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家一号文件

合集下载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1年第03期本刊讯:春节前夕,中央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第八个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发出7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安排,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取得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的非凡成就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迎接水利改革发展的春天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动员亿万人民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逐步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2006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的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性的大洪水,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大范围的特大春旱,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暴露出我国水利基础脆弱、欠账较多的严峻局面,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2011年一号文件的亮点与忧思

2011年一号文件的亮点与忧思

2011年一号文件的亮点与忧思千呼万唤的2011年1号文件终于全文公布,整个文件共分八大部分三十条。

八大部分包括:其一是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其二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号文件有不少新提法,其实媒体已报道过不少。

最实质的新亮点我总结为六点,主要包括:1.提出水利的三性: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其实最大的还是粮食安全,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基本上是在吃老本,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的。

继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后,2009年北方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灾害,2011年山东、河南、河南大旱,连续几年的极端天气,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

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

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农田水利已无法满足粮食安全生产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的需要。

为什么在三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财力物力极度匮乏,我们却能在各地兴修起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反而到了现在,国家财政大力向“三农”倾斜,“一号文件”屡次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和资金投入能力较过去而言亦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却难以抗衡大旱等灾情考验呢?核心原因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呈现出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农田水利是公共品,私人投入激励不足,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投入出现严重偏差。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提纲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提纲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提纲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的第8个锁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13个涉农一号文件,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体现和落实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党中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对于加快我县水利工作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及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抓,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令全社会更为关注水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和制度上有哪些新的突破?1、水利投入机制有新突破首先,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水利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抓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

二是各级政府要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融资平台,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三是对一些城市供水、水电等有一定的水费、电费收入的项目,可以用市场机制,比如搞股份合作制、或者BOT(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兴建。

四是在当前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中,要用好现有的一事一议、奖补结合、先干后补的政策,尽可能调动群众投资投劳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五是有计划地利用一些外资,比如,进一步治理淮河的新一轮工程中,低洼地的治理就是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建设的。

六是用好其他优惠政策,比如农机具补贴等。

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一项政策。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一览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一览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一览
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我国的重要指导性法规,不断推出一
系列政策措施,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近十年中央一号文
件的要点一览:
2011年: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2年:推进“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财税、金融、土地等改革,推动市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2014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健全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加强扶贫项
目和政策的执行力度。

2015年:破除行政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推进市场准入、经营自由化,促进优胜劣汰,强化市场监管。

2016年: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竞争力。

2017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8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加强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活力和动力。

2019年: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
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0年: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全力保护民生,扶持企业发展,稳
定经济基本盘,加强全球合作,战胜疫情。

新华视点:权威解读2011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视点:权威解读2011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林艳兴)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陈雷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表示,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对水利的新战略定位,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明确公共财政为什么要把水利作为投资重点,水利发展为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

粮食安全:将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98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略大于消费量,但在品种和地区分布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产区中心分布就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新兴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又没有及时跟上,加强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一号文件连续八年给力“三农”实现粮食产量“七连增”、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6%继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发布8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

将这些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可以看出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破解“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战略举措越来越系统。

2004 时隔18年再以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关键词:农民增收面对当时“种粮越来越不划算”、农业生产持续多年徘徊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时隔18年再次通过中央一号文件表达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抓住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尽管中央特别强调促进粮食生产,但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以人为本”思想。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的40多次常务会议有半数的内容与“三农”问题有关,陆续出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业政策体系。

这一年,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走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关键词:提高农业竞争力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旨依然是加大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转变。

中央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转而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决心不再让收入不足城市居民三分之一的农民承担太多税负,将农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降至不足1%,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达到25个。

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最终在这一年年底走到了它的历史终结点。

通过强化全方位支持多管齐下求解“三农”问题关键词: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11年国家1号文件

2011年国家1号文件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成绩,清醒认识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的艰巨性复杂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

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

二是在农民工年初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态势下,我们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际增长8%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

三是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各方面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们坚持加大“三农”投入,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最终)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最终)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

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今年,山东、河南大旱,连续几年的极端天气,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

对此,今年中央、四川省“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相继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现将今年中、省“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如下,以供参考。

解读2011年中、省“一号文件”精神一、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一)一个目标引领水利发展按照“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主题)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今天,共讲四个问题
一、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 二、当前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 务和基本原则 四、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
一号文件抓住三农薄弱环节 水利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短板 2010年是个多事之秋,旱灾、水灾、泥石流、粮 食安全、通货膨胀等诸多问题。 首先,从历史上看,由于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的 特点,水患和旱灾交替进行,水利建设一直是历 朝历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朝代发展农 业需要重点治理的工程。 其次,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 灾面积和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增加。 再次,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水 利建设。 最后,国家的财力有了大幅度上升。2010年,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8.3 万亿元,完全有财力投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上。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精神解读
梁山党校高级讲师 陈永汤
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 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 件已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农业 农村工作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 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 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 泛关注。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 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与新举措。
四、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增加三农的投入,提出了三 个重点、三个确保的措施
第一是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第 二是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用于农业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土地出让收益要 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重点投向农业土地 开发、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我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是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首先,一号文件代表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每年中央要下发很多文件,什么样的内容有资格排在第一号呢?作为第一份文件,就应该处于国家全年工作当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要起到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制定大政方针这样一个作用。

就必须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贯彻,也必须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那么对于我们当前这个时期,什么问题应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呢?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应该知道,对。

就是“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弱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而且农村的发展问题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所以,不算今年,中央一共下发了12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一系列文件。

这12个文件,我把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82—86年,连续5年,这5个一号文件,解决了制约当时农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从制度上承认了我们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5个一号文件,带来了我国农业长时间的繁荣发展。

而在这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央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等等,结果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三农问题又一次暴露出来,而且非常严重,出现了粮食减产、农民负担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等等很多问题。

所以,进入新世纪,中央一号文件进入了关注三农的第二个时期,从04年到2010年,中央又连续7年发布了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这7个一号文件,我又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4—06属于三农阶段。

04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收入,05年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这三个一号文件,就构成了新世纪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的政策框架。

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着力构建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1、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根据国家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程序分别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续建配套等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完成前期工作审批。

主体工程开工要提交开工申请报告,履行开工审批手续。

严格设计变更管理,重大设计变更应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生产准备要落实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做好技术、物资等准备。

工程验收要严格按验收规定和规程进行。

2、规范项目法人组建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性质和类别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和项目法人职责。

经营性和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性质的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筹资、建设、运营、债务偿还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公益性和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按照“建管合一”的要求,组建事业性质的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或委托专业化建设管理单位,行使建设期项目法人职责,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管理负责,建成后移交运行管理单位。

项目法人的组建应按规定履行审批和备案程序。

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项目,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技术力量满足建设管理要求的,可以依托运行管理单位组建项目法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大兴水利,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水利大进展提供别竭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水利,为水利大进展提供坚毅组织保证。

近年来,水利改革扎实有序推进,有力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进展。

并且必须看到,水利进展体制别顺、机制别活、改革总体滞后的咨询题还是存在。

推动水利大进展,必须在改革上有大突破,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进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要立脚我国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完善水资源治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治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管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的水资源。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简版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简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三条红线

三条红线

三条红线摘要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具体内容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守住这条红线,关键要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为实现全国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一号文件要求落实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省、市、县四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三个“严格”: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为守住这条红线,一号文件提出要尽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

文件要求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

为提高用水效率,文件要求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控排污总量。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文件提出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特别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10年将投4万
亿用于水利
2011年01月29日22:15 新华网
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林艳兴)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陈雷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表示,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对水利的新战略定位,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明确公共财政为什么要把水利作为投资重点,水利发展为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

粮食安全:将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98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略大于消费量,但在品种和地区分布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产区中心分布就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新兴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又没有及时跟上,加强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陈锡文说,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麦这样耗水最少的品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亩产只有400公斤。

“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
公共财政如何确保水利投入?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按照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态势,只要统一加快水利改革思想认识,未来实现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一号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陈锡文说。

根治水患: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涝导致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

一边是洪涝,一边是干旱。

2010年我国重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

特别是西南地区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亿亩。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

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告别过去“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灾害应对思维,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凸显“最严格”
“中国耕地资源稀缺已众所周知,但实际上我国水资源与其相比更加稀缺,却少为人知。

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陈锡文说。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划定“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一号文件还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没有这样的限制是绝对不行的。

”唐仁建说,与之相应,就是要建立三种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陈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将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水价改革:促进水节约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
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行,如何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利用中的调节作用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

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水利部水资源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供排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

一些地方和行业“用多用少一个样”,有的耗水大户也享受着财政补贴。

推进水价改革,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对于水价改革会不会增加低收入群体负担,专家认为阶梯水价比较科学,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

水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审慎稳妥地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