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次提出的。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

就某⼀区位主体⽽⾔,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变,因⽽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三、区位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在某特定地点⽽不是发⽣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别的场所⽤较少的费⽤⽣产的可能性。

四、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分类表五、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论述题】⾃然投⼊(⼟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和资本作为⽣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产的三要素①⼟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产要素之⼀,主要是通过⾃⾝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影响的。

⼟地⼀般以两种基本⽅式参与经济活动,⼀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产活动,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的⾃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地利⽤产⽣影响。

另⼀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地利⽤等。

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

②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规模⼯业⽣产,往往是利⽤多种原材料。

原料配合⽐例及其⾃⾝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等),对原材料型企业⽽⾔,显⽰出⼀定的优越性。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方面: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三)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四)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五、名词解释(196-220)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叫做交通运输业。

运输联系:在社会、经济、自然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客货交流所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 ------- 地理惯性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尤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1)、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2)、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

(3)、不同的企业资本需求不同。

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劳动力数量与成本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成本间呈反相关关系,一个地区劳动力供应充足,则劳动力成本(工资)较低,反之则较高。

劳动力分布的空间差异导致劳动力成本也存在空间差异,从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在一国之内劳动力成本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二)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能够获得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重要性:普通劳动力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三) 劳动力结构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而言,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下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 = ∑Diji =1, 2, 3, ... , n(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D =∑∑Dij(Dij同上式)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经管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但并为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特点)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3、研究对象: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

惠勒和马勒,《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名词解释: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不同的商业活动队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同类的商业活动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即经济活动产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廖什等。

现代区位论的代表人物:艾萨德、贝克曼等。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三、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四、简答题 (共30分,6个)五、论述题(共1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三)部门经济地理(四)企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整合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关联。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

东汉时期出现的《汉书.地理志》。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在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侧重于区域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简答篇:1、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书本P4(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引入经济活动区位论,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二战后,开始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跳出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的联系和协调程度;20世纪50年代后,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关注,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课题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一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60年代末,行为主义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6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的研究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2、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书本P10①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

②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发生,既包括单独研究也包括综合研究。

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和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3、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书本P19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同第三题)5、简述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书本P35一般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前者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后者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②在具体目标上,前者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后者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风险率、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③前者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后者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经济活动: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②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了土地利用的行性。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充足而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电力供应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一个地区如果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的资本供应。

五、劳动力移动对经济区位及产业布局的影响:(A)劳动力的迁移带来产业分布的相应变化;(B)对劳动力流入地区的影响;(C)对劳动力流出地区的影响。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一、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阶段。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简答)p111、通论经济地理学这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侧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他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趣味、空间组织及其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2、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

3、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其包括诸多分支,如:1.农业地理学 2.工业地理学 3.交通运输地理学 4.商业地理学 5.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企业)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

三、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简答)p15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决策单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名经济总量变动及其与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规律。

区域经济学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四、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问答)p18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欧洲平均增长率-0.1% ,非洲2.2%....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萎缩。

如:能源消耗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上涨。

石油、煤等资源开采加剧….(自己发挥)生产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环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危害更大:往往在人们认识到问题之前,它本身已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安全限度。

从而造成过度开垦、森林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工业污染造成…的后果。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p71. 苏联学者两种不同观点。

(1)区域学派。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3年萨乌金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②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③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课本观点: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医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经济地理学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包括:(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①农农业地理学、②工业地理学、③交通运输地理学、④商业地理学、⑤信息业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p341. 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理论:(1)古典区位论和(2)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包括①杜能农业区位论、②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第三节要素投入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38-p47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1.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 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 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 越大,说明交 通网络越发达。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n A D (D 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iijjm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 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 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 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2、 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4、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度) =E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 V(B 表示交通网连结 城韦审右M 城市询感S12-;减十—立土丄乂貫广盘士空|可羊卡 V望—莊J 可再生罷源(如水能) (非再生能慷(如煤巔「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卿如太阳能.凤能,生物质能) (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科・油页岩,油砂)'煤制話一冼煤」焦炭”煤气二我能源*石油制品一肓油,煤油■柴油F 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氢能*余热」沼气 > 蒸气等L I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最古⽼的经济地理⽂献是:《⼭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分迅速,成果⼤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兼顾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法、各种研究思维⽅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学科。

(⼀)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的⼀个分⽀。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般原理。

如关于⾃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式和技术⽅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的形成与发展、⽣产地域分⼯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法,并⽤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及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条件:区位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距离:以运费、时间、便利程度(或舒适程度)来表示的两地之间的距离。

经济距离主要受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和设施改善的影响而变化。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门槛人口(数):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满意人: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经济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人”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较高的消费水平以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变。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这种最佳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其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集聚机制: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的将互相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之中,组成一个统一经济实体的控制和支配过程。

经济区: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自由流动、各种经济组织自主选择区位和发展空间组织系统,以及地方市场发育的综合结果,是一种经济空间组织的型式,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异的表现。

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梯度推移学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如果区域的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先进的兴旺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

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以高梯度区域为主,然后,通过城市系统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方”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欠发达的“南方”区域产生不利(极化效应)和有利(涓滴效应或淋下效应)的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区域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

库兹涅茨法则: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P181P154图!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填空题1、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2、集聚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3、胡佛把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4、中心地三原则: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5、泰勒认为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公司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6、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的三个问题: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7、折衷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8、跨国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集中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9、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一体化生产型10、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11、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12、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状,工业、商业、服务、城市;线状,交通、通讯;面状,农业1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1.简述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和缺陷答: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

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

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

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如:房地产泡沫),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

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

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经济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

通过行政、法律和管理手段等,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直接投资: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

2.试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主导产业处于支配地位。

通过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就能影响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

由于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3简述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二者的区别与联系117答: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试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213答: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特征: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特征: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 其效果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人们开始储蓄, 为资本循环提供条件,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

3.起飞阶段,特征:经济增长发生质变,持续、高速的增长,开始起飞。

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有一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的增长;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的部门间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成熟阶段,特征:经济增长的速度将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

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5.高额消费阶段,特征: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水平有了更大提高。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经济生活中出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特征:物质生活需求得到高层次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5.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