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述论评

合集下载

管理学的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

管理学的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

管理学的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作者:刘文瑞王肖婧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公认的经济学祖师,但他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却十分微妙。

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国富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

同时,他在伦理学方面的建树也十分出名,他的《道德情操论》至今依然是经典之作。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斯密对管理学的贡献。

在管理学领域,人们总是把斯密看做经济学家,在推崇他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又把他置于管理学之外。

所谓地位微妙,是指管理学家们都客客气气地尊奉斯密为大师先哲,但又不把他看做管理学的圈内人士。

厄威克的名著《管理备要—七十位先驱者生活和工作的历史记载》,收录了从工业革命到古典管理学时期的众多人物,应有尽有,连制造蒸汽机的小瓦特和博尔顿也有一席之地,惟独没有亚当•斯密。

因而,如何认识斯密与管理学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一个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镇柯卡尔迪(Kirkcaldy)。

幼年的斯密聪明好学,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

在格拉斯哥学习期间,著名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予斯密很大启发,斯密对这位老师的教导一直念念不忘。

1740年,斯密获得了奖学金,进入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柯卡尔迪。

1748年,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几年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

1751年,斯密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

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斯密公开发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这部著作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他跻身于英国一流学者之列。

1764年,斯密受布克莱(Buccleuch)公爵之邀,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到欧洲大陆旅行。

亚当斯密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

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

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

《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其他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

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

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

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

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

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

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

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

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重要著作《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贡献。

一、斯密思想的背景斯密的思想是在18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工商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殖民地的开拓,都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基础。

斯密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领域的思想中吸纳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学观点。

二、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1. 劳动与价值理论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他主张劳动分工将提高生产效率,并引发商品生产的扩张。

劳动价值论对后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市场机制与自由放任斯密主张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认为自由竞争能够调节供求关系,使资源得到最优分配。

他推崇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领域,而应专注于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平稳运行。

3. 经济增长与分工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分工使劳动者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市场交换和分工合作,社会财富将不断增长。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产业革命和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斯密对经济学的革命性影响1. 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斯密将经济学从哲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确立了它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他的《国富论》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价格理论、劳动分工、国际贸易等,奠定了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2. 市场经济观念的树立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的观点引发了自由贸易、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变革,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打下基础。

3. 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斯密以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倡导运用观察和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经济学的伦理反思

经济学的伦理反思

经济学的伦理反思一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

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者几乎用了两个世纪来证明亚当·斯密论断的核心真理”。

实证经济学是立足于这一原理,对经济运行进行“是”的研究的学问, 它依据纯粹工程学的方法,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人”,分析和陈述实际存在的经济运行方式, 并试图对研究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所谓“有理性的人”,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有理性的,他们总是企图用付出自己最小的代价来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当经济学者们用尽心思论断亚当·斯密的这一“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时,他们忽略了密斯在《道德情操论》中鼓励人类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德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密斯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关于人的“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的历史道德伦理人性规定,也是社会进步与幸福的最基本要素。

这让很多密斯的追随者困惑:非“自利”而导致的,竟然是可能的美好结果(包括经济结果)?二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在他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论证。

首先,森指出,现代的经济学,有两个不寻常之处。

第一个是它所关注的人类的行为是单一的,自利的。

但是,事实上它所应该关注的是真实的人。

第二,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脱离与现代经济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着矛盾。

他认为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的根源,一个是伦理学,另一个是工程学。

探讨亚当·斯密的“利他还是利己”

探讨亚当·斯密的“利他还是利己”

探讨亚当·斯密的“利他还是利己”探讨亚当·斯密的“利他还是利己”在探讨市场经济理论时,亚当斯密是一位不可跨越的人物。

在人性问题上,他坚持人类的两种本性学说,即人性的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认为同情之心是基本人性,但在《国富论》中却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自私。

自私与同情这两种相互分裂的人性统一在一起,这契合西方一直留传的人性观点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便是著名的斯密之谜。

其实,亚当斯密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我们完全可以从其道德观中找到破解斯密之谜的钥匙。

一、同情乃人性之本哲学应该从何开端?这是哲学家们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哲学开端意味着不同的逻辑起点,造就了不同的思维范式。

不少哲学家把人性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亚当斯密亦然。

尽管他持双重人性论观,但同情却是其哲学体系的开端和核心范畴。

从根源上说,亚当斯密的同情观源于休谟。

休谟在批判霍布斯等人极端的人性自私论的同时,认为人性具有利己与利他两个方面,两者在人性中分量相当。

在他看来,尽管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自私和贪欲这种自然本性的表现,但同情永远是人类道德世界的普遍形式。

亚当斯密赞同休谟的人性论观点,认为人人皆有同情本性,不论他是多么的自私和可恶,只不过那些德性仁厚的君子只是在此类情感上更加发达,更加敏感而己。

与休谟不同,亚当斯密对其同情论有所超越,认为在自私与同情两种人性中,同情更为普遍和重要。

同情不仅与道德有关,更与人类的品行相连。

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不仅是人的基本情感,而且是人的基本德行之一。

它是人类高尚品德的前提。

他认为,我们何以有德以及我们为何赞同一类行为和品质或反对另一类行为和品质,其根源在于人性中同情的特质。

也就是说,同情是人类德性之源泉。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之谜”“亚当·斯密之谜”在历史中有两个。

其一是“价值之谜”,或称“价值悖论”。

他注意到,有些东西,比如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对人生存的价值极高,但价格却很低;而另外诸如钻石虽属奢侈品,使用价值并不高,但价格却很高。

对于这个“谜”,后来产生的现代经济学已经破解,答案就是经济学通常所说的“边际效用”。

其二是至今没有得到世所公认的答案的,那就是他在其著作中所涉及的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现象。

在名著《国富论》中,他从物质利益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己主义的“经济人”观,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的观点,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人类受到无休止的欲望的推动儿不择手段的追求利益。

但同时他又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符合人性的社会应该承认人利己行为的合理性,并由此出发来建立自然秩序,这就是《国富论》中论述的由价格调节的市场经济秩序。

但是,人又有同情怜悯之心,这就要求人要适时适当抑制自己的利己本性,即社会应该有道德规范,人应该有利他精神。

“道德情操”就是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道德情操论》一书正是论述人应该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社会变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

这种利己与利他的不一致,就成了被经济学界称为“亚当·斯密之谜”的悖论。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中既有动物的一面,又有天使的一面。

从前者出发,人是利己的;从后者出发,人是有同情心和利他的。

亚当·斯密这样写道:“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借鉴意义论文关键词: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借鉴论文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面旗帜。

在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市场主体建设、理论研究开展和政府行为实施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斯密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一方面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束缚着英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谦恭顺从、禁欲、忍耐等传统信条也束缚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处于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

在英国资产阶级力求实现商业自由竞争的呼声中,斯密从理论上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思想。

1759年,斯密在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反映了斯密早期的经济思想;1776年他的巨着《国富论》出版,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被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奉为至宝。

在实践中,斯密的经济学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论上,它成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

经济自由主义,竞争和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斯密的思想是这一学派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的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一种经济思想总是有它的哲学基础的,斯密在《天文学史》中集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而哲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就像机器,发明它是为了在想象之中把现实中已经产生的不同活动和后果连接起来。

经济分配的伦理意蕴: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经济分配的伦理意蕴: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经 配 理 蕴: 亚当 斯密的启 济分 的伦 意 来自 ・ 示
口 聂文军 ( 南师 范大 学伦理 学研 究所副教授 湖
作为 1 8世 纪 著 名 的 道 德 哲 学 家 , 亚 当 ・ 斯
长沙 4 0 8 ) 10 1
鲜 明地 体现 出分 配作 为社会 生产 的必 要环 节所 具 有 的正 当性 和重要 性 。 亚 当 ・ 密 认 为 ,在 土 地 尚 未 私 有 、资 本 尚 斯 未 形 成 的 原 始 社 会 ,劳 动 的 全 部 生 产 物 都 属 于 劳 动 者 自 己 , 而 自从 出 现 了 土 地 私 有 和 资 本 累 积 。 劳 动 者 独 享 全 部 劳 动 生 产 物 的状 态 随 即 不再 存 在 。 当 土 地 成 为 私 有 财 产 时 ,地 主 就 要 求 劳 动 者 从 土 地 生 产 出 来 或 采 集 到 的 几 乎 一 切 物 品 中 分 给
有 企 业 产 权 改 革 需 要 进 行 伦 理 反 思 ,需 要 正 确 的
价 值 定 位 和 引 导 ,需 要 伦 理 的规 范 与 约 束 。 伦 理 道 德 固然 不 能解 决 国有 企业 改 革 中 的一切 问题 。 但 是 离开 了正确 的价 值取 向和 有效 的伦 理 约束 ,
视 领 导 层 ,轻 视 普 通 员 2 重 视 政 府 利 益 ,忽 视 E,
民众 利 益 的不 合 理 的 价 值 取 向 。这 也 许 就 是 我 们 的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这 么 多 的 问 题 、如 此 引 起 民 众 不 满 的 根 本 原 因 。 我 们 也 可 以肯 定 地 指 出 , 当 有 些 人 提 倡 国有 企 业 改 革 不 要 谈 伦 理 道 德 问 题 ,只 要 关 注 效 率 就 可 以 了时 ,实 际 上 他 们

亚当·斯密“经济人”自利行为的伦理价值分析

亚当·斯密“经济人”自利行为的伦理价值分析
它 不 仅 是 自利 、 性 和 追 求 利 润 最 大 化 的 统 一 体 , 理
而 且 还 蕴 涵 着 深 厚 的伦 理 价 值 。

第二 , 自利 是 人 们 从 事 经 济 活 动 的 根 本 动 力 。 斯 密认 为 ,我们 每 天所 需 要 的食 料 和 饮 料 , 是 “ 不
造 媲 美 。 ” 18 9 2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乔 治 ・
第一 , 自利 是 人 们 从 事 经 济 活 动 的 判 断 标 准 。 斯密指出 , “每 一 个 人 , 他 不 违 反 正 义 的 法 律 在 时 , 应 听其完 全 自由 , 他 采 用 自己 的方 法 , 都 让 追 求 自 己 的 利 益 , 其 劳 动 及 资 本 和 任 何 其 他 人 或 以 其 他 阶 级 相 竞 争 。 2 因 此 , 要 一 切 特 惠 或 限 ”_ 只 制 的制 度 一 经 完 全 废 除 , 们 就 都 能 在 “ 不 见 人 看 的手 ” 指 引下 去 充分 自由地施 展 才 能 以追 求 自 的 身 利 益 的 最 大 化 , 国裕 民 的 最 终 目标 就 能 自然 富

“ 济 人 ” 为 的 趋 利 性 经 行
出 自屠 户 、 酒 家 或 烙 面 师 的 恩 惠 , 是 出 于 他 们 酿 而 自利 的 打 算 。 我 们 不 说 唤 起 他 们 利 他 心 的 话 , 而
说 唤起他 们 利 己心 的话 。我 们 不说 自己 有 需要 , 而 说 对 他 们 有 利 。 _ 这 也 就 是 说 , 的 经 济 活 ” 1 人 动 的 动 力 来 自 于 自身 利 益 需 求 的 驱 使 , 论 是 经 无 济活 动分 工 还 是商 品交 换 , 是 直 接 起 因于 人 类 都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一“亚当·斯密问题”简评

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亚当·斯密问题”简评邓太平摘要:“斯密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问题。

但是,当我们仔细拜读这两本巨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德情操》与《国富论》是不矛盾的。

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人的两面性。

二者共执同样的人性观,在理论假设上是不矛盾的,而且在斯密看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爱”与“仁爱”的和谐统一。

斯密在著作中并没有将利己和利他截然对立起来——利己或利他都是斯密关于人类本性的追求。

本文试图结合对斯密思想体系的理解, 重新探讨和梳理所谓的“斯密问题”, 力图澄清传统认识中的不足之处, 提出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密问题同情利己利他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一生只公开发表过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1776年的《国富沦》。

人们都知道他的传世之作《国富论》,都极少有人谈到他的惊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但斯密对这两部著作的评价却是:《道德情操沦》远比〈国富论》杰出。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两部著作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此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

究竟该如何看待斯密的这两部著作间的关系、下文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以说明。

从《道德情操沦》的基本思想来看,所渭的“亚当“斯密问题”不过是对斯密思想的误解,并不存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证明。

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存在不一致性首先.据1895年首次发现的斯密在掐拉斯哥,大学的讲课笔记证实,这两部著作都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亚当·斯密,一位充满智慧的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为现代经济学、伦理学和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以表彰他对人类思想史的卓越贡献。

亚当·斯密生于18世纪初的苏格兰,那个时代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鼎盛时期。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并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一职。

在此期间,他的学术成就斐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

他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

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政府只需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即可。

在伦理学方面,亚当·斯密提出了“道德情感论”。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源于对自身利益的,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

他将道德情感分为“自爱”和“仁爱”两种,并认为这两种情感在人类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政策方面,亚当·斯密主张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

他认为,人们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

同时,他还主张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经济学思想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在伦理学方面,他的“道德情感论”成为了情感伦理学的重要基础,影响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社会政策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和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经济、伦理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视角,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思考。

他承上启下的思想影响力不仅塑造了现代社会,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亚当·斯密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五章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学说形成于18世纪50—70年代,比威廉·配第晚100多年。 生产关系:18世纪中叶,英国已从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占据首要地位的工 业国,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展开。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工业: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最后的繁荣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发 展的局限性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与此同时,工场手工业 内部的劳动分工已相当细密并日趋专业化,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为机器大生产创造 了条件。1760年,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引擎、飞梭、改良织布机、水力织布机、 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标志着英国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农业:资本主义农场成为英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大农场兴起,加快了农民的破产,从而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了劳 动力和原料。 商业:外贸取得了惊人发展,已居世界首位,英国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外贸伴随 着殖民扩张,英国确立起了海上霸权,发展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资产阶级掌握大量 货币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 社会阶级结构:18世纪中叶,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英国已形成 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社会中明显区分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 三大阶级。这时,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没有对资产阶级构 成威胁。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重商主义国家政策,自由竞争、自由放 任和自由贸易成为清除封建法制残余、反对国家干预和扩张对外贸易的新口号。斯 密经济学说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缺陷错误 (1)斯密的分工理论较为重视分工对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的作用,而忽 视了分工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2)斯密把机器的发明仅仅归结为分工,在理论上具有历史局限性; (3)斯密混同了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忽视了分工的历史性 和社会性,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当作一般分工,忽视了它赖以形成 的条件; (4)将分工不利影响归因于分工的本身,而不是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 主义性质。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伦理的思考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伦理的思考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伦理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学伦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伦理的思考早已开始并逐渐形成体系。

本文将通过探讨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学伦理的观点和理论,以及其对当代经济伦理的启示,来探讨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伦理的思考。

1. 经济学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经济学伦理是指对经济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它探讨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公平、正义、诚信等。

经济学伦理的研究对于塑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伦理思考的重要先驱。

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即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会自动导致经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斯密认为,通过追求个人利益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合理竞争、自由交易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3.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功利主义和道德平等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是19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功利主义的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

在经济学伦理方面,密尔强调道德平等观,主张个人的追求不应对他人造成不公平或伤害。

这一观点对促进正义和公平意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启示。

4. 亨利·福特对企业伦理的重视亨利·福特被认为是现代大规模生产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识到商业成功不仅仅依赖于经济效益的追求,更需要关注企业伦理。

福特提出了“让每个人从事适合他的工作”的理念,并推动了劳工权益的保护。

他的思想对于组织内部的道德和伦理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5. 约瑟夫·斯坦格尔和经济学伦理学派的形成约瑟夫·斯坦格尔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自由市场和平等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在局部优化的同时可能导致整体效益的损失。

当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当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当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摘要】《道德情操论》诞生于市场经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18世纪,亚当·斯密一生中对其修订过六次,它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同时,《道德情操论》已然成为市场经济持续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圣经”,在学术界堪称西方世界的经济《论语》。

斯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充满道德、诚信、良知与责任的经济,没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无论怎样的经济繁荣,终将引发不可避免的灾难。

本文以伟大的人文关怀为主题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以“客观的旁观者”之角色,重新审视人性的本源,试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汹涌浪潮中为道德争取一片栖身之所,将经济发展与道德维系统一起来。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信用一、走入斯密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本被众多哲人先贤折服并苦心钻研、追随其理论思想的哲学著作;这是一本有史以来历经数世纪而依然焕发人性光彩的伟大作品;这是一本被经济学人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圣经”;这更是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始终应当坚守的“游戏”准则。

它曾经是亚当·斯密最得意的著述,也是被现代人重新重视、褒贬不一的经济学必读名著,这就是《道德情操论》。

该书作者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一生为世人奉献了两部经典论著:《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

前者为伦理学著作,正是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乍一看,《道德情操论》不过是哲学经典,与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无关联,但时间可以评述一切。

当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还沉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当我们在经济数次繁荣与危机中起起伏伏时,当我们懊恼金融危机屡屡发生走入一个个经济发展“怪圈”时,当我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国富论》的真谛与追求获得金钱的快意时,人情日益淡漠、信任日趋微弱的今天我们会不由得猛然发现这本《道德情操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与铿锵有力的深远影响……二、走入《道德情操论》充满人性光辉的殿堂该书饱含着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人生的思考,囊括了人性中常被忽略的方方面面。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简要分析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简要分析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的简要分析作者:李顺前孙开县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具有特殊意义的著作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异化劳动理论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道德悖反问题和共产主义理论等主要内容的阐述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实进行了深刻的伦理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道德之间的非人道的经济伦理关系,在他所有的批判中始终充满了深厚的道义感及强大的道德批判力度与深切的伦理关怀,《手稿》中所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浅析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手稿》经济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地位众所周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生涯中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被公认为马克思一切思想的原点,以至于有人把它称之为马克思的“思维密码库”,并把它视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同时《手稿》也是马克思早期具有特殊意义的著作,它是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从内容上看,这部著作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也包含有马克思许多极为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一部分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最后一部分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初步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因此可以说《手稿》是他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同时他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道德评价的色彩,对错误荒唐学说的批驳,对剥削制度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对雇佣工人的深刻同情这些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道德激情,在《手稿》这一重要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经济伦理批判和人类解放的前瞻,从始至终充满了深厚的道义正义感以及强大的道德批判力度与伦理关怀。

亚当·斯密对经济人行为的伦理分析

亚当·斯密对经济人行为的伦理分析


●— —
学 的 道 德 基 础 , 而 论 证 了“ 济人 ” 为 的 合 道 德 性 , 终 , 从 经 行 最 自利 的 “ 济人 ” 向 了互 利 的 “ 理 人 ” 利 经 通 伦 ,
己行 为 转 化 为 善



关键 词 : 当 ・ 密 经 济 人 思 想 ; 济 人 行 为 : 理 亚 斯 经 伦
i ÷
为凡是 存在于世界 的人 , 他们 心 中都有 自利 的愿望 , 所有 认 为 .经济 人” 自利但不损人 , 的 自利符合一定 的原 “ 虽 他 则 : 们 不 必 因 他 人 而 牺 牲 A我 , 不 必 因 自 己而 牺 牲 他 人 也
人 ,彼 此 利 益 是 共 在 互 存 的 ,而 不 是 你 死 我 活 的零 和博 弈 这 一 原 则 实 际上 为 经 济 主体 趋 利 的 合 理 性 做 了 重 要
人 坛
亚当 ・ 斯密对经济 人行为的伦理分析
张 壮 孙 莹z 李嘉美3
辽 辽
丁 丁
经 经
济 济 职 管
业 理
(. 1中共 伊 春 市委 党 校 , 龙 江 伊 春 1 3 0 ; . 宁行 政 学 院 , 宁 沈 阳 1 0 6 ; 黑 5 0 0 2辽 辽 11 1 3沈 阳航 空航 天 大 学 , 宁 沈 阳 l 0 3 ) . 辽 1 0 4
同的“ ” 此 , 善 。 斯密所说 的“ 经济人 ” 并非 是我们传统 意 义上所 想的不讲 道德 的“ 经济人 ” 而 是其行 为合乎 道德 .
法 则的“ 济人” 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经 。
第一, 以个体为基本 分析单位 ,经 济人 ” 自利具有 “ 的

亚当斯密是怎样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是怎样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同时也是在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到广泛赞誉的经济学家,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亚当·斯密的成名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本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系统地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

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

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

斯密的接班人,包括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

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

例如:第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由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6 No.1 2015年3月JOURNAL OF F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ar.2015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述论评余达淮(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摘要:亚当·斯密受自然科学影响,将自然和谐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和道德哲学领域,确立其天赋自由和自然权利、自然秩序的政治的经济伦理的理论基本点,创立了“经济人”假说,并由此设定了人的经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价值评判标准。

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同情与自利: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与驱动力;互利: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伦理法则;看不见的手: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最佳秩序原理;放任: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历史地批判与继承,其遵循了亚当·斯密的研究路径,通过阶级分析法,展露和预示了不同阶级的经济伦理原则、规范和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亚当·斯密对阶级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不彻底性,虚伪性。

亚当·斯密更迫切的是想要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辩护,从而揭示出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终究是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

它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伦理信条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必然的两极分化。

关键词:亚当·斯密 ;经济伦理思想 ;马克思 ;批判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5)01-0001-08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叶,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继创始人威廉·配第之后最杰出的代表。

斯密一生处于有秩序的与和谐的环境当中,1759年,斯密发表了具有经验心理学性质的《道德情操论》,1776年3月,斯密出版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它不仅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居西方世界学术主流地位的时代。

斯密在总结重商学派、重农学派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在汲取当时自然科学思维和认识成果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现实的热情关注下,开创了经济伦理思想的新时代。

一、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总起来看,斯密的经济伦理观有着下列方法论特点:首先是受自然科学影响,将自然和谐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和道德哲学领域。

牛顿力学的光辉曾在18世纪的思想家中激起一种巨大的热情,休谟在其《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中藉人之口说:“看看周围的世界吧,琢磨一下它的整体和每一个部分,你会发现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架庞大的机器,细分为数不清的较小的机器,它们还能进一步细分,直到人类的感官和能力无法分辨和解释的程度。

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机器,甚至是其中最微小的零件,相互之间精确地调整,使曾经凝视着它们的所有的人由陶醉而至崇拜。

世间万物,精确地相似,奇特地为达到目的而调整手段,这远远超乎人类智慧的产物所能及。

”[1]这种自然和谐的思想肇始于宗教。

如库萨的尼古拉就说过,“上帝把各种元素安置在一种令人赞叹的程序之中,因为他按一定数量、重量和度量来创造一切事物。

”[2]在休谟看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科学家则进一步用科学原理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下一步是找到“自然的一般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之间的相似之处;沙夫兹伯里等人在进行这种努力时,自认为已经在人性的————————收稿日期:2015-02-10作者简介:余达淮(1962-),男,安徽歙县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1·结构中发现类似于牛顿在宇宙中发现的那样一种和谐的道德秩序,其中类似于“万有引力”的是“仁爱”;洛克等人也认为自己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现了一种类似的社会经济秩序,其中对应于“万有引力”的是“自利”。

而亚当·斯密在其一篇《关于天文学史的论文》中写道,牛顿的体系是“人类曾经做出的最伟大的发现”,正是斯密,后来充分有效地把世界是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机械装置这一思想附会于社会和经济关系。

其次,由此所引申,确立天赋自由和自然权利、自然秩序的政治的经济伦理的理论基本点。

早在斯密以前,洛克就论证了人的财产权和人身自由等天赋权利,他说,政府的“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人们“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3]“这是在规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能按照我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如同自然的自由是除了自然法以外不受其它约束那样。

”[4]这种天赋自由的观念同时也是对行将没落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挑战,例如黄仁宇曾指出过,“从英国17世纪的历史看来,因为清教运动的关系,资本主义之发展牵涉到一个良心(conscience)上的主题。

过去什么是‘合于良心’(conscionable),只有国王能作最后决定,这也就是特权法庭理论上的根据。

经过弑君、复辟与光荣革命之后,习惯法庭广泛接受了一个平衡的原则。

起先是否合于良心的观念,至此代之与是否公平(equitable)的考虑。

”[5]换句话说,自由选择的新的公平观代替过去的公平观。

在重农学派那里,所谓“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在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的条件下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命运。

”[6]有自由从事对自己最有利的工作,并取得这种劳动的果实的权利。

魁奈认为:“人们只要能稍为加以考虑,就会清楚地感到,在至高的自然法则中,包含着经济秩序的根本原则。

”[7]其中,“所有权的安全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主要基础……只有保证永久的所有权,才能导致劳动和财富使用在土地的改良和耕种上,以及工商业上。

”[8]另一方面,自由也是每个人所享有的“自然权利”,也是经济秩序的一项根本原则。

每个人对自己的利益所在知道得最清楚,而且也有能力自由选择和从事对自己最有利的工作,力争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享受。

不论什么地方,只要人们能够享有经济自由和所有权安全,他们就会在那里聚居,并繁衍后代。

因而只有自由和私人利益才能够使国家欣欣向荣。

与重农学派相比,斯密没有把社会自然秩序视做脱离基本人性的东西,他继承英国启蒙学者的传统,把重农学派那种由上帝从外部加于人类社会的“秩序”转化成为从人的本性和自利行为中自然产生出来的秩序。

这种秩序使复杂多样的个人活动遵循着市场竞争的逻辑运转,从而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引导到社会利益的轨道上去。

第三,创立了“经济人”假说,并由此设定了人的经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价值评判标准。

在斯密那里,并没有“经济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要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

所谓经济人假说,其思想出发点是想对人们逐利行为进行新的诠释。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社会同中国一样,也是抑商的;“商人的形象总是不光彩的、遭人鄙弃的,贱买贵卖被看作是最根本的不忠”[9],就象莎士比亚戏剧所描写的那样。

马克斯·韦伯还说:“把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这种观念是与所有那时代的伦理情感背道而驰的。

”[10]16世纪的“宗教改革”曾经把以谋利方式积累财富视为神的恩典的表示,并对早期商人的朴实、节俭、刻苦等美德给予高度赞扬。

但这仍未能改善以谋利为本的商人及其资本家同伴的道德形象。

新教主义只是把紧张的谋利活动视为拯救人的灵魂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活动本身是不能获得肯定的伦理价值的。

17世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之后,财富的追求才被剥除了其原有的宗教伦理涵义,而趋于和纯粹世俗的情欲相关联,“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形成了。

资产阶级商人意识到自己充分受到上帝的恩宠,实实在在受到上帝的祝福。

他们觉得,只要他们注意外表上正确得体,只要他们的道德行为上没有污点,只要财产的使用不至遭到非议,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从自己金钱利益的支配,同时还感到自己这么做是在尽一种责任。

”[11]在这种背景之下,斯密设定了其学术思想的人性的分析基础,人们经济行为的自利动机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人抽象是对在理论经济学体系中充当分析基点作用的个人市场行为的一种假设,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

在亚当·斯密那里,经济人的特质就是:经济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驱动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人类行为进行全面的经验上的概括,而是从分析学意义上定向强化人在市场中的行为的特定因素而抽象出来的。

·2·二、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同情与自利: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与驱动力。

与他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一样,斯密也真诚地相信,只有把握了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才能正确地解释社会、国家、政治、法律以及伦理道德问题。

象霍布斯、沙夫兹伯里等人一样,斯密承认人总是表现出自利自爱的本性;但沙夫兹伯里以及斯密的教师哈奇逊进一步引申,出于自利的个人利益和每个人的作用,导向了社会普遍的利益,而且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自然统一,自利就象善良、勇敢一样是一种美德;这种观点受到《蜜蜂寓言》的作者孟德维尔的攻击,孟德维尔其实也认为个人追求最终达到社会普遍利益,所谓“私利即公益”,但是在孟德维尔看来,自利虽然是社会繁荣的养料,但并不是美德,不需要假惺惺地为其伪饰;他说,“一旦不再有恶,社会即使不完全毁灭,也一定要衰落。

”[12]斯密虽然不喜欢孟德维尔,但他也发现了沙夫兹伯里等人的矛盾性,于是斯密希望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寻求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他创立了“同情sympathy”之说。

同情之说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学说。

休谟将“同情”视作“人性的本来的构造”或“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说明对象之所以能激起快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

博克在《论崇高和美》里说,“由于同情,我们才关怀旁人的事物,才被感动旁人的东西所感动。

同情应该看作一种代替,这就是设身处地在旁人的地位,在许多事情上旁人怎样感受,我们也怎样感受。

主要地就是根据这种同情原则,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感人的艺术才能把情感由一个人心里移注到另一个人心里。

”[13]斯密则在《道德情操论》开宗明义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