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阅读题答案与原文翻译
2022-2023学年杭州市萧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学期5月调研卷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杭州市萧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学期5月调研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试卷首页的指定位置写上姓名和座位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4.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一.积累·运用(20分)班级举行“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文字是小语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的演讲稿,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中国文化chóng()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①,还被认为是②,更被尊奉为③。
心胸豁.()达、互相谦让,个人才能和乐,邻里才能和睦.(),在(作者)的《灯笼》中,晚上村头的那一挂红灯笼给孤行客带去的慰藉,何尝不是“和”的外现。
开放包容、交流融通,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才能和平,在《礼记》的《》《》(篇名)中,孔子用理想的“大同”社会表达对“和”的憧憬……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诸如此类,都离不开“以和为贵”。
“和”是和谐,人类文明因丰富多cǎi()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是平等,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和”是包容,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1)(4分)给加点的字注音,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汉字。
①.豁.( )达②和睦.( )③chóng ( )尚④丰富多cǎi( )(2)(2分)根据要求在方框里填写作者和篇名①②(3)(2分)在划线句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修德养性的关键②国家共处的原则③社会交往的准绳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2.小语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请你从中提取与“和”有关的两条主要信息。
(2分)材料一:回顾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杭州萧山区六校朝晖初中、回澜初中等2020-2021学年八年级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3)奖励: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鼓励:激发;勉励。诺贝尔奖有物质奖品,故这里选用“奖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衔接排序。
(1)“追思与缅怀”指的是对许久之前的事情的思考,这里理解为对过去的屈辱与付出的回忆。
(2)(zhèn)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3)(míng)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1)英姿:英俊威武的风姿。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英姿”一般用来形容人,“雄姿”一般用来形容山川、建筑物,或者突出雄伟的姿态。这里用来形容吕伟跳水,突出的是她的英俊的姿态,故选用“英姿”。
故选D。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公元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新闻。
B.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小说,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
C.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十九散文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水下六米的凝望苏沧桑一只飞鸟俯瞰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未去过的湘湖。
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域,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
这是一月的湘湖,讲述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其他季节的故事。
一月,是一年里最深沉的月份,大地上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尚未开始。
这个被雨雾笼罩的上午,万籁寂静,骨骼清奇,飞鸟的身影落在湖里,没有惊起一丝涟漪,脚尖落在柳枝上,没有惊动其他任何一只鸟。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
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厌了。
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上午十点冬天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
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
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
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的前行里,泼洒,勾勒。
极静,极美。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
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
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
我们不知道写《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就是这里人,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浙江专版)考点整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18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1.【2019·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初二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②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③矣。
(注)①鞅鞅:闷闷不乐。
②绛、灌:指周勃、灌婴。
③血食:享受祭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024年杭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4年杭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 种,其中 13 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
据考证,这14 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 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 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
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 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
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材料二:1938 年12 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
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
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
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 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 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
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 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
最新中考(部编版) 标点、病句和词语运用综合语段修改专项练习题(附标准答案)

最新中考(部编版) 标点、病句和词语运用综合语段修改专项练习题(附标准答案)1.古湘湖有八景,比较有名气的是越XXX,家喻户晓的XXX“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诞生于此。
湘湖景区内还有七、八千年历史的独木舟。
这都反映了湘湖深厚的文化沉淀。
改写建议:古湘湖有八景,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越XXX。
XXX“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家喻户晓。
此外,湘湖景区还保存有七、八千年历史的独木舟,这些都反映了湘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2.一位新锐设计师受XXX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成千上万颗镶嵌着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XXX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技术难道只具有实用价值吗?技术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雅的情趣。
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改写建议:一位新锐设计师受XXX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了一条“夜光自行车道”。
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XXX洒落人间,令人叹为观止。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该只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该“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技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可以有审美价值。
中国的陶瓷和丝绸因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而闻名于世。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艺术则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雅的情趣。
当我们更多地关注科技的诗意一面,就会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3.读书怎么读?XXX先生认为读书,特别是读文史类的书,悟性往往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要敢于质疑书本,用现实检验书本的正确与否,而不是成为书的奴隶。
XXX则将研究化成了四个阶段,即扎实基础、无师自通、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中初中第二学期九年级3月独立作业语文(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中初中第二学期九年级3月独立作业语文(含答案)2022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3月独立作业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20分)1.(2分,每空1分)惦呈2.(2分,每空1分)chōng sh áo3.(2分)去掉“的缘故”4.(3分)B5.(3分)D6.(8分,每空1分)(1)马作的卢飞快(2)余因得遍观群书(3)送东阳马生序(4)俗子胸襟谁识我(5)秋瑾(6)晴川历历汉阳树(7)提携玉龙为君死(8)李贺二、阅读(54分)(一)名著阅读7.(4分,每空1分)(1)B(2)A(3)D(4)C8.(4分)【示例1】我选A;杜少卿富有同情心,扶贫济弱,这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他的慷慨解囊又往往是不分好坏的,面对鲍延玺骗钱行径,却说“用完了,你再来和我说话”,这是不可取的。
“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更重要的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吴敬梓讽刺他的目的在于挽救他,希望他能改善,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示例2】我选B;迟衡山无疑是一位正人君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但他“正”得甚至于近乎“迂”。
比如他提倡修建泰伯祠,以此希望大家能“学习礼乐,成就些人才”。
这种复古恋旧的迂腐行动,不仅不足以挽回“世道人心”,反而令人感到荒唐可笑。
“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更重要的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吴敬梓讽刺他的目的在于挽救他,希望他能改善,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示例3】我选C;马二先生,宅心仁厚,乐善好施,曾接济落魄的匡超人,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但他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治学近乎迂腐。
“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更重要的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吴敬梓讽刺他的目的在于挽救他,希望他能改善,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六年级阅读理解题《西湖》及答案

六年级阅读理解题《西湖》及答案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1)连绵起伏:(2)心旷神怡:2.用“”从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
(2分)3.短文第2、3自然段写了的西湖;第4自然段写了的西湖。
(2分)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2分)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5.从整体上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思路来写的?(2分)6.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1)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
(2)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2.(1)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3.阳光下月光下4.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
5.先总后分6.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湖阅读题答案与原文翻译
湘湖
袁宏道
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
若浸他湖便无味。
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
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
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
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
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
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2.第①段画线的“尔”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话回答)张翰家乡吴地不产莼菜。
(张翰家乡吴地人也没因莼菜了解张翰)。
(2分)
3.文章运用张翰“莼鲈之思”典故的作用是典故突出表现莼菜美味,简洁含蓄,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分)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惟花中之兰
善万物之得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然莼以春暮生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秦晋殽之战》)
C.入夏数日而尽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左传·秦晋殽之战》)
D.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
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5.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C )(2分)
A.秋风鲈鱼也无非如此,难道千里湘湖还会特别有一种莼菜吗?小水作品B.因秋风鲈鱼人们将不再无视这种莼菜,要抑制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吗?
C.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
D.秋风鲈鱼的提法莫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可能后来抑制了湖中另外一种莼菜的生长?
6.文章题目“湘湖”,却以大量笔墨写莼菜,对此试立足全文加以评价。
(3分)
大量笔墨写莼菜侧面突出湘湖之美,为结尾“大惭失望”铺垫蓄势,意味深长。
参考译文
①萧山的樱桃、鸷鸟、莼菜都远近闻名,尤以莼菜为美。
莼菜采自西湖,在
湘湖浸泡一宿之后才为佳品。
湘湖能浸泡的地方也不多,方圆也就仅几十丈上下。
莼菜的根如荇菜,叶子有点像刚出水面的小荷叶,它的枝丫就像珊瑚,细细的样子又像鹿角菜。
它的嫩茎和叶背部有胶状透明物质,像冰,像白胶,附着在枝叶之间,汁液透明清凉欲滴。
它入口香脆滑柔,有点像鱼髓蟹脂,可是那种清香的味道又绝非鱼髓蟹脂可比。
出水经半天味道就变了,经一天味道全无,与荔枝相比,感觉更要娇嫩脆弱。
莼菜品性即使推崇莲藕与之媲美也不够得当,只有百花中的兰花,水果中杨梅,从异类的角度权且能与之相配。
可惜莼菜生长范围向东不过绍兴,向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离这个生长区域,所以世人很少了解这种植物。
我去吴地任职,问吴人:“张翰钟情的莼菜是什么样子的?”吴人回答不上来。
果然这样的话,张季鹰为莼菜弃官归乡,不是太赔本了。
莼菜在暮春时节生长,入夏几天就不再有了。
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
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周有山围绕。
我们游览时,正赶上湖水被打鱼的人盗泄,湖面非常狭窄,才划行几里的路程,就调转船头返回了。
同行的有陶公望、王静虚,原来向我夸耀湘湖之美的人也都大感惭愧失望。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