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学推导。

2.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器材:1. 凸透镜。

2. 光屏。

3. 蜡烛。

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

环境:1. 光线充足的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好奇心。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推导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4. 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式。

2.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相关资料。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1. 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1. 预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相关内容。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工具。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练习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掌握实验步骤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器材和工具。

2. 准备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1. 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掌握实验步骤和技巧。

作业布置:1. 复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基本步骤。

2. 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练习题。

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实验法: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收集数据。

3. 分析法: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准备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器材和工具。

2. 准备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1.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收集数据。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问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案标题: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能够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或黑板、投影仪、凸透镜、白纸、光源、尺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之前学习过的折射规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规律可知,凸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为光线平行于主轴时的焦点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或发散的焦点。

2.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借助几何光学的相关原理和公式,导出凸透镜成像公式,即1/f = 1/v - 1/u,其中f为凸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3.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凸透镜成像过程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设置实验装置,包括将凸透镜放置在光源和白纸之间,调整光源和白纸的位置,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成像情况。

2. 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成像规律的讨论和总结,回答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回顾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学仪器、眼镜等方面的应用,扩展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计算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等题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深入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和拓展应用等环节,旨在使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努力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我还希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是如何让幼儿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尺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入凸透镜成像的概念,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存在。

第二步,我会向幼儿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能够观察到这些规律。

第三步,我会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和例子,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鼓励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思考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家长分享。

同时,我也会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从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

3. 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正确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2. 掌握凸透镜的成像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熟练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所以在凸透镜的两侧都会产生成像,其中一侧的成像为实像,另一侧为虚像。

实像是由折射光线交叉处形成的,而虚像则是折射光线延长后相交在一点。

3. 成像公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实像或虚像的位置。

公式如下:1/f = 1/v - 1/u其中,f是凸透镜的焦距,v是像的位置,u是物的位置。

4. 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包括:(1)计算成像距离和物距的关系。

(2)求解物体放置位置,使得成像变化。

(3)计算成像倍率和物体放置位置的关系。

五、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眼镜、照相机和望远镜等。

六、小结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公式,并强调掌握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几道相关的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凸透镜成像的公式解答问题。

八、课堂反馈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答疑惑。

九、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通用(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凸透镜成像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成像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不同物距、像距下的成像情况。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光具座等。

2. 教学课件、图片、练习题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第3-4课时: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有关凸透镜成像技术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亲身感受凸透镜成像实验。

十、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比较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案标题: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像距、焦距和物像关系。

3.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1/f = 1/v - 1/u。

4. 凸透镜成像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线的特性。

2. 提出问题: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请思考一下。

讲解(15分钟):1. 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基本特性,包括凸透镜的形状和折射规律。

2. 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焦距和物像关系。

3. 推导凸透镜成像的公式:1/f = 1/v - 1/u,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

示例演练(20分钟):1. 给出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例,提供物体的位置和焦距,要求学生计算像的位置。

2. 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解决凸透镜成像的计算问题。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强调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更复杂的凸透镜成像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眼镜、相机等。

作业布置:1. 布置凸透镜成像相关的计算题目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查找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及时解答和指导。

教学资源:1. 凸透镜模型或实物凸透镜。

2. 计算凸透镜成像的练习题。

3. 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

3.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总是正立、放大的吗?导语二师: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及像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猜一猜物体经凸透镜成像进有那些规律?uv议一议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准备知识⑴物距(u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⑵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⑶所用透镜f=10cm 组装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或水平桌面上)至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并调节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成像探究使烛焰从距凸透镜教远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⑴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⑵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⑶当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v = ⑷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 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吗?注:A .实像:是能够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什么叫虚像前日我们已经学过B .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分析-归纳” 小结归纳(板书)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讨论交流二倍焦距处和一倍焦距处分别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小结归纳(板书)二倍焦距处(即2f 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一倍焦距处(即焦点):是放大像和缩小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生丁]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中考的一个考点。

在透镜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管我们都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练习时仍会因规律遗忘感到做题困难。

现介绍几招记忆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方法一:列表记忆法(f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 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是物体在焦点以外。

当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焦点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像和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异侧,并且像是倒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特点是: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像和物体一定是在透镜的同侧,并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3. 从表中看出,有三个“没有”:①没有正立的实像;②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没有缩小的虚像。

方法二:数轴记忆法说明:1. 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物距u等于焦距f)时,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因为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平行光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外时成实像,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成虚像,即物体成像以焦点F 分为界点,分成虚像和成实像的区域,物体的位置分别在成虚像和实像的区域时,所成的像就对应数轴图上的规律。

2. 2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

方法三:口诀记忆法由列表和图像记忆法中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简单口诀: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远像近像变小。

方法四:图像法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只需对此方法简单了解。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3.能够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2.能够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模型、荧光笔、黑板、白板。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黑板或白板上画出凸透镜成像模型,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常见类型,以及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并解释成像的原理。

3.公式推导(15分钟):推导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并解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例如,焦距f、物距p、像距q,以及物体和像的放大率等。

4.例题解析(20分钟):通过几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选择一些物体和像的位置、放大率等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适用范围。

5.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凸透镜实验装置,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规律。

可以使用文字说明和荧光笔标记,在黑板或白板上演示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让学生观察和记忆。

6.拓展练习(2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思考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场景。

7.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通过例题解析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规律。

通过拓展练习,激发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了理论讲解,又注重了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优秀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实像;f10 cm30 cm40 cm2f,故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30 cm处,物距u=2021m,2f>2021m>f,故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40 cm处,物距u=10 cm10 cm14 cm10 cm5 cm10 cm1.5 m10 cm10 cm20 cm20 cm10 cm15 cm25 cm50 cm5 cm10 cm20 cm30 cm10cm f:像和物体移动方向一致物左移,像左移;物右移,像也右移.像的大小和像距大小变化一致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简记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物体赶着像儿跑.1.在调节照相机、投影仪时,物距和像距应同时调节.若只调节物距或像距,得到的像将不清晰.2.凸透镜成虚像变化规律与实像规律相反,即凸透镜离物体越近像越小.两位同学用焦距相同的两照相机对小强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则A.甲离小强距离远B.甲和乙与小强的距离相同C.乙要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移动位置后,再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乙要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提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焦点越近,像离焦点越远,像越大.因此,乙要想使底片上的像与甲一样大,应靠近拍摄对象小强,即减小物距,同时增加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即增大像距.【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将表格补充完整:序号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正倒大小实虚与物位置关系1 u>2f f2f2f2f2f2f投影仪4 u=f不成像制作平行光源5 u u放大镜1.凉山中考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5 cm处时,在光屏上将出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2.泰安中考在某些重要会议入场时,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5 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 m B.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 m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2 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2 m3.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 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4.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5.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身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6.小华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4 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形成一个“水透镜”.1通过“水透镜”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此时“水透镜”是一个______透镜,将这个“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看到的像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2小明猜想“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有关,为此他用牙签在“水透镜”上轻轻取走一点水,再次观察,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观察时他应该注意控制“水透镜”到字的______不变.3小芳用另一只内径不同的圆环制作“水透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新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抚顺中考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向左移动2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B.蜡烛向右移动10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C.蜡烛向右移动2 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D.蜡烛移到20 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 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9.黄冈中考“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能形成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10.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需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的光斑.图甲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2小明按图乙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__________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移动距离′______参考答案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前预习1.物距2蜡烛光屏光具座3物距像距4倒立缩小倒立放大不能正立放大虚当堂训练1.B2C3B4A5大于30 cm倒立缩小的实像课后作业6.A7B8D9照相机放大镜10红缩小小于111上2右倒放大3虚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121同一高度21、2倒放大3同正4靠近小第2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前预习倒缩小实异侧倒等大实异侧倒放大实异侧当堂训练1.D2C3B4B5C61凸变小2距离3“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后作业7.D8C9凸透大于二倍焦距倒立101最小最亮10002蜡烛和光屏间距离较小3倒立、放大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
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
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
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看来,凸透镜真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
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

2.猜想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和提示,做出尽量合理的猜测。

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

3.设计实验
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
(焦距在10〜20 cm之间)。

4.进行实验
(1)测凸透镜的焦距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
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2)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
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

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
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
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把蜡烛与凸
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

学生们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

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是倒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
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

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我们接下来把总结的规律和数据填入到书上的表格中。

5.分析论证
或播放动画:RT0400006459J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数据处理进行填表和规律的总结,便于讲述。

边说边板书: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2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

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
的会聚点。

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
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
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
像。

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的
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 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的原理 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

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
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 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
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
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 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
圈数。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
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 进行自动调焦。

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 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
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 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聚光镜是由两块螺 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反光镜是平面镜, 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五)、板书设计
「u>2f ,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離相机 ]V>2f 成倒立、旗大的实像 投影仪
I 虫才成正立、放犬的虚像啟夫镜
1•照相机的原理:
/<v<2/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U^<2/,卩>2/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