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我们认识的数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1下第3单元《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
第10课时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数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估计能力。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数。
教学难点:学会简单的估计,发展数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蚕豆、花生米、黄豆。
教学过程:一、课前调查,生活引入。
谈话:在课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和这些数交朋友,做游戏,你们愿意吗?[设计意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可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数。
1、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44页场景图1师提出听的任务:这几个小朋友在说话时用了哪几个数?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谈话: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觚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2、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同伴听,比比谁说得好、说得多3、汇报与展示。
4、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活动(二) :年龄中的数。
1、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2、谈话: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要求先说出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
)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
3、谈话: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家里人都很关心。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
(出示场景图2。
) 提问1: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你们门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呢?提问2 :小明家有一个人,年龄比爷爷小,这个人可能是谁?提问3 :小明家有一个人,年龄和你们差不多,这个人是谁?谈话: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认识并能够读写10以内的数字,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能够读写。
2. 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3. 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并读写10以内的数字。
2. 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2. 正确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数器、数字卡片、PPT课件。
学具:计数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字,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10以内的数字,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写这些数字。
然后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练习。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4. 巩固练习: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我们认识的数”。
2. 在下方,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在黑板的一侧,展示一些数字卡片,用于辅助教学。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数字,并举例说明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2.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和读写10以内的数字,并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还不太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 我们认识的数单元教案与反思
综合与实践我们认识的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教学目标:1、能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计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强掉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估计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准备:每位学生事先收集生活中100以内的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述:数的王国里住着我们已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它们经常跑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1、“说一说”的第一部分。
出示第一幅图,示相应的场景图。
讲述: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说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言。
讲述: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2、“说一说”的第二部分。
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先告诉我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再请两名学生说。
讲述: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的家里人都很关心。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
(出示第二幅图)提问: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
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呢?讲述: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3、“猜一猜”。
讲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合作成。
组员的任务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小组长则要把组员猜数、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我设计了一堂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主题是《我们认识的数》。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我们认识的数》。
本节课主要包括小数的认识和运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小数点的位置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有小数卡片、计算器、黑板等。
学具准备有练习本、小数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比如桌子的长度是2米50厘米,让学生猜一猜50厘米是多长。
2. 例题讲解:用小数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小数,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比如2.5读作“二点五”,2.50读作“二点五零”。
然后用计算器演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小数卡片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比如2.5+1.3,3.21.7等。
4.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5.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包括小数的读写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比如2.5读作什么,3.2+1.5等于多少,4.82.3等于多少等。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数点的位置容易搞错,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也还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小数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
七、拓展延伸:除了小数的认识和运用,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旅行时交通工具的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小数点的定位和读写方法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概念,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是一种挑战。
苏教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
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
老师们也看到了,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
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
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2023秋)
1.教学重点
(1)数字0-100的认识与大小比较: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够正确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举例:通过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具,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0-100的顺序,并能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汇描述数的大小。
(2)20以内加减法运算: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计算。
(2)20以内加减法的进位与退位:掌握加减法运算中的进位与退位方法。
难点解析:进位与退位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让学生熟算时,能够熟练进行不同面值之间的换算。
难点解析:货币换算涉及到面值的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我们认识的数》为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认识和理解数字0-100,进行数的顺序、大小比较;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3.初步认识货币,学会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4.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围绕这些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字排序和加减运算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数字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认识的数》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建立数字概念,形成对数的直观认识,发展数感;2.掌握数字符号,理解数的表示和意义,增强符号意识;3.熟练运用20以内加减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运算能力;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 我们认识的数丨苏教版 (21)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目标:1、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感。
2、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一、说一说1.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和哪些数娃娃交朋友了?(0到100)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生活中去寻找我们认识的数。
(揭示课题)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数娃娃。
如:我们全班有38人,一天上6节课等等。
提问:你能用100以内的数娃娃说句话吗?3.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的?小结:我们刚才说的话中都有数,有了数就讲清楚了,讲具体了,生活中没有数还真不行4.现在我们去小明家拜访一下。
他也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
他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想想还会是谁呢?他妈妈的年龄也是个两位数,会是多大呢?5.哪位小朋友愿意让其他小朋友判断你家人的年龄的。
先悄悄地告诉老师,我来当裁判。
再猜猜老师的年龄。
6.游戏: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两位数,学生当小老师,用“小一些、大一些、大的多、小的多“等语言来描述,教师来猜这个数.二、猜一猜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数娃娃想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愿意吗?(1)蚕豆①老师这有一袋蚕豆。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大了,抓一把蚕豆,尽量多抓一些,数数有几粒,记在这个表中,然后放回口袋。
(请两个学生演示,师帮助记录)(2)花生米①这个口袋里面是花生米。
如果像刚才那样抓一大把,大约有多少粒呢?先猜一猜。
(提示:将花生米的粒数与蚕豆的粒数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猜花生米的粒数比蚕豆的粒数多?)②学生抓一把花生米并数一数验证自己猜测,师帮助记录在表中。
③师指着表格小结:花生米的个儿小,蚕豆的个儿大,同样抓一把,花生米比蚕豆的粒数多。
(3)糖果①这个口袋里面是糖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反思 苏教版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
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
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
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
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南沙群岛XX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三 认识100以内的数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
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
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
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
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
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2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数,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慢慢去积累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一年级的小孩,有着自身年龄小的特点,对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同时也有好动的一面.结合小孩的童真,还有从小孩的兴趣出发,一开始教学,我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卡通动物青蛙王子带着学生进入数学王国,而数学王国里住着是小朋友学过100以内的数,这些数是我们认识的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的內容,用卡通动物100以內的数”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可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学着去解决问题.利用课件中四位同学的话来抛砖引玉,并伴有相应的图象,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记忆中搜索有关的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说得更多更好.安排学生把话中的数去掉重说一遍,体会数在描述事物时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猜年龄的教学环节是以一个智力游戏的形式出现,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年龄的特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中有猜一猜的游戏,先数一把蚕豆,接着猜一把花生后数猜的那把花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抓一把花生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里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还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通过激励的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给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够明确,活动的秩序不够圆满,作为组织者的我,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究,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
大足区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三认识100以内的数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苏教版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
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
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
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
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
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1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导反思.doc
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下面给大家分享《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1教学反思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1教学反思苏教版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準》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糖果和花生的活动。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4.注意课外延伸,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準》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运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之后,再安排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教后记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2.通分的作用在于使()A.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B.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C.分子和分母有公约数,便于约分3.把1000元存入银行三年,到期时取出1045元,则取出的1045元叫( )。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教后记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最小内角是46度,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2.如果a cb d=ad-bc,那么313212=()A.556B.0 C.56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米。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教后记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从5个男生中选3个,从4个女生中选2个去参加辩论赛,一共有()种选送方案.A.20 B.30 C.40 D.602.向东走-5米表示( )。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含试卷)
一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教后记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
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
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
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
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根电线,截去了,还剩下50米。
截去的与剩下的两段相比,( )。
A.截去的长 B.截去的短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2.奶奶告诉小明:“2006年共有53个星期日”.聪敏的小明立刻告诉奶奶:2007年的元旦一定是()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六 D.星期日3.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比 7:8,它们的底面半径的比是 3:2,那么该圆锥体和圆柱体高的比是( )A.7:18 B.32: 63 C.7:6 D.6:74.有一个小数7.12365365365365…,从小数点开始向右数64个数字,3有()个.A.19个B.20个C.21个D.22个5.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12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7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港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A.16点B.18点C.20点D.22点6.甲轮滚动2周的距离,乙轮要滚动3周,甲轮与乙轮的直径比是()A.9:4 B.3:2 C.2:3 D.9:17.一张长10cm、宽8cm的纸,如果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那么剩下纸片的周长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认识的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生活语言。
重视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识的数”是在教完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教学知识,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教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糊涂的小蓝猫”这个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唤醒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的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用100以内熟悉的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中去。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所以课堂上,老师先让同学们看看一张自己的全家福,引导出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熟悉的成员的岁数,然后再以猜年龄的智力游戏的形式说出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糖果和花生的活动。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4.注意课外延伸,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运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