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I)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卷I(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计70分。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2.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能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3.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分子B.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C.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中间为氢键连接的碱基对4.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 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中的S、P元素,下表中对结果的预测,可能发生的是5.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D.中期20和l0、后期40和106.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条染色体上多个基因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基因都在染色体上D.体细胞(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7.已知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在碱基G的比例为20%,那么,由此DNA克隆出来的某基因中碱基C的比例是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8.胰岛B细胞中某DNA分子,已知该分子的一条链上C+G占60% ,A占24%,则在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的碱基比例是A.60%B.24%C.8%D.16%9.右图表示某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③④形成胞嘧啶核糖核苷酸B.⑥在DNA中的特定排列顺序可代表遗传信息C.如果该片段复制两次,则至少需要游离的鸟嘌呤核糖核苷酸6个D.DNA解旋酶作用于①处的化学键10.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红细胞中的基因不能表达B.噬菌体基因的表达与核糖体无关C.菠菜根尖细胞基因表达的场所包括线粒体、叶绿体D.人甲状腺细胞中的生长激素基因处于关闭状态1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DNA,在正常情况下复制后形成两个相同的DNAB.②为tRNA,一种tRNA可携带不同的氨基酸C.遗传信息位于①上,密码子位于②上D.①和②共有的碱基是A、C、G、T1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3.下图表示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过程,则该过程A.不受温度影响B.不存在特异性结合C.必须由线粒体供能D.不是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14.根据以下材料:①藏报春甲(aa)在20℃时开白花;②藏报春乙(AA)在20℃时开红花;③藏报春丙(AA)在30℃时开白花。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把圆皮豌豆和皱皮豌豆杂交,F1全是圆皮豌豆,F1中圆皮豌豆占,皱皮豌豆占÷×3.(2分)(2006秋•丰台区期末)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图所示.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是()4.(2分)(2014春•荆门期末)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B.5.(2分)(2012秋•淄博期中)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和,×=、×=6.(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正常的异卵孪生兄弟,兄弟俩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是().的概率是.而熟悉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快7.(2分)(2009•江苏)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个体的比例为=8.(2分)(2014春•五河县校级期末)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粉红色的金鱼草自交产生的182株后代中,有红色44株,粉红色91株,白色47株.若红色与粉红色的金9.(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通过诊断可以预测某夫妇的子女患甲种病的概率为a,10.(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已知A、B、C基因分别位于三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若有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则其子女中有基因型(aaBBCC)、B、、、1(××(;×(×(.11.(2分)(2014秋•文登市期末)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叙述,12.(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如图甲、乙、丙所示.在甲、乙、丙三图中的①〜④中均涉及到DNA分子减半问题,其中“减半”的原因完全相同的是()13.(2分)(2011秋•金华期末)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14.(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对果蝇杂交,双亲中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中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雌雄果蝇15.(2分)(2014春•凯里市校级期中)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正常家蚕幼虫的皮肤不透明,由显性基因A控制,“油蚕”幼虫的皮肤透明,由隐性基因a控制,A对a是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以下杂交组合方案中,能16.(2分)(2012秋•广饶县期末)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菠菜的抗霜与不抗霜、抗病与不抗病为两对相对性状.用抗霜抗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病)不抗霜抗病不抗霜不抗病抗霜抗病17.(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雌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8.(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请计算出Ⅱ2与Ⅱ3的子女发病概率是()B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19.(2分)(2014春•海陵区校级期中)10个初级卵母细胞和5个初级精母细胞如果全部发个精原细胞个初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个极体121.(2分)(2014春•莲湖区校级期末)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是遗传物质.22.(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在一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1500个,腺嘌呤与鸟23.(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DNA的一条单链中=0.8,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分子中24.(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发现: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上清液中检测到的放射性很高,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25.(2分)(2014春•衡南县期末)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26.(2分)(2014•山东学业考试)将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后代中含15N的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和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B27.(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若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44%,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22%和30%,那么在另一条28.(2分)(2013秋•河南期中)某DNA分子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则29.(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如果把某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重氢标记,这30.(2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若兔子肌细胞内有a种不同序列的DNA分子,青菜叶肉细胞中都有b种不同序列的DNA分子.当免子摄入大量青菜后,兔子肌细胞的细胞二.填空题31.(9分)(2014春•华容县期中)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牛,请回答:(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黑色.(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色牛的基因型Bb×Bb、bb.(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75%.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牛是纯合子的可能性是.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CA.纯种黑牛B.杂种黑牛C.棕色牛(4)若用某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交配,共产20头子牛,若子牛全是黑色,则此雄牛的基因型可能是BB.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此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Bb.,黑色子牛中纯合子;判断黑色子牛是否为纯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用它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选32.(8分)(2010•江苏)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3)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②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0.(1因型概率为Aa和的概率为概率为,同理基因概率Aa或××=,因此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概率为×=;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33.(8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乙代表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这一过程发生睾丸(器官)内.(2)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在AD段.(3)EF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该细胞主要在CD段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出现不同基因的变化可发生在BC和CD段.(5)从曲线的D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单个细胞中可能含两个Y染色体的时期是_FG段.34.(11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果蝇细胞分裂如图所示:(1)图Ⅱ的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图中细胞由Ⅰ变为Ⅱ的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2)已知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上图中的a 与一只红眼雌果蝇产生的卵细胞结合发育成一只白眼雄果蝇,则b与该红眼雌果蝇产生的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果蝇基因型为X W Y或X w Y.(3)若已知果蝇的灰翅(B)对黑翅(b)为显性,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即可确定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如果能,请写出杂交组合的亲本表现型,并预测子代可能出现的性状,作出相应的结论.杂交组合的亲本表现型为:灰翅雄果蝇和黑翅雌果蝇.预测各种可能结果,作出结论:①子代若雌性全为灰翅,雄性全为黑翅,则一定是在性X染色体上;②若子代中雌雄全是灰翅,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③若子代中雌雄均有灰翅和黑翅,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35.(4分)(2013秋•丰城市校级期中)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请根据图示过程,回答问题:(1)由图示得知,1个DNA分子复制出乙、丙2个DNA分子,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除了图中所示酶外,丙DNA分子的合成还需要DNA连接酶酶.(3)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4)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在复制完成后,乙、丙分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答案』B『解析』【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C、依赖于缓冲溶液,将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D、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

故选B。

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②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③葡萄糖、氨基酸④CO2、O2、Na+、K+ ⑤突触小泡、神经递质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答案』B『解析』【详解】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属于消化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②③④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葡萄糖、氨基酸、CO2、O2、Na+、K+都存在内环境中,②③④正确;⑤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故选B。

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答案』D『解析』【详解】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项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项正确;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甲血浆中的高,D 项错误。

4.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解析』【详解】A、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B、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后,经血液运输至组织细胞才能被进一步吸收利用,B错误;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而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抗利尿激素可以影响②过程,C正确;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那么Ⅳ是皮肤,D正确。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理)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理)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理)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0-40每题2分)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①中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增强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D.长期营养不良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5.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6.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7.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8.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如图为人体两个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图中距离AP=PB.若刺激P点,将发生的变化是( )A.A点和B点同时发生电位变化B.释放的⑤不可能引起B点所在的细胞抑制C.A点和B点都会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D.兴奋可由P传向A、B,也可由A、B传向P10.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推测我国科学家对此的解释为(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1.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 ①水平衡的调节②调控促激素的分泌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④血糖平衡的调节⑤体温平衡的调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12.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精神亢奋B.花粉引起人体过敏反应,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造成局部红肿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D.许多流感患者并不用药也可在一周左右痊愈,因为吞噬细胞清除了流感病毒13.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14.如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15.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16.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c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17.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是错误的( )A.B.C. D.18.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B细胞,不能分化成T细胞C.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19.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A.T细胞B.B细胞C.记忆细胞D.吞噬细胞2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①④⑤⑦B.①②③⑦C.③④⑤⑦D.②③⑥⑦21.在制备抗蛇毒血清时,须将灭活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体B.体液免疫、抗原C.细胞免疫、抗体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22.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B.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23.小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建议?(说明:“+”表示有,“﹣”表示没有.)(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感染过乙肝病毒并产生了免疫力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24.在一个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上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只生长不弯曲.这一现象说明( )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③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④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尖端⑤生长素能由顶端运输到下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25.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 C.(2)(3)(4)(6) D.(2)(3)(5)(6)26.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棉花摘心.A.①③B.②④C.⑤⑥D.②⑤27.将一株生长着的豌豆幼苗水平放置,经过一段时间,根能向地生长,茎能背地生长,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②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④茎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⑤根近地一侧生长快⑥茎近地一侧生长快.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⑥D.①④⑤⑥28.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29.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30.在果实形成的过程中,激素的作用是( )A.赤霉素促进果实细胞的分裂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生长素促进果实的衰老D.脱落酸促进细胞的伸长31.将长势相同的完整大豆幼苗分成甲~丁四组,并分别做如表处理,一段时间后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组别是( )A.甲组和乙组B.甲组和丙组C.甲组和丁组D.乙组和丙组3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3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迁入率和迁出率B.种群大小C.年龄组成D.性别比例3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35.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K表示种群的最大值.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的增长量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3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只)、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B.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7.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38.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3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40.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二、填空题41.回答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1)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处理扦插枝条,促其生根.为了验证萘乙酸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作用相似,某人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某植物嫩枝若干条,随机平分为A、B、C三组,进行了如表中所示实验:①实验中若B组生根最多,则说明__________②用黑纸包住烧杯遮光的原因是__________.(2)图A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结构乙是结构甲中⑤的放大.突触由结构甲中的__________(填标号)共同构成.(3)图B中促进②进行分解的激素有(写出两种)__________;⑥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4)图C中A结构的名称为__________.42.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未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神经元间的突触共有__________个.(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43.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__免疫过程.(2)图中c是__________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3)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写出三种).(4)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6)若该抗原为HIV,侵人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 细胞(填图中序号),该细胞成熟于__________.44.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1)乙图__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_________ mol•L﹣1.(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__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__生长.(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__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__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__________点浓度,所以__________侧生长快,茎将__________生长.吉林省延边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0-40每题2分)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解答:解: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涉及理化特性中的pH,A错误;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水平,B错误;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及实质,明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①中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增强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D.长期营养不良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因此,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解答:解:A、图中①代表血浆,而不是血液,A错误;B、①为血浆,其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维持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D、长期营养不良,①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使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③组织液增加,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解答:解:A、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因此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A正确;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导致NA+通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静息电位,B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C错误;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5.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解答:解:A、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兴奋的传递方向与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误;C、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是抑制,C 错误;D、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6.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答:解:从题干中分析可知蝎毒能够阻塞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从而使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所以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即作用部位为图中的a或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A. 突触小泡B. 神经递质C. 抗原D. 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C. 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是人体的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是人体的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是人体的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脊髓是人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A正确;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错误;C. 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正确;D.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

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但更准确B. 神经调节作用持续时间较长C. 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但更准确D.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更迅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但更准确,但作用时间短,更迅速。

体液调节正好相反。

故本题A选项正确。

考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教材中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图表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以下哪个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A. 微量、高效B. 通过体液运输C. 作用范围比较局限D.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激素调节特点的理解。

明确激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激素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在动物体内激素含量少,但可以发挥高效的作用,A 项正确;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B项正确;激素随体液运到全身,作用范围比较广,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项错误,D项正确。

5.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部位分别是A. 骨髓、骨髓B. 脊髓、胸腺C. 骨髓、胸腺D 胸腺、骨髓【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理清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6.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刺激A,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开始合成神经递质然后释放B. 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的上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C.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D. 若在④处施加较强电刺激,图中只有⑤能测到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

【详解】神经递质的合成受基因调控,并不是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上时才开始合成,A错误;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的上传导以电信号传导,速度快;而在②处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较慢,B正确;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④处的兴奋仍然能向E处传导,E能产生反应,C 错误;若在④处施加较强电刺激,图中有③④⑤能测到兴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再根据题意作答。

7.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8.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故选A.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9.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C.D.【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上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在细胞膜的内外,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都形成了电位差,也有了电荷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故C项是正确的。

10.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C. 阻断了传出神经兴奋传导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答案】A【解析】【详解】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

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使神经冲动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也就无法形成痛觉。

,故选A.11.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A. 激素是种类多样的信息分子B.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 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 激素一经起作用后就被灭活【答案】C【解析】激素是种类多样的信息分子,A项正确;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项正确;激素随体液运输,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项错误;激素一经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以提高调节的灵活性,D项正确。

12.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 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B.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C.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D.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实验: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13.下列不可能是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 酶B. 淋巴因子C. 抗体D. 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②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③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 溶菌酶是机体中一些细胞产生的,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不符题意;B.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不符题意;C. 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能够清除抗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不符题意;D. 激素是由某些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特殊物质,激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14.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A.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D. 由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故选:D。

15.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答案】C【解析】【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