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立春
•来历:古代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分为四个时段,分
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都会蓬勃生长。
二、雨水
•来历: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雨滋润
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含义:雨水节气预示着春雨的临近,为农民的农耕
劳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惊蛰
•来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暖,昆虫开始醒来,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含义:惊蛰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四、春分
•来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昼夜平均,昼长夜短,大地生机勃勃。
•含义: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均的开始,万物开始生长,生机盎然。
五、清明
•来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气温逐渐
升高,人们开始扫墓祭祖。
•含义:清明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更多内容请继续查看完整文档。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
二十四节气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如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到上方。着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着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安徽)”。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6月21日或22日。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6月5日或6日。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又叫“黄梅天”。 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主要农事有:一是及时抢收小麦、蚕豆、豌豆等在田夏熟作物,做到丰产丰收颗粒归仓。二是上、中旬重施玉米摆果肥,做好壅根防倒和防治玉米螟工作。三是中稻秧田喷施起身药,中、下旬移栽;直播稻和抛秧稻防治稻象甲,早栽大田防治二化螟、叶瘟等病虫害。四是棉花中耕松土除草搞好蕾期管理,防治盲蝽象、棉蚜虫、红蜘蛛等害虫,追施有机肥争取多结桃;整修棉田排水系统,防雨涝。五是上、中旬抢种夏大豆、花生、春大豆追施花荚肥。春山芋追肥,中耕除草,培土补苗;扦插夏山芋。施好薄荷刹车肥。六是播种豇豆、苋菜、小白菜等蔬菜;加强茄瓜豆类蔬菜的田间管理,防治病虫,采收上市和留种工作。七是加强禽畜夏季防疫,成鱼饲养管理,桑田夏伐施夏肥,检修江海堤防工程和排灌机具,注意防汛防旱等工作。“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春争日,夏争时”,“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 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
24节气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
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总结,也是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民间传统习俗的积累。
最早的记录来自春秋时期的《尚书·周书·历书》,其中记载了一年一度的48个节气,它们是以太阳黄经和月亮位置等自然现象为基准来确定的。
随着历法的发展和演变,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逐渐被确定下来。
《汉书·律历志》详细叙述了当时的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并且规定了每个节气的时刻和特点。
此后,二十四节气作为农历历法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农业生产意义二十四节气为农民确定了合理的农事活动时间,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
比如,《立春》是公认的春季开始的标志,农民们将在此时准备春耕,为农田施肥;而《谷雨》则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农民收取春季作物,准备迎接夏季的到来。
2. 社会生活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与农事活动相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清明》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思念;而《中秋》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庭成员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以及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农事安排、节日庆祝、还是饮食习惯,都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在农事安排方面,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节日庆祝方面,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标志。
比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一起赏灯、吃元宵,同时也会举行一系列的庙会和游园活动。
在饮食习惯方面,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有着深远影响。
24节气
二十四节气和农事
春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 故叫春分。 春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夜晚平 分,各为十二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 春分处于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整个春季。 春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0°,太阳直射赤道, 南北半球昼夜相等,其后太阳光直射位臵逐渐北移, 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日照十二小时以上。 有关春分的天气谚语有:“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不暖,秋分不寒”
二十四节气和农事
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表示天气 已经转凉,夜晚的温度与白天相比明显降 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水珠呈 现白露。 在晴朗无云的秋夜,地面热量散失很快,气温迅速下降, 气温下降,空气蕴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 在草叶、树枝等植物的叶面上,并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形成 露水。 露水在凝结过程中溶进了一些飘浮在大气中的氮化物 和微量元素,沾在叶面上可以让植物直接吸收,所以,露水 具有“叶面施肥”的作用。此外,在干旱少雨的时候,露水 又是农作物的一个补充水源。
二十四节气和农事
小暑在每年的7月7日左右,暑, 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但还 没到最热。
小暑后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 管理。我省棉区的棉花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 要及时整枝、打杈、去叶,以协调植株营养分配, 增强通风透光,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烟草为喜温喜光作物,生长于夏季。 从小暑开始,河南进入主汛期,暴雨、雷雨天 气开始增多,这时的天气过程时间短、降水量大, 农田洼地和城区都容易积水,因此,在汛期一定要 要做好防洪、防地质灾害工作。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最全整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它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
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
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我们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
所以,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非常有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利用土圭(guī)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风与秋分这几个主要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并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土圭测日影(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
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来确定节气,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确定为“夏至”,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一天确定为“冬至”,从而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故事.doc
二十四节气由来及故事立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
“咬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雨水雨水节与春龙节密切相关。
民间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春龙节,认为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一、起源背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太阳视运动推算出来的一种历法,用来指导农耕、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和卓越的实践精神。
二、划分依据二十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这种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确定的。
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本身的运动。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不仅考虑了太阳的位置,还综合考虑了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命名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命名特点非常鲜明,每个节气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反映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反映了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的情况;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反映了气温的高低变化;雨水、谷雨、霜降、小雪、大雪则反映了降水的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反映了气象和天文现象,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四、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预测、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到来和天气变化来安排种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在气象预测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节气的特点来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
例如,在小寒和大寒期间,人们可以加强保暖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在春分和秋分期间,人们可以适当地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五、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并没有因现代化而消失,反而逐渐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反映自然规律的时间划分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1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日—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立冬
11月7—8日
小雪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