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13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Economic Geograph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该课程能够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
(三)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知识点: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2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知识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本章小结重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难点: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绪论
03
区域与空间经济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的定义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 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结 构、地域特色和相对独立性,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
发展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各 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流动、聚集 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系统。
区域经济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基础
0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空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
支撑,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前提。
空间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02 空间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区域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的相互促进
03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经济地理学者参与城市规划,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建议,提高 城市运行效率。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分析城市内各产业的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产业布局政 策提供参考。
城市交通规划
研究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关系,提出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缓解城市 交通拥堵问题。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产业转移与升级研究
人力资源
指一定时期内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口总和,包括劳动者的数 量和质量。
环境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自然景 观。
社会环境
指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城市、 乡村、社区等。
生态环境
指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本文档提供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复资料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
-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
- 区域划分和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规划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3.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差异
- 全球产业链及其演化
- 跨国公司与跨国投资
- 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治理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4. 城乡差距与农业地理学
- 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 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点
-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原则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匹配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的概要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等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祝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绪论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 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 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 《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 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
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五藏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
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
版(1994)
分布和扩张。
马西(D.Massey),《劳动空
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
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
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 第二版(1995)
归纳总结: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 动的空间方面;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第12章区域旅游规划 ppt课件
PPT课件
1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规划区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是旅游规划的纲要,它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提供市场、项目设置、环境布局及服务功能等行业要求, 从而使所规划的项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实现经济、社会 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发展
PPT课件
1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特征
PPT课件
8
§3 旅游规划内容
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要素
旅游吸引物及活动,包括能吸引游客的所有自然文化资 源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活动
住宿设施,包括宾馆、汽车旅馆、旅社、膳宿公寓、野 营地以及旅游车营地等
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交通设施和服务
其它基础设施 社会因素
PPT课件
9
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要素
PPT课件
1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问题
与市场需要密切配合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未来趋势,也要确究 旅游区内旅游集散的辐射面,从而预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方向
注意“可进入性”,把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关系作为规 划
的重要部分 要有“新奇性”与“舒适性”
PPT课件
1
旅游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区域旅游规划
§1 旅游业概述 §2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 §3 旅游规划内容
PPT课件
1
§1 旅游业概述
旅游活动(如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设施和旅 游商店,组织旅游机构,接待游客和进行有关旅游宣 传等)有关的一切企事业活动,统称为旅游业
按照我国目前情况,涉及旅游的企事业部门包括旅行 社、旅馆膳宿供应、交通、通信、银行保险、游览娱乐、 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旅游商品以及医疗卫生、公安海 关等部门
经济地理学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演进机制:政府、市场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法则 • 霍夫曼定理 • 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区域空间结构 • 基本要素 • 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区域城市对称 • 演变:弗里德曼、陆大道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空间近邻效应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 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 竞争压力 • 战略与方法:横向、纵向、多样化 • 空间增长 三个阶段 • 企业空间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 沃茨 市场区扩大模式 • 泰勒 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 哈坎逊 全球扩张模式 • 迪肯 全球转移模式 • 三、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 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顾客部、矩阵
• 二、区域经济联系 • 空间相互作用:前提条件、测度 •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要素禀赋、新贸易理论、竞 争优势理论 • 区域合作理论 原则
• 三、区域经济差异 • 影响 • 可控性分析:必然性、可调控性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途径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 • 科技进步 • 跨国公司 • 国家调节经济 • 国际经济协调
• 四、区位行为主义分析 • 史密斯 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 普雷德 行为矩阵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区位论
• 一、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 • 中心性 C=B1-B2 •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下限 • 中心地等级
•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 二、零售业区位论 •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 零售业空间模型:核心部、边缘部 • 零售引力模型 概率引力模型 • 三、服务业区位理论 • 对象 • 区位选择: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经济地理学 学习指南
《经济地理学》学习指南《经济地理学》课程目前主要以李小建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结合国外学者编写的《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Analysis 》、《 Wirtschaftsgeographie 》、《 Human Geography 》等相关教材。
同时,教学组还编写了《经济地理学》讲义(初稿)。
自编讲义在基础理论方面突出了全球产业转移、区域间分工与合作、新产业区、跨国公司与现代服务部门区位选择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地理前沿问题的讲授,在研究方法方面突出了遥感、 GIS 以及其他现代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根据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在继续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传统问题的同时,突出了对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
更重视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引入,重视以地理学基础理论为依托展开对经济现象空间结构的分析,重视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创新和 PRED 等现代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
课程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组提供给学生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经济地理杂志、网站等扩充性资料成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帮手。
此外,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1-3 份课程小论文,论文一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扩充性资料基础上完成。
因此,经济地理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参考文献的过程。
学生不仅由此学习经典理论和文献,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扩充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课程组编写了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和实习中重点注意事项要求,并提供了实习基地的相关网站链接,以保证学生在基本了解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参与实习。
本课程的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安亭新镇、大众汽车公司、上海 F1 国际赛车场、崇明岛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doc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宄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宂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IX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耍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屮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15章区域环境规划
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划 分为一二、三类大气环境功能区。
区域水环境综合防治规划
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 和措施所做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 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 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 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 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
各工矿企业生产用水的集中取水点为工业用水区。灌溉 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用性作物的集中取水点为农业用水区。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土地资 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 划。
根据区域主要灾害类型进行区域灾害影响分区
各分区内经济活动类型和强度的限制规定
确定各分区内灾害防御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灾害预测预报措 施、灾害防御工程措施和灾害防御的应及对策和政策保障措施等
对未受污染的源头水以及国家、省、市己法定的自然保 护区水域.均可以为水环境功能区,执行Ⅱ类标准保护。
生活饮用水区 标准值的制定依据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基准。对集中式供 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可核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 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
区域水环境功能分区
渔业水域 其标准值的制定依据以保护水生生物为基准。我国管辖 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与洄游通 道和鱼、虾、蟹、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均可列为 本功能区。 风景游览区 可分为人体宜接触的游泳区及人体不宜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环境功能综合分区体系
重点环境保护区 一般指区域中风景游览、文物古迹、疗养、旅游和度假等综合 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地区 环境保护区 主要是以居住、商业活动为主的综合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 污染控制区
经济地理学
李俊杰整理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空间方面(区位与布局,空间组织和发展及其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的区域尺度越来越大;②研究企业组织尺度从简单到复杂③研究的思维方法多样化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影响因子⑴投入要素: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等⑵区域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⑶交通要素:交通线交通流人和物质的移动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可能不同。
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度就很高;相反,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其影响则相对较小。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也是劳动力最密集的地方。
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劳动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或者产业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武汉大学刘艳芳 经济地理学课堂讲义
《经济地理学》参考教材: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两个角度)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
(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由李小建所著的一本经济地理学教材,其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的复习要点的总结。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理条件论、开发中心论、扩散论和短缺地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机制。
第三章:城市与产业区位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和产业区位的关系。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产业区位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第四章:交通与运输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运输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对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区域经济地理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发展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也能够改变地理环境。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第九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发展受到人口、产业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十章: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一本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地理学
近年来,在快速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出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一味“做大做强”,纷纷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为了满足城市扩展用地的需要,许多地方政府牺牲耕地剥夺农民利益,大规模圈占耕地,出现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由此带来城乡对立,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城市土地无序扩张是城市化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城市蔓延扩张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方已经用完了1997~2010年的规划用地指标,甚至出现严重的透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的现象,对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出现“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违法走”的现象,规划“红线”实际变成了“弹簧线”,土地违法案件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简称“两规”)不协调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方面。
.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用地供需矛盾尖锐目前全国共设有660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①,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大体上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全国城市土地面积2000年为2.24万平方公里,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200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①,年均增长8%左右,远远超过城市化的速度。
并且,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产业园、软件园、物流园、大学城等多种形式,大量圈占土地,占用了不少耕地,导致土地资源透支,难以在数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用地需求。
2.城市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用地大规模外延扩张的同时,我国城市已占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却非常低下,绝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的闲置或废弃地。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有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占建设用地的7.8%,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明显高于亚洲近邻国家和地区,例如去年北京市经清理后,仍有占而未用土地144平方公里,按建设用量10年也用不完①。
第13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
(二)城市发展单一条件或潜力的定量分
析方法 (三)城市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综合评
价方法
(一) 影响城镇发展的条件与潜力的因素
1.创新因素:①新产品;②新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技术创
新;③市场创新;④资源创新;⑤体制创新
2.集聚因素
3.区位因素:一类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类由于人类建
判断矩阵不仅可以直观地查明各城市发展条件与发展 潜力的相对优势,而且可以作为AHP 方法的中间成果,继 续作进一步的分析。 有时需要作更详细的划分,则可在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插入2、4、6、8 四个等级,成为9 个等级的划分标准。
更多方法
单要素的城市发展条件与潜力分析,可以 采用更多的数值或非数值方法: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各城市该项指标数 值系统的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 ——以其累计值或平均值为分母,除以各城市 指标数值,得出各城市所占的百分比等等,都 可以揭示其差异。
(三) 城市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单一指标评价,只是说明各城市在某一 发展条件或发展潜力上的差异性。综合评价 是在多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得出 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分类等级。
1.加权综合指数法
加权综合指数法,是在确定等级数值及与之相对应的 加权值的基础上,相乘相加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计算步 骤如下: 第一步:对已划分的等级赋值 第二步:把各城市、各要素划归所属的等级 第三步:对各要素赋权重值(可以采用专家会议方式或 Delphi法评定) 第四步:计算各城市指标加权后的综合评价指数H:
1.提出假设:根据文献评述,提出假设 2.数据获取和变量选定: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好;回
归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有关的11 个自变量
武大刘艳芳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PPT课件
第22页/共41页
§1 经济活动特征
❖ 经济活动空间形态特征
由于经济活动自身生产和经营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区位 条件的需求,导致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组织中 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具体表现为点、线、面等空间 形态。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往往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活 动强度、联系与空间扩展特点。
第3页/共41页
§1 经济活动特征
1.2 经济活动过程
经济活动的 一般过程包 括四个阶段, 即生产、流 通、交换和 消费,四个 阶段相连接 构成完整的 经济循环
第4页/共41页
§1 经济活动特征
1.2 经济活动过程
线性经济活动形式 :其特征为“资源—生产— 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 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资源的消费获得
合计 200 100 200 40
地域分工后小麦与布匹的生产效率
小麦
布匹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 产量
加拿大 200 200
英国
200 80
合计 200 200 200 80
第15页/共41页
比较优势理论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美国和欧洲国际贸易前后以劳动时间计的比较利益
国际贸易前 国际贸易后 比较利益增加
• 管理不好,规模不可能做大。要想上规模,先得上管理。
中国的传媒、会展、文化教育、汽车、假日、手表、彩电 和新兴手机,由于规模肆意扩大,被称为“中国八大不经 济现象”
第19页/共41页
§1 经济活动特征
❖ 经济活动集聚与分散
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征是指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 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 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 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 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 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殖链相互联系的经济联系特征,即通过经 济活动的集聚促进集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生产上和经 济上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滞后发展模式
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 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 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 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 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 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 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一般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 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其中也包括工、 矿企业内部职工生活用水
在规划时,可按万元产值用水量和远景工业产值进行估算, 也可按趋势法和相关法进行预测
城市市政公共服务用水
规划时按占城镇总用水量比例(10%~20%)估算
§2 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模式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 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 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 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 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 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一维空间线路,如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 二维空间线路,如航海线路 三维空间线路,如航空线路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运输线布局规划内容
确定运输线路的走向 选择运输线路的类型 确定运输线路的技术标准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运输线类型及技术指标(铁路)
综合运输网构建
运输线类型及技术指标(内河)
综合运输网构建
运网中的点
运网中的点是指线路终端的港、站和枢纽。线路的 运输作用是通过港、站、枢纽实现的。根据输送功能的 差异,运网中的点分港(站)、枢纽(单一运输方式的 枢纽)和综合运输枢纽三个等级规模。
综合运输网构建
综合运输枢纽的类型
铁路—公路运输枢纽
主要由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组成。其中铁路枢纽为骨干,公 路担负为铁路枢纽集散货物和输送旅客的任务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概述 综合运输网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 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 运网,是交通运输点和点的连线的集合。
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线
运网中的线是指运具借以运行的天然的或人工的轨 道或轨迹,是运输发生的基本因素之一 。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港口在城市建设上的要求 : • 港口位置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尽量避免将来可能 产生的港口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 港区作业布置应不妨害城市卫生、不影响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安全 • 城市客运码头应接近市区中心,应布置在城市生活居住区以外的 地区 • 港口布置应不截断城市交通干线,要与城市取得方便的交通联系, 并保证城市有水陆联运的条件
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在选择港址时,必须满足港口技术上和城市建设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港口本身的技术要求: • 港口位置应选在水深及海(河)岸稳定外,风浪小,没有或很 少冲刷淤积,并有适合的流速及良好的地质条件 • 港口必须有足够的水域面积 • 港区要有足够的码头岸线及良好的避风条件 • 港口陆地面积必须保证能够布置各种作业区及港口的各项工程 设施,并有继续发展的余地 • 港口位置应使建港工程造价及以后的经营管理费用减少到最低 限度,并有方便的水、电、建材等供应条件
排水规划
区域排水规划步骤
污水量预测
按用水量的80~85%计,或工业污水和和生活污水分别计算
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地形和水网划分排水区域,确立排污管走向,断面, 泵站位置
污水处理厂设置
一般选择距城镇工业区一定距离的河流下游,经物理、生 物、化学等方法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入河道
排水规划
§1 基础设施的特征与作用 §2 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
§3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4 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5 区域电力规划
§1 基础设施的特征与作用
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 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 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 会性服务设施。
• 通过城市的铁路线,最好布置在城市绿带里 • 尽量减少铁路和城市道路的交叉 • 铁路的布置应有利于观瞻和改善社会主义城市的面貌 • 应避免妨碍城市的发展
综合运输网构建
城市对外交通布局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a— 过境公路交通引出,从城市外 围通过,车站设在城市边缘入口处; b— 高等级公路宜离城镇一段距离 ,用入城道路与城镇联接; c— 利用大城市的交通干道作为对 外公路的交通联接线时,应与城市中心 区相切,不宜过于深入; d— 中心区外围设有环路的大城市 ,利用环路使过境交通不穿入中心区; e— 特大城市以公路组成的外环路 ,可兼作为城市近郊工业区之间联系的 交通干道; f—公路与城市道路自成系统互不 干扰,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联接 。
需电量预测
一般采用增长递推法、单耗法、综合分析法等预测区域总用电 需求量。
区域电力规划内容
电源建设规划
电源一般分为火电、水电、核电以及风能、潮汐能电站等。我 国电力行业应优先发展水电,适当发展大型火电,积极发展核电 和其它电能。
电网规划
输变电网按其电压等级可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电 压越高,输送容量越大,距离越远。因此,一个地区的电网结构 要根据负荷量的大小和输送范围选择适宜的主网架和送配电网络。
区域排水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综合利用问题
水资源是一种多用途的资源,兼有航运、发电、灌溉、供水 之功效。供水规划应在水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安排供需平衡 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否则会形成抢水现象
开源节流,合理用水
• 向地下要水 • 海水淡化或用海水 作为冷却水 • 跨流域调水
• 建立水源工程,修筑水库, 扩大蓄水量 •人工降水 • 污水再利用
基础设施的作用
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基础设施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大,劳动密集型的部门, 投 资的60%左右成为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40%左右转化为劳 动者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基金。 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半军事性质,要直接为军事服务
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即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发展这 一总目标所确定的基础设施与直接生产部门的建设优 先次序和投资比例上的战略筹划与安排。
农村用水
农村用水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总的用水量。 其中以灌溉用水量所占比重最大 在规划时,可根据各种作物的灌溉定额乘以种植面积得出灌溉需 水量
给水规划
区域给水系统规划内容
水源规划
一是指地表水,包括江河水、湖泊水以及海水等。二是 指地下水,包括浅层水、承压水、裂隙水、岩溶水和泉水。
三种模式的比较
§3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任务是: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 网指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以及区内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 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 秩序地构筑地域综合运输网。
机场在城市中的布局要求
• 有充分的机场地,合理设置跑道位置 • 考虑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 • 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既不影响城市环境 • 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运网系统——类型
• 单一径道网络
• 树状网络
• 回路网络 • 格状网络
运网系统——通达性
运网的通达性(运网的功能),取决于交通网中点 和线的数目、组合和空间连接状况。衡量运网通达性的指 标很多,比较常见的指标有运网密度和运网连接性。 运网密度是衡量地区交通运输发达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是地区各类交通线路的总长度同地区总面积之比值。
区域电力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从持续发展角度规划电源建设
从持续利发展的角度,合理安排水电、火电、核电、风能、潮 汐发电的比例。
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
基础设施的特性
长期性 基础设施施工周期长、消费周期长、效益回报期长 间接性 基础设施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性,其投资效益往往分散体 现在其服务对象的效益上,这种间接效益远远超过直接效益。
基础设施的作用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一个现代化社 会的物质生活丰富程度 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官
排水规划
区域排水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治理
• 搞好水土保持,建立水源涵养林和水源保护区 • 要治理污水,采取厂内治理和城市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
给水规划
雨水规划
污水规划
§5 区域电力规划
区域电力规划内容
现状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包括发电厂、变电所及输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规范、位置和接 线方式,运行的经济性,扩建、改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用电负 荷的负荷结构、负荷分布等。
同步发展模式
同步发展模式,指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 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 经济学家纳克斯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人,他于1953年 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 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 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 行平衡增长战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困是由于经济 落后、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过低,需求方 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贫困恶性循 环,这就是所谓“纳克斯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