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课后实践,巩固提高:设计富有创意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我最敬佩的人”的作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背景,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如“地震、瓦解、废墟、挖掘”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并理解父子间的情感交流。
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父亲在地震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并引导:在地震中,父亲坚定地相信儿子还活着,勇敢地挖掘废墟,最终成功救出儿子。这种信念、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强调课文中所传递的勇敢、坚强、团结等品质,以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4.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深入思考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五、作业布置
1.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完成以下作业: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英雄”的作文,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具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出你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1.学生在词汇方面,对于地震相关词汇已有一定了解,但部分专业术语可能仍感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点解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还记得2012年汶川大地震吗?在这场浩劫中,涌现出许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谭千秋老师便是其中一个。
临危时刻,他用身子挡在四名学生上面,当人们从废墟中挖出他时,他的手臂依然张开着,但却伤痕累累。
平凡的教师在学生生命遇到危险时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作为父亲,在危急时刻,又会爆发出怎样惊人的力量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故事,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2、学习生字词。
(出示研学案)(1)同桌互读正字音shān jīhùn xīxūmàn bào lì杉矶混昔墟曼爆砾(2)全班齐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说说难写的生字。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打砸颤抖(3)交流难写的字,指导书写。
3、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同学的回答中,你看到了几个画面或者场景?(教师板书场景:冲向废墟、寻找儿子、发现儿子、父子相见)三、精读课文,学习课文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17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17、地震中的父与子
4.情境模拟:设计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紧张氛围,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2.问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问题解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熟练地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防范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前准备:收集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营造地震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2.课堂导入: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场景,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课文学习: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地震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地震的恐怖,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父子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扮演父亲和儿子,亲身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对父爱与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如何保护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更加勇敢、坚强,面对困难不退缩。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有一年在美国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的一件事。
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教学目标是:1、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课时为两课时,现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记本课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人物的精神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一、质疑导入1、板书:地震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地震。
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
认识一对父子。
(补充课题)2、齐读课题。
你最想知道什么?(梳理问题)【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出发,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读文情况,解决字词。
混乱爆炸颤抖疾步3、通过读书,你觉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里看出来?、(“30万四分钟“:具体的数字写出了时间短伤亡惨重。
“废墟”意味着什么?)出示地震图片4、在这样的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5、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呢?(板书:了不起:父子)三、体悟父亲的“伟大”默读1---12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重点指导:1、语言描写: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便埋头接着挖。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写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2.师检查生预习交流情况三、感悟“了不起”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⑴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⑵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朗读:A、能具体说说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个性化朗读)B、请再读读这句话,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个性化朗读)②想象说话──想象画面读:A、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此时父亲形象吗?B、能结合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句话吗?先自由地读读。
再指名读。
③情境感受读:A、导:面对这样一位父亲,哪些人来阻挡过他,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出当时处境的危险吗?这位父亲急需别人的帮助。
B、导: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挖下去呢?出示: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齐读句子──个性化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C、导:因为父亲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挖了……齐读句子。
④深化朗读:A、导: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没人再来阻挡他因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案例
1.亮点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所描述的恐慌与无助。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亮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如:“课文中的父亲形象”、“地震中的家庭情感”等。
3.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4.结合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初始,我会通过展示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2.向学生简单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的成因、级别划分等,帮助学生构建对地震的基本认识。
3.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的了解程度,以便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6.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表达,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
7.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8.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3.关注家人,关爱他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勇敢、坚毅、乐观的品质,增强心理素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4.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5.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懂得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2.通过课文学习,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达的父爱如山、坚定信念、勇敢担当等主题。
2.掌握并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3.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
4.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感受课文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地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学生对地震中人们的生命安全的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吗?在地震中,人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3.学生在写作方面,对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掌握不足,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父爱、亲情等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深化体验,培养同理心。
5.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分工、沟通和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在地震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执着、无私的爱,以及这种爱给予儿子的力量。
2.分析课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理解在灾难面前亲情的伟大。
2.课后练习:
a.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b.根据课堂讨论,总结出课文中表现父爱的细节描写,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作文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字数在300-400字左右。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本节课所学的地震知识,了解家庭防震减灾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地震吗?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地震的危害,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地震中父与子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感受在灾难面前,父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力量。”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短语。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详案)一、情境导入:几组数据,一段视频师:(板书:地震)地震,陌生而又熟悉,关于地震,你们知道些什么?师: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地震的消息。
请看――(出示近年来有关日本、智利、海地、印尼等地的地震资料)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请看一段录像。
地震造成了6万9千多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师:有一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
这个故事就记录在我们的这篇课文里。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两个句子,几个词语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1.自由读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预设:这是一场(突如其来、严重、破坏性很大)的大地震。
(读)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说明了是什么灾难?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读)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板书设计:17 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感爱这种浓浓的爱。
(板书,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2.学生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完成课后“小练笔”。
2、师总结生活中父母对小孩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了不得 子
爱
课后反思
1、观看视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课的第一课时,今天我们连续学习剩下的内容。请大伙儿观看视频。
2.谈话引入。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摸索教师会提问些什么?小组讨论。
教师提示:我一共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假如在那个地点提问,
我们该如何样回答?
2.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认为失常或者不失常,都请你在书上找到相关证据。生找答案并作答。
教师小结
2.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和往常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专门之处?
生读书摸索并作答。师指导朗读课文片段。
3.老师的第三个问题确实是,读完这篇深受感动的文章,你们猜猜老师会想些什么?会说
些什么?(拓展训练,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学生提问并回深入文本,品味情感。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专门不错,关心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差不多上读明白了课文。现在
大伙儿听听我要提的问题。
1.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请大伙儿找到这一段,
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在那个地点: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10月13日授课人:王晓菲授课地点:五(11)班教室授课班级:五(11)班第2课时
课 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
学
目
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存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新课标17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2 情景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受到时间漫长和挖掘的艰难。
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抓住了你?(再)哪些人来阻挡过他?3、出示对话。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生分角色读这几句话。
从这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么多人曾经劝过他,但后来为什么人们不再来阻挡他了呢?(大家以为这位父亲已经精神失常了)找理由。
4、此时此刻,你想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位父亲?(四)、想象写话,丰富形象大家想一想,在长达38小时漆黑的废墟里,没得吃,没得喝,只有危险和恐惧,此时,阿曼达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请你仿照着作者在描写父亲时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在稿纸上写下来吧。
(生练笔)(五)、总结全课,升华情感1、现在让我们暂时从这些令人震撼的文字中走出来,再回到我们之前的主题之争上来。
能梳理一下这三者的关系吗?坚持不懈、相互信任、父子情深。
2、这所有的一切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爱”(板书:画出心形)(六)、推荐阅读,延伸亲情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亲情的文章来读一读。
老师给大家推荐了朱自清的《背影》。
七、课后作业1、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说说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选一件动笔写一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新课标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学情分析】一相关的已知领域1.对于地震的凶猛以及危害,学生比较了解。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新闻媒体报道了很多,学生对这一事件,地震的危害,以及地震现场的悲惨画面都应记忆犹新。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等。
3.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特别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形象,在本组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积累。
二相关的未知领域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这一表达特点是学生比较生疏的。
三相关的难知领域本课表达的特点,即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前后内心的变化,在叙事中表达情感,体会这些表达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特别是:“掘”“砾”“破烂不堪”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焦急、痛苦、绝望、坚定、喜悦等感情。
3.通过抓关键词句、质疑问难、想象补白、读写结合、情境体验、感情朗读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5. 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对父母之爱的赞颂。
【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地震场景图片。
学生: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课件蓝屏)同学们,轻轻地拿出一支笔放好,坐端正!准备好了吗?上课!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看课题,地震中的谁?(生:父与子)什么情况下的父与子?(生:地震中的)再请你读。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若生读不好,师范读: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写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
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
2.师检查生预习交流情况
三、感悟“了不起”
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⑴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⑵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朗读:
A、能具体说说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个性化朗读)
B、请再读读这句话,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个性化朗读)
②想象说话──想象画面读:
A、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父亲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此时父亲形象吗?
B、能结合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句话吗?先自由地读读。
再指名读。
③情境感受读:
A、导:面对这样一位父亲,哪些人来阻挡过他,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出当时处境的危险吗?这位父亲急需别人的帮助。
B、导: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挖下去呢?出示: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齐读句子──个性化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C、导:因为父亲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挖了……齐读句子。
④深化朗读:
A、导: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没人再来阻挡他因为……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师:同学们也这么认为吗?(是呀!这就是爱,深深的父爱。
)板书:爱。
B、诗化读:师引读:是这深深的爱和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无论……正是源于父子间的约定无论……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⑴师:儿子的了不起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⑵交流,随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说说自己的理解:(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能如此沉着冷静真了不起!)
②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沉着冷静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人称转换)
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
④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自信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个称转换说)
⑤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于是阿曼达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齐读句子)
⑶导: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儿子很善良,勇敢,对父亲很信任)个性化读:
③引读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儿子的回答是──齐读这句话。
⑷朗读训练(13~19小节)。
①导读:当父亲听到地下传出儿子的声音,当儿子得知是父亲来救他时,父子间展开一段感人的对话,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心情?交流(惊喜,自信,激动)导:能读出这对父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②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名分角色读(评价)──男女分角色读。
(5)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升华“父爱”
师讲述学生徐同福家长父爱的故事,让身边的爱感染学生。
四、作业:1、讲:我要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我要品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其中的父爱。
教后反思: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
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朗读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