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药性能与分类

合集下载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克),红大戟(有小毒,克),芫花(有毒,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克)。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得阴阳五行属性分类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

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

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

15-0.3克)、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

中药成分分类 萜类 多酚类 黄酮类

中药成分分类 萜类 多酚类 黄酮类

中药成分分类萜类多酚类黄酮类《中药成分分类:萜类、多酚类、黄酮类》在中药的世界里,有许多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保健领域。

这些成分由各种草药和植物提取而来,其中包括萜类、多酚类和黄酮类。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些成分的分类、特性以及它们在中药中的应用。

1. 萜类(Terpenes)萜类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成分,由多个异构体组成。

这些成分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味和生理活性。

萜类可以分为单体萜和多萜两大类。

1.1 单体萜单体萜是由五个碳原子(C5H8)组成的类萜骨架,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萜、双萜和三萜。

1.1.1 单萜单萜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薄荷中的薄荷醇具有镇静和抗菌作用,而丁香中的丁香酚则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

1.1.2 双萜双萜是由两个单萜骨架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中药中常被用于强化药效或改善药物的溶解度。

举例来说,柴胡中的黄柏酮和桃仁中的异诺肉桂酮都属于双萜成分。

1.1.3 三萜三萜是由三个单萜骨架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中药中常被用于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人参中的人参三醇和白术中的白朮内脂就是典型的三萜类成分。

1.2 多萜(Polyprenols)多萜是由至少10个以色列桥连接的单元组成的大分子,其分子量通常超过1000。

它们主要存在于树脂和植物的叶绿体中,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

松脂中的松油萜就是一种常见的多萜类成分。

2. 多酚类(Polyphenols)多酚类是一类含有多个酚基团的化合物,其特点是能与蛋白质、DNA 和细胞膜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使得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2.1 黄酮类(Flavonoids)黄酮类是多酚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亚类,常见于中药和食物中。

黄酮类可以进一步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和花青素类。

2.1.1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等多种作用。

在中药中,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

400味中药分类

400味中药分类

第一章解表药〔共29味〕〔一〕辛温解表药〔15味〕1.麻黄2.桂枝3.紫苏叶 7.藁本 8.白芷 9.细辛 10.生姜〔二〕辛凉解表药〔14味〕9浮萍 10木贼第二章泻下药〔共14味〕(一)攻下药〔4味〕〔二〕润下药〔2味〕〔三〕峻下逐水药〔8味〕第三章清热药〔共59味〕(一)清热泻火药〔14味〕1.石膏2.知母3.栀子4.淡竹叶5.夏枯草6.寒水石 10.青箱子 11.密蒙花 12.夜明砂 13.熊胆 14.青天葵〔二〕清热凉血药〔8味〕1.犀角2.生地黄3.玄参4.〔三〕清热燥湿药〔7味〕〔四〕清热解毒药〔24味〕13.白头翁 14.鸦胆子 15.马齿苋 16.白鲜皮 17.土茯苓 18.贯众 19.马勃 20.山豆根21.射干 22.土牛膝 23.草河车 24.金果榄〔五〕清热解暑药〔6味〕第四章利水渗湿药〔共23味〕1.茯苓2.猪苓3.泽泻4.茵陈蒿5.广防已6.汉防已7.滑石8.薏苡仁9.冬瓜仁 10.木通 11.通草 12.灯心草13.瞿麦 14.地肤子 15.第五章祛风湿药〔共24味〕1. 5.木瓜 6.蚕砂 7.五加皮 8.苍耳子 9.桑枝 10.豨莶草 11.络石藤 12.石楠藤 13.海风藤 14.清风藤 15.千年键 16鹿衔草 21.蛇蜕荷第六章温里祛寒药〔共11味〕第七章芳香化湿药〔共8味〕第八章理气药〔共18味〕第九章理血药〔共55味〕〔一〕止血药〔20味〕〔二〕活血药〔35味〕6.郁金7.姜黄8.益母草9.泽兰 10.凌霄花 11.月季花 12.腊梅花 13.丝瓜络 14.赤芍 15.桃仁 16.红花 17.莪术 18.三棱19.乳香 20.没药 21.牛膝 22.王不留行第十章补养药〔共56味〕〔一〕补气药〔11味〕1.人参2.党参3.孩儿参4.黄芪5.山药6.白术7.大枣8.甘草9.黄精 10.饴糖 11.四叶参〔二〕补阳药〔23味〕14.狗 19.紫河车 20.韭子 21.海狗肾 22.阳起石 23.鹅管石〔三〕补血药〔8味〕〔四〕补阴药〔14味〕第十一章固涩药〔共21味〕第十二章安神药〔共13味〕(一)重镇安神药〔8味〕〔二〕养心安神药(5味)第十三章芳香开窍药〔共6味〕1.麝香2.苏合香 3第十四章熄风镇痉药〔共11味〕第十五章化痰止咳药〔共25味〕(一)清化热痰药〔17味〕〔二〕温化寒痰药〔8味〕1.半夏2.天南星3.白附子4.旋复花5.白前6.白芥子7.〔三〕止咳平喘药〔10味〕1.杏仁2.紫菀3.款冬花4.苏子5.批杷叶6.百部7.桑白皮8.第十六章消导药〔共7味〕第十七章驱虫药〔共10味〕第十八章外用药〔共21味〕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药药性分类

中药药性分类

中药药性分类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中药按药性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1.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龙胆草苦参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3.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4.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5.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6.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8.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9.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贯众雷丸12.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13.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14.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15.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1.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龙胆草苦参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3.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4.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5.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6.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8.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9.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贯众雷丸12.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13.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14.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15.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

常用中药的分类和性能

常用中药的分类和性能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 痹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 (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 (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狗脊
五、化湿药
• 凡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 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
• 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 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 多应后下
清热药
• 清热药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 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 候。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 火泄热的作用。主要药物有:石膏、知母、芦 根、栀子 2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 目赤肿痛等症。主要药物有:青箱子、决明子、 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3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 热有凉血清热作用。主要药物有:生地、牡丹 皮、大青叶、玄参 。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4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 热毒的病症。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 草、土茯苓 5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 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黄连、黄芩、黄柏、 苦参、龙胆草 6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 低热不退等症。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
三、泻下药
九、消食药 消食药
凡功能消化食积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
凡授乳妇女应用消食药须忌用麦芽、神曲 , 服人参时忌用莱菔子 。
十、止血药
• 凡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 止血药。 • 1、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 、凉血止血药: 侧柏叶、白茅根 • 2、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 、化瘀止血药: • 3、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 、收敛止血药: 血余炭 • 4、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 、温经止血药:

中草药药效分类

中草药药效分类

中草药药效分类
中草药药效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温阳补肾类: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和肾阴虚等肾虚所致的相关症状,如阳痿、早泄、遗精、腰膝酸软等。

2. 清热解毒类:主要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各类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疮疖等。

3. 活血化瘀类:主要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所致的各种疼痛和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皮肤病、瘀血性痛风等。

4. 补血养血类: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和血虚所致的相关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月经不调等。

5. 清热凉血类:主要用于治疗内热所致的一些常见病症,如口干烦渴、大便秘结、尿赤等症状。

6. 调气安神类: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调和精神紧张、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多梦等。

这些分类仅为一般分类,实际上中草药的药效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不同草药可能具有多种药效的综合作用。

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草药和药方。

2015中药 药一答案

2015中药 药一答案

中药学答案药一第一节:参考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 C2. B3. C4. B5.C6. D7. E8. E9. C 10. D 11. Α12. Α13. E二、配伍选择题[1~3] CBΑ[4~5] BC [6~8] EΑC[9~11] ΑCD[12-14] EBΑ[15-16] DB三、多项选择题 1. ΑCDE 2. BCE一、单选题 4.解析: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分类)。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但作为首创该种分类法的是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经集注》。

注意“首创”关键词。

5. 解析: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纲目拾遗》的学术价值(新增药味数)。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创古代本草新增药物之冠,载药为921种,新增药就有716种。

《本草经集注》730种,《新修本草》载药850种,《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13.解析: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中华本草》的学术价值(载药数)。

该考题虽未明确指出具体载药味数,关键注意题干有无“古代”界定词,若是古代(如3题),则当选《本草纲目》,若未界定,七本代表本草著作中,当今出版的《中华本草》载药数最多,选E。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最佳选择题1. E2. D3. D4. Α5. B6. E7. B8. B9. Α 10. E 11. E 12. D 13. C 14. D 15. B二、配伍选择题[1~2] BC [3~5] BDE [6~7] BC [8~10] CDE [11-13] ΑCB [14-16] CBΑ[17-19] ΑED [20-22] BEB [23-25] CBE [26-28] BCB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2] CD [3~4] ΑB四、多项选择题1. ΑBDE 2. CDE 3. ΑBCE 4. ΑBCE 5. CDE 6. BDE7. BCE 8. ΑBCDE9. ΑBCDE10. ΑBDE一、单选题1.解析:本题考查中药性能四气所示的效用。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曼陀罗有毒,为镇静要药,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保险子主要成分,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疗失眠。

龙葵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何首乌制用补养气血,气味平和,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

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车前草药店用子,草与子同功,清膀胱热,利肾气,预防积石,此外,引肺热从小便出,可治疗咳嗽。

有大叶、小叶两种,小叶者良。

铁蒿蒿类多,有药用,也有食用,也有药食两用,药店多用青蒿及黄蒿。

铁蒿可清虚热,与青蒿相似,味不太苦,困难时期老百姓也食用充饥,有食用保健价值,可惜无人研究开发。

金银花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

临床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头痛咽痛等疾病。

•抑菌,金银花对葡萄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金银花能与胆固醇进行中和,从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症。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效果蒲公英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

盆腔炎,痈疖疔疮。

应用参考:•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鲜蒲公英捣烂敷患处。

•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酿1食匙,水煎混合饭后服。

•痈疖疔疮: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鸭跖草【主治】1、小便不通。

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2、赤白痢。

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3、喉痹。

用鸭跖草汁点喉。

4、痔疮肿痛。

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起,搓软敷贴患处。

【别名】竹节菜、鸭鹊草、耳环草、蓝花菜、翠蝴蝶、三角菜、三荚菜、桂竹草、蓝花水竹草、淡竹叶【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肺、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60~90g 。

常用中药分类

常用中药分类

常用中药分类中药分类一、经期药类1、温里药:附子、熟地、黄芪、白术、丹参、芍药、甘草、紫苏、白芍、当归、茯苓、黄连、阿胶、枳实、桂枝、陈皮、枸杞、淫羊藿、枣、桂圆、枳壳2、润燥药:生地、桂枝、熟地、芍药、茯苓、阿胶、莪术、白术、川芎、丹参、桃仁、甘草3、健脾助消化药:黄芩、半夏、茯苓、白术、甘草、黄柏、生姜、扁豆、蒺藜、蕈4、止血药:黄芩、木香、生地、芍药、穿山甲、附子、黄连、菊花5、健脉药:黄芩、杜仲、白术、丹参、甘草、乌梅、细辛6、行气药:附子、当归、川芎、白芍、白术、丹参、麻黄7、理气药:黄芪、熟地、甘草、阿胶、白芍8、清热药:黄芩、大枣、半夏、阿胶、芍药、红花9、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槐花、丹参、黄芩、淡竹叶、芍药、苍术10、清热利湿药:黄芩、黄连、赤芍、枳实、蒺藜、茯苓、川芎、杜仲、黄柏11、清热去火药:石膏、乌梅、细辛、当归12、清热袪湿药:黄芪、熟地、芍药、杜仲13、清热清肝药:乌梅、荆芥、槐花、丹参、金银花、蒺藜14、清热消肿药:芪、茯苓、木香、芍药、当归、枳实15、清热化痰药:桑叶、黄芩、荆芥、银花、金银花16、解郁安神药:附子、当归、白术、黄芩、甘草、枸杞二、清热药类1、养心安神药:附子、当归、枳实、白术、丹参、黄芩2、清热解毒药:苍术、丹参、黄芩、淡竹叶、芍药3、清燥药:细辛、白术、熟地、芍药4、清心化痰药:芍药、牡丹皮、芩达5、清肝药:金银花、黄芩、红花、苍术、丹参、荆芥6、清肝明目药:玉竹、芩达、生地7、清肝消风药:玉竹、芩达、生地8、清肝消肿药:白术、附子、黄芩9、止汗药:板蓝根、当归、荆芥、郁金10、祛湿消肿药:牡丹皮、芍药、芩达、茯苓、芪、杜仲11、祛痰药:木香、桑叶、茯苓、银花12、调节血糖药:黄芩、淡竹叶、白术13、祛痰润肺药:木香、桑叶、何首乌14、消安抗炎药:乌梅、金银花、杏仁15、消肿药:附子、冰片、槐花、芍药三、清凉药类1、止血药:桑叶、大枣、枸杞、芍药、附子2、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槐花、丹参、黄芩、淡竹叶、芍药、苍术3、凉血药:桑寄生、冰片、半夏、芩达、银花、荆芥4、消炎止痛药:板蓝根、金银花、牡丹皮、杏仁、芩达5、止咳药:芍药、苍术、金银花、桑叶、木香、槐花6、止痒药:芍药、桑叶、苍术、白芍7、消暑解。

中药本草中药的分类

中药本草中药的分类

中药本草中药的分类
中药本草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
1. 形态分类:按照中药本草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包括:木本草、草本草、藤本草、菌类草等。

2. 功效分类:按照中药本草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药、止血药、定痛药、解毒药等。

3. 药性分类:按照中药本草的药性特点进行分类,包括:寒性草、凉性草、热性草、温性草等。

4. 形状分类:按照中药本草的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圆草、角草、片草、根茎等。

5. 用药分类:按照中药本草的用途和用法进行分类,包括:内服草、外用草、煎煮草、泡水浸泡草等。

6. 地理分类:按照中药本草产地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包括:南方草、北方草、海洋草、广州草等。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中药本草的分类方法还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的特征和需求进行划分。

中药活性成分分类

中药活性成分分类

2021/4/27
10
(3)木脂素
是一类由苯丙素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通常 所指为其二聚物,少数可见三聚物、四聚物。
OCH 3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2021/4/27
OCH 3
OH
OH
OH
O
H
O
O
H
HO
CH 3 O
OCH 3
OCH 3
35
11
四、醌类
分子内具有不饱和醌式结构(不饱和环二酮结构) 或容易转化成这种结构的天然色素有机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碳原子数通式挥发油倍半萜15树脂苦味质植物醇二倍半萜25紫杉醇特殊萜类特殊单帖1卓酚酮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中药活性成分分类
一、 糖类
糖又称作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是 自然界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是生命活动 所必需的一类物质,和核酸、蛋白质、脂质一起 称为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四大类化合物。
2021/4/27
16
六、萜类
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来的、且分子式符合 (C5H8)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2021/4/27
17
分类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多聚萜
2021/4/27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碳原子数 5
通式
存在
(C5H8)n n=1 植物叶
10
n=2 挥发油
➢蒽醌苷,如:
OH O
OH
OO
HO
OH
OH
HO
CH3
O
Chrysophamol monoglycoside(大黄酚苷)

常用中药分类表格

常用中药分类表格
苦、甘、寒
肺、胃、肾
6-12
脾虚便溏不宜用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浓、热淋涩痛
甘、寒
肺、胃
15-30
脾胃虚寒忌服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甘、微苦、微寒
肺、胃
10-15
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孕妇禁用。
竹叶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苦寒,有毒
肺、胃
3-6
有毒,过量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脾胃虚寒者慎用
马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辛、平

1.5-6
包煎、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用
青果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肿毒
甘、酸、平
肺、胃
4.5-9
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肠痈腹痛、热毒疮疡、跌打损伤、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苦、平
大肠、肝
9-15
孕妇慎服
败酱草
清热解毒排痈消脓,祛瘀止痛
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辛、苦、微寒
胃大肠肝
6-15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苦、寒

3-9
脾虚便溏不宜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水肿脚气、阴暑证
辛、微温
肺、脾胃
3-9
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宜浓煎

中草药分类

中草药分类

中草药分类按分类查药一、解表药解表药(drugs for relieving Exterior Disorder),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又称发表药。

1、功用:此类药物质轻升浮,辛散轻扬,能促进人体发汗或微发汗,使表邪透散于外,达到治疗表证,防止表邪内传,控制疾病传变的目的。

部分解表药还有宣毒透疹、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利尿消肿、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透散毒邪、解表消疮、清利头目、利咽消肿等作用。

2、分类和适应证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①辛温解表药。

辛以散风,温可祛寒,故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又称发散风寒药。

主要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涕清、喉痒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的风寒表证。

常用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生姜、葱白、香薷、胡荽、柽柳等。

②辛凉解表药。

辛以散风,凉可祛热,故有发散风热的作用。

又称发散风热药。

主要用于发热恶寒、头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的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

常用药有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桑叶、蔓荆子、淡豆豉、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木贼等。

此外,某些解表药还可用治表邪外束,麻疹不透;肌肤有湿,复感表邪,风疹瘙痒;肺失宣降,咳嗽气喘;风邪袭表,肺失宣降,风水水肿;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痈疽初起,兼有表证;风热上攻,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3、配伍使用解表药时,由于四时气候的差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故除针对风寒、风热,选择相应的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外,还须根据兼邪的不同,分别与祛暑药、化湿药、润燥药等配伍应用。

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虚药同用。

小儿外感,因年龄体质与成年人不同,又有夹痰、滞、惊的不同兼证,亦当兼顾,如感冒夹痰、咳嗽气喘者,须配化痰止咳药;感冒夹食、腹胀纳差者,当配消导药;感冒夹惊、惊痫夜啼者,当配熄风止痉药。

中药分类、性味、功效

中药分类、性味、功效
活热解蠹,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
苦、寒。归心、胃经。
活热解蠹,凉血消斑。」



板蓝根
苦、寒。归心、胃经。
活热解蠹,凉血,利咽。
青黛
咸、寒。归肝、肺经。
活热解蠹,凉血消斑,活肝泻 火,定惊。
贯众
苦、微寒。有小蠹。归肝、 脾经。
活热解蠹,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
苦、甘,寒。归肝、胃经。
活热解蠹,消肿散结,利湿通 淋。
地骨皮
甘、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除蒸,活肺降火。
银柴胡
甘、微寒。归肝、胃经。
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
苦、寒。归肝、胃、大肠 经。
退虚热,除疳热,活湿热。
三(-
泻M
下1
药电
-)灯
苦、寒。归脾、胃、大肠、 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活热泻火,凉血解 毒,逐瘀通经。
攵芒硝
咸、苦,寒。归胃、大肠 经。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活热消 肿。
紫花地丁
苦、辛、寒。归心、肝经。
活热解蠹,凉血消肿。
野菊花
苦、辛,微寒。归肝、心 经。
活热解蠹。
重楼
苦、微寒。有小蠹。归肝 经。
活热解蠹,消肿止痈,凉肝定 惊。
** 拳参
苦、涩,微寒。归肺、肝。 大肠经。
活热解蠹,凉血止血,镇肝息 风。
漏芦
苦、寒。归胃经。
活热解蠹,消痈散结,通经下 乳,舒筋通脉。
土茯苓
中药分类、性味、攻效
总类"
「药名
性 味
功 效
三泻(三b卜药n
2
d
9牵牛子

苦、寒;有蠹。归肺、肾、 大肠经。

中药类别分类

中药类别分类

中药类别分类如下:一、按中药的性能和用途分类:1. 解表药:用来发散表邪、祛风散寒。

2. 清热药:用于各种热症。

3. 泻下药:用于治疗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4. 温里药:用于治疗中寒、腹痛等症。

5. 补益药:用来补充人体虚弱症,可提高体力,改善健康。

6. 固涩药:用于治疗虚症、漏精、遗尿、带下等症。

7. 安神药: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

8. 理气药:用于治疗气滞症,如胀气、打嗝等。

9. 理血药:可以活血调经、补血养血等。

10. 祛湿药:用于治疗各种湿症,如关节炎、湿疹等。

11. 祛痰药:用于治疗各种咳嗽、咳痰不爽等症。

二、按中药的来源分类:1. 根及根茎类:如人参、黄芪、甘草等,是植物的根部或根茎部分。

2. 茎木类:如鸡血藤等,是植物的茎或木本部分。

3. 叶类:如枇杷叶、桑叶等,是植物的叶子。

4. 花类:如菊花、金银花等,是植物的花朵部分。

5. 果实种子类:如枸杞子、砂仁等,是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部分。

6. 皮类:如桂枝、杜仲等,是植物的表皮部分。

7. 全草类:如紫苏、薄荷等,是植物的全草部分。

8. 藻、菌、地衣类:如茯苓、猪苓等,属于这类无维管束植物的统称。

9. 其他类:还有一些特殊的中药,如蝉蜕,蜂蜜等。

三、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分类:按照中医理论,中药可以分为祛寒药、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止血药等类别。

另外还有安神药、平肝药等特殊类别。

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用途,还有助于我们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上分类方法仅供参考,实际中药类别可能因地区、传统或用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使用中药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不当造成身体损伤。

中药功能主治的分类

中药功能主治的分类

中药功能主治的分类
一、清热类
•清热解毒:葛根、金银花、连翘
•清热泻火: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凉血:生地黄、丹皮、紫草
二、滋阴类
•补肾阴:山药、菟丝子、浙贝母
•补肺阴:沙参、麦冬、百合
•补肝阴:枸杞子、丝瓜络、女贞子
三、理气类
•理气止痛:柴胡、郁金、白芍
•理气健脾:陈皮、枳壳、草果
•理气健胃:香橙皮、佩兰、丁香
四、活血化瘀类
•活血祛瘀:川芎、赤芍、大蒜
•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当归
•散瘀止痛:乳香、没药、槟榔
五、化湿类
•利水渗湿:车前子、瞿麦、六一散
•燥湿丰肺:苦参、白术、橘红
•去湿利湿:茵陈、藿香、草果
六、开窍类
•清头目,开窍醒脑:钩藤、细辛、天麻
•开窍明目,通鼻窍:菊花、胡薄荷、薄荷
•神经补益,安神定志:酸枣仁、夜交藤、青木香
七、安神类
•安神镇静:党参、丹参、天麻
•养心安神,安抚情绪:酸枣仁、泽泻、元参
•止咳平喘:百合、麻黄、杏仁
八、固涩类
•止泻固涩:橡皮树、白茅根、五味子
•止汗固涩:藿香、白术、五味子
•止血固涩:马齿苋、土茯苓、石榴皮
九、润燥类
•润肺化痰:麦冬、沙参、蝉蜕
•润肠通便:芦荟、锁阳、罗布麻
•润燥生津:北沙参、天冬、鸡内金
以上是中药功能主治的分类,每个类别中又有多种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主治作用。

这些中药通过不同的组合与搭配,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中药分类名称

中药分类名称

中药分类名称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药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草药的调配和运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功效,可以被归类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分类名称及其特点。

一、中草药的分类方式中草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药性分类、功能分类、药源分类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三种分类方式的特点。

1. 药性分类药性分类是以中草药的属性和性质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常见的药性分类包括寒性药、热性药、温性药、凉性药、平性药等。

其中,寒性药具有降火清热的作用,热性药则具有温补和驱寒的作用,温性药可以温中补虚,凉性药则可以清热解毒,平性药则具有平衡药性的作用。

2. 功能分类中草药的功能分类是根据其治疗疾病和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常见的功能分类包括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等。

清热解毒药可以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补益药则可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 药源分类中草药的药源分类是根据草药的来源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常见的药源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部分为药材的中草药,动物药则是指以动物的器官或分泌物为药材的中草药,矿物药则是指以矿石或矿物质为药材的中草药。

二、常见1. 温经药温经药是指具有温热功能,能够温暖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中草药。

常见的温经药有桂枝、肉桂等。

2. 寒凉药寒凉药是指具有寒凉功能,能够清热降火,解毒退热的中草药。

常见的寒凉药有黄连、荆芥等。

3. 补益药补益药是指具有滋补功能,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

常见的补益药有人参、枸杞等。

4. 止血药止血药是指具有止血功能,能够控制人体出血的中草药。

常见的止血药有丹参、三七等。

5. 祛湿药祛湿药是指具有祛除湿气、改善湿疹、湿气重等症状的中草药。

常见的祛湿药有苦参、茯苓等。

以上仅为中药分类名称的一些例子,实际上中药的分类非常复杂且多样化,需要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arm or hot natured medicinals have the actions of expelling cold and restoring yang; therefore, they are mainly selected for treating cold syndromes.
Concept
• Direction of medicinal action refers to upward, downward, outward, and inward action of medicinals.
• Meridian entry means orientation of the medicinal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meridian on which the therapeutic action is manifested
• Bitterness "drains heat, purges the bowels, and eliminates dampness."
Directional Action 方向作用(升降沉浮)
• Medicinals with upbearing property have the function of upraising (upward);
bear
direction
• (药物的)趋向性
– direction of medicinal action药物的作用趋向
• The action includes upbearing, downbearing.
entry
• 进入
– meridian entry归经
Text
The Concept of Four Qi, Five Flavors, Directional Action and Meridian Entry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与归经的概念
Classifica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Mostly plants • some animal parts, • worms and insects
The four qi 四气
cold
coolness
four qi
hotness
warmth
• This property refers not only to the meridians, but also to the meridianassociated organs, which can be expected to be primarily affected by a given medicinal (there are 12 standard meridians in the body that a medicinal can act upon).
3.Make new TCM terms using these basic words.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required to
4.Explain four qi (natures) and five flavors. 5.Discuss the four directional action and
New Term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生词、短语、表达形式
2019/8/6
flavor
• 味道
– flavor of medicinals药味 – 五味five flavors – flavor predilection五味偏嗜
nature
• (本)性
– nature of medicinals药性 – nature of disease病性
• M edicinals with the property of sinking have the function of astringing (inward) and promoting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 Chinese medicinals that are pungent and sweet, warm and heat in nature are mostly upbearing and floating in their directional effect;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required to
1.Master the basic words forming TCM terms associated with this chapter.
2.Understand new TCM terms formed by these words.
meridian entry. 6.Explain clinical indications of individual
me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inals.
Section 1
Four Qi, Five Flavors, Directional Action and Meridian
Entry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与归经
• While those bitter, sour and salty, and cold or cool in nature are mostly sinking and downbearing in their directional action.
• Chinese medicinals, such as flowers, leaves and branches are mostly upbearing and floating in their directional actions, because they are light;
• Hot and warm medicinals are used to treat cold diseases.
• Cool and cold medicinals are used to treat heat diseases.
• Warm and hot are yang. • Cold and cool are yin.
Section 2
Exterior-Releasing and HeatClearing Medicinals 解表药与清热药
New Term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生词、短语、表达形式
2019/8/6
pungent cool
• 辛凉
– pungent cool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辛凉 解表药
medicinal
• (草)药(的)
– 中药chinese medicinal – medicinal material药材
• Material: 材(料)
– processing of medicinals炮制
• Process: 处理、加工、炮制
• 支撑
– upbear升 – downbear降
• Chinese medicinals with cold or cool nature can clear heat, purge fire and eliminate toxic materials, and therefore are mainly used for treating heat syndromes.
dispel
• 驱逐、祛
CHAPTER FIFTEENTHE
PROPERTIES AND CATEGOR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S
中药的性能与分类
How much do you know medicinal processing?
• Do you like to stay in TCM pharmacy for a while?
• Medicinals with downbearing property have the action of descending (downward);
• Medicinals with the property of floating have the effect of dispersing (outward);
• Pungent have the action of dispersing wind and cold and 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 Sourness tends to be astringent in nature and sour medicinals are usually applied to treating diseases like incessant perspiration, diarrhea, polymenorrhea and spermatorrhea;
• While medicinals such as fruits, seeds and minerals are mostly sinking and downbearing, because they are heavy.
Meridian Entry(Meridian Tropism) 归经
• Meridian entry refers to orientation of the medicinal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meridian on which the therapeutic action is manifested, also called meridian tropism.
2019/8/6
Concept
• Four qi refers to the four basic properties of medicinals: cold, hot, warmth, and cooln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