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合集下载

部队入朝

部队入朝

【原创】朝鲜战争中的大国谋略(三)暗渡陈仓战略:运动战为主,歼灭敌有生力量战术:隐蔽身份,先歼灭南韩伪军,再歼灭美军,围点打援1。

部队入朝时,利用黄昏和夜暗分路过江,使敌军“联合国军”不便进行空中侦察和空中袭击。

2。

入朝后向前开进时,避开定州,博川,军隅里一线及其以北约二十公里的地区,以防过早被敌发觉。

3。

志愿军各部队派遣远出之侦察队,伪装成北朝鲜人民军,而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联合国军”。

4。

时机不成熟,大部队尽量避免过早同敌人接触,以免暴露作战企图等等。

战果:共歼敌1万5千余人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先歼灭了伪军的几部兵力之后,敌军甚为恐慌,志愿军接着又在云山地区将伪军一个团和美军一个团大部歼灭。

“北极熊团3191人全部被歼灭,无一逃脱”美军上校团长麦克莱恩素以蛮横骄傲著称。

他的部队号称从未吃过败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陆军步兵第7师第31步兵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被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由总统亲自授予“北极熊旗”。

原本编制3300人,32团第一营、57师炮兵营和坦克分队也加强给了麦克莱恩,总兵力达到4100人。

世界诠释邪恶的,只有中国在孤立中坚持正义,这样的看法是井底之蛙的自欺欺人【原创】朝鲜战争中的大国谋略(三)暗渡陈仓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战争打得天动地摇,举世瞩目,却没有互相宣战,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如果说文(一)“两个陷阱”是描述朝鲜战争爆发前夕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文(二)“非黑即白”描述我国不得不选择参战的理由以及做出这一选择的艰难过程,那么此文就是描述我国以何种方式参战最为有利。

当初,抗美援朝的提议在中央政治局迟迟不能获得通过,是因为委员们都在担心:与美国在朝鲜打仗,不是等于和美国宣战了吗?新中国几乎不间断的经历了军阀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这三次全面性的战争,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今向美国宣战,不是等于又要和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了吗?志愿军是一种非政府的民间形式的军事援助。

上甘岭战役的经验与启示

上甘岭战役的经验与启示

上甘岭战役的经验与启示李伟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也是最惨烈的一场防御作战,志愿军15军创造了中外战史上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和“攻不破的防线”的奇迹,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和“特功八连”等英雄集体。

“上甘岭”一词已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甘岭战斗作风和黄继光献身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艰苦奋斗、英勇拼搏、续写辉煌。

一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历史长河深处的宝藏不仅没有被时光尘埃埋没,反而被洗刷得更为璀璨。

时至今日,认真回顾和总结这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战史,对于我们建设新时期革命军队,打赢未来战争,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经验启示。

一、先进的军事指导思想和上级的正确决策领导是作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原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在总结战役胜利时深刻指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的胜利。

经过前四次战役与美军的反复较量,毛泽东对朝鲜战争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提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毛泽东有个形象的比喻叫“零敲牛皮糖”,即在某个战术要点上对敌实施突然的、隐蔽的袭击,给敌部分兵力造成大量杀伤,而后视情固守,保持主动积极的防御,通过持久的作战不断消耗美军,迫使美国结束战争。

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致敌死命”的法宝。

在上甘岭战役中,15军坚决执行这一方针,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把斗争的焦点推到战斗的最前沿,不断地消灭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在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中,15军共歼敌37123人,小分队出击数百次,敌我伤亡比例达到569:1,537.7 北山也因此被敌称为“狙击兵岭”、“伤心岭”。

美军战场最前沿不断有成排、成连甚至成营敌人被歼灭,这使敌人不仅在实力上得到削弱,心理上更受到了极大的威慑,为上甘岭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甘岭战役不仅是兵力、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军事理念、意志、智慧、胆略的较量。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经验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经验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经验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场战争,不仅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时全球的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展现的作战经验更是被广泛称赞。

一、充分准备和快速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之前,他们经过了充分的准备。

从人员选拔、装备调配到作战计划的制定,都经过了周密的安排。

这为后期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收到开战消息后迅速行动起来,迅速渡过了鸭绿江,以确保战场上的主动权。

这种快速的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决心和迅猛的行动力,也给朝鲜战场带来了重要的转机。

二、对地形的熟悉和巧妙运用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好地运用了地形和地理条件。

他们熟悉朝鲜的山地和高山峡谷地区,并利用这种地形的优势,使得美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动占领并控制了一些战略要地,如白头山、凤凰城等,这些地方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助于中国军队有效地阻止美军的进攻。

同时,在山地作战中,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的遮蔽和高度优势进行伏击和防守,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兵力。

三、韬光养晦和战争目的的明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展示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他们对战场局势的把握总是准确而冷静,一旦发现不利情况,就会立即采取防御性的措施。

这种深藏不露的战略,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地位。

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明确了战争的目的,即保卫中国的边境安全和捍卫朝鲜的独立和主权。

他们没有蔑视自己的敌人,而是尊重并警惕对手的一切意图。

通过明确战争的目的,中国军队在战局中能够保持定力和坚韧,并最终达到胜利的目标。

四、军民相互支援和后勤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非常注重军民关系,并将军民相互支援作为重要的战术之一。

军队在留下军官指导当地民兵建设的同时,也积极配合当地民众的抵抗活动,对朝鲜平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在后勤保障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效率和能力。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抗美援朝战争是朝鲜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及其联合国盟军直接对抗的阶段。

在这场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明显低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地理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这个地区的地貌以多山丘陵和密林为主。

在战争初期,朝鲜的冬季气候和地形对于美军来说构成了巨大的困难,导致许多美军士兵丧失了战斗力,甚至因严寒和恶劣环境而死亡。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多数来自中国内地,对于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更加适应,更能充分发挥作战能力。

第二,作战策略。

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了与美军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主要的策略是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以小股特种部队和游击队对付美军的大规模进攻,使用埋伏、诱敌深入和迂回包抄等战术。

这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相比之下,美军采用的是集中兵力、快速决战的战略,往往需要较高的军事投入和精确的战略控制,这也增加了美军的伤亡风险。

士气和动员。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目标的正义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气高涨,积极响应了中共中央的号召,踊跃参加战斗。

而美军参与战争的士兵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像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国家责任感,这也导致了美军的作战效果相对较差。

第四,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差异。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解放战争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国力和军事支持。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和装备逐渐得到提升,而美国作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大国,大部分兵员和装备都是经过精心训练和战备的。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了很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使得战争的胜利成为可能。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来看,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比中国人民志愿军低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作战策略、士气和动员以及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差异。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布局与阶段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布局与阶段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布局与阶段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对外战争。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美国的侵略和中国的正义抗争,我们以正确的战略布局和阶段性胜利,成功地打败了美军,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安全。

一、战略布局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强大军事威胁,为了有效应对敌人的进攻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中国采取了以下战略布局:1. 前线防御战略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以及边境地区建立了坚固的前线防御体系。

这样的战略布局可以有效抵挡美军的侵略,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基地和后勤支持,为后续的战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灵活机动的战役行动中国军队注重机动性和灵活性,以便能够迅速应对敌人的进攻并展开有效的反击。

通过采取快速的空降行动、隐蔽的战术和奇袭战术,中国军队能够在敌人意料之外发动有效攻势,并迅速占领战略要地,削弱美军的战斗力。

3. 内外结合的战略合作中国与朝鲜人民军密切合作,形成了内外结合的战略合作关系。

两国军队密切配合,共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抵抗力量,为打击美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与支持,形成了内外协同作战的优势。

二、阶段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正确的战略布局和灵活的战术,在多个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清川江战役1950年11月,中国军队在清川江战役中击败了美军,成功解放了吉林和辽宁的敌占区,为战争后期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 第二次战役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中国军队在第二次战役中展开了全面反攻,成功解放了平壤和旅顺,重创了美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局势。

3. 江南战役1951年春季,中国军队在江南战役中迅速推进,解放了华东地区的大部分敌占区,有效打击了美军,为战争胜利树立了更加坚实的信心。

4. 第三次战役1951年秋季,中国军队在第三次战役中发起全面反攻,迅速占领了辽东半岛,打击了美军的战斗力,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兵种介绍之装甲兵 军事知识知识介绍

兵种介绍之装甲兵  军事知识知识介绍

兵种介绍之装甲兵军事知识知识介绍装甲兵是一支军种,主要作战装备是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担负着装甲作战的任务。

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火力支援、机动性和防御力,是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精锐部队。

装甲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当时,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装甲车辆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步兵,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装甲部队的先驱者是英国的坦克部队,它们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能力。

装甲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有突击、防守和侦察等。

装甲兵以坦克为主力作战装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火力和机动性方面。

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可以有效打击敌方目标,同时又具备较好的防御力,可以抵御敌方的攻击。

此外,坦克的机动性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它们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自由行动,有效地突破敌方防线。

装甲兵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敌方防线和迅速占领敌方重要阵地。

在战争中,装甲兵往往是攻击方的主力,负责前进和突破敌方阵地。

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装甲兵通常会与其他作战兵种协同作战,比如步兵、工程兵等。

步兵可以提供进攻时的掩护和火力支援,工程兵可以提供建造和修复工事的能力。

除了突击作战,装甲兵还具有较好的防守能力。

在防守战中,装甲兵可以利用坚固的阵地和障碍物,有效地抵御敌方攻击。

装甲兵可以在城市战斗和山地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利用坦克的火力和防护优势,有效地对抗敌方的进攻。

在侦察作战中,装甲兵通常会使用轻型装甲车辆,如装甲侦察车等。

这些车辆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可以快速侦察敌情并进行情报收集。

同时,装甲兵还可以进行目标摧毁和指挥控制,为其他作战兵种提供支援。

装甲兵的装备是决定其战斗力强弱的关键。

在现代战争中,装甲兵装备了各种类型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坦克是装甲兵的主要作战装备,不同类型的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有所差异。

常见的坦克有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

此外,装甲兵还配备了其他装甲车辆,如装甲侦察车、装甲输送车等。

为了提高作战能力,装甲兵也需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技能培养。

抗美援朝期间战略方向指导下的战术方式转变

抗美援朝期间战略方向指导下的战术方式转变

抗美援朝期间战略方向指导下的战术方式转变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入朝初期,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设想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战役全歼敌人一个师,结果证明不符合实际,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集中精力了解研究这场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

他从前线召回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参谋长解方及、刘西元、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

毛泽东先与邓华谈了一天,又与4个军长进行长时间面谈,详细询问了解战场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其中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志愿军为什么一次难以歼灭敌人的一个团。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志愿军的火力太差,对敌实行穿插包围后,如果当夜不能结束战斗,天一亮,被包围的敌人就会在飞机、坦克的救援下逃跑。

毛泽东意识到,这并非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军力限制问题,是客观能力问题。

于是,富于求实和探索精神的毛泽东就提出,我军一个军一次消灭不了美军一个师,就消灭敌人一个团,消灭不了一个团,就消灭一个营。

后来,毛泽东还在电报中要求志愿军“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营”。

毛泽东给这个新战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零敲牛皮糖”。

毛泽东用它来比喻我军对美军作战不贪图大,要量力而行,打小歼灭战。

从此以后,志愿军就也再也没有组织打过大的战役。

事实证明,这一战法非常有效,一次“吃掉”敌人一个连、一个营,志愿军“吃得”得心应手。

这样积累下来,数量就不小了,我军还不吃亏。

可见,不拘泥于经验、客观判断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用,“零敲牛皮糖”,实现打大歼灭战向打小歼灭战转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毛泽东对现代战争的新探索。

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戴维逊说:“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这一点他在朝鲜做得很出色。

”“如果你对毛泽东的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朝鲜战场规模最大的防御反击战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朝鲜战场规模最大的防御反击战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朝鲜战场规模最大的防御反击战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作者:张德彬张珏来源:《党史博采(纪实版)》 2020年第11期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共同发起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中朝军队经过汉江南岸坚守防御、横城反击和运动防御两个阶段的作战,胜利完成了防御作战任务,有效遏止了“联合国军”发起的新一轮攻势,为志愿军第二番兵团的开进集结赢得了时间,也为技术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依靠一般野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张德彬张珏彭德怀:“非休整补充,难以继续作战”志愿军进入朝鲜,在两个多月时间内连打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驱逐至三七线附近,取得入朝作战的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因连续作战加上冻饿影响,志愿军总减员达9.5万人。

第三次战役后,第一线部队只剩下6个军21万余人,加上人民军3个军团7万人,共计28万余人。

与“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20余万地面作战力量相比,中朝军队在数量上已没有明显优势。

彭德怀司令员深切感受到,经过三次战役的作战,志愿军几乎没有休整、补充,部队极度疲劳,兵员严重不足,且体力削弱,健康状况下降,营养不良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战线进一步南移,后勤运输线达550至700公里,加上美军飞机的不断轰炸袭扰,造成物资补给更加困难。

如再不休整补充,将难以继续作战。

1951年1月8日,鉴于“联合国军”已将地面部队20余万人在接近三七线的平泽、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布防就绪,志愿军即以人民军第1军团2个师、志愿军第50军和第38军1个师于南汉江以南,志愿军第42军1个师、人民军第2和第5军团各一部于南汉江以东,警戒当面之敌和担任东西海防任务,其他各军(军团)主力分别集中于高阳、议政府、东豆川、加平、金化、金城、洪川等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积蓄力量,补充粮弹,求得下一次战役消灭更多敌人。

此时,中央军委、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朝鲜战争前途的判断,仍如第三次战役前所提出的,美国要维持其在远东和世界的地位,要在朝鲜谋求殖民利益,并且相信他们装备上的优势可以支撑他们守住朝鲜南部的阵地。

志愿军装甲兵抗美援朝作战实录

志愿军装甲兵抗美援朝作战实录

志愿军装甲兵抗美援朝作战实录来源:铁甲骑兵装甲兵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是一个新的兵种,诞生于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时,装甲兵领导机关成立还不到两个月,战斗装备的核心是10个接收不久的苏式坦克团,共有坦克500辆。

编有3个坦克师、1个特种师、3个独立团和8个独立营。

每个坦克师编2个坦克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侦察营、1个高炮营和1个工兵营。

每个坦克团装备30辆T-34中型坦克、6辆IS-2重型坦克和4门自行火炮。

一个师只有坦克82辆、自行火炮8门。

入朝参战当时美英等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1000多辆坦克,**军队的装甲兵部队也正在组建。

为了打击美军坦克在朝鲜战场上的张气焰,通过实战摔打和锻炼部队,提高战斗力,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让年轻的装甲兵正式入朝参战。

根据军委指示,装甲兵确定以坦克1师师部为基础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以坦克1师1、2团、坦克2师3团、坦克独立第6团及配属的一个高炮团、一个工兵营和华东坦克第26师53团的徒手人员作为第一梯队,于1951年3月底至5月,在坦克1师首长的指挥下,陆续开赴朝鲜。

当时我志愿军装甲兵在朝鲜战场上的坦克总共也就1000来辆,在数量上与敌相差甚大,而且英美等国军队的坦克兵大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步、坦、炮之间及与空军的协同作战非常熟练。

相比之下,志愿军的装甲兵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步兵,和设备的配合还不是很熟练。

当初因为时间紧,我军在接收苏式坦克时,来不及搞系统的训练,采取的是5个乘员接收1辆坦克,由苏军乘员以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方法突击训练了3个月。

大部分坦克驾驶员在坦克上仅驾驶了4-5个摩托小时,炮长也仅发射了20-30发炮弹,就匆匆来到了朝鲜战场。

新中国成立时的坦克部队装备比较但值得欣慰的是我装甲兵装备的苏式坦克还可与敌一比高低。

其T-34和IS-2都是苏联二战时期研制生产的最著名的坦克,曾经横扫欧洲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优秀的战略和战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仅为中国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也为世界反帝反侵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一、战略的制定与运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总体目标是保护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针对美军及其联合国盟军的优势,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注重灵活运用兵力,采取分散、集中的作战方式。

首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详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了解敌情,研究对策。

同时,积极部署并调动力量,确保兵员和物资的有效投送。

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了分散的战术,通过分散兵力的方式,有效消耗了敌军的力量。

他们灵活运用相对集中的兵力进行打击,以迅猛的攻势突破敌人的防线,然后利用机动能力快速转移,使敌人在追击中分散兵力,从而获得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另外,中国人民志愿军注重与朝鲜人民军和其他友军的协同作战,实现战术上的整体性。

他们与朝鲜人民军相互配合,展开联合行动,通过相互支援与掩护,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战术目标。

二、灵活的战术运用除了整体的战略布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术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术上注重灵活运用,综合考虑地形、敌情和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战术手段来应对敌人。

一种常见的战术是游击战术。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山地和森林地带展开游击战,利用地形的掩护与优势,设置埋伏和陷阱,对敌人进行骚扰和消耗,削弱其战斗力。

此外,中国人民志愿军还灵活运用了集中兵力打击的战术。

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他们通过集中主力兵力发动强有力的攻势,迅速突破敌防线,打击敌军意志和士气,取得重大战果。

还有一种重要的战术是坚守战术。

在部分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了坚守阵地的战术,利用地下工事和掩体来保护部队,通过顽强抵抗和消耗敌人的战斗力,逐渐削弱敌人的攻势,取得战斗的主动权。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术策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术策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术策略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美帝国主义侵略军队之间的一场殊死较量。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精湛的战略部署与战术策略,成功地抵御了美军的侵略,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战略部署1.全面抗战战略: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安全,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略上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以全面抗战战略为指导,采取了防御反击的作战方式,全力保卫朝鲜半岛的安全。

2.坚壁清野战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略上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方针。

军队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以避免正面决战,并严密控制战略要地,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后方补给。

3.依靠人民战争的战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坚信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充分运用人民战争的原则,将广大朝鲜人民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抗美援朝的斗争。

同时,志愿军也充分发挥了军事后勤保障的作用,保证了作战物资的稳定供应。

二、战术策略1.阵地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充分利用朝鲜半岛的地形优势,布置了一系列坚固的地堡和阵地。

志愿军采取了严密的阵地防守,使美军在攻打志愿军阵地时付出巨大的代价。

2.游击战:志愿军广泛运用游击战术,通过小股部队进行袭扰,破坏敌人的后方补给和通信线路。

游击战使美军陷入被动,无法有效部署作战计划,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有利的战机。

3.速决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略上采取了以速战速决为目标的战术策略。

志愿军善于利用机会,迅速发起进攻,以迅猛的攻势突击敌军,使敌军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4.火力压制: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善于运用火力压制的战术策略。

志愿军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密集的火力压制,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为我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术策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了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全面抗战战略为指导,坚壁清野和依靠人民战争的战略为支撑,灵活运用阵地战、游击战、速决战和火力压制等战术策略,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左勾拳行动_追忆抗美援朝中的“左勾拳”行动[修改版]

左勾拳行动_追忆抗美援朝中的“左勾拳”行动[修改版]

1990年代,美军陆军在海湾战争中实施了被人们称为“左勾拳”的地面机动打击行动,震惊了世界。

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就有了自己的“左勾拳”行动,这便是第二次战役中打出军威、国威的志愿军三所里、龙源里穿插迂回战斗。

战斗一气呵成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场对侵略北朝鲜并企图向我国边境进犯的美侵略军进行了第二次战役。

这次战役的目的是,利用敌人骄傲狂妄的弱点,正面示弱,节节抗击,将敌诱至纳清亭、五峰山、新兴洞、丰田里、直上地区,然后在敌人右翼德川、宁远地区打开战役缺口,我左翼部队向军隅里、顺川、肃川方向实施战役迂回,配合正面4个军分割歼灭敌人。

三所里、龙源里位于朝鲜北部,临近大同江,是德川、熙川通往顺川的公路枢纽,其周围地形复杂,公路两旁有连绵的高山,便于阻击敌人,是第二次战役中美军主力第9军通往后方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重要地点,也是敌军事力量的薄弱之处。

志愿军某部按照战役计划于11月25日对德川地区的南朝鲜军第7师发起进攻,经过激战,歼敌5000余名,且攻占了德川,协同友邻在“联合国军”右翼、我之左翼打开了战役缺口。

随后,该部所属的一个师,奉命向三所里穿插迂回,断敌退路并阻敌北援。

该师14个小时急行70多千米,于11月28日8时许进至三所里,全歼三所里地区南朝鲜军1个治安连及美军骑兵第1师第5团先遣分队,占领了三所里及其附近高地。

29日凌晨,所属某团又占领了龙源里,切断敌人南逃北援的要道,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迫使敌人由进攻转为全线撤退。

在敌退却过程中,官兵们采取坚守和反击相结合的战法,与敌奋战三昼夜,始终没有让相距在1千米以内的南北敌人会合,对西线志愿军大量歼敌起到重要作用。

12月1日,美第9军从三所里、龙源里突围的愿望彻底破灭,丢下大量辎重装备向安州方向逃窜。

战术运用灵活巧妙此次穿插迂回战斗,战术运用得当,作战坚决,指挥员灵活主动,犹如一计打出去的左勾拳,成功地阻止敌人南撤,其战斗组织和战术运用是我军进攻战斗的一个典范。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技术进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技术进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技术进步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至1953年间抵御美国等西方国家军队入侵的一场正义战争。

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装甲车辆、步兵武器、通信设备等方面的改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技术进步。

第一,装甲车辆技术的进步。

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初,中国军队使用的装甲车辆主要是苏联提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起初并不适应朝鲜的地形和环境。

然而,中国工程师经过实地考察和改造,对T-34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他们采用新型的履带和加强装甲技术,大大提高了坦克的机动性和防护能力。

同时,中国还自主研发了59式和62式等新型坦克,并在战争中进行了试验和运用。

这些装甲车辆的现代化特征使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拥有更强的火力和机动性。

第二,步兵武器技术的进步。

抗美援朝战争中,步兵是中国军队的主力,他们承担着决战的重任。

为了增强步兵的作战能力,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改进了步兵武器技术。

首先,中国自主研发了新型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如56式自动步枪和Type 53轻机枪,这些武器提高了步兵的射击精度和射程。

其次,中国军队还大量使用了火箭筒和手榴弹等便携式武器,这些武器不仅能够有效地破坏敌方坦克和碉堡,还能提供更大的火力支援。

这些步兵武器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第三,通信设备技术的进步。

在战争中,良好的通信战场是保证作战指挥和协同作战的关键。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采用了苏联和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并进行了实战运用。

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中国军队还发展了一套紧密的通信网络,使得各个部队之间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输和沟通。

这些通信设备的进步无疑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军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装甲车辆技术的提升使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拥有更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步兵武器技术的改进增强了步兵的作战能力;通信设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作战指挥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装甲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装甲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装甲部队孙 薇 周 一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搜到了一辆日制坦克,同年12月1日,东北坦克大队在沈阳东郊马家湾子成立。

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装甲部队,当时这个大队只有30人和1辆坦克。

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宣告成立,装甲兵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由于步兵作战观念陈旧和对对手实力、战法估计不足,在战争开始之初,并没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加入志愿军的序列。

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共中央和志愿军司令部越发感到坦克等装甲力量在朝鲜战场上的重要作用,随即大力组建装甲部队加入战斗。

战前准备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共计投入兵力200余万,作战飞机5000余架,中型坦克4000余辆,各型火炮11万门。

就地面部队的主战装备坦克而言,美军在战争之初使用的是M26型坦克(重41吨,有1门90毫米炮),后期换装了M46型坦克(重48吨,有1门90毫米炮)。

美军坦克在作战性能上与同时期的苏式坦克并没有很大优势,但是在数量上却遥遥领先。

除此之外,一同参加“联合国军”的英军部队有坦克100多辆,南朝鲜李承晚的“李伪军”也拥有200多辆坦克。

反观刚刚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坦克没有一辆,火炮不足百门,战士们手中的轻武器仍然是以步枪为主,而且在种类上极其复杂、新老不一,有缴获日军、国民党军队的日制、美制装备,也有部分苏联援助的苏制装备。

总体而言,这些武器装备同志愿军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在战略战术上,志愿军更胜美军一筹,经常能够将美军营、团整建制包围,但是面对美军的坦克,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榴弹、炸药包去炸,不仅对敌人的杀伤作用极小,自身伤亡却很大。

被包围的美军部队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这对于我军的战斗实力、人员士气都是极大的打击。

抗美援朝坑道作战

抗美援朝坑道作战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在尚未建成坑道工事前,“联合国军”空炮火力对志 愿军造成很大伤亡。敌发射40至60发炮弹即杀伤志愿军1人;构筑坑道工事后,1952年1月至8月,敌发射660发炮 弹仅杀伤志愿军1人。
有了以坑道为主的防御工事后,便于向敌人发起进攻,挤占阵地。在进攻中,志愿军可依托坑道作为进攻出 发地,机动、灵活、便利。或者将兵力、兵器隐蔽集结于前沿坑道,避免敌人炮火的袭击,或者在敌人阵地前, 或两翼挖掘坑道或屯兵洞,隐蔽进攻部队,储存物资,缩短冲击距离,减少冲击中的伤亡,保持进攻作战的突然 性,战斗发起后又能及时得到物资补给。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发展与完善
志愿军战士修筑坑道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年6月进入第二阶段后,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行“持 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作战逐步由运动性质转为坚守性质。为增强防御阵地的稳定性,各部队重 视工事的构筑。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有的部队创造性地将2个加深的、拐弯的防炮洞(也称“猫耳洞”) 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领导人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 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当时正值冬季,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不足, “联合国军”以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志愿军部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施工。
反击前,上级指挥员将反击开始时间、指挥关系、协同动作及有关信号规定,通知坑道内部队。条件允许时, 从纵深部队派出小分队潜入坑道,加强防守兵力。反击时,坑道内部队从侧后配合纵深反击部队实施多路攻击, 围歼敌人,恢复表面阵地。
经典战例
上甘岭战役
座首洞南山战 斗
上甘岭战役示意图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 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 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及第9师一部,在支援火炮(105榴弹炮以上)18个营和每日百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坦克的 支援下,不断地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猛攻,并使用了炸药包、火焰喷射器、毒气弹、油弹和堵塞坑道口等办法,对 坑道进行破坏。在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共倾泻了炮弹 190万发(最多的一天发射了30万发炮 弹)、飞机炸弹5000枚(最多的一天投弹500枚)。志愿军地面工事全被摧毁,山顶土石被打松一公尺多深,有 的坑道由平口打成了天窗。但由于志愿军的顽强坚守与英勇反击,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这次作战,共毙伤敌 人余人,志愿军守卫之597.9高地全部屹立未动,537.7高地只被“联合国军”占去一部,大部分仍在志愿军的控 制之下。

朝鲜战场上的“反坦克地雷战”:志愿军花式吊打美国坦克

朝鲜战场上的“反坦克地雷战”:志愿军花式吊打美国坦克

朝鲜战场上的“反坦克地雷战”:志愿军花式吊打美国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虽然在武器装备上获得了一些来自于苏联的支持,但是因为本国的工业基础毕竟薄弱,以及苏联援助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才充足起来。

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导致运输困难,前线的志愿军战士在相当一段时间都缺乏各种专业的反坦克武器。

而众所周知,美军的装甲力量是相当恐怖的。

▲运输中的美军坦克这种前线缺乏专业反坦克武器的情况直到第五次战役之后,战争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阶段初期依然没有太大改观。

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甚至炸药包仍旧是志愿军战士最常用的反坦克武器。

但是简陋的装备并没有让志愿军对联合国军的坦克束手无策,而是想出各种巧妙地办法,让这些武器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朝鲜战争时的美军坦克部队例如炸药包和爆破筒这种本来用于进攻固定目标的武器,也被志愿军拿来进攻坦克。

最初志愿军试图将炸药包放到敌军坦克上进行爆破,结果发现在战斗中很难将炸药包固定在坦克上,于是志愿军改将炸药包当作地雷使用,埋设在敌军坦克的必经之路,结果发现因为炸药包不容易被敌军工兵探测到,反而具备了更强的隐蔽性,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巴祖卡火箭筒,对美军来说稀松平常的装备,对志愿军来说确实求之不得爆破筒的威力较小,志愿军主要将其用来破坏敌军坦克的履带来达到反坦克的目的。

但是单个的爆破筒威力很难破坏坦克的履带,于是志愿军最后将三、四支爆破筒捆在一起使用,才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是效果还是不太好,毕竟这种武器最初被设计出来是被用来炸毁铁丝网的。

▲反映志愿军不怕牺牲,进攻美军坦克的绘画,从各种意义上说都略为魔幻相比炸药包和爆破筒,反坦克地雷和手雷无疑更专业一些,所以取得的战绩也更多。

志愿军在1951—1952年间志愿军反坦克作战中的两场战斗就是如此。

▲步坦协同行进的美军1951年5月17日,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35师105团6连爆破班接到了在自隐里南的洪杨公路上截击敌人车队的任务。

抗美援朝的策略

抗美援朝的策略

抗美援朝的策略
引言
抗美援朝是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一场反击美国侵略的战争。

为了制定有效的战略,中国采用了一系列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策略一:保持团结
保持全国人民和志愿军的紧密团结是迎战美国侵略的关键。

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等,以加强人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持。

此外,志愿军内部也强调纪律和团结,确保了作战的顺利进行。

策略二:灵活运用战术
中国在战场上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以对抗美国的优势。

这些战术包括游击战、山地战、暴露战术等。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战术,中国成功地打乱了美军的计划,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策略三:援助朝鲜
中国还通过援助朝鲜,增加了对美国的压力。

中国向朝鲜提供了人力、物资和军事援助,支持朝鲜的战争努力。

这不仅加强了中朝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使美国面对来自两个国家的挑战。

结论
抗美援朝战争的成功是由于中国采取了简单而具有战略性的策略。

通过保持团结、灵活运用战术和援助朝鲜,中国成功地击败了美国的侵略,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全。

这场战争的经验对于今天的国防和战略规划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极大勇气和英勇的一段历史。

自1950年10月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支持朝鲜起,志愿军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们不畏艰险,迅速行动,以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品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深深打动了世界。

首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技能和领导能力。

他们熟练地运用地形和天气条件,采取灵活的战术来对抗敌军。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通过集中兵力和精确的火力控制,成功地消灭了来犯的美军。

志愿军的指挥官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善于分析和解决战场上的复杂问题。

他们不断调整战术和战略,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色指挥和战术是他们英勇表现的重要因素。

其次,志愿军士兵们展现了无畏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在长时间的战斗中展现了极高的士气和毅力。

志愿军士兵们在敌军进攻时不畏困难,始终保持战斗的意志,并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能力。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自由和正义而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在包围美军的第三次战斗中,志愿军士兵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极高的忍耐力成功地守住了阵地,为中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志愿军士兵们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纪律和组织能力。

他们服从命令,团结协作,集体行动。

志愿军内部的紧密合作和有序的指挥结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成功的关键。

志愿军士兵们严格遵守军事纪律,且执行完美。

他们高度训练有素,善于团结一致,使得志愿军能够有力地抵抗外敌,并最终取得胜利。

总结起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英勇。

他们的出色战术和领导能力,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以及优秀的军事纪律和组织能力,都为中国在战争中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既是国家的骄傲,也是世界共同赞赏的。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祖国争得了荣耀和尊严,并为后来的一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抗登陆作战准备
战争进行到1952年底,随着志愿军坚固阵地防御的日趋稳固,敌军已不可能从正面突破我军防御,我军后方两翼的海岸线却处于美军优势的海空力量威胁下。美军擅长两栖登陆,作战经验丰富,而且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陆,正是击败朝鲜人民军的关键一击。因此,志愿军对美军从两翼实施两栖登陆的可能性非常重视,积极准备抗击敌可能的两栖登陆行动。对于装甲兵在抗登陆作战中的运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朝鲜东海岸地形不利于登陆,志愿军将抗登陆的重点放在西海岸,装甲兵部队也集中配置在西海岸便于登陆的地点附近。当时志愿军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较少,沿西海岸防御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仅有每公里1辆,但是通过广泛的机动配置,在重点防御方向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公里14辆。
由于敌航空兵和炮兵威胁很大,发射阵地又没有坚固掩体,我坦克昼间无法射击,后来部队对上述射击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我军基本阵地上构筑坑道式的发射阵地,以坦克长时间占领,发现有利目标即随时进行射击。坑道式的发射阵地,即构筑在我防御阵地内高地上的坑道,坑道口朝向敌方,坦克平时在坑道内隐蔽,发现目标后运动到接近坑道口处射击。如我坦克第2团于1952年2月在朔宁东南的196高地上构筑了一条贯穿山腰的坑道式发射阵地,距敌前沿300-1000米。该团以1辆坦克占领阵地。3月8日,我坦克发现敌250及138高地上有坦克11辆,即开始射击,发射2发炮弹后,敌坦克即以烟幕弹迷盲了我坑道口,使我无法瞄准,并将坑道口炸塌。此方法虽然能减少损失,但是不便于观察、机动和发扬火力,而且坑道口易遭敌炮直接瞄准射击。
战争后期,随着装备数量的增加,志愿军开始在部分步兵军、师增编坦克-自行火炮团,由1个坦克营、1个自行火炮营、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种分队、勤务分队编成。在师的编成内(或以第二梯队步兵军的坦克-自行火炮团加强给第一梯队军的步兵师),根据滨海地形和任务,通常是以自行火炮分队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团(营)作为掩体内的坦克,配置在主要防御地段基本阵地的前沿和支撑点上,以火力消灭敌人登陆舰艇、上陆工具和登陆兵。以坦克分队作为师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实施机动的位置,用以支援师的第二梯队步兵团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必要时,以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配属反空降预备队与敌空降兵作战;或加强反坦克地域,协同反坦克歼击炮兵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阻止其连接登陆场和向我纵深扩张。
最初,我军是将坦克配置在野战工事内,担任坦克发射点。当确实观察到敌人的坦克位置和活动地域后,在我防御前沿构筑坦克发射阵地,坦克利用夜间秘密占领发射阵地(或先进入隐蔽地隐蔽),次日黄昏,以突然的射击击毁敌人掩体内的坦克,尔后乘夜暗迅速撤出阵地。如1951年10月15日,我坦克第1团第3连发现,山店里西南敌军阵地上经常有5至7辆掩体内敌坦克,不断向我射击。该连决定用2辆坦克将其歼灭。经现地勘察后,在我155.7高地上构筑发射阵地,距敌坦克约1700米。15日黄昏,坦克从连的待机地域出发,由于下雨路滑,仅有1辆坦克占领发射阵地,以15发炮弹击毁敌3辆坦克和5个掩蔽部,然后乘夜暗安全地撤出阵地。
2、 直接瞄准射击
直接瞄准射击是发挥坦克火炮威力的最好的射击方法,是我装甲兵主要的射击方式。实施直接瞄准射击时,坦克既可在我防御阵地的高地上占领发射阵地,也可前出至敌人前沿和侧后。在我阵地内占领发射阵地的坦克,通常在我炮火急袭之前30分钟至1小时或在我炮火急袭的间隙内实施破坏射击,当我炮火急袭时则停止射击,并在我炮火延伸时支援步兵冲击或者撤出战斗,具体任务是:歼灭预定进攻的支撑点和相邻支撑点上的发射点及掩体内坦克,在敌防步兵障碍物中为步兵开辟通路,歼灭敌残存或复活的火力点,支援步兵击退敌反冲击和巩固既得阵地。前出至敌前沿实施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护下,在步兵冲击出发阵地之后占领发射阵地,利用我炮火急袭的间隙实施破坏射击,以摧毁敌发射点、压制相邻阵地的发射点。前出至敌支撑点侧后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地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护下,在我步兵战斗队形之后占领发射阵地,或者在步兵保障下单独前出至步兵战斗队形之前占领发射阵地,在步兵发起冲击前进行破坏射击,以歼灭敌支撑点侧后的发射点、在敌防步兵障碍物中为步兵开辟通路、在步兵发起冲击后压制敌侧后阵地上的发射点、协同步兵击退敌反冲击、保障进攻部队的翼侧安全、切断敌人退路。
实践证明,在山地运用坦克进行遮蔽阵地射击,不仅能克服地形障碍,而且能大大增强火力密度,协同炮兵保持进攻战斗中我火力优势,保障步兵和担任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不受敌炮兵火力危害。在两年的作战中,我装甲兵先后执行了112次遮蔽阵地射击的任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步兵第一梯队占领敌人阵地和第二梯队进入战斗。
1、 遮蔽阵地间接瞄准射击
由于我志愿军远程炮兵较少,难以压制敌师、团炮兵阵地,为增大我远程炮兵的火力密度,志愿军装甲兵广泛地运用坦克进行遮蔽阵地射击。自遮蔽发射阵地行间接瞄准射击,就是坦克在我防御阵地内的高地上占领发射阵地,以炮塔分划赋予火炮射向,以高低水准器装定瞄准角,并派出前进观察员及时向指挥所或坦克乘员报告射击偏差,进行射击修正。其任务是压制敌远程炮兵,歼灭敌预备队、观察所、指挥所,破坏敌通信枢纽部。实施自遮蔽发射阵地射击的坦克,通常是在进攻的前一天夜间占领发射阵地(或待蔽工事),进行战斗准备,并在炮火急袭的同时开始射击。
一、主要战术运用方式
当时,由于我军装甲兵成立不久,仅仅完成了初步的技术和战术训练,技术、战术水平都不高,对装备还不够熟悉;战场多为山地,不便于坦克机动和大规模使用;部队协同作战的意识还不强,步兵对坦克的技术、战术性能了解也不多;我军航空兵和炮兵都较弱,不具备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条件。因此,我志愿军装甲兵多分散配属步兵,直接支援步兵战斗。在战斗中,我志愿军装甲兵通常采用的战术有:防御时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师、团,用作掩体内坦克和设伏的坦克;进攻时参加火力准备,以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战斗,以火力抗击敌人反冲击和支援步兵巩固既得阵地。
由于志愿军进行了充分的抗登陆作战准备,敌军没有进行两栖登陆的冒险,为我军开展三次夏季反击战役和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进攻与抗击反冲击时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为了改善防御态势,保持战线的连续和防御的稳定,我军不断对敌前沿支撑点进行小规模进攻,并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1953年夏季,由于正面防御阵地的稳固和抗登陆作战的充分准备,我志愿军已无后顾之忧,开始放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展开大规模进攻,先后发动了3次夏季反击战役,而以金城进攻战役为高潮,直接促成了停战协定的签字。在进攻与抗击敌反冲击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主要采用在遮蔽阵地以间接瞄准射击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式支援步兵战斗。
设伏的坦克通常利用夜间进入阵地,占领阵地以后即严密伪装,严格警戒和阵地内的纪律,避免暴露目标;准备射击诸元,编制射击要图;组织观察;沟通各车之间和通往步兵营或团观察所的通信联络,为防止敌电子侦察,通常采用有线电话或者简易信号联络;随时准备战斗。发现敌人后沉着冷静,掌握最有利的射击时机,把敌人的坦克放到最有效的射击距离内再行开火(通常是在500-1500米)。先打头尾的坦克,使其前进受阻和不能逃跑,然后集中火力全歼敌人。下面两个战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我志愿军装甲兵于1951年5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到达战场后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阵地战阶段刚刚开始,双方均已转入防御。
我参战部队初期为4个坦克团,后又相继入朝9个团,实际参加过战斗的有8个团。在两年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共出动坦克自行火炮约1000辆次,毁伤敌坦克74辆,火炮20门,摧毁工事864个,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试图将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做一简单介绍,使读者对志愿军装甲兵的作战历程和主要战术有所了解。
2、 设伏的坦克
设伏是以坦克和自行火炮埋伏在敌人必经道路之两侧,以短距离的突然猛烈的射击消灭向一。在朝鲜战场上,凡是遭我伏击的地点,敌人坦克很少再出现。
设伏的对象,主要是敌人的坦克侦察群和游动的坦克,以及敌人在进攻时突入我防御纵深内的坦克和步兵。设伏兵力的编成通常为2至3辆坦克为宜,并加强少数冲锋枪手和工兵,用以保障坦克的行动(帮助坦克伪装和抢修坦克工事)。设伏阵地和地域的选择,通常是在我基本阵地的前沿,便于敌人坦克向我纵深接近时必经的要道两侧、隘路口和主要防御地带内的谷地周围山脚、道路交叉口、林沿等处,通常要构筑掩盖掩体或坑道工事,并在设伏地点的接近路上布雷。
后来部队又改进了战术,将坑道和野战工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射阵地。1个坦克排的发射阵地包括坦克待蔽工事(坑道或者有重掩盖的掩体,每个工事内隐蔽1辆坦克),人员、器材、弹药、物资掩蔽部,2-3个掘开式发射阵地,由待蔽工事通往各发射阵地的道路,观察所。待蔽工事通常构筑在高地的反斜面上,发射阵地通常构筑在山脊、鞍部等便于坦克观察、射击和坦克能够到达处,两者间距离通常为200-500米,以免因坦克运动距离过长而失去战机或遭敌航空兵和炮兵突击,各发射阵地间隔通常在50米以上。作战时,坦克预先进入待蔽工事,发现目标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发射阵地,以突然的直接瞄准射击歼灭敌人,然后迅速撤回待蔽工事内。1952年4月,坦克第2团在朔宁以东我238.4高地的山腰构筑了一条坑道式待蔽工事(长25米、高宽各3.5米、顶部厚8-15米)、2个发射阵地及由待蔽工事通往各发射阵地的盘山路(长达1.5公里)。该团以1辆坦克于4月24日进入待蔽工事,在坑道内停留83昼夜,多次占领发射阵地进行射击,先后摧毁了敌人坚固的发射点20余个,并且以原地火力支援我步兵向敌前沿支撑点进攻3次。敌对我坑道集中炮击数次,发射炮弹2000多发,航空兵投弹数十枚,曾将坑道口炸塌,但都未造成人员和装备损失。这种方法缩短了由待机地域向发射阵地运动的距离,昼夜均可射击,大大减少了敌航空兵和炮兵突击造成的损失,不但可以打击敌掩体内坦克和游动的坦克,还可以支援步兵进攻和抗击敌反冲击。
志愿军装甲兵直属的独立坦克团,通常是作为步兵军或集团军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用以协同第二梯队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密集的冲击和增大受威胁方向上的坦克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