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安全危害因素风险控制措施
安全危害因素风险控制措施安全危害因素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安全危害因素都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或损失。
因此,控制这些危害因素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安全危害因素,并介绍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火灾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火灾是一种严重的安全威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降低火灾风险,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安装火警报警系统:安装火警报警设备可以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电线和插座没有破损或老化,并确保电气设备不超过其额定容量。
3. 安全使用明火:在使用明火时,确保有足够的通风,并确保火源处于人员和易燃物的安全范围之外。
4. 提供灭火设备: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提供合适的灭火设备,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进行灭火。
二、事故伤害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事故伤害可能由各种因素引起,例如交通事故、工作场所事故和日常生活事故。
为了降低这些事故的风险,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驾车还是步行,我们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包括遵守红绿灯和行车速度限制等。
2.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在工作场所,我们应该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头盔、安全鞋和护目镜等,以降低受伤风险。
3. 维护设备和工具: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工作,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可能性。
4. 掌握急救知识: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三、环境污染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风险,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废物产生: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和节约能源等措施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减轻环境污染。
2. 使用环保产品:选择环保产品,如可降解塑料袋和环保清洁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控制工业废物排放:工业企业应合理控制废物的排放,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损害。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9.2职业危害控制一、职业危害因素来源:1、粉尘:采掘、运输及提升等各生产过程中均能产生粉尘。
根据不同性质的矿山,粉尘性质不一样。
2、噪声: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破碎等生产过程中均可能存在。
3、振动:产生振动的常用工具有凿岩机、气锤等、砂轮机、抛光机、电锯等、风钻、手摇钻、钻孔机等。
4、高温、高湿: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达85%以上,通风又不畅,就形在成湿热环境。
5、电离辐射:含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机械,如核子秤运输皮带;井下放射性氡及其子体。
6、化学毒物:井下存在的硫化氢和放炮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根据矿山的性质存在的化学毒物如铅、锌、锰及其化合物等。
7、生物因素: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各种细菌、霉菌和真菌,人体寄生虫等。
8、不良体位。
二、可导致的法定职业病:矽肺、手臂振动病、噪声聋、硫化氢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二硫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1、工程防护:1)防尘:通风防尘、湿式作业、喷雾洒水、水封爆破、除尘设备等。
2)防毒通风防毒、洒水防毒。
3)防噪选用低噪设备,设减振垫、隔声装置等。
4)防振控制振动源、减少作业时间。
2、个体防护:按照行业标准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备特殊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自救器、防振手套等。
3、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0项)。
2、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矿山企业应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不应上岗作业。
所有生产作业人员,每年至少接受20h的在职安全教育。
新进露天矿山的作业人员,应接受不少于40h的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保护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
下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一、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
1.技术控制: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职业环境,从而达到控制危害
因素的目的。
2.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方法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量和接触
时间,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3.个人防护:职业危害因素无法完全消除,职工需要戴上对应
的防护装备,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职工接触危化物的机会。
(2)采用封闭式操作和隔离式操作,防止危害物质外泄。
(3)安装通风设备,保持职业环境的通风。
(4)使用替代品,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2.管理措施
(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针对这些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一、化学因素:1. 防毒用品的正确使用和管理,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
在操作过程中要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减少对化学物质的接触。
2. 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选择对人体无害或对人体危害较小的替代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
3.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合理布置车间,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二、物理因素:1. 噪声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声源治理、隔声措施、个人防护等措施,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危害。
2. 粉尘和颗粒物控制方面,可以采取源头治理、通风设备改造、防护设备使用等措施,减少粉尘的产生和对工人的影响。
3. 粉尘爆炸和毒性气体控制方面,可以采取爆炸安全设施的使用、通风设备的改造、有害气体的排放管道等措施,降低爆炸和中毒的风险。
三、生物因素:1. 建立卫生防护设施,如空气净化器、紫外线灭菌器等,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 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的卫生。
3. 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四、心理因素:1.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加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2. 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工作压力,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3. 加强管理者的沟通和领导技能,及时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也要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监测,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危害因素: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和湿度等,这些因素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存在潜在风险。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的风险,如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等。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有害动植物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感染、变态反应或其他健康问题。
4.社会心理因素: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也可能成为一种危险因素,如压力、人际关系和工作时间等。
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的控制a.噪音:通过提供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在需要的地方安装隔音设备,减少噪音的传播。
b.振动:选择低振动的设备和工具,并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振手套和防振垫等个人防护设备。
c.辐射:在辐射源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并为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d.温度和湿度:根据国家标准设定适宜的室内温湿度,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空调和通风系统。
2.化学因素的控制b.替代危险物质:寻找并采用更安全的替代品,尽量减少危险物质的使用。
c.有效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场所有足够的通风,以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
d.个人防护装备:为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面罩和防护服等。
3.生物因素的控制a.个人卫生: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到可能有生物因素的物质后。
保持工作场所的卫生清洁,并定期清理和消毒。
b.疫苗接种:提供相关的疫苗接种计划,以防范一些特定的传染病。
c.适当的处理和储存:对于可能带有生物风险的物质,采取相应的操作和储存措施,以防止生物因素的传播。
4.社会心理因素的控制b.增设休息区域: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以减少工作压力和疲劳。
c.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管理压力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以上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工作场所中各类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潜在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控制防范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控制防范措施引言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对我们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潜在风险,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和防范这些危险、有害因素。
本文将讨论危险、有害因素的常见分类及相应的控制防范措施。
一、物理因素的控制防范措施1. 噪音噪音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中会对听力和生理健康造成损害。
下面是一些控制和防范噪音的措施:•安装隔音设备,如隔音窗、隔音墙等,以减少噪音的传播和进入;•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或耳罩,减少噪音的影响;•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下。
2. 振动振动是另一种物理因素,长期接触强烈振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手臂、腰椎和关节等部位。
以下是一些控制振动的措施:•选择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振动;•使用减震设备,如减震垫或减震手套,减少振动的传递。
二、化学因素的控制防范措施1. 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和防范有害气体的危害。
以下是相关的措施:•进行良好的通风,以确保空气流通和排除有害气体;•戴上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或防毒面具,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在密闭空间工作时,确保有足够的防护设备和应急措施。
2. 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那些对人体有害且可能引发危险的化学物质,例如毒性物质、易燃物质等。
下面是一些控制有害物质的措施:•使用安全性高的替代品或代替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建立适当的储存系统,确保有害物质正确储存和处置;•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三、生物因素的控制防范措施1.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以下是防止病原体传播的一些措施:•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和手套,减少感染风险;•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保持卫生;•健康检查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防范能力。
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物理因素主要包括:1.噪声: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对听力会造成损伤。
防范措施包括戴耳塞或耳罩、对噪音源进行隔离、控制噪声源的声压级等。
2.高温和低温:高温环境会引发中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低温环境会引发冻伤、低体温等问题。
防范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服装、安排适宜的工作时间、提供休息空间等。
3.振动:长时间接触震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血管疾病。
防范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工作设备、减少震动源、提供合适的座椅等。
化学因素主要包括:1.有毒气体和蒸气:接触有毒气体和蒸气可能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防范措施包括加强通风设备、合理储存和使用化学物品、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
2.有毒物质: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导致吸入、皮肤和食物中毒,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防范措施包括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危险废物处理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传染病:在特定职业中,接触到病毒、细菌、真菌等可能传染病原体。
防范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健康监测等。
2.人为动物咬伤:一些职业需要与动物接触,咬伤会引发狂犬病等。
防范措施包括做好个人防护和隔离措施、加强动物健康监测等。
针对以上危险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培训:对员工进行相关安全培训,让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关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2.定期检查:及时对工作环境、设施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预防潜在的危险。
3.提供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口罩、手套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4.建立安全制度:制定和贯彻相关安全政策和程序,明确各岗位责任和安全标准,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5.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醒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6.定期健康检查:安排定期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中接触和暴露于有害物质或作业环境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以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 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放射线、噪音等。
了解这些危害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2. 预防控制: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在源头上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例如改变工作流程、使用替代品、进行工程控制等。
3.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接触,如安装通风设备、防护罩、隔离装置等。
4. 个体防护:对于无法通过工程控制消除危害的情况下,应提供并确保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护眼镜等。
5. 健康监测: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职工,应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筛查等。
6. 健康宣教:加强对职工的职业病危害宣教,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知识,教育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避免不良工作习惯。
7. 急救和紧急处理:建立紧急处理机制,包括急救措施、应急预案等,以保障发生意外时的及时有效处置。
8.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相关信息,便于监测职工健康情况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业环境进行,工作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是指为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工作环境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对职工的影响。
这些职业危害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
一、化学物质的防治措施1.选择合适的替代品:在工作环境中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选择替代品来降低危害。
2.严格控制接触:通过工艺改进、工作方式设计等措施,尽量减少职工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机会。
3.加强通风排风:在作业场所中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工作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
4.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面具、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有害化学物质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危害。
二、物理因素的防治措施1.噪声防护:设置隔音设备,尽量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对职工的影响,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进行保护。
2.光照控制:根据工作环境的需求,合理调节照明设备的亮度,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对职工视力的影响。
3.温度调控: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确保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职工的危害。
4.粉尘控制:使用防尘设备、清洁措施等,减少粉尘的产生和对职工的危害。
三、生物因素的防治措施1.职业病疫苗接种:对于接触生物危害的职工,提供相应的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个人防护措施:职工需要佩戴合适的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生物危害的传播和感染。
3.定期体检:定期对接触生物危害的职工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四、人因因素的防治措施1.职业培训:对从事特定工作的职工进行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2.健康监测:对职工的身体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职业危害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
3.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对职工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
以上是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措施,但具体的措施需要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环境的特点来制定和实施。
工作环境中的常见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工作环境中的常见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正确的预防和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工作环境中的几种常见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 物理危害因素1.1 噪音噪音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物理危害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听力丧失和其他健康问题。
为减少噪音对员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噪音源头上设置隔声罩或吸音材料,减少噪音的传播;- 提供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噪音对员工耳朵的刺激;-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1.2 照明工作环境中不良的照明条件可能对员工的视力造成负面影响,并增加工作事故的发生率。
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合适照明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照明设备的位置和角度,确保照度均匀;- 选用合适的照明设备,避免强光和闪烁;- 定期检查和维护照明设备,及时更换损坏的灯泡。
2. 化学危害因素2.1 有毒物质在某些工作环境中,员工可能暴露于有毒物质,如化学药品、气体或尘埃等。
为了降低有毒物质对员工健康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和面具等;- 在有毒物质的储存和使用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危险;-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2.2 化学品泄漏化学品泄漏可能对员工造成立即的伤害和长期的健康风险。
为防止化学品泄漏引发事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配备应急设备,如泄漏应急淋浴和安全洗眼器等;- 建立相应的漏洞处置计划,确保及时处理和清理泄漏物;- 提供培训,使员工了解应对化学品泄漏事件的正确方法。
3. 生物危害因素3.1 病原体某些工作环境中,员工可能接触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为了保护员工免受生物危害的侵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不触摸面部等;-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预防疾病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控制的方法
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控制的方法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和消除危害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控制的方法。
一、物理危害因素控制1.噪音控制噪音是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降低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噪音源头附近设置隔音设备,如隔音罩、隔音板等,减少噪音的传播;- 定期维护和保养噪音产生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噪音的产生;- 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2.辐射控制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危害因素,如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等。
为了控制辐射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辐射源头附近设置屏蔽设备,如屏蔽罩、屏蔽板等,减少辐射的传播;- 加强对辐射源的管理和监测,确保辐射源的安全使用;- 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减少辐射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二、化学危害因素控制1.通风控制化学物质是作业场所常见的化学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化学物质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增加新风量、设置排风设备等方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化学物质的浓度;- 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应采取封闭操作或者设置局部排风设备,减少其对工作人员的接触;- 定期清洁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2.个人防护措施化学物质的接触可以通过个人防护措施来减少。
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面具、防护服等,减少化学物质对皮肤、呼吸道等的接触。
三、生物危害因素控制1.个人卫生控制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为了减少生物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培养,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加强工作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区域;-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人员,避免疾病传播。
风险危害因素及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风险危害因素及相应预防控制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各种风险和危害因素。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种预防控制措施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以工业生产为例,分析一些常见的风险危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化学品危害化学品危害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许多化学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泄漏、爆炸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1.预防控制措施:建立科学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等。
对于危险化学品,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类、标识和储存管理。
并且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对化学品安全的认识。
2.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避免直接接触到化学品。
3.定期检查化学品的储存环境,确保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二、机械设备伤害机械设备伤害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各类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故障等,造成人员伤亡。
1.预防控制措施:建立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对于新员工,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损坏部件,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安装安全保护装置,如安全防护网、紧急停机装置等,能够及时遏制事故发生,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三、火灾危害火灾危害是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风险因素之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1.预防控制措施:建立科学的火灾防护体系,包括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对于易燃易爆物品,要进行严格的分类、储存,确保防火设施的正常运行。
2.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意识和技能。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火势的蔓延。
3.对于易燃物品的处理和使用,要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避免不必要的事故。
四、人为疏忽和命令错误人为疏忽和命令错误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人为疏忽包括操作人员漫不经心或忽视安全规定等,命令错误包括上级的命令错误或误导等。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在各行业中,危害因素如火、电、气体、化学品、机械等的存在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各种风险。
因此,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
1.火灾危害因素:火灾是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以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并增加疏散的安全性。
控制措施包括:-安装火灾报警器和自动喷水系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在建筑物内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建立明确的火灾逃生路线并进行定期演习。
-建立合适的灭火团队,并提供培训和装备。
2.电器危害因素:电器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电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使用符合标准的电器设备,并确保接线和接地正确无误。
-提供员工相关的电器安全培训,包括正确的使用和检修电器设备的方法。
3.化学物质危害因素:在处理化学品的工作场所,可能会暴露于有害物质。
-首先,在尽量减少工艺涉及的有害物质的使用。
替代有害物质为环境友好的替代品是一个重要方面。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手套、面罩和防护服。
-建立合适的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区域的空气质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在使用化学物质的操作前,必须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以确保员工了解处理化学品的风险和安全操作步骤。
4.机械危害因素:在使用机械设备时,员工可能会面临夹伤、碰撞和切割等伤害的风险。
-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修复任何故障或损坏。
-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头盔、安全鞋和手套。
-提供充分的培训,确保员工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在使用机械设备时,确保合理的工作环境,例如清理杂物和提供适当的照明。
总之,危害因素的控制需要工作场所的全面安全管理,并且应该从多个方向实施措施来减少风险。
通过合理的规划、培训和设备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安全危害因素风险控制措施
安全危害因素风险控制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新的安全危害因素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例如,交通事故、火灾、食物安全、网络欺诈等问题都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威胁。
为了降低这些危害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交通事故的风险控制措施交通事故是当前社会中最常见的安全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交通事故的风险,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1.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2.加强车辆维修保养和驾驶员培训;3.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和制度;4.提高交通设施的配套措施和建设水平。
二、火灾的风险控制措施火灾风险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控制火灾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消防宣传和教育;2.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和培训;3.建立健全消防机构和设施;4.加强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三、食物安全的风险控制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严重安全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食物安全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食品生产的监督和管理;2.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公示;3.加强食品检测和鉴定;4.提供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和常识。
四、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安全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网络安全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宣传;2.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规制度;3.提高网站和网络程序的安全性;4.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
总之,安全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想保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安全风险,保障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序号涉及的活潜在的危害因素可能导致控制措施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动或场所的事故1、对有关人员进行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文件培训,以及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危害驻地,一控制能力。
1选在低洼,河槽等处,在2、做好日常排水和河流畅通工作。
施工全过些场所的雨水冲淹后勤部雨季排水不及时3、雨季时严禁在河道和汇水区居住和施工。
程控制选择4、做好预防工作,关注天气变化,随时将人员和物资迁移到高处5、加强日常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2临时建筑房屋不结实,在特殊环境、天气下损坏线路老化、受潮水泡、电料缺陷等导致漏电配电箱安装、线路架设不规范线路架设高压配电柜封闭不良、异与维修;物进入变压器安未执行拉合闸制度3装、运行;未安装漏电保护器灯具安装等作业;低压总闸老化,接触不良变压器超负荷运转配电室变压器防潮保护失灵违章操作或非电工操作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砸伤触电触电短路火灾触电火灾触电1、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危害因素辨别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做好日常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施工全过后勤部程控制3、购置合格的材料,做好临时建筑物的维修和保护。
1、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健康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专业技术素质,提高责任心,杜绝大的事故发生。
2、建立健全岗位操作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责任,严格执行。
3、采购合格厂家生产的电器,杜绝购买三无产品后勤部施工全过和假冒产品。
程控制机械部4、加强日常保养,做到按时更换电器配件。
安装漏电保护器。
合理安排用电时间5、做好电工的劳动保护,比须持证上岗6、随时进行抽查,定时进行全面检查。
7、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预案。
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涉及的活可能导致序号潜在的危害因素动或场所的事故4测量测量工具触到高压线触电高处坠违规操作规程落、倒塌拆除旧构5造物未设警示标志,随意抛砸伤人物挖掘机械支撑不当机械倾翻6基坑沟槽机械伤害工作范围内站人开挖未设置警示标志和夜间交通事故照明灯、护栏等人员伤亡控制措施责任部门完成时间1、加强测量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控制能力。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有毒气体和粉尘等。
为了防止劳动者接触这些危害物质,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替换:尽可能替换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
-隔离:设置密封的操作间,防止有害物质散播到劳动者工作区域。
-通风:加强室内通风,排除有毒气体和粉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配备个人防护设备: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隔离:将噪声源隔离出来,减少劳动者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时间。
-隔音:加强场所隔音设计,降低噪声水平。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等防护工具,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和监测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水平,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传染病、致病微生物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康检查:严格健康检查,确保员工没有传染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防护装备: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等。
-环境清洁和卫生:加强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
4.职业性疲劳因素职业性疲劳因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工作和工作强度高。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轮班和休息时间。
-分配合理的工作量:根据工作特点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工作负荷。
-提供适当的工作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合的工作设备和工具,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除了以上措施,还有一些综合措施可以综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健康监护: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对有高风险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职业病检测。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职业危害控制
一、职业危害因素来源:
1、粉尘:采掘、运输及提升等各生产过程中均能产生粉尘。
根据不同性质的矿山,粉尘性质不一样。
2、噪声: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破碎等生产过程中均可能存在。
3、振动:产生振动的常用工具有凿岩机、气锤等、砂轮机、抛光机、电锯等、风钻、手摇钻、钻孔机等。
4、高温、高湿: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达85%以上,通风又不畅,就形在成湿热环境。
5、电离辐射:含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机械,如核子秤运输皮带;井下放射性氡及其子体。
6、化学毒物:井下存在的硫化氢和放炮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根据矿山的性质存在的化学毒物如铅、锌、锰及其化合物等。
7、生物因素: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各种细菌、霉菌和真菌,人体寄生虫等。
8、不良体位。
二、可导致的法定职业病:矽肺、手臂振动病、噪声聋、硫化氢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二硫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1、工程防护:1)防尘:通风防尘、湿式作业、喷雾洒水、水封爆破、除尘设备等。
2)防毒通风防毒、洒水防毒。
3)防噪选用低噪设备,
设减振垫、隔声装置等。
4)防振控制振动源、减少作业时间。
2、个体防护:按照行业标准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备特殊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自救器、防振手套等。
3、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0项)。
2、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矿山企业应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不应上岗作业。
所有生产作业人员,每年至少接受20h的在职安全教育。
新进露天矿山的作业人员,应接受不少于40h的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应记录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