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中增加支出标准的合理性分析——基于悬崖效应的视角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评价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作者:张开云梁雅莉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
农村低保制度在我国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低保制度研究已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的一大主题,各省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效果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模型与评估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省域差异明显;背景、路径、目标差异性与协调性会影响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绩效;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绩效不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村低保;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开始在上海试点,1999年颁布《城市居民低保条例》,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低保制度至今已在我国实施20年了,作为“最后的安全网”,农村低保制度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制度的覆盖人数不断扩大,且实现了跳跃式增长,2007年农村低保人数更是达到了123.86%的快速增长,至今已覆盖5305.7万农村人口。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能看到较多的农村贫困家庭。
那么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贫困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不能令人乐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不佳,贫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因此,深入细致地对我国各省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综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正迎来春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国学者关于社会保障领域方面的绩效研究在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方面较多,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绩效研究很少。
何晖(2010)等人关于农村低保制度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指出了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的研究特点:“从研究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对某一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谢东梅,郑传芳,2009),另一类是从整体层面上对制度绩效的定性分析(汪柱旺,2009)。
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探讨
、
目前 我 国 农 村 低 保 标 准 的 基 本 类 型
农 村低 保 标 准 的 确 定 是 一 个 十 分 复 杂 的 过
程 , 定 方 式 也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 目前 我 国 农 村 低 确 保 标 准 的 基 本 类 型 可 分 为 人 均 收 入 型 和 人 口 比例 型两 种 。 人 均 收 入 型 按 标 准 确 定 的 依 据 和 方 式 来
救济制 度 的基 本 区 别 , 农 村 低 保 制 度 建 立 的重 是 要 标 志 。低 保 标 准 怎 样 确 定 ? 民 政 部 在 《 村 社 农 会 保 障 体 系 建 设 指 导 方 案 》中 指 出 : 保 障 标 准 根 “ 据 当地 农 村 居 民 最 基 本 的 生 活 需 求 、 济 发 展 水 经 平和财 政承 受 能 力 来 确 定 和调 整 , 由政 府 或 政 并 府主管 H I公 布 实 施 。 根 据 这 一 要 求 , 地 在 具 ' - ] ” 各 体 实 践 中进 行 了 许 多 有 益 的 探 索 , 得 了 一 些 成 取 功 的经 验 , 文 就 此 进 行 一 点 初 浅 的 探 讨 。 本
的科 学性 与合理 性 。 [ 键 词 ]农村低 保 ; 关 标准 确 定 ; 学合 理 科 [ 中图分 类号 ] 07 [ 献标 识码 ] F4 文 A [ 章编号 ]17 75 (07 0 文 6 1— 15 20 )5—06 0 0 3— 4
农村 低保 标准 的确定 是 现代 低保 制 度与传 统
一
国家 统 计 局 农 村 抽 样 调 查 总 队 通 过 对 全 国 6 7万 . 户 农 村 居 民 收 入 调 查 资 料 进 行 计 算 , 据 食 物 份 依 额法 确定 了 中国农 村 贫 困 线 , 18 即 9 5年 人 均 年 纯 收 入 2 5元 以 下 为 农 村 贫 困 人 口 。 此 后 根 据 物 价 0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
乡 低保 标 准 分 别为 494.6元 /人 /月 、 格 。 以上 种 种原 因都使 得低 保 家庭 家 庭 中的 部 分或 全 部 成 员处 于 劳 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744.0元/人/年 。各级 财政 的城 乡低 产 生 了对救 助和 福 利 的 强烈 依 赖心 年 龄 阶 段 且具 有 劳 动能 力 ,但 却缺
问题 ,导致 “应 退 未退 ”现 象 时有 效应 的产 生 ,让低 保 对 象走 出福 利 公 共 资源 的 极 大浪 费 并 延缓 社 会 进
发 生 ,给 低保 的 动 态 管理 工 作 造 成 依赖具 有重要 的现实意 义 。
步 ; “福 利 依 赖 ”会 造 成政 策 “养
一 定 的 困难 。究 极 原 因 ,一 方 面是
展 阶 段 ,面 临 的任 务 和 形 势 十分 严 福 利 叠加 效 应 ,进 一步 增 加 了 低保 改 革 的 主旋 律 。 “福利 依 赖 ”一词
峻 。最 低 生 活保 障 制 度 作 为我 国 社 制 度 的 “吸 引力 ”和 福 利 依 赖度 。 就 是 在 这样 的背 景 下产 生 并 引发 关
性 保 障 作 用 。根 据 民 政 部数 据 ,截 状 况会 急 剧 恶化 ,产 生 悬 崖效 应 , 为 低 收入 家庭 提供 的补 助 或补 偿 ,
至 2016年底 ,全 国有 城镇 低 保对 象 实 际生 活 水 平甚 至 不 如 吃 低保 的 时 且 这些 收 入 与 劳动 无 关 时 ,这 个 家
障 资源 的 合理 再 分 配 ,缓 解 了社 会 贫 困 的效 果 未 能 充分 发 挥 。福利 依 “福 利 依赖 ”作 为社 会 保 障 系统 运
兼得公平效率——家庭规模和结构视阈下城乡低保标准与救助对象精准识别
低保标准依据不 同的方法划分家庭人 均收入线 , 除
家 庭财产 符合 要 求外 , 若 家庭 人 均 收 入 低 于标 准 线 即可获 得低 保 资 格 , 没有适 当考虑家庭 支出因素。
时体现公平和效率 , 既需要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 提高救助精准性 , 更要对 困难家庭提供维持最低生 存发展的经济支持。但在制度 出台和实践中, 低保 标准 多是 采用一 地一 标 , 家庭规 模 、 人 口结 构 和支 出 水平等微观因素并未考虑 , 在家庭实际经济需求与 低保标 准之 间 缺乏 调 配 。 同时 , 制 度 执 行 是 以家 庭
或正在接受教育 , 以及家庭成员身体正在康复希望 重 新 自立 等都会 增加 家庭 支 出 。 2 . 低保标准缺乏激励和约束效应。当前制定低
保标准, 无 论采 用 哪种 方 法 都 侧 重 于基 本 生 活 费 用 测算 , 得 出 当地 救助 对象 总体 规模 , 省级 民政 部 门也
政策; 张奇林 ( 1 9 6 9 一) , 男, 湖北 洪湖人 , 武汉大 学社 会保 障研 究 中心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主要 研 究方 向为社 会
保 障 理 论 与政 策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中国社会救助 制度 改革研 究” ( 项 目编 号: 1 5 J J D 6 3 0 0 0 9 ) 。
李 鹏, 张奇林
( 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 中心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要 : 从制度重构角度 , 对城 乡低保 标准进 行优化 设计 , 即在原 有 的计 算方 法基 础上 , 嵌入 家庭 微观 因
素, 考虑家庭规模 和结构及支 出水平差异 , 视当 地城 乡 低保 标 准为名 义标准 , 在此基 础上 建立 家庭低 保 标准
低保标准的建模分析
选 择 2012—2016年 吉 林 省 的 相 关 数 据 ,采 用 地 方 财 政 一 股 预算收 入 、年末 常住人 口 、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 、城 市居 民消 费价 格 指 数 、城 镇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城 镇 居 民消 费 水 平 指 数 这 6个 因 素 作为衡 量吉林省低保标 准的指标 ,变量 选择如表 1所示 。 3_2 模 型 建 立
文 章 编 号 :11—5004(2()18)O3—0187—1
1 问题重述 低保是 一种对低 收入家庭 的保障制度 ,在 我国 ,不管是城 市
居 民 ,还 是 农 民居 民 ,只 要 符 合 低 保 要 求 ,都 可 以 申 请 低 保 保 障 。 例如 ,北 京市截 至 2016年 12月 ,北京市 城乡低 保共 有 7.6万户 、 12.68万人 ,其 中 城 市 低 保 对 象 约 4.72万 户 、8.O2万 人 ,农 村 低 保 对 象 约 2.88万 户 、4.66万 人 。辽 宁 省 2016年 7月 1日 ,辽 宁 全 面 提高 了城 乡低保 标准 ,全省城 市低保 平均标 准 492元 /月提 高到 522元 /月 ,全省农村 低保 平均 标准由 3442元 /年提高到 3903元 /年 等 等 。为 实 现 精 算扶 贫 、精 准脱 贫 、高 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的 帮 助 老 百姓 摆 脱贫 困,有效 提高贫 困家庭的生活质 量 ,首先需要 挑选出主要 的 计算 “低 保标准 ”的指标 ,并根据获得 的数据 ,给 出该地 区的 “低 保 标 准 ”,并 给 出合 理 的解 释 (要 求有 分析 过程 及 模 型 )。
2 问题分析 在低保 问题 当中 ,通过 查询相关 资料发现 ,现 如今已经有 多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应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财贸研究2020.9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应研究—基于PSM-DIV方法的实证分析—张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使用2012年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集,构建两期平衡面板数据,基于PSM-DIV 方法,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果进行测量与比较。
结果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低保家庭在未来继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家庭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的城乡与区域性差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贫效应更加显著,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大于东、中部地区。
应重视对于低保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量与识另'],将其纳入城乡低保贫困判别条件,逐步建立起事前预测、事中监测、事后检测的覆盖全过程的动态贫困测量与识另']机制,以有效化解低保家庭先脱贫后返贫的困局;应适度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及区域之间减贫效应的差异性,以确保其在城乡及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与区域的全面脱贫。
关键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贫效应;贫困脆弱性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20)09-0053-11DOI:10.19337/ki.34-1093/C2020.09.005一、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作为脱贫攻坚“兜底”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中国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制度”)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即便如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城乡低保制度依旧困难重重,一方面是由过度识别造成的“保不应保”进而形成的福利叠加①,另一方面是由识别不足引起的“应保未保”从而产生的悬崖效应②,不仅使得城乡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备受质疑,还引发了对现行城乡低保制度贫困测度与识别机制合理性的疑虑$不仅如此,获得低保救助的家庭(以下简称“低保家庭”)先脱贫后返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低保制度是近贫人口的福利悬崖吗?
低保制度是近贫人口的福利悬崖吗?作者:张栋来源:《商业研究》2020年第04期内容提要:未能获得低保救助但贫困脆弱性较强的近贫人口,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且与低保家庭相比,还可能存在救助性福利缺失的悬崖效应。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测量近贫人口的贫困程度,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低保制度是否对低保家庭与近贫人口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悬崖效应,并分析由悬崖效应引起的救助性福利缺失是否造成近贫人口对低保制度参与权与福利加成的不平等。
结果显示:以各地区低保线为基点,近贫人口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线的部分累加至最低工资线与低保线差值的0.2至0.25倍的区间时,存在显著的悬崖效应与救助性福利缺失,参与权与福利加成方面存在不平等。
因此,应将贫困脆弱性纳入到现行低保救助判别机制之中,以此完善对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的测量与识别;同时将存在救助性福利缺失的近贫人口纳入到低保制度,以此化解悬崖效应引起的不平等。
关键词:近贫人口;低保制度;贫困脆弱性;悬崖效应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0)04-0031-09一、引言建国70周年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主体,在减少贫困、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现行的低保救助申请标准,仍旧是以家庭人均收入是否达到所属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简称低保线)作为主要判别依据;然而,近贫人口,即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线的贫困“边缘”群体,他们无法享受低保制度以及其他叠加在低保制度之上的救助性福利安排,成为了低保制度的救助盲区[1]。
那么,以收入为“绝对标准”将近贫人口排除在低保制度之外,是否合理?与已获得低保救助的家庭(以下简称低保家庭)相比,近贫人口是否存在救助性福利缺失?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六成不是贫困家庭,而近八成的贫困家庭没有享受到低保救助,这使得中国减贫的最后一道屏障——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受到质疑[2]。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问题研究
2023-10-28contents •引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现状及问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
意义通过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完善保障制度提供参考,进一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的相关政策、实践案例、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本论文主要围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的问题展开研究。
具体包括: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的标准和程序;3) 认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改进方案和建议;5) 实证案例分析。
研究结构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概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三章详细阐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的标准和程序;第四章分析认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第六章为实证案例分析;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结构VS0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城乡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包括:保障对象为城乡贫困人口,保障标准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资金由政府财政承担,保障措施包括资金补贴、就业援助、社会救助等。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义与特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不断完善阶段。
量化城乡低保标准的调查与思考
06
结论与总结
研究成果总结
成功经验
本研究在量化城乡低保标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包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量化模型,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估城乡低 保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贡献
本研究对城乡低保标准的量化方法和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对提高低保标准的 科学性和精准性做出了贡献。
03
国内外城乡低保标准量化 实践
国内实践:以某省为例
01 02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量化方法
该省采用消费支出指标、恩格尔系数和居民生活水平指数等指标,将 城乡低保标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挂钩,确保 低保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机制
该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定期 对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调整,确保低保标准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02
城乡低保标准量化方法
绝对贫困线
定义
绝对贫困线是指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 也就是贫困线以下的最低生活水平。
计算方法
通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拥有的最低收入水平来 划定绝对贫困线。
特点
绝对贫困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标准,不受社会经济水平、消费水 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稳定性。
05
对策建议与展望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提高数据透明度
总结词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高数据透明度是保障低保标准量化准确性和公平性的关键。
详细描述
通过建立数据质量标准和指标,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数据采 集、整理和分析过程的管理,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低保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公正、公开和透 明。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低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特困人员解决生活困难、保障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救助措施。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问题,即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或户被列为低保对象,而一些确实需要低保救助的人或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帮助。
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一种乡土逻辑的思维方式。
乡土逻辑是指农村地区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亲缘关系,轻公平正义。
在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以亲属关系为基础,亲戚之间的帮助和支持常常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
在落实低保政策时,一些地方政府会倾向于将更多的低保资源分配给亲属关系较多的人或户,而对没有亲戚支持的人或户不予优先考虑,忽视了低保救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是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
乡村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个体主义思维较为突出。
在低保目标瞄准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往往更关注自身的政绩和个人利益,通过拉拢选民和亲属,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收益。
这种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低保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三是重形式公正,轻实际效果。
乡土逻辑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公正的思维方式。
在低保目标瞄准中,地方政府官员更关注低保规定的程序和手续,而忽视了实际救助的效果。
他们通常会将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或户纳入低保范围,以达到提高低保覆盖率的目的,从而显示自己的政绩。
这种重形式公正、轻实际效果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低保资源的浪费和低保目标瞄准的偏差。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不仅造成了低保救助资源的滥用和浪费,还影响了低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的改革。
应完善低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的低保目标瞄准机制,明确低保对象的范围和标准,确保低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应加强对低保目标瞄准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确保低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农村低保对象的瞄准与识别
生 活在 贫 困 线 以下 【 l J 。而 另 据统 立扶 贫开 发与农 村低保 衔 接机 制 乡镇 政 府 。 乡 镇 政 府 采 用 同样 的
计 .0 0年 1月 全 国 共 有 超 过 项 目” 重庆 市 W 县两 村 调查 数 办 法 把 名 额 分 配 到 各 行 政 村 。各 21 在 20 3 0万 户 ,8 0万人 获得 了农村 据 . 40 A村 和 B村 分别 是 国家 扶 贫 行 政 村 在 本 村 范 围 内开 展 申报 工
样 R ND 低 保 资金漏 出 。用低 保户 实 重 。 本 中低保 覆盖 率 C = ( = 村社 会稳 定 的政策 预期 目标 。 际受 到 的低 保金 占区域政 策规 定 1 < ) ( < )986 = .4 , 。 Z/ Y Z= . 6 01 8 应 Y N / 的低 保金 的 比重 来衡 量低 保金 的 获得 低保 的人 中,只 有 1 .%获 48 三 、农 村低保 对 象识别
农 村家 庭 是 基本 的经 济 单元 ,
漏 出情 况 。 这一 比重 S A E ̄ T 得 了低 保 。瞄准 差距 是穷 人 和非 以户 为单 位 发 现 样 本 地 区农 村 低 H R [ = f< ) = 7 . 3 0 05 2 结果 即 穷人之 间参 加 比例 的差值 。 D I 保 实施 同样存 在较 大漏 出 。低保 对 Y Z/ 176 0 = .9 。 T / T =
一
、
引 言
来 确定 .如武汉 大学社 会 保 障研 准 分 析 1 W 县农 村低保 实施情 况 . 20 0 7年 W 县农 村 低保 标 准 为
建立全 民共 享 的社 会保 障体 究 中心邓 大松 、王增 文指 出农 村 系 .就要不 断完 善和发 展农 村最 低 保 对 象 既 要 依 靠 收 入 计 算 的
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与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
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与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
模型
韩旭峰;豆红玉
【期刊名称】《西北人口》
【年(卷),期】2017(038)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现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测算甘肃省近五年的低保标准。
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实施存在覆盖范围广、水平低的不合理现象,仅能满足食品需求的低保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法满足贫困群体的多元需求等问题。
提出低保制度实施要逐步采用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低保标准与多元化需求的有机统一;拓展农村低保资金筹措渠道;充分重视基层工作建设等对策。
【总页数】7页(P113-119)
【作者】韩旭峰;豆红玉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0.61
【相关文献】
1.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J], 刘丽丽;谢东梅
2.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J], 史常亮;王忠平;郑悦
3.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测算与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法 [J], 杨秀丽;徐秋;董博文;陈洪宏
4.江苏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 [J], 李敏艺
5.陕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J], 刘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安华;赵云月【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2页(P35-36)【作者】安华;赵云月【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更深层次和更为复杂与艰难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十分严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反贫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性保障作用。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城镇低保对象855.3万户、1480.2万人,有农村低保对象2635.3万户、4586.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4.6元/人/月、3744.0元/人/年。
各级财政的城乡低保支出逐年增加,城乡低保待遇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逐年缩小。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有效促进了民生保障资源的合理再分配,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福利依赖问题,导致“应退未退”现象时有发生,给低保的动态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究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低保政策本身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等,享受低保人群基本不需要履行义务,必然会增加制度的“吸引力”和公众的依赖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低保与住房、教育、就业、医疗、水电气供应等专项救助和补贴政策捆绑,获得低保成为享受其他救助和补贴的门槛,产生了严重的福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吸引力”和福利依赖度。
此外,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低保边缘户而言,在丧失低保资格的同时,还丧失了叠加在低保资格之上的相关补贴和专项救助资格,生活状况会急剧恶化,产生悬崖效应,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吃低保的时候,这就形成了负向激励,低保户必须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低保资格。
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评估r——基于ELES模型
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评估r——基于ELES模型王倩;毕红霞【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意在为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文章借助ELES模型测算出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三层次理论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农村低保水平偏低,现行低保标准明显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而ELES模型测算的基本型保障标准却可以满足"保基本"的原则.基于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合理制定,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ELES模型;保障标准【作者】王倩;毕红霞【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省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生活救助制度[1],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以下简称“农村低保”)。
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共有2943.6万户、5207.2万人享受到低保。
2014年,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777元/人/年,比2013年提高343元,增长14.1%;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2013年增长11.4%;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70.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82.6亿元,占总支出的66.9%。
该项制度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的农村低保是以“保基本”为主要目标的,保障标准与保障功能仍然欠低,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用ELES模型测算出三层次低保标准,对低保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标准与水平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保障效果,对科学制定农村低保政策提供有针对性建议。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乡土逻辑低保是国家和地方为了保障基本民生需求而设立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其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困难。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执行力度、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问题。
这一问题背后涉及了政府政策、乡土社会逻辑、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问题与政府政策的不同执行情况密切相关。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执行低保政策的力度不够,导致了对低保对象的瞄准偏差。
一些确实需要低保救助的人群未能得到应有的资助,而另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人则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低保资助。
政策的不同执行情况使得低保制度的瞄准性受到了影响,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给实际需要帮助的人群带来了不公平。
乡土社会逻辑也是导致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社会风气、村规民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部分人对低保政策抱有偏见,不愿意向政府申请低保资助。
他们认为低保会被当地村民议论,导致面子问题。
而另一些人则采取各种手段谋取低保救助,甚至有的通过伪造材料、隐瞒收入等手段获得了低保资助。
这种乡土社会逻辑导致了低保目标的瞄准偏差,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未能得到救助,而不需要的人却获得了资源支持。
社会公平也是低保目标瞄准偏差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等因素,导致了低保政策的执行存在差异,使得市民在不同地区的获得低保救助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低保政策的瞄准性,使得低保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了不公平。
针对低保目标瞄准偏差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低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低保政策的瞄准性。
政府需要对低保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低保资金的使用能够真正惠及到需要帮助的人群。
政府需要加强对低保申请程序的规范,加大对申请者信息的核查力度,严格审核低保资格,杜绝冒领等现象的发生。
民政部对“将有一定收入的刚性支出导致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的建议”的答复
民政部对“将有一定收入的刚性支出导致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的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20.09.11•【文号】民函〔2020〕678号•【施行日期】2020.09.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民政部对“将有一定收入的刚性支出导致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的建议”的答复民函〔2020〕678号李莉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将有一定收入的刚性支出导致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的建议”收悉。
您所提建议立足实际,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建设性,民政部将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
现答复如下:“支出型”贫困问题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民政部就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在低保对象认定中统筹考虑刚性支出因素。
2016年9月,民政部等6部门报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0号),要求各地完善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作为主要指标,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家庭贫困程度。
2019年,民政部会同统计局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9〕125号),要求地方认定低保对象时,要根据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收入、财产、刚性支出等情况,综合评估认定家庭实际贫困状况。
今年6月,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民发〔2020〕69号),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有效缓解了重病、重残等支出较大的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困难。
目前,各地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发〔2014〕47号),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如何在支出型困难家庭的认定与救助中发挥党员先锋模特带头作用的研究
如何在支出型困难家庭的认定与救助中发挥党员先锋模特带头作用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10-24T05:30:31.77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6月12期作者:张俊[导读] 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着力抓好兜底补短和政策落实张俊江苏省句容市郭庄镇人民政府江苏句容 212400摘要: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着力抓好兜底补短和政策落实,抓好工作改革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支出型贫困认定和救助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对此类“夹心层”家庭提供生活保障,填补低保人群与边缘困难人群的缝隙,更可以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健全现有社会救助体系。
本篇文章对党员干部在支出困难性家庭的认定与救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支出型困难低保与边缘困难人群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救助一、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概念与认定条件:概念:支出型困难家庭是指家庭中有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家庭成员出现了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等突发性的原因,导致家庭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超出家庭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
认定条件:以镇江市对于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认定为例:(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年均收入低于上年度镇江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从申请之日前3个月内,家庭总收入扣除医疗、教育、康复费用及其他刚性费用支出后,剩余部分月人均收入低于镇江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的;(三)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标准的。
这些家庭经济上入不敷出,生活质量低下,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心理易出现不平衡感。
[1]二、支出型困难家庭与低保家庭的区别:(一)出发点不同。
低保家庭主要是解决贫困家庭对于最低生活需要的需求,而支出型贫困家庭主要是因为支出较大的原因,所以要侧重点放在落实此类人群的医疗保险、教育救助上。
(二)救助的标准不同。
低保家庭的救助标准是严格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来认定。
但是支出型困难家庭往往收入高于这条贫困线,而无法纳入保障范围。
贫困脆弱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贫困脆弱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黄杏子;周云波【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24(45)1【摘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仍还有较大的增进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面临着较高的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其面临的这种风险是否是制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探索增进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具有必要性。
文章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8年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具体探讨了其中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1)以收入相对贫困标准测度得到的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仍较高,且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个体的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
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
(2)异质性分析发现,处在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以及男性居民贫困脆弱性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效应更为严重。
(3)作用路径分析发现,贫困脆弱性的幸福感降低效应主要是由风险脆弱性,即个体应对风险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
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主观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信任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未来信心的增强均能够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总页数】15页(P98-112)【作者】黄杏子;周云波【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6;F323.8【相关文献】1.低保制度提升贫困群体主观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了吗?——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2.社会经济地位、主观幸福感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3.在校青少年阅读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4.工作收入、主观幸福感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2018年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研究2019年第1期Social Security Studies No.l 2019城乡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中增加支出标准的合理性分析s—基于悬崖效应的视角刘央央I’2钟仁耀1(1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2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23)摘要:因病、因学致贫等支出型贫困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贫困类型之一。
学术 界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有效缓解支出型贫困尚无明确结论。
本文在运用贫困脆弱性模型估计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基袖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该制度是否使低保家庭与非低保家庭之间在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上存在悬崖效应。
结果显示,在全样本中无法明确悬崖效应的存在与否,但在较高支出型贫困脆弱性样本组和收入低于两倍低保标准的样本组中,均存在显著的悬崖效应。
由此,应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定对象标准中增加支出标准,将非低保家庭中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关键词:支出型贫困;悬崖效应;低保;减贫脱贫攻坚后期,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1]支出型贫困(主要是因病 致贫)成为当前主要的贫困类型与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
部分地区在城乡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中增加支出标 准以解决该问题,但绝大多数地区并未采取该做法,那么是否有必要推行该做法呢?本文认为回答上述问题 需对该做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及对城乡低保的悬崖效应进行分析。
悬崖效应是指由于受到贫 困线或低保标准的限制,贫困群体无法享受低保制度及叠加在低保制度上的救助待遇,这使低保制度成为贫 困“边缘”群体无法跨越的福利悬崖。
[2]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关于悬崖效应应关注两方面,一是需要明确城 乡低保制度是否对低保对象具有减贫效应,二是需要明确城乡低保制度是否造成了不公平。
两个问题分别 对应可行性与必要性: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如果城乡低保对低保对象的支出型贫困具有减贫效应,那么用它 来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具有可行性;从必要性角度来看,同等贫困程度的低保对象和非低保的支出型贫困对 象因为城乡低保的存在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贫困情况,形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城乡低保的减贫效应成为 研究悬崖效应的核心内容。
一、文献综述已有文献一般从城乡低保制度降低贫困率情况及其对低保家庭未来陷人贫困的概率的影响两个视角探 讨城乡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
第一,从降低贫困率的角度来看,衡量低保减贫效应的直接标准是低保实施之 后贫困率发生了多少变化。
[3]根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测算出我国低保制度实施之后贫困率降低了 0.9%。
[4]但也有学者认为农村低保显著降低了实保样本的贫困水平,促进了贫困群体收人的绝对量增长,但其对于总 样本和应保样本的减贫效果则不太理想,低保制度应采取精准识别机制。
[5][6]第二,对家庭未来陷人贫困的 概率的影响,已有文献主要采用贫困脆弱性来分析。
贫困脆弱性是对家庭未来陷人贫困的概率进行预测的 前瞻性概念,贫困脆弱性研究方法本身具有反映贫困情况的能力,一般认为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指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089)、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9NDJC165YB)阶段性研究成果。
导意义。
[7]有研究指出,城乡低保制度并未对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明显的改善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未来陷 人贫困的可能性。
[8]由此可见,对低保制度减贫效应的研究初步形成多视角、多层面的分析框架,有创见地利用贫困脆弱性 分析方法衡量转移支付制度的减贫效应,使研究结果更具实际意义与前瞻性,为低保的减贫效应研究开拓了 新的研究路径。
但目前研究也存在不足:第一,缺乏有关低保对支出型贫困的减贫效应的研究,我们发现低 保制度对支出型贫困的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尚处于空白,这不利于精准分析低保政策的救助效果;第二,已有研究通常仅考虑低保制度对全样本数据整体的减贫效应,这使得整体结论过于简单。
基于此,本文将城乡 低保制度对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样本类别进行细分,深人了解城乡低保制度减 贫效应的局部差异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城乡低保制度对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最终发现城乡低保制度 的悬崖效应。
因此,本文的总体思路如下:第一,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估计方法的构建;第二,采用倾向得分匹 配方法(PSM),研究城乡低保制度对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减贫效应;第三,对家庭按照不同脆弱程度进一步 细分样本组,对比分析低保对象和非低保对象的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第四,得出相关结论,并为低保制度的改 进提供建议。
二、低保对支出型贫困悬崖效应的理论分析(一)支出型贫困概念与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估计方法1. 支出型贫困概念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估计方法的构建前提是必须明确支出型贫困的概念。
支出型贫困是指家庭成员出现 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等情况,导致家庭刚性支出远超过家庭承受能力,以及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生活水平低于 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生活贫困。
[9][1°]其认为当家庭出现自费医疗、教育支出时,家庭其他必要消费可能 大幅减少,从而使家庭陷人贫困。
这个过程是将家庭视为谋生的主体,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对各种相矛盾的 需求做出复杂取舍的过程,™实际上支出型贫困是家庭基本生活消费与发展型消费(医疗、教育等)的取舍 失衡,它使得家人难以达到亚当•斯密所说的“体面地出现在公共场合”的状态。
由此我们认为支出型贫困 是由于刚性支出的存在,家庭不得不将总体消费水平压低至贫困线或低保标准以下。
因此我们提出对支出 型贫困的认定方法: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扣除掉自费医疗支出、教育支出之后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低于 贫困线标准,则认为是支出型贫困(即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大额发展型消费支出<贫困线或低保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认定方法区别于一些学者及上海、杭州等地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实践对支出型贫 困的认定方法,他们认为家庭可支配收人扣除掉医疗支出、教育支出等大额支出之后的差额,如果低于贫困 线或低保标准,则被认定为支出型贫困对象(即可支配收人-大额发展型消费支出 < 贫困线或低保标准)。
[12]这种方法是对原有收人型贫困概念的“同义替换”,并不能反映出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下的支出型贫困概 念。
[13]因此,本文认为实际救助政策的界定方法只能筛选出陷人“人不敷出”状态的家庭。
然而,弗里德曼 的持久收人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理论指出,家庭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人,[14]即使当前收 人不高,但家庭有可能因为有房产、预期收人较高而采取举借外债或透支信用卡的行动,从而做出不降低或 较少降低家庭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决策,这种情况下家庭也未必会陷人导致生存困难的绝对贫困。
因此,按 照可支配收人减去刚性支出的差额来判定家庭是否属于支出型贫困并不精准。
2. 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估计方法本文对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估计,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的预期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as Expected P〇V erty,VEP)方法。
[15]该方法能够测算出前瞻性的贫困脆弱性结果与特征,且能够克服面板数据 缺失的不足,仅使用截面数据便可以实现对贫困脆弱性的估计。
在相关研究中,贫困脆弱性被定义为家庭未 来陷人贫困的概率,较多学者采用这一方法计算贫困脆弱性。
[16][17][18]用公式表示为:VULht=Pr(ch t+1 =f(Xh,/3t+1 ,a h,eK t+1) ^poor\Xh,pt,a h,eh t) (1)^ht—y(-^-h J^-h J ^h,t)(2 )其中,代表第h个家庭在t时期的脆弱性,指在当前家庭特征条件下未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低 于贫困线的概率。
而未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则表示为当前可观察的家庭特征变量毛■及描述冲击因素 的误差项~+1的函数。
基于上文对支出型概念的界定,本文在计算家庭支出型贫困脆弱性时,设定代表的是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减去因学、因病支出后的余额(简称“生活消费余额”),而不是原方法中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这是由于 当家庭成员生病或受教育时,自费医疗支出与教育支出等家庭刚性支出通常会显著增加,而此类消费支出导 致的家庭人均消费的增加并不应该直接带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降低,直观上看反而很有可能增加家庭未来 陷人贫困的概率。
比如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家庭医疗消费对其他类型消费的挤压,指出医疗支出会减 少食品和衣着消费。
[19]且支出型贫困脆弱性同时假定了家庭在未来自费医疗支出与教育支出不发生大的变 化,生活消费余额仍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根据Chaudhuri等的贫困脆弱性估算方法,[2°]首先,假定家庭h的消费支出服从如下过程。
In c h=X hp+e h (3)=^h p............................................................⑷其中,代表家庭人均“生活消费余额”,毛代表一系列可观察的影响消费的家庭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户 主的性别、年龄、工作状况、教育状况、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变量,家庭规模、人均收人、家庭总人 口抚养比等家庭整体特征变量,以及是否为城乡调查点、东部地区等虚拟变量。
公式(3)中假设影响家庭消 费的扰动项随时间推移是独立同分布的,家庭特征和参数0是固定的,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完全取决于家庭 将来会遇到的特殊冲击的不确定性。
公式(4)中假设是公式(3)残差e,的方差。
其次,•参数/3和p采用Amemiya提出的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估算,[21]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对公式(3)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方程进行OLS估计,并将回归后得到的残差平方^作为公式(4)的被解释变量进行OLS估计,公式(4)改写为eO L S,h=^-hP+rlh (5)第二阶段:将公式(5)中OLS估计的被解释变量拟合值作为公式(5)的调整权重,并将其改写为XhPoLS\X h p O LSj^hP〇L S对公式(6)进行OLS估计后,得到系数p的估计值的一致估计,即^A=A p fgkp T 作为公式(3)的调整权重,并将公式(3)改写为e,h^^"e,hi e,h第三阶段:将公式(7)进行OLS估计后,得到参数/3的一致渐近有效估计根据三阶段FGLS方法估算得到参数0和P的估计值負^^和后,便可以进一步得到每个家庭的人 均消费支出金额的对数的条件期望和条件方差:E[l n c h\X h]=X h^F G L S (8)V[l n c h\X h]=a l h=X^F G L S (9)最后,参考相关文献,假设未来家庭消费支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利用式(8)、式(9)估算每个家庭陷人 贫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