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3)》教案设计(2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三)》同步讲解教案
认识平均分(三)(一)教学目标1.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特点的理解,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2.通过具体活动,对比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明确平均分一些物体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3.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问题导入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教材46页例4)过程讲解1.解题思路平均分一些物体时,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再看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能分几个。
2.具体操作方法用O代替铅笔,分一分。
(1)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确定每份的支数。
方法一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
每份4支。
方法二 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
每份6支。
方法三 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
每份2支。
方法四 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
每份3支。
(2)先确定每份几支,再确定分成几份。
方法一 12支铅笔,每4支一份。
可以分成3份。
方法二 12支铅笔,每6支一份。
可以分成2份。
方法三 12支铅笔,每2支一份。
可以分成6份。
方法四 12支铅笔,每3支一份。
可以分成4份。
归纳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然后再看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再看每份能分得多少个。
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每份都同样多。
误区警示【误区】有12朵花。
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6)朵。
错解分析本题错在没有按确定的份数分。
如果每个花瓶插6朵,有3个花瓶,3个6是18,而这里只有12朵花,所以每瓶应该是插4朵花,3个4朵花才是12朵花。
正确解答 4温馨提示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时,应先考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个,再看是全部分完,还是有剩余,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解决。
(四)能力提升【能力点一】用分析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例1黑猫与白猫各有12条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主要讲述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求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并能够将除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地进行求平均分的工作。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过平均分配的经历,但不一定能够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够独立地进行求平均分的工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能够独立地进行求平均分的工作,并能够解释平均分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求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分糖果,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提问:如果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求平均分的例子。
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
第3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除法运算,本节课将除法运算应用到平均分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平均分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将平均分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理解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2.教学场地准备:教室内的座位安排,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例如,将一些糖果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好处。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呈现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例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4个苹果。
教师引导学生用除法运算来计算平均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平均分的卡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三)》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教学难点: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的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3)教案 苏教版
平均分(3)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明确要求:(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4、第6题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3)-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3)-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通过实例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认识平均数。
3.掌握计算均值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新内容。
(二)认识平均数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描述平均数的意义。
2.教师通过计算和解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计算平均数1.教师提供几组数据,让学生逐一计算平均数。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所计算的平均数与其他组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解释用平均数衡量各项数据的重要性。
(四)练习1.分发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认真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评析,及时发现疏漏和错误,帮助学生提高。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小练习和课后习题。
2.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做好笔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独立进行计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注重细节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概念,对除法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求出每份的大小。
2.难点: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活动材料等。
2.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如分水果、分糖果等,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平均分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操作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4.问题驱动,培养思维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呈现一群小朋友野餐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野餐,他们带了一些水果,想要平均分给大家,该怎么分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如将糖果平均分给小朋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具,进行平均分的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问题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部分,使每个部分的数量相等。
2.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平均分的计算,如重复减法、乘法逆运算等。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计算每个人分到多少。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平均分》,主要包括平均分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以及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以及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以及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能力。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圆形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情景:妈妈分苹果,将8个苹果分给小明、小红和小华,每人分得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自主探究:(1)学生尝试用小棒、圆形卡片等学具摆一摆,表示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
3. 讲解示范:(1)教师讲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如求3个2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2×3=6。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5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5.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12个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认识平均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七、作业设计1. 求8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答案:8×5=40,40÷8=52. 求10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答案:3×10=30,30÷10=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学生准备笔、纸、教材。
2.教师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能力,为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首先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练习。
2.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第三步:练习平均数的应用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练习,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新的应用场景。
第四步:巩固知识教师设计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到了如何计算平均数,掌握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平均分操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进行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黑板、粉笔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物品(如水果、糖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分配物品的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PPT课件展示平均分的示意图。
(2)通过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均分的过程。
(3)讲解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糖果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平均分操作,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平均分的体验,讨论平均分的注意事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方法3. 平均分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平均分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2.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每人分到多少?3.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平均分”?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在课后,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分》教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分》教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平均分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平均分的操作实践。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要学习平均分。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分水果、分糖果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怎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分到的数量一样多。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分水果、分糖果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理解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理解平均分》
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理解平均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 能够使用简单的方法求解平均分问题。
3. 提高学生计算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题、演示材料。
2. 学生准备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1. 通过举例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如分苹果、分糖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步骤二:讲解求解平均分的方法
1. 介绍求解平均分的常用方法,如总数除以个数。
2. 使用课件和演示材料示范求解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方法的使用。
步骤三:练平均分的计算
1. 分发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平均分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计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题,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
1. 继续进行更多平均分计算的练。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复
1. 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是否提高。
2.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根据课堂反馈和学生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4-3平均分(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4-3平均分(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4-3平均分(三)》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用除法来平均分物品。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理解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由于学生之前的学习主要是以加减法为主,对于除法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除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是一样的。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能够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并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3.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并能够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并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糖果等,用于教学实践活动。
2.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例题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除法知识,如除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是一样的。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总数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对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地进行平均分的计算。
3. 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将总数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对象。
2. 平均分的计算:使用除法进行计算。
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够将平均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白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意义。
2. 讲解:通过白板和粉笔,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除法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4. 应用:让学生通过PPT展示的实例,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习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实例,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练习和应用环节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预备知识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物分配游戏开始,例如,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小玩具或糖果,并告诉学生:“我有10个糖果,要分给班上的5个小组,每个小组应该得到多少糖果?”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2. 讲解在讲解阶段,教师需要清晰地定义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可以使用PPT展示不同的物品(如水果、书籍、玩具等)被平均分配给不同数量的孩子或小组。
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第四单元第3课时平均分教学设计
6.预习作业: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平均分的其他应用场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评价:
1.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3.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需要平均分配的场景,如分水果、分餐具等,并记录下来。要求学生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家长参与评价。
4.小组作业:组织学生分组,共同探讨一个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如“如果学校有30本书,要平均分给6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分到几本书?如何计算?”要求各小组提交一份解决问题的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步骤和答案。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课本第44页的练习题1-4,通过这些题目,让学生熟悉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加强对除法运算的掌握。
2.提高作业:设计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平均分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例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请用除法计算。”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分水果、分玩具等,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探索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如用小棒、糖果等物品进行分配,探索如何实现平均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设想:教师提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分配公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过程: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平均分知识,总结平均分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平均分(三)-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平均分(三)-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平均分。
3.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
2.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3.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请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如何将一系列数值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方式排列。
2. 讲解平均数: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讲解。
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班级里面有5个同学,分别考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的成绩,具体成绩如下:同学A:语文70分,数学80分,英语90分,同学B:语文80分,数学70分,英语80分,同学C:语文90分,数学80分,英语70分,同学D:语文75分,数学65分,英语80分,同学E:语文85分,数学75分,英语90分。
现在,我们要计算出这5个同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的平均分数。
基本的计算方式是,把这5个同学每门课的成绩相加,得到总成绩,然后再除以5,就可以得到平均分了。
3.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自己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例子1:在一次小测验中,一组学生的得分如下:80,90,65,85,70。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例子2:小明的语文成绩是80、数学成绩是90,英语成绩是85,则他三门科目的平均分数是多少?4. 实践应用: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分概念的例子,并让他们分享给整个班级。
例如:在一次交通安全日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要统计自己在路上看到了多少违章行为,然后把所有同学的数字相加起来,再除以班级总人数,得出平均数字。
例如,如果有30个同学,他们共看到了247个违章行为,那么平均每个同学看到(247÷30=)8.23次违章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3)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