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网络】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2.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典例精析】例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习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习题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D.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千米以上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A.自然环境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B.政治因素 B.政治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 ④巴西 A.①②③ A.①②③ ②新加坡 ⑤德国 B.④⑤⑥ B.④⑤⑥ ③印度 ⑥埃及 C.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 D.①②⑤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 人口普查表明 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A.科技水平提高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资源过度使用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 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 为改善交通, 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③ A.①③ B.①④ B.①④ C.②③ C.②③ D.②④ D.②④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 社会经济因素 (1)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__交__通__和__通__信__条__件__、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__地__方___ _习__俗_等。 (2) 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__经__济__发__展__水__平__。 (3) 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政府的政策以及 __战__争___等。 (4) 历史因素: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如__亚__洲__和欧洲等;开 发历史较短的一些地区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如美洲和__大__洋__洲__等。
(3) 说出世界人口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__特__点__:__沿__海__地__带__往__往__人__口__稠__密__,__而__远__离__海__洋__的__内__陆__地__区__通__常__人__口__稀__疏__。__原__因__:__沿__海__地_ _区__气__候__适__宜__,__交__通__便__利__,__自__然__条__件__优__越__。__ (4) 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集中于海拔__较__低__地带、__北__半__球__中__低__纬度地带和 __距__海__较__近__地带。

(2)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
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影响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
区,人口少而分散 经济发展
水平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 分散;城镇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人
自主检测
1. 判断正误并纠错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 ) 纠错: __我__国__是__世__界__上__人__口__数__量__最__多__的__国__家__,__但__并__不__是__世__界__上__人__口__密__度__最__大__的__国__家__。__ (2) 世界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地。( √ ) (3)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 )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答案:(1)B (2)B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人口分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2018赛季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港拉开序幕,于荷兰海牙收官.下图为环球帆船赛路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帆船停靠城市所在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伊塔加B.奥克兰C.广州D。

墨尔本2。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布不平衡,各大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B.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位于低纬度地区D.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区【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帆船停靠的四个城市中广州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超过100人。

第2题,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4。

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水源充足B。

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4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生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

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D。

工业发展最早6。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 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6.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因素: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7.我国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 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 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4.我国人口迁移:
阶段 古代
迁移方向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纪80年代中期 、西北等地
原因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 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战争和自然灾害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 边疆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③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④利用人口迁移图分析世界和人口迁移特点。 ⑤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⑥结合案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至今
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 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ppt课件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ppt课件

•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
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
工业区)
• ◇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知识要点: •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难点解析: •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
•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 分流作用
•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 ☆知识要点:
•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 ◇历史因素
•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
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
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 社会经济因素。
•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
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

2019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5第一讲 人口与环境1.人口分布及特点(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区域分布:⎩⎨⎧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无人长期定居: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2.人口分布的规律(1)纬度分布:⎩⎨⎧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稀疏区⎩⎨⎧ 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2)海陆位置: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沿海地带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 岸 200千米以内的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疏(3)地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多在高原和山地南美洲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则形成一些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4)城乡分布: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聚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2)地形:地形条件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定居。

(3)水资源: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的水运等,沿岸地区往往人口较为稠密。

在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依水源地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土壤:不同土壤由于自然肥力、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例如,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往往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也影响到人口分布。

4.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
人口合理容量
1.2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山高谷深,地形 崎岖,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频发
横断山区
人口合理容量小
地势低平,气 候温暖、土壤 肥沃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人口合理容量大
1.2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同时可 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环境承载
力。
因素
资源丰富程 度
科技发展水 平
经济发展程 度
地区开放程 度
生活消费水 平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越大
(1)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
(2)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地域开放程度
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思新考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
生新存,加提坡高国资土源环面境积承狭载小力;,矿产资源 区缺域开乏放,程人度口:其稠提密高,会资带来源更环多境的承外载界 资力源,大提的高原资因源环是境什承么载?力;不合理的人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的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目录
CONTENTE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02 人口合理容量 03 案例
复活节岛的悲剧
思考:
复活节岛人口兴衰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与资源、环境是 什么关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本文将为你总结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包括重点概念、关键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1.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如农业、工业、能源等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环境负荷,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2.人口变动与人口结构-人口变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等因素。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了解人口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3.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类型,如农民工、城市化等。

-城市化问题:了解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利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发展条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社会条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条件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5.人口与发展战略-人口控制:了解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措施。

-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在人口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就是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整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整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迁出地(推力)
中间阻力
迁入地(拉力)
高原、山地、丘陵、气候干旱、 地形崎岖、气候恶 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阳光
淡水缺乏、土壤盐渍化等
劣、交通通达度低等 充足、政策、战争、政 国家政策、社会稳定等 治变革等
经济落后、收入低、农业成本 高、劳动力过剩等
社会经济 变化等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 会多、生活条件好、矿产资 源丰富等
教育条件落后、家庭、婚姻等
良好的教育条件、家庭、婚 姻等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 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推力和拉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 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口则多出于对家庭因素的考虑而向儿女 居住地迁移。
(2) 目前我国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的人口主要是 __青__壮__年__劳__动__力___,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有助于减缓人口迁入地 人口老龄化进程,调节地区间__人__才__余缺,但可能造成人口迁入地就业压力增大、交 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如下。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 的影响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 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 移,迁入地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学案湘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概况:(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2)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指标:(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正增长②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负增长(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正增长②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负增长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表现原因影响矿产资源枯竭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破坏乱砍滥伐限制人类草原退化过度放牧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沙漠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大气、水环境恶化工业生产三、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18世纪中叶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政策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就会下降。

(×)4.影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020年3月9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至2019年年末,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 450.43万人,较上年增加2.86万人,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思维导图(知识结构)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思维导图(知识结构)

(5)家庭传统功能呈弱化趋势,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都有
所升高。 2.关注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
(1)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 (2)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 口福利水平下降等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2)C B (3)观点一:可以修改。因为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将面 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在考虑放宽政策,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社 会养老负担过重、社会需求不旺等问题。 观点二:不可以修改。虽然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但我 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较多,一旦放宽政策,将加剧人地 矛盾,会削弱现在取得的成果。 (任选一种) (4)“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负担加重。 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社会上应用于养老的费用 增加等。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隐 藏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 进行分析计算。第(2)题,结合我国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作答。
第(3)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言之有理。第(4)题,老龄化带来的问
题主要表现在养老上。 [答案] (1)增加 4.38(如下图)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澧四中高一地理组2013年上学期教学教研计划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知识。

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四、学生知识现状分析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的、中国的人文地理有所了解,但由于中考仅为考查科目,因此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也仍保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副科”,故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有限。

五、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及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进行章节过关的检测。

5.教材中的图和图下小字以及活动部分的内容均作为课文正文处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组织安排好教学。

六、教学措施为了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

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

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

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

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七、课时计划和安排公开课安排:3月份:邓闰年4月份:陈郦远5月份:刘宪军八、所授班级基本情况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从容说课按照《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必修二地理内容编排了部分专题地理,其中本单元《人口与环境》,主要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内容,将深化一大步。

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人口增长类型及其转变。

教材对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略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中我们应该做一个全面的解析:针对人口增长类型的划分,尽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种观点:一是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增长类型,二是人口增长类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的方向演变。

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内,有着不同的人口增长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替,人口增长的类型也将得到转变。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激励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我们的教与学的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类型及其转变规律。

2.了解人口增长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差异。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增长类型的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

2.结合当地人口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德育目标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

2.引导学生开放性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相关资料分析、判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类型及其转变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以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阅读图表,应用比较法、分析法来了解人口增长的类型与分布,并概括其特点。

●教具准备将有关图、表制作成多媒体闪动图,以一种全新的动态课件来直接比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并配以最新的人口的动态资料来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必修二的内容。

[讲授新课]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板书)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板书)思考: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1.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板书)时快时慢,近一百年迅猛增长,其轨迹呈“J”形。

2.人口自然增长率(板书)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板书)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基础方面: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上层建筑领域: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其它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等【活动2】活动分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板书)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板书)【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型)(板书)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板书)【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板书)1.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已基本实现向现代型转变、农村还正处于转变过程之中。

2.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课堂小结]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

人口增长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

所以,人口增长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基础内容,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其中的四种类型。

我们最好采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

●板书设计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板书)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板书)1.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板书)时快时慢,近一百年迅猛增长,其轨迹呈“J”形。

2.人口自然增长率(板书)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板书)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经济基础方面: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上层建筑领域: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其它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等二、人口增长模式(板书)1.“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板书)2.“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型)(板书)3.“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板书)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板书)1.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已基本实现向现代型转变、农村还正处于转变过程之中。

2.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从容说课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

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