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来历
标点符号的来历
标点符号的来历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使用“。
”,“,”来表示句读。
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标点符号使用误区细说同学们,标点符号用法有讲究,你可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哟。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鲁迅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在鲁迅所处的时代的出版界却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一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
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
”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
一句话结束了,应用句号。
汉语中句末不用点号。
那标点符号如何用呢?下面,我给大家举错并改错,教大家如何用标点符号。
一、顿号误用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但,易出现下列误用现象:1、约(概)数间误用顿号: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95年)【点拨】这儿“三、四”是约(概)数,不应有顿号。
汉语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使用
汉语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使用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而汉语的标点符号也随着汉字的发展不断演变。
在古代,由于缺乏标点符号,文学作品往往是连篇累牍的,需要读者自行理解和判断,阅读起来非常困难。
直到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分隔符号来帮助阅读。
1. 唐朝时期的标点符号
唐朝时期,一些有文化和文学才能的人开始使用分隔符号来表示句子的结构。
这些符号包括点、竖线、双点等。
其中最为常用的符号是点,它表示句子的结束。
此时的标点符号还没有概括性的规则,每位作者使用不同的符号和规则。
2. 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标点符号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汉语标点符号的发展阶段。
宋代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如逗号、顿号、问号、叹号等,此时标点符号已经被普遍使用。
在明清时期,标点符号的用法趋于稳定,各种标点符号的概括性规则也逐渐形成。
3.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古代要规范得多,一些较为固定的标点规则已经形成。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包括逗号、顿号、句号、问号、叹号、括号、引号等。
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相对独立的成分,比如并列同等的主语、宾语、状语等。
顿号则通常用于分隔连续的词语或表语。
句号是一个句子的结束标志。
问号和叹号分别表示疑问和感叹。
括号用于补充说明和注释。
引号用于引用或强调某一词语或句子。
总之,汉语标点符号随着汉字的演变不断发展和改变,从唐代的末尾、明清时期的规范,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标点符号的使用逐渐达到一定的规范性。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历程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历程进入20 世纪,现代白话文的使用日渐广泛,人们迫切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新的标点符号。
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
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 年4 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
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
;:?!《》”等标点。
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一一《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
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 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
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 世纪60 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
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
1 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 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
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标点符号
第九节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的沿革♦1、什么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的标记。
分点号和标号两种。
2、标点符号的作用♦(1)表示停顿。
如:♦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2 )表示语气。
如:♦他来了♦(3)表示词语的性质、作用。
如:♦中国青年不错3、标点符号的沿革♦今天使用的标点符号借用于西方书写符号,在清末开始使用。
♦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新式标点符号:,逐步推广使用。
♦1951年国家出版总署重新公布《标点符号使用法》,规定了14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
♦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
1995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共16种。
二、标点符号和语气口气的关系♦1、句末点号和语气的关系♦句末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
陈述语气用句号,疑问语气用问号,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叹号。
表示反问的,根据情况,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2、句中点号和口气的关系♦句中的点号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表示句中一般性的停顿。
可用可不用的时候,用逗号表示强调。
♦(2)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3)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居之间的停顿。
♦(4)冒号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表示总括性的词语之前。
3、标号和口气的关系♦(1)破折号可用来表示说话中断或口气的突然转换、声音的延长或事项的列举分承。
如:♦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么?♦“呜——”火车开动了。
♦环境物理学可分为:♦——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2)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或特别提引。
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三、标点符号和句子结构♦标点符号和句子结构关系密切。
标点符号是怎样诞生的
了客 观 性 和普 世 性 人 们 相信 . 活 .后 世 俗 社 会 中 宗 教 的 复 兴 、 凡 俗 时 间 里 的 意 识 并 行 不 悖 ”
的 新 人 一如 今 “ 造 ” “ 象 ” 制 和 想 大 这 一 问题 的 体 现 为流行 .制 造 中 国” “ 象共 同 “ 、想
样 是 中 国的 问题 .更确 切 地说 ,
( 自“ 国 思 想 论 坛 ” 华 东 师 范 摘 中 .
任 何 一 种 有 价 值 意 义 的 生 是 全 人 类 所 面 临 的 共 同境 遇
:
是 人 的 自由意 志建 构 起 来 的 . 那 在 7 这 个 问 题 今 天 已 经 是 伦 理 个 体 或 群 体 的 个 人 认 同 的 核 心 么 传 统 世 界 中 那 些 有 意 味 的 部 学 、 宗教 学 、 治 哲 学和 思 想 史 成 分 … … 这 里 的 ‘ 俗 ’ 不 是 政 世 并 分 便 消 解 了 . 的 意 义 不 是 我 的 中非 常核心 的 问题 现在 的 问题 人 们 惯 用 的 松 散 意 义 下 的 你
以前 文盲 甚 多 ,少 数识 字 的人 得经 常把 文字 念 给 家赫 拉克 利特 的著作 因为 连写 而 难 以断句 。到 后 别人 听 。 了方便 朗诵 , 为 文字开 始有 了 “ ” 。现 来 , 历 山大 图 书馆 馆 长 阿里 斯托 芬 ( 点 号 亚 公元 前 27 5 在英 文 pntao ( 点 符 号 ) 词 , 自拉 丁 文 年 一 元 前 10年 ) 创 制 出 三 级点 号 : uc tn 标 ui 一 源 公 8 才 中圆 点 、
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
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文书是如何断句的?有没有标点符号?来一起了解吧。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一、萌芽时期——先秦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
这些标点符号以线号为基础,变体有竖线号、横线号、曲线号、折线号几种。
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起分辞的作用,即把不同条的卜辞隔开。
在殷周金文中,标点符号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由甲骨文线号演变而来的勾识号,二短横号和单短横号。
春秋战国时期,除继续使用二短横号,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各种形体的点号,且各号的用法增多,使用频率增高。
春秋末期的二短横号除了继续表示重文之外,还产生了合文的新用法。
先秦是标点符号的萌芽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标点符号种类不多,形体不规则,使用具有任意性。
但先秦时期出现的标点符号,是汉语标点符号的源头,奠定了后代标点符号发展的基础,后代许多标点都是由这一时期的标点符号发展而来。
二、发展时期——秦汉秦汉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比起先秦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秦代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中使用了四种标点符号,二短横号、勾识号、黑方号、圆点号。
汉代使用标点符号更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圆点号、勾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和新产生的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
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
其中顿号、逗号、句号、括号这些标点符号一直到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着。
但其作用与现在有些不同,比如当时的括号起到的是删除的作用。
不仅如此,汉代还产生了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说文解字》中也对标点符号进行了肯定。
三、保守时期——魏晋至唐五代从魏晋至唐五代七百年间标点符号的发展相对标点符号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其中的标点符号很多已经在两汉中见到。
标点符号从哪里来
标点符号从哪里来
标点符号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通用的标点符号,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而是西方的舶来品。
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的标点符号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使用标点符号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方便诵读。
几百年前,文盲那可是遍地开花,少数识字的人经常得肩负起把文字读给别人听的重任。
久而久之,为了方便诵读,文字便开始有了“点”号。
英文的标点符号一字,出自拉丁文, 意思就是“点”。
这些“点”使读者知道哪里需要停顿,哪里则需要加强语气。
点号其实很早就已经在欧罗巴大陆广泛流传,只是用法上莫衷一是。
15世纪印刷术被改良并广泛传播后,印刷界都希望统一标点符号用法。
正是从那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用法纷纷出笼。
逗号、冒号和句号。
这三个标点符号的英文名称comma, colon 和period都出自希腊文。
公元前二世纪,拜占庭一个叫亚里士多芬的图书管理员,给这三个符号取了名。
逗号comma的意思是“割下的一片”,用来表示句中短暂的停顿;冒号colon的本意是“诗的一节”,用来表示句中不短不长的停顿;而句号period在希腊文中意为“回环”,用来表示长的停顿。
据说,感叹号是由古希腊文“IO”一字合成:I在上,O在下。
IO的意思是“天哪!”今天的感叹号形象,是印刷机出现后演变而来的。
摘自《文史天地》。
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
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标点符号作为文字的一部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最初的简单标记,到现代的复杂标点体系,标点符号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演变。
下面阐述中国古代标点符号的发展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
在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问号等。
这些符号大多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如“。
”作为句号的原型,在甲骨文中被刻画成一个小圆圈。
然而,这一时期的标点符号仍处于萌芽状态,数量和种类都相对较少。
二、发展时期——秦汉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和书写体系的完善,标点符号也开始逐步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的标点符号,如顿号、感叹号、冒号等,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献中。
此外,一些学者也开始对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为后来的标点符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时期,标点符号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熟。
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的标点符号,如引号、破折号、括号等,其使用规则也更加严谨和规范。
同时,学者们对标点符号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使得标点符号在文献中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标点符号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
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后来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标点符号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这些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文字和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关于标点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标点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标点符号,是用于书写和阅读中表示语气、意思和结构的特殊符号。
它不仅是书写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展开关于标点的研究报告。
一、历史
1. 古代:在古代,标点符号的使用相对较少。
例如,古希腊拉丁文中几乎没有标点符号,作家们经常在文本开始附上说明。
2. 中世纪:在中世纪欧洲,标点符号逐渐发展起来。
最初的标点符号是“点号”,用于标记句子的结束。
3.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标点符号更加系统和完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种类的标点符号。
4. 现代:现代标点符号在20世纪初得到了发展。
在20世纪初,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的理论被广泛接受,这些理论包括像《芝加哥手册》这样的标点符号指南。
二、现状
1. 变动较小:标点符号在现代书写中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且符号种类和用法一般都是相对稳定的。
2. 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定变动,例如,有些人在网络聊天时使用缩写和拼音来代替标点符号的使用。
3.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由于像emoji这样的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一些人使用它们来表达情感和意志。
总之,标点符号在书写和阅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符号的使用有一定的变动,但总的来说,标点符号仍然是书写和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和文化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标点符号的起源
《标点符号的起源》你们有没有想过标点符号是从哪儿来的呀?这标点符号可就像文字世界里的小精灵,没有它们,文字就像一盘散沙呢。
我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碰到了我的好朋友阿明。
我们在古籍区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一本讲古代文字的书。
打开一看,那上面的字密密麻麻的,都没有标点符号,就像一堆小蚂蚁挤在一起,看得我头都大了。
我就对阿明说:“这古人写字咋没有标点呢?这可太难读啦。
” 阿明笑着说:“其实啊,标点符号也是慢慢发展来的。
最早的时候,人们说话有停顿,可写下来就没那些停顿的标志。
你看,古希腊那时候,人们为了让文字能更好地被理解,就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停顿啦。
” 我好奇地问:“啥符号啊?” 阿明指着书上的一行字说:“你看,像这个点,最初可能就是表示一句话说完了,或者是稍微停顿一下。
就像我们现在的句号和逗号的雏形。
”我们继续翻书,看到了关于中国古代标点符号的介绍。
这时候,旁边有个戴眼镜的大叔也凑过来了,他笑着说:“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古代也有标点呢,只不过和现在不太一样。
比如在先秦时期,就有‘句读’,这就是一种标点啦。
” 我问:“大叔,那‘句读’是啥样的呢?” 大叔指着书上的解释说:“简单来说,句就是比较长的停顿,读呢,就是短一点的停顿。
有的是用小圆圈或者小钩来表示呢。
” 阿明在旁边说:“那古人读书的时候得好好分辨这些符号,不然理解错了可就麻烦了。
” 大叔点点头说:“是啊,不过那时候读书识字的人少,而且大家对经典著作都很熟悉,所以靠着这些简单的标点也能读懂。
”我们又聊到了标点符号在西方中世纪的发展。
阿明说:“中世纪的时候,那些抄写经文的僧侣们可发挥了大作用。
他们为了让经文更清晰,就开始使用更多的标点符号啦。
” 我想象着那些僧侣们认真抄写经文的样子,就问:“那他们都用了啥新标点呢?” 阿明说:“像冒号、分号这些,开始慢慢出现了。
他们一边抄写,一边琢磨怎么让句子的结构更清楚,这样读经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呢。
标点符号,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通识39/林山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中国古代的文字里,有标点符号吗? 应该说,有,但是不常用。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
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
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
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
《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
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
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
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做“句读”。
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
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
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其实在古代,不光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
为什么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呢?学者梁文道先生曾给出过这样有趣的解释: 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
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
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用英文说就是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不需要读那么快。
标点符号的来历_标点使用
标点符号的来历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使用“。
”,“,”来表示句读。
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标点符号的由来
标点符号的由来
河北省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赵文韬
标点符号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标点符号的作用显见功不可没。
郭沫若先生早在1934年就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确实如此。
例如:“鲁迅的《故乡》,不同于”“鲁迅的故乡”,也不同于“《鲁迅的故乡》”,再如,法国的伟大作家雨果,把他的书稿《悲惨世界》寄给一个出版商后,隔了一段时间没有消息,便写了一封信给编辑部,信上只写了一个“?”,那个出版商的回信只有一个“!”。
感叹号的意思是可以出版。
可见标点符号的出现及其不断完善的原由了。
我国最早就有人采用了“离经”的方法。
“离经”,就是使句子之间断开,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可言。
到了汉朝,文人学士重视章法,才出现了“句读”,即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的地方打个点,在句终的地方划个圈,这是我国标点符号的雏形,但还不是现在用的标点,它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无其他作用。
到了明代,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增添了两个专名号,即在人名右边加上一条直线,在地名右边加上两条直线。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一些学者才系统主张和推行新标点的使用。
解放后,对原来和国际上通用的标
点符号加以研究整理,中央人民政府于196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规定了14种,从此标点符号才有了统一的标准,赋予其特定的意义。
写文章,不仅要锤炼语言,还要研究那些无声的语言——标点符号。
否则文章将其不成为文章。
法律、规章制度将任意改变可见没有标点符号的年代那是怎样的年代。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95年前今天,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同Fra bibliotek馆学生引入新标点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 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继《科学》之后,《新青年》成为宣传新式符号的重地,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鲁迅等在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人都为新符号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标点符号
中文标点符号及用法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
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
”作为断句。
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中文标点符号历史在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1919年,胡适与其他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正式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
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
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引号问题简体:先用双引号“ ”,内部如需再引用,再用单引号‘ ’,若再需引用,使用双引号“ ”,以此类推。
直排同繁体。
繁体:先用单引号「」,内部如需要引用,再用双引号『』。
而双引号内部又需要引用,则再用单引号,如此类推。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
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
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 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标点符号的历史
标点符号的历史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
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
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
;:?!——()《》”等标点。
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
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
”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
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
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
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简史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简史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并没有同时发明标点符号。
读文章的人要自己断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产生歧义和误解。
到了汉代,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
在两三千年中,“断句”、“明句读”一直是中国的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宋朝时,已经有人把给文章加圈加点叫做“标点”。
明朝时,有些印刷家为了读者方便,开始在版上刻上句读等符号。
到了近代,中国的知识界又吸收了国外的标点符号,于是出现了中国的标点符号系统。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中国原有的句读等记号的基础上,参照外国的标点符号,设计出12种新式标点符号,在全国推广。
从此标点符号才由作者添加,取得了帮助文字记录语言的资格,成为文字的辅助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将原有的12种标点符号扩充为14种,并对标点符号的名称、形状、用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从此,标点符号更加完善。
转一篇考证文章: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为治史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张,在林著标点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
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
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
《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
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
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
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
中国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文书是如何断句的?有没有标点符号?来一起了解吧。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一、萌芽时期——先秦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
这些标点符号以线号为基础,变体有竖线号、横线号、曲线号、折线号几种。
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起分辞的作用,即把不同条的卜辞隔开。
在殷周金文中,标点符号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由甲骨文线号演变而来的勾识号,二短横号和单短横号。
春秋战国时期,除继续使用二短横号,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各种形体的点号,且各号的用法增多,使用频率增高。
春秋末期的二短横号除了继续表示重文之外,还产生了合文的新用法。
先秦是标点符号的萌芽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标点符号种类不多,形体不规则,使用具有任意性。
但先秦时期出现的标点符号,是汉语标点符号的源头,奠定了后代标点符号发展的基础,后代许多标点都是由这一时期的标点符号发展而来。
二、发展时期——秦汉秦汉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比起先秦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秦代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中使用了四种标点符号,二短横号、勾识号、黑方号、圆点号。
汉代使用标点符号更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圆点号、勾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和新产生的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
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
其中顿号、逗号、句号、括号这些标点符号一直到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着。
但其作用与现在有些不同,比如当时的括号起到的是删除的作用。
不仅如此,汉代还产生了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说文解字》中也对标点符号进行了肯定。
三、保守时期——魏晋至唐五代从魏晋至唐五代七百年间标点符号的发展相对标点符号的整体发展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其中的标点符号很多已经在两汉中见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dòu,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使用“。
”和“,”来表示句读。
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