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父子的政治取向与汉魏局势变动关系之研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荀彧,字文若素材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
初平二年,彧去绍而从太祖。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
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
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
贡求见彧,彧将往。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
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
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乱,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彧传》,节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认为……异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冲:冲突C.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制:控制D.布乘虚寇.暴寇:侵犯答案B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邈乃.使刘翊告彧A.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卒全三城,以.待太祖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多留兵则.不足用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彧少年时,便受到何颙的赏识,被他称为有王佐之才。
徘徊与汉魏之间的矛盾体
徘徊与汉魏之间的矛盾体——荀彧形象分析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不像刘备、周瑜一样被作者罗贯中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和称颂,也不像诸葛亮、鲁肃一样名流千古,被人们看做智慧的象征,然而,却正是因为他敏锐的政治和战略眼光,促使了曹魏的兴盛,从而形成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就是曹操的帐下谋臣荀彧。
荀彧,字文若,东汉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出身于本郡望族,祖父荀淑,父亲荀绲、叔父荀爽均担任过地方官,在当时颇有名望。
荀彧投奔曹操后,为他用兵筹划,建功立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3期,《论荀彧》作者:王永平)然而,荀彧和曹操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令人觉得不解的地方。
曹操乃是乱世之枭雄,而荀彧,却是汉室的忠臣,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辅佐曹操?以至于造成了后来曹操废汉自立的局面。
荀彧到底在匡汉还是扶魏?荀彧的做法是否太过于矛盾?荀彧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他是个既有理论又具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他不仅为曹操出谋画策,而且还常能独当一面,在关健时刻临危不乱,力挽狂澜。
他在去绍投操时,曹操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就是说:“你荀彧真是我的张良啊!”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
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並经常留守许都。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
当汉献帝在洛阳被李傕、郭汜搞得昏天暗地的时候,荀彧劝曹操立即去救驾,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不然,“人将先我而为之”。
其实曹操不去抢汉献帝,汉献帝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也会被别人挟走的。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因此,荀彧此招是让曹操占了先机。
袁曹官渡之战,双方相持数月,曹操这方人少倒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粮草将绝,缺粮的后果就是普通士兵都知道会是怎么样,曹操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想到了退兵。
历史趣谈荀彧为什么先帮助曹操 后来又反对曹操封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荀彧为什么先帮助曹操后来又反对曹操封王
导语:荀彧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是曹操的重要谋臣。
后为什么又反对曹操封王?他又何以因小小嫌隙而致杀身?荀彧为什么助曹操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
荀彧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是曹操的重要谋臣。
后为什么又反对曹操封王?他又何以因小小嫌隙而致杀身?
荀彧为什么助曹操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而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
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那年他才29岁。
曹操非常的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
当时他还给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条一开始就是说明了,他希望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的。
那么他之所以帮助曹操,是因为他相信曹操有这个能力,恰恰当时的曹操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曹操并不是一上来就想自己当皇帝篡汉的。
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封王
人是会变的,每个人都一样!随着曹操功劳变大,权利变大以后,野心也就大了,到后面荀彧才意识到严重性,但为时已晚了,这个时候他的力劝被曹操已经看成了是对他的阻碍和背叛了,才会被曹操逼死。
荀彧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方时运之屯遭,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
此又时之不可并也。
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意思是说,荀彧之所以投曹氏,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乱世当中,汉王室弱不禁风,无法救民于水火之中,这就需要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强者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他只能选中曹操作为自己价值目标的实现者,其行为表面上固是
生活常识分享。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荀彧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荀或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军,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
荀或劝太祖曰:“昔晋文内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缩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情举,将军首唱义兵,乃心无不在王室。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昌。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或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三年,太祖与袁绍相拒。
或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泠。
”五年,与绍连战。
太祖保官渡,绍围之。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戴,议欲还许以引绍。
或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
公必十分居一之众画他而守之扼其联而不得i⅜J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绍退走。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般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谄或。
或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因辄留或。
后以忧薨。
时年五十。
谥日敬侯。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节选自《三国志・荀盛传》)材料二: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荀或佐魏武而兴之,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而杜牧乃以为:“或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之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冬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
然则比魏武于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者,史氏之文也,岂皆或所言邪!用是贬或,非其罪矣。
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B.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C.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D.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播越,既可指逃亡,又可指传扬,文中指汉献帝因黄巾军之乱被迫逃亡。
解密荀彧
历史湮灭了汉室最后的忠臣——荀彧方明江(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NO:000048引言:公元212年十月,也就是东汉帝国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在位的第二十四个年头,亟相曹操挥师南厂,讨伐割据江东的孙权:此时,他的首席谋臣荀彧——一位随他南征北战长达二十余年,为其统一北方屡献奇谋的老人,在寿春饮药而亡,时年五十岁。
第二年五月,汉廷册封曹操为魏公,并赐予象征帝王权力的九锡;再过七年,曹操长子曹丕以禅让的名义登上皇位,代汉自立。
荀彧的家族荀彧是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颍阴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人。
颍川这个地方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尤其在政治和文化上对中国更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在荀彧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个地方几乎成为帝国政治和文化的心脏,用举足轻重形容也毫不为过。
当时有“汝领多奇士”的说法。
无疑,中国是一个官僚本位、权力本位的国家,惧怕形形色色的官员以及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大大小小的权力,似乎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官位和权力。
所以说,官位的高低、权力的轻重,决定了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也决定着家族的荣辱兴衰。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二世纪后期,腐朽的东汉帝国肢体上滋生着—种新的社会现象,人们对那些儒雅风流,敢于对抗权力的士人们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且,这种现象从当时的文化中心——汝颍地区,逐渐辐射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并进一步冲击、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位荀彧的出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
荀彧的祖父淑荀是东汉历期的—位硕学鸿儒,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
在荀彧之前,这个家族的政治地位却谈不上显赫。
他的祖父荀淑曾做过相当于县长一级的侯相。
但为时不久,便弃宫回家务农;他的叔父荀爽倒是做了相当于总理级别的司空,但任期只有五个多月就病逝了。
家族多名成员被宦官杀害。
荀彧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个特殊的家庭,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已经为他选择了今后要走的道路,也决定厂他以后不可更改的悲剧结局。
历史趣谈:荀彧传简介 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荀彧传简介三国历史上荀彧的一生为何处处是悲
剧
导语: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
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劝说曹操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到力主“迎天子都许”;从官渡之战中激励曹操斗志,使曹操明白“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到战后劝曹操乘胜追击,扫荡河北;从出谋划策,主持政务,到荐举人才等等,均有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功。
此乃曹操之所以能战胜群雄,统一北方的重大原因之一,重大推力之一。
但也正是这样一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年仅五十。
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荡的时局决定了荀彧对政治集团的依附性
东汉末年,王朝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
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生活,纷纷揭竿而起,爆发起义;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像荀彧这样的世族名士的政治、经济利益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他们生活已被打乱,急迫地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找到一条能谋求生存、施展才华的出
生活常识分享。
荀彧和荀顗父子政治取向浅论
作者简介 : 张剑英( 1 9 7 2一) , 女, 河 南 长 葛人 , 讲师 , 研 究方 向 : 汉魏 隋唐 史 、 地方史。
・
8・
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以后每次出征各方敌对势力时, 他都 有皇命这一充足的理由。 苟或在帮助曹操扫灭东南诸侯的同时, 积极帮助曹操 积蓄力量 , 以求最终打败北部的袁绍 , 统-; l l  ̄ 方。在官渡 之战进入相持阶段, 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时候, 曹操曾有退 守许昌的打算。但是 , 苟或的一番话让曹操下定了死守官 渡的决心。他认为“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 , 画地而守之, 扼其 喉而不得进 , 已半年矣。情见势竭, 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
中图分类 号 : D 9 2 2 . 2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9 8 2 4 ( 2 0 1 3 ) 0 4— 0 0 0 8— 0 4 东汉名士苟或一生以“ 匡复汉室” 为己任, 力图依靠
曹操 的势力扫灭群雄 、 重整汉 室天下 。但 由于当时政 治环 境 的影响 , 他的愿 望最终成 为泡影 。以苟或 及其后世 荀颉
不可失也 。 ” ¨ 最终曹操反败 为胜 , 取 得巨大胜利 。官渡
Vo 1 .3 2 No .4
许 昌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0F XUCHANG UNI VERS I TY
2 0 1 3年 第 4期
No .4.2 0l 3
荀 或 和 荀 颠 父 子 政 治 取 向浅 论
张 剑 英
( 许 昌技 术 经 济 学校 , 河南 长葛 4 6 1 5 0 0 ) 摘 要 : 汉魏 之 际 , 士 家大族 乘机崛起 , 他 们 的 政 治 倾 向 对 当时 的 政 治 局 势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魏晋时代的高门士族,简谈荀彧所在颍川荀氏家族的盛况
魏晋时代的高门士族,简谈荀彧所在颍川荀氏家族的盛况魏晋时期多出名士,而名士则是大部分出自士族。
其中三国时期的名士代表首推荀彧,荀彧此人出身望族颍川荀氏,荀彧本人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何颙曾经感慨荀彧“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也曾经说过荀彧,称赞荀彧道“吾之子房”。
荀彧只是当时荀氏家族的一个代表,他的侄子荀攸更是奇谋百出,辅佐曹操成就霸业;而荀彧的三兄荀衍击破高干而官封列侯;荀彧的四兄荀谌更是劝说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助力袁绍获得称霸河北的资本;荀彧的同族同辈兄弟荀悦写成《汉纪》30篇,是著名的史学家;荀彧的同族姊妹荀采更是因为刚烈而进入列女传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看这一名门望族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的发迹颍川荀氏的祖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儒荀子,荀子的十一世孙荀淑,荀淑发迹在东汉王朝的中后期,是颍川郡有名的名士。
他同时是颍川荀氏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当时党人的李固、李膺对于他都行弟子之礼。
东汉梁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当时发生日食,根据当时的天人感应理论,那就是当时的朝廷出现了问题,于是梁太后下诏让公卿大臣推举贤良,荀淑由于声名在外,于是被举荐。
但是荀淑看不惯大将军梁冀所为,于是讥讽梁冀。
就这样受到了梁冀的嫉恨,被贬为朗陵侯相,虽然被贬,但是他在位朗陵侯相期间莅事明理,受到了很高的称赞,被当时人称为神君。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抛弃官职回家。
荀淑为人慷慨,只要自己的田产和产业有增长,一定会赠送给荀氏宗族和知音好友,六十七时去世。
当时的东汉士人群体的领袖,号称位列“八俊”之首李膺为荀淑服师礼。
与两个县主动为荀淑修建祠堂,他的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士,人们把他们八兄弟谓之“八龙”,颍川荀氏是在西豪里,县令苑康引经据典,说当年圣君,五帝之一的高阳氏的八个儿子都是才子,如今颍川荀氏也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这个西豪里应该改名叫做高阳里。
荀淑之所以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士人,是因为他是东汉末期重要的政治群体——党人的代表,党人里面的重要人物比如前文所讲李膺,李固的师父就是荀淑。
文言观止史海探珠——《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上)
文言观止史海探珠——《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上)史海探珠【题注】荀彧是曹操谋士集团中颇具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究其缘由,便是他的知人之明、料事之神、决断之准,并时之人无出其右者。
在曹操谋臣如雨的幕府中,堪称智慧超群的一代谋主。
荀彧在追随曹操的二十多年中,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他出谋划策、主持政务、荐举人才,可以说在曹操战胜群雄,统一北方之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当曹操成为一代枭雄,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这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以忧薨”的悲剧命运,引人唏嘘。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原文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①,逼于董卓②,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③,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
曹操④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⑤,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点评:曹操少年之时机警豪侠,他在讨伐董卓之时的英勇表现,赢得一些人的敬重,且曹操起初的想法是“拥汉”,而荀彧出仕曹操亦当是出于同样的考虑,看中了他的首倡义兵,并将其视为实现匡扶汉室理想的依托。
荀彧⑥少有才名,(自幼气宇不凡,当时的南阳名士何顒见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及天下乱,袁绍⑦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
(荀彧洞察时局,择所归附是择强而仕,其目的在于实现匡佐之义,他的选择体现出一个谋士的远见卓识和选择贤君明主来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有其超凡脱俗的政治眼光和理想)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曹操将荀彧看作是自己的张良,从这一评价上,足见荀彧的价值以及曹操对他的重视程度)以为奋武司马。
荀彧曰:“自天子蒙尘,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操乃西迎天子。
点评:汉献帝虽然没有控制全国局面的实力,但无论世事还是人心,都倾向于维护东汉的皇统,大汉天子在世人心目中依然具有天下共主的尊崇地位,因此具有较大政治价值。
历史趣谈:辅佐曹操二十年 荀彧竟因为这个原因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辅佐曹操二十年荀彧竟因为这个原因自杀?导语: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彧离世。
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彧离世。
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
尽管诸史对荀彧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彧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
荀彧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间为曹操统一天下不遗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是曹操的核心成员,且深知曹操之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将走上人生顶峰、踌躇满志之时坚决反对,从而自陷于死地呢?袁晔《献帝春秋》记载了荀彧死讯在吴、蜀的流传,从中可见时人对荀彧之死的看法。
兹引于下:“(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荀)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孙)权以露布于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袁晔为孙吴名士袁迪之孙。
据《三国志·陆瑁传》,袁迪与孙吴丞相陆逊之弟陆瑁相游处。
故可推知,袁晔所载荀彧死讯流传吴、蜀之事必有所本,应非杜撰。
《献帝春秋》一书亦见于《隋书·经籍志二》,与信史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等同列。
从上引可知,寿春逃亡者误传了荀彧死因,可见其并非曹方高层。
但非高层者关注荀彧、并将荀彧之死当作忠于汉室(不肯杀献帝皇后伏后),可见荀彧在曹操统治区生活常识分享。
荀彧的人生悲剧,是汉室忠臣,还是曹魏的开国功臣
荀彧的人生悲剧,是汉室忠臣,还是曹魏的开国功臣荀彧(162年-212年)字文若,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世家大族。
荀彧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不凡气度,被南阳名士何颙盛赞是"王佐才也"。
荀彧二十六岁举孝廉,拜守宫令,进入仕途,二十九岁的荀彧投身曹营,官拜司马,逐步时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也",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而死,年仅五十。
荀彧一生不得不说是场悲剧。
在其五十年生涯中,帮助曹操制定统一北方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助其统一北方的关键人物。
以至于曹操上表称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然而荀彧身后,却又背有是东汉殉国忠臣亦或是曹魏开国功臣之争。
这巨大争议背后其实是荀彧作为知识分子想通过依附于曹操实现中兴汉室之志不酬的无奈,反映的是汉魏更迭之际知识分子的两难选择。
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战略的力挺者建安元年(196),荀彧随曹操击败黄巾军。
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荀彧独具慧眼,力挺迎天子,劝曹操宜早迎汉献帝。
他借鉴历史经验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分析了"迎天子"好处:"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于是,曹操便迎汉献帝到许(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天下"的优越政治地位。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决策者先北后南"战略,助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战后,袁绍吐血而死。
其子袁谭和袁尚互相攻伐,争夺对冀州的统治权。
“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变
Evolution of Historians Evaluation of Xun Yu: Wei
's or Han's liegeman
作者: 郭硕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6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荀彧;汉臣;魏臣;史家
摘要:荀彧在魏晋以来的史书中被置于曹魏开国功臣和东汉殉国忠臣之列进行评价,体现出史家对荀彧是魏臣还是汉臣的不同认识取向及其变化过程。
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后,曹魏政权建立后曾将其排除出魏臣之列。
魏晋禅代之际,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了追认荀彧为魏臣的转变,晋宋更替时荀彧又被范晔和裴松之追认为汉臣,并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
王朝更替之际历史叙事表面的相似与相异体现出的历史脉络,为后世提供了追寻魏晋直到刘宋两百余年政治变革深层背景的线索。
透过曹操荀彧看利益集团之争
透过曹操荀彧看利益集团之争江羽飞按:这篇感想来自于我们第三期茶话会的主讲嘉宾履组组长,熊猫学功夫。
在这次茶话会中,我们就荀彧的身世以及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尤其是在曹操的博弈,执政理念的不同,以及荀彧和曹操的死因上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我们讨论的内容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公开了,但是这里的感想本身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以飨读者。
以下是正文部分。
报名书友会读《三国志》,机缘巧合,第一个读的人物是荀彧。
折服于荀彧的机鉴先决、王佐之风,惋惜于其生命的戛然而止,更困惑于荀彧是怎么死的,又出于什么动机要劝阻魏武进爵国公。
书友会的师友们告诉我东汉魏晋是士族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有银子有名望有人才。
而于乱世之中要想攻城拔寨称霸天下,就需要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就离不开士族门阀的支持。
要想对充满吊诡的历史抽丝剥茧、去芜存真,需要更宽广的时空背景和更高的思想维度。
为了尽可能弄清楚荀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查阅资料,学习思考。
荀彧出生于颍川士族大家,祖父荀淑可谓士族领军式人物,父亲叔伯兄弟八人,人称八龙。
袁绍对待荀彧以上宾之礼,转投曹操,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荀彧自此开启了其自身作为颍川士族教父级人物的道路,游走于魏武亲密战友和颍川士族教父两个角色之间。
士族子弟,含着金钥匙出生,往往不识民间疾苦,看到和维护的也仅仅是自身集团的利益,而忘记了天下苍生,就像晋朝皇帝司马衷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谈,就像晋朝宰相王衍“除却阿堵物”附庸风雅而不知国破家亡、路有饿殍。
荀彧也是这样的人吗?为什么我读到的都是他谦冲节俭、识人善举?这真是个头痛的问题!荀彧传中的一段话,再次闯入了脑海,“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文中的二年指兴平二年,即:195年)。
毕竟,人相食,惨烈而又惊心动魄。
令人费解的是,从荀彧传上下文中拿掉这一段话,似乎无伤大雅。
武帝纪中也记载:“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是岁指的是兴平初年,也就是194年)。
荀彧人格浅析(1)
荀彧人格浅析(1)《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的魅力在于将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纷乱无序的政治斗争,尔虞我诈的权术外交,通过艺术加工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忠义的化身——关羽,这类人物由于太过神化而显得难以接近。
由于小说主旨“尊刘贬曹”的关系,曹魏集团的人物很少有被神化或者特别突出耀眼的。
然而,却有许多人物值得我们去品味。
曹魏集团谋士之首荀彧是一个着墨不多却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艺术典型。
罗贯中在塑造荀彧形象时基本是依据史实稍加修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荀彧,给后代的士大夫与知识分子树立了无双国士的典型。
一深谋远虑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
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
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
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
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
当听到陶谦病死,刘备做了徐州牧后,曹操又要起兵讨伐刘备。
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谏曰:“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
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
晋书·荀勖传阅读答案翻译
《晋书·荀勖传》阅读答案翻译《晋书·荀勖传》阅读答案翻译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
父早亡。
勖依于舅氏。
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
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
”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
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
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
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
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
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
”乃免佑为庶人。
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
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
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
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帝即出镇长安。
主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
帝不纳,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
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
及蜀中乱,赖瓘以济。
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
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
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
”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
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
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太康十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勖依于舅氏依:依照。
AB.此儿当及其曾祖及:赶得上。
C.勖独临赴临:前往。
D.干以状白白:禀告。
论荀彧──兼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
论荀彧──兼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王永平【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97()3【摘要】汉魏之际,王纲解纽,社会动荡,世族阶层遭受重创。
作为大姓名士的代表,荀之出处去就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
他依附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助其平定兖、豫,稳定河南;他又劝奉汉献帝,招揽大姓名士,从而逐渐改造曹操政权的性质,并倡行儒术以淡化列名之治。
从当时情况看,其所进之“深根固本”、屯田拓荒、官渡用奇等计谋皆切合实际,不愧为一流的谋略家。
曹操之由弱变强,统一北方,有赖于荀辅助之处甚多。
不过,之助操,意在借此兴复汉室,实现天下稳定。
随着曹操羽毛渐丰,其进位之心昭然若揭,从而造成了荀的内心痛苦及其与曹操的正面冲突,最终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然而,哲人虽逝,余惠尚存。
从汉晋之间的社会变革看,荀所引荐的大姓名士逐渐得势,形成了魏晋之世门阀世族阶层的骨干力量。
晋之代魏使得崇奉儒学之世族重掌大权,也可以说这是对曹魏代汉的一种否定。
由此观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荀确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
【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曹操;《三国志》;汉献帝;袁绍;《三国志集解》;世家大族;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汉书》;东汉王朝【作者】王永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2【相关文献】1.三国人物爆料系列之九荀彧:成于曹操,死于曹操 [J], 文若;2.充当合伙人的颍川士族荀彧:帮曹操攒出了完备的文官班底 [J], 李海涛3.荀彧为何被曹操所杀 [J], 曹正文4.荀彧:帮曹操攒出了完备的文官班底 [J], 李海涛5.曹操与世家大族关系探究——以荀彧为例 [J], 宋闪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彧传文言文翻译
荀彧传文言文翻译1. 《三国志荀彧传》的译文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
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
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
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
”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
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
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
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
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
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
”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
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
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
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
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荀彧人格浅析(2)
荀彧人格浅析(2)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
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
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
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
”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
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
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
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谋晋升的官吏们汗颜。
三善谋略而不善谋身若仅仅只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远远不足以让曹操对荀彧起恨,乃至狠下杀心。
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忠于大汉的君子而非忠于曹魏的鹰犬。
荀彧之死的导火线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此言一出,曹操心里必定是深深怨恨,虽当时无所行动,却早已谋划除掉荀彧。
荀彧之所以会说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是因为他的个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维护汉室,中兴大汉王朝。
当初投入曹操手下尽心扶持,也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国。
称公一事,表面上是一个官位之争,实际上是“扶立汉室”与“自立为王”两种思想在斗争。
晋封魏公,那曹魏与汉朝廷就是国与国的平行关系了。
既然他是汉朝的忠心臣子那就一定不能让曹操压迫皇帝,行篡权窃国之事。
如此明知无法阻止曹操称公,也必须进言反对,以全自己尽忠汉室的一片良苦之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高风亮节,不失为当时士大夫的典范,无愧于后世对他无双国士的称赞。
荀彧善谋略却不善谋身,清正高洁的品格使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恶吏,甚至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荀 的功业及政治命运
荀 ,字文若 ,其家世代冠族 。汉魏之际河南 颍川荀氏迅速崛起 ,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世族 。荀
其祖荀淑有高行 ,号称“神君 ”,“当世名贤李固 、 李膺等皆师宗之 ”[ 1 ] ,俨然是当时中原地区儒林之 宗 。荀淑有子八人 ,均有令名 ,时人号为“八龙 ”, 当时的地方县令“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今荀 氏亦有八子 ,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 1 ] 。荀氏最早致
始加入曹氏集团 ,表明曹操力量得到了当时名门世 族的关注 。荀 的加盟带来了巨大的士林人气 ,是 曹操势力集团开始吸引人才特别是端据于人才金 字塔顶端的中原地区世族名士的开始 ,这对于曹操 力量的发展至为关键 。同时荀 还积极向曹操举 荐人才 ,“前后所举者 ,命世大才 ,邦邑则荀攸 、锺 繇 、陈群 ,海内则司马宣王 ,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 、 华歆 、王朗 、荀悦 、杜袭 、辛毗 、赵俨之俦 ,终为卿相 以十数人 ”[ 2 ] 。从汉晋之间的社会变革看 ,荀 所 引荐的大姓名士逐渐得势 ,形成了魏晋之世门阀世 族阶层的骨干力量 。由此观之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 历史变迁中 ,荀 确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 。作为一 流的谋臣策士 ,荀 屡呈妙计 ,出奇制胜 ;作为大族 名士的代表 ,他居中协调 ,疏通曹操与大族名士的 关系 ,稳定政局 。
高位的是荀爽 ,荀爽自幼便通《春秋 》和《论语 》,是 荀氏八龙中杰出者 ,在汉末 ,荀爽九十五天内就由 “平原相 ”而“晋拜司空 ”[ 1 ] 。在荀爽后 ,荀氏家族 出了一个“王佐之才 ”,对当时历史进程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就是荀 。
荀 在汉末应征举 ,出任守宫令 ,董卓当政时 , 弃官归里 。后来荀 率领宗族人众前往河北冀州 , 依附老乡韩馥 ,至袁绍据有冀州时 ,待荀 为上宾 。 荀 此时凭借敏锐的眼光 ,发觉在群雄中 ,袁绍 “终不能成大事 ”,远不如当时势力很小的曹操 ,便 当即决断 ,弃袁奔曹 。曹操得荀 ,欣喜之极 ,说 : “吾之子房也 。”[ 2 ]此后 ,从初平二年 (公元 191年 ) 至建安十七年 (公元 212年 )的 20余年间 ,荀 一 直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在他的辅佐下 ,曹操逐渐走 上了统一北方的征程 。
荀 的立场有效地给曹操带来了人气效应 ,挽 回或者重塑了曹操的政治形象 。初平元年 (公元 190年 )曹操用兵徐州 ,攻打陶谦 ,张邈等倒戈 ,迎 立吕布 ,“兖州诸诚皆应布 ”,“督将大吏多与邈 、宫 通谋 ”[ 2 ] 。原因在于曹操杀了世族出身的边让 ,这 在政治上是比较草率的行为 ,“自是士林愤痛 ,民 怨弥重 ,一夫奋臂 ,举州同声 ,故躬破于徐方 ,地夺 于吕布 ,彷徨东裔 ,蹈据无所 。”[ 2 ]但正当曹操困顿 之际 ,荀 以中原高门名士的身份加入其集团 ,极 大地改善了曹操乱杀名士的不利声誉 ,高门名士开
坚决反对 。荀 正确地预见到 ,随着曹操晋封为 魏公 ,汉朝必然会被曹家终结 ,这是荀 最不想看 到的一幕 。就在这一年 ,荀 眼见汉室将被曹操倾 覆 ,其匡护汉室的政治理想破灭 ,竟忧愤而死 。
荀 一生高自标榜 ,言行为世范 ,更重要的是 他“乃心王室 ”,这是他助曹平天下的最初动机 ,也 是铸就他最后政治命运的根源 。清代学者赵翼对 此评论到“献帝遭董卓之乱后 ,四海鼎沸 ,强藩悍
曹操后来说荀 ,“天下之定 , 之功也 ”[ 2 ] 。 东晋初 ,王导还说 :“昔魏武 ,达政之主也 ;荀文若 , 功臣之最也 。”[ 5 ]这说明荀 的辅佐之功是世所公 认的 。
但荀 出身世家 ,累世硕儒 ,有着很深的汉室 正统情结 。荀 “见汉室崩乱 ,每怀匡佑之义 ”[ 1 ] 。 当时曹操统一北方之后 ,权力鼎盛 ,睥睨四方 ,野心 在不断膨胀 。建安十七年 (公元 212 年 ) ,董昭劝 曹操晋爵国公 ,加九锡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表明 曹操正在篡夺东汉皇权 ,荀 极力劝阻曹操晋爵 , 以为“不宜如此 ”,操“由是心不能平 ”[ 1 ] 。所有人 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 ”乃当之无愧之事 ,只有荀
荀 忠心于汉室 ,并选择了最有才能的曹操 , 希望冀此达到统一中国 ,匡护东汉政权的理想 ,他 以此为最高目标 ,辅助曹操 ,统一整个北方地区 ,功 盖当世 ,是整个中原地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 。从 其功业与其政治理想来说 ,荀 一生充满了悲剧色 彩 ,他虽忠心于汉室 ,并致力于重建汉室威望 ,但他 却以自己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把曹操这个枭雄的 事业推向了巅峰 ,为东汉政权的倾覆起到极大的推 动作用 ,这是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 。 最终为其政治理想而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 并以悲愤的一死表明自己的态度 ,说明荀 的政治 操守让人钦佩 。
荀 父子的政治取向与汉魏 局势变动关系之研究
吕宽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 : 在汉魏更迭之际 ,门阀世族开始崛起 ,他们的政治取向对当时政治局势发展产生着深 远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当时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荀 父子功业和政治命运的分析 , 论述了荀 悲剧政治命运的根源和荀顗追逐个人利益的真实目的 ,昭示了那个时代 世族政治信念的变迁 、政治人格的变化与政权更迭的直接关系 。
二 、荀顗的功业及政治命运
曹魏政权在北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益稳固的 同时 ,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的势力也在不断增长 , 他们开始有了攫取最高统治权的野心 ,其代表人物 已经由辅弼元勋的荀氏家族转变为野心勃勃的河 内司马氏 ,而荀 的儿子荀顗在此时成为司马氏的 主要心腹 ,在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上表现得极为卖 力。
收稿日期 : 2007 - 02 - 20 基金项目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Q06J086) 作者简介 :吕宽庆 (1974 - ) ,男 ,河南罗山人 ,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
·41·
第 2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6卷
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后 ,荀顗不仅不声讨乱臣贼 子之首的司马昭 ,反而为平息朝野对司马昭之怨 愤 ,不遗余力 ,动员当时的世族出面支持司马昭 ,以 稳固司马氏的权力 。如其以舅父之尊亲往动员同 为世族代表的陈泰 [ 2 ] ,对司马氏平稳渡过这场政
·42·
等中原名流都是在此前后归附 。曹操在人才的数 量与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袁绍 、刘表诸人 ,并且取 得了正统名份 ,而其他割据者皆沦为偏霸与僭逆 , 只有坐以待毙了 。胡三省曾说 :“ (曹 )操之所以芟 刈群雄者 ,在迎天子都许 、屯田积谷而已 。”[ 4 ]可见 荀 在此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
关键词 :荀 ;荀顗 ;政治取向 ;汉魏之际 中图分类号 : K2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1750 (2007) 02 - 0041 - 04
汉魏晋三代交替之际 ,政治局势异常复杂 ,动 荡不安 。汉末天下大乱 ,群雄割据 、争战不休 ,曹操 崛起 ,统一中原地区 ;后来曹魏代汉 ,中原地区出现 难得的安定局面 ,政治经济获得快速恢复和发展 ; 司马氏经过长期准备 ,最终取代曹魏 ,建立西晋王 朝 ,并扫平天下 ,大一统的局面再次出现 。而在其 时 ,中原地区及北方其他地区出现了一支长期兴盛 的政治力量 ,这即是肇起于东汉末期 ,形成并发展 于魏晋的世家大族 。这支政治力量对当时的政治 局势影响极为深远 ,他们自曹魏政权建立之后就把 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 ,他们在政治上的倾向是 导致汉魏晋三代更迭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政治立场 的变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政治局势的变化 。 本文以汉魏之际的名门士族荀 、荀顗父子的政治 取向为切入点 ,对汉魏局势变动及其与世家大族之 间的关系作一分析 ,以求教于方家 。
荀 的第四个贡献在于为曹操制定进取先后 顺序 ,在战略时机的把握上高人一筹 。早在建安二 年 (公元 197 年 )荀 便预见到了未来的袁 、曹决 战 。当时曹操北边有劲敌袁绍 ,东面受制于据有徐 州的吕布 ,南面有张绣 、刘表 ,西面则有关中的马 超 、韩遂 ,曹操四面受敌 ,景况极不利 。为解除这一 困境 ,荀 要求曹操乘袁绍忙于兼并公孙瓒之机 , 东击吕布 、西定关中 。《三国志 》荀 本传对此有 较详细的记载 ,荀 说 :“不先取吕布 ,河北亦未易 图 。”曹操曰 :“然 。吾所惑者 ,又恐绍侵扰关中 ,乱 羌 、胡 ,南诱蜀汉 ,是我独以兖 、豫抗天下六分之五 也 。为将奈何 ?” 曰 :“关中将帅以十数 ,莫能相 一 ,唯韩遂 、马超最强 。彼见山东方争 ,必各拥众自 保 。今若抚以恩德 ,遣使连和 ,相持虽不能久安 ,比 公安定山东 ,足以不动 。锺繇可属以西事 ,则公无 忧矣 。”[ 2 ]曹操依此计 ,建安三年破张绣 、擒吕布 , 并以钟繇督守关中 ,解除了四面受敌的困扰 ,从而 全力经营北部边防 ,准备与袁绍决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