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开题报告提纲()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开题报告提纲()3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关于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研究一、课题提出。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传统,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
因此,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是必要的。
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综上所述,课题组教师们认为,开展培养学生人物素养的研究,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1、研究目标(理论与实践目标)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理科化训练”和重知识传授的不良倾向、转变教师观念,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意识,使语文教学趋于科学化和人文化,为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砥砺品格、陶冶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2018年度校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研究背景及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都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议题。
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
因此我们以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意义: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探究问题和研究问题,做一个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
同时,更师教育理念,提高课题组成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等教学能力,做一个拥有“核心教育技术”的教师。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学会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
此外,该课题研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1月)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完成课题申报方案,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题研究方向,进行组员分工,对参加实验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培训。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6月-2018年11月)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订购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在暑假期间开始系统地阅读。
同时,我们还需要撰写读书心得,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群及时分享、传阅研究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协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4月)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进行理论集中研究,并相互研究、取长补短。
中学教育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研究报告
中学教育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教育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问题,分析现有教育模式下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要与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引言:科学素养是21世纪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要素。
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一、科学素养的定义与特征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科学素养的特征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
二、现有教育模式下的挑战与问题现有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此外,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不足也影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素养培养的改进策略1.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沟通能力。
3.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培养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5.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指导。
四、科学素养与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也是与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
现实社会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与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堂人文素养教学开题报告
课堂人文素养教学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的人品修养、道德素质、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 探索人文素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 分析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3. 提出一套可操作的课堂人文素养教学方案。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如下内容为核心进行探讨:1. 人文素养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践。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引导性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理解知识的综合性和相互关联性。
•实践教学:课堂上引入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2. 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将分析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使其具备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发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日渐流行。
然而,当前研究性学习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强、实验操作技巧不够熟练、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课题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内容包括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素养水平。
课题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分析等方式,从不同维度考察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效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通过实践探索,寻找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期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四、工作计划1. 研究问题的明确和提出——1个月2. 研究设计和方案制定——2个月3. 研究材料和工具准备——1个月4. 数据收集和分析——3个月5. 结论和报告撰写——1个月五、研究预算该项课题所需预算为10万元。
其中,实验材料费用5万元,实验室使用费用2万元,人员费用2万元,其它费用1万元。
六、结语本次研究将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个案分析等方式,探索研究性学习如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的作用,深入剖析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和支持,同时为教师探索研究性学习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报告
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报告摘要:科学素养是高中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与途径,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引言: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而高中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扩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着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不足的问题。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升科学知识水平高中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应当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传授科学知识,并将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竞赛、实验探究等活动,拓宽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
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高中学生应当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和探索。
三、鼓励科学创新能力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于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实验室,提供科学研究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项目。
此外,科研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可以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四、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应用进行巩固和提升。
高中学生可以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如科学考察、实习实训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结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培养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培养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初一学生是科学素养教育的起点。
然而,现实中初一学生存在科学知识面狭窄、缺乏科学探究能力等问题,导致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不高,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培养初一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着重探究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1.设计科学实验通过设计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科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讲解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讲解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更深入理解。
3.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自觉思考,帮助他们了解和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对比初一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变化,以评估培养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1.实验对象选择选取两个初中班级,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
两个班的学生在入学前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知识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照组注重传授科学知识和考试。
两个班级的实验时间相同,分别为一个学期。
3.实验结果分析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答题测试和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情况。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1.探究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特点和不足。
2.评估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证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有积极影响。
3.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方法,为今后的科学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而科学核心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科学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简单应用上,缺乏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水平,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种针对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并探讨该方案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
3. 研究方法3.1 研究参与者本研究选取某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共计6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
3.2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将接受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的教学,对照组将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3 研究材料本研究选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实验教材和教学资源作为研究材料。
3.4 研究过程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并编写教学材料。
2.随机分配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学生。
3.实施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的教学,每周2节课,持续8周。
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科学核心素养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5.分析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并得出结论。
4. 研究内容4.1 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本研究的科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思维培养:通过启发性教学、问题导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
2.科学方法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通过开展科学探究项目、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高中文科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
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文科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相对 较弱,他们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可能会 遇到较大的困难。
教师教学的现状
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4
科学素养培养在高中文科物理教育中的实 践
引入生活实Leabharlann ,培养科学兴趣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摩擦力、重力、电磁波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 们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方法和精神
总结词
培养方法和精神
详细描述
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学习使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 实验数据等,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塑造尊重事实、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 神。
合理设置物理课程,结合文科学生的特点 ,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应用,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引导者,需 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对于高中文科物理 教育中科学素养培养的 研究还比较有限,未来 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 围,包括不同地区、不 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科学 素养培养情况。
02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 基本素质之一,对于国家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文科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文科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研究张芳韩会景王国强万勇(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物理教育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 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
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科专业本科生为能更好地认识、理解新形势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研究、解决因发展带来的问题就必须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技基础有良好的认知,因而在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文科生科技素养类课程逐渐受到重视。
文章选择了哲学、社会学、美学3个学科领域,通过分析它们的学科特点、与自然科学间的关系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制定了相关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旨在对此类课程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 文科生;科学素养;教学目标文科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类课程群“科技概论”“科技史”“科学与哲学”“科学与美学”等以增加学生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物理系教师由于其专业优势,一直是此类课程的主要承担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科专业对这类课程的需求和要求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基于科技高速发展、全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社会文化和文明建设有待完善的社会背景,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文科生科学素养类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和准确定位。
对科学素养类课程目标定位基于3个层次的考虑,一是满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即“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二是满足通识课要求,基于课程内容,在本科层次上综合提升文科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基于专业需求,从文科专业特点、与自然科学间关系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制定课程目标,旨在为文科生的专业培养补齐科学素养的短板,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下面我们分别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美学的内在联系出发,尝试探讨相关专业文科生科学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
1 自然科学与哲学伴生哲学与自然科学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当人类进化到能够想象、思辨、推理,且能将所思所想交流、传播与传承的时候,科学的进程便开启了。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编号:js0603)课题负责人:耿文超课题组成员:李洪帅陈涛周颖辉蔡娟娟田婷婷王文文张聪聪课题研究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二0一七年七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语文的核心素养应该是阅读、表达、思维与修养。
这里的阅读、表达与思维直接指向“学习素养”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这里的修养,也与“人格素养”的“尊重”“责任”与“向善”密切相关。
再加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与“交往素养”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变通能力”相契合。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研究是以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开发研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涉及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和评价原则多元化等多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开发形成适于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
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核心。
然而,当前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水平。
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路径,希望能够为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三、研究内容1. 中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定义与内涵通过对语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明确中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定义和内涵,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更加准确地定位培养目标。
2. 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研究中总结出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包括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培养兴趣等,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操作。
3. 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探索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阅读拓展等,通过实践验证其在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中的有效性。
4. 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评价方式设计适用于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评价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评估中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水平。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明确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有助于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研究中总结的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最后,本研究的结果还能为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培育学生语文创新素养的开题报告范文
培育学生语文创新素养的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培育学生语文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当前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证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或教师,深入剖析其在语文创新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策略。
实验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实验,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创新素养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
三、预期目标与价值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深入了解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提炼出有效的语文创新教育模式和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语文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价值: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语文创新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价值: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研究计划与时间表本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立项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和推广阶段。
预计用时两年完成。
中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素养是指个体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概念、理论和实践,以及拥有探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非常基础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非常重要。
目前,关于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测评工具,这使得如何准确地评价中学生科学素养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探究中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并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具体步骤如下:1. 设计问卷调查问题:根据中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设计涵盖中学科学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应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
2. 编制问卷:根据设计的问题,编制问卷并进行试题筛选和评审,确保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和流畅性。
3. 问卷调查:选择多所学校的年级较为均衡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4. 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特征和问题,为今后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提供指导。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将建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工具,能够更有效地衡量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本研究,能够了解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和不足之处,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发展科学素养。
3. 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部门和教师提供指导,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四、研究实施时间表本研究实施时间约为6个月,计划分为以下步骤:1. 第1-2个月:文献综述和相关调查,设计问卷调查问题。
2. 第3个月:问卷设计和试题筛选,准备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3. 第4-5个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4. 第6个月: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文科教课中培育学生科学修养研究》------------- 开题报告商镇中学课题组王俊武前言商洛市教育科育“十二五”规划课题《文科教课中培育学生科学修养研究》由我校于 2013 年 8 月申报,在经过商洛市教育学会的综合立项评审后,顺利立项,至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一、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今日,“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已被人们广为认可和理解。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决定生产发展的第一因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记。
21 世纪的经济实力竞争本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增强科技教育,并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材培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将来愈来愈取决于可否向全体美国小孩有质量并拥有本国特点的科学教育” ,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概要;韩国把培育小孩的科学技术作为基本措施来抓,拟订了有关科技教育法例;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纳了鲜亮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经过学校课程来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外国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纳的有效措施,不可以不惹起我们的沉思。
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从头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以培育学生科学修养为主旨,踊跃倡议让学生亲自经历以研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新课程改革与青少年科学修养的培育不约而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照(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美我国的课程和教课理论、指导和促使我国的讲堂教课改革拥有重要的意义。
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课题》课题-----------阶段性总结商镇中学王俊武- 市级课题《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商洛市教育科育“十二五”规划课题《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由我校于2013年8月申报,在经过商洛市教育学会的综合立项评审后,顺利立项,至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容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性。
具体来说,学科德育渗透是在课堂教学的语言机能、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动手试验、文化意识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社会爱大自然、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学爱科学爱探索创新的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的优良个人品质。
针对“课堂教德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一个多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开学学以来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课堂教德育研究理论,认真制订好课题研究计划开学初,在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填写了课题申请书,根据学校总课题的安排,又修订了实施方案与申请书。
以改革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德育管理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拓宽德育教育方式,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课题组成员研究方向和计划。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科研水平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查找了一些参考文献,我们先后组织了六次集中的研讨,通过校园网上论坛推荐章,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与研讨,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课题有关理念,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三、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1、通过调查研究和问卷抽查进行课堂效果调研,总结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坚持每天公布结果。
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及其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及其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如今,高新科技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数字科技,互联网等等不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快捷和美好的享受。
同时,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我门的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方能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因此,研究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及其对策,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他们在完成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学生在未来将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
如何让大学生拥有更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2.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
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应对变化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步骤如下:1. 研究文献,了解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2. 制定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数据。
3. 进行实地调查,以访谈的方式探讨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4. 分析数据和访谈结果,找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和问题。
5. 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预期成果1. 揭示目前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和问题。
2. 提出有效的对策方法,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3. 推动大学生教育,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科学教育研究报告:实验教学与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研究报告:实验教学与科学素养一、实验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步骤与方法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选择适宜的实验教学步骤和方法。
从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再到总结实验过程和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每个步骤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增强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教学的评价与改进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实验报告的写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多个方面。
在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看重结果。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五、实验教学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与现实问题是紧密相关的。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教学的应用与展望实验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中的高校素质教育的开题报告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中的高校素质教育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高校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国家的未来建设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素质教育需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注重科技与人文两方面的融合,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全面的发展潜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因此,本文拟以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为基础,探讨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2.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情况分析。
3. 面向未来的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策略及科学和人文融合视角下的实现途径探讨。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高校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
2. 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了解高校素质教育在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的实际情况。
3.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探讨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策略和实现途径。
三、预期成果:1. 分析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2. 实证分析高校素质教育在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的实践情况。
3. 探讨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
4. 提出针对高校素质教育的科学和人文融合视角下的建议和展望。
四、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问题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章节安排第二章: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探讨2.1 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性质2.2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意义2.3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实践情况分析3.1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实践状况分析3.2 国外高校素质教育实践状况分析3.3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阈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案例研究第四章:面向未来的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策略及科学和人文融合视角下的实现途径探讨4.1 面向未来的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策略4.2 科学和人文融合视角下高校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概述5.2 展望未来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趋势五、参考文献六、成果预算:1. 文献资料收集费用:1000元2. 调查实验费用:5000元3. 论文撰写费用:2000元4. 结果发布费用:1000元合计:9000元。
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培育新探的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中科学素养培育新探的开题报告摘要: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不仅仅是讲述古代事件和人物,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历史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思考。
相信科学素养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历史认知和思考能力的。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育;科学素养;中学教学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也越来越重要。
作为国家的传统课程之一,历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目前历史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2)加强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并探讨科学素养培育的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科学素养培育的效果。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和学习状况。
(2)案例分析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将科学素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并且探讨科学素养培育的效果。
4.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历史学习状况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历史教育的现状。
(2)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分析对现有的历史教材进行科学性分析,挖掘历史教材中所潜在的科学知识点,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参考。
(3)探讨科学素养培育的具体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将科学素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制定不同的科学素养培育方案,例如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人物的行为和思考逻辑等。
(4)分析科学素养培育的效果根据在实践中的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分析科学素养培育的效果,并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开题报告商镇中学课题组王俊武引言商洛市教育科育“十二五”规划课题《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由我校于2013年8月申报,在经过商洛市教育学会的综合立项评审后,顺利立项,至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一、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广为认同和理解。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决定生产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
21世纪的经济实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并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技能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我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新课程改革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谋而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还有其它七种智力。
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通过研究,使学生正确的把握科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观,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认知,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推动学生去科学追求和探索。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接触科学,认知科学,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与辨别的方法,初步学会用数据描述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方法等。
3、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具有想象和联想能力,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能规范地使用科学仪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形成一支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每个科学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研究内容:1、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能用来解答学生和教师对周围世界所产生的疑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和他的兴趣上。
研究的项目是建立在一系列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上。
基于项目的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探究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想法提出问题,探索和提出观点。
制定计划,寻找答案,寻找信息,设计构想,收集和解释数据,作出推理,然后重新评价他们的理解和创建有用的联系。
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和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2、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学科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创新,着力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着手于使学生愿学、会学、自学。
其间,教师要加强教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各类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1)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攒写科学小论文,尝试完成科学小制作或小发明,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市科技创新大赛,风筝比赛,赛车比赛,七巧板比赛等,在广泛的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我校实际,成立“小制作、小发明”、“调查发现”兴趣活动小组。
这些活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使得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并能激发他们钻研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挥创造精神,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一项很好的活动。
我们将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重视培养学生实践、竞争和合作的意识,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校的“小制作,小发明”兴趣小组制作的风筝、赛车、七巧板曾参加海宁市比赛,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得探索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可以影响周围一大批学生,从而更大面积地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
(2)依托每年五月的科技月,开展趣味科学实验比赛活动,展示科技教育成果。
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每学期开展中高年级学生小制作,小发明比赛,以此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创设具有浓厚科学教育气氛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学校科技教育环境能为学生营造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一个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将在校园内营造出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良好氛围,利用教师内外的空间张贴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利用黑板报刊出有关科技知识以及科学发展的内容;利用校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科技知识;在校图书室专门设立科技教育书籍专柜,建立学校科技教育专题网站等。
美丽的校园,精心的布置,集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无声胜有声,给学生提供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广泛空间。
5、织学生参加电子科技创新制作活动的研究。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电脑绘画,制作网页、电子小报等,探索电子信息世界的奥秘。
活动中除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懂得一些电子元器件和电子制作的知识外,更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实践、竞争和合作的意识,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6、提高农村科学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研究。
《新科学课程标准》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外,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将决定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一个教师如果认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
他就很少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科学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者自身的科学教育观念增强了,他才会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传授给学生。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者才能自觉地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或者说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
因此,教育者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除了要透彻的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外,还要不断的加强继续学习,使自己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
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思路来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首先,加强科学教师(包括科学兼职教师)的学习,主要形式有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系统的学习教育原理、教学论、知识经济、创新教育、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请有关的专家来讲座,使科学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以前的“讲授课”转变成“探究课”。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再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因此,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四)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并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握好科学教育与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相互促进,注重整体效应。
2、教育性原则:从育人目标出发,分层次对全体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探索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系列教育活动,使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满足,科学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3、浅进性原则:课程是根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关系重大。
为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并同步发展,课题的运转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书本到实践,螺旋上升,以往的实践表明,课程的内容、活动的形式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一般来说低年级为启蒙阶段,中年级为兴趣增长阶段,高年级为养成阶段,各有侧重。
五、课题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调查摸底,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论证、实验方案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研究内容等。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整理过程资料等。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按照实验的过程资料,进行科学总结,请上级主管部门会同专家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验收和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