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案7[1].1~7.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7.2转盘游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7.2转盘游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转盘游戏的规则和基本玩法;2.能够设计自己的转盘游戏,并且成功地进行游戏。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转盘游戏的规则和基本玩法。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1.转盘游戏的定义;2.转盘游戏的规则;3.转盘游戏的基本玩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悉转盘游戏的规则和基本玩法,并具备设计转盘游戏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转盘游戏的规则和基本玩法,并且在实践中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转盘游戏的规则和基本玩法,让学生了解游戏的含义和流程;2.演示法:通过演示转盘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游戏的规则和技巧;3.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转盘游戏的情境,在模拟的场景中让学生练习游戏的技巧和策略。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点名;2.简单介绍本节课要学什么。
5.2 课堂讲解1.介绍转盘游戏的定义;2.介绍转盘游戏的规则;3.介绍转盘游戏的基本玩法。
5.3 演示游戏过程老师率先演示整个转盘游戏的流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5.4 创设游戏情境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套转盘游戏设备;2.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个转盘游戏,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设计与准备工作;3.进行游戏比赛,观看哪组的设计最为优秀,在下个课堂进行表彰。
5.5 课堂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六、课后作业1.设计一个转盘游戏,并在下一次课程上进行展示和比赛;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以加深理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游戏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表现机会,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
四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第七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并掌握第七章的核心概念;2. 掌握第七章的相关词汇和句型;3.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第七章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七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单词和词组2. 句型3. 阅读理解4. 口语表达5. 书面表达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可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或图片来导入第七章的相关概念,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Step 2:词汇和词组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卡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第七章的相关词汇和词组,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
Step 3:句型练习教师可设计一些句型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 4:阅读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并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巩固所学知识。
Step 5:口语表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6:书面表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一篇短文或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个人作业以及定期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本章教学需要准备的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图片、卡片、视频等。
六、教学总结在本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章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延伸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或其他延伸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灵活应用所学。
以上是四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的详细内容和安排。
希望本教学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七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实施本方案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7.2转盘游戏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7.2转盘游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了解转盘游戏的基本玩法,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2.学习转盘游戏数字的排列方法,增强数字排列能力。
3.通过游戏锻炼智力,提高思维力及反应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认识转盘游戏,领会游戏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2.讲解游戏规则讲述游戏的基本规则、数字排列规律,指导学生正确玩转游戏。
3.示范游戏老师展示游戏过程,带领学生熟悉游戏流程。
4.小组合作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游戏,回顾游戏规则、数字排列规律。
5.比赛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游戏,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游戏规则、数字排列规律的认识。
6.总结总结游戏规则、数字排列规律,复习游戏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游戏规则及数字排列规律。
2.游戏的计算过程及注意事项。
3.学生组织、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课程设计在游戏规则及数字排列规律方面的考核。
2.学生组织、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考核。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游戏的规则及数字排列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游戏,锻炼学生组织、沟通协作等能力。
3.比赛学习法通过比赛游戏,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游戏规则、数字排列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游戏过程、小组协作、比赛成绩等方面的评价,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游戏规则及数字排列规律、组织、沟通协作等方面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后记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及数字排列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
同时,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第七章定义与命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沙县三中关礼丽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让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难点: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景引入①生活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②对定义含义的解释;③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第二环节:命题含义1.了解命题含义活动内容:①师: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②学生自编自练: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老师归纳:同学们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
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你喜欢数学吗?作线段AB=a.平行用符号“∥”表示.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2.反馈练习活动内容: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熊猫没有翅膀;⑵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直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晴朗的天空;⑹作线段AB=CD;⑺若a2=4,求a的值。
(师生共同归纳: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第三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活动内容:1.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a=b,那么a2 =b22. 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3 .巩固练习第四环节:思考探讨活动内容:1.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不是正确的命题?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 ≠ c;(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5)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2. 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我知道了……我掌握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收集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新学的部分定义、命题2、第2、3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认识几分之几|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认识几分之几|苏教版教案:认识几分之几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认识几分之几。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几分之几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几分之几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以及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几分之几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如果有3个苹果,吃了1个,还剩下几分之几?2. 如果有8块蛋糕,吃了2块,还剩下几分之几?答案:1. 3/3 1/3 = 2/3,所以还剩下2/3。
2. 8/8 2/8 = 6/8,所以还剩下6/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几分之几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时,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困惑。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分之几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比如在分配食物或者时间时,尝试使用几分之几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我注重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选择了他们熟悉的分蛋糕的情景来引入几分之几的概念。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同时,我也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有助于学生对于几分之几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难点的突破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几分之几的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
第七章_平面直角坐标系_教案_七年级数学下册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2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 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 420米处”吗? 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三、小结 1、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78页习题7.2 第1,8,10题
难点: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如图,点A的坐标是2,点B的坐标是-3.
C
坐标为-4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在点C处. 这就是说,知道了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思考:平面内的点又怎样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板出课题) 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P66页,并完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第二象限 ( -,+ ) 第一象限 ( +,+ ) 第二象限 ( -,- ) 第二象限 ( +,- )
各象限上的点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后得到共识,各象限坐标的符号: 第一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正数, 即(+,+) 第二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 即(-,+) 第三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负数, 即(-,-) 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 即(+,-) 练习:点A(4,5)在第 象限; 点B(-2,3)在第____象限.; 点C(-4,-1)在第____象限; 点D(2.5,-2)在第____象 限; 点E(0,-4).在 ; 点F (0,5)在 。 (六)例题讲解 P67 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4,5), B(-2,3), C(-4,-1), D(2.5,-2), E(0,-4). 分析:根据点的坐标的意义,经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 是A点横坐标,作y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是A点的纵坐标。你认为应该 怎样描出点A的坐标? 先在x轴上找出表示4的点,再在y轴上找出表示5的点, 过这两个 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A. 类似地,我们可以描出点B、C、D、E.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都有唯一的 一对有序实数对(x,y) (即点M的坐标)和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对(x, y),在坐标平面内都有 唯一的一点M (即坐标为(x,y)的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 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 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P68 探究: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摸球游戏∣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摸球游戏∣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摸球游戏,这是一个关于概率的实验活动。
学生将通过摸球游戏来理解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概率的计算。
我们将使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来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摸球游戏中每次摸球都是一个随机事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分析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3.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在摸球游戏中的应用。
2. 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分析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方法。
3. 概率的计算及其表示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每组一套摸球游戏的器材(包括不透明的袋子、不同颜色的小球)。
2. 列表法或树状图法的示例。
3. 概率计算公式。
4. 学生分组,每组3-4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随机事件的例子,引入摸球游戏,让学生对随机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讲解随机事件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摸球游戏中每次摸球都是一个随机事件。
然后,通过示例讲解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分析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游戏,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并使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分析可能性。
4. 小结: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种事件的概率等。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摸球游戏∣北师大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内容5. 教学过程6.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分析摸球游戏的可能性。
2. 计算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并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3. 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种事件的概率等。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7.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7.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探讨】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应于共同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B.某些植物为适应生存环境,会将其器官退化,比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环境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不是绝对的,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D.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答案 D解析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D错误。
2.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长期有毒农药的诱导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所以药物失去作用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定向产生了适应白色环境的变异D.野兔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答案 D解析农田害虫群体中本身存在着或强或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了积累加强;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该群体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生物与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改变斗争的结果C.b→c的结果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群体耐药性增强D.农药长期使用使害虫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留下了更多耐药害虫答案 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七年级(上)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可能性§7—1一定摸到红球吗(1)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实验,经历猜测、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检验等过程,初步体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2、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整体设计在本节教学设计上,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和谐、统一.在小组实验中,教会学生分工与合作,如每个小组都配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在组与组的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思,在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课前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了简单、实用的课件,并针对教学实施的实际将课题改为“一定摸到(黄)球吗”,课前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合作交流等问题与学生做充分的探讨,特别是针对“评价”设计了“数学成长记录”这一环节,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并准备实验所用的烧杯、水槽、各色小球、乒乓球、骰子及声控的会跳舞的小男孩.教学过程老师: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最好和一个人相识5分钟之后再把你的名字介绍给他,才会记忆深刻.而我今天介绍一种方法,虽然我们刚刚见面,但它会帮助你快速而长久的记住老师的名字(老师用课件给出名字并给出学生观察的时间).学生:轻声读并说出名字的谐音读法“歇会儿”.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加以总结:注重对经验的积累,恰当选择方法是探究和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的.老师:从生活实例入手,感受确定事件.1)玻璃杯从高处落到坚实的水泥地面;2)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学生:轻松回答:l)会辞;2)是.师生共同总结这些运用已有经验就能确定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我们称其为“必然事件”.(大屏幕打出)老师:还有一些事件1)太阳每天从西边升起;2)柔软的橡皮落到坚实的水泥地面会碎.学生:笑.老师:你能总结出此类事件的特点吗?学生:议论后给出:不可能事件.老师:你发现这两类事件有什么共性吗?学生:研究后得出确定事件.2.感受实验、小组探究老师:实验1要求:将粉、蓝色小球分别放入1、2号烧杯内,并用不透明的布将其盖住,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每次从1、2号烧杯内摸出小球的颜色.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开始自由交流.老师:提问:l)在1号烧杯内会摸到蓝球吗?(粉球呢?)为什么?2)在2号烧杯内会摸到蓝球吗?(粉球呢?)为什么?3)本次活动中有哪些必然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学生:组内交流,代表发言(无需举手,自由起立).学生:各组对所表述的事件进行自由评议,对有疑义问题充分探究.老师:能举出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吗?学生:小组内交流、研讨.老师:下面我们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由哪一小组发言,把你们的结果和其他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可以.老师:第一次掷出6、第二次掷出4、第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均掷出了上学生:在笑声中回答问题并对问题认真讨论.老师:刚才共掷出了6次,有的同学在说谢老师你偏心2组,我们还有好多例子没有机会说.老师:为什么给第二小组这么多机会,是老师偏心吗?学生:不是.老师:那么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学生:在掷骰子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数字的面会朝上,也就无法确定由哪一小组发言.师生总结:这是一个在实验前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的事情,从而给出了不确定事件.老师:实验2要求:l)将1、2号烧杯内同等数量的粉、蓝色小球倒入3号烧杯内.(老师也将自己手中白、黄两色乒乓球同样做.)2)记录员先记录成员猜测叮能摸到球类的颜色,再记录成员实际摸到球的颜色.问题:你能说出该实验中所发生的不可能事件吗?学生:实验开始.老师:巡视、参与.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老师: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不确定事件.游戏1.师生共同研讨不确定事件在生活中的应用(足球裁判在比赛前掷硬币,决定场地等等).3.合作研讨老师:简单总结,开始游戏2.学生:积极动手、愉快合作.学生:结合游戏后,回答游戏中的问题,展示小组作品.4.回顾反思老师:展示教师设计的“数学成长记录”并给学生与充分的完成时间,同时提示学生如果你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学生:谈收获(非常活跃,所谈内容除了对知识做系统归纳,涉及范围广泛).5课外探究老师:用小资料收集和小作文的方式给出课后作业.6.共同感悟老师:下面我请一位表演家(会跳舞的小男孩玩具),对游戏1中获胜的一组、二组、四组、五组以及在第2次游戏中获胜的五组和所有在本节课中有收获的同学献上一个小礼物(声控小男孩跳舞).学生:(笑)老师:在一段音乐结束后,如果你们大声说喜欢,他还会给你再跳一段.学生:一起大声说喜欢.(小男孩开始跳舞)学牛已在下面说他是声控的,声有足够大,它就会跳舞这是一个必然事件.老师:说,下课了.学生:(兴致勃勃)到时间下课是一个必然事件.全课结束.在本节课中,从学生谈收获可以了解到:①学生对本节课所收集的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②对小组活动的这种学习方式非常乐意接受,能积极主动的探究;③在合作当中能充分听取同学的意见,并在倾听中注意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和游戏的表面;④所探究的问题涉及知识广泛,在能力诸多方面都有提高.听课教师在课后也谈到通过本节课具体地读懂了一些课改,了解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这种不仅在行为上学生得到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得到活动的小组研讨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课堂当中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应该说本节课实施效果较好.体会:教材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素材,教学当中还应补充更多的内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足:在许多问题上应给予学生更多探究、交流和发表认识的机会,课外的研讨(作业)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应更有层次,内容也应更丰富.作业1.科学家与试验;2.概率与博班论(赌博游戏).§7—1一定换到红球吗(2)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实验,经历猜测、收集、分析试验结果、检验等过程,进一步讨验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继续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整体设计在本节教学设计上,仍以小组活动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最后要汇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减少误差.课前准备制作了简单、实用的课件,准备实验所用的烧杯、水槽、各色小球、乒乓球等.教学设计(一)完成以下四次实验(均以小组为单位)①试验前,学生对袋子中所装小球颜色并不知道;缓让学生明确试验过程;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即明确教科书中要求学生通过试验所需解决问题).试验一:袋中只装有黄球附加问题: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试验二:袋中只装有红球附加问题: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有多大?试验三:袋中既装有红球又有黄球,当红球数大于黄球数附加问题: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淮大,试验四:袋中既装有红球又有黄球,当黄球数大于红球数附加问题:摸到红球栩黄球的可能性淮大?(二)以小组为单位.对试验作总结.(三)全班交流,谈看法.(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其他活动方案,对上述结论作进一步说明.§7—2 转盘游戏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教学思考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解决问题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课前准备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组8名同学,共6组.选出学习组长,记录员,统计员.1、制转盘(用均匀的纸板做成盘,再按要求涂色,再用铁丝做支架):每组一个.转盘1,要求如教材第207页第一个图(如下图);转盘2,要求如教材第205页第二个图(如下图).2、自制学习卡(约长1()厘米,宽5厘米,纸板):每人自制两张.要求每张卡片上写有一定数量(6—8为它)的一10与10之间的数,并计算出这些数的平均数,写在下面.(如图)*教师①自制转盘:如书上第一个图.采自制l>>werporilt课件(幻灯片l,2,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切入标题师:同学们,请看有关这一章内容的录像.(内容为,共商场正在利用转盘游戏进行抽奖的场面.)师:顾客们的中奖可能性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转盘游戏的问题.二、新课探究师:(出示幻灯片1,并演示自制转盘)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色区域呢,同学们都说是红色,结果确实如此.师: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结果,8个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生: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色区域的面积大,白色区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师: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出示幻灯片2).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师: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生1:根据观察,转盘上红色区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生2: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师:通过实验,我们确实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设置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三、游戏与交流师:下面找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3)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13次.师: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生1: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生2:如果平均数增大l,我是在卡片L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一F片上数字的个数加上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列举.生3:“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l”占百分之二十七.生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7—3谁转出的四位数大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亲自参与转盘游戏,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的拓展试验,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特点.教学思考能用实验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难点: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课前准备学生:1、按平时座位,适当分成4个学习小组参与游戏比赛,同桌作为一个合作单元.2、自制转盘(如书上,把转盘平均分成10个等份,再标上数字),每桌一个.3、自备一到扑克,同桌一副即可.教师O转盘和扑克各一.O自制幻灯片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师:(演示上课时使用的转盘)上课时,我们研究了转盘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你是怎样预测指针落在哪种区域的可能性大的?生:在转盘游戏中,哪种颜色区域面积大,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哪种区域的可能性就大.师:(演示本节自备转盘)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各数字所占扇形大小相等,当我自动转动转盘时,转出哪个数字的可能性大呢?生:都一样,因为各面积相等.师:我们先不凭主观下这个结论,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二、新课探索师:下面我们一起利用这个转盘做一个游戏:四位数游戏,像黑板上这样的四个格子(画四个方格),表示一个四位数的各个数位,我转动一下转盘,同学们将转出的数填入四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继续转动转盘,再将转出的数填入剩下的任意一个方格中;转动四次后,每人得到一个四位数;谁的数大谁就获胜.师生共同游戏,明确游戏规则.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上面的游戏,同桌为一合作小组,交替游戏,游戏次数不限,最后取最大值,谁转出的数大谁就获胜.生:同桌游戏.并交流.师:下面选出各小组“成绩”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加“游戏大比拼”活动.3生:小组内交流.师:请四名选手到前面来,听游戏规则,种用十张扑克牌代替转盘,这十张牌是从l红桃1到红桃10,请四名选手逐个在老师手中分别抽取一张牌(每次放回并洗牌,保证随机性),在组员的建议下,填在四个方格中的任一个位置上.直到填好四位数.数大的获胜,课后抽奖.师生共同游戏,评出名次.师:在游戏中,你得到了哪些经验?小组交流.生甲:大数要考虑填在百位和千位上,小于5的一定填在后两位上.生乙:今天我特别幸运,直到最后我才转出个队有时,坚强的信念也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生丙:很遗憾,由于我们小组,第一步没有把握机会,而导致了输局.师:大家讨论的很好,其实,游戏之前,谁也无法预测结果,因为每一步转出任何一个数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抉择时要善于把握机会.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多总结积累经验.师:同学们翻开书,看书上208负想一想.在上述游戏中,如果第一次分别转出9;0;7;2这样的数,你会把他填在哪一个方格中.生:把9放在千位上;把0放在个位上;把7放在百位或千位上;把2放在个位上.师:很好,大家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能在游戏过程中忙而不乱,小组有机合作,而且及时总结游戏经验与心得.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试验:从一副充分混合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牌,抽到王(包括大王和,J、王)的可能性大吗?你预测一下,你最可能在多少次内抽到王·在这个试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同桌合作,每次抽完牌都要放回去,并重新混合,统计第多少次抽到王.试验到抽到王为止.学生活动结果:由于扑克牌太多,在书桌上活动有些不太方便,试验的次数也特别多.如果把实验改为十张牌里有一张牌是王,再抽王,也许效果会更好些.经过统计汇总,最快的小组第四次就抽到王了,最慢的到最后也没抽到工.共有24小组实验,有3组在十次以内抽到王,有2组在10至20次抽到王,有4组在20至30次抽到王,有13组在30次以后才抽到王,还有2组一直没有抽到王.师:经过你的实验你有哪些心得?生A:我认为我在27次内一定能抽到王,可我在第46次才抽到王.生B:虽然理论上认为抽到王的可能性是六,但并不决定我们在抽27次时一定能抽到王.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一般情况下,确实在抽27次内就能抽到王,但这些事件本身就是不确定事件,所以我们不能预测准确在多少次抽到王.师: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2,先独立思考再回答.生:我认为朝上的数字比5小的可能性较大,为;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新知?有什么心得?生C: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有时,可能性相等,有时不等.生D:我觉得,数学课与我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近,我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了.师:大家收获都很大,课后要把你的心得写在成长纪录卡中去.今天的作业是习题八七。
7.2 东南亚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学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亚、东南亚各港
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在图中填注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称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4.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季,季节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北部5.农业生产: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
和焦麻产地,有‘世界油王’之称得为油棕。
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
国)、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
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6.东南来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
沃灌溉水源丰富、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充足的劳动力。
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7、中南半岛地形分布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四、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8.东南亚居民大多是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一定比重。
中国人旅居国外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华人。
保留中国国籍的称华侨。
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是广东和福建。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7.2 静电现象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复备栏复备栏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教 学 过 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一)物质的微观世界1.预习先知:分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活动7.4 摩擦起电(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小结:①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 ,就说它带了“ ”,或者说带了 。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
②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 (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 两种电荷(1)猜一猜: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2)看一看: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 现象?(3)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现象可知: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①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七章教案
第七章可能性7.1 一定摸到红球吗教学目标:⑴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了解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⑵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指导实践的发生是有大有小的。
⑶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重点:⑴交流试验的结果,了解并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及意义。
⑵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难点: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观察,在观察中思考教具:教师准备一个小纸箱子,5只红乒乓球和5只白乒乓球,一枚一元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枚硬币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首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现在街上很流行的摸奖活动,得到肯定答复后,回想摸奖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紧接着就进行一场现场的摸奖活动。
这样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始了新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2.做一做在抽奖活动后,让同学思考并讨论这样两个问题:⑴从盒3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⑵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到红球吗?让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不断补充完善,这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动脑、动手、合作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能力。
在全班进行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实际的摸摸看,以体会事件的确定与不确定。
注意每次摸球前,教师都应将球摇匀。
试验结束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举出一些例子:例如掷硬币、掷筛子等游戏以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区别。
最后,教师总结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情、不确定事情的概念。
3.议一议:让学生考虑生活中有哪些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并提出以下问题:足球比赛前,裁判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那么裁判掷硬币是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概率试验(如掷硬币)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
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此外,我发现在讲解难点时,尽管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可能是因为我讲解的节奏过快,或者举例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打算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放慢讲解的速度,使用更多的直观教具和动画,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原理。
3.内容列举:
a.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表述: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²+b²=c²(a、b、c为三角形的三边,c为最长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举例说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c.练习:判断给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解释原因;
d.实践活动: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高度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进行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对应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定义与命题。
2.教学内容:
(1)理解定义的概念,掌握命题的结构;
(2)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
(3)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从定义出发,运用逻辑推理证明简单命题;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这种方法可能仍然难以理解。因此,我计划在课后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核心知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定义和公理出发,探索和发现新的数学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定义的概念:定义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通过已知概念导出新概念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定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定义与命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证明某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情况?”(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定义与命题的奥秘。
信号与系统教案第7章2
cn1
1 an1
an an1
an2 an3
cn3
1
an1
an an1
an4 an5
…
第4行由2,3行同样方法得到。一直排到第n+1行。
罗斯准则指出:若第一列元素具有相同的符号,则 A(s)=0所有的根均在左半开平面。若第一列元素出现符 号改变,则符号改变的总次数就是右半平面根的个数。
第7-17页
解:设加法器的输出信号X(s)
∑ X(s) G(s)
F(s)
Y(s)
X(s)=KY(s)= G(s)X(s)=K G(s)Y(s)+ G(s)F(s)
H(s)=Y(s)/F(s)=G(s)/[1-KG(s)]=1/(s2+3s+2-k)
H(s)的极点为
p1,2
3 2
3 2 2 k 2
第7-9页
■
信号与系统
7.2 系统的稳定性
7.2 系统的稳定性
一、因果系统
因果系统是指,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不会出现 于f(.)之前的系统。
连续因果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冲激响应 h(t)=0,t<0 或者,系统函数H(s)的收敛域为:Re[s]>σ0
离散因果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单位响应 h(k)=0, k<0 或者,系统函数H(z)的收敛域为:|z|>ρ0
凡极点位于左半开平面,零点位于右半开平面, 并且所有零点与极点对于虚轴为一一镜像对称的系统 函数即为全通函数。
第7-8页
■
信号与系统
7.1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
(2)最小相移函数
右半开平面没有零点的系统函数称为最小相移函数。 解释见p336 2、离散因果系统
人教版第七章 教案
第七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七章(一)过滤和结晶:1. 过滤的操作注意事项2. 结晶、晶体的概念及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2)降温结晶(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2. 过滤的基本操作3. 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三. 教学过程:1. 过滤:(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初中阶段一般指水)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利用液体能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体不能穿过而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2)过滤所需仪器: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3)操作步骤:①准备过滤器:用滤纸、漏斗做出过滤器。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②组成过滤装置:漏斗放在铁架台铁圈上,漏斗管尖紧靠烧杯内壁。
③倾倒液体过滤:将滤液沿玻璃棒注入漏斗,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上,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④沉淀洗涤:注清水(或溶剂)入漏斗中连洗几次,需要留沉淀则多洗几次。
小结:过滤,具体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不能留有缝隙。
二低是指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边缘和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是指烧杯(上)口边缘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边缘以下和漏斗下端紧靠烧杯(下)内壁。
2. 结晶法:⑴蒸发结晶⑵降温结晶:把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条件:溶液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如:KNO3中混入少量NaCl,欲除去NaCl,可将混合物溶于水,制成热饱和溶液,然后进行冷却。
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首先从溶液中析出,NaCl留在母液里,再经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KNO3。
例1. ①从KNO3饱和溶液中获得KNO3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②利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KNO3的溶液已饱和,且只要改变溶剂量或溶液温度等条件即会析出晶体,又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因而改变溶液温度析晶比改变溶剂量析晶要简便易行得多,故一般采用降低KNO3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
北师大七上第七章可能性整章教案
§7.1 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教学目标:1.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会事件的发生的不确定性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2.游戏等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在与其它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难点: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一、情境游戏:1、在讲台上按课本所示摆放装有红色,白色的三个半透明的盒子,请三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看谁能摸到红球.1.班讨论,哪一个盒子一定能摸到红球?2.组同学分别到讲台参与游戏,其它同学展开想象,他们可能摸到红球吗?二、感知新知1.然事件2.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学生通过对试验的领会,在摸球游戏中,结果不尽相同,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联系游戏及实际生活,深刻体会。
由此引入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想一想生活中,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多吗?结合游戏情境和概念,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先结合概念,进行充分想象,然后举例说明.师生之间交流体会。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四、模型演示1.议一议(1)足球比赛前,裁判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裁判投币时应注意什么?2.练一练: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事件?哪些是不确定事件?并说明理由.(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罗纳尔多下次出场一定会进球.(4)我们这里每年都会下雨.六、做做看:盒子中装有红球,黄球共有10个,每个球除颜色都一样,分小组进行摸球活动.(1)每位同学从盒子中轮流摸球,记录下所摸球的颜色,并将球放回盒中.(2)做10次这样的活动,将最终结果填在表中.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一人摸一人记录.并交流.题(1):学生先想象后画图,并通过搭建几何体验证学习成果。
题(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一人搭几何体,另三人画图并交流,如有异义,举手询问。
依次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主备:沈阳审核:初一数学备课组时间:2011-2-17
班级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同位角的基本含义,并能从给出的图形中识别出同位角
(2)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重点:识别同位角
难点:判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预备知识:——三线八角
(一)问题探索:
活动一:
(1)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2)观察:∠1与∠2相等,所画的直线a、b就平行
(3)探索:∠1与∠2不相等,所画的直线a、b平行吗?
定义: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像∠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
(4)猜想:图中还有其它的同位角吗?
例题1:
自学例题:如图,∠1=∠C,∠2=∠C,
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解:(1)AB∥CD
因为∠1与∠C是AB CD被AC截成的同位角,且∠1=∠C,
所以AB ∥CD。
(2)AC∥BD。
因为∠2与∠C是BD AC被CD截成的同位角,且∠2=∠C,
所以AC∥BD。
课堂练习:
1、如图,∠1与∠B是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与∠A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
2、如图,∠1、∠2、∠3中,和是同位角。
3、如图,如果∠B=∠1,根据,那么可得DE//BC;如果∠B=∠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可得 // 。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主备:沈阳审核:初一数学备课组时间:2011-2-18
班级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
2、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实例操作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与同位角的区别联系。
预习:认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创设情境
如图,是一块小木板,在它上画了一条线段AB如果要求用量角器,通过度量某些角的大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准备怎样去做?
自学推理:
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
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
试说明理由。
2如图,直线a, b被直线c所截,∠2+∠3=180,直线a与直线b 平行吗?为什么?
故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自学例题:
如图,∠1=∠2,∠B+∠BDE=180,图中那些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解:(1)AB ∥EF
因为∠1与∠2是AB 、EF 被DE 截成的内错角,且∠1=∠2。
所以AB ∥EF 。
(2)DE ∥BC
因为∠B 与∠BDE 是BC DE 被AB 截成的同旁内角,且∠B+∠BDE=180。
所以DE ∥BC
小结:
内错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课堂练习:
1、如图 ,已知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下列条件能判断a ∥b 的是( )
A 、∠1=∠2
B 、∠2=∠3
C 、∠1+∠4=180
D 、∠2+∠5=180 a c
b
2、如图,给出下面的说法:①因为BEF B ∠=∠,所以AB ∥EF ;
②因为CDE B ∠=∠,所以AB ∥CD ;
③因为︒=∠+∠180BEC B ,所以AB ∥EF ;
④因为AB ∥CD ,CD ∥EF ,所以AB ∥EF 。
其中正确的是 。
3、已知:(如图)∠B=∠C ,∠DAC=∠B+∠C ,AE 平分∠DAC ,求证:AE ∥BC
7.2 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
主备:沈阳审核:初一数学备课组时间:2011-2-22
班级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复习回顾: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情景设置:
1、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AB、CD,再画直线MN与直线AB、CD相交如图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将图剪成(1)(2)(3)(4)所示的四块。
分别把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重叠你会发现什么?
3、将图(2)、 (3)分别剪成两部分,
并把同旁内角拼在一起,
你发现每对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
由上可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两地之间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A地
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60°,如果A、B两地同时动工,
那么∠ɑ是_____度时,才能使公路准确接通?
2、如图,一块钢板ABCD的两边AB、CD平行,要在AB边上找一点E,使∠AEC=150°,应怎样确定点E的位置?为什么?
巩固练习:
例1:如右图,BD平分∠ABC,ED∥BC,∠1=25°。
求∠2、∠3的度数。
例2:如右图,AD//BC,∠A=∠C,试证明AB∥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