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构建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创新难题与突破方向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创新难题与突破方向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创新难题与突破方向一、引言: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计算机科学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密不可分。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飞跃,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科学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

二、创新难题:人工智能中的智能化问题人工智能是当前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最为热门的方向之一。

虽然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仍然存在许多难题。

首先,在知识表示和推理方面,计算机系统需要具备深入理解各种语义信息的能力。

此外,情感识别与情绪处理也是当前人工智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突破方向:深度学习与混合智能模型为了解决人工智能中智能化问题,我们需要从方法层面进行突破。

深度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中最受关注的方法之一,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并具备良好的泛化能力。

但由于深度学习在解决高级理解和推理问题上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将深度学习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成为一个创新突破的方向。

四、创新难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个人、企业和国家重要数据涌入网络。

然而,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如何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领域需要攻克的重要困难。

五、创新突破方向:区块链技术与密码学研究为了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加强区块链技术与密码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为信息交换和存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同时,密码学研究可以通过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六、创新难题:计算机网络中的性能与延迟问题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其稳定运行与高效速度对各个领域发展至关重要。

突破性创新能力体系构建

突破性创新能力体系构建

2012年第4期/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居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相比美国等创新大国还有很大差距,要想赶超位于竞争前列的国家,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突破性创新能力,从渐进中求突破。

关于突破性创新能力O'Connor 认为突破性创新能力至少包含三种能力:即发现能力、孵化能力和加速能力,并且阐述了三种能力所包含和涉及的不同活动和技能,同时指出要使得突破性创新系统成功运作,这些能力、活动子集必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三种活动被紧密耦合并被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突破性创新的生产力才能达到最优。

然而,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三种活动与能力之间因为缺乏必要的链接而很难使之耦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得突破性创新难以达到最优水平。

在研究了大量有关突破性创新的文献与案例后,笔者认为突破性创新能力应当包含发现能力、评估筛选能力、孵化能力、加速能力以及商业化能力。

突破性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突破性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

1.发现能力。

是指企业及时发现内外部存在的可能带来利润(业绩)发生显著提高机会的能力。

要求企业具有敏锐的嗅觉与洞察力,能够及时寻找到已有市场存在的机会及未被开发的市场。

发现能力所涉及的活动可分为内外部两种,内部活动主要指企业通常所采用的实验室研究及寻找内部的好想法与机会,外部活动主要包括寻找企业外部的好想法、机会、许可技术或对有前途的小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的机会。

寻找外部机会,既要审视新兴市场等相关市场,还要确定领先用户。

这就对突破性创新团队的洞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评估筛选能力。

是指企业对发现的机会进行评估与筛选,甄别出突破性创新机会,并识别出更符合企业利益的突破性创新项目。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突破性创新项目评估筛选体系,而在所发现的机会进入此体系之前应当首先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估判断:第一是项目的创新源,突破性创新项目的创新源一般是技术人员,如果一项创新的创新源是主流用户或者是营销人员,那么这项创新是突破性创新的可能性就很小。

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组织

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组织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组织姓名:孙鲁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司春林20030518创新流程、创新模式ffg,J新组织摘要本文基于创新动力的视角构造了市场和技术互动的创新三个阶段流程,分析了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并用创新流程界定了三种创新模式:技术平台创新、产品平台创新、产品创新,并且在技术和市场不同阶段,它们在企业内部是可以并存的和互相转化的,按照流程的上下游讨论了技术模式的跃迁和组合。

通过对海尔和海信的创新模式案例的比较研究,说明企业对技术创新流程和创新模式选取的差别。

流程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组织结构,不同的创新模式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本文引用了界面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创新流程的三个阶段的关键界面,对创新管理当中的各阶段的组织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最后分析了影响创新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技术周期,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界面管理组织结构私讹似r{航删,杪叩?本论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IT的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再设计研究》的一部分,项目批准号:70072005一l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纰织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echnologycycle,thispaperrevealsinnovationprocessincludingthreepaRemsandtheirindividualnature.AndinacompanyweanalyzetheirdynamicaltransitionfromonepaRemtoanotherintermsofthedifferent1evelofthetechnologyandmarkets.BasedondiscussionoftheinnovationpaaemsinHisenseCompanyandHalerCompany,wecomparedifferentinnovationprocessandmodelsbetweenthem.Thispaperusesthetheoryofinterfacemanagementtoanalyzethekeyinterfacesbetweendifferentstagesofinnovmionprocess,provesthatdifferentpatternsrequirecorrespondentorganizationstoanddriveinnovationprocess,andthendiscussestheorganizationsupportstructureS.Keywords:TechnologyCycle,InnovationProcess,InnovationPaRem,InnovationOrganization,InterfaceManagement一2一1.“组织目标”是公司的主要目标,它们隐含的包括衡量达到目标的程度的时间框架。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F e b. 2 O l 4
战略 性 新 兴 产业 突破 性技 术 创 新 路 径研 究
王 宏起 田 莉 武 建龙
(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 5 0 0 8 0 )
[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 ,重大技术 突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
键 。为此 ,本文运用模块化理论思想 , 在对战略性新兴产 业突 破性技术创新 内 涵与模 块化特征进行分析基础
2 0 0 8 年美 国金融危机引发 了新一轮 的科技经
载体。全球化产业分工程度的加深使战略性新兴
产业结构的模块化本质越来越 明显 ,决定 了战略 性新兴产业要实现技术跨越式增长就要有的放矢 ,
重点突破 。因此 ,从模块化角度研究战略性新兴
济革命 ,新兴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第2 期( 总第 2 4 4 期)
2 0 1 4年 2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u ma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lE a c o n o mi e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2 4 4 )
上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 外围模块一核心模块”路 径、“ 核心模块一 架构规则”路径 和 “ 架构规则一核心模块”路径 ,并以我 国高端装备制造 业的典型代 表—— 大飞机产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为
例论证 路径的科 学性和可行性 ,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 突 破性技术创新提供 了理论 支持和决策参考 。

8 7 —
第2 期( 总第 2 4 4期 ) 2 0 1 4年 2月
工 业技 术 经 济

TPACK_理论视野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的实施

TPACK_理论视野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的实施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TPACK 理论视野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的实施文|吴应林TPACK 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该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组合的首字母缩写,是它的英文缩写,是指一种新兴的学科教学模型,具体而言包括3个重要的核心内容,即学科内容模型(CK )、教学法模型(PK )和技术模型(TK ),以及相互融合的4个复合要素,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等知识背景,为学习新的知识而设计的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集合。

[1]笔者相信,基于TPACK 理论视野开展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TPACK 理论的特点TPACK 理论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传授者,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在TPACK 理论视野下,教师不是一个传授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TPACK 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TPACK 教学中教师将学习知识和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

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开放、富有创造性,有利于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率。

[2]TPACK 教学法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研究可以不断发现新知识并解决新问题。

同时,TPACK 教学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TPACK 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在课堂上将这些差异展现出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我发展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TPACK 理论的原则TPACK 理论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精准定位,明确技术应用场景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探究物理知识的基础性操作。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管理模型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管理模型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管理模型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已成为关键。

创新管理模型为企业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框架,帮助企业有效地识别、培育和实施创新。

以下是一些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常见的创新管理模型:一、创新漏斗模型创新漏斗模型将创新过程比作一个漏斗。

在漏斗的顶部,是大量的创意和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

随着流程的推进,这些想法经过筛选、评估和优化,逐渐减少,最终只有少数具有高潜力和可行性的创新项目得以实施。

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对众多的创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集中资源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

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可能会错过一些看似不太成熟但具有潜在突破的创意。

二、开放式创新模型开放式创新模型强调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研发资源,还要积极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科研机构等。

通过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加速创新的进程。

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建立“联系与发展”平台,与外部的创新者合作,成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拓宽了创新的来源,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但同时,也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合作管理能力,以确保与外部伙伴的有效协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破坏性创新模型破坏性创新模型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该模型认为创新可以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是在现有市场和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和优化,而破坏性创新则是通过引入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

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对传统胶片相机市场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破坏性创新往往来自于新进入者或处于市场边缘的企业,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来说,需要警惕破坏性创新的威胁,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四、设计思维创新模型设计思维创新模型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期望,进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设计。

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
• 新事业发展部是大企业为了开创全新事业 而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全新事业涉及重 大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开创全新事业 在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可能与原由事业 的运行有本质区别,由于重大创新常伴有 很大的风险,因此这种创新组织又称为风 险事业部。新事业发展部拥有很大的决策 权,只接受企业最高主管的领导,它为很 难纳入企业现有组织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提 供了适宜的组织环境。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特征

• 一体化模型为并行开发过程,强调逆向与供货商 联系、顺向与领先用户密切联系,强调R&D和制造
新 之间的联结,横向合作创新;
•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完全一体化的并行开发,

R&D使用专家系统和仿真模型技术,与领先用户密 切联系,多方合作开发新产品,强调组织的柔性
和创新开发速度,更为强调质量和别的非价格因
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设计创新构思产生、

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 制造、用户参与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的
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
管 相互连接,有时又形成循环交叉或并行的
操作。这些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
理 就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与研究开发之间的反馈是实质性的环节。
一体化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构思 产生
R&D

设计
制造

营销

• 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将创新 看作是同时涉及R&D(研究开发)、原型开发、
制造、营销等因素的并行过程。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SIN)

• 最新出现的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SIN)是一体化

(A-U模型)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计划

(A-U模型)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计划

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摘要:传统的A-U模型,揭示了在特定技术轨道上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是一种短期的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改进的A-U模型是从产业演变的全过程来考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的,是一种长期的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

改进的A-U模型对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分析工具。

人类的产业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产业技术进步史,而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则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此,深入探讨创新演进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揭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我国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的A-U模型介绍(一)传统A-U模型的提出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M.Utterback)从对年代起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考察,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许多行业和创新案例分析,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既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又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影响着产业的演化。

并通过引入主导设计概念,以产品创新为中心,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Abernathy-Utterback创新过程模型,简称传统的A-U模型(如图1所示)。

(二)传统A-U模型的两个主要特点引入了主导设计的概念主导设计是描述产业创新动态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主导设计,厄特拜克认为,是指能赢得市场信赖的一种设计,是通过综合过去产品变化中各自采用的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产品(或一系列特征)为形式的设计,是竞争者和创新者为支配重要的市场追随者而必须奉行的一种设计。

如在个人计算机产业,80年代IBM推出的带有一个TV显示器、标准的磁盘驱动器、QWERTY的键盘、Intel的芯片。

12个思维模型整理

12个思维模型整理

1.第⼀曲线【模型名称】【创新】第一曲线【概念解释】第一曲线,指技术、产品、服务、行业从诞生、发展、成熟到衰亡的过程,形如S形曲线。

在很稳定的竞争环境中,经过了破局点,沿着第一曲线持续改善,是最好的方式,但最终会遭遇极限点。

破局点:破局点之前,曲线是下降的,只有打破破局点,才能进入到正循环高速自增长的轨道里。

极限点(失速点):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无论如何曲线本身再也不能取得进步,最终会增长停滞,到达极限点。

【概念扩展】(1)为什么要进行创新?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增长。

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难以实现持续增长,而且一旦遭遇失速点,只有极少的企业能重启增长。

企业增长的三大驱动:管理、红利、创新,当管理到了极致,红利耗尽,创新是增长唯一的动力。

(2)创新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公司的技术,产品,业务以及整个公司的发展,甚至行业、产业的发展,全部遵循S曲线模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S曲线模型下,定义两种创新:连续性创新:沿着同一条S曲线的连续性进步;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沿着S曲线持续改善原有的性能;第二、服务对象是主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第三、主旨是越来越好、越来越贵、越来越强。

连续性创新的典型案例是摩尔定律。

非连续创新:在两条S曲线之间转换。

非连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一个企业大部分的利润的回报,来自于连续性创新;但是一组连续性创新的起始点则是来自突破性的非连续性创新。

连续性创新带来年均10%的渐进增长,而非连续创新则带来十倍速增长。

(3)什么是极限点,造成极限点的原因是什么?根据S曲线模型,极限点就是S曲线正向发展的极大点,过了极限点后,曲线将掉头向下。

造成极限点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底层的解释是熵增定律,具体表现为: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容易走向崩溃;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下。

(4)极限点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与经典的管理学理论产生矛盾。

经典的战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应该坚守本业,企业的成功基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而这些竞争优势是企业多年积累出来的,所以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的核心领域,不要轻易转到新的领域。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以人类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结果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

它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不断创新,这也是当今非常流行的话题。

技术创新理论是指对人类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从而找出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并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结果。

技术创新的理论不限于技术的本质特征,而是涉及到易变的过程、政策、组织和文化等外部要素,以及技术本质特征。

这些因素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成功性和效果。

技术创新理论构建是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整合外部要素,从而帮助我们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首先,技术创新理论的构建需要考虑到技术创新的本质,包括技术发展的历史、创新的过程、技术的功能等等。

其次,技术创新的理论构建需要考虑到外部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文化、市场、投资、社会环境等。

最后,技术创新理论还需要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后果,包括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是否有助于企业改善竞争力、以及如何影响社会经济。

技术创新的理论的构建对于市场上的创新活动非常重要。

它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并结合外部要素,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更好的调整市场结构。

此外,技术创新理论的构建也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技术创新的理论构建,主要是针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外部要素,如政策、文化和市场等,构建一个有效的创新模型,从而确保技术创新的效果。

此外,技术创新理论也需要调整过程,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发展和持续进步。

总之,技术创新理论是一个复杂但有效的理论构建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的机会,而且还可以调整技术创新的过程,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的理论构建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发展、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分析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分析

该过 程 模 型认 为物 流 企业 技术 创 新是 由于科 技推 动 的作 用引 起 的 ,创 新过程 模型是从 全社会基 础研究开 始 ,
产生 了新 的 更高 的物 流 服务 ,并把 这 新 大都 属 于渐 进性 创 新。渐 进 性创 新
种服 务交 于 物流 企业 承 担 ,从 而 引发
62 l F R ^ DI sT N E o o c a 20 0 w R o ll c N MIsJ 7 , 0 n0
维普资讯
企 业 观 察
SU RV EY F o BU Sl ESSES N
操作 。按 照 技术 创 新动 力 机制 ,可 将
3 、需 求与科技双重 动力模型 。
I他业学究果l 其行科研成 基研 _ 础究 ÷ l f — 流业技 步 物 企 科 进 l 流业学究果l 物行科研成
应用研究 卜—叫 _ - 开发研究 卜— 新技 术 新产品 卜—+ 寻找 市场 _ _ 一 l
这 种创 新过程 模型强 调物 流企业
虑技 术潜 在 变化 ,也 是不 明智 的 ,因
物 流企 业 的技 术创新 过 程模 型划 分 为
以下 几类 : 1 、市场需 求拉引力模型 。
通过 创 新及 成 长又 复归 市 场。对 于一 这 种 创新 。然 而 只考 虑着 市场 这 一种
该过 程 模 型认 为 ,物流 企业 的技 术 创 新 是 由广 义 的 市 场需 求 引发 的 , 包括 社会需 求 、生产 需求 和政 府需求 。 其过程 模 型 可描 述 为 :由于各 种需 求
图 2就描述 了这种 创新过程 。
然而 ,这种模 型创新成果 并不一
定多 ,因为 只强调 基 础研 究 的投 入而

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模型研究

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模型研究
指标体 系以及伙伴选择优化的 目标 。
4 、 最佳合作伙伴。这个 阶段主要是在总成本核 算原则 、 风
数 据包络分析法和多阶段优化方法 。 本文运用 I D E F方法 , 概括
据; 机制表示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工具 。在 多个盒子组成 的活 动 图形里 , 箭头代表数据约束 , 而不是代表流。
二、 突 破 性 技术 创 新 I DEF模 型
了突破 } 生技术创新过 程中伙伴 选择 的基本步骤 , 旨在 从整 体上 给突破性技术创新过 程中的伙伴选择 1 司题一个准确定位 , 使企 业从定性 层面上比较全 面的了解突破 性技术创 新伙伴选 择问 题, 为企业成功实现 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 。
2 、 确定伙伴选择 范围。依据核心能 力原则 , 在分析盟主 自 身核心 能力以及 潜在伙伴 组织核心能力 的基础上 , 确定可选择
的伙伴 组织以及 搜集伙伴 组织的信息 , 为进一步选定伙伴组 织
做好准备 。
3 、 确定标准和 目 标。依据突破 『 生 技术创新 网络组建的 目的
与 方式的不 同 , 确 定伙伴选择 的原则和标准 , 明确伙伴 选择 的
持续发展的主要动 力和源泉 。突破 } 生技术创新是一项投 资大 、 风险高 的创新活动 , 因而必须与之密切相关方面拥有较好 资源 的组织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形式强调通过 组织间的利益共享 以 及 风 险共担 来 实现 其合 作并 创 造一 种共 同 盈利 的 合作 机制 ( Wi n — Wi n C a s e o在这个过程中 , 伙伴选择就成为一个十分重 要 的问题 , 伙伴挑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突破性技术创新 的 成败 。伙伴选择 的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 。在 定性 的方法中 , 决策人 员的主观判断起到一定的作用 。定 量方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环交叉或并行操作 。按照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可将物流企业 的技术创 新过程模型划分为 以下几类。 ( ) 一 市场需求拉引力模 型 该过程模型认 为,物流企业 的技术创新是 由广 义的 市
l他 业 学 究 果I 其行科研成
基 研 础 究 l t — f 流 业 进步 物 企 科技
l 流 业 学 究 果l 物 行 科 研 成
场需求引发 的, 包括社会需求 、 产需 求和政府需求 。其 过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l . 生 - _ 1 —_ 新技术 新产品 程模 型可 描述 为 : 由于各种需求主体( 一般消 费者 、 生产者 、 政府 ) 产生 了新 的更高 的物流服 务 , 并把这 种服务交与物流 企业承担 , 而引发了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可见此模 从
图 2 科技推动力作 用下物流企业 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20 年第 0பைடு நூலகம்期 / 07 1 总第 15 9 期
l9 3
维普资讯
学 术 纵 横
责 编 闰 梅 Emi i n 0 @6. 任 辑・ 丽 ・ a: t 9 6 1 c — l n 9 6 3o qi n r
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模 型,并有针对性地提 出 了物流企 归市场 。如 图 l 所示 。
业应该采用 的技术创 新战略。 关键 词: 物流企业 技术创新 过程模 型 战略选择
当物流活动发展到以电子商 务和供应链管理为 主要 特 征 的时代 , 物流技 术创 新是一个推进器 。 直接关 系到物流 活 动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有效实现 ,它也决 定 了物流业未来 的
等极大地减轻 了人员 的劳动 强度 。为了适应现代物流 的要
( ) 二 科技推动力模型
求, 特别 是像 我国这样 的物流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的情 况 , 必

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过程

市场需求 生产需求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1 线性模型
3. 技术推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
• 基本含义:技术和需求常常是以一种相互作用的 方式而共存。技术创新往往是技术推动和市场需 求拉引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都是决定创新成功 的关键因素。
技术发展 技术可行性 潜在市场 市场需求
新技术 能力
项目 确认
当前社会的目标、需求和市场
解决 问题
设计 开发
生产 制造
现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存量
销售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2 交互作用模型
• 与线性模型的关系:它是技术推动-市场拉 引综合作用模型的深化,单纯的技术推动 和市场拉引模型是其特例。
新需求 识别
形成 思想
新技术 能力
商业化 准备
市场引入
对工厂试 对上市新 生产的产 产品进行 品进行检 评价,发 测和评价; 现问题并 解决技术 加以改进 难题
…… ……
…… ……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4 并行模型
表2.2 并行模型的结构框架
创新阶段
职能 概念开发 产品计划
详细设计与开发
阶段1
阶段2
商业化 准备
设计 ……
2.1.4 并行模型 • 基本特点:将技术创新过程看做是同时涉
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 制造和市场销售的并行的过程。强调技术 创新相关职能部门与供应商、用户之间的 沟通和合作。
创新构思 研究与开发 设计 制造 营销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4 并行模型 • 发展的特点: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变得愈发重要。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深刻的改变,而这些变革往往是由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所驱动而来的。

一、初探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1.1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是指由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的创新过程的一种模型。

它强调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技术应用与商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这种模型中,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手段,更是推动企业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1.2 举例来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创新应用,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

这些创新都是以技术为核心,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1.3 另外,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也体现在新兴技术不断渗透和改变传统行业的过程中。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给传统制造业、金融业、教育业等带来巨大的变革。

这种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既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生态,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1.4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不仅仅是技术与创新的关系,更是对市场、产业、社会乃至全球影响的一种全面认知和探索。

二、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的深度探究2.1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深度探究中,我们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和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动了创新的不断演进,而创新的需求和挑战也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2.2 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就是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的一个生动案例。

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先进的电池技术、充电技术、车载智能系统等支持,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又反过来受到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推动。

2.3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还需要关注创新的驱动者和实施者。

在这一模型中,企业创新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果断的执行力,才能成为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引领者。

2.4 在深度探究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技术与创新的动态关系,企业创新者的角色以及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相互影响。

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在推动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各行业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展开论述,探讨技术如何促进创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举例说明。

一、创新过程模型的概念和要素创新过程模型是指在创新活动中,组织或个人所面对的环境、资源、活动和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过程、规律和方法,并且对创新活动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创新过程模型的要素包括环境、激励机制、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等。

二、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还能够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驱动的创新技术驱动的创新是指以技术为核心,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来实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的创新。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出行行业的创新,出现了共享单车、打车软件等新型出行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习惯。

2. 技术嵌入式创新技术嵌入式创新是指将前沿科技和创新理念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从而提升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产品具有了更智能、更便捷的功能,引领了家居领域的创新浪潮。

3. 技术赋能的创新技术赋能的创新是指利用技术来赋予传统行业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制造业能够实现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

三、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以下将结合实际案例,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1. 技术驱动的创新:以共享经济为例,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用户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租车体验,从而推动了出行行业的创新。

2. 技术嵌入式创新:智能家居产品的崛起,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居家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通过技术赋予了传统家居产品更多的智能功能,引领了家居领域的创新浪潮。

突破性创新——精选推荐

突破性创新——精选推荐

突破性创新、互补性资产与企业竞争优势一、突破性创新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1.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简单说就是指一些公司利用创造盈利竞争位置的机会,而其他公司忽略了或不能利用这些机会。

利用这些机会是企业家精神中的精髓,企业家精神又被看作是发现和创新的同义词。

但企业家精神的另一同样重要的部分,根据熊彼特观点就是创新和发现创造机会而行动的能力,他认为“实行新事物是困难的,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不同的经济功能,首先它们存在于常人理解的惯性任务之外;其次是不同的社会条件、环境以各种方式阻挠新事物,从简单的拒绝提供资金或拒绝购买新产品,到对试图建立它的人进行人身攻击”[1]。

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源泉,但在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存在来自于组织本身的惯性、社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的阻力甚至于人身攻击,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阻力,创新就很难转化成企业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熊彼特还对价格竞争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价格竞争仅仅是战术的运用,真正的竞争应该考虑来自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他说:“这种竞争比其他更有效,就像炮轰与推门相比一样,因此它更重要,以至于普通意义上的价格竞争更多或更少一些变得相对没有什么差别;此外,在长期中扩大产出使价格下降的有力杠杆是由其他人(而不是价格竞争)完成的”[1]。

所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创新。

创新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平滑性、渐进性和累积性,称为渐进性创新,一般倾向于改进和拓展既有技术。

如对现有产品进行革新、工艺技术的改进,使得现有资产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利用,竞争优势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二是不连续的和破坏性的,意味着质的飞跃,与现有的技术明显脱节,称为突破性创新。

这种创新倾向于破坏和替代既有技术,改变行业的竞争游戏规则,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如MP3、数码相机、电子商务等,但企业现有各类资产不一定能够得到应用,需要重新构建新的资产与新竞争优势相适应。

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并显著提升了产品或工艺技术水平,但却不能构建相应的配套资产将新技术进行成功的商业化,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因而导致创新的失败[2]。

创新管理2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类型

创新管理2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类型

创新模式 封闭式 合作
开放式
创新来源
内部研发
外部技术环境 知识贫乏
内部研发为主 ,合作伙伴间 资源共享
知识较丰富
内部研发与 外部资源并 重
知识丰富
网络组织
共享全球创 新资源
知识丰富
与其他企业的 竞争 关系
组织边界
完全封闭
创新组织方式 纵向一体 化
2020/7/30
竞合
合作伙伴间边 界可渗透,对 外部封闭 内部纵向一体 化,强调合作
分工协作
边界可渗透 ,动态开放
垂直非一体 化,动态合 作
合作
边界模糊, 完全开放
松散,非正 式
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 自主创新 Vs. 模仿创新
Innovation Vs. Imitation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反向工程等方 法,仿制和生产创新者的产品。
2020/7/30
根据技术变动与客户价值
重大价值
2020/7/30
技术创新的过程
2020/7/30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 (1)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型
– 研发和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 新是技术成果引发的线性过程
– 根本究 与开发
生产 销售
市场需要
2020/7/30
(2)市场/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型
• 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并激发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 解决方案的研发活动
2020/7/30
核心创新:核心创新是指在系统创新内部所发 生的支撑系统创新核心功能的关键零组件所发 生的技术变化
✓核心创新是个渐近的过程 ✓核心创新采用了‘部件品牌化’的策略 ✓核心创新不断吸纳外围创新 外围创新是指在系统创新所界定的竞争体制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突破性技术创新无论是其特征还是其创新过程都与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有所不同。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并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突破性技术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
按照创新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以渐进性技术创新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以渐进性创新为主转变为以突破性创新为主。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据有关统计表明,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这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的经济虽然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技术创新大多属于模仿创新或者二次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非常少。

所以,我国企业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但是,由于我们现有的相对成熟的知识和理论大多基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与其截然不同。

因此,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是一项既艰巨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任务。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
虽然学者们较早就区分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然而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却较少。

在最近10年里,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因而各国学者开始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进行广泛的研究,以美国哈佛大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的研究最为深入,他的专著《创新者的困境—新技术导致卓越企业失败》详细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

学者们在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技术、产品、市场、创新流程、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六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二者具有较大的差别。

因此,从渐进性技术创新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创新过程的管理理论无法直接运用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管理中。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理论回顾
突破性技术的创新过程不像传统的技术创新那样——从新思想的形成到最后的技术扩散,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来完成。

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所采取的资源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且还来源于领先用户、投资商和政府等。

因此,其创新的组织形式常常是跨企业的项目组,创新管理过程与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描述所需要的理论模型也与一般技术创新有着很大的不同。

国内外有许多技术创新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创新过程理论模型。

这些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厄特巴克(J.M.Utterback)提出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动态模式模型;库珀(R. G. Cooper)提出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模型;美国学者马克维斯(Marquis)把技术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 Nelson)为强调创新决策在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实际上是一连串明晰的或隐含的决策和选择过程以及其后随时间逐渐展开的行为过程;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行为全过程由两个层次的三个主阶段和六个子阶段构成;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提出二次创新过程模型。

但是,当上述这些模型应用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时,它们并不能够很好地描述突破性技术的创新过程。

正因为如此,本文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征的过程模型,并对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属于一种特殊形态的创新过程,它建立在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具有许多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的特性。

笔者选取了科学仪器产业以及3M公司中具有典型突破性技术创新特征的创新案例,同时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尝试性的总结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见图1)。

与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增加了资源分配和供应商选择两个阶段;二是领先用户参与到整个创新过程中。

下面将对过程模型中的各阶段进行阐述:
(一)创新思想的来源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新思想产生是技术创新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标志着对未来市场产品主导设计的完成。

如何去发现未来用户的需求并定位潜在市场已成为影响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冯•希普尔(V on Hippelvon)提出的领先用户(lead user)研究方法来实现。

例如,如果一个制造商现在急需一个工艺创新,而其他许多制造商在两年后才有此需要,那么这个制造商就是此工艺的领先用户。

领先用户在企业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思想的形成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分配资源与任务
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要复杂得多,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

我们将企业的经营流程与项目流程进行整合(如图2所示),根据领先用户对未来市场主导产品的设计,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企业将资源和任务在经营流程和项目流程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一方面,企业把核心技术能力分配到项目中去,并从项目中获取经营流程中需要补充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框架和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按照应用技术类别将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发任务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即企业内部研发模块和项目组研发模块。

另外,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企业不可能单独完成其模块的内部研发任务,选择供应商进行外包也就成为突破性技术创新开发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三)供应商选择
资源和任务分配完成后,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并且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贯穿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供应商的选择要异常谨慎。

首先是对技术能力的评估,供应商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或资质,以满足
企业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需要;其次是对供应商的营运能力的评估,各供应商必须能严格按照计划供货;再次是对供应商的信用评估,由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很高,供应商的任务一旦完成不了就会给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带来非常巨大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四)形成原型及商业化
企业、项目组以及供应商三方的研发完成后,企业将这些模块进行组装,形成原型并交付给领先用户进行测试。

领先用户将现有的原型与起初所设计的未来主导产品进行比较,并通过使用后提出对现有原型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按照这些意见对原型进行设计改造,再次形成原型,如此反复,直到满足领先用户的需求,最后实现商业化。

此时,商业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还包括企业采取各种方式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成为主流,真正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

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要复杂得多,无论是创新的周期,还是投入创新的资源都远远大于后者。

事实上,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开发网络组织的能力评估以及提升该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等等。

这些研究的全面展开,将会把整个突破性技术创新合理的创新机制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得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好的加以完善,从而促进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洪石,陈劲,高金玉.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
2.陈劲,周子范,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创新过程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5
3.柳卸林,陈道斌等译.创新的源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孙圣兰,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