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与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昔日枣庄今日枣庄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教师: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

历史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工具名称:、。

时间:初,西方发明后相继传入我国。

作用:①使人们的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名称:。

时间:19世纪年代以后。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3.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时间:近代以来传入我国。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保留了珍贵历史镜头。

4.新闻报纸的出现名报:1872年在创办的《》。

作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5.出版印刷机构的出现名社: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原因: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表现:(1)装束变化:颁布了、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

(2)礼节变化:用文明简单的、礼代替礼。

(3)称谓变化:有“”“君”代替“老爷”“”之类的称谓。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A.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D.60年代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B.握手C.跪拜D.点头4.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戊戌变法后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称呼,使用“先生”称呼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说设计理念:“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二、说教材:《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基本线索,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讲述了清末民初,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示着社会生活随着时代潮流进步的特点。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学生: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让学生大量的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

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感知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步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把近代屈辱的历史回归到本质的生活中。

本课涉及的变迁范围较广,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这种变化的种种表象,这样才不会形成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新干三中邹晓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效果预期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一、学情分析在对吉安一中初二(6)同学进行学情调查时,我询问了学生以下问题:1、大家远距离旅行时通常搭乘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2、这些交通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又出现了什么样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大众传媒及礼仪?3、这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1、一部分同学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原因可能在于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其它同学回答第一问时踊跃积极,也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近代时传入中国的,能列举一些如电报、电影、报纸和握手等其它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说明作为重点中学中的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广。

3、有少部分同学能联系到上一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回答出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也是艰难的,也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反映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
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冲击
2、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是有限的
(2)但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最后,巩固练习。
教学活动2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创设情境1、“说走就走的旅行”
看情境资料回答:1918年从昆明到上海乘坐哪些交通工具比较快捷?
1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之前,人们怎么出行?
2车、轮船传入是利还是弊?
(4)情境问题:到上海后怎么给家人报平安?
展示:“通信之变”图片
思考: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课题名称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
说课教师
朱俄明
年级
初二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力,能较深的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由于其生活阅历较少,加上对父辈、祖辈生活的了解甚少,所以要引导学生做好前期预习工作,课堂上才能更深入的学习。
⑴读报:“新礼服兴,翎(líng)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看图:(略)
⑵思考:这些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从以上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1、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礼节;2、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相尊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假了,放假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同学们,你打算利用假期干什么呢?八年级学生小Q正在考虑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北京?去上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了。

只要我们喜欢,火车、飞机、高铁、汽车都可以,可是这些对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一)交通工具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回答:轿子、人力车、木船、骑马等教师总结:近代以前,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人力、畜力、自然力等,速度慢,落后。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①轮船出现: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8年9月,徐寿与其子科学家徐建寅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了第一号火轮“恬吉”号(载重达600吨)。

②早期火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枝江市七星台一中刘波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一、利用谈话导入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影课题)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生答: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法指导与评价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图片“马车” “西康铁路”)请同学们观看这两幅图片,结合本课导入框,你能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课题)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踊跃参加,争相回答:生1: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缓慢,而火车则能快速的将人们带到想要去的地方。

生2:马车恰似晚清中国,步履蹒跚;火车正如近代西方,飞速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精美的照片,尤其是西康铁路照片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1.(多媒体展示第一子目课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同学争相展示搜集的马车、轿子、帆船和早期火车、汽车、轮船图片,以及现代磁悬浮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图片。

通过搜集资料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喜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谈谈: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和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你知道有关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内容吗?生1:鸦片战争前,整个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与帆船等。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芜湖县红杨中学翟笃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0课内容,从属于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材分为“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三大标题来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本课教学内容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另外,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和中国近代化的脉动。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近期芜湖第六届科普博览会的视频资料,强调科技发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举办一次展览会,以展示一百多年前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走进近代中国社会展览馆……由此导入新课。

过渡语:本次展览会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展厅都将设置很多的问题,你必须全部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展厅参观,大家有信心吗?展示材料,设问:这是人们看见了什么会如此的惊讶?生答:火车。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教案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审核:初二历史组时间:2015-12-9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记者采访】:采访现场老师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宿迁。

师:汽车、火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那么100多年前人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100多年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本课,共同探讨吧。

(二)讲解新课【历史重现】:播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生活片段。

【分组竞争】: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请其他小组同学回答。

看看哪个组问题出得好,哪个组问题回答得好?1、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有了更大的进步,在上海已经有个磁悬浮列车。

(展示磁悬浮列车图片)通过照片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100多年前中国有照相机吗?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播放视频: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文化生活的变化。

【看图解意】:教师出示近代电影、报刊杂志图片,请学生介绍图片相关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出现;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本课的背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经历了西方列强一系列侵略欺凌后,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课在以往教材中涉及很少,是重新编入的部分。

三个子目分别从交通通讯、照相和电影、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以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

中国社会各方面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重难点本课重点了解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本课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四、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应以鼓励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展示各朝代人物发式及现代人物发式(男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中国男子的长发是什么时候剪掉的?下面的同学会告诉你的。

这一章目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表演后我运用屏幕为学生展示一组材料及图片,学生结合材料再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在此基础上小结:剪辫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称呼也是与时代同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孙中山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官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改称“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然后展示服饰的图片,(其中穿中山装和西服都是本班老师,这样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使学生更放松)学生观察后,讨论如下的问题:1、你能说出图片中各种服装的名称吗?2、图片中的服装都反映了什么时代?3、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是哪种?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说明男子西服、中山装的流行,同时说明女士服装也有很大发展,高领服装开始流行,再展示图片:女士高领服装,指出现代中式旗袍就是由高领服装发展来的。

旗袍是按人体的曲线设计的,显得身型窈窕,气质高雅,沿用了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了中国人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式样,它同中山装一起,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服装。

展示问题,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服饰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小结:服饰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说明我们国家当时已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并融入到我们的民族中。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巩固小结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知识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展示各朝代人物发式及现代人物发式(男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中国男子的长发是什么时候剪掉的?下面的同学会告诉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