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反思
(4)实验完成之后要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强调实验中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交流实验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挂的垫圈数量越多,说明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教科版
4、理解这句话:
重力有什么作用?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生活中重力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来,水往低处流。
不倒翁是很常见的玩具,它的设计原理就是运用了重心的位置。
骑自行车时遇到下坡路,即使不蹬自行车,车辆还能继续滑行。
羽毛球的下端做的重一些,就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羽毛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
三、研讨
1、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又怎样才能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者需要用力。力能够使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能够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四、拓展
出示课本43页下面一幅图,了解这幅图上的内容,并说一说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动起来。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
3、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这样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力吗?
出示课本42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重力及重力的作用。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一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小车,并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可能存在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对实验现象解释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运动和力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运动的小车,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讨论小车运动的原因。

3.设计小车: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运动的小车。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车,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5.拓展与延伸: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更快,并进行实验验证。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探索小车运动的规律。

教材还结合了图文并茂的插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对小车运动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将为学习这一节课提供积极的动力。

然而,学生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来建立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观察和操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探索过程。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小车运动的图片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课题。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情况。

3.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出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3.1《让小车运动起来》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通过动手实践,使小车运动起来。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对实验和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兴趣和经验。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主探索小车运动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使小车运动起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主探索小车运动的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使小车运动起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小车运动的原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小车运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的原理。

3.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体会。

4.总结和拓展: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但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小车、动力设备(如电池、电机等)、轨道、阻力装置(如橡皮泥、纸板等)。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比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小车运动的实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车运动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和收获。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任务是用垫圈作动力,探究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思考和争论。

围绕核心概念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调查了解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车辆,觉察它们的动力来源,为后续用拉力做小车动力的争论奠定认知根底;二是学生通过组装〔重力作为拉力〕小车,体验力对小车的运动状态〔运动与静止〕的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来争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力是可以转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顿”这一概念。

最终,通过与儿童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踢球,“运发动是怎样转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现实问题。

【学情分析】在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中,他们已经见过和体验过各种各样类型的车辆,也对这些车运动起来的缘由有肯定的了解。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道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对“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有模糊的生疏。

但是对于重力转化为拉力是比较生疏的。

假设把垫圈和小车绑在一起,垫圈的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这是学生不需通过试验也能知道的概念,但是如何从科学试验的角度来验证小车运动快慢与力的关系,是本节课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实证的严谨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的小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小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争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

4.用试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想。

科学态度目标1.进展进一步争论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试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经受“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试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试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

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2.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毛巾、滑轮、砂纸等。

2.课件: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减小摩擦力?学生可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经验,提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从而引出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对于小车运动起来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车、斜坡、绳子等实验器材。

2.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对象等。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力(如推力、拉力、重力等)作用在小车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让学生解释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者更慢,让学生尝试改变力的作用方式或者改变小车的质量等,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让小车运动起来》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让小车运动起来》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让小车运动起来》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

但是,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小车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

2.实验器材:斜坡、轨道、滑轮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思考,如:“你们见过小车吗?小车是如何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原理是什么?”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要求和步骤,然后演示小车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车运动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其他因素,如摩擦力、重力等,并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条件,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因和条件。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探究的精神,学会合作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难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实验。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斜坡、滑轮、绳子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以及其他实验所需的材料。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小车运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过程,体会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小车运动的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小车运动的其他因素。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动起来》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使小车运动更远。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缺乏细致性和深入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观察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毛巾、砂纸、滑轮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目的: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摩擦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摩擦材料(如毛巾、木板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等)4.实验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车是怎么运动的吗?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运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用不同摩擦材料的表面让小车运动,并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和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摩擦材料下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重量、倾斜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影响,摩擦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运动的距离也越短。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运动的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动力设备(如电池、电机等)、测量工具(如卷尺、秒表等)、实验材料(如木板、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动力设备、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展示小车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车运动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

学生通过问答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更快。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小车运动的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
-认识摩擦力: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举例: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如木板、布料等)上运动的距离,探讨摩擦力的作用。
-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举例: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速度、方向等)的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和摩擦力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观察小车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时,运动方向的变化;受到不同大小的力时,速度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难点解析: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摩擦力的作用:掌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压力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让小车运动起来》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一)本课是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对比实验的第一课,并自动动手去实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教师敢于放手,让他们能够不用我扶着,也能开始走路,只有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都学到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本课的研究因素对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他们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知识了,只是在课堂上再次验证下。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了好多方法,比如准备一些玩具车等,让学生自己猜测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非常的高了。

在这样好的基础上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教师讲一个实验让学生做一个实验,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小车、秒表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

学会交流、汇报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能锻炼学生的全面素质,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对于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提出更多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控制变量的方法,在课后进行实验,再次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二)本周我进行了《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程,感谢我校其他老师的聆听以及建议。

1.课程中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变换语速音调等让学生知道重点。

对于这方面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通过这次的课程我以后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2.学生操作时间过长,导致整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后半节课很赶进度上课时我想的要让学生充分完成实验,没有给他们限制一个时间,孩子们没感受到时间紧迫,就会慢慢动手,导致使用很多时间。

根据今天教研听课的收获,我觉得我可以在课件中加入一个倒计时的时钟,并在实验开始前告诉学生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实验速度,避免影响整体进度。

3.板书只有标题这部分也是因为我前面时间没把握好导致的,再后面小结部分,本来应该板书在黑板,结果因为时间不够,只做了口头小结。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全文5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全文5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录单小组: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划艇图片提问:怎样让静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2.图片一次展示马车、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提问:它们都是怎么动起来的?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么动起来的?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揭示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二、探索: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2.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适时追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合适?(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产生了拉力。

1.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小车运动的条件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小车运动的条件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小车时不够细心,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可以在实验前对学生们进行更多的指导,确保他们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小车运动的原理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讨论前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思考题,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
3. 题型三:判断小车运动条件
题目: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小车运动条件的正确性。
答案:
(1)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正确的。
(2)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也是正确的。
(3)摩擦力是物体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是正确的。
4. 题型四:判断小车运动方式
题目: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小车运动方式的正确性。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小车运动的条件。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车运动的条件,掌握小车运动的条件。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理解阻力:使学生明白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阻力可以是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掌握摩擦力:使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物体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摩擦力可以是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反思(1)在本次《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对不同类型车辆动力来源的调查和对小车运动的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并且不同的小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例如在聚焦环节,通过展示各种车辆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车辆运动的原因,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在探索环节,学生亲自组装动力小车,体验垫圈重力产生的拉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对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的理解。

2.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成功地完成了调查不同类型小车动力系统的任务。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能够列举出多种常见车辆的动力来源。

- 在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实验中,学生们积极动手操作,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逐渐完善实验方案,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并学会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3.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研究运动和力的浓厚兴趣。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仔细记录数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在研讨环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们能够基于实验数据进行汇报和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车辆类型的丰富多彩以及它们具有不同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车辆的介绍和讨论,学生对这一目标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多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聚焦环节,通过提问“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以及展示各种车辆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行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同类型车的动 力系统:认识了重力:认识到力可以使静止的物 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研究了拉力大小与 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是 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系统。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设计
(3)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这样可以使小车的动力 变化更明显,能更容易地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 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结论:
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 来。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 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
3.科学研讨
研讨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
小车静止?
1.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必须对这个物体施加 力,且施加的力必须足够大才能使物体运动。要
交流、讨论、回

学生在汇报时通 常会比较轻易地 得出“拉力越 大、小车运动得 越快”这一结
想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就需要施加更大的力。
2.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要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就必须对这个物体施加阻 力,就像行驶中的汽车需要用刹车来制动,且施 加的阻力越大,物体停下来得越快。
2.科学探索
探索一:让小车运动起来
1.组装拉力小车
通过自己组装拉
实验材料:垫圈、小车、绳子、回形针
制作步骤:
(1)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2)将回形针弄弯后,逐个放上垫圈,小车即可 运动起来。
思考问题:
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点拨】垫圈的重力转换为小车的动力。
拉小车的绳子多长合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第1课时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
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

在课堂上供给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

在今日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供给了各个不一样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

这样的布置,能够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供给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供给的是钩码。

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一样的结论。

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资料“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