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合集下载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建国的时期,也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经济重建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都严重受损。

新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重建和社会主义改造。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

这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造和发展。

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使得许多私人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并通过国家计划来管理和调控经济。

这为中国经济的集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国实行了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政策。

通过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得以获得外部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把重点放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上。

在工业方面,中国通过建设大型国有企业和重点产业,如钢铁、煤炭、化工等,快速发展工业生产。

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方面,中国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如实行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高产种植等措施,以增加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量,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三、解放思想,推行改革开放中国建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计划经济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扰。

为了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首先,中国解放了思想,开展了以大庙之歌为标志的反对「共同体意识」的运动,并敦促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力,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再到现在的创新驱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困难。

内战与外来侵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发展农业、工业、国防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土地改革、三线建设等,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理念,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计划经济的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经济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额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这些理念突出了创新的重要性,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科技的投入,鼓励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中国的企业也积极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中国还加大了对环保的重视。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监管,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中国的绿色科技创新也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除了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开放发展。

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受制于外国列强的掠夺和剥削,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和自主发展。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繁荣富强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稳步发展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破旧立新的艰巨任务,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严重依赖外国援助,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亟需进行改革和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新中国领导人以毛泽东为代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农业、工业和国防经济并重的发展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行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逐步开放的转变,积极吸取国外经验,进行对外开放和改革。

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2. 正文2.1 具体经济发展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探索和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从此开启了全新的发展历程。

经济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恢复和重建(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广泛的经济问题,例如国内战争的影响和经济基础的严重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国营企业的建立和农业合作化。

这些政策为恢复和重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的一项核心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

政府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合并和整顿。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的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

第三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958年-1961年)大跃进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也具有争议性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推动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旨在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过分激进和行政措施不当,这一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包括粮食产量的大幅减少和人为制造的饥荒。

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混乱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重心从经济发展转移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上。

经济建设几乎停滞不前,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原则。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中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工业和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外商投资的放松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从农业到工业,从服务业到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1.引言1.1 概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不同阶段,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经济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

这个阶段着重发展重工业,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

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本和技术实力。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逐步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何与全球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上。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新时代的第三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国内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的经济道路探索开始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且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重工业发展到全面开放再到创新驱动。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发展重点,都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加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中国经济道路的不同阶段。

每个部分将详细讨论该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政策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具体而言,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2.1 第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期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起点。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10.1%和5.9%。

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

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

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

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

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长期而又较为动荡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经济基础薄弱到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社会主义初期的尝试与挣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情况极为艰难。

战争年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生产困难,工业产能严重不足,民生物资短缺。

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在1950年代,中国推行了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起初的计划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等。

此外,政策措施上的错误判断和执行上的失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二、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与全面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得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采取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加强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特别是1979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在这些特殊区域内适当放宽了经济管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改革了产权制度。

这些改革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将中国引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关系全球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变化。

大量的工业转移和技术转让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消费市场成为吸引外资和外企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的迅速崛起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站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边缘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漫长岁月中,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演变,实现了巨大的成功和变革。

本文将探索新中国成立年来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内战之后,中国城乡面临着极度贫困,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极低,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穷二白,许多产品需要依靠进口。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92.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47美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建设。

在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政策措施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实行了土地改革,企业私有化,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对外贸易与投资。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经济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693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3%。

封闭的经济体制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计划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的浪费和浪费。

与世界经济孤立导致技术的滞后,生产率低下,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鼓励民间投资创业,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合作等措施,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融入全球化。

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的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通过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城市工业和国际市场的多方面发展。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1.引言1.1 概述中国经济道路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背景、特点和目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整体脉络和演变过程,展示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动态。

其次,我们将选取每个阶段的关键节点,深入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我们将讨论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以及未来经济道路探索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展望。

这对于我们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探讨中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道路探索为主题,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即探讨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接着,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架构。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的认识,深化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正文部分将按照时间线的顺序,依次探讨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不同阶段。

在第一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将分析其背景和起点,并重点阐述该阶段的主要特点。

接着,在第二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着重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并深入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最后,在第三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将对新时代的背景进行论述,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对不同阶段经济道路探索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观历经艰难和曲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观历经艰难和曲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观历经艰难和曲折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观得到了巨大的转变,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建国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带来的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我国经济步履维艰。

当时的经济发展观主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注重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

在那个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重农抑商等,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复兴。

然而,这种发展观在长期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计划经济模式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机制缺乏活力,创新能力有所欠缺。

此外,过分重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困难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

这使得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观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新的发展观注重市场经济,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

这种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经济发展观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也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

中国逐渐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现代化的改造,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新的发展观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提出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共享经济成为了新的经济发展观的核心。

国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将继续向前发展。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观将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突破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 近年来的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 案例分析:中国高铁的崛起
01
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农业改革的启动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 化等措施,实现了农业生 产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变化
总结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深刻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
详细描述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这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一 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养老压力增加以及医疗保障需求增大。同时,也促使政策制定者加快劳动 力市场改革,以适应这一趋势。
产业升级
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 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化传统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 级,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03
近年来的经济发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
拓展国际贸易合作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增加对外贸易额 。
吸引外资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 作。
06
案例分析:中国高铁的崛 起
高铁建设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高铁技术的初步研究。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长期的战争和封锁,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为了重建国家经济,全国各族人民感受到了建设祖国的责任和使命。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团结一致,齐心奋斗,把国家建设成一个强大、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召,这也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奠基之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重心主要放在了恢复和发展轻工业及其他民生用品的生产上。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大炼钢铁”这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口号,同时也启动了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基础相当薄弱,各行各业都需要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现新突破,各种形式的生产才得以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全面推行农村改革和开放政策,填补了国家经济建设领域的空白。

改革之后,农民的生产活力得到了激发和释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农村生活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期,中国也开始加快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

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农业国演变成工业国的转型。

在推进市场化和生产力开发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在积极思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当下,重要的是不仅要看到短期的高速增长,更要注重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环境生态,加强国家治理和安全保障。

同时,加大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力度,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经过70年的发展,新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力量之一。

中国人民将继续团结一致,以更加开放、创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奇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在强调了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文章的背景。

在分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指出了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启示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其特点与经验。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方法,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发展规划和实践。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思考、重要性、历史回顾、成就、挑战、困难、展望、问题、启示、意义、特点、经验、道路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始终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伟大飞跃。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对经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还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的世界背景下,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深化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新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的经济体制向开放的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虽然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但通过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发展。

这一模式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容易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

集中的计划经济往往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计划经济模式下缺乏竞争,刺激创新的动力较弱。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反思计划经济的模式,并逐渐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市场经济的探索与思考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得以空前的提升。

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随着经济的崛起而逐渐提升。

市场经济的探索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和垄断行为的出现。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可能加大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市场经济的推动需要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也在持续进行经济改革和创新探索。

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从加快科技创新,到深化金融改革,中国经济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文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现状开始,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探索,分析了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在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借鉴,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强调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所借鉴,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探索、思考、初期现状、历程与成就、体制改革、转型、问题与挑战、未来展望、道路探索、总结、启示与借鉴、重要意义。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新中国领导人和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成功实现了从经济的自给自足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困难时期,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挫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每一阶段都是困难与挑战的对峙,也是奋发与进取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但新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充满希望与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需要加强改革创新,解决好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解放前,中国经济长期遭受战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性转折,同时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贫困落后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多样化的。

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国不断地进行着经济制度的创新。

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在逐渐适应和适应这些变化。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

正是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开始减缓。

因此,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需要在内部创新上下功夫。

此外,中国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最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深化内部改革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应该加强创新和创造性工作,推进更加开放和稳定的市场环境,继续鼓励人才创业和海外投资。

二是在全球化方面继续努力。

虽然现在过度依赖出口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但是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会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此外,中国还应该逐渐实现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提高国际化水平。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将面临各种挑战。

然而,如果能够在深化内部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继续努力,中国仍然有望取得更多的成就。

让我们期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

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

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

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

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5%,电力占78.2%,水泥占66%。

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

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1.在农业方面,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工业方面, 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

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

3.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

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

4.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

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经济原地踏步十年。

中国经济曲折发展。

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第三个阶段——激荡三十年:龙之崛起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使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开始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 年GDP 增长9.1%, 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 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 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80 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末一21 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
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1952 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

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职工、工业原料和土地、机器设备、以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中国在遭受了割地赔款、经济掠夺和多年战乱之后,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而低储蓄又造成低投资,从而无法跨人工业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要素形成阶段,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遭受国际封锁,经历得十分艰苦。

为了建立大国所必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强化积累、压低消费,来保证建设与开发。

在体制上,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在决策上。

以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决策取代了企业和个体的选择。

在要素形成的初期,在冷战的环境下,这样做在整体上有利于在稳定国内政治的同时强制建立和强化比较劣势的部门和行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难以回避的。

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僵化,我国在实施单一公有制过程中走了弯路。

在经济体制上放弃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探索。

从“批反冒进”、“阶级斗争为纲”直至“文革”,从经济体制到具体政策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也导致“要素的优化配置”与
“要素形成”两个本来可以同时并举的两个方面不能理想地楔合。


尽管如此,在1953—1965 年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调整时期,我国在能源、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航空、航天、电子、原子能利用等新兴产业方面填补了一系列空缺,成长起大批的科学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20 世纪70 年代,通过工业化的有效积累和外交领域的得力斡旋,我国的国际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为引进先进技术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在遭受了“三年困难”、“文革”等巨大的挫折之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驱使举国上下解放思想,奋发探索。

为新时期的到来做了准备。

在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素优化配置明确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1978 年底开始,以思想解放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改革开放的先河。

接着,我国对20 世纪50 年代初起逐渐形成、曾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弊端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渐进的、
但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

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

20 年来,随着所有制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突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通过政策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并且正在逐步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

大量生产要素经过市场配置,由资金、人力、物力转化为可以流动、增值的
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