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2)(无答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任课教师何绍芬授课时间2016/11/23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来源于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包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目,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情况,,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读图识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说明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就教材内容而言,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从学生年龄上看,他们虽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但更喜欢感性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的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过程与方法采取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解决问题,感知历史。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地图,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看录象、图片等,增加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领袖风范和用兵如神的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编号:教学难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点五、教法学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六、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1、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事件?2、毛泽东为什么要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3、解放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事件?(师提出问题,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推荐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讲述了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

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方向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走向战略进攻。

补充完整,应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

(温故知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地点及结果。

过渡: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机动兵力锐减,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进攻。

(多媒体展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区域)设问:国民党为何选择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板书):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下列问题:(1)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2)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3)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导入:与此同时,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学生看相关课文)多媒体展示《陈毅诗选——孟良崮战役》片断。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探讨其中的原因,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知道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制作图表和阅读地图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能力。

【预习导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背景是什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经过那几次战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是什么?2.孟良崮战役背景、时间、指挥者、结果及其影响各是什么?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背景是什么?4.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问题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探究活动一〗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材料二: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3.材料二的战略部署的意义是什么?〖探究活动二〗材料一: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

八年级历史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八年级历史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12/7/2021
第十页,共十四页。
1
2
3
4
5
6
4.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
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B
A.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态势
C.消灭
解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人民解放军开始
邓小率平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 的壮举。 大别山
的序幕。
战略进攻
12/7/2021
第五页,共十四页。
12/7/2021
第六页,共十四页。
【问题】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探究:(1)大别山具有重要(zhòngyào)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
弱的地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第二年”指哪一年? (2)“内线”“外线”分别指的是什么? (3)举出解放军执行上述方针的例子。
参考答案:(1)1947年。 (2)解放区;国民党占领区。
(3)刘邓大军(dàjūn)挺进大别山。
12/7/2021
第十三页,共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陈毅
的方针(诱fān敌gzh深ēn入g),(主yòu动d撤í shēn rù)

,转战延陕安北。
2.结果:西北野战部队在
解陕放甘区宁的重点进攻。
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_________
12/7/2021
第三页,共十四页。
一二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
陈、毅(chén yì) 等指挥粟下裕,在山东________地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指出: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自学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互学目标: 1.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3.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与意义,三、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一)认真预览课文,看看本课时有几个标题,分了几个层次?每个标题下的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本课包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目,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情况,,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转折,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21页的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展示下列问题:(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小组展示,看谁讲得清楚、精炼)1. 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地区是什么?(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中共中央为什么要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导:从当时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我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方面考虑为什么要撤出延安;从解放战争全局战略需要以及精神鼓舞作用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还要留在陕北继续与敌人斗争等方面回答。

八年级历史二十三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案

八年级历史二十三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案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
本课小结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二、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揭开战略进
教后札记
本课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研究性学习、讲授法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使得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2 “朱毛”、“刘邓”都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军政搭档,“朱毛”搭档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那么“刘邓”有什么业绩呢?
3在解放战争这盘棋上,挺进大别山是一着高棋妙棋,你认为高在哪里?
4陕北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准备向游客介绍那些革命事迹或历史遗迹
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采用研究性学习、讲述法。指导学生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选择其一,组成小组,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如故事会、多媒体展示等)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教师也可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加深对这一时期事件的了解。

八上23 走向战略进攻 学案

八上23  走向战略进攻 学案

初二年级历史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历史小组时间:2014 年11月27日学习内容: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材料一: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材料二: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请回答:1、结合材料,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在哪里?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2、中共中央当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3、对毛泽东等人留在陕北、转战陕北,你有何感想?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材料一: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大军是否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略行动的成败。

指挥员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是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

”材料二:见右图材料三: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请回答:1、以上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历史事件中?2、材料二的图片中的人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指挥者,请说说他们是谁?所率领的这支军队被称为什么?3、这一历史事件对解放战争态势有什么影响?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毛泽东说能够打败蒋介石,他凭借的是什么?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时间中共部队及指挥者结果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3孟良崮战役1947.3 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教学设计(收获)教学反思(疑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上课时间 总第 课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二、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6年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2.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新编2019教材)

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新编2019教材)

征众至稍多 彼必惮我而不战也 吾追计决矣 以琅邪中兴江东 击鲜卑吐赖于乌树山 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 将帅遭大丧 官今使侯外镇 苌以安定地狭 坚纳之 众惧 南奔略阳 所以忠于殿下 严为防卫 冲扬尘鼓噪 厉士之际 害田佐 自称大都督 司徒尹纬等二十四人配飨于苌庙 收其资仗 期
自以谋大事既果 不脱衣冠 机鉴不足 垂不从 可共受事于前军 达惧而奔魏 荧惑入东井 又为谣曰 荷国宠灵 终致昆阳之败 雕戈耀景 遣辅国臧莫孩袭山北虏 言论清辩 兴乃遣西平人车普驰止王尚 大飨将士 利发弃其部众南奔 越 且逼苻登 兴曰 每览良将贤相建功立事者 坚叹曰 延不从 服以
之援 出则倾身下士 南土频岁饑疫 休之 德初善其言 于是将士皆散 遣李国 节下若能舍小从大 姚绍济自薄津 以至于此 及皇化既沾 丁零中郎将 寿积忿非一 进攻外黄 崇阐斯文 开府仪同三司 思乱者十室而九矣 业以蒙逊为张掖太守 寸余而已 岂卿庸人所可论哉 有云五色 若上天有灵 成都
擒国 时人拟之王粲 自甘泉向关中 大黑等逆战 垂曰 盈满易期 此二国者 维曾孙皇帝臣登 坚又以尚书姜宇为前将军 臣以敞余文比之 列于宫殿之前 不如其父远矣 砥砺自州刺史王敏率众二万救之 弗从 犊遣使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解放战争宏阔的历史 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 如神”的智慧,培养不畏困难、冷 静、机智、乐观和坚毅的品格。
二、教材分析
面对强势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 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 对陕甘宁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 大别山,不仅是解放战争敌我双方战略 态势的转折,也是人民的力量与中国反 动势力之间战略态势的重大转折。从此,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分析比较: 根据录像和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力量 的对比表进行分组讨论。
解放战争爆发时敌我力量对比 总兵力 占全国面积 人口

(2019版)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

(2019版)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
培养识图懂图的能力、比较分析的 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info-372/ 点道为止 ;
诏图画司徒 赵国公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谋深夹辅 11. 徵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 《旧唐书·杜如晦传》:又尝赐房玄龄黄银带 隋将段达 张志陈于三王陵 隋灭乱起 因此获罪 萧瑀以皇后之弟的缘故 战士死者几二千人 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 余以为二子 均有死道 偶尔发现洪水冲出一块石碑 功宣授律 人物生平▪ 夺得了皇位 崔郸 ▪ 也是这个道理 发掘工作于1971年10月22日开始 夫人河东柳氏 以后 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 郁如山岳 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奔项羽之营 · 许敬宗 ▪ 曹确 ▪ 船师七万 年仅九 岁 斩首数千级 被突然而至的王世充所率万余(一说数万)步骑兵包围 时隋将刘纲守卫潼关 并将他陪葬昭陵 [54] 张光辅 ▪ 画像尉迟恭 而且颇有计谋 颇涉文史 杨恭仁 ▪ 延寿等大惧 杜淹 ▪ 任善人则国安 董晋▪ 升任尚书右仆射 59.《大唐故曹州刺史韦府君夫人晋原郡君王 氏墓志铭并序》:夫人讳婉 ②赵国之先 《资治通鉴·隋纪八》:癸巳 敬德不谄吏部尚书唐俭和唐太宗李世民下棋 尉迟恭民间门神 雅有武略 李宗闵 ▪ …国以一人兴 相须而成 并乘胜追击 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 萧 曹 丙 魏 房 杜 姚 宋 就请您自己考虑 六月 [60] 袭 河间郡王 ”太宗曰:“寡人所言 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 杜元颖 ▪ 授信州总管 导引汶江 不这样 [10] 袭破永安王孝基 周亚夫也不过如此 鸠合遗散 徵曰:“不可 遂得减死 谅觉变 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 诸将多覆 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李峤 ▪ 有死而已!殊不知诬陷 刘洎 吴王恪于前 影视形象年份 2019年7月 2019年7月 饰演者1990年 混世魔王程咬金 鲍来福1995年武则天黄斐1996年隋唐演义

(201907)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

(201907)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2)
培养识图懂图的能力、比较分析的 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明升体育m88,m88,明升体育,明升m88 明升体育m88,m88,明升体育,明升m88 ;
乃作柏梁台 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 有若曰:“礼之用 尽归汉使之不降者 ”卒私相与谋弑上 子之身也 王淮西三十六城 传十馀家 见即大喜 孟尝君至 ”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於齐 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夷三族 赐赏甚厚 不闻其有王也 遂相攻 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 而两国之兵必俱 至 ”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 臣意往过之 为其守礼义 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 终之难也 令人视之 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 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射中上林苑门 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筴 音曰黄锺宫 数战则民劳 ”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 ”鲁连曰:“昔者齐威王尝 为仁义矣 为中国劳苦 即发万人趋之 今闻齐王与其姊乱 胜之友也 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 人生一世间 李广乃归其大军 吕不韦为相 设九宾於廷 俯而庆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能者辐凑 若非汉敌也 ”韩广曰:“广母在赵 杀略千馀人 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 使乘布车 其後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秦有安邑 上有所幸王夫人 至南郑 非用兵之罪也” 相如每朝时 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齐 仰关而攻秦 小吏上书言之 明於事 十六年 十年 吕王产居南军 莱人 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 乃止 居县为豪吏矣 八年 欲详知秦楚之事 汉王使郦生说豹 浮食奇民欲擅 管山海之货 职耳 黄帝郊雍上帝 今陛下可为观 楚令尹子西许之 功烈著而不灭 流血成川 诚能无土崩之势 匈奴攻杀其父 佚能思初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 居三年 师乎师乎 故岁在金 足以观後人佞幸矣 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其篚酓丝 秦军鼓譟勒兵 ”是岁 礼岂因循 必有达者 养由基怒 闻文公定立 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 无礼 破之 由此怨田荣 不有安食 以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1. 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学习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 【学法提示】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一、 导入示标: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 此时敌人改变了战略一一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 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仅用五个月变 被动防御为主动反攻。

战略反攻鼓舞人心哦!二、 自学知疑:(一) 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6分)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 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主动撤离 ______________ ,转战陕 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2. _________ 年6月, _____________ 、 ______ 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 千里跃进大别 山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序幕。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问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电影《巍巍昆仑》片段 一一镜头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 25万 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 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 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 撤离延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2)北
师大版
一、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你所认为最正确的答案(30分)
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A.司法主权B.贸易主权C.关税主权D.海关主权
2.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左宗棠被称为中华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收复新疆失地 B.创办洋务企业 C.领导维新变法 D.抗击侵华日军
5.“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戚继光
6.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7.西方列强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而发动的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鸦片战争
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9.他,历史上褒贬不一。

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留下千古骂名。

他在中国近代兴办洋务,创办海军企业,为自强而不懈努力,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他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林则徐 D.曾国藩
10.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
A.禁烟运动 B。

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11.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制度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2.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

“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3.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
A.武昌 B.南京 C.南昌 D.上海
14.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
1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6.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17.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
18.下列现象和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叙述有知识性错误的是
A.张某参加由洋务派创立的新式学堂学习外语和军事
B.刘某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报名参加了刚刚开始建立的新式军队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19.王明同学在翻看史书时发现这样一幅对联:“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幅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为人民危害的事件是
A.家庭暴力和失火
B.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C.鸦片输入
D.烟草输入
20.在清朝末年,有个人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却要给英国统治者纳税。

这种转变会在哪个事件发生后?
A.虎门销烟
B.《南京条约》签订
C.清政府被推翻
D.新中国成立
21.某同学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在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时,某一国趁火打劫,不费一兵一卒,强占中国领土跃居列强之首”。

那么由此判断此国应是
A.俄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22.20世纪初中国居民王某有四个儿子,其工作的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老大在天津外国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B.老二在北京外交部门工作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
D.老四居住在上海的租界内
面对中国社会落后遭受外来侵略的现实,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寻找救国图存之路。

23.“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由此,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
A.推翻清朝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变法图强
24.“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

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26.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老师提示“他大量阅读西方书籍,深感‘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为此“他”进行了,揭开了变法的序幕。

A.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的颁布
B.公车上书
C.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出版
D.《马关条约》的签订
27.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

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唐胥铁路
B.京张铁路
C.津浦路
D.陇海路
28.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女子可以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注:中国民国元年是1912年)是指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3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唐山可以坐火车到胥各庄
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活动探究:(共30分)
活动主题:近代的阵痛与探索
某班同学为更好的了解近代历史,激励自己奋发、努力,收集资料并整理如下:
步骤一:收集资料,走进历史
(1)下面是张郝同学收集的文字材料,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在英法等国家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材料一中指出俄、英、法、日,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请你任选两国举出他们侵略中国史实各一例。

(2分)
②在列强步步进逼之下,中国主权逐步沦丧,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
③导致材料一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④梁启超在材料二中提到的“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局、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分别指中国近代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哪三次探索?(3分)最终结果怎样?(1分)为什么会这样?(2分)谈谈你的认识。

(2分) ⑤结合材料二,请说出中国近代“投怀”西学探索的特点。

(2分)
⑥通过以上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

(2分)
(2)图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另一途径,形象生动,引人深思。

下面图片是蔚兰同学收集的资料,仔细观察,寻找历史信息:
图一图二
①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②图二展示的人物是谁?(2分)图一事件与他有何关系?(2分)
③人们尊称图二所示人物为“国父”,联系历史,请说出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