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中继间密封止水装置的改进
顶管中继间施工技术
顶管中继间施工技术(1)中继间设计中继间是解决长距离顶进施工顶力过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本工程顶管中继间采用二段一铰可伸缩的套筒承插式钢结构件。
中继间的密封结构采用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另增加二道馒头形橡胶止水圈。
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用于中继间伸缩时密封装置,在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圈之间设置4只注油孔,以减少橡胶圈的磨损。
一道馒头形橡胶止水圈用于顶管结束以后,切割法兰和拆卸二道径向可调的橡胶密封时的临时防水。
在密封配合面应经过立车的精加工,并经过抛光处理,涂抹润滑脂。
若在顶管过程中出现局部漏浆现象,也可以在端面设置一道盘根和法兰止水的应急措施。
中继间出厂前应进行验收工作,主要检查项目有关键部分尺寸、精密度、油封耐压压力以及防腐涂层等。
每套中继环安装16只500KN双作用油缸,总推力8000KN,油缸行程为500mm。
为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在每套中继环处设一台三柱式液压动力机组,该液压泵具有耐高压的特性,尤其适用于中继间使用。
启用时一名操作人员就可控制。
(2)中继间的间距确定本工程中继间设置根据建设规范,“顶管工程施工规程”DG/TJ08-2049-2016 中7.5.5的要求,第一道中继间宜布置在顶管机后方20-50m的位置。
又根据7.5.6条规定以后的各环中继间布置按照下式计算确定;()()32'S k F F Df π=-式中,S'=中继间的间隔距离(m);F3=控制顶力(kN);F2=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f =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N/m2),宜取2~5;D =管道外径(m);k =顶力系数,宜取0.5~0.6。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结合我公司以往钢顶管的施工经验,中继间间距布置:对各顶进区间,第一套中继间布置在机头后方50m 位置,以后在岩石段每间隔约80m 布置一套中继间,在中砂层每间隔150m 布置一套中继间。
(4)施工后的中继间处理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后,对中继间预留的注浆孔压注双液浆,以防止外侧泥浆通过中继间渗漏;确保中继间前后段和中继间内壳和外壳之间压密注实。
管道顶管施工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管道顶管施工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1.选用对正面阻力有精确计量装置的平衡式顶管机,顶管施工时以预防为主,降低推进速度,严格控制顶管掘进机方向,减少纠偏,特别是大量值纠偏。
2.管道顶进时尽量保持连续推进,减少掘进停顿次数。
3.在顶管穿越期间,加强对管外壁触变泥浆参数和工艺的管理。
使管外壁形成完整的泥浆润滑套,减少顶进过程中管外壁与土体之间的扰动,从而减少地表沉降。
4.施工前必须对所有的仪器进行检测、校准,未经检测、校准的仪器不得使用,重要参数的仪器必须配备两台以上,以便不同仪器之间进行比对。
5.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6.必须按照预先制定的施工方案精心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现任何偏离设计参数的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待查明原因,纠正偏离,采取可靠措施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所有过程必须保证受控,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天然气管线安全。
7.顶管的顶进工作井内布置及设备安装、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轨应采用钢质材料,其强度和刚度应满足施工要求;导轨安装的坡度应与设计坡度一致。
(2)顶铁应符合下列规定:1)顶铁的强度、刚度应满足最大允许顶力要求;安装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在导轨上滑动平稳、且无阻滞现象,以使传力均匀和受力稳定;2)顶铁与管端面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并宜采用与管端面吻合的U形或环形顶铁;3)顶进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现象。
(3)千斤顶、油泵等主顶进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线上;千斤顶对称布置且规格应相同;2)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回油的控制系统;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高压油管应顺直、转角少;3)千斤顶、油泵、换向阀及连接高压油管等安装完毕, 应进行试运转;整个系统应满足耐压、无泄漏要求,千斤顶推进速度、行程和各千斤顶同步性应符合施工要求;4)初始顶进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5)千斤顶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
浅议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摘要】长距离顶管施工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上海青草沙原水南汇支线工程为二根钢管输水管线,沿线管线线路长且地下管线及穿越建筑物多,对顶管施工存在较大风险,长距离顶进应设置中继间,中继间的关键设置是分段克服摩阻力的一种施工技术,通过中继间将管道分段向前推进,使主千斤顶的顶力分散并使每段管道的顶力降低到允许顶力范围内。
管道贯通后中继间被拆除, 对中继间闭合处容易造成管道运行的薄弱环节。
针对本工程钢管顶管中继间闭合可能出现的破坏情况提出了中继间的闭合措施, 以满足管道的正常使用需求。
本文结合顶管实际工程对顶管施工中中继间的设置及闭合措施进行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中继间布置计算闭合措施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中继间的工作原理在顶管施工中, 随着顶进长度的增加, 顶推力将不断增大, 过大的顶推力将导致管道或者后靠背的破坏, 甚至引起顶管工作井的破坏。
克服顶推力的技术主要包括触变泥浆减阻和中继间技术等。
中继间技术, 即在长距离顶管, 特别是超长距离顶管工程中, 将顶进管道分成若干个顶进区间, 并在每个区间设置一个中继间。
每个中继间由多个均匀分布的顶推油钢、特制钢外壳、前后两个特殊顶进管道及加劲环和密封件等组成, 如图1所示。
当所需要的顶推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能力、施工管道或后座装置所容许承受的最大荷载时, 则需在管道上安装中继间以协助主顶工作站的顶进作业。
在顶管的工具头开始顶进施工过程中, 先由中继间按先后次序将管道向前推进油缸行程到位后, 再由主顶工作站的主顶油缸推进最后一个区间管道;这样不断地重复伸缩顶进, 一直把管道从工作井顶到接收井。
图1钢顶管中继间2、中继间设计原则钢顶管中继间的设计与使用,结合对实际顶力的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原则: (1) 中继间设置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首先考虑主千斤顶最大设计顶力,不能超过顶进油缸的总顶力;②考虑管节的允许抗压强度,最大顶力压强不能超过管节的允许抗压强度;③考虑后背墙的最大允许顶力,不能超过后背墙的允许顶力;④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为了防止遇到各种情况必须留有充分安全的余地。
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在地下隧道工程施工中,顶管注浆孔是重要的施工工艺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增加隧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顶管注浆孔距离过远、空间布局不合理,或者顶管注浆孔注浆量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中继间方案来加强顶管注浆孔的效果,而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一、中继孔原理及其优缺点在顶管注浆孔距离较远或者布局不合理时,可在两个顶管注浆孔之间加设一个中继孔,既能补充两个顶管注浆孔之间缺失的注浆材料,又能有效地增加整个注浆体系的强度和稳定性。
中继孔的原理是:通过在两个顶管注浆孔之间注浆洞内设置一个张拉钢筋或者加设钢管,将两个顶管注浆孔之间空间加以连接,以达到注浆材料循环流动和均匀分布的目的。
中继孔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其优缺点如下:优点:1. 能有效地补充顶管注浆孔之间缺失的注浆材料,减少注浆体系的漏浆情况,提高整个注浆效果。
2. 能增加顶管注浆孔的密度,缩短注浆距离,优化注浆密度,加强隧道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3. 通过中继孔内设置张拉钢筋或者加设钢管,还能起到增强内部支撑和纵向传力的作用,有助于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性。
缺点:1. 中继孔的施工需要经过特殊的加筋和加固措施,对施工难度和成本有一定的影响。
2. 如果中继孔设置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不高,容易导致注浆材料流失、漏浆等现象,进而降低隧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甚至对隧道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二、中继孔的设计和施工要点中继孔的设计和施工是保证注浆效果和隧道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为中继孔的设计和施工要点:1. 中继孔的设置位置应根据隧道截面布局、地质特点和注浆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从两个顶管注浆孔之间选取中点进行设置,并在两侧距离相等处进行施工。
2. 中继孔的布置间距应根据注浆材料的黏度、流动性和顶管注浆孔的间距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5m,否则会降低注浆效果和隧道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混凝土顶管组合式中继间改进及应用
1 /B 1Z L井— 1G L井 +/ S 54 7 54 5 3 /S 2G L井— 4G L井 +/ S 59 2 4 / L井— 4GS 65 6GS +/ L井 7 5 / L井— 7GS 80 8GS +/ L井 1
污 水管道 底标高 为 一 . m 60 ,地 面标高 + . m左右 , 40 顶 管覆土 层厚 6m左右 , 顶管大部分位 于③2 灰色砂质粉土 层 , 该层土透 水性能 良好( 水平渗透 系数 为 11 ×1 - ms垂直 .9 04 /, C 渗透系数为 10 ×1 - ms, 出现流砂 。 .5 04 /)易 C
口 陈永飞 姜春 辉 徐 玉夏
( 上海市基础 工程 公司 2 0 0 ) 0 02
【 要】 摘 针对地下顶管工程 中钢 结构的 中继间成本较 高,改 为采用混凝土管组合 式中继间取得成功。该类 中继间密封止 水
结构可调节、可在常压 下对摩损 的密封 圈进行更换 、可回收再 利用 ,其 密封 止水效果 良好 ,且制作 成本低 、现 场安拆 方便 ,在 类似 工程 中可推广应用 。
水橡胶 ( 也可选 用较 宽的
图 2 混凝土管组合式 中继间结构示意图
止水橡胶 )可 更换止水橡 , 胶选 用空心氯丁橡胶 圈。
2 混凝土 管组合式 中继 间结构
中继 间是解 决长距离顶进施工推 力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
依 靠雌 雄头之 间密封橡 胶 圈止水 ,顶 管在砂性 土层 中顶进
时, 流砂 会不 断进入 中继 间活动雌 雄头 间隙之 间 , 砂粒 直接
和 密封 圈产生摩 擦 , 极易被 挤压 划裂 、 摩损 止水橡胶。 结合 中继 问密封 止水失效主要原 因 , 我们改进 了混凝 土 管 组合式 中继 间( 2) 混凝 土管组合式 中继 间主要由以下 图 。
论顶管工程施工中的止水与防渗漏技术
的 预 留钢筋 七 做 上记号 。 浇筑 完成 , 进行 振 捣 , 振捣 密 实 以后 , 使 用 刮尺 将 混 凝 土的 表 面抹平 。 在混 凝 土初 次 凝结 后 , 为 r 避免I { 』 现 混凝 土 底板 裂 缝 , 应 该 再 用灰 匙对 底板 的表 面进行 修 整 。对 于底 板 的养 护一 般 不能 少 于2 个周。
在管 道施 工的过 程 中 , 顶 管 的进 } { { 洞 是非 常 重要 的 一 个环 节 。 在本 T 程 中, 主 要在 地 下预 埋钢 盒 , 将 其 作为 预 留出 的进 出洞 口。 口处安 装 了 可 以拆 解 的止水 钢 环 , 然 后在 铡 环上 而在 装上 止 水 胶罔 。 与此 同 时 , 在 涧 u的前 面紧
1 . 引 言
在顶 管 I 程施 1 _ 的过 程 巾 , 如果 顶 进 的 钢 管直 径 比较 大 , 同时 钢 管所 穿 过 的地 层 又十分 的 复杂 , 这 就 加大 了钢 管顶 进 的难 度 。 同时 , 在 施工 过 程 中 , 由 于钢 管 和T 作 井之 间 存 在 着缝 隙 ,常常 会 使 得水 渗 入 到 工作 井 和 接 收井 里, 给 施工 带来 非 常大 的 影响 。 网此, 探究 顶 管工 程施 工 巾 如何 止水 以及 防 止 渗漏 就显 得 非常 重 要 了。
石 炭 系测 水组 泥 质粉 砂 岩和 碳质 页岩等 。 本工 程 穿过 的 砂层 是 域 的第 一 个
含水层 , 水 量 比较 的丰 富 。 本 文 T程在 施 1 : 的 时候 , 工作 井 和接 收 井 使用 了沉 井 法 , 同时 使 用 了顶 管施 I I 艺 顶 管施 I 的过 程 中 , 钢 管和 洞 口之 间存 在着 一 定 的缝 隙 , 如果 处 理 不 及时 , 就 会 给施 工带 来 很大 的影 响 。 因而 , 在本 1 : 程 的施 工 中 , 使用 r 止 水 防渗漏 技 术
顶管工程施工中的止水与防渗漏技术
在顶管顶进的过程中,泥水仓一直是处于充满泥 水的状态,且其中的泥水会循环流动,并在运动的过 程中保持平衡。泥水在离开泥水仓时会夹带刀盘切削 下来的土体,通过排泥管、井区旁通、机内旁通阀,然 后借助排泥泵将其顺利送到地面的泥箱当中。需要在 泥箱的顶端凿一个高度比水箱略高的泄水口,经过充 分的沉淀,浓泥水的表面层会变得稍微清澈,而部分 颗粒则会沉积到泥箱的底部,这样便于上部分浓度相 对较小的清泥水通过泄水口流入到水箱当中,从而继 续参与到循环中。
④本标段拥有复杂且多变的地质状况,顶管需要 穿过的土层不仅涉及软土层,还有很多种类的岩石
作者简介院杨明勇(1973-),男,四川峨眉人,本科,机械工程师,主要 从事工程机械管理方面工作。
层。所以,高配置的顶管设备才能更好地对各种地质 条件进行很好的适应。
⑤本标段的顶管还需要穿过大型立交桥、桥梁、 河流以及市政的其他管线,所以需要对施工措施进行 严密安排。
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泥水的浓度变化进行实 时监控。针对此工程中的土质,要保证循环泥水中的 泥浆浓度保持平衡,这样有利于泥水在工程的挖掘面 上形成一层泥膜,如此不但能避免泥水的渗漏,还能 阻止地下水向泥水仓内进行渗透。在施工过程中,如 遇到泥水浓度变小,可以通过将适量膨润土泥浆或粘 土加入泥水中的方式来增大泥水的浓度。若泥水浓度 太大,则会对循环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就需 要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稀释。
①按照测量放出的沉井的位置,挖掘第一层的沉 井土方的深度为 600mm,挖掘完成后对第一层的预 制沉井进行安装。对第一层的沉井做刃脚处理,然后 再进行井壁的切割做钢刃脚或者斜口刃脚的结构形 式,其中刃脚的设计高度为 30cm,踏面宽 15cm。图 1 是预制沉井的平面图。②当安装完第一层沉井后,需 要继续向下挖土,下沉第一层沉井到比第一层设计标 准高度略低的位置,放置由空调保温管制成的密封 圈,然后将第二层预制沉井安装完成,两节之间用钢
一种顶管中继间拆除后的密封加固组件[实用新型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886680.6(22)申请日 2016.08.16(73)专利权人 郑州水务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货栈街22号(72)发明人 任鹏 雷新海 郝瑞丽 吴振鹏 刘博 孙志强 徐宗峰 张安奇 张春风 于春延 张学伟 宋剑 刘同岭 裘晟 史晓龙 (51)Int.Cl.F16L 1/06(2006.01)F16J 15/10(2006.01)F16J 15/04(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顶管中继间拆除后的密封加固组件(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管中继间拆除后的密封加固组件,包括中继间伸缩区、钢筋笼,所述的中继间伸缩区包括前壳体、后壳体,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为钢结构壳体,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为承插式连接,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圈,所述的前壳体与后壳体接触处的内缝焊合形成环形焊缝,所述的后壳体内表面焊接钢筋笼,所述的钢筋笼包括固定筋、环形加固筋、横向筋,所述的固定筋呈辐射状焊接于后壳体内表面,所述的固定筋上焊接环形加固筋,所述的横向筋沿顶管轴线方向焊接于环形加固筋,总体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起到对中继间拆除后的加固和密封的作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CN 205956551 U 2017.02.15C N 205956551U1.一种顶管中继间拆除后的密封加固组件,包括中继间伸缩区、钢筋笼,所述的中继间伸缩区包括前壳体、后壳体,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为钢结构壳体,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为承插式连接,所述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壳体与后壳体接触处的内缝焊合形成环形焊缝,所述的后壳体内表面焊接钢筋笼,所述的钢筋笼包括固定筋、环形加固筋、横向筋,所述的固定筋呈辐射状焊接于后壳体内表面,所述的固定筋上焊接环形加固筋,所述的横向筋沿顶管轴线方向焊接于环形加固筋。
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范本
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范本一、方案背景顶管注浆孔作为国内城市地铁建设中常见的施工方法之一,具有施工周期短、工序简化、对地面干扰小等优点。
然而,在长距离施工中,存在注浆孔之间距离远、注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一种中继行之有效的方案。
二、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中继行之有效地方法,保证顶管注浆孔之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注浆效果,并减少对地面的干扰。
三、方案内容1. 确定注浆孔距离标准根据地质情况和注浆材料性能,确定注浆孔之间的距离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将注浆孔的间距设置为每隔10米,同时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使用中继注浆孔在主要注浆孔之间设置中继注浆孔,用于补充注浆材料和调整注浆压力。
中继注浆孔的位置应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选择,避免对地面和周边结构的干扰。
3. 优化注浆材料和注浆方法选择适合地质条件和注浆孔距离的注浆材料,并制定合理的注浆方法。
注浆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密实性,能够在较远距离内达到注浆孔,并形成稳定的注浆体。
4. 加强监测和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对注浆孔和中继孔的注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如果发现注浆效果不稳定或者注浆孔之间存在断层,则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注浆孔之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持续优化改进针对实际施工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改进方案,提高顶管注浆孔中继间的效果和稳定性。
四、方案实施1. 编制方案实施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控制。
2. 选取具备相关经验和技术实力的施工团队进行施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3.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解决和调整,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
4. 施工结束后,对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五、方案效果预期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计可以提高顶管注浆孔中继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注浆效果不稳定的情况发生,降低对地面和周边结构的干扰,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顶管技术作为一种地下管线施工方法,因其施工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顶管施工中,注浆孔的打凿与注浆成为了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下。
因此,本文拟提出一种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旨在解决顶管注浆孔施工技术难题,促进顶管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技术背景和现状顶管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地下水和泥土的侵入管道,需要在管道周围进行注浆处理。
然而,传统的注浆孔施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环境污染等。
目前,一些新型的注浆孔施工技术已经出现,例如水平扩孔注浆孔施工技术、注浆管中继技术等。
2023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二)1.设计思路:基于上述技术背景和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种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注浆孔打凿、注浆孔中继、注浆管固定和注浆。
2.注浆孔打凿:在顶管施工之前,首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在管道周围打凿注浆孔。
在传统的施工方法中,通常使用钻机进行孔的打凿。
但是,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打凿孔的效率和质量往往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我们建议使用水平扩孔注浆孔施工技术。
该技术通过插入注浆器并注入高压注浆材料,可以迅速打凿孔洞并填充注浆材料,从而达到加固管道周围土体的目的。
3.注浆孔中继:在注浆孔打凿完成后,为了保证注浆效果,需要进行注浆孔的中继。
传统的注浆孔中继技术使用注浆管进行注浆。
但是,由于注浆管长度受限,无法满足较深孔洞的注浆需求。
因此,我们提出了注浆管中继技术。
该技术利用注浆管的延伸性,通过连接多个注浆管的方式实现注浆孔的中继。
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使用特制的连接器将注浆管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较深孔洞的注浆。
4.注浆管固定和注浆:在注浆管连接完成后,需要进行注浆管的固定和注浆操作。
注浆管的固定可以使用钢筋网或者耐压胶带进行。
而注浆操作则可以通过注浆器进行。
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2篇)
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一、引言顶管注浆孔中继是指在顶管施工过程中,通过在注浆孔中设置中继设备,实现注浆孔的中继功能,以保证顶管施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随着城市地下综合管网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顶管施工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针对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的方案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的需求分析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的设计需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连续性: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应能够保证顶管施工的连续性,即中继设备在顶管施工过程中能够稳定运行并及时传输数据。
2. 稳定性:中继设备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地下环境和施工条件,并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 安全性:中继设备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预防泄露和事故发生,并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可靠性:中继设备的可靠性应能满足长期运行的需求,并且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三、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的设计思路针对以上需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
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1. 感知系统:在每一个注浆孔中设置传感器,用于感知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参数和环境情况,包括注浆孔内的温度、压力、湿度等。
传感器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给中继设备。
2. 中继设备:中继设备作为感知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的桥梁,负责接收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同时,中继设备还能够对传感器进行控制,如调整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和传输速率等。
3.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中继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和控制策略。
控制系统还能够对中继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如进行远程升级和故障诊断等。
4. 数据传输:中继设备将处理和分析完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供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使用。
同时,数据中心也可以向中继设备发送指令和控制信号,实现对中继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海底顶管工程中垂直顶升管段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的改进与优化研究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130 建筑与装饰2023年10月下 海底顶管工程中垂直顶升管段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的改进与优化研究王补林 金仙法 王锡杰 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010 摘 要 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垂直顶升管段的常用止水技术,通过安装特制的闷板并采用适当的密封材料,在管段间形成有效的密封屏障,防止海水渗漏。
然而,现有的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传统闷板安装困难,止水效果依赖焊缝施工工艺,不确定性高。
本文针对海底顶管工程中垂直顶升管段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的现有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和优化方案,为海底垂直顶升管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海底顶管;封闭式闷板;止水技术;垂直顶升管段Research on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losed Plate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of Vertical Riser Section in Submarine Pipe Jacking ProjectWang Bu-lin, Jin Xian-fa, Wang Xi-jieNingbo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Ningbo 31501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Abstract Closed plate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is a common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applied to vertical riser section, which forms an effective sealing barrier between pipe sections to prevent seawater leakage by installing special closed plate and using appropriate sealing materials. However, the existing closed plate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traditional closed plate installation, and the water-stopping effect depending on the wel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high uncertainty. Target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losed plate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of vertical riser section in submarine pipe jacking projec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scheme, which provides new technical support for submarine vertical riser pipe engineering.Key words submarine pipe jacking; closed plate; water-stopping technology; vertical riser section引言垂直顶升工艺作为一种进排水施工工艺,在国内外沿海地区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发电厂、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厂等大型需要进排水口的施工中。
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范文
2024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范文____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管线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顶管注浆孔是地下管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顶管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而中继间方案是保证顶管注浆孔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____年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的实施,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现状分析目前,顶管注浆孔中继间方案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1. 难以定位:由于地下管线众多,定位顶管注浆孔的精度较低,容易出现误差。
2. 注浆材料不合理:目前使用的注浆材料多为水泥浆或聚氨酯浆,其密封性和耐水性较差,容易引起渗漏和漏水。
3. 注浆孔数量不足: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顶管注浆孔之间的间距过大,注浆孔数量不足,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三、问题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定位技术的改进:在____年,可以采用先进的地下定位技术,如GPS、雷达等,提高顶管注浆孔的定位精度,减少误差。
2. 注浆材料的优化:可以研发新型的注浆材料,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和耐水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渗漏和漏水的发生。
3. 增加注浆孔的数量:可以通过增加注浆孔的数量,减小注浆孔之间的间距,提高施工效率。
同时,可以采用自动注浆设备,实现注浆孔的快速设立。
四、实施方案为了实现改进方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地下管线勘测:在建设前进行地下管线的勘测工作,确定地下管线的走向和位置,为后续的顶管注浆孔定位提供准确的依据。
2. 定位技术的使用:利用先进的定位技术,如GPS、雷达等,对顶管注浆孔的位置进行定位,提高定位的精准度。
3. 注浆材料的优化:开展研发工作,研制新型的注浆材料,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和耐水性。
并在施工中使用这些材料,提高地下管线的密封性。
4. 注浆孔数量的增加:通过增加注浆孔的数量,减小注浆孔之间的间距,提高施工效率。
可以借助自动注浆设备来实现注浆孔的快速设立。
矩形顶管洞门止水装置改良——日本相铁东急直通线新纲岛站马蹄形隧道工程
矩形顶管洞门止水装置改良——日本相铁东急直通线新纲岛站马蹄形隧道工程日本相铁东急直通线新纲岛站采用矩形顶管工艺构筑马蹄形隧道。
顶管施工中,发现了洞门处发生渗漏水,因此对后续顶管施工洞门止水装置进行改良。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工程概况相铁东急直通线新纲岛站全长240m,其中有34.5m采用了暗挖施工。
由于暗挖区间内需设置站台,因此净空断面达到224m2(H=14m、B=19m),采用了马蹄形断面。
马蹄形隧道采用顶管施工工艺,矩形管节为钢板焊接形成1m×1m正方形断面,管节间采用凹、凸型锁扣接头相互连接并推进。
施工顺序:①将接头部位土体置换成低强度的改良土→②施工42根矩形管节:分为上半部分(17根)和下半部分(25根)两个阶段顶进施工→③接头部位和管节内填充混凝土,完成封闭→④马蹄形隧道内部土体开挖→⑤主体结构施工。
洞门渗漏情况虽然在矩形钢顶管施工前已对洞门止水装置进行了试验验证,但在完成上半部分(17根)矩形钢管节顶进施工后发现:矩形管节的凹接头和凸接头以及洞门止水装置的橡胶板的缝隙间存在渗漏。
相比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顶管施工埋深更大,渗漏水风险更高。
因此为了防止造成地面沉降,在下半部分(25根)施工前需进行洞门止水优化处理。
洞门止水装置改良1洞门止水装置介绍洞门止水装置由设有2道橡胶密封(以下称“橡胶板”)的止水件和固定件组成,止水装置安装在挡土墙的定位环上。
2装置改良情况由于上半部分施工时渗漏水集中发生在接头部位,因此针对接头进行了追加试验,包括止水性能确认试验和对于新增的止水橡胶的耐久性能确认试验。
追加试验完成后,对洞门止水装置结构进行以下调整:•①止水橡胶从1片结构改为止水橡胶和辅助橡胶组合的2片结构;•②橡胶板形状加工成曲线部位与凹接头曲线部位可重合。
•③辅助橡胶设定为硬度65°、厚度10mm。
工程进展情况下半部分顶管施工中,发现在洞门止水装置内有部分密封材料外流,且洞门还是发生渗漏水情况,掘进时漏水量控制在5L/min以内,止水装置中的橡胶板没有出现较大的劣化现象。
顶管施工止水措施
顶管施工止水措施当工具管进出洞时,防止洞口的泥水流入是影响顶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若洞口止水不好,土体中的水和泥砂将不断涌进工作坑内,对施工造成影响,严重时将造成施工的中断,因此本工程洞口止水措施是采用止水橡胶圈,当工具管进洞时,橡胶圈向内翻起,使土体中的水和泥砂不流进工作坑。
(轧兰内套牛油盘根止水,当工具管进洞时,利用牛油盘根与法兰橡胶止水条共同抵挡土体中的水和泥砂不流进,效果极佳。
)止水圈安装方法:首先在预留洞的预埋件上根据止水圈上螺栓眼的位置焊上螺栓,把止水圈穿在螺栓上面,外面再安上弧形月亮压板,以使止水圈和井壁紧密接触。
注意预埋件法兰底盘应中心正确,端面平整,安装牢固,螺栓的丝口应妥善保护,水泥浆应清除。
轧兰止水安装方法:首先把工具头于轨道上就位,把特制加工的止水轧兰按先内后外的顺序安装到工具头上,往外轧兰内圈绕工具头缠4~5圈的牛油盘根,然后根据工具头尺寸对止水轧兰进行定位并与工具头临时连接成整体,随工具头同步顶至穿墙管法兰,最后利用大小夹码把止水轧兰与穿墙管焊牢连成整体,同时与工具头分开。
止水防塌的另一个办法是在穿墙洞外侧5米范围内进行压密注浆,由于顶管穿墙洞外侧地基受沉井下沉影响而产生土体扰动,砂土容易液化,土体承载力降低,以至工具头出洞后出现下沉的状况,为此必须采取地基加固措施,主要采用压密注浆来提高穿墙洞外侧管底的承载力,确保管子沿轴线方向正常顶进,具体办法如下:穿墙洞外侧紧贴井壁打设钢板桩:钢板桩打设必须密实,桩与桩之间的缝隙越小越好,不能使用变形的钢板桩,以防流砂涌入井内,破坏井外土体。
注浆范围:以井外壁沿轴线方向至围幕,宽为4米,深为顶管轴线以下3米。
注浆布置:间距为1米,呈梅花形布置。
注浆配比:水泥:粉煤灰:陶土粉为1:0.30:0.30注浆压力:0.2~0.6Mpa,稳压时间为20~30min。
养护时间:1天(具体观测试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1 0 m坡度减 小0 . 1 %,1 2 3 0 I 1 " 1 以后水平 顶至 设计位 置。
( C ) 高水 头压 力达O . 5 MP a ,密封止 水性 能要 求高。
顶管中继 间密 封止水装 置的改进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Wa t e r - S t o p S e a l i n g De v i c e f o r I n t e r me d i a t e
P i p e - J a c k i n g S t a t i o n
丹 阳项 目的施 工要 求。
5 中继 间止水密封试验
为测 试 中继 间密 封 系统止 水 能 力 ,在 工 厂进 行 静态 试
验 ( 图1 ) ,即在中继间外围焊接一个密闭水箱,在水箱 内 加水中继间顶部1 0 c m,然后加气至0 . 7 5 MP a 。 经测试 ,在0 . 7 5 MP a 的压力下,试压4 0 h 压 力能保持。 为确保中继 间的施工安全 ,现场进行 了模拟试验 ,现 场制作1 节 ( 长2 m ),以D N 2 7 0 0 mm钢管作为试验装置
施 工中最深 的 。
由于 中继 问需 穿越 曲线段 ,这 也是 顶 管最 薄 弱位 置 ,
易 造成 中继 间密封 圈渗漏 问题 ;一旦 出现渗 透 ,将 给 工程 带 来 巨大 困难 ,后 续工 作很 难 开展” 。如 此 之大 的水 下压
( a) 在 中继 问雄头 端部设 置2 道Y 形保压 密封 圈 ;
一
必须 研 制耐高压 的 中继 间密封装 置㈣ 。
3 工程难点
该 工程 的难点 有如下 几点 : ( a) 背 景 工程 为超 长距 离 (1 7 0 0 m )的顶 管 工程 ,
对 中继 环密封 磨损 寿命 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 b) 长 江 水域 下 ,地 下水 压 力 较 大 :穿 越4 3 层 粉 砂 土 中 ,粉 砂 渗 透 系数 大。 尤其 顶 管在 长江 主 航道 位 置覆 土 只有5 m左右 ,个别 地质 钻探孔 有细 沙 ,透 水性 强 ,可 能与
6 5 2 f 建 筑 施 工第 3 5 卷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期
图3 中继 间的第2 次 改进 图1静态试验
在 同等 条件 下再 次进 行 试验 。在 没 有启 用 工作 密封 情 况 下 ,试 验4 5 0 0次 ( 相 当于 中继间连 续项 进4 5 0 m ),未 出现渗漏 ,中继 间拆 除后 ,未发现 有砂 进入密 封圈 。
徐玉夏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 0 0 0 0 2
摘 要 :在 顶管 中继 间穿越 曲线段 的时候 ,常会发 生中继问 渗漏 的问题 。针对 这个问题 ,以丹阳市某水 管顶 管工程 为 例 ,介绍了耐高压、抗砂 中继问密封止 水装 置的研 制、试 验、应用情况 ,在 实际 工程 中发挥了 良好作用 ,为类似顶管 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 词 :顶 管 中继 间 密 封装 置 改进 技 术
( b) 在Y 形 密封 圈 之间 设置 油脂 孔 ,可 以在 密封 圈 之
间补充油 脂 ;
( C) 在 中继 间雌头 尾部设 置盾尾 刷 。
力 ,对顶 管 中继 环 的密封件 提 出了非 常高 的要求 。
2 传统 中继 间的缺 陷
对 于 传 统 的 组 合 式 中 继 问 而 言 ,仅 进 行 静 态 水 压 试 验 。经 测试 ,传 统组 合式 中继 间适合 在水压 0 . 3 MP a 以下 的工 况 条件 下施 工 ,因此 常规 的组合 式 中继环 已无法 满 足
顶 管位于④ 3 层粉砂 土中 ,该 土层 为粉砂 ,其 渗透
系 数 较 大 ,且 地 下 水 与 江 水 相 互 贯 通 ,项 管 埋 深最 深 达
4 中继 间密封装置第1 次 改进
为 满足 本工 程 施工 需要 ,对 中继 间密封 止 水 系统进 行
了改进 :
5 3 m,接 近市 区供 水 管 网水压 力 的2倍 ,是 目前 国 内顶管
为满 足本 工程 高水 头压 力 、砂 土 条件 下 的顶 管施 工 ,
作者简介:徐 玉夏 ( 1 9 6 2 - ),男,本科,工程师,项 羁经理。 通讯地址:上海市军工路3 O o o 号 ( 2  ̄ 3 2 )。 收稿 日期:2 o l 3 .5 - 2 7
( 图2) 。钢管内回填砂土后 ,前部用钢板封堵 , 尾部与 中继间用钢板连接焊成整体。试验时利用4只8 0 t 双作用纠 偏千斤顶 ( 行程 1 0 c m) 推进 ,利用 中继油泵车加压 ,试
中图分 类号 :T U 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4 — 1 0 0 1 ( 2 0 1 3 ) 0 7 — 0 6 5 2 — 0 2
1 工 程概 述
在 丹 阳市 长 江 黄 岗取 水 口江 中 取 水 管 延 伸 工 程 中 , 采用顶 管工 艺将 2 根 1 . 8 m、长 1 6 5 6 m的钢管从 长江 南 岸 穿越主 航道 ,延 伸 至和 畅州 北 汉 ,在 水 深 1 5 m以下 的江 中 采 用 喇 叭 管取 水 。 项管 工 作 井 出地 面 标 高 为+ 6 . 5 O m ( 施 工期 间 长江 水 位 约+ 4 . 5 m ),顶 管 出 洞 口管 中 心标 高 约
江水相 互 贯通 。
3 0 . 0 m ,顶 管 终点 管 中心 标 高 约 为一 4 7 . 5 O m :为确 保顶 管穿 越 长江 主航 道 ,顶管 前8 0 0 m段 向下 的坡 度 为 1 . 5 %,
8 0 0 ~8 5 0 m段坡 度 变 为 1 . 4 %,8 5 0—1 0 9 0 m段坡 度 变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