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中图版复习巩固第三篇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复习特训第十一篇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复习特训第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2002年,浙江省已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具有密集性、中心性、开放性的特征。
下面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片住宅、众多厂房等高大建筑和密集道路组成的集合体B、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区域的中心C、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场所,有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D、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形成的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A、上海、纽约和伦敦B、巴黎、伦敦和北京C、武汉、重庆和宜宾D、南京、武汉和成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回答题。
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 )A、RS,GPSB、GPS,GISC、GIS,RSD、RS,GPRS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人口的不断增加B、经济的不断增长C、工业的不断集聚D、农业的不断增加【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看,以下不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A、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B、就业机会多C、文化设施短缺D、交通便利【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由集镇到城镇再到城市的过程B、由渡口到港埠再到港口城市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C、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D、由集镇到城镇再到城市过程的早期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
民居----高中地理微专题拓展复习【考纲要求】与本主题相关的考纲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影响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地理要素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情分析】就近5年全国卷地理高考试卷分析来看,涉及“民居民俗”的地理试题考察多以考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为主。
试题多以民居为主题,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配合示意图、分布图,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及世界常见的民居类型2.理解民居与环境的关系3.分析小结“民居民俗”方向下的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的常考方向、设问特征、答题角度。
【教学重点】理解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构建思维网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结“民居民俗”方向下的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的常考方向、设问特征、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举例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2课时【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动漫短片:《中国民居知多少》,简要介绍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区域特色民居二、简要回顾初中涉及的中国著名民居1.主要民居:四合院、窑洞、蒙古包、水乡民居、傣家竹楼、骑楼、围屋……2.介绍重点:各民居的主要分布地区及突出特征、建筑目的三、以民居为主题的高考真题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师生共同点评【真题类析】题目选取:(一)民居选址与环境(2018全国III卷)澳大利亚地下住宅,选择题一组3小题(2013海南卷)黄土高原“XX川”聚落,选择题一组2小题思考小结1:有哪些因素影响民居的选址?参考答案:宏观: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基础、交通、经济……微观:1.趋利: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自然、人文)2.避害:避开不利因素、自然灾害(二)民居规模与环境(2017海南卷)岭南山地集镇,二层三层开有外门,选择题一组3小题思考小结2:聚落的规模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参考答案:1.自然因素:适宜聚落发展的自然地理空间(一般是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活动规模、经济规模、交通联系……(三)民居形态与环境(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房子像碉堡”,选择题一组3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3
《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两层含义。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主导的区位因素。
课文按大纲要求,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列出了影响城市区位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及政治、军事、宗教等六个主要因素,这六个因素彼此又有包含或交叉关系。
讨论影响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先放在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这个城市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远远不止这六项,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
教材处理:自然资源既属于自然条件,又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在教材处理时,可先将自然资源列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以及地理分布和组合状况,对于某一生产部门的适合和保证程度是不同的,许多矿业城市都是随着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
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却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可将其社会经济属性列在“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复杂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城镇的发展变化,分析其主导因素的作用,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区位因素对不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图片1][课件图片1]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6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不是系统地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而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思路,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利用图文资料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 本节课承接初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知识,以及之前《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内容,探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同属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
2. 本节的学习,对必修二城市聚落的学习埋下铺垫,对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必修三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本节课贯彻新课标要求,以河流地貌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书本上缺少相关的案例和辅助材料,使内容略显抽象。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1)初中已经学习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2)通过之前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2. 认知能力:1)学生生活在珠江冲积平原上,对于河流地貌与聚落的分布有一定的感知;2)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探究能力强,并且有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3. 不足之处:1)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2)思考问题片面化,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3)实践经验少,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尚缺少认识,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知也较少。
(一)知识与技能:1. 观察珠江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图,说出河流地貌与聚落之间的关系,描述河流从上游到下游聚落分布的大致趋势,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2. 对比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分布图和华北平原聚落分布图,能辨别这两个冲积平原聚落规模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3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基础知识梳理(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类型(1)乡村聚落是________ 中的居民聚集地。
(2)乡村聚落的规模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
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____________相关的各项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____________较小。
(3)我国的乡村聚落有两种类型,即集镇和________,其中集镇是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2.乡村聚落的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因素与________因素两大类。
(2)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乡村聚落的最初选址一般都会尽可能靠近水源地,以便获得足够的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人们还要注意防范________的侵袭。
因此河、湖、泉附近的________或________,往往是乡村聚落的理想场所。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的概念及特点(1)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________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与乡村相比,城市规模________,人口________,其产业以________ 产业为主。
2.城市的形成(1)城市是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_ _____ 的标志。
(2)早期农耕业的发展,从事农耕生产的人口开始定居下来,出现相对稳定的聚落。
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________,这就是城市的萌芽形态(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世界第一批城市诞生在________ 平原、平原、________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素材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 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单元复习课课件鲁教版选修4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第(3)题,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口不断集聚、产业不断优化的过程。郊区 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时才出现的,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未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我国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中西部 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 20 世纪初
3.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向着更有 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迁移。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氛围…… 吸引着城市人口涌向乡村,致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逆 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
(1)早期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有( )
①军事防御 ②举行祭祀仪式 ③生产功能
④消费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________。
(3)从雅典和罗马的形成看,属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阶段。
(4)北京故宫形成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阶段,反映出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
【答案】 (1)二 起步早 (2)环境质量 基础设施 逆城市化 (3)硫氧化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 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使河湖水酸化,危害鱼类生长繁殖 (4)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 缺氧死亡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 (5)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2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考纲要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知识建构】一、聚落地理概述 【知识结构】〖基础知识回顾〗 1.聚落概念、类别1)聚落: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及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产、生活设施。
2)聚落一般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聚落概念类别形成(起源)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城市民居形态表1两种聚落的比较2.1)乡村的形成2)城市的形成3.聚落与地理环境→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深受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聚落外部形态可分为集中紧凑式布局和分散疏松式布局两种表2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表3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集中紧凑式:城市各项用地比较集中、可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约投资(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多采取)——分散疏松式: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受地形、矿产、交通干道的影响)(1)团块状—平原地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2)组团式:如重庆,城市由几片组成(被河流、山脉、冲沟或农田间隔),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生产和生活,用地比较分散,各片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3)条带式、放射状:如兰州,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而成,运距长。
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从微观角度看:民居的建筑特色具有深刻的地理环境烙印表4我国各地民居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往往是自然条件优越、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4
选修4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生答。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人类是在寻找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如果是我们的话,我们也会选择在这些地方,其他人也2.聚落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焦地,主要分两种:集镇和村落。
城市聚落: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现场问卷调查:(学生思考15″) 我印象中的聚落: (1)你的户籍所在地属于聚落的哪种类型呢? 城市 乡村 (2)你家住在平原还是山区? 平原 山区 (3)你能说说你家所在的聚落有何特点吗? 规模:大 小 人口:多 少 分布:集中 分散3.聚落的特点:想一想:比较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学生思考2min )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案例一:平原与山区的聚落 (1)假设你是部落首领,从地形角度,你会更倾向于我国的第几级阶梯建部落?理由? 生答。
师点拨:大家还记得我国地形三级阶梯的分布吗?(师在ppt 图上指出)所以你会更倾向于我国的第几级阶梯建部落,理由? (2)图中哪个是北方平原的聚落,哪个是南方丘陵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提示:从分布、规模、形态等方面考差别 乡村 城市景观差别 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单一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规模差别 人口规模小、密度低,建设用地规模小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建设用地规模大 功能差别 功能一般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功能多样,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环境差别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场所 联系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高考地理复习选修四第1讲第1讲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最新考纲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的形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城市环境问题;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分布(城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
3.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的意义;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城乡规划中各部门布局的原则)。
4.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乡人居环境评价;房地产开发;居住小区;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不同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基本文化设施类型及其主要功能;文化设施布局)。
分析解读 1.以某些典型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考查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布局等。
2.以城乡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及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3.利用探究性材料考查城市环境问题治理、产业布局、房地产开发等。
4.以城乡差别的现状为基础考查缩小城乡差别的途径。
5.利用某些地区的景观图考查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6.通过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考查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第1讲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考点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疑难剖析城市的发展(1)城市的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二是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
(2)城市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在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同。
即时训练1.解放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较低,1949年城市化率只有17.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化率也由1978年的15.82%提高到2006年的32.53%。
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说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设计思路和理念】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
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
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
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件(共18张PPT)
雪山
融水
河流
内部沙漠 边缘高大山脉
节省建筑成本
冲积扇
绿洲
聚落
加强聚落间 的交流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山区、平原地形聚落的差异
• 形态与规模
高原上的丽江古城
• 形成与发展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 分布
课后探究
作为13朝古都,相对于更加平坦开阔的郑州刘 邦最终为什么选择定都长安?
影响聚落的分布除了地形还有什么其他因素?
地势 海拔高 夏无酷暑
地 形
山岭
冬季风难以到达
冬无严寒
聚 落
条
形
件 坝子 内部平坦 便于筑城
成
雪山 形成河流 提供水源
案 例 三
塔克拉玛干沙漠
读图思考:
绿洲
1、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分布特点?
山地
山前冲积扇
2、图中绿洲地区聚落众多,主要 原因是?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地形特征:中间低四周高 聚落分布:串珠状分布在绿洲上 交通线路:环形并把城市串联起来
选修4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象形文 甲骨文
宀豕
与室家有关 “豕”,即猪
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 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人们 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能够在地形图中为聚落选址。 4.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1.8.521.8.5Thursday, August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0:26:4600:26:4600:268/5/2021 12:26:46 AM
(教师专用)高中地理第1单元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第1节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鲁教版选修4
第一节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通过实例,明确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2.结合实例分析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形成过程、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及其地理环境的关系.4.比较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在景观、规模、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分类: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形成:(1)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完全依附于自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
原始人类防寒暑、避风雨、斗野兽,过着穴居和巢居的生活。
(2)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逐渐产生了聚落,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分布: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取水方便,既利于耕作、畜牧和渔猎,又可免受洪涝灾害等侵袭。
4.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规模也随之扩大。
5.影响因素: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乡村聚落更多地受到人类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习俗、居民生活方式等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探究讨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什么地区?【提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教材整理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出现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
3.发展:(1)古代:城市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商品交换和行政管理为主.(2)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的生产功能大大加强,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
形成与分布中图版复习巩固第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某市城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该市位于(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大兴安岭
D、柴达木盆地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
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回答题。
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 )
A、RS,GPS
B、GPS,GIS
C、GIS,RS
D、RS,GPRS
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
A、上海、纽约和伦敦
B、巴黎、伦敦和北京
C、武汉、重庆和宜宾
D、南京、武汉和成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近十年该城市( )
A、城区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B、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C、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
D、郊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看,以下不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
A、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B、就业机会多
C、文化设施短缺
D、交通便利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互联网+”对贺兰县经济发展条件改变最大的是( )
A、生产成本
B、农产品种类
C、市场范围
D、劳动力价格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