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模板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连用两组色彩,绿中含 黄,青中带白,色彩分 明,色调柔和,展现出 春天的明媚景色,表现 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一“碧”一“红”,突出了莲 叶和荷花形成的视觉冲击;上 有碧蓝的天空、艳红的太阳, 下有一望无际的莲叶和荷花, 以绿衬词以奇特的手法给我们营 造了一个瑰丽神秘的色彩世界, 引人入胜!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不仅引起对色彩的美 感和联想,而且生动展现了如画春光、如诗情怀。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万树梨花开。“出人意料地用洁白梨花比喻树上积雪, 生动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 一幅苍茫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阔无垠的边陲大漠黄 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 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境 界阔大,气象雄浑。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如下:
1、胭脂色:胭脂,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将这种花整朵摘下,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渔家傲·粉蕊丹青描不得》
宋·欧阳修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2、桃红色:又称“桃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类似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常给人娇俏可爱之感。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缃叶色:缃,指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也用来指被秋风吹黄的荷叶。
《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4、松花色:是松树花粉的颜色,色泽为微微透着绿的浅黄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唐·李白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5、月白:古人认为月亮颜色并非纯白色,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因其近似月色,故称“月白”,又莹润的质感。
《新秋》
元·赵孟頫
夜久不能寐,坐来秋意浓。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渐觉綀衣薄,欲将纨扇慵。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美学。
通过对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和描绘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色彩在文学中的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诗词中的色彩美学。
1. 色彩与情感在诗词中,色彩常常与情感紧密相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词中的“红豆”和“春”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红色和绿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生机,因此这些色彩的运用也带有美好的情感寓意。
2. 色彩与意境诗词中的色彩常常用于营造意境和氛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白色和黄色的描绘,展现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内心的宁静。
3. 色彩与象征在诗词中,色彩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白色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洁净和纯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红色则常常代表着热情和喜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就带着红色的祝福之意。
在诗词中,色彩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当我们深入探索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更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启迪。
在欣赏诗词的也要多留心色彩的运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以上就是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的探索和理解,希望能够为你对这一主题的了解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而诗词中的色彩运用更是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期待你在阅读本文后,也能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诗词中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每当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常常被其中细腻而生动的色彩描绘所吸引,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礼。
我深信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愉悦,成为人们灵魂的一片净土。
古 诗 词 中 的 色 彩 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摘要】色彩美是古诗词美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要通过颜色词来表现。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第一,颜色词与其修饰的事物一同出现,写实描绘;第二,不用颜色词,只出现事物,但读者仍能“看到”色彩;第三,用颜色词替代事物,事物不出现。
【关键词】诗词颜色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在短小的篇幅内,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不惊人死不休”,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
“难写之景”的“景”,要用文字来表现其形其状其态,并非易事。
于是,诗词中又辅以各种各样手法力求穷形尽相,色彩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
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直接用颜料描绘事物的能力。
而且诗词更富于想象力,更易于感情的融入。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
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
《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清新可爱,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穷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其他颜色也时有登场。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
“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
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窥见其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
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2012.04段苏萍南朝文学大家沈约云:“人本含情,情性宜有所托,发而为诗文。
”意即人因自然界四时物象之变化而感动于心,诉诸诗文。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又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意即天地万物皆有其文彩。
故我们发现古诗词中“文彩”相生,情趣十足。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是为春日之秀美,“碧云千里暮,红叶十分秋”是为秋日之壮美;“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是民间女子青春焕发之喜态美,“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落寞佳人保持高洁之悲剧美。
总之,古诗词以色彩之丰富来呈现物象之繁复,更以色彩所蕴涵的多重意义来构建独特的意境、表达复杂的情感,于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斑斓无比。
一.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古人写诗着色讲究诗歌具有画面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以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故多设色鲜明,对比强烈。
例如白居易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西湖荷花韵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明的对比色彩使得画面绚丽多姿,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诗歌尤善用色彩,工于着色。
例如《绝句二首》(其二)中“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两句,上句中的“碧”与“白”,下句中的“青“与“燃”(红),皆为内部对比,又遥相映衬,可谓相映生辉,互为竞丽,是一幅饱墨浓彩的风景画,又是一派清新的景象、融洽的春光。
《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以下句中的“独明”来反衬上句中的“俱黑”,更加突出了黑云密布、雨意之浓的情景。
此所谓先以暗色调作底色,复以亮光点染之,故色调明暗对比分明,诗意丰富含蓄蕴藉。
再看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句,一句写松柏的翠绿,二句写梨叶的鲜红,“翠绿”和“鲜红”这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使得初冬时节的景象愈发明艳。
三四两句中的具有冷色调特点的“玉柱”和“银床”,其对比性虽不及“翠绿”与“鲜红”那般强烈,却也相互映衬,传达出一种凄冷的感觉效果。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之美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之美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作者:宗永安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44期语文教学,不仅要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商”,更要交流思想、培养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图画。
”图画离不开色彩的和谐,有了色彩,图画才缤纷斑斓,情趣盎然;色彩入诗,就更显得文美意丰,趣蕴其中,诗因色彩而增辉。
其实,何止诗歌,凡文学作品,皆是具有色彩之美的。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表达,凡物象形状,皆具色彩,文学作品,也就离不开设色绘彩了。
色彩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描写功能,形成了文学作品的视觉色彩美,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使文学作品充满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是文学作品产生视觉美的前提,它可以状物、绘景、写人,形成“象”色彩是最易进入感官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眼睛,具有某种吸引力,起着“诱饵”的作用。
有了色彩,文学作品也就有了图画美、视觉美。
所谓视觉美,本质上指的是客观物体造型色彩作用于人的视神经所引起的愉快的感觉。
文学作品的色彩视觉美,即是通过复现色彩的记忆,而唤起的一种审美愉悦。
1.以色彩状物,生动逼真色彩本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大自然的每一事物都处在色彩的变化之中,有了色彩的参与,万事万物才鲜活了起来。
唐朝刘禹锡有诗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心,青山一点,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就象白银盘中放着一颗小青螺。
浩瀚无边的洞庭湖,美而神秘的君山,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2.以色彩绘景,景秀情蕴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绿”“青”描绘出秀美的山村风光。
近处“绿”树成阴环抱着秀丽的村庄;远处“青”山连绵依依相伴,一切显得清幽而淡静。
2019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语文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
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中的写景题材作品的独特题材特点,还有助于在古诗教学中,走进传统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以色彩的感知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近代实验心理学认为: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不亚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语言的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色彩的感知在诗画欣赏中的主要意义。
苏轼称赞王维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古诗与国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
“丹青”是两种色彩,但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古代画家特别重视颜色的点化运用。
因此,克服孤立学诗的惯性审美模式,以一种颇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非常态视野,由画及诗地培养学生对古诗中色彩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则有望把初中写景题材的古诗教学,带入更加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
现在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古诗为例,试分析诠释中国古典写景题材诗歌独特的调色技巧,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如下: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封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文化;从文化的历史沿革审视,则打上了深深的儒家学说印记。
表现在写景题材古诗的创作方面,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与调动,其审美心态具有明确的文化排他性,与一般的民间审美情趣差异非常明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一种对生活中自然色的客观把握,体现出民间对色彩的朴素把握与认识,明显有别于文人雅士的审美趋向和思维定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完整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欣赏品味古诗词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欣赏品味古诗词我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国诗无不以东方智慧、东方美学的意蕴和神韵,彪炳于世界文学宝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表明古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我常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色彩美世界的精美其实源于色彩,诗歌若配上美丽多姿的色彩,就恍如置人了人间仙境。
如学习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引导学生体悟红蓝两色冷暖对比,画面明镜,江南美景自然呈现学生眼前,使其陶醉至深;又如欣赏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引导学生体悟“黄、翠、白、青”四种色彩绚丽明快,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意境优美,富含生机。
诗中画面令学生赏心悦目;再如学习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整个字面没写颜色,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很快自然联想到:藕花红,鸥鹭白,荷叶绿,湖水蓝。
一幅幅画面尽亮学生眼前,色彩艳丽,意趣盎然。
寥寥几语,不仅体现了词人“以色写景,以彩传情”的词作特点,更把词人内心晴朗愉悦、放情于水乡的情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由人和大自然构成的鲜活、美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他们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中。
2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西湖美景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者诗人笔下的西湖晴姿雨态,奇妙无比;后者诗人笔下的西湖气象宏大,绚烂生动。
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体悟诗的画面美,感受西湖的绮丽风光。
又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赏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赏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色彩词,感知古诗词中蕴藏的色彩美。
2、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品味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带有颜色的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品味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画中有诗——看图猜古诗。
二、新课呈现
1、色彩的组合。
分别出示课件:《绝句》和《渔歌子》。
学生齐读,找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描述一下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色彩的对比。
分别出示课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忆江南》。
学生齐读,找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描述一下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单一色调。
出示课件《咏柳》和《宿新市徐公店》。
欣赏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4、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而是通过各种具有不同色彩的景物巧妙组合,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
出示课件《敕勒歌》,欣赏画面,领略富饶美丽的草原风光。
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三、课堂小结。
四、小组合作。
学生把课下搜集的带有颜色的古诗词在组内分享。
小组展示交流。
五、作业。
从色彩的角度欣赏古诗词,并以“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报。
《赏古诗词中的色彩美》教学设计张丰学校:苑国英。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运用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运用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运用,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为目标。
古人通
过描绘自然界中的色彩,来表达其艺术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沉浸,从而产生深刻的感受。
比如《渔家傲·塞下曲六首》中,“满江红”、“沙上花”、“河清浅”等色彩运用,表达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让人感受到满江的热情与清新;《青莲仙·春江花月夜》中,“明
月松间照”、“渔舟唱晚”等色彩运用,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象,让人沉浸在清新的氛
围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野花催芳草”、“空山松子满”等色彩运用,把自然的
美景完美地描绘出来,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祥和。
以上便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色彩运用的典型案例,可见,古人利用色彩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境,让读者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小学美术《色彩古诗》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中的色彩运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验。这个实验将演示如何运用色彩知识来表现古诗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色彩在古诗中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色彩古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色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比如,蓝色让我们感到宁静,红色让我们感到热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色彩在古诗中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色彩古诗这一主题,将美术与文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结束后,我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色彩描绘时存在一定难度。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色彩有直观的感受,但要将这种感受与古诗中的意境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出色彩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通过分析诗中的词汇,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明月光”和“地上霜”的颜色在画布上表现出来,从而将古诗的意境转化为视觉图像。
-在创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色彩样本,指导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实践,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达情感。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路和色彩选择,通过同伴互助来突破个性化表达和色彩心理理解的难点。
古诗词之美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培养
古诗词之美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培养在中华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视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情趣。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欣赏和理解古诗词需要一定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一、培养兴趣要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首先需要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简单、优美的古诗词作品。
可以通过老师朗诵、音乐、绘画等形式来介绍一些经典的古诗词给他们听。
同时,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和艺术特点,让小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和情感共鸣。
二、启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展开对古诗词的思考。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他们思考古诗词背后的意境、情感和深意。
让他们学会因古诗词而思考,因思考而提问,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三、适量朗读古诗词的优美之处往往在于押韵和音韵的表现,而这些特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感受到。
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过程中,适量的朗读古诗词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组织课内或课外的朗诵比赛、诗词会等形式,让小学生从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四、创设情境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情境。
比如,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仿古的环境,让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朗读古诗词。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培养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来说,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小学生应该有广泛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一些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古诗词的知识和背景故事,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之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
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中的写景题材作品的独特题材特点,还有助于在古诗教学中,走进传统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以色彩的感知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近代实验心理学认为: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不亚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语言的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色彩的感知在诗画欣赏中的主要意义。
苏轼称赞王维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古诗与国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
“丹青”是两种色彩,但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古代画家特别重视颜色的点化运用。
因此,克服孤立学诗的惯性审美模式,以一种颇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非常态视野,由画及诗地培养学生对古诗中色彩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则有望把初中写景题材的古诗教学,带入更加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
现在以初中语文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特殊色彩的巧妙摄取。
古代文人生活范围有限,基本自绝于日常劳作,往往通过很敏锐的摄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单一色调,以增强诗作的生活性内涵和诗情画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黄色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从色彩运用看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
从色彩运用看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马晓东【摘要】色彩本是客观存在,古代文人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联想、移情,营造出或素淡或斑斓的色彩,使情感具象化、色彩化。
古典诗词色彩的运用主要有单色色彩的运用、对比色彩的运用和调合色彩的运用。
色彩运用是古典诗词化实为虚的一种艺术手法,能增强诗句的色彩感和节奏感,点染意象,烘托气氛;又能借此传情,引导读者透过丰富多彩的色彩意象,去探析色彩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
%Colors exist impersonally, The ancient poets combined their own emotion experience to make emotion em- bodied and colored by imagination to make clean or bright colors. The exertion of colors in the classical poems is clas- sified into three kinds:the exertion of single color;the exertion of contrastive color;the exertion of concoctive color. The exertion of colors is an artistic technique in the classical poem, which can make reality into emptiness. It can enhance the sense of color and the rhythm in the poems,color the images,become the foil for the atmosphere and express the emotions of poets and lead the readers to study the art in the colors in the classical poems through the colorful images.【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8)002【总页数】3页(P152-153,168)【关键词】色彩;意象;对比;调和;思想感情【作者】马晓东【作者单位】.辽宁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辽宁铁岭1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古典诗词追求的是韵外之旨、味外之味。
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
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教案标题: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将古诗与色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学生将学会运用色彩表达和传达诗歌的内涵。
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色彩表达和传达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选集。
2. 彩色铅笔、水彩笔、彩色纸张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3.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投影仪展示几幅以色彩为主题的画作,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好奇。
2. 引导学生讨论色彩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影响,以及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古诗赏析(15分钟)1. 选择一首与色彩相关的古诗,如《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朗读、解读和分析这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否可以通过色彩来表达和传达。
步骤三:色彩表达(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 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象和情感,选择适合的色彩进行表达。
3. 学生可以使用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或者利用彩色纸张剪纸等方式进行创作。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和与古诗的联系。
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古诗与色彩结合的看法和体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诗进行色彩表达,拓展创作和欣赏的范围。
2. 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等,与古诗进行结合。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
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教案标题:古诗与色彩结合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与色彩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中与色彩相关的词句和意象。
2. 探索古诗中色彩与情感、意境的关系。
3. 运用色彩表达手法,创作与古诗相呼应的画作或手工制品。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古诗句,并强调其中与色彩相关的词句和意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色彩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知识讲解:1. 分析古诗中色彩与情感、意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古诗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2. 介绍一些与色彩相关的绘画技巧和表达手法,如明暗对比、色彩搭配等。
实践活动: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分析其中的色彩意象,并讨论古诗中色彩的作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色彩,运用绘画技巧和表达手法,创作一幅与选定古诗相呼应的画作。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作品与古诗之间的联系。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古诗与色彩结合的体会和收获。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在展示作品时对古诗和色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画家或文化艺术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古诗与色彩结合的认识和创作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他们欣赏和学习更多与色彩相关的艺术作品。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古诗句和相关的色彩意象。
2.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颜料、画笔、画纸等。
3. 古诗选集和相关参考书籍。
4. 艺术家的作品图片或视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等,与古诗进行结合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诗主题,如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等,进行类似的色彩结合教学活动。
教案撰写完毕后,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美:古诗教学与诗意润色方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美:古诗教学与诗意润色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引导孩子们接触、热爱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文化之中,古诗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载体,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培养孩子们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古诗教学与诗意润色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诗教学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趣:古诗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和音韵上,更体现在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上。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以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诗意润色方案的实施1. 选取经典古诗:在诗意润色方案中,应该精心挑选那些音韵优美、意境深远的经典古诗,例如《春晓》、《将进酒》等,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诗意的魅力。
2. 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幼儿园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将古诗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琴棋书画、游戏活动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3. 互动体验式教学:采用多媒体、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诗意润色的效果。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作为幼儿园文章写手,我深信古诗教学与诗意润色方案的重要性。
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对其心灵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古诗教学的重视,通过诗意润色方案,让古诗之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古诗教学与诗意润色方案的意义和实施途径,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评估了这一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新疆哈密师范学校王处耘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
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中的写景题材作品的独特题材特点,还有助于在古诗教学中,走进传统文人雅士的心灵深处,以色彩的感知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近代实验心理学认为: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不亚于画家,虽然反映形式不同,但通过语言的描写,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色彩联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色彩的感知在诗画欣赏中的主要意义。
苏轼称赞王维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古诗与国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品位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典型体现。
“丹青”是两种色彩,但一度成为中国国画的别称,古代画家特别重视颜色的点化运用。
因此,克服孤立学诗的惯性审美模式,以一种颇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非常态视野,由画及诗地培养学生对古诗中色彩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则有望把初中写景题材的古诗教学,带入更加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
现在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古诗为例,试分析诠释中国古典写景题材诗歌独特的调色技巧,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如下:
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封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文化;从文化的历史沿革审视,则打上了深深的儒家学说印记。
表现在写景题材古诗的创作方面,诗人对色彩的把握与调动,其审美心态具有明确的文化排他性,与一般的民间审美情趣差异非常明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北朝民歌《敕勒歌》)是一种对生活中自然色的客观把握,体现出民间对色彩的朴素把握与认识,明显有别于文人雅士的审美趋向和思维定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是一首唐末文人创作的曲子词,但纯粹是客观劳作图景的真实写照,毫无些许传统文人山水诗“诗言志”的迹象,色彩斑斓,反映了作
者对色彩的自然取舍。
与同题材的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和关汉卿的《大德歌·冬景》,差异迥然。
对景物色彩的自然把握,是民间创作或客观再现民间生活内容的山水诗,最典型的有别于文人创作诗的独特的色彩选择方式和审美趋向。
有别于对色彩的自然把握,文人雅士对于写景题材古诗中的色彩运用和取舍,都鲜明地反映着传统文人的具有文化排他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趋向,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特殊色彩的巧妙摄取。
古代文人生活范围有限,基本自绝于日常劳作,往往通过很敏锐的摄取生活中最曼妙的单一色调,以增强诗作的生活性内涵和诗情画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黄色的相容,通过动静、隐露辩证诠释生活的瞬间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富有诗情、诗趣和诗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审视深秋枫叶的独特色调,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作者通过对烟年里最美妙的柳色和草色的独到把握,写出了自然绿色最特别的时令特色,表现了对正处蓬勃茁壮期的春景及其生命力的热情赞颂。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中国古典山水诗也有言志抒情的创作传统,独特色调浓缩形成的诗画景象,往往会使人和景之间构成情绪的映衬或冲突,从而为抒情言志提供了可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四字浓缩了无限的色调风物,超越了空间限制,于有限的语词中包含了无尽的生活内涵,涵盖了作者对游人的绵绵情思。
同样是对独特色调的浓缩把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的《泊秦淮》)用两个“笼”字,将相近的三份色调揉为一体,彼此难分,从色调方面勾画出“秦淮”、“酒家”纸醉金迷、忘忧无耻的堕落情状,为作者的咏史言志提供了色调基础。
景物与情绪的协调一致如此,而景物和人物行为的激烈冲突,同样也会有精妙的表达效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通篇以雪白为基本色调,冷色的雪,凄清的气候特点,都显示出钓鱼人与周围环境的极不协调与高强度的冲突,诗作以此表现了作者的孤傲人格和政治生活感喟。
二、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
孔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其中于民。
”古代写景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影响。
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冷极。
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
极,主要是中性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
红、绿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色构成的对比效果最强烈、最刺激,如果正确处理面积比例关系,往往会取得既对比强烈,又丰富调和的良好效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故人情,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性微冷色的绿的大面积的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色调丰富调和,在这首送别诗中给人以充分的热烈和热情的审美体验。
包括红绿色在内,两种对比色的冷暖调和,会对比强烈,但调色也明朗宁静,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两种类似色彩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情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气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的《绝句》)两个诗句中同时存有类似色调的协调与陪衬,动静增趣,色调明丽,意境和谐,富含生机。
都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苦苦追求。
类似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也能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绪氛围,并进而取得情景交融的诗情画趣。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的《春夜喜雨》)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的《别董大》),高明度的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与调和,于对比的抑扬褒贬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远行前途的担忧,各句中冷暖色调的调和又没有使感情基调过于低沉,从而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高昂劝慰提供了前提铺垫。
三、巧妙运用明度的差异来调动情绪变化。
古代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阳光的不同变化,揭示色彩的明度差异,以及与此相伴的时令特点,进而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怀。
色彩的明度,也能反映不同的审美趋向,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明
度低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朴素,而无色彩中的低明度则最为消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望天门山》),明亮的阳光与白帆大江相融,并由青山予以陪衬,色彩的明度对比强烈,画面情景亮丽、热烈,感情基调明快高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由衷赞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的《天凈沙·秋思》)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的《枫桥夜泊》),分别选取了傍晚和深夜时分的特殊明度的瞬间色彩,所反映出的情绪消极、沉闷,诗人的一腔忧愁不言而跃于纸上的字里行间。
因此,由画及诗地审视色彩运用与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情趣,对于在初中古代写景题材诗歌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品位,不失为一次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