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小结

合集下载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场宴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成为了后世文学、戏剧作品中的经典题材。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是楚汉之争的主要对手。

两人在宴会上的对峙,是他们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一次较量。

二、鸿门宴的经过据史书记载,鸿门宴是项羽在鸿沟宴请刘邦的一场宴会。

在宴会上,项羽设下圈套,企图消灭刘邦,然而却被刘邦识破,并成功逃脱。

这场宴会成为了楚汉之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的发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宴会后,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导致了楚汉之争的胜负。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题材,被广泛传颂。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

宴会的经过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要史料,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五、鸿门宴的文学价值鸿门宴作为一场政治事件,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从古代到现代,鸿门宴被各种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广泛塑造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六、鸿门宴的传承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如何对待和传承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鸿门宴的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人物的风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其背后涉及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题材。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形象,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宴会,其身世自古典文言小说《史记》中刻画而成。

这场宴会不仅是一次席卷千年的斗智斗勇,更是人性和权谋的较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中涉及到的文言知识。

1. 宴会仪态在古代的宴会上,注重仪态是非常重要的。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宴未罢,乃曰:‘君不臣,臣不君’,乃掷爵于座下。

”这里的“掷爵”一词,即是说项羽愤怒地将酒杯摔在地上。

在古代文言中,“掷”指的是抛,用力投掷的意思。

而“爵”是指酒杯或酒器。

项羽将酒杯摔在地上,是对刘邦进行的一种公开的蔑视和辱骂。

这一举动既表达了项羽的愤怒和反叛,也显示了他对刘邦的不屑和轻视。

2. 辞章之战鸿门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辞章之战。

在古代文言中,辞章是指双方交换的辞令或文书。

在这场宴会上,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一番智力和辞令的较量。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刘邦的对话语录:“\r\n项羽!汝与之盟,而欲举兵相攻,其势不可以两立。

夫天下者,犹大家,刘氏所守也。

今汝独占有之,是汝无忌于我也。

我虽欲无事汝,汝不遣我,则异日宣以‘天下皆为公’之行。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言中的辞章之用。

双方通过辞令的交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试图影响对方的决策。

同时,辞章中也包含了一些隐藏的意义,需要通过细致的推敲才能理解。

3. 儒家思想鸿门宴中还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仁爱、礼仪和道德。

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都试图展现自己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面。

刘邦在辞章中提到了“天下皆为公”的理念,即希望通过维持天下的统一和和平来造福百姓。

而项羽则强调武力和英雄气概,试图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种思想间的较量和影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鸿门宴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伟大历史事件,也是一场充满智慧和心机的谈判和较量。

通过对古代文言知识的了解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事件的内涵和意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n—v,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四、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不可不语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B.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D.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E.使动、意动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使(关中)被攻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它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峙,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谈判失败的经典案例。

下面将对鸿门宴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鸿门宴发生背景鸿门宴的发生源于项羽与刘邦之间争夺天下的争斗。

这两位当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分别代表了楚汉两大势力,刘邦领导着汉军,项羽则是楚军的统帅。

在鸿沟一役后,两军相持不下,形成了以鸿沟为界的对峙局面。

2. 鸿门宴的策划与意图鸿门宴由刘邦一方发起,刘邦派遣了著名谋士张良与项羽进行会面。

鸿门宴的策划背后有着明确的意图,刘邦希望通过这次宴会来解除项羽的疑虑,以谈判方式取得对方的信任,进而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

3. 鸿门宴中的暗流涌动鸿门宴虽然表面上是项羽与刘邦的对话与交流,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通过一系列巧妙言辞与谈判技巧,试图对项羽进行心理挑战与激怒,最终达到瓦解对方军心的目的。

4. 鸿门宴的结果与影响鸿门宴的最终结果是项羽对刘邦的不信任与戒备进一步加深,并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持续,刘邦成功在战争中获胜并建立了大汉帝国。

鸿门宴成为历史上一次充满谎言与悬念的重要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5. 鸿门宴的历史意义与价值鸿门宴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话与谈判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谈判与沟通中要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对方意图,避免陷入敌人设置的陷阱。

此外,鸿门宴也是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与谈判艺术的重要案例。

6. 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广为流传且备受研究的事件,影响力远超过当时的历史本身。

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电影等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准确表达了鸿门宴的历史细节,也对中国人的智慧与机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7. 鸿门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鸿门宴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谈判技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死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

这场鸿门宴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下面就让我们来归纳总结一下鸿门宴的知识点。

1. 鸿门宴的背景。

鸿门宴发生在秦末汉初,秦始皇去世后,天下大乱,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原。

鸿门宴是项羽在鸿沟设宴招待刘邦,实际上是要对刘邦进行暗害,但最终却因为刘邦的聪明才智而功败垂成。

2. 鸿门宴的意义。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之一,它的发生标志着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

鸿门宴的失败,使得刘邦获得了对抗项羽的机会,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汉代。

3. 鸿门宴的影响。

鸿门宴的失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

鸿门宴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如《项羽本纪》、《史记》等历史文献,以及《汉书》、《古文观止》等文学作品都对鸿门宴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描绘。

4. 鸿门宴的教训。

鸿门宴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斗争中阴谋诡计是无济于事的。

项羽在鸿门宴上虽然设下了重重陷阱,却最终被刘邦识破,自食恶果。

这说明在政治斗争中,诚信和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5. 鸿门宴的启示。

鸿门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斗争需要智慧和谋略,但更需要诚信和正直。

只有坚持正道,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事件,其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引以为戒,不断前行。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

这篇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以下为大家进行全面且实用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四、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五、重点虚词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转折)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2、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3、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安在”应为“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5、省略句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吾”)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 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也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以下是《鸿门宴》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与环境《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的中国处在战国时期,秦国正逐渐崛起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楚国则是当时势力庞大的南方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竞争。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加深了楚秦之间的矛盾。

二、韩信的身世与才华韩信是楚国人,他在《鸿门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但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机智,在军事上崭露头角。

他曾在秦国任职,后被秦国背叛,于是转而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亲信将领。

三、项羽与刘邦的相遇《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羽和刘邦的会面。

项羽是楚国的霸主,而刘邦是汉王朝的创始人。

两人在一起谈判,试图达成相互谅解和诸侯归降的协议。

会晤地点选在鸿门,也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命名来源。

四、谈判的目的与结果项羽希望通过谈判能够迎合楚国的诸侯,使刘邦归降自己,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刘邦则准备赌上一切,力图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诸侯支持,以实现自己创建大汉的野心。

然而,在《鸿门宴》中,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

项羽在谈判中心态不稳定,刘邦则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谈判技巧。

五、《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虽然在谈判结果上并未取得胜利,但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传世经典。

它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和谋略,也揭示了项羽的盲目自信和骄傲。

这一事件也意味着汉朝即将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

六、历史价值与教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谈判技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谈判和决策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被自己的成就和实力蒙蔽双眼。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不仅是对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刘邦和项羽人生经历的写照。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鸿门宴》(二)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鸿门宴》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鸿门宴》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鸿门宴》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鸿门宴》(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鸿门宴》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鸿门宴》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鸿门宴》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鸿门宴》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鸿门宴》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鸿门宴》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鸿门宴》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鸿门宴》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鸿门宴》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鸿门宴》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鸿门宴》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鸿门宴》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鸿门宴》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鸿门宴》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鸿门宴》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鸿门宴》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鸿门宴》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鸿门宴》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鸿门宴》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它不仅是一次重大的 历史事件,也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
历史背景
秦朝统一前
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秦国逐 渐发展壮大。
嬴政的统治
因实行性质极其严苛的法律制度 而臭名昭著。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时期。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 内战,发生在221至202年。它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嬴政 雄才伟略的实证。
经过和结果
宴会举行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宴会,以商讨对抗秦朝的事 宜。
刘邦女儿秘密送信
刘邦之女与项羽的恋情以及她私自给父亲刘邦 送信的故事及细节。
项羽执意不杀刘邦
他离开后发覆汉王,以鸿门宴为界,西走咸阳, 打各郡,取十几城,当上了“西楚霸王”。
刘邦大举反击,终于击败了西楚霸王 项羽
刘邦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项羽,靠取代王侯联 盟,成功建立了汉朝。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促进中国的统一
2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宴会,
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统
一的可能性。
3
秦末的混乱时期结束了
在鸿门宴之后,刘邦涅槃重生,成为继 项羽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终结了秦末著 名的乱世。
开创中国文学艺术的新纪元
鸿门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学素材, 让不同文艺门类得以渗透和激发,为中 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人物互动的重要性
鸿门宴是人物互动的典范,它告诉我们人物有时比自身更重要。
2 历史情节的重塑
鸿门宴不仅在史书上写有记录,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大量素材。
3 文化合一与文化开放
鸿门宴将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进行了结合,也为今日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时期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场宴会发生在韩信与项羽之间,两位当时的霸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的背景源自项羽在西楚霸王自称后,韩信愤怒不已。

他曾是项羽麾下的一位军事将领,然而随着项羽霸业成型,韩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为了复仇,韩信与刘邦,另一位与项羽对峙的汉王联合,策划了一场能削减项羽势力的宴会。

二、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的地点是在今天陕西省的鸿门。

当时,韩信和刘邦利用宴会的机会,洒下了计策。

他们一方面展现出对项羽的歆慕,另一方面则刺激了项羽的虚荣心,引诱其饮酒过度。

最后,在宴会的高潮时刻,韩信趁机向项羽挑衅,导致项羽大怒,撕毁了秦始皇赐给他的封爵符。

这个举动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也成为了鸿门宴上最为知名的一幕。

三、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诡计之一,其对汉朝的发展及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的成功对项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他的实力,并成为了汉朝建立的契机。

其次,鸿门宴的成功证明了韩信与刘邦的智谋与勇气,为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后,鸿门宴也成为了后世记载与研究的对象,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鸿门宴的历史价值鸿门宴不仅在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许多历史书籍、戏剧与小说都以此为创作素材,将鸿门宴的故事展现给读者与观众。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对于鸿门宴故事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兴趣与好奇。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政治诡计与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其背景、经过、影响和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促使了汉朝的建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深对鸿门宴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
高中鸿门宴文言文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物关系: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季父,与留侯张良关系友好。

2. 地理方位:沛公军驻扎在霸上,项羽军驻扎在新丰鸿门。

3. 通假字:文中的“距”通“拒”,表示把守;“内”通“纳”,表示接纳;“倍”通“背”,表示违背;“蚤”通“早”,表示早些;“不”通“否”,表示否定。

4. 重要句子: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表示沛公自谦不如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表示沛公第二天早晨要向项王道歉。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表示杀人如麻,惩罚人时生怕不够狠。


5. 事件梗概:鸿门宴是项羽和沛公刘邦之间的一次重要会晤。

沛公刘邦误入楚军阵地,遭项羽疑虑,但在张良的劝说和项伯的帮助下,最终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奠定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也为后来的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6. 文言知识:文中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人物关系、地理方位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必修五语文知识点鸿门宴

必修五语文知识点鸿门宴

必修五语文知识点鸿门宴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古代典籍《史记》中的一篇篇章。


下是关于《鸿门宴》的一些必修五语文知识点:
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的第二代皇帝秦二世嬴胡亥即位,政权不稳定,受到了诸侯国的反抗和挑战。

2.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鸿门宴的主要人物有刘邦和项羽。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当
时他是反抗秦朝统治的起义军的领袖;项羽是楚国的霸主,也是反秦的主要力量之一。

3. 鸿门宴的设局:鸿门宴是刘邦为了打破项羽的围困,采取的一种智慧的策略。

刘邦
主动请项羽在鸿门宴上设宴相待,但实际上他派遣密探潜入楚军内部,煽动楚军内部
的矛盾。

4. 鸿门宴的结果:鸿门宴上,刘邦以谦虚低调的态度,让项羽大为佩服。

而刘邦派遣
的密探,则深入楚军内部,破坏了楚军的军心。

最终,楚军在鸿门宴之后发生内斗,
刘邦趁机逃出,继续反攻。

此后,刘邦终于击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新的朝代——汉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智慧和勇气并存的战略行动。

它展现了刘邦的智慧和机智,也表现了项羽的豪情和决心。

鸿门宴的结果,使得刘邦
成功地逃脱了被围困的危境,最终取得了胜利,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鸿门宴》的一些必修五语文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而听细说..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1、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鸿门宴知识整理

鸿门宴知识整理

《鸿门宴》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3.所以..遣将守关者 4.备他盗之出入..也..与非常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而听细说7.我为鱼肉二、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4.素善.留侯张良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秦地可尽王.也7.项伯杀人,臣活.之8.吾得兄.事之9.籍.吏民10.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11.沛公不先破.关中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先入关破.秦14.范增数目.项王15.若入为寿.16.常以身翼.蔽沛公1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8.刑.人如恐不胜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还军.霸上21.四人持剑盾步.走22.道.芷阳间.行23.拔剑撞而破.之24.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三、文言句式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沛公居山东时4.贪于财货5.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6.项伯者,项羽季父也7.具告以事8.欲呼张良与俱去9.毋从俱死也10.臣为韩王送沛公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2.籍何以至此1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5.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今日之事何如17.客何为者18.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19.则与斗卮酒20.则与一生彘肩21.加彘肩上22.此亡秦之续耳2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4.何辞为25.大王来何操26.沛公安在27.置之坐上28.竖子不足与谋29.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0.吾属今为之虏矣31.我持白壁一双,玉斗一双四、句子翻译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知识归纳-鸿门宴

知识归纳-鸿门宴

●知识归纳
鸿门宴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囿于礼仪、优柔寡断,关键时刻对对方阵营缺乏警惕、缺少必要防范,结果终于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相比之下,刘邦一方显得上下一心,多谋善断,善于权衡利弊得失,及时把握机会,变换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

他们是一个深谙时局、富于远见的政治集团。

特别是刘邦本人,他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当机立断,与项羽恰成鲜明对照,在司马迁笔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两位历史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历史的必然性,也就在这种生动的描写中自然地展现出来了。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解释划线字词。

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 (鲰,卑微,浅陋) (劝告,劝诫)奉卮酒为寿(卮,酒器)戮力 (戮,联合,一同)瞋目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 (眦,眼角)按剑而跽 (跽,挺直跪着)彘肩 (彘,猪)刀俎 (俎,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沛公参乘(驷马一车)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大礼不辞小让(辞:讲究让:礼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拜两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若入前为寿(你)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0.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 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连夜5.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像兄长一样。

侍奉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

9.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学生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学生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因击沛公于坐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今: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今: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4.将军战河北古:今:5.臣战河南古:今:6.沛公居山东时古:今: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今: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今: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从此道至吾军: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勇冠三军:2.击急击勿失:因击沛公于坐: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3.内毋内诸候:帘内掷一纸出:内无法家弼士:色厉内荏: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沛公起如厕:固不如也: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每逢佳节倍思亲: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7.意然不自意:其意常在沛公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因击沛公于坐:坐北朝南:停车坐爱枫林晚:9.举杀人如不能举: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不胜举:10.胜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时无声胜有声:11.斗玉斗一双,献与亚父: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之坐上:乃置酒大会宾客:四、词类活用道芷阳间行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籍吏民,封府库范增数目项王若入前为寿此其志不在小素善留侯张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吾得兄事之日夜望将军至常以身翼蔽沛公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头发上指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五、特殊句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

<鸿门宴>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 坐─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再古:两次今:第二次三、重点实虚词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讲究:大礼不辞小让3.故故交、老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若入前为寿假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像讵能若是乎7. 然……的样子沛公默然然而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8.于对,对于:贪于财货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为担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一.通假字
皆为龙虎成五采.(彩彩色)
距.关,勿内.诸侯(拒把守) (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 (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相望(早早些)
令将军与臣有郤.(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座座位)
置之坐.上(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否否则)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纳进入)
二.古今异义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劝说,劝告)(崤山以东)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敬酒祝人健康)(结为儿女亲家)
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小人的谗言)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和肉)
四人持剑盾步走(跑)
再拜献大王足下(两次)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曰:‚勿从(其)俱死也。


沛公奉卮酒为(之)寿,约为婚姻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于)地。

则与(之)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项王则受壁,置之(于)坐上
竖子不足与(之)谋。

3.被动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
吾属今为之掳矣
4.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以何)至此?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为何)者?‛(疑问代词前置)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操何)?‛
项王曰:‚沛公安在(在安)?‛(疑问代词前置)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对……说)(称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对待)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看)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用刑)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2.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在晚上)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像兄长一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像翅膀一样)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站着)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从小路)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
2.形容词作名词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危机的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三)使动意动
1. 使动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让……称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