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备课教案—13周4 (2)
初中物理第十三章详细教案
初中物理第十三章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掌握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电与磁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磁学基础知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引入第十三章《电与磁》。
2. 教学新课(1) 电磁感应现象讲解电磁感应的定义,即在磁场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运动时会产生电流。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到电磁感应的发生,并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原理。
(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介绍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即安培力。
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和大小,并掌握右手定则。
(3) 电磁铁讲解电磁铁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的极性、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电磁铁,并观察其磁性的变化。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磁感应现象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了解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电与磁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9年级物理备课教案优秀5篇
9年级物理备课教案优秀5篇9年级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1.创设情境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0篇)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安排,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等,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十四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复习课。
第十三章主题为“内能”,包括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第十四章主题为“电流”,包括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方式,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2.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投影仪;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热能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热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知识点复习:(1)内能:引导学生复习内能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内涵。
(2)改变内能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比热容:引导学生复习比热容的概念,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热机:引导学生复习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热机效率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进行讲解和分析。
4. 随堂练习:针对复习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点复习:(1)电流:引导学生复习电流的概念,理解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2)电路:引导学生复习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关系。
(3)欧姆定律:引导学生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理解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篇1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套教案
《电能和电功》教材分析:经过前面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与欧姆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电学基础。
从电学内容的整体来看,有关电路的内容是开篇,电流、电压、电阻是发展,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是高潮。
本节是在电学前几章的基础上,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电,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扩展到电能和电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知道电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器。
4.会读电能表,了解家庭用电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并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初步具有“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
2.通过互联网或资料查找我国各种电站的资料并列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2.通过查电能表计算电费,使学生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知道电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学生用电动机、秒表、电压表、电流表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2.你知道我们用到的能量有哪几种?3.什么叫能量?二、激发学习动机:观察与思考:课件出示电饭煲、电风扇、台灯。
提问:以上电器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出示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第101页和第102页的第一段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电功和电流做功的过程,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的过程。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5篇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5篇第一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自制弹簧测力计;(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重力1课时第二节弹力1课时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第四节杠杆1课时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克拉玛依准东中学物理组第二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1 第十一章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3.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3.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杠杆、滑轮、绳子、重物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复习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2. 讲解杠杆的分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4.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强调注意事项,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完整教案
第十二章 力与机械一、单元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4)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6)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设计滑轮组。
难点: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设计滑轮组。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节 弹力用在轮上省力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物体上升高度数,表示承受重物的绳子段,其中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可改变力的方向,作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方向。
一半的力,不改变力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动物h n h n S G G n F )(1⎪⎩⎪⎨⎧=2211L F L F 杠杆平衡条件:用线的距离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杠杆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叫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教具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学生活动后汇报)[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二、进行新课1.弹力[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 forcc),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乎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老师今天正好带来了一个拉力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师]在他们拉这个拉力器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生]他们拉得不一样长,女同学拉得较短,男同学拉得较长.[师]拉力器被拉的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长短不同,说明了两个同学力的大小不同.[生]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师]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试一试.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生](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2)将0.5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生]将0.5 N、1 N、1.5 N、2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生]我们组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我们组在弹簧的最大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生]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小结与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应用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随堂练习:1、(2007年大连市)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________成正比;弹簧测力计能否在月球上测出拉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实用)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实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 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13章(4课时)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四、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
教学反思
链接资源
《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学习内容
§13.2《内能》统编课时:NO
上课时间:月日
教师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重点)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
探究三:热量的计算公式
1.学生阅读教材14页“想想议议”,推算后,讨论如何从特殊到一般?如何计算物体放出的热量?
2.师生共同归纳热量的计算公式,学生利用归纳出来的公式完成教材15页4、5题并展示
探究四: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解释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教材15页第3题并展示,其它学生想想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1.全体学生完成《实践与探究》达标训练部分内容。
2.教师公布答案,学生用红笔纠错并自我评价。
3.课后根据学生情况完成《实践与探究》拓展探究和直击中考部分内容。
五、建构体系、帮扶跟踪(分钟)
师生语言精简,重点突出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达标
学生拓展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完成,教师也可分层布置
板书
设计
比热容
一、比热容的单位、特点二、比热容的应用三、热量的计算
核对教师给出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班内大展示:
1.小组间相互纠正错题,并提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2.学生认真学习《实践与探究》典例讲解部分内容。
3.教师根据全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四、激励评价、点拨追问(分钟)
学生主要看分析解答,学会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掌握情况
反馈
五、达标检测:
总结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
初三物理备课教案—13周4
掌握了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和小灯泡阻值的实验。松山湖南来自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杨娟
九年级物理科课题(学习内容):探究欧姆定律(二)(13)周(4)课时审核人:吕芳琪
学习目标(任务)
(1)巩固深化对欧姆定律的理 解,并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用“伏安法”测电阻
2、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
课时安排及其它
习题课
导
学
过
程
一、/知识网络:
二、讲解《高分突破》课后作业上的习题;
三、讲解《高分突破》考点梳理、考点突破的相关知识。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高分突破小本
板
书
知识网络
鲁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公开课教案13章4节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教学目标】1.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2.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4.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难点: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定值电阻若干【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需要200 Ω的电阻,但是手边又只有100 Ω的电阻,该怎么办呢?由此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经过交流讨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互动新授】(一)电阻的串联1.实验测定:教师活动:演示教材65页实验,分三种情况(1)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入电路。
1(2)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入电路。
(3)将更多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入电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比较灯泡亮度的变化,讨论说明原因。
灯泡变暗,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小,即电路中电阻变大。
教师总结实验测定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2.理论推导学生复习旧知: 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I=I1=I2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U=U1+U2欧姆定律I=,得U=IR,则U=I1R1+I2R2=IR,故R=R1+R2。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电阻串联的计算公式:R=R1+R2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二)电阻的并联1.实验测定:教师活动:演示教材66页实验,分三种情况(1)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入电路。
(2)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并联起来,接入电路。
(3)将三个同样阻值的电阻R并联起来,接入电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比较灯泡亮度的变化,讨论说明原因。
灯泡变亮,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大,即电路中电阻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标有"6V 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 = UI = 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小结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高分突破》大本
板
书
15.2认识电功率
1、铭牌
2、电功率
3、电功率的影响因素
4、电功率计算
课后反思
(2)计算式:P=UI(表示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的乘积)
由I=U/R得P=U /R(多用于并。
(1)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电功的单位:“千瓦时”。1千瓦时=1度=3.6×10 焦
2、例题(有关电功率、电功的计算)幻灯显示。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哪盏灯泡亮?为什么?若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杨娟
九年级物理科课题(学习内容):15.1认识电功率(13)周(4)课时审核人:许庆辉
学习目标(任务)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学习重、难点
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3课时
导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做,一位同学求"PZ220-25"灯泡的电流和电阻,另一位同学求另一盏灯。其他同学同时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然后讲评两个同学的解题过程。师生共同推导出电阻的表达式R=U额2/P额,用它比较两灯电阻的大小,再让学生传看这两只灯,观察比较它们灯丝的粗细。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学
过
程
一、复习提问
1电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
2电能表的有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
1第一段话。
演示实验“40W,25W”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比较单位时间做功多少。
2、认识灯泡上的铭牌。
三、新课讲授。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来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
(1)定义式:P= ,由W=UIt得P=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