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导论》课件
中国法制史导论
法家
教,韩以非吏、为李师斯。
《韩非子》
名家 儒 家:公孙龙
《公孙龙子》
阴阳家 纵横家
则杂;家
农家
邹衍
散佚
★维护“礼治”,要求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
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吕不韦
《吕氏春秋》
★提许倡行“德治”,主张“《教吕化氏”春,秋反》对不教而杀;
小说家 ★重虞视初“人治”,提倡“贤/人政治”。
2、春秋以后的古代法制(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840年 鸦片战争)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3)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4)隋唐时期
政治上:礼崩乐坏,周室衰微 (5)宋元明反清成映时文在期法法确制立方时面期,各诸侯国纷纷适应新的社会形
势,开始代制表定性并成公果布:成《文法法经,》以维护新兴阶级的利益。
中国法制史
试讲人:程 方 邮箱:chengf@
本章大纲
❖ 内涵 ❖ 研究对象 ❖ 研究现状 ❖ 中华法系 ❖ 意义 ❖ 注意问题
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
历史概念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
中国早期 法制
概
春秋以后 的古代法
制
奴隶社会 法制
封建社会 法制
念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学科概念
———— 《《史史记记·高·项祖羽本本纪纪》》
3、董狐笔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肠熊蹯 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 患之。……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导论
3、式——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 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 律文件。如《封诊式》。 4、法律答问——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吏 对律令所做的权威性解释,与一般法律条文一 样具有普遍的约束能力。 5、法律文告 6、程、课、廷行事
(二)汉代 1、汉代立法概况 (1)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及主要法典 《汉书· 刑法志》:“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 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 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 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 《厩》三章。“韩信伸军法、张仓作章程、叔 孙通制礼仪(朝仪)”
四、李悝的《法经》及其意义 《晋书· 刑法志》“是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 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 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盗贼须劾捕,故著《网》(《囚》)、《捕》 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 踰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 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 君受之以相秦。” 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确 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于封建经 济的形成和巩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楚国 1、仆(隐)区(匿)法——《左传· 昭公七年》 无宇曰:“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楚 灵王) 2、茆门法(楚庄王)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与立法活动 《汉书· 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 为战国……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雄桀之士 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复,吴有孙武,齐 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力胜, 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横), 转相攻伐,代为雌雄……世方争于功利,而驰 说者以孙、吴为宗。”
(三)西周 1、“周公制礼” 2、“吕刑” 3、“九刑” 4、“遗训”及“殷彝” 三、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 (一)礼的渊源与发展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 也。”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二)礼的性质与作用 《左传》“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
中国法制史导论
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
• ⒈ 中国早期法制(习惯法时代) • 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奴隶制时代,公元前21世纪到 公元前476年 • 夏、商是奠基时期,中国早期的刑罚制度、监狱制度 • 鼎盛时期是在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 的顶峰。“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老幼犯罪减免刑 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 世界最高水平 • 春秋时期,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的前期,社会变革的重 心在于“破”,反对“罪刑擅断”、要求“法布于众”。 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著“竹刑”及晋国“铸刑鼎” 等。
中国法制史导论
中国法制史的概念
• 所谓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 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 • 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 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 •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其特点在于中国法制史 学是同时带有法学与历史学双重特性的交叉学科。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 ⒋ 1912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所创建的法 律制度,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法制发展,也是重要的组 成部分。 • 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各个革命根据 地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建制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 法制成果,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教训。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 第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
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
• ⑸ 宋元明清时期。 • 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 •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 社会结构包括法律制度,在隋唐时期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内,仍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 • “律”规定着大原则,而“敕”、“例”则从各方面进行补充和小幅 度的修正。统治者已经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调节社会。 • 传统法制的重心开始向维护皇权、加强专制的方向倾斜。宋代的编敕、 明代的廷杖和特务统治、明清之际盛行的“文字狱”。 • 元代和清代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和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
《中国法制史》课件
清代的法律实践: 清代法律制度的发
展和特点,包括 《大清律例》的编 纂和司法制度的改 革。同时,可以介 绍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案例,如“海瑞
罢官案”等。
添加标题
第七章
近代法制的转型与变 革
近代法制的转型背景与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 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 济转型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启 蒙
《中国法制史》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壹
目 录
文
本
伍
期三 的国
法至
制隋
唐
时
贰
法 制
史
概
述
陆
的宋 法元
制明
清
时
期
目录
叁
法夏 制商
周
时
期
的
肆
制秦 汉
时
期
的
法
柒
型近 与代
变法
革制
的
转
捌
总 结
与
展
望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法制史概述
法制史的定义和意义
●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 ● 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法律制度 ● 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手段 法制史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将成为中国法制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 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尊重皇权: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均以维护皇权为核心,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
中国法制史导论
【学习意义】
以史为鉴: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为各部门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底蕴。 人文素养与心灵的安顿:学识与修养;人 类对自身的解释。
教学相关问题:
平时成绩(占30%):考勤、课堂讨论或发言、 期中考试成绩 课堂讨论:朝代——唐朝;内容——法制指导 思想、刑事法制、婚姻家庭继承制度、司法制度。 方式——报名、提交PPT或发言大纲、筛选、课堂 主讲、讨论、补充。 期末成绩(占70%):闭卷。
多元化视角:制度背后的多元化社会因素;法律观 念与规则的间隔;社会多元意识与利益。
“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法律与法学未获得独 立性,与哲学、美学、伦理、政治、经济等纠 葛在一起。” 举例: 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与刑法 美学“意境”与“情理法”审判
立法的实效——即司法运作 “社会现实和法律条文之间,往往存在一 定的差距。如果只注重条文而不注重实施状况, 只能说是条文的、形式的、表面的研究。而不 是活动的、功能的研究。” 尽量避免简单的价值判断
梁启超于1904年发表: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 革得失》
“:法律史研究三部曲 《中国法律发达史》(1930) 《中国法律思想史》(1936)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1937)
构建“广义”中国法制史学科体系 陈顾远的《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大法制”——“中国法制史之范围,不仅限于法 律一端,举凡典章文物政刑教化,莫不为其对象。” “小法制”——中国法制史的范围“只以法律上之制 度为限,举凡制之不入于法者,换言之,制之无关狱 讼律例者,皆除于外”。
研究对象
跨法学和 历史学两 个学科门 类的具有 二重性质 的边缘学 科。
历 史 学
中 国 法 制 史
中国法制史课件-PPT课件 共322页
(三)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
"建邦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 乱国用重典。
五、西周的民法
(一)民事规范:以习惯法为主的民事法律体系。 (二)契约关系:
1、管理机构:司约、质人。 2、买卖契约:质剂(大市以质 小市以剂)。 3、借贷契约:傅别。
(三)婚姻家庭制度:
1、结婚原则: (1)一夫一妻。奴隶主贵族可以纳妾。 (2)同姓不婚。根据之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1、嫡长子继承制。 2、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小宗服从 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3、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周王为"天 下共主"。
(四)影响:
宗法制度不仅是西周的基本社会制度,而 且在思想观念和基层组织等方面影响到以后 的封建社会。
二、西周法律思想
(一)以德配天。 1、根据: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德"的要求:敬天、敬宗、保民。 (二)明德慎罚。 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三)影响:西周的法律思想将天命与德治联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1、剥夺旧贵族特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 废除了奴 隶主贵族在任官方面的世卿世禄制,地方长官任免 统一由国王掌管。
纳币的标准: 元朝:一品二品:五百贯; 三品:四百贯; 四品五品:三百贯; 六品七品:二百贯; 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二十贯。
六、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体系:周王--大司寇--小 司寇(属 官有掌囚、掌戮、司刑等) --基层官员(士师、乡士、遂士等)。
(二)"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三)罪名(昏、墨、贼,杀。不孝) (四)"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五)监狱(圜土、夏台)
中国法制史资料-PPT课件 共132页
3、爱国必先具备国史知识
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其所 爱而奋斗牺牲。与敬爱上帝基于信仰不同,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 识。惟知之深,故爱之切。
(二)《中国法制史》意义:1、奠定学习各部门法的基础
2、提高对现行法制的理解力
15.07.2019
中国法制史
第五节 如何学习《中国法制史》(怎么办)
中国法制史
二、婚姻
(一)婚姻原则
1、一夫一妻制;2、同姓不通婚;3、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
(二)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三)七出三不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者去、多言去、盗窃去”
“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男女有别、三从四德《周礼 天官 内宰》,
中国法制史
(二)契约 西周时期出现契约制度。专职官管理契约制度称司约, 市场管理人员称质人。有两种契约:
1、质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买卖奴隶、牛马用质, 较长的契券;买卖小物品用剂,是较短的契券。质剂由 官方制作。
2、傅别。债券叫傅,从中撕开叫别。债务人执左券, 债权人执右券。
15.07.2019
个。中国法制不同类型一脉相承,不应割断。新中国成立时,将国民党
之《六法全书》全盘否定等行动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当时的法学研
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如习惯调查)至今仍值得学习。
15.07.2019
中国法制史
上古三代即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中国法制 开始形成时期——奴隶社会
战国与中古即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中 国
15.07.2019
中国法制史
主讲人:王新举 法政学院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PPT课件
案例2 训匜铭案
惟三月既死霸,甲申,王才豊上宫。白扬父 廼成概曰:“牧牛!徂乃可湛。女敢以乃师讼。 女上挺先誓。今女亦既又御誓,專、䞦、啬、睦 、训造。亦兹五夫,亦既御乃誓,汝亦既从辞从 誓。初可,我义鞭女千,幭剭女。今我赦女,义 鞭汝千,黜剭女。今大赦女鞭女五百,罚女三百 锾。”白扬父廼或吏牧牛誓曰:“自今余敢扰乃 小大史。”“乃师或以女告,则到,乃鞭千,幭 剭。”牧牛乃誓。乃以告吏邦吏曶于会。牧牛辞 誓成,罚金。训用乍旅盉。
(三)行政法律内容
1.国家政治体制 2.行政管理制度 宗主世袭制、贵族共政制
兴办学校 考核奖惩制度
周天子
卿士
太师
大司徒
大司寇
太史
作册
御史
内史
大祝
大卜
三、西周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1.中央
周天子 大司寇 小司寇 司刑、司约、司圜、掌囚、掌戮
司刺、
2.地方
国都 士师;六乡 乡士; 六遂 遂士
(二)诉讼审判制度 1.区分狱讼形式 2.诉讼审判原则
——《史记·殷本纪》
案例2 禹杀防风氏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 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 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 稽。会稽者,会计也。
——《史记·夏本纪》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禹刑、汤刑、“率民以事神”、内服、外服
二、简述 1、夏朝的五刑主要是哪些刑罚? 2、夏朝法律中主要规定了那些罪名? 3、商朝的刑罚有哪些? 4、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
古代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充分准备了理
论依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
中国法制史全套精品课件 完整版
目
录
第八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 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总结 第十一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总结 第十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律 制度
导
论
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二、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概况 清朝前属于史学范畴,清朝开始成为专门学科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一)辩证地分析历史,达到“古为今用” (二)通过对比,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 (三)为学好部门法打下基础 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西周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西周刑法适用原则 西周的婚姻制度 西周的诉讼制度
一、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的发展 二、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 (一)立法概况:作《九刑》,制《吕刑》 (二)法律形式: 1、周礼:周公姬旦损益夏、商两代礼制加上周 族自已的礼制制定了周礼 2、誓,3、诰,4、命,5、遗训 6、殷彞:商朝的某些法律,即在商人集中的地 方准许适用一些不与周朝法律相冲突的 商朝习惯法
三、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刑名 “刑名从商” 1、死刑,包括斩(生杀)、戮(死斩)、 炮烙 (即在铜柱上涂油并加热,令有罪者行其 上, 坠炭上烧死)、醢(将罪犯捣成肉 酱)、 脯(将罪犯晒成肉干)。 2、肉刑,包括墨刑(在罪犯面额上刺刻后,染 以墨色)、劓刑(割掉鼻子)、剕刑 (断足)、宫刑(割掉男子生殖器— 去势或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幽禁)。 3、徒刑,就是将罪犯拘役使其劳作。这是一种 附加的自由刑。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主讲教师:
主要内容: 1、奴隶社会法制(夏、商、西周、春秋) (1章——4章上) 2、封建社会法制(战国——鸦片战争) (4章下——10章)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制(11章——13章) 4、新民主主义法制(14章)
《中国法制史》课件
02
中国古代法制
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司法制度
立法概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初 创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习惯法 为主,统治者通过制定礼和刑来 规范社会关系。
夏商周时期的神权色彩浓厚,行 政与司法合一,统治者通过祭祀 和卜辞等方式来决断案件。
总结词
初创期,以习惯法为主,神权色 彩浓厚,行政与司法合一。
引进西方法律制 度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严重 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法制改革成为重要的救亡 图存手段。
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 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法制 改革,以图挽救统治危机 。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 包括
修订《大清律例》,使其 更加符合近现代法律原则 和司法制度。
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试 图改变传统行政与司法合 一的体制。
刑罚制度
秦汉时期的刑罚制度仍然较为严酷,但已 经逐渐向轻缓方向发展。
立法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统一与发展期 ,这一时期制定了《秦律》和《汉律》,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初步形成。
罪名体系
这一时期的罪名体系更加丰富,涉及范围 更广,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 等罪名。
司法制度
秦汉时期重视儒家思想,强调礼刑并重, 行政与司法分离,司法机构逐渐完善。
这一时期的罪名体系更 加丰富多样,涉及范围 更广,包括危害国家安 全、危害社会稳定、侵 犯个人权利等罪名。
唐宋明清时期的刑罚制 度逐渐轻缓化,废除了 许多残酷的刑罚,如车 裂、腰斩等。同时加强 了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和 仲裁。
03
中国近代法制
清朝末期的法制改革
01
02
03
04
05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修律
中国法制史导论-大学课件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学说
1、法起源于天道和神意 2、法起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特定规则 3、法起源于“理”,即一种宇宙绝对精神 4、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5、法起源于定分止争 6、刑“始于兵”、“师出以律”、“兵狱同 制” 7、礼起源于祭祀
(二)中国法律的起源
1、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2、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3、中国法律起源的标识
1、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①人类早期曾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 ②争斗祸乱的原因:一是人性恶,天生好利恶 害;二是生存资源不足,不能不争。 ③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制止暴乱。 ④有能力制定法制的只有圣人。 ⑤圣人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礼乐制 度。
2、具体任务 ⊙法律史实考证 ⊙法律制度整理重述 ⊙法律史的文化解释
三、中国法制史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中国法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历史上法制的成功与失足 ⊙当代中国显性和隐性法制的本土渊源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 ⊙中国法制近现代化的得失利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今法制建设的正负 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任务
1、介绍中国历代各个主要领域法律制度的主 要内容,中国当今显性和隐性法制的中国本土 渊源。 2、勾画中国法制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 3、总结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和精神 4、总结清末以来中国法制变革的成败得失
四、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学说 (二)中国法律的起源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案例分析
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中国法制史课件
Page
24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的宏观构图
3)审转程序:从刑事司法实践看“依法裁判”问题 第一,断狱必须俱引律令格式正文的司法意义; 第二,审转程序(自动上诉)导致“依法判决”? 第三,律例量刑技术与“依法判决”之间的紧张。 4)情法兼顾:两种司法实践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
第一,律是旧情理的表达,例乃新情理的体现;
5.比较研究的方法:中外比较与中国中心立场
五、学术回顾 1.传统中国的法制史研究的载体、旨趣、内容与方法 2.现代法学支配下的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3.近年来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趋向:史料、方法与理论
Page 4
四、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讨论
六、研究意义 1.一个问题:历史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美]孔飞力著,陈兼、刘
昶译
Page
13
书名:《档案中的虚构:十六世纪
法国司法档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
的叙述者》 作者:[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杨逸鸿译
书名:《马丁·盖尔归来》 作者:[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刘永华译 (兴趣阅读)
Page
14
书名:《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Page 23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的宏观构图
五、帝制中国法制的司法展现 1)司法构造:民间社会、州县衙门、审转机构、中央机 构以及皇帝 2)州县自理:从民事司法实践看“依法判决”问题
第一,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的调处息讼;
第二,州县牧令的纠纷解决机制:说服、调解与息讼; 第三,州县牧令的纠纷解决依据:律例、情理与惯习。
Page 21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的宏观构图
三、帝制中国法制的经济背景 1)作为政治统治之基础的小农经济 第一,早在商鞅变法时代,即已确立“重本抑末”政策; 第二,统治精英“重农”之意图,确保税源与控制民众。 2)难以控制的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第一,控制经济运作的专卖制度:盐、铁、茶,等等;
Lecture1—中国法制史:导论
Lecture1:中国法制史:导论Q:为何学习法制史?A:多元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影视文学;E.G. 古代讼师不出庭,击鼓鸣冤只是少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E.G.明镜高悬的历史故事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
E.G.古代公案小说传播诉讼知识Q:中国古代老百姓有法律概念吗?A:①法律意识:无法无天→中国古代的普法运动;②契约精神:在明清商品买卖中存在③法律书籍:大量存在④法律程序:写诉状,找证据(衙门受理)一、中国法制史的对象与难题(一)研究对象1、关于“中国”的时间、空间与内涵(1)尊重历史,依据各个王朝的疆域版图理解中国法制史,不能完全按照现在的疆域版图。
(2)Q:如何讲出中国的独特性?A:难题是,有意无意都会用到今天的法律知识,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看出中国的独特性。
用现代的法律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会遇到困惑:法律vs天理、人情、国法E.G. 父债能否子偿?依法or依人情?2、补说:因“新清史”而引起的反思Q: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A:民法学者:中国古代没有民法,民法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
Q:中国古代的人也订立契约,进行买卖等,这些民事行为也受法律约束,为什么不能称之为“民法”呢?3、关于“法制”的界定:定义上的难题Q:中国疆域辽阔,依靠国家官僚无法事实都管,只能管大事,民间纠纷多依靠习惯、村规里约、家规解决;各行各业都有行业规矩;民间百姓自行签订的契约性规定……这些(民间自治规则)算不算法?如果不算法,出现矛盾纠纷如何解决?A:广义上可以认为是法,对“什么是法律”应从多元理论的框架来理解,从中发现中国给的社会的多样性。
民间自治规则虽然不是正式的法源,但确实是对法律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中央管理的松弛衍生出了地方自治模式。
E.G. 保甲制度·制度与实践:古代制度与实践有密切联系。
·多元化的法制:中国的法制系统是多元的,中央、地方以及民间法制统一化形成了整体的中国古代法制系统,中国古代教育系统具有二元化特点(科举精英教育系统服务于官僚体制,通识教育服务于民众生活)。
中国法制史导论PPT共35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国法制史导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END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