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如何朗读有感情

【篇一】如何朗读有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染力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染力朗读课文
简介
在教授课文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染力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有感染力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
以下
是一些指导学生有感染力朗读课文的方法。
方法
1. 注重音调和语调
学生应该注意课文中的重音和语调,以便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调和语调。
2. 注重节奏和韵律
学生应该注意课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朗读更加流畅和有韵律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来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 注重情感表达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应该注重情感表达,使听者能够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情感要点,并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4. 注重语速和停顿
学生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语速和停顿,使朗读更加有节奏感和呼吸感。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次练来逐渐掌握适当的语速和停顿。
5. 注重语音准确性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应该注重语音准确性,避免发音错误。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练来帮助他们提高语音准确性。
结论
指导学生有感染力朗读课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注重音调、节奏、情感表达、语速和语音准确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课文内容。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论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牛梅梅《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御用多种朗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是新课标中对于朗读的要求的要求。
而我们平时理解的朗读,一般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朗读是一门艺术。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倾听一次演讲比我们自己默读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俄罗斯有一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语言粘住孩子心的本领,而且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本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使其获得这种本领的一个环节。
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读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苦恼。
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时候淡而无味、毫无感情流露呢?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想除了语文基础差,朗读技巧掌握不好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表明文章是由于作者情感的迸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经过物态化和物化最终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学作品。
而我们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解读作者溶于其中的的情感世界。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剥开形式符号的物质外观,探寻作者的意象世界。
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注重语言描绘,渲染课堂气氛。
西汉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思是说,人在极度激动的时候能够写出好的文章。
文学创作是这样,朗读欣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引人入胜的良好情境,是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要因素,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如果在适当的时候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写的情景,或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简短的议论、抒情,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处于激动之中,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经过几年的课改,语文新课程理念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期待。
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展现出了许多新气象。
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能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活动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情景朗读法”是指在朗读教学中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想象,去联想,在“以情带声”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为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方法和要求,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教师应该深情范读课文,采用多种手段展示自己最美的声音。
教师范读时,不仅仅让学生听见教师的声音,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神态和动作,特别是眼神和表情的变化,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尽量多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进入情景,感悟课文。
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当然,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把握好句子停顿节奏,才能做到流畅朗读。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田、村、城市、房屋、树木等景物的词语,再让学生读一读。
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流畅,读得恰到好处,并且不读错字音,那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教师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有目的的设计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做到整体感知课文,以便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这样的朗读效果好,那是一种无声的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它使学生入情入境,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朗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感受,一种审美。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感情朗读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情感视野,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里享受语文,亲近母语,提升语文素养。
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励学生尝试读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想朗读有感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
了解诗歌:学生应该先认真阅读诗歌,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诗歌解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及其情感。
熟悉词语:诗歌中有些生僻或古怪的词汇可能会让学生不知如何发音或者理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读音,同时解释词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学生可以试着把自己融入到诗歌情感中,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感受诗歌情感。
比如可以教学生在不同情绪下进行朗读练习,以此加深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把握语速节奏:正确的语速,以及音乐般的节奏感很重要。
教学生如何通过掌握语调、语气、音量、节奏等技巧来表达好诗歌中不同的情感。
反复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同一首诗歌,不断调整语速、语调、音量等因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和理解自己的表达。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尤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学生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课文的内涵。
如何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做到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再是创设情境并能身临其境,第三是有感情并能读出感情,最后是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
标签:熟读课文身临其境有感情品读词句一、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拼音或字典自学生字,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并熟读课文,为下一步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反之,课文都读不通,何谈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因此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并能熟读课文不容忽视,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去评价,真正了解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为更深一层的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创设出好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著名的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讲授的《将相和》一课为例:课前徐老师出示了战国历史时期的地图,并对这一历史时期做了简介说明,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叫战国,当时在中原大地有许多个国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是最强大的,被称为虎狼之国,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比较强大的秦国和比较弱小的赵国之间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引导学生进入了这一历史情境,身临其境使学生更好地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有感情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窦桂梅老师说:“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以及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只是朗读的一种技巧而已,最重要的是有感情。
”有了感情,读书才能读出韵味;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情。
四、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对字词地推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点的词句有画龙点睛之效。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正确朗读课文涉及的不仅是把字读准确,而且还应有感情的朗读。
把感情投入到课文之中,让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间感情交融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读错字,我们努力后很轻松就做到了。
但是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却不那么简单。
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经历有限,有些情感他们未必经历过,他们没有真正体会过某些情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怎样表达了。
2.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联系不上,他们没能很好的进入课文,进入文中的场景,角色。
3.有些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影响,觉得在读书时落泪了,情绪悲伤了是自己懦弱的表现,是件丢人的事。
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要面对,要寻找解决的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多阅读,多体验,丰富教师情感。
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⑶.加大阅读量,反复朗读,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下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何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意写具体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爱护野生动物。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厚意写具体的。
教材简析《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念”,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首先,要注意语调。
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每篇课文有一个基本的语调或基调,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
通过长短、高低、重轻等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其次,要掌握速度。
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
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
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重音也很重要。
在表达感情时,要把重要的词语读得重一些。
重音一般是通过加强声音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
但
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感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他语句轻柔。
最后是停顿。
为了表达情感,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
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变化停顿时间可以增强感染力。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联系词义入情。
通过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其次,要根据环境阅读,例如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中,声音应该放轻、放缓,阅读速度放慢。
最后,体验朗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朗读,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丑小鸭,读出丑小鸭的委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我们日常的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一、选取恰当的课文内容。
选取适合朗读的课文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有的课文适合全文朗读,有的适合段落朗读,有的适合情境朗读,有的适合角色朗读。
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类抒情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就要选择片段朗读,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类重点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课文,更适合于分角色朗读;还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西门豹》《将相和》等则适合于表演式朗读。
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即要严格要求,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首先是停顿。
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的灵活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恰当的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要强调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如果在应该重音的地方不加以强调,或者把语句中无足轻重的词语读得重音十足,就会歪曲原意。
最后要提示语气的升降缓急。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句子可以读得激情高昂、声音洪亮;有的句子却需要轻灵柔和、声音平稳。
因此,在训练中,必须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恰当地处理好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速的快慢缓急。
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愿读、乐读。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在初读课文阶段,用一些巧妙的方式提出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燃起学生浓烈的探求欲望和朗读欲望。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朗读的兴趣会逐渐减少,甚至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研讨主题《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月12日,工作室的成员们围绕“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内容如下:首先找出学生朗读出现拖沓、拉长音的问题:孩子之所以朗读会出现拖沓拉长音的现象,我想首先在读词语时,孩子们朗读的语速和节奏就把握得不对。
再加上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根本谈不上感情朗读。
这种现象低年级更为严重,我觉得读书拉长音的孩子,另外一个原因是本身朗读的习惯很不好,语感也不够丰富,一张口就是拉长音,大声点就把部分孩子带着拉长音了,我们这一篇文章指导完了他不会拉长音,换一篇文章他又开始拉了,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朗读的方法,让他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感悟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
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指导有效朗读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多么、更、一定、非常、特别、十分、那么…….”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抽一个人读一读,让其他的孩子听一听他那个词读得比较重?学生回答后可强调一句:“老师发现有些聪明的孩子已经在这个词的下面做上了重点记号。
”所有的孩子迅速动笔,然后全班同学再练习读一读。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
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
“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
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语文(心得)之有感情的朗读的技巧

语文论文之有感情的朗读的技巧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
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
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
六、注重朗读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
最后,我想说,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情感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让他们通过声音和情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一些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的简单策略:1. 准备阶段在开始有情感朗读之前,学生需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的准备。
这包括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感受,以及查找生词和理解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讨论或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感受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情感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声音表达声音是情感朗读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声音的音量、节奏、语调和语速,以展示课文中所代表的情感。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声音效果,如快慢、高低、明亮、低沉等,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4.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在情感朗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来表达情感,并使之与声音表达相协调。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朗读时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增强情感的传达效果。
5. 引导讨论朗读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所呈现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将个人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联系起来。
通过指导学生有情感朗读课文,可以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简单的策略可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练习和反馈不断完善学生的情感朗读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内容: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集体教研中分享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理解情感表达:在朗读之前,通过讨论课文的情感色彩、故事背景、人物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感知情感,形成对人物、事件的深刻理解。
2. 感情投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投入感情,让他们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导向的阅读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
3. 语音表达: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合理运用语音语调,通过改变音量、语速、语调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通过模仿、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情感表达的语音技巧。
4. 集体分享:在集体教研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分享朗读经验。
每个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体会以及遇到的困难。
通过分享,可以互相学习,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5. 评价与反馈:在分享中,老师可以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
同时,也可以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促使他们在共同的学习氛围中进步。
6. 多媒体辅助: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播放专业朗读者的演绎,帮助学生感受标准的语音表达和情感投入。
这可以作为启发和参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同时在集体教研中,
老师们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学段目标中都出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有关阅读的第二个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有关阅读的第一个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有关阅读的第一个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上述可见,我们不难发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阶段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得好:“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 作为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多种方式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不由自主地在朗读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一、在空白中激情作者所写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空白。
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领学生填补空白,与作者思想沟通,产生情感共鸣。
有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生1: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2: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得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3: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师:呵,能听懂鸟语,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看,填补空白激发了他们的情感,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 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去填充。
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思维、生活与知识积累、情感等,创造性地去填充这“空白”。
在填充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培养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方面的表达能力,理解、感悟和记忆文学作品,进而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真正掌握和运用这种技能,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正确把握文字的意义和情感朗读不仅仅是简单地嘴巴张开,时间长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并能在朗读中准确地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细节讲解、而非简单地粗略解释来引导学生把握文字的意义和情感,进而体会到朗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例如,在朗读敬老爱幼的文章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的语音表现出来,使朗读更加生动。
二、注重训练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是朗读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朗读中应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长短快慢、音高和音调的变化等方面的规范性训练。
老师在指导中可以采用情感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声音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朗读《希腊神话》中,学生可以先了解其中的情节,然后通过加强语音抑扬顿挫、音高音调的变化,让朗读更加充满激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重要的朗读技巧,如整齐明晰的音素发音、把握节奏和反复操练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口吐清辞、反复吟诵、歇歇气、次奏式朗读等,以提升朗读的表现效果。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技巧的操练必须建立在对文字的正确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
四、在朗读中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感受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情感、艺术语言和音韵美感,开启学生的艺术感受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朗读《庐山谣》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意会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展现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魅力。
小语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朗读

小语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朗读在小语教学中,情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的掌控能力。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技巧成为了老师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技巧:情感理解、语音纠错、情感表达。
一、情感理解情感理解是情感朗读的基础,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才能够真正表现出文本中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对文章整体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每个单词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含义。
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感分析表的方法,将情感词汇和其对应的情感类别制成表格,让学生通过感官触觉、视觉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对情感表达的理解。
二、语音纠错语音纠错是情感朗读的重要环节。
在情感朗读中,语言的流畅度和语音的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发音,或者语音语调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效果。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语音纠错,帮助他们排除掉有模糊发音、重音错误等各种语言问题,从而提升在情感朗读中的声音优美度和流畅度。
三、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情感朗读的核心,它需要学习积累和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镜子朗读等口才练习方式,让学生模仿自己、模仿同桌或者是阅读材料自己进行朗读,渐渐地提升各种情感表达的能力。
另外,老师也可以设计情感表达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情景表达等活动,从而让学生从多维度的角度去感受情感表达,进而提高情感朗读的水平。
总之,在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成为了开展有意义教学的重点之一。
只有通过对学生情感理解、语音纠错和情感表达的细致引导和培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在小语教学中情感朗读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掘各种文本信息,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归属感和(学习)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
可事与愿违,并不是所有的一线语文老师都能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得娓娓动听。
有的朗读一字一顿,像老牛拉破车一样缓慢、沉重;有的自始至终都是大声的、快速的朗读,开始让人觉得精神饱满、铿锵有力,可一节课都是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语气,听的人就会觉得像看到了泛滥的洪水一样,压抑、紧张、恐惧;有的朗读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时而如无声的细雨滋润万物,时而似飞泻而下的瀑布气宇轩昂,时而如潺潺的溪流趟过山石,时而又像汹涌的海水拍击海岸……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在品一杯香茗,又像在欣赏一部感情曲折的电影,情感也便随着课堂上的情感或沉醉、或飘逸、或深思、或歌唱……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教师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如何才能实施这一步骤,实现这一目标呢?接下来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理解重点词语指导有效朗读
在课堂上,常听老师这样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的语气读出来”。
可是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怎样才算读出了感情,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也没有认真的体会,情从何来呢?有的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
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如果有一些效果的话,那也是勉强的“皮笑肉不笑”的感觉。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大声的朗读就是有感情,在课堂上就声嘶力竭的朗读,让听的人十分难受。
由此我深感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
正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
同时,引导学生想象“轻轻地打开大门”门开得快还是慢?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够想象门开得很慢。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读的慢些。
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多么、更、一定、非常、特别、十分、那么……”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抽一个人读一读,让其他的孩子听一听他那个词读得比较重?学生回答后可强调一句:“老师发现有些聪明的孩子已经在这个词的下面做上了重点记号。
”所有的孩子迅速动笔,然后全班同学再练习读一读。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念情感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在头脑中构现出相应的画面,理解文章内涵,受到情感熏陶。
如“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在读通顺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果园,看到了黄澄澄的梨,大大的菠萝,红红的苹果,把树枝压弯了的橘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果园里到处都弥漫着香香甜甜的气味……你闻到了吗?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这种感觉读一读。
三、层层推进让朗读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
“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
首先,让学生做到字音准确,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轻声、儿化、变调正确。
其次,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读通顺。
还可以让学生要交流朗读体会。
抽一些同学个别展示,其他同学评议,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
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再现文章的内容,自然就能用朗读表达文章的情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对学生的朗读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的情景-----温馨、祥和、热闹、喜庆。
而小女孩给我们年龄相仿,本该和我们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温馨的节日,她却饥寒交迫死在旧社会的大年夜,有了生活体验就能把我情感的基调,感情也就读出来了。
五、借助媒体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运用视觉、听觉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如《葡萄沟》一课中“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一段。
先课件展示一个个凉棚。
再介绍在夏天时火辣辣的
太阳炙烤着大地,而我们却站在这样的凉棚下面感觉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回答:凉快、凉爽、舒服、浪漫等感觉,师引导学生带着个这些词语读读句子。
接着引导:快抬头看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葡萄都有哪些颜色的?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句话。
接着问:想不想看看这些葡萄?师接着展示图片,让孩子通过画面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后,教师继续引导:读了文字,欣赏了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赞美这些葡萄吧!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最后带着感情朗读这一段,效果可想而知。
六、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的对:“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
”少年儿童,可塑性很强,最容易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
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针对课堂情况适时示范
如窦桂梅老师在《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她是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
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珍珠鸟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
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
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激情引导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
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描写周总理批阅稿子的一段,他指导学生读了六遍。
第一遍:总理是怎样批阅文件的呢?生读……
第二遍:师问:读完这长长地一句话你能把它浓缩成一个词吗?生说:认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等,老师说:“带着这些词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第三遍:总理如此认真、细致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到那一个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天晚上的第一人文件只见他,读……
第四遍:夜已经很静了,人们早已睡了,而总理还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晚的第二份文件,读……
第五遍:夜更深了,只听时钟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总理揉揉眼睛继续审阅文件,读……
第六遍:夜色阑珊,东方发白,周总理拿出今晚的最后一份文件,读……
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讲解,学生对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敬佩之情却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升华。
七、老师的表情、手势朗读指导时的引导和运用
如果把课堂上朗读的孩子比喻成一个乐队的话,老师则要扮演指挥的角色。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调控课堂上学生朗读的速度、节奏、轻重和高低等。
如:读到表示“愤怒”的意思,就瞪
瞪眼;读到很活泼、俏皮的地方就撅撅嘴、斜斜眼神;表示声音越来越高、气势却来越大,教师可以双手摊开、手心向上托举;而手心向下、双手向下压就表示声音读的低沉;老师身体前倾表示亲切、轻柔;直起身子、昂首挺胸则表示自信、豪迈。
这样以直观的引导,让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感,师生之情溶为一体,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备课要备朗读
在备课之前,教师要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也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听录音或在网络中的“情景朗读”、在线朗读等,让我们的朗读更准确、更规范、更有感染力。
总之,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好处,我们就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