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3. 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 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 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 为什 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 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 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 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 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 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续传承未 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 独立与相对封闭。
❖ 从气候气温方面来看,我国气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 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 六种类型。从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到南部的南沙群岛, 气温差距冬季可达50°C以上的悬殊,夏季的温差也 可达20°-30°C。年降雨量方面,由于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地区 和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悬殊巨大,相差1500毫米以上, 多雨的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某些干 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地理和环境对中国文明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地理条件的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利用、灾害与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南方多雨湿润,适宜农业发展,而北方则干旱少雨。

古代农业文明在南方得以繁荣发展,而北方则更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

中国的地形也具有多样性,有海洋、平原、高山、河流等。

山脉的存在为中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边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

例如,长城就是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而修建的。

长江和黄河则分别在南北方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交通作用。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资源是其中之一。

中国河流众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为古代农业提供了灌溉的条件。

同时,水力也被用于制造纺织品和磨面粉等手工业生产的动力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也非常丰富,适合农业的发展。

古代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不仅保障了人民的生活,还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逐步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供给。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等。

在古代,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经济和工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古代中国的冶金、制造业、建筑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灾害与保护古代中国的环境也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

中国是地震多发区,地震频繁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洪水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黄河的泛滥使得古代中国人民为之头痛。

为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古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灾害防范措施和保护工程。

比如修筑了大量防洪、运河和灌溉工程,如太湖、京杭大运河等。

同时,在地震多发地区,古代中国也形成了地震预警系统和建筑抗震的技术。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非常广阔且多样化。

从北方的广袤大漠到南方的亚热带雨林,从东海沿岸到青藏高原,中国拥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这些地理区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带,因其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

古代的一些帝国,如夏、商、周,在这片地区兴起并繁荣。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一直以来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年年的洪水灾害。

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业基地,其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谷物和稻米的种植。

古代的楚汉争霸、三国鼎盛等重要历史事件,都与长江流域密不可分。

西南地区的高山巍峨,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多样性。

东南沿海地带被海洋环绕,其发达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的门户。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境内拥有广阔的森林、高山、平原、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但也带来了森林砍伐和生态退化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森林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高原,包括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格局。

另外,这也造就了中国悠久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艺术。

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长江、黄河、松花江是最重要的。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海洋对价值观的影响
海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敢于冒险、开放进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沿海地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重视商业、 敢于探索新领域等。
海洋与海外交流
海洋文化在海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频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海洋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丰 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 •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 • 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 中国地理环境与国际关系
01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地形地貌
山地高原
丘陵岗地
中国地形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脉 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原。
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尊重自然、崇尚力量和勇气等。
03
游牧与战争
游牧文化在战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游牧民族凭借马匹和弓箭的优势,
形成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概述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历史悠久。这种文化强调冒险、开放和进取,与内陆文化形成鲜 明对比。
03
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农业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强调稳定、勤劳和节俭,注重家庭和土地。
农业对价值观的影响
农业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崇尚节俭和 勤劳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家 庭观念浓厚、重视孝道等。
农业与科技发展
总结词
近现代时期,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从北方的辽阔草原到南方的腾蛇群岛,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地形地势、气候、土壤质量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并介绍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地形地势中国古代地域辽阔,地形地势多样。

从海拔比较低的沿海地区到高山峻岭的西南山区,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变万化。

中国东部是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域,适宜农业发展;而中国西部则主要是高原、高山和沙漠,对农业发展不利。

这种不均衡的地势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

二、气候中国古代的气候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渔业和丝绸制造;而中国北方则气候干燥寒冷,适宜畜牧业和小麦种植。

这种气候差异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工,南方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而北方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冶铁业。

气候的影响还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季节上,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质量中国古代的土壤质量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肥沃的黄河流域以其沉积物质而闻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适宜农业生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北地区的戈壁沙漠和高原盐碱地,这些地方的土壤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构成了阻碍。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更倾向于在土壤肥沃的地方进行农业生产和居住。

地理与环境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地理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工,南方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而北方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采矿业。

这种经济分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国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黄河和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塑造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繁荣,使得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治理重心。

最后,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历史以及社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的地理环境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中国的地理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1. 山脉中国的山脉主要有长江、黄河等著名山脉。

山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罗布泊的天山山脉保护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 河流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期以来为中国农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土壤。

3. 湖泊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湖泊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也为中国的交通运输和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海洋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被大海包围,风景秀丽。

中国古代历史中,东海、南海等海洋成为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1. 农业发展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地理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例如,黄河决口造成的洪水不仅给古代农业带来了灾难,同时也在长期的灌溉中形成了灌区农耕,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文化和交通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交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山脉和河流形成了固定的交通线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中国地理优势所促成的。

3. 政治和战争地理环境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然屏障和地势的利用使得中国古代在外敌入侵面前有了更好的防御能力,保护了中国的疆土和安全。

4. 区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差异。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人民就开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环境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多样,土地开阔,地势复杂,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人居住的地域包括平原、丘陵、山地和河流以及海洋岛屿。

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

长江流域位于中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生产。

在长江流域,中国人民从远古时代开始进行农耕,逐渐形成了文明的核心区域。

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这里的居民能够有更多的粮食产出,进而支撑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发展。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自古以来就有“河套、河山、河洛、河南”之称。

黄河流域地势高,土地贫瘠,河水泥沙多,经常泛滥。

尽管如此,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首都洛阳,将黄河流域作为统治中心。

不仅如此,黄河流域还是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各地联通交流。

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温暖潮湿,山水秀丽。

这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南地区独有的水乡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渔业、水稻种植和海洋交通的发展。

不少著名古代文化都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自然资源中国古代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矿产资源方面,中国古代就有煤、铁、铜、锡等多种矿产资源的开采。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的冶铸工艺、武器制造和建筑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这些盐矿在古代非常重要,为粮食加盐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始。

夏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区。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它的兴起使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商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位于黄河下游,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区。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商朝的推翻者,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周朝的历史地理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覆盖了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也有许多特点。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建立导致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分裂与统一。

秦朝的历史地理范围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

2.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汉朝的历史地理范围较秦朝更加广阔,囊括了中原地区、东南沿海、西南边疆和北方草原等地区。

三、唐宋元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1.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它的历史地理范围较前几个时期更加广阔。

唐朝的版图包括了中原地区、西北边疆、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部分。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式”、960万平方公里。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的古代历史地理与环境

中国的古代历史地理与环境

中国的古代历史地理与环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与环境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性。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其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些地理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1.1 高山和平原中国地理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横跨亚洲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和长江流域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森林、矿产和水源,也有效地划分了地区之间的边界。

与此同时,中国也拥有广袤的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具备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为古代农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1.2 河流和湖泊中国地理上的众多河流和湖泊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的流域范围广阔,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得以蓬勃发展。

另外,中国还拥有众多湖泊,如洞庭湖、太湖和鄱阳湖等。

这些湖泊不仅为古代农业提供水源,还在交通和贸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海洋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边界,东海、南海和黄海是中国海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海洋为古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渔业资源和贸易机会,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文化传播。

二、地理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地理条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2.1 农业社会与奴隶社会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古代农业社会和奴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黄河流域为例,由于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这里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早的农业中心。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与此相对应,中国南方山地和边远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此类地区更容易出现奴隶社会。

在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崎岖和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相对困难,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奴隶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一)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

它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四)人口(五)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是丰富多样的,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地理区划、地理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地大物博,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地理特征。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不同的资源和气候条件,也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地理区划的多元性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划呈现出多元性,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区域。

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地势平坦,气候干旱寒冷。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地理区划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河水泛滥和干旱气候给古代中国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促使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方式和开拓精神。

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和温暖气候则为古代南方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也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理因素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群体。

经由陆地和水路交通,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进行了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地理边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边界通常以山脉、河流等为界。

这些自然边界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边界的存在常常导致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分化,同时也为不同民族的形成和交往提供了可能。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和因素影响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也构建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面貌。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

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

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与地理相互关联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有助于深化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并阐述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历史地理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历史地理是从地理角度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理空间的变迁、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差异的形成等方面内容。

历史地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水系等通过影响农业、交通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起到决定性作用。

2. 空间分析:历史地理强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析。

通过研究地理空间的特征与变化,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 区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和区域差异的形成。

历史地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可以揭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及其成因。

二、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的应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分析在历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

1.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地理研究可以揭示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探讨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方面内容。

通过研究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了解城市的演变规律以及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农业与农村社会:历史地理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农业区域的划分、土地利用、灌溉系统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变迁。

同时,历史地理还揭示了农村社会在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特点与演变。

3. 交通运输与贸易:交通运输是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环节,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历史地理分析可以揭示交通路线的选择依据,交通网络的形成,交通发展对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
• 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 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 • 《 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
中国文化概论
• 2“畿服”制 •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 “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 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 服。” •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 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 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 方》)和“三服”(《王会》)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
• 三、节度使与道
• (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的十个节度
使
•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境 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具 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 的四十七道。
中国文化概论
• 府的设置 • • • • • 一、与州同级,强调某些州的地位不同于他州 ——五都所在的州以及其他皇帝驻跸过的州 二、唐代十府——开了后来府制的先河 (1)五都所在的州升为府 长安所在的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升 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 的岐州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为江陵府。 • (2)皇帝驻跸过的州 升为府 • 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 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
中国文化概论


• 一、政区层级——三级制 • (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 地理志》) • 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括一都(中都)、五京府、 十三总管府 • (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 • • 二、部族制 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猛安 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
划制度。 东汉末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 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 二级制。 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 之乱后在州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 —州——县三级制。 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 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路至二十四路。
666.37 400
唐代版图
安南 唐 岭到 朝 一南 高 带海 宗 。诸 时 岛期 ,面 西积 到为 巴 尔 客 什 湖万 ,平 东方 北公 抵里 达, 黑疆 龙域 江东 以到 北大 外海 兴,
1251.19
北宋版图
448.54 北 宋 面 万积 平: 方 公 里 。万 平 方 公 里 , 辽 面 积 为 283.56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疆域 各代不一。公元221,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 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 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 东至于海。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 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 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现在的疆域定型于乾隆年 间:“桑叶”→“雄鸡”。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 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 到处有堪作农耕凭藉的灌溉区域,诸 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 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 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四周的天然 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 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萌芽与成长。但 一旦其小区域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 又可藉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 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 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古代历史的环境和地理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环境和地理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环境和地理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的环境和地理特点对其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长期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变化明显,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环境特点,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塑造所起的作用。

一、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的多样性对其古代历史起着重要影响。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南与喜马拉雅山脉相连,北界西伯利亚大陆。

中国地势复杂,主要地形由高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特征为中国古代人民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气候条件中国的气候条件多样,其中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寒冷的高山气候。

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温带季风气候为中国的农业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和充足的阳光,使中国成为农业文明的摇篮。

另一方面,高山气候条件限制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居住范围,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散与多元。

三、自然资源中国古代的地理特点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森林、土地和矿产等。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水系,为中国古代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驱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的森林资源丰富,为古代人民提供了木材和保护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此外,中国的土地资源也为农业和居住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支持了农业文明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铁矿石,为古代的冶铁业和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水路和陆路交通网络。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路,连接了南方和北方的城市和地区。

此外,中国的山地和平原地区通过道路和古代运河系统互联,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商贸。

这种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中国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的分布、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的丰富与分布等因素,都与中国的历史地理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理位置独特,一方面使中国成为连接东亚与西亚、南亚与北亚的重要枢纽;另一方面也是东亚诸国交流的中心。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中国历史上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并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山川河流的影响中国地形起伏不平,山川纵横。

长江、黄河等大河自北向南贯穿中国大陆,形成了中国辽阔的平原与丰富的农业资源。

这些河流的存在,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历史格局。

例如,黄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频繁,经常导致河岸易于泛滥,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气候条件的重要性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从南方的亚热带气候到北方的寒温带气候,这种气候差异对中国的农业、工业、资源配置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南方的湿润气候使得南方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成为中国的粮仓;而北方的干旱气候则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培养了北方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

中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资源的丰富与分布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然而,这些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地理环境对资源分布起着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西南地区则富含煤炭和水能资源;而东北地区则是中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

中国资源的地域性分布,既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和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
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故就地理观念言之,儒 家所谓天下,犹今言”中国”;《山海经》之作者 所谓天下,犹今言”全世界”也。 《山海经》一书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展开的空间 秩序并不是从现实的地理勘察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 的,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秩序理念的呈现。以位于中 央的《中山经》为轴心向外逐层拓展的同心方区域 划分,更不是客观的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想 象世界的结构模式向现实世界的投射。
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三级
落差显著的阶梯……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 部、东南面朝太平洋,南部、西南朝向印度 洋,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因此,大陆性季 风气候显著,加上地域辽阔(东西跨60以上 经度,南北跨30多个纬度),地形复杂,形 成多种多样的气候,多个温度带。总体上呈 现出南北气温递减、东西雨量递减的规律。
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 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 高原,东至库页岛,共1000多平方公里。
三、民族——夏、华、汉
吾国种族之名为“夏”,亦见于唐、虞时。
《尧典》:“蛮夷猾夏。” ——《中国文化史》 夏、商、周,他们的起源与远祖分属东西两大部落 集团,在西周,这三部分已形成华夏民族共同体的 雏型,并以“夏”为族称。《说文》称:“夏,中 国之人也。” 按《说文》解释,“夏”字的结构表示具有头、目、 手、足的人;而其他族称则从动物形,有贬低蔑视 之意。“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 有君子不死之国。”
三是指中原地区。 四是指国内、内地:《谷梁传· 昭公三十年》:
“中国不存公。”(即季孙氏不让鲁昭公在国 内存身)注释:“中国”,犹国中也。直到清 代,仍有以内地作“中国”的。 五是指诸夏居住的地区:《论语· 八佾(yi)》 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也。”《集解》:“诸夏,中国也。” 六是指诸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谷梁传· 僖公 二年》:“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 汉代开始,人们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 国。
Hale Waihona Puke 5、《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的‚赤县神 州‛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空间认识有了清晰的描
述:“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 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 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 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是者九,乃有大瀛 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邹衍)
2、神话中的地理认知
康回(共工)凭怒,地何以东南倾?
——《楚辞· 天问》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 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 天文训》
《列子· 汤问》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
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山 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 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 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 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 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 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 阴法鲁 著 2《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方克立 主编 3《中国文化概论》 金元浦 编 4《中国文化概论》 李宗桂 编 5《中国传统文化》 张岂之 编 6《中华文化史》冯天瑜 主编 (全国自考教材)
文化概说
一、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语言文字 等文化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进一步 导出美、善、德之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 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
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 灼其骨以数焉。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 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 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 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3.《尚书· 禹贡》中的‚九州‛
九州之名见于《尚书· 禹贡》、《尔雅· 释地》
统的学习、了解其他传统文化知识建构了一个重要的 参照坐标系。
学习本课的能力培养目的
1.识记能力,即对本课程有关古代文化的名 词、概念和基本知识,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达。 2. 理解能力,即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本课 程有关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 义和意义,分辨相关或相近知识的异同。 3. 分析能力,即能够运用本课程的文化概念、 原理和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的有关文化现 象,并能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与“化”连用,见于战国末年的《易· 贲卦· 彖 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 “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 社会规范。
“文”与“化”合为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如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 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 水诗序》)。这里,文化指与武功相对应的文治教 化、社会伦理,或与纯粹的大”自然”,与缺少教 化的人们的“质朴”、“野蛮”相对而言。 (与西方概念的区别: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
伦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 史地理环境。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历史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 基本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 历史地理环境中蕴育发展起来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 之所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 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
中国西北临帕米尔高原(葱岭)、西南有青
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将其与 南亚、东南亚隔开;北方是广漠无垠的草原 与沙漠;东部自北向南有漫长的海岸线,这 些构成了中华大地第一个地理特点:四周都 有天然的屏障阻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 理单元。
追求大一统的王朝,以‛四夷宾服‚、天下归心 为 王朝强盛的标志。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 壮大,起到过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
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施行闭 关锁国政策。
在国家主权意识上,重视陆地领土,轻视海洋
权利。
二、古代人文地理 1. 《山海经》中的地理观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为秦朝。
公元前 210 年秦朝疆域北起河套、阴山 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 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 贵高原,东至于海。此后历代中原王朝 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 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 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
先秦古籍有四岳五岳说。《尚书· 舜典》的
“岱宗”、“南岳”、“西岳”、“北岳”, 各指青州的泰山、荆州的衡山、雍州的华山、 冀州的恒山。 在《禹贡》中继承了朴素的同心方地图的思 想。这部著作结尾的几句话说,从王都起, 五百里之内的地带是”甸服”,再向外五百 里调谐同心带之内是”侯服”,再次是”绥 服”,再向外是”要服”,最后一个带是” 荒服”。
有《山海经》研究者发现,这本书中反映的 国土观念不同于儒者之”中国”观,乃是一种极 为少见的”大世界观”。 如蒙传铭所说:古代儒 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 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 四海之内为”海内”, ”海内”之中有五山,而 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 为”大荒”, “大荒”
柳饴徴《中国文化史》
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
《禹贡》:‚中邦锡土姓。‛《史记》: ‚中 国锡土姓。‛(郑康成曰:中即九州也。)孙 星 衍曰:‚史迁‘邦’作‘国’者,非避讳字, 后遇‘国’ 字率改为‘邦’,误矣。是《禹贡》‘邦’字, 当从
由于夏发达最早,核心地区又处于商周之间,
及《周礼· 职方氏》诸篇,而以《尚书· 禹贡》 为最古。所谓九州,即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个古代地理区划,皆以山 川及海分界,如“济河惟兖州”、“海岱惟 青州”等等。所言山川多数真实有据,对九 州只是大致定位,并无确切标界。春秋战国 时代,诸侯争霸,疆界无常,而古老的九州 作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地域区划,能够适应 地域边界变动不居的需要而受到后人的普遍 重视。
4.‚中国‛的出现
“国”字在古代当作“城”或“邦”解释,
“中国”一词也就成了“中央之城”或“中 央之国”的代名词。但随所指对象不同而有 多重含义: 一指京师(首都):《诗经· 民劳》:“惠此 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 也;四方,诸夏也。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诗经· 大雅· 荡》 讽刺周厉王暴虐:“内奰(bi激怒)于中国,覃 (tan扩展)及鬼方。 ”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出现“中国”一
词,何尊记载了武王灭商后营建东都之事, 有“宅兹中国”句。显示周人克殷以后,以 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中国”。 《尚书· 梓材》为周公治理殷商故地的政策, 结尾一段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 王,肆王惟德用,……”这里的“中国”已 经为成为国家的统称,疆界包括丰镐、雒邑 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即后世称为“中原” 的地区。
法国的《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 的开垦及植 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 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 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这种创 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狭义的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 上发生和发展的,在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 果的总和。经典界说——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 华· 泰勒(1832一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