长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传播自己的先进理念,深入课堂,亲自指导教师上课,不分昼夜跟老师们磨课、斟酌、探讨。

他带领教师们解决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引领着大家一路同行。

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形成了以“灵动生成”为风格的教学氛围。

一棵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肥沃的土壤;一位青年教师历练为成熟教师,需要学校搭建平台,更需要优秀教师倾心的帮助。

我们有幸能得到孟校长的引领和指导,多年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身边的榜样,教育的幸福。

1998年我(沈赟峰)踏上工作岗位,初次任教五年级数学。

在思与行中一路走来——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

在思与行中一路走来——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

浪费 。我见过一个题 目为 “ 关于影 的讨 .”的简单 L A
P T,它通过动画,把不同时间、 阳不同的位置和影 P 太 子不同的长度的关系 , 以活动的方式逐步展示出来 , 创 设 了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 ,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 “ 太阳位
信息、 , 技术 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仅仅把充满文字、
置、时间、影子长 度三者有何关系” ,并要求学生以 口 头、 文本 、 图形等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 。 在这个例子中, 仅仅用 了一部电脑、一个投影器 ,一个有思路的 P T, P
但却生动地开展了情境探究的学习。由此可见 , 关键还 是教育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 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意
力;四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品格 , 具有刻苦钻研、勇 于奉献、实事求是的品质和精神。因此 ,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的前提是要转变对教学 目标的认识 ,不搞花架子 ,
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一大批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 力 的人 。第 二是 我 们 要 正 确 认 识 培 养 的主 体 一 一 学
吴 向 东 ,封 士 将 .容 梅 与 李 克 东教 授 在 华 南 师 大合 影
以整理传输 ,学 爿者是被动地接受 ;另一种是发现式
学 习 ,内 容 以 问题 的形 式 出现 ,学 生 通过 发 现 、探 究 活 动 去 获 取 知识 。这 两 种 方 式 都 是 必 要 的 ,不 要 因 为 肯 定 了发 现 式学 习就 否定 接 受 式 学 习 ,两 种 方 式 都 有 存 在 的 必 要性 。过 去 ,我 们过 分 强调 接 受 式 学 习 ,强 调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记 忆 、理 解 ,虽 然 存 在很 多 问题 ,但 这 种 学 习 也 是 需 要 的 , 如 外 语 学 习 ,不 记 单 词 怎 幺

促进信息技术于教育领域深层次应用的科学提问——关注“李克东难题”的前前后后:弦音激荡,余音绕梁

促进信息技术于教育领域深层次应用的科学提问——关注“李克东难题”的前前后后:弦音激荡,余音绕梁

中文 大 学教 育学 院 和 传 播 研 完 中心 的 访 问 学者
19 8 8


事 计 算 机 辅 助 教 育 与教 育 传 播 理 论 研 究

年 作 为 德 国 帕 德 博 恩 大 学控 制 论 研 完所 高级 访 问 科 学 家 从 事 教

育 控 制 论 与人 工
智能
理 论 与技 术 教 育 应 用研 究
博文的数量 多而沾沾自喜, 而要进入一 种深层的思考, 要让 博客发挥 好在 网络
还欠缺 了许多。 作为网络教研 的直接参 与者 , 怎样将 教育 技术 更好 地 运用在 教研中, 境下 教研 团队的成 长 一 文谈 到, 经过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对海盐博客 群 的研 究 分析 , 发现在 海盐教 师博 客 群 中, 互动是 存在的, 但是绝大 多数是
的深度 交互 。 在文 章中, 江梅 老师提 出, 虽然天河部落崛起 为闻名遐 迩的中
2 0 0 9 年5 月2 4 日
广东中山大 学的王竹立教 授在其
背后 , 实 际上 是教师博 客的冷 清, 是缺
乏深层交流的尴尬。 “ 我意识到, 海盐教 师博客上面 发生的 ‘ 浅层 交流’ 现象, 是 教 师进 入 博客 协作学 习的必经阶段 , 是教师 群体专业发展道 路上肯定会出
担 任 的重 要 职 务 有 华 南 师范 大 学 教 育 技 术 研 究 所 所 长 广 东省 高等 学 校 教 育 技 术 中心 主



' ' 广 东省 高等 学校 教 育 技 术 教 学 指 导 委 员会 主 任 教 育 技 术 教 育 部 全 111 1 4 学 现 代 教 育 技

091204-李克东难题诠释(B)

091204-李克东难题诠释(B)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 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 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 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 果。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提出后,人们从政治、体制、经济角度分析,或从思想, 文化,哲学角度分析,或从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分析,表 达了许多观点。其核心是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 它的提出,让人们从一个崭新角度审视中国文明的价值。
轨迹。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从对“叙事”分析中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特征 ——通过教师的“叙事”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认知特点、情 意 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 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3.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考察社群网络行为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2. 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社群博客内容
对博客内容进行三级编码
界定
现象
文献
探讨
资料
三级
初步
理论饱和
形成
结论
收集
编码
理论
理论未饱和
补充资料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图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对博客内容进行三级编码
第一级编码(开放编) ——将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 第二级编码(主轴编码) ——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按某种关系联结起来
设计 实践 研究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与实践者一起 分析确认问题
提出原型设计
与解决方案
研讨设计原则 形成新的认识
在实践中检验 解决方案

教育技术导言 李克东

教育技术导言 李克东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2)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
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和社会,综合其它学科的知 识,提出各种问提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 教学。
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 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必 须与教育革新(教学改革)相联系;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通过对 “过程” 和 “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工作 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理论与实践。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谢谢!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2、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是指为达到合理设计教学情境,以实 现教学目标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处方功能的系统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有: 1、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加涅针对学习条件的指导教学模式
4、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模式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它包含如下活动:
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 传播活动 系统分析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
07级教育硕士课程
likd@

关于李克东难题讨论的主要文章及观点

关于李克东难题讨论的主要文章及观点

关于李克东难题讨论的主要文章及观点发表时间文章名作者名引述内容与观点新贡献2019-不详“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黎加厚1.引述了李克东教授是在2019年12月20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9年年会上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将之命名为“李克东难题”; 2.引述李克东观点“深度交流的的标准是博客文章与访客之间的回复要达到三次以上,即“回复的回复的回复”才算得上有效交流。

1.首次在文章中正式提出“李克东难题”的命题;2..报告了作者的研究团队对与海盐教育局组织的“创感教育”培训项目组的老师们的博客文章的互动情况的统计分析,证实了李克东的判断,“所谓的网络教研,如果没有深度的交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浏览,是一种浅阅读,实际上是达不到网络教研的目的。

所以,不作深度的交流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教研。

” 3.提出浅度、中度和深度互动的标准,对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4.通过对“苦丁茶”个案的分析,提出能引发深度阅读与互动的博文具有下列特点,“首先,应当是现实教研当中的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主题的活动最能引发老师的思考,”“其次,是现实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发动机,问题的抛出总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是提倡有感而发,不要单纯追求博文的数量” 5.指出深度互动少“不仅是当前教师博客发展的瓶颈,也是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成长发展的一个契机”2019-05-24我看“李克东难题”--兼向黎加厚教授请教王竹立引述了黎加厚对李克东难题的阐述1.认为回复少与博客的性质与功能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 2. 比较了博客和BBS各自功能上的特点,认为“最好能将博客与BBS的优点整合起来” 3. 不能简单地根据留言和回复较少就断定一定缺乏深度的学习与交流; 4. 人们缺少交流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事实,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博客才有的;“试看我们的学术会议上又有多少真正的讨论和交流呢?” 5. 对李克东难题之二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反诘: “假如我反过来问:我们每年发表了上万篇教学研究论文,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恐怕也不好马上回答,也要具体就某篇文章涉及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育博客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实践智慧的交流、学习与借鉴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帮助可能比某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式还来得要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者:李清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0期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李克东先生也讲过,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这也就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今,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技术产品不断涌入学校,迅速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电脑等多种数码产品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无限的网络资源快速、便捷地传递进学校,无形间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巨大资源库,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合理利用好这些技术手段和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好信息技术已是每一个教师的根本任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注重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迎接信息技术教育大潮由于许多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低,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并从而产生一种误解甚至抵触情绪,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是专业教师的事。

但时代的要求,让我们与计算机必然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只能临危一跃。

当今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伟大成就的每一桩每一件,不是直接就是间接与计算机有关。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跟语言一样,是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类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文化已如灿烂朝阳,照亮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

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暨李克东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暨李克东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先后 敛 辞 。

华南 师范 大学 徐福 荫 教授 主持 了特 邀 报 告。北 京 师 范 大学 剐校 长 陈 丽教 授 发 表 了 ‘互
联 网 +教 育 ”创 新 的新趋 势 与新 特 征》 的 主题 演 讲 ,指 f{J“互 联 网 +教 育 ”创 新 的五 大创
新 趋 势 ,并 从 供 给侧 改 革 、体 制变 革 和研 究 范式 三 个方 I_f1『指 f 了 “互 联 网 +教 育 ” 的 新 方
授 、教 育 部 高 等学 校 教 育 技 术 专 业教 学 指 导 分 委 员 会秘 书 长杨 九 民教 授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校
长 ]|恩 科 教授 、华 南 师 范 大学 副校 长 胡 钦 太 教授 等 出席 了此 次会 议 。 (◇匕明 日报 》、《南 方
日报》、《广一州 日报》、《羊城 晚报》、 新快 报》、J 东 电视 台等 六 家媒 体 席 并报 道 了会 }义。会
指 出在 学 术 领域 中宣 传 的知 识 理 念 应 该 回 归 性 ,对 于 学 术 人 才 的培 养 应 回归 社 会适 应
性 ,要 突显 教 育 技 术学 的交 叉 性 和 渗 透性 ,理 论 自信 、 术 定 力 、科 研 耐 力 、开 放 包 容 、
服 务 意识 应 是教 育技 术 的学科 特 征 。
第一 场专 家论 坛 “从 教 /接 触 教 育 技 术 以来 印 象 最 深 一件 事 ” 由北 京 师 范 大学 余 胜 泉
教 授 主持 ,香 港 中文 大 学 李 浩 文 教授 、北 京 大 学 尚俊 杰 教 授 、南 方 科 技 大 学 赵 建 华 教 授 、
西 南 大 学 刘 革平 教授 和华 中师 范 大学 王 继 新 教授 等参 加 了此 论坛 。第 二 场 专 家 论 坛 “教育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
革; ③内容定 位, 网络教 研是 要发现 教 育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究问题和解决 研
段时间共享和 互动后, 这个网络教研社 区解 决 了几 个 区域 中的具体 的教育 或
教学问题?
两 个问 , 09 题 在20年以“ 李克东 难题” 命名
并且风行教 育领域 , 请您谈谈 当 时提 出问 题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授到北京, 并对他进 行 了 专访, 期待李克东教
本刊记者 采访李 克东教授
授 用他 的思想 智 慧带给 我 们 更 多启迪 。
《 中国信 技术教育》 李教授 您好, : 您在20年1月广西南宁的中国教育技术 08 2
协会 年 会 上 曾经针 对 海盐 教 师博 客 提 了
网络 教研是基 于网络 的, 面向区域的虚 拟社群 ; 标 定位 , ②目 网络教研的目 标是 为了促 进 教 师专业 发展 , 进 教学 改 促
网络教 研不 仅仅是 教师 发表 感想 的园
问题 二: 一个 区域的网络教研 社 在
群 活动中, 发表 了大 量 的帖子 , 通过 一

地, 更重要是借助网络平台, 研究解决
该地 区的教 育 教学 问题 , 过 提 出问 通

中国 信息技术教育 21/1 000
EI c TEt 专 e a
T 。 E意
李 克东 谈 “ 克东 难 题 ” 李
在李克东教 授提 出“ 李克东难题 ” 一年之
后的 20 年 1 Y 3]在 国内外教 育界 关于 “ 0 9 2J E 2 , 李
克 东难题 ” 场 大讨 论 进 行 得 如 火 如 荼 的 时 这
候, 中国信 息技 术 教 育 杂 志 社 邀 请 李 克 东教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01期在李克东教授提出“李克东难题”一年之后的2009年12月23日,在国内外教育界关于“李克东难题”这场大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邀请李克东教授到北京,并对他进行了专访,期待李克东教授用他的思想智慧带给我们更多启迪。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李教授您好,您在2008年12月广西南宁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曾经针对海盐教师博客提了两个问题,在2009年以“李克东难题”命名并且风行教育领域,请您谈谈当时提出问题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李克东:这是许多人都问我的问题。

当时没想用“难题”这个词,但我知道我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难“检测和解决”,后来黎加厚就用“难题”命名了。

我先说一下背景:2008年12月中,在广西桂林召开一个关于在广西自治区内开展网络教研的会议,我应邀做一个专题报告,为了准备这个报告,我事前对中国的四大博客部落做了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到一些情况,让我想到三个方面:①网络教研应该怎么定位;②网络教研应该做什么样的活动内容;③网络教研的绩效评价应如何评价。

我提出“难题”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对网络教研的定位;二是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通过对四大部落群的调研,就网络教研做了四个定位:①形态定位,网络教研是基于网络的,面向区域的虚拟社群;②目标定位,网络教研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③内容定位,网络教研是要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活动定位,网络教研的活动是经验分享,资源共享,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进的。

科学难题,是点燃科研热情的火把,是科学进步的阶梯。

正是我对网络教研的定位和学科发展的思考,从绩效的角度,我在与海盐网络教研社群的老师谈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的大量博客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问题二: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问题三: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教师是话题的积极抛出者(发问者),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上述问题如何检测?如何解决?具有很大难度。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讲座: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讲座: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各位老师,很高兴参加2006年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大会组织者希望我做这样的发言,我也很高兴。

因为这个项目它是影响比较大的项目。

我们知道,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这个项目的实施到今年是10年多,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对推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效果都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它的成果、经验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它今后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怎么样是值得思考的。

国际上非常地关注在中国大陆实施十年的这个项目,我顺便说一下,我今年10月到美国,11月到日本都要讲这个项目。

他们提出要了解这个项目,可见国际上非常地关注这个事情,今天我们仅用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是没办法对这十年的经验做出总结,尤其是对今后的发展我也不能提出完整的思路,我想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和对它作为的肯定,以及提出一点参考。

我先做一点简要的回顾,这个项目是1997年启动的,当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原来的电脑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立。

在97年9月份国家教委发布了[1997]4号文,是关于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通知,实验学校项目正式起动,1997年教育部确认了44所学校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2002年确认第二批国家级实验学校158所。

后来根据这样的思路,各省、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批建立了省级实验学校,直到2006年有一些省还在审批第三批和第四批实验学校的确认。

目前为止,国家和省级的实验学校已经超过了1万所。

到1999年的时候,要决定在对第一批的400多所学校进行评估,于是乎起动了维持几个月的评估工作。

2001年3月在评估的基础上,发现了广大的校长、教师要进行更好的培训,所以当时的电教办发出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培训工作的通知在广东、江苏、吉林建立了三个国家级的培训基地。

技术变革教育的思变与笃行——李克东教授专访

技术变革教育的思变与笃行——李克东教授专访

技术变革教育的思变与笃行——李克东教授专访
李克东;况姗芸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22(10)1
【摘要】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技术为教育变革创设了各种机遇与挑战。

李克东教授是我国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探索者、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行动者、信息化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创业者和信息化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的推动者。

李教授认为:技术变革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习者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心是变革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深化合作与融合创新是推进技术变革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页数】9页(P95-103)
【作者】李克东;况姗芸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在思与行中一路走来--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来我院指导课程建设
3.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暨李克东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4.第二届“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个人成就奖获奖者李克东教授成就简介
5.第二届“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个人成就奖获奖者李克东教授成就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李克建教授教育过程解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李克建教授教育过程解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李克建教授教育过程解读的心得体会学习李克建教授教育过程解读的心得体会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新教育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应当成为主角。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

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优化,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和谐课堂。

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题性。

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克东教授与一线教师谈教育信息化吴向东: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或者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都存在方向迷失的问题。

实践中,学科教师和教育信息化推进者的目标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基本的认识没有统一。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作为学科教师我们该如何认识?李克东教授:“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根本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句话,前部分是讲做法,后部分是讲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它的学习内容是按照固定的形式加以整理传输,学习者是被动地接受;另一种是发现式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

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不要因为肯定了发现式学习就否定接受式学习,两种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学习也是需要的,如外语学习,不记单词怎么吴向东、封士将、容梅与李克东教授在华南师大合影李克东教授在思与行中李克东教授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不仅在学术上成就突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领域也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爱戴。

春节前夕,几位一线教师拜访李教授,并请教了目前我们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学习网站等。

在交流过程中,李教授很平谈的一句“我只是干活的”,谦虚、淡泊,令在场的教师深为感动。

自始至终,李教授很少讲深奥的概念、理论,而是谈他的实践、他的观点,教师们困惑已久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随之化解。

一路走来特邀嘉宾: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向东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容 梅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室教研员封士将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电教站教研员行!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局面,除了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信息化学习工具,为学生创造发现学习的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目标就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如果应用信息技术,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仅仅把充满文字、枯燥乏味的各种课件作为满堂灌的工具,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目的,无法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建构性的特点,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使学生真正做到更多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具有创新的激情和动机;二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如敢于求异、勇于提问、敏锐观察、丰富联想等;三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技能,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等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品格,具有刻苦钻研、勇于奉献、实事求是的品质和精神。

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前提是要转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搞花架子,不仅仅为知识理解服务,而是从培养“会学习、善创新、好合作、有能力”的人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广泛、有效应用的途径。

封士将:搞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许多会议上我们都能听到好多人抱怨硬件设备条件不好。

您认为目前硬件设备是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阻碍吗?另外,很多教师习惯于把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辅助手段,“电教”变成了“电灌”,如何扭转学科教师的传统观念,使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李克东教授:教育信息化确实需要以一定的硬件设备作为基础,学校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适用”和“善用”,其关键还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能片面追求高档次的硬件设施,仅仅作为学校形象工程,却长期不用、使用率低,或使用不当;如果把高档电脑仅仅作为文字输入和多媒体播放工具,却没有发挥其资源共享、人机对话、通讯讨论的功能,把高级设备低级使用,这就是巨大的浪费。

我见过一个题目为“关于影子的讨论”的简单PPT,它通过动画,把不同时间、太阳不同的位置和影子不同的长度的关系,以活动的方式逐步展示出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太阳位置、时间、影子长度三者有何关系”,并要求学生以口头、文本、图形等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

在这个例子中,仅仅用了一部电脑、一个投影器,一个有思路的PPT,但却生动地开展了情境探究的学习。

由此可见,关键还是教育理念!使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清楚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目标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刚才说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目标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第二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的主体——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蕴藏着他自身的财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他的财富,教师在这方面要起指导作用。

第三是培养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尽量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学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的知识财富发挥出来。

吴向东:您在国内最早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的概念,目前专题学习网站在全国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但是一些所谓的专题网站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绩效。

您认为什么样的网站才能称得上是专题学习网站?目前,我们一线教师如何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您主要从事了哪些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呢?李克东教授:我在2001年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一文中提出“专题学习网站”这个概念,“专题学习网站”不是“专题知识网页”,不是“专题资源网站”,也不是“学科网络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学习平台。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专题知识为导向,由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学习工具、学生作品和学习评价等部分组成,并具备网站的技术性能的学习系统。

它是方便师生开展专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

专题学习网站具有如下特性:(1)内容上,它是以专题知识为导向的建设和应用项目(不同于知识点或完整的课程);(2)形态上,它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3)功能上,它是一个供学生开展课程专题知识自主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4)建设上,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把资源建设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研究项目。

专题学习网站特有的功能特点使其在教学应用中可以发挥多种形式的作用和功能。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作为学习对象;(2)作为课程素材;(3)作为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平台;(4)作为创作性学习环境。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我们逐步摸索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方法,这还需要认真地思考和总结。

近年来,在这方面我做了比较多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一是在广东省高校开展了“教育技术151工程”,即建立100个专题学习网站、50个专业资源库、开展100项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实验,建立起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这个成果2005年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是我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倡议,把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作为专项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三是倡议并指导深圳电化教育馆开展以专题网站建设和应用为核心的“330工程”(深圳市学科专题资源网站建设项目,简称“330工程”);四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开展“教育信息化求实工程”,完成了200多个专题学习网站、20多个专业资源库和大量的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并对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成为我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亮点;五是与谢幼如教授一起在160多所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试验研究,其中相当一批成果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相关。

容梅:我们以前模仿制作过一些专题学习网站,但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没有弄明白,比如说专题知识与专题资源的区别等。

什么是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呢?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李克东教授: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是有区别的。

专题知识是经过结构化加工的系统性知识,比如环境污染,可以一直逐层深入下去,如工业污染-化工污染-有机物污染等;专题资源是比较零散的,比如视频、照片、文字、网站链接等。

学生学习了专题知识后,可以利用这个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利用专题资源中的材料,围绕新问题,以电子作品方式回答新问题,如果这个作品做得好,就把它放到专题知识里来,与其他学习者共享,所以专题知识是动态的。

当然,专题资源也是可以随时更新的,正因为如此,专题学习网站不仅是学习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灵活的知识管理平台。

吴向东: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问题发现学习,能不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李克东教授: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四个途径:一是让学生学会资源利用的学习,就是学会获取资源、下载资源、选择资源;二是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的学习,通过学习资源,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合作、协作学习;四是让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和其他IT工具进行知识构建的学习,比如概念图工具等。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专题学习网站支持资源获取、情境探究、通讯交流、信息重组和学习评价等学习功能。

根据这些功能特点,可以实现继承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等多种类型的学习。

通过上述多种类型的学习,可以综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评价分析的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等多种学习的能力。

谈到问题发现,我以曾经听过的一节课作为例子: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老师利用“我们的学校”网站,展示一幅包含有校门、教学楼、楼前的小广场的画面,其中有许多进进出出的老师、学生。

老师让学生看着画面,要求学生利用“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格式,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这时候,同学们十分活跃,说出许多数学题目,比如:“操场上原有8个人,走出操场了3个人,操场上还有几个人?”通过网站图像的变换,还可以提出许多的数学题目。

这就是问题发现的培养。

一般老师习惯这样教:这里有8个苹果,拿走3个,还有多少个?算式就是8-3。

所以有这样一个笑话:父亲问孩子:“原来有5个梨,拿走了3个梨,还剩几个梨?”小孩子回答不了,父亲大叫:“这么简单都不会!”孩子辩解:“老师只讲了苹果,没有讲过梨啊!”老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面对情境,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过去,很多CAI课件都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更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容梅:概念图在我国传统教学里有很好的应用,近几年,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领域刮起了一阵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