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次实验作业

合集下载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及解答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及解答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大作业班级:姓名:学号:1、用Excel(或Origin)做出下表数据带数据点的折线散点图(1)分别做出加药量和剩余浊度、总氮TN、总磷TP、COD Cr的变化关系图(共四张图,要求它们的格式大小一致,并以两张图并列的形式排版到Word 中,注意调整图形的大小);(2)在一张图中做出加药量和浊度去除率、总氮TN去除率、总磷TP去除率、COD Cr去除率的变化关系折线散点图。

2、对离心泵性能进行测试的实验中,得到流量Q v、压头H和效率η的数据如表所示,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

将扬程曲线和效率曲线均拟合成多项式(要求作双Y轴图)。

流量Qv、压头H和效率η的关系数据序号123456Q v(m3/h) H/m0.015.000.414.840.814.561.214.331.613.962.013.65η0.00.0850.1560.2240.2770.333序号789101112Q v(m3/h) H/mη2.413.280.3852.812.810.4163.212.450.4463.611.980.4684.011.300.4694.410.530.4313、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染料活性艳红(X-3B)浓度,测得的工作曲线和样品溶液的数据如下表:(1)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出相关系数,并绘制出工作曲线图。

(2)求出未知液(样品)的活性艳红(X-3B)浓度。

4、对某矿中的13个相邻矿点的某种伴生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如下一组数据:试找出某伴生金属c与含量距离x之间的关系(要求有分析过程、计算表格以及回归图形)。

提示:⑴作实验点的散点图,分析c~x之间可能的函数关系,如对数函数y=a+blgx、双曲函数(1/y)=a+(b/x)或幂函数y=dx b等;⑵对各函数关系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逐步讨论,即分别将非线性关系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相关系数:如果R≦0.553,则建立的回归方程无意义,否则选取标准差SD最小(或R最大)的一种模型作为某伴生金属c与含量距离x之间经验公式。

初三化学实验操作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操作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操作练习题及答案实验操作题一:化学试剂的使用和分装题目:现有固体试剂氯化钠、氧化铁和硫酸铜,试室内有10 mL的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氧化铁溶液,请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试剂的使用和分装操作。

要求:1. 用氯化钠溶液制备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氯化钠溶液。

2. 用硫酸铜溶液制备10 mL浓度为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备1 L的反应混合液,其中氯化钠和硫酸铜的摩尔比为2:1。

4. 用氯化钠溶液和氧化铁溶液制备100 mL浓度为0.01 mol/L的胆汁模拟液。

操作步骤及答案:1. 用氯化钠溶液制备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氯化钠溶液。

- 准备一个100 mL容量瓶。

- 用滴管或移液管分别取100 mL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加入容量瓶中。

- 摇匀,得到浓度为0.1 mol/L的氯化钠溶液。

2. 用硫酸铜溶液制备10 mL浓度为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

- 准备一个10 mL容量瓶。

- 用滴管或移液管取10 mL硫酸铜溶液,加入容量瓶中。

- 摇匀,得到浓度为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制备1 L的反应混合液。

- 准备一个1 L容量瓶。

- 用滴管或移液管分别取2 mol氯化钠溶液和1 mol硫酸铜溶液,加入容量瓶中。

-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使总体积达到1 L。

- 摇匀,得到氯化钠和硫酸铜摩尔比为2:1的反应混合液。

4. 用氯化钠溶液和氧化铁溶液制备100 mL浓度为0.01 mol/L的胆汁模拟液。

- 准备一个100 mL容量瓶。

- 用滴管或移液管分别取1 mL氯化钠溶液和1 mL氧化铁溶液,加入容量瓶中。

-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使总体积达到100 mL。

- 摇匀,得到浓度为0.01 mol/L的胆汁模拟液。

以上为初三化学实验操作题及答案,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制备所需的化学试剂溶液。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材料:- 稀盐酸溶液 HCl- 稀氢氧化钠溶液 NaOH- 酚酞指示剂实验步骤: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的情况下,一滴一滴地将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直到颜色变化由红色转为粉红色。

3. 记录所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 酸的体积:10 mL- 碱的体积:12 mL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完全的中和反应。

根据化学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2O通过实验可以得知,1 mol HCl需要与1 mol NaOH反应。

因此,根据所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盐酸的浓度。

2. 双曲线图的绘制实验材料:- 铜电极 Cu- 锌电极 Zn- 铜硫酸溶液 CuSO4- 锌硫酸溶液 ZnSO4实验步骤:1. 在两个杯子中分别倒入适量的铜硫酸溶液和锌硫酸溶液。

2. 将铜电极插入铜硫酸溶液中,将锌电极插入锌硫酸溶液中。

3. 将两个电极通过电解质桥(盐桥或滤纸桥)连接起来,并使两个溶液完全接触。

4. 建立电流计电路并记录电流强度。

实验结果: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双曲线图形。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铜和锌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即铜电极上的Cu2+离子被还原成Cu0金属,而锌电极上的Zn变为Zn2+离子。

这种反应是一种典型的电化学反应,产生了电流。

双曲线图形的变化是由于反应速率的变化不同引起的。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实验材料:- 铜离子溶液 Cu2+- 硝酸溶液 HNO3- 氯化钾溶液 KCl实验步骤:1. 将铜离子溶液、硝酸溶液和氯化钾溶液分别倒入三个试管中。

2. 根据反应类型,写出反应方程式。

3. 配平反应方程式,使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平衡。

实验结果:- 反应方程式:Cu2+ + 2HNO3 + 2KCl → Cu(NO3)2 + 2KCl + H2O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完整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时作业(含解析) (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时作业(含解析) (12)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知识点一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1.8 g无水硫酸铜配成0.1 mol·L-1的水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于500 mL水中B.溶于1 L水中C.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500 mLD.溶解后溶液的总体积为1 L2.在0.5 L某浓度的NaCl溶液中含有0.5 mol Na+,下列对该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②该溶液中含有58.5 g NaCl③配制100 mL该溶液需用58.5 g NaCl④量取100 mL该溶液倒入烧杯中,烧杯中Cl-的物质的量为0.1 mol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④知识点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3.硫酸镁和硫酸铝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铝离子浓度为0.1 mol/L,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3 mol/L,则混合溶液中镁离子浓度为()A.0.15 mol/L B.0.3 mol/LC.0.45 mol/L D.0.2 mol/L4.将下列溶液加水稀释至100 mL,含Cl-浓度最大的是()A.10 mL 0.1 mol·L-1的氯化铝溶液B.20 mL 0.1 mol·L-1的氯化钙溶液C.30 mL 0.2 mol·L-1的氯化钾溶液D.40 mL 0.25 mol·L-1的氯化钠溶液5.100 mL 0.3 mol/L Na2SO4溶液和50 mL 0.2 mol/L 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0.20 mol/L B.0.25 mol/LC.0.40 mol/L D.0.50 mol/L知识点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6.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液B.用蒸馏水洗涤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D.为了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手握瓶颈,左右振荡7.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配制盐酸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俯视刻度线B.配制盐酸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C.称量4 g NaOH配制0.1 mol/L NaOH溶液1 000 mL时,砝码错放左盘D.NaOH溶解后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至刻度线8.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1的NaCl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Cl质量分别是()A.950 mL,111.2 g B.500 mL,117 gC.1000 mL,117 g D.任意规格,111.2 g9.实验室配制500 mL 0.2 mol/L的Na2SO4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有:A.在天平上称出14.2 g硫酸钠固体,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使它完全溶解并冷却至室温;B.把制得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容量瓶中;C.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D.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注入容量瓶,并轻轻振荡;E.将容量瓶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方向控制回路实验教案12

方向控制回路实验教案12

第12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步骤1:复习巩固、检查课后搜集的资料(10分钟)一、复习液压系统设计概述二、复习液压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检查预习情况。

步骤2:本节课学习任务、情境设计(5分钟)本节课主要学习方向控制回路实验,通过学习方向控制回路实验有关方面的知识,了解方向控制回路实验步骤和方法。

步骤3-1:讲授知识(30分钟)实验一方向控制回路一、实验目的1.加深认识液控单向阀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和在回路中的作用。

2.学会利用液控单向阀的结构特点设计液压双向锁紧回路。

3.通过实验加深对锁紧回路性能的理解。

4.培养安装、联接和调试液压系统回路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设备实验台一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一个;液压缸一个;溢流阀一个;油管若干;四通油路过渡底板;接近开关及其支架;压力表(量程:10MPa)一个;油泵一个。

三、实验原理实验回路如下图所示,当有压力油进入时,回油路的单向阀被打开,压力油进入工作液压缸。

但当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Y型)处于中位或液压泵停止供油时,两个液控单向阀把工作液压缸内的油液密封在里面,使液压缸停止在该位置上被锁住。

(如果工作液压缸和液控单向阀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回路也能使执行元件保持长期锁紧状态)。

本实验在图示位置时,由于Y型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处于中位,A、B、T口连通,P口不向工作液压缸供油,保持压力,缸两腔连通。

此时,液压泵输出油液经溢流阀流回油箱,因无控制油液作用,液控单向阀A,B关闭,液压缸两腔均不能进排油,于是,活塞被双向锁紧。

要使活塞向右运动,则需使换向阀1DT通电,左位接入系统,压力油经液控单向阀A进入液压缸,同时也进入液控单向阀B的控制油口K,打开阀B,使液压缸右腔回油经阀B及换向阀流回油箱,同时工作液压缸活塞向右运动。

当换向阀右位接通,液控单向阀B开启,压力油打开阀A的控制口K,工作液压缸向左行,回油经阀A和换向阀T口流回油箱。

高中化学高三模拟12月天津市汉沽一中0809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化学)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三模拟12月天津市汉沽一中0809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化学)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三模拟12月天津市汉沽一中0809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化学)高中化学化学2018年12月本试卷共14 页, 29小题, 总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F 19 Cl 35.5 Al 27 Ca 40 Cu 64Fe 56 K 39 Mg 24 Na 23 La 139 Zn 65 M n 55 N i 59一、选择题(此题包括10小题, 每题3分, 共3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材料: ①今年元月, 韩国某冷库在聚氨四旨发泡作业时, 因可燃性油气挥发而引发爆炸;②同月, 我市龙岗一旅社食堂因液化石油气泄露引发爆炸。

以下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聚氨酶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是纯洁物B.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火一定会发生爆炸C. 液化石油气的要紧成分是COD.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2.以下物质中, 既含有离子键, 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 MgCl2B. Na2O2C. Na2OD. Al2O33. 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以下分类方法中, 不正确的选项是A. 依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 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B. 依据有否电子转移, 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C. 依据能量的变化, 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D. 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 将纯洁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4.甲、乙、丙为二、三周期的元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甲和乙同周期, 甲和丙同族, 甲、乙原子序数之和与丙的原子序数相等, 甲、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乙原子的电子总数相等。

以下讲法中, 不正确的选项是A. 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 丙的氢化物比甲的氢化物热稳固性强C. 乙与丙形成的化合物可制作光导纤维D. 甲、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5.最近媒体报道了一些化学物质, 如:爆炸力极强的N5.结构类似白磷的N4.比黄金还贵的18O2.太空中的甲醇气团等。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版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2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版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2

第八页,共十六页。
课堂(kètáng) 演练
2.
(1)实验中应____匀__速__竖_拉直(动shù(lāzhdòí)nɡ)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缓上升. (2)表格中①处应为____6_6_._7_;根据图11-3-2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
②处应为____N.
2.4
(3)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
模拟演练
1.某小组(xiǎozǔ)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
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A、
B、C多个,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
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 而改变____因素,从而进行研B究.
(2)下列是同学提出的两个(liǎnɡ ɡè)
猜想:
猜想一: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 法有关;
4.如图11-3-24所示,小芳同学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
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她首先测出小车重, 然后(ránhòu)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斜角θ的大小并多次测量, 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2021/12/12
1
3.6 81%
(1)请你替小芳在上表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据.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仍然用原滑轮组,保持装置不变,依次改变动滑轮上挂钩码的个数,
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②处应为____N.。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11-3-23所示的三个滑轮组,并将所 测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斜面倾角

杂草学实验指导12-13-1

杂草学实验指导12-13-1

实验一农田杂草的调查、识别与种类鉴定一、实验目的了解主要栽培作物农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识别主要农田杂草,为杂草化学防除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杂草是伴随着人类而产生,没有人类,没有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就不存在杂草。

但杂草又不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栽培的,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适应了在耕地上生存并给耕地带来危害。

因此,杂草既不是栽培植物,也不是野生植物的一类特殊的植物,它既有野生植物的特性,又有栽培作物的某些习性。

杂草是来源于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适应、不断进化,从而干扰作物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植物。

对杂草进行分类是识别杂草的基础,而杂草的识别又是杂草的生物、生态学研究,特别是防除和控制的重要基础。

农田杂草是指能够在农田中不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杂草。

具体又可分为:(一)水田杂草水田中不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包括水稻及水生蔬菜作物田杂草。

1、稻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稻田常见杂草种类约100种,其中分布广、危害重的最主要稻田杂草是稗草、鸭舌草、牛毛毡、水莎草、矮慈姑、节节菜、异型莎草、眼子菜、扁秆藨草。

总体说来,从南到北,杂草种类减少,杂草群落结构趋于简化,杂草与水稻同生期缩短。

稻田杂草的发生一般是在播、栽、抛后10天左右出现第一次杂草出苗高峰,此批杂草主要以禾本科的稗草、千金子和莎草科的异型莎草等一年生杂草为主,且发生早、数量大、危害重。

20天左右出现第二次出草高峰,此批杂草主要是莎草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

(二)旱田杂草旱作物田中不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1、夏熟旱作物田杂草能够在夏熟作物田中不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包括麦类、油菜、蚕豆、绿肥以及春季蔬菜等作物田杂草,一般是冬春出苗,春末、夏初开花结实的杂草。

(1)麦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受地区差异、农田生态条件、耕作措施影响明显,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以看麦娘或硬草为优势种,另有主要阔叶杂草如牛繁缕、雀舌草或猪殃殃、大巢菜以及伴生菵草等组成的群落,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一线以南的稻茬麦田。

第一过渡系元素(一)

第一过渡系元素(一)
第一过渡系元素第一过渡系元素二第二过渡系元素第一系列过渡元素第一过渡系元素铁钴钼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第四周期过渡元素过渡元素第一元素jquery第一个子元素
目录
绪论 实验 1 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实验 2 灯的使用 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实验 3 称量练习——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实验 4 CO2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 5 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实验 6 溶液的配制 实验 7 酸碱滴定 实验 8 HAC 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 9 水的净化——离子交换法 实验 10 PbI2 溶度积的测定 实验 11 由海盐制试剂级 NaCl 实验 12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数据的表达和处理 实验 13 转化法制备 KNO3 ——溶解、蒸发、结晶和固液分离 实验 14 碱式碳酸铜的制备——设计实验 实验 15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 实验 16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设计实验 实验 17 P 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 实验 18 P 区非金属元素(二)(氮族、硅、硼) 实验 19 常见非金属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 20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实验 21 主族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铝、锡、铅、锑、铋) 实验 22 ds 区金属(铜、银、锌、镉、汞) 实验 23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一) 实验 24 第一过渡系元素(一)(钛、钒、铬、锰) 实验 25 第一过渡系元素(二)(铁、钴、镍) 实验 26 磺基水杨酸合铁(III)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 27 一种钴(III)配合物的制备 实验 28 高锰酸钾的制备——固体碱熔氧化法 实验 29 醋酸铬(II)水合物的制备——易被氧化的化合物的制备
实验 30 1. 从烂版液回收硫酸铜——设计实验(本科) 2. CuCl 的制备­­­­­­设计实验 {1,2 选作一个}

《第二章 3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第二章 3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细菌和真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的设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活动,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基础知识理解,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力,以及激发学生对微生物领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微生物基础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复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观察实验: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样本,并记录其形态特征。

此过程需注意安全使用显微镜,并确保样本的清洁与无菌操作。

3. 实验报告编写:学生需根据观察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步骤、记录的形态特征以及个人对观察结果的思考与理解。

4. 家庭小实验:设计家庭环境下的培养实验,如制作酸奶或利用某些物质培养真菌,并观察其生长过程,记录变化。

5. 案例分析:收集现实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案例,如食品保存、环境污染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微生物学原理。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实验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准确,形态特征描述要具体。

2. 实验报告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包含完整的观察步骤和结果分析。

3. 家庭小实验需按照步骤操作,注意安全与卫生。

4. 案例分析需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 观察记录的细致程度与描述的准确性。

3. 家庭小实验的完成情况与观察记录。

4. 案例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5.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采取以下方式: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与不足。

2. 对于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与表扬,激励学生。

3. 对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4.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5. 根据作业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菌和真菌》这一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2氯气的性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2氯气的性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12 氯气的性质[学业达标]1.[2022·福州高一检测]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2.[2022·六安高一检测]向盛有氯气的三个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约五分之一的液体并振荡,观察如图所记录的现象,其中判断各瓶所注入的液体正确的是( )A.①中为硝酸银溶液B.②中为氢氧化钠溶液C.③中为蒸馏水D.③中为澄清石灰水3.[2022·石家庄高一检测](双选)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在瓶口出现白雾B.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C.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的烟D.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4.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但是干燥的液氯能用钢瓶贮存B.氯气和液氯是两种不同的物质C.可以用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D.氯气有毒,它曾在战争中被用于制造毒气弹5.[2022·东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直接实现的是( )FeCl 2――→① Cl 2――→② Ca(ClO)2――→③ HClO ――→④ O 2A .①B .②C .③D .④6.已知NaClO 溶液与CO 2气体能发生如下反应:NaClO +H 2O +CO 2===NaHCO 3+HClO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ClO 比H 2CO 3酸性强B .向漂白粉溶液中加少量盐酸可增强漂白性C .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可增强漂白性D .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可能生成白色沉淀7.用自来水养金鱼时,我们通常先将自来水日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A .利用日光中紫外线杀死水中的细菌B .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C .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D .促使水中的次氯酸分解8.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溶液变蓝色,再通入氯气,溶液由蓝色先变成红色,最后颜色慢慢褪去,其原因是( )①氯气有漂白性 ②氯气与NaOH 溶液反应③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 ④次氯酸有漂白性⑤氯化钠有漂白性A .①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④⑤9.如图所示,从A 处通入新制备的Cl 2,关闭B 阀时,C 处的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当打开B 阀后,C 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

辽宁省阜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阜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化学限时作业(本试卷共14小题满分:50分化学和物理共用15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氮气2.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参与动植物呼吸作用B.做燃料C.用于医疗急救D.航天火箭3.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胶塞B.给液体加热C.取用药品D.放置试管4.下列日常接触到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醋B.果汁C.氧气D.矿泉水5.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B.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CO2含量上升能产生温室效应D.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出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6.区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B.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C.观察气体颜色D.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7.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B.阳光下湿衣服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8.下列仪器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A.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量筒B.盛放液体试剂——细口瓶C.取用块状试剂——镊子D.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集气瓶9.如右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 .点燃的木炭要立即伸入瓶底,防止氧气逸出D .倒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木炭燃烧的产物10.下列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A .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三层,外焰最亮B .蜡烛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D .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白烟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0分)11.(12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1)给烧杯中物质加热时,烧杯必须垫在______上。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语文三年级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语文三年级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一周
备课组长签名: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二周
备课组长签名: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三周
备课组长签名: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四周
备课组长签名: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五周
备课组长签名:李婷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六周
备课组长签名:李婷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七周
备课组长签名:李婷学科组长签名: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备课组课后作业布置计划表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周次:第八周
备课组长签名:李婷学科组长签名:。

2024年秋高一化学校本课程 第11、12课时 [实验问题专题研究] 《铝的两性探秘》课题

2024年秋高一化学校本课程 第11、12课时 [实验问题专题研究] 《铝的两性探秘》课题

●第11、12课时●[实验问题专题研究] 《铝的两性探秘》课题1.在实验中捕捉疑点(问题)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碰到与教材或参考书中描述不尽相同的实验现象,平时只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就会发现和捕捉到许多实验疑点问题。

如铝是两性金属,跟稀酸和强碱都发生反应,这是许多书中共同的一个观点。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铝跟硫酸在常温下不能反应,而铝跟氨水在常温下也能反应。

疑点之一:铝跟盐酸能发生激烈反应放出氢气,而铝跟硫酸难发生激烈反应,只是缓慢地发生反应,在不加热或加热停止后往往不易观察到气泡发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硫酸浓度对铝跟硫酸反应速度的影响有多大?疑点之二:铝能跟强碱溶液发生激烈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盐;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尝试实验发现铝跟氨水也能缓慢地发生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剧烈;查找各类资料,均未能找到有关铝跟氨水(弱碱)反应的的报导;是有意回避?还是另有原因?2.查阅资料(背景考察)如: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Ⅱ711页对铝化学性质有关描述:铝是两性的,既易溶于强碱形成铝酸盐和氢:2Al+2OH-+6H2O→2Al(OH)4-+3H2也能溶于稀酸,生成相应的铝盐和氢:2Al+6H3O+→2Al(H2O)63++3H2但铝的纯度越高,与酸的反应越慢,99.95%以上的纯铝只溶于王水,在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中铝表面被钝化。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Ⅰ553页金属钝化有关描述:铝的钝化膜为无孔的γ-Al2O3,上面再覆盖以多孔的β-Al2O3。

③中学化学实验参考书《由实验学化学》[日]绵拔邦彦等编:金属铝的表面被氧化,生成一层硬氧化膜,保护内部的金属,这叫耐酸铝。

铝饭盒的表面的这种处理,是大家很熟悉的。

铝跟氧化性的酸反应,表面生成这种氧化膜,就不能再反应。

(49页)铝跟H2SO4(3M)难发生激烈反应,只是慢慢地发生下列反应,生成硫酸铝。

(52页)④高中化学下册教学参考书:铝跟酸的反应使学生通过铝跟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来认识铝的活动性,……所用盐酸、稀硫酸的浓度不应低于4摩尔/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夜晚的实验课后作业(b组)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 夜晚的实验课后作业(b组)

一、课文精彩回放。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 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 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 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 ~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 ~~~~~~~~~~~~~~~
1.蝙蝠长着薄•(bó báo)膜似•(shì sì)的翅膀。 2.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以及寻•(xún qún)
找地下的矿藏(zànɡ cánɡ)。 •
3.蝙蝠凭•(pín pínɡ)什么特•殊(shū sū)的本领在夜空 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三、选词填空。
敏捷
敏锐
1.他起初认为蝙蝠长着一双特别( 敏锐 )的眼睛。
们宁愿在饭馆前排成一条长龙。这个现象被一家公司的经理安藤 百福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条太费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让它更
简便呢?那样人们就不用排队了。”
有了这,他用咸肉汤来和面,结果从轧面机里出来的( 不是 )一根 根的面条,( 而是 )一团一团的面疙瘩。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安
二、课外阅读冲浪。 方便面的诞生
看到方便面,人们自然会想到“方便、好吃”这些优点。
( 不但 )能吃到面条,( 还 )能喝上一碗鲜美的面汤,这就是
方便面受到欢迎的原因。可你知道吗,方便面的历史迄今不过几 十年。
面条是日本人的传统食品。日本人( 虽然 )以爱惜时间闻名 于世,( 但是 )即使在上班的时候,为了能吃到一碗热面条,他
2.蝙蝠靠听觉不仅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而 且能( 敏捷 )地捕捉飞蛾。 猜想 推测

六下12《夜晚的实验》

六下12《夜晚的实验》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2 夜晚的实验教学目标:1.会写“蝙、蝠、碍”等3个生字。

理解“敏锐、敏捷、薄膜、洞察、领域、恩惠”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文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5.初步体会写实验过程的方法,仿写一次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同位互读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旨在提升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朗读、浏览、批注、联系上下文、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体会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还要让学生知道引号的用法。

4.在读写训练环节,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教与学的准备:教师:设计预习单,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叫做《人类的“老师”》,课文讲述了人类根据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

此外,人类还模仿鲸鱼的“流线体”减少了轮船、汽车遇到的阻力,提高了速度……(课件出示仿生学的图片)这都是仿生学的例子。

第 12 次课后作业

第 12 次课后作业

第12 次课后作业
主要收获:首先我建立了我自己的药剂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了药物制作过程中的步骤以及相关工艺,特别是扩展了我在药物剂型方面的课外知识。

这些知识明显改变了我的部分生活,例如,我明白了制作药物的各种辅料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就像调料品一样,任何一种辅料的量都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

在其他药物剂型方面,我第一次知道了有妆药。

教学工作的评价:关于课程进度,老师和助教都很负责,除特殊情况,我们的课程都没有中断,因此我们的课程进度也先于其他课程。

关于课程效果,老师通过随机点名,课上保持打开摄像头,课外展示等方式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增加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

这使得同学明显规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

同时助教老师在QQ群里随时保持与同学们的联系,确保每一个同学都在线和及时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更加自觉保持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上。

关于作业,前期老师们及时批改作业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及时让同学们了解作业状况,这让我们体会到了老师的负责。

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给分点,让我们的分数总是很低。

后期老师给出了给分点,我们按照给分点答题,提高了作业效果,但是在后期由于不知名原因,作业很多次没有批改。

我希望老师能再次统一批改我们的作业。

关于期中,在期中考试时我们能明显体会到助教老师和老师的负责。

总之,在这一学期中,我认为我收获颇多,老师和助教老师功不可没,在这里我要感谢两位老师。

如果能打分的话,我要打100分(满分100分)。

如何使纸飞机飞得更远探究试验报告 试验名称

如何使纸飞机飞得更远探究试验报告 试验名称

如何使纸飞机飞得更远探究试验报告试验名称如何使纸飞机飞得更进探究试验报告试验名称:如何使纸飞机飞得更进班级:高一12 组员:沈键张亮卢佐张炳杰陈叶盛釐嘉诚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探究影响纸飞机飞行距离的因素。

首先我们上网查阅了一下丐界上纸飞机的记彔不趣事。

用纸制作玩具被认为起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那时风筝是一种流行的娱乐项目,虽然这些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纸飞机的证据,但是没有人能有把握地提供准确的证据指出到底这项发明到底起源于哪里。

随著时间的推移,纸飞机速度、浮力和外形的设计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

西斱,最早能追溯到年代的纸飞机是在1909年制作的。

然而,现在最为人们所接受的制作斱法是由约翰?K?诺斯罗普,洛兊希德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1930年所制作的。

诺斯罗普用纸飞机来做模拟测试来发现真实飞机的飞行机理。

很多年来,许多人试图突破手掷飞机在空中的最长停留时间这一极限。

肯?布莱兊布恩保持这一吉尼斯丐界纨彔长达13年时间,1983年--1996年,。

1998年10月8日他创造了室内纸飞机飞行记彔,他的纸飞机在空中保持了27.6秒。

吉尼斯官斱和CNN report见证并报导了这项记彔。

布莱兊布恩在这次冲击记彔的尝试中使用的纸飞机被归属到滑翔,无引擎飞机,类当中。

2009年4月,日本纸飞机协会会长户田卓夫,音译,在日本广岛用Sky King纸飞机在室内滞空27.91秒,比原纨彔多了0.3秒,再次打破丐界纨彔。

2012年,户田卓夫在日本北海道某场馆,室内,用Sky King滞空29秒,不过该纨彔没有被官斱收彔。

2飞行距离——226 英尺10英寸,69.14米,美国体育爱好者托尼?弗莱特,Tony Fletch,,1959.11.4—2012.6.21,1985年创下飞行距离丐界纨彔——193英尺(58.82米),这个长度比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的距离还要长,该记彔保持了18年,1985-2003,。

美国纸飞机爱好者斯蒂芬?兊里奇,StephenKreiger,在2003年打破了由托尼?弗莱特保持的18年的纸飞机飞行距离纨彔,——207英尺4英寸, 63.19米,,该记彔保持了9年,2003-2012,。

213氯气的性质(备作业)(解析版)-2023学年高一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213氯气的性质(备作业)(解析版)-2023学年高一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氯气的性质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0分)1.下面对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液氯可使湿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液氯具有漂白性B.氯气没有漂白性,但会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C.在通常情况下,氯气可以和任何金属直接化合D.氯气有毒,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尾气吸收;久置的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答案】B【解析】解:A.液氯不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故B正确;C.加热或点燃条件下,可与金属铜、铁等反应,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不反应,故C错误;D.澄清石灰水浓度较低,不能用于吸收尾气,故D错误。

故选:B。

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味有毒气体,可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加热或点燃条件下,可与金属铜、铁等反应,以此解答该题.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氯气不具有漂白性,HClO具有漂白性,题目难度不大.2.下列关于氯气、液氯、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气的液态形式可称为氯水或液氯B.氯水放置数天后pH变大,漂白性增强C.干燥的氯气具有漂白性,能使鲜艳的花朵褪色D.新制氯水使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是溶液中的H+使pH试纸变红,褪色的原因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氯水的漂白性,掌握并灵活应用基础知识是关键,题目难度一般。

A.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液氯是纯净的氯气,Cl2以液态形式存在时可称作液氯,故A错误;B.新制氯水久置后次氯酸分解为盐酸,pH变小,漂白性减弱,故B错误;C.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不能使鲜艳的花朵褪色,故C错误;D.新制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HClO),酸性导致pH试纸变红,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试纸褪色,故D正确。

故选D。

3.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Ⅰ:若MnO2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B.图Ⅱ:溶液变红证明新制的氯水有强氧化性C.图Ⅲ:瓶口有白雾生成D.图Ⅳ: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气体的制备、性质及实验现象等,把握制备实验及性质实验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第三章 4 味觉与嗅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第三章 4 味觉与嗅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八下

《味觉与嗅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基本原理;2. 帮助学生掌握味觉和嗅觉的感知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验观察:学生需在家中完成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1)准备三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如酸、甜、咸),分别品尝每种食物并记录感受;(2)准备香水或花香等气味物质,分别嗅闻并记录感受。

2. 知识总结:学生需总结味觉和嗅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味觉和嗅觉的感知过程、不同味道和气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等。

3. 问题思考:学生需思考生活中的味觉和嗅觉现象,如为什么有些人对某种食物过敏或无法品尝到某些味道等,并尝试给出解释。

三、作业要求1. 实验观察需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味觉和嗅觉;2. 知识总结需用科学语言描述,清晰表达味觉和嗅觉的基本原理;3. 问题思考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解答。

四、作业评价1. 实验观察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 知识总结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问题思考部分,教师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班级中组织讨论,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主动提交作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提交,需及时向教师说明;2. 教师会在作业提交后的几天内给出评价和反馈,学生可通过邮件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和提升。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基本原理和感知过程,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深化对味觉和嗅觉基本概念的理解;2. 运用所学知识,对味觉和嗅觉进行实际操作;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二)
院(系)理学院课程名称:数学模型日期2012-05-30 班级A0921 学号01 实验室文理楼209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计算机号12
实验
名称
概率论实验成绩评定
所用
软件
matlab 教师签名实

目的或要求1.了解和掌握使用蒙特卡罗方法
2.掌握回归分析
实验步骤、心得体会实验题目
1.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下面两个积分
(1)22
d
x x
⎰(2)10sin d.
x
x
x

解:(1)输入
clear
n=1000000;m=20;
b=ones(1);
for k=1:m
a=rand(n,2);
x(:,1)=2*a(:,1);
x(:,2)=4*a(:,2);
count=0;
for i=1:n
if x(i,1)^2>=x(i,2); count=count+1;
end
end
b(k)=count/n;
end
disp(8*mean(b))
输出
2.6659 即
2
20
2.6659x dx ≈⎰
(2)输入
clear
n=1000000; x=rand(n,2); count=0;
for i=1:n
if (sin(x(i,1)))/x(i,1)>=x(i,2); count=count+1; end
end
disp(count/n); 输出
0.9462 即9462.0sin 1
0≈⎰
dx x
x
2.研究表明,合金的强度y 与含碳量x 存在某种关系。

现有一批数据,试研究着两者之间的关系。

x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y 41.0 42.5 45.0 45.5 45.0 47.5 x 0.16 0.17 0.18 0.20 0.22 0.24 y
49.0
51.0
50.0
55.5
57.5
59.5
解:作出散点图
x=[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20 0.22 0.24];
y=[41.0 42.5 45.0 45.5 45.0 47.5 49.0 51.0 50.0 55.5 57.5 59.5];
A=polyfit(x,y,1) z=polyval(A,x);
plot(x,y,'r+',x,z,'b') grid on
根据散点图我们相信合金的强度y与含碳量x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下面我们进行一元回归分析,
m=length(x);
X=[ones(m,1),x'];
[b bint r rint stats]=regress(y',X,0.05)
figure(1),rcoplot(r,rint)
y1=b(1)+b(2)*x;
figure(2),plot(x,y,'r*',x,y1)
输出
b =
27.8381
132.7830
bint =
25.4860 30.1901
118.5649 147.0011
stats =
0.9774 432.9980 0.0000 0.8632
残差图如下:
在此残差图中,第9个数据点异常,将其踢除后重新检验,得残差图此时,第5个数据点异常,将其剔除,再次检验,得残差图
此时相应的数值为:
b =
28.1059
133.0882
bint =
26.5859 29.6259
123.9454 142.2311
stats =
1.0e+003 *
0.0010 1.1268 0.0000 0.0003
残差的置信区间都包含零点,说明回归模型较为理想。

所以,合金的强度y与含碳量x之间的关系是
=+
y x
133.088228.1059
关系图如下:
3.某地区车祸次数y(千次)与汽车拥有量x(万辆)的11年统计数据如下表
年度汽车量车祸次数年度汽车量车祸次数
1 35
2 166 7 529 227
2 37
3 153 8 577 238
3 411 177 9 641 268
4 441 201 10 692 268
5 462 21
6 11 743 274
6 490 208
(1)作出y和x的散点图
(2)如果从散点图大致看出y对x是线性的,试求线性回归方程
解:(1)程序
y=[166 153 177 201 216 208 227 238 268 268 274];
x=[352 373 411 441 462 490 529 577 641 692 743];
plot(x,y,'r+')
grid on
得到y和x的散点图如下
(2)根据散点图,我们相信y与x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下面我们求线性回归方程y=[166 153 177 201 216 208 227 238 268 268 274];
x=[352 373 411 441 462 490 529 577 641 692 743];
m=length(x);
X=[ones(m,1),x'];
[b bint r rint stats]=regress(y',X,0.05)
figure(1),rcoplot(r,rint)
y1=b(1)+b(2)*x;
figure(2),plot(x,y,'r*',x,y1)
得到残差图如下
由此可知,第2个数据点异常,将其剔除,重新检验,得残差图
此时相应的值为
b =
69.0716
0.2908
bint =
39.2370 98.9062
0.2363 0.3453
stats =
0.9498 151.3285 0.0000 81.5805
残差的置信区间都包含零点,说明回归模型较为理想。

所以,线性回归方程为0.290869.0716
=+
y x
关系图如下
4.铅墙的高度远大于左右厚度。

设中子是垂直由左端进入铅墙,在铅墙中运行一个单位距离然后与一个铅原子碰撞。

碰撞后,任意改变方向,并继续运行一个单位后与另一个铅原子碰撞。

这样下去,如果中子在铅墙里消耗掉所有的能量或者从左端逸出就被视为中子被铅墙挡住,如果中子穿过铅墙由右端逸出就视为中子逸出。

如果铅墙厚度为5个单位,中子运行7个单位后能
量耗尽,求中子逸出几率。

解:建模
我们想要了解的是一次碰撞后,中子在x轴上行进的距离是多少,所以行进方向是正负θ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就只考虑θ是正的情形. 由于中子运行的方向θ是随机的,我们用计算机抽取在0到π间均衡分布的随机数,模拟1000000个中子在铅墙里行进的情形,看看这些中子与铅原子碰撞7次后,有多少超过了铅墙的右端.
程序
clear,clc
n=1000000;m=0;
for i=1:n
x=1;t=2;
for k=1:7
ang=pi*rand;
x=x+cos(ang);
if x<0
t=0;
break
end
if x>5
t=1;
break
end
end
if t==1
m=m+1;
end
end
disp(m/n)
输出
0.0187
得出结果,中子逸出几率为0.0187
备注:本实验报告用于各学科与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实验,务必按时完成。

不交此报告者,本次实验为“不合格”。

九江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