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冲突和融合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级别和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的象征。
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对中国体育运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自1952年起,中国开始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198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亚洲青少年运动会。
此后,中国的奥运成绩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冬季奥运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国成功举办的2024年北京奥运会更是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
奥林匹克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了国民的体质素质。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发展,更是为了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接轨。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与各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优秀表现,不仅为中国争了光,也增进了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感。
同时,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国提供了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的机会,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中国与世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理念,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
再次,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中国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公平竞争、团结友爱、和平合作等理念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促进了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也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最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还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奥林匹克宪章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
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 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
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 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 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 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 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 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
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
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 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困境审视与破解路径选择
2020年第4期(总第119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No.4.2020Genera1.No.119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困境审视与破解路径选择赵楠1,江哲2(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体育事业改革、大步迈向体育强国的关键阶段。
竞技体育的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参与度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竞技成绩下滑、项目发展不平衡,体育文化价值理念错乱、传播方式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从革新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竞赛体系和项目设置、完善体育文化传播体系等方面着手,以期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困境审视;破解路径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4-0126-04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体育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体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这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动力。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特有的竞争性、公平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刻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
同时竞技体育又是能将个人价值与集体荣誉融合并上升至国家综合实力的特殊存在,这也是竞技体育所独有的魅力。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一)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一)1现状:“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通用、混用目前,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缺乏有意识的区分,或当作二个不相关的概念,或通用、混用,使用中无一定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竞技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文献在论述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时,如某些教科书和专着中,对各自的定义、特征作了一些探讨,如指出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手段。
但这类界定却仅仅停留在语词的表面,未进一步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在同一文献其他部分、章节的论述中,未有二者的区分,经常存在混用情况。
1.2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一是明确指出竞技体育就是竞技运动——这包括某些教材的定义1~4],二是同一的文献和研究中,不自觉地相互串用,或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从内容来看,并未对二者做出区分。
(2)在与英文sport(s)的转译中表现出来。
一是“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二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与文献中均被翻译成sport(s);二是在把英文sport(s)转译成中文时,在不同文献或译成“竞技体育”,或译成“竞技运动”(但从表述和指向来看,二者具有同样的意义)。
另外,在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并未指出二者的区别。
总的来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基本认为“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取同义。
少部分文献虽然指出了竞技体育不等于竞技运动,但并没有进行恰当、具体、深入的分析。
事实上,二者的混用和不加区分的使用,不仅造成认识和交流的混乱,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求,还使得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关系的争论陷于僵局。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的意识,即缺乏科学使用、运用术语的意识;二是与我们对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等(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内涵有关)的认识不清有一定的关系。
以下,我们通过认识“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来甄别“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
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差异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有 较明显的整体性、收敛性、伦理性和宗教性特征。在其社 会价值体系中,形成了“天下一统,定于一尊”的国家价 值取向;“家族至上、家处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偏 重人伦、以情为贵”的伦理价值取向;“保存天理、灭绝 人欲”的人生价值取向;“我族中心、自给自足”的外交 价值取向和“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目标价值取向。
二、体育的思想基础不同
1、中国传统体育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 导,奥林匹克体育以自然科学为依据
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 本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说等基 本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了整个传统体育之中。这些带有朴 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观念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支柱。
由农业社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条件,在秦汉时 期,中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大一统封建帝国。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多方 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家庭式的专制政权使整个社会 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都为加强统治服务。统治阶级 对容忍、安分、知足的过分提倡,严重压抑了个性的发扬 。当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代呼吸商品经济的勃兴、经 济的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时,这种政治体制以及与其相伴 随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其文化传统由于具有 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其显 型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选择,其隐形文化(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 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等)则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 几乎影响到人们所有的选择和行为准则,因而全面地制约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目的 、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 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 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使得保健术以及一种萌发于史前 时代、采用控制呼吸手段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在整个体育中占有 较大的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强化与优 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与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亚节奏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相适应,是农业民族中发展程度最高的体育文化。
试论奥运精神与中国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艺术争鸣试论奥运精神与中国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路峰刘军文化既有民族历史的传承性,更有区域融合的流变性,同时也会表现出创新性与渗透性特征.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个性,都有着独特的民族基因,在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绚烂多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为宏大精致的珍贵财富.尤其是在����年中国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使得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而奥运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广泛.一,碰撞阶段我们知道社会性是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必要条件,而我们的体育活动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是人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从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之日起,其"团结,友谊,公平竞争","更快,更高,更强"就成为了其主要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在参与,不为取胜"是对奥运精神进行的进一步补充,突出强调了参与意识和精神.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突出的特点是其封建性,伦理性和宗教性.在我国传统体育中养生文化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土壤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强调"天人合一",在互动,互补中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普遍性的联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和谐统一发展,将生命与自然整体和谐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强调形神兼备,突出以养神为主的养生思想,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突出强调注重凝练内在生命力的价值取向.����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文化大门也被打开,西方强势文化的东进和渗透,引发中国固有文化的巨变和体育观念的嬗变.特别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推行的"戊戌变法"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从西方奇迹般地崛起中看到成功的秘密在于人体力量的解放,借助融合而产生了集体的强劲活力.这时候,人们将个性的自我解放与张扬,生命本能的释放宣泄,文化重构与复兴等,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追求目标.但是,后来随着我国儒家文化伦理主体的地位被动摇之后,使得西方的体育文化捕捉到发展的契机,得到了快速侵蚀与发展的土壤和养分.所以,导致了后期的"耻文弱"的尚武精神崛起,其对我国的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传播.在此情形下,现代奥运体操,游泳,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相继传入中国,竞争,拼搏,超越等体育思想日益渗透进人们的头脑,使得重修养,求长寿的体育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并在碰撞中日益显示出西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强势.二,交汇时期����年中国报纸第一次报道了有关第三届奥运会的消息,三年之后的��月��日,当时中国奥运委员会首任主席教育家张伯苓出席天津学生运动会,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有关奥林匹克的演讲,并强烈建议中国组队参加.����年,在参加"早日奥运会" "争取早日举办奥运会"等口号的影响下,中国举办第一次全运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年我国的王正延正式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年第八届奥运会上我国三名选手正式参加了表演赛,����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国奥委会,开始了中国融入奥运会的新时代.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精神的交汇和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的巨大变革,新的社会需要和发展,给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汇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当时的领导人不断积极倡导,而且身体力行,在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同时,加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各族人民面对新形势,展望新未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面对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薄弱的工农业基础,同心同德,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休戚与共的伟大民族精神.尤其是国家领袖和高层人物的大力提倡,充分激活,激发了这个伟大民族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奋斗拼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激活.与此同时,长期饱受内外战乱之苦的中国更需要和平,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快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和目标更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文化,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也需要奥运精神文化的外来活水来保持更强的生命力.伟大领袖毛主席倡导的"三好"与"三育"方针,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运动成了学生的必修内容,同时奥运竞技体育运动的引入和推广,能够更好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力推奥运竞技体育,奥运项目运动日益占据我国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223总第期422Litera ture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在中国的各个层面不断普及,奥林匹克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内涵也渐渐成为人们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的奥运健将在奥运赛场上屡创佳绩: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之后,乒乓球运动霸主地位从未撼动,中国女排姑娘们蝉联五连冠.中国的奥运健儿创造着一个个奥运竞技奇迹,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名言集中体现出我国奥运健儿的拼搏欲望和进取意识,给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内涵.这都缘于奥运精神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融,让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内蕴更加饱满,更具生命活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运动格局和体育文化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奥运文化的科学性,制度化,国际性,社会化等特点以及所倡导的友谊,和平,公平,参与等思想精神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摩擦,多重文化的演变和新旧文化的碰撞,使得中国旧有的体育文化与时代文化的鸿沟渐深.为此,我们一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奥运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丰富,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构建多元,完善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体育文化.三,融合阶段首先,中华体育文化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体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中,是长期沉淀和积累的产物,表现为强烈的民族特质.中华体育健儿在世界的体育舞台上展现着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也在和各国体育健儿的交流碰撞切磋中实现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吸收借鉴着他国体育文化,同时影响着他国体育文化.中国的体育健儿一方面在奥运会上展现着中国人的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共同的奥运精神,一方面也在展现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友好包容的体育文化精神,促进着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中国体育文化和奥运精神的融合必将对世界体育文化的丰富和繁荣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中国体育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将会进一步使世界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演进的迥异以及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让中国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的内涵各具特色.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与自身,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运动活动和养生理论思想体系,而现代竞技体育深深受制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它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自身的抗争,围绕目标去不断地超越自己,战胜自然.所以,西方体育更加强调的是竞技体育的技术,方法,很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身体运动与健康的协调发展,单纯强调体格和肌肉发达的健康标准和实现抗争胜利的心理抚慰.因此,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实现东西思想文化的交汇和互补,实现世界体育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再次,中华体育文化将会为奥运精神的开拓和影响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天的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盛会,不分民族,肤色,语言和宗教信仰,同样的追求,同样的梦想,把世界各族人民聚集在奥运赛场,一起描绘人类渴望和平,发展进取的美好画卷,高举人类体育的崇高理想旗帜,共同践行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精神.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注重身心兼修,温柔中和,力倡道德,中国奥运健儿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拼搏进取精神,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谦虚礼让,文明深邃,热情友好,宽宏大量的精神风貌.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体育运动和身体精神的统一,健康和谐的观念日益凸显,中华传统体育中的武术,经络学,太极理论等日益为西方所推崇,并借鉴到日常的体育活动,心理调节,运动训练上.同时,中国融入世界,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吸收和借鉴西方生理医学科学,先进仪器方法,指导和应用到体育训练上,提高我国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竞技水准.����年的北京第��届奥运会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奥运精神有机融合,倡导"人文奥运",并以此为契机,构建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让奥运精神与中国实际向着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不但体现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和奥运精神的交汇与融合向着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延伸,也表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依据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深刻内涵优势,向世界体育文化表现出强劲张力,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和世界和谐体育文化起到巨大作用.[参考文献][�]��.������������������.����,����(��).[�]���,���.�������������������.��:��������,����(�).[�]���.���������������������������.������������������.����.[作者简介]��(�����),�,�����,��,��������,���������������.��(�����),�,�����,��,���������,���������������.[�������]224。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6月24日,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孙葆丽教授在“创造的多样性:奥林匹克精神与东方文化——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2004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和融合》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要: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研究结果表明:1、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与融合。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与融合鲜明地体现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
在冲突和交融中,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体育及其社会背景各自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2、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是深刻而激烈的,它不仅发生在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组织结构层次,而且深入到体育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层次。
这种冲突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巨大社会差异以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本质区别。
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与冲突,孕育着东西方体育文化大交融的重要契机,引发这种契机,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文明是高于农业文明的社会发展形态,•资本主义文化是高于封建主义文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因此以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体育在与以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劣势,在文化的融合中处于守势,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基本态势。
4、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这既给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又使“洋为中用”,即对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主动的适应性改造成为可能,使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体系。
5、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最新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精品课件
北京论坛
四、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契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
首先,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加强中华民族体 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 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 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并备受重视的若干竞 技体育项目并不能代表全人类的整个体育。现代体育文 化不仅要成为少数竞技运动员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且 要有更多的大众人群参与到体育健身和娱乐中去,应该 注重区域性的民族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国民族体育 在发展中与国际体育相结合,妥善处理和继承人类宝贵 的文化财富,推动民族体育的先进性,才能为各民族体 育文化的现代发展寻求到最佳途径。
北京论坛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有着对立统 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 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 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 构的外延。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与以奥林匹克为代 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 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我国民族体育事业 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 到了新的发展目标与动力。
北京论坛
第三,奥林匹克文化自身的发展同样需要文 化多元化。奥林匹克文化已发展成为的开放的跨国 度、跨民族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古 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汇聚,为奥林匹克运动 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但以西方 文化为主导的奥林匹克文化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发 展的产物,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局限,需要随着时代 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不断的开拓创新,其中关键需 要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
北京论坛
其次,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在 一致性与互补性为交流提供了条件。越是民族的就越 是世界的,在促进世界民族体育“百花齐放”的同时, 重视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互补。中华民族文化 理念中与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 自老庄到孔孟,无论是道家抑或儒家均有浓重的理想 主义色彩,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是不谋而合 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突出“平等”、“和平”的 理想与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相 互的交流与融合中能找到与自身文化的共鸣。
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
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注重体育运动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体育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世界体育的最高荣誉,对于中国的体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体育事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人民注重身体锻炼,以保持健康和战斗力。
例如,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体育形式,不仅强调技巧和力量,还注重内心的修养。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育在中国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入大量资源。
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中国的体育发展也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密不可分。
自从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以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中国的奥运冠军们成为了国家的骄傲,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
中国政府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推广体育运动,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
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竞技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公平竞争、友谊和团结,这些价值观也渗透到中国的体育发展中。
中国的体育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成绩和荣誉。
中国的体育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现象如兴奋剂使用、商业化等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体育发展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密不可分。
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体育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荣誉和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体育事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奥林匹克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20世纪前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一、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
(一)体育理论基础不同 (二)体育价值取向不同 (三)两种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传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抗争
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除 了在理念上与奥林匹克文化发生冲突以外,在具 体的行为上也有很多抵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是民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机构和研 究组织不断涌现。
第十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 的奥林匹克运动
章前导言
在中国近代社会一系列剧烈的变革中,奥林匹克 运动传入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近 代体育观念、体育制度、体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显著特征。由于文化传统 的巨大差异及中国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奥林匹克运 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中国传统体育 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激烈冲突、碰撞和交融中,进行 了积极地自我改造,并逐渐走上了适应现代社会体育 需求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组织
(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 1922年4月3日,“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 在北京青年会会所正式成立。 ➢ 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 上海正式成立。 ➢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 奥委会正式承认为“中国奥委会”。
(二)早期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
中国第一位参加 奥运会的运动 员——刘长春
(四)中国早期参与奥林匹克活动的特征 ➢缺乏政府支持、群众基础薄弱 ➢地域与项目发展失衡 ➢运动技术水平低下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发生了正面接触和激烈的对抗。在抵触与接纳的矛盾 中,在外部输入和内部学习的共同作用下,奥林匹克 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并行不悖,并逐渐开始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在奥运模式的冲击下进行了自我改造, 组织构建和管理、学校武术教育以及传播手段都朝着 规范化和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与奥运
中国与奥运自19世纪中叶,中国就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打压,国民日弱,国势日衰。
亡国亡种的危机迫使中华民族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为探寻一条“富民强国”发展道路,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在寻求“富民强国”发展途径中,中国人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认识到,社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化,取决于国民的现代化。
体育,作为促进国民现代化的一种选择,融入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选择了奥林匹克运动如果说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目标,最初只是应对时局的被迫选择,那么,中国体育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行动。
20世纪初,中国内外交困,国贫民弱,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
中国人迫切需要与列强平等竞争,以维护国格人格的尊严。
1907年10月,在天津第五届校际运动会颁奖典礼上,张伯苓以第4届现代奥运会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他不仅向与会听众介绍了现代奥运会的由来和影响,同时也向全国体育界发出参加奥运比赛的倡议。
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是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也是期望与世界个民族平等竞技的心声。
1911年,中、日、菲三国体育界发起组织“远东运动会”,最初曾定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 for the Far East)由于国际奥委会坚持“奥林匹克”一词只能用于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才改为“远东运动会”(Far Eastern Championship Games)。
这是中国等国主动期望加入奥林匹克运动的表示,也是我国最初与国际奥委会发生的关系。
1928年,中华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应国际奥委会的邀请,作为中国正式代表参观了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
1930年他在介绍奥运会的《世界运动会丛录》这本书里,将副标题题名为“我能比呀”!并在扉页上写下了如此一段话:按系古希腊运动会的名称(OLYMPIA),世界运动大会(即奥运会----编者注)仍沿用之。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因研究
在《 奥林 匹克宪章 》 中明确指出 : 奥林 匹克运动会五环 的象 征, 它涵盖 了五大洲 , 就是世界各 国各 民族共 同参与到这个节 日 的盛会 , 它的格言是“ 更高 ” , “ 更快 ” , “ 更强 ” 并伴随这“ 重在参 与” 的口号 , 使 得很 多运动员明知道 自己的金牌梦未知数很大 , 但是他们更 愿意去参 与到其 中 ,与其他 国家高水平 的运 动员 进 行较量来提高 自己的竞技体育水平 。
研究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 的动 因。
胜, 胜利只是过程的结果 , 我们重要的只是训练和比赛 的过程 。 , 奥林 匹克运 动始终是 以相互 了解 、 友谊 、 团结 和公平公正 的精神 和促进世界 和平 , 建立美好世 界为宗 旨。 体现 了人类文明的道德
规范 , 同时推动 了人类文明社会 的进步 。
搏击・ 体育论坛
第 6卷
第 2期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奥林 匹克运动全球化 : 我 国竞技体育发展 动因研究
吴春珍 韦 肖妮
(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6 )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我 国竞技体 育发展动 因之一 : 奥林 匹克运动全球化进行研 究。 结果及 时在参 与到奥林 匹克运 动会 的国际舞 台, 才有今 天体育强 国的口号 。 奥林匹克运 动会通 过 国际奥委会 、各 国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这 “ 三大支
综上文献所述 , 目前对于我 国竞技体育发展 动因的研 究主 要通过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动 因; 竞技体育发展动 因; 竞技体育发展 的生物学动因 ; 我国竞技体育 国际角色定位转换的动因 。 五方面的发展动因进行研究 , 本 文借
中国的竞技体育和奥运历史
中国的竞技体育和奥运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之一,作为民族性格中勤劳好学的代表,中国人从古时候就注重体育锻炼。
在现代,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奥运会方面,中国计划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
一、中国的竞技体育历史中国历史悠久,乒乓球和太极拳等运动也有很长的历史。
然而,20世纪初,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开始接触田径、足球、篮球等西方运动。
20世纪30年代,足球开始成为广泛的运动,上海足球运动的发展在今天已成为了中国足坛的催化剂。
此后,篮球、排球等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国家对于体育赛事的标准投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跳水员董明珠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夺得了银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次,也是董明珠作为运动员的第一次奥运会。
自此之后,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闫文闯夺得了男子800米自由泳金牌,这是中国第一枚在奥运会上的金牌。
从此之后,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中国的国际体育形象也越来越彰显。
二、中国的奥运历史中国自1979年就已经获得了首个连续举办夏奥会的机会,然而真正开始获得奥运金牌却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此后,中国将奥运会看作是自我提升、国家形象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参加奥运会结果非常看重。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共参加了1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两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些次的比赛中,共夺得了446枚奖牌,其中189枚金牌。
中国的奥运成绩中,乒乓球、跳水、举重和游泳是其中四个最亮眼的部分。
在乒乓球方面,中国选手一直是世界乒乓球舞台的中心,简直成了中国运动员的代表,几乎每个乒乓球项目中都有中国选手的身影。
从笔者认识的时间以来,横扫举重的世界纪录、打破世界纪录的跳水运动员、以及长久以来统治国际游泳赛场的中国选手,都成为了中国在国际赛场上的尊严与荣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年度)
“第三部门”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国家与社会共建的理论研究
苗大培
02BTY014
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研究
周西宽
02BTY015
新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双向驱动发展研究
陈伟
02BTY016
超常规发展潜优势项目,大力开发2004、2008年奥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
田麦久
02BTY017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阚军常
02ETY001
我国省区市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
吕万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年度)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批准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01ATY001
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谢琼桓
01ATY002
国球长盛考
徐寅生
01BTY001
奥林匹克改革对当代国际体育及中国体育的影响
任海
01BTY002
奥林匹克运动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效应的研究
01CTY004
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成长规律与发展战略
易剑东
01CTY005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文明进程互动研究
钟海平
01ETY001
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刘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度)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00BTY001
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中介点与体育学院改革的重新定位
奥运会对增强我国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主要心理因素研究
章建成
01BTY023
新疆维、哈、蒙、柯、锡、塔、乌、回等多民族体质与健康调研
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与和平的象征
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与和平的象征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体育的盛会,也是世界和平的象征。
自古至今,奥林匹克在传递团结、友谊、公正的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象征含义以及和平与奥林匹克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背景。
奥林匹克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奥林匹亚,据信最早始于公元前776年。
当时,参与者来自各个城邦,他们放下了武器,摒弃了战争,用比赛来取代战斗。
这一举措为塑造和平与友谊的形象打下了基础。
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盛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象征着和平与团结。
运动员们在比赛中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但同时也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和平、团结和友谊。
无论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们,他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比赛展现自己的实力,并以最公正的方式角逐胜负。
奥林匹克的标志五环旗也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与联合,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传递着和平与团结的信息。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历史上也曾扮演着弥合分歧和冲突的角色。
例如,1988年韩国首尔奥运会,韩国邀请朝鲜参赛,这一举动为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积极影响,也推动了两国之间的对话和协商。
类似的例子还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南非结束了种族隔离政策后首次参加奥运会,这标志着南非正式重返国际体育舞台。
这些历史事件证明了奥林匹克的力量和影响,它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场所,更是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最后,和平与奥林匹克有着紧密的联系。
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的和平。
”而和平正是每一届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体育竞技,让不同国家的人们相互了解、交流、尊重,并在共同的体育精神下保持和谐。
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人民可以感受到和平的力量和价值。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体育的领域,其象征着和平与团结的意义举足轻重。
如何看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元文化
如何看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元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体育盛会,不仅是运动员们竞技的舞台,更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舞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共同展示着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元文化首先体现在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广泛性上。
每一届奥运会都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角落的运动员和代表团。
他们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带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服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走进这个体育大家庭。
当我们看到来自非洲的运动员们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在田径赛场上飞奔,来自欧洲的运动员们展现出优雅与技巧并重的体操表演,来自亚洲的运动员们在武术、乒乓球等项目中展现出精湛技艺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体育的魅力,更是不同文化在同一舞台上绽放出的绚烂光彩。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还体现在比赛项目的多样性上。
奥运会涵盖了众多的体育项目,从古老的射箭、摔跤到现代的篮球、游泳,从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到西方盛行的马术。
每个项目都蕴含着不同文化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射箭在许多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视为一种体现精准、耐心和专注的运动;而篮球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强调团队合作、个人表现和竞争精神。
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也是多元文化展示的绝佳窗口。
开幕式上,各国代表团依次入场,他们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手持国旗,在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掌声中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风采。
而闭幕式则通常是一场欢乐的大聚会,各国运动员们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地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一体育盛事的圆满结束。
在这些仪式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国家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韵味。
比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以其宏伟壮观的场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则充满了英伦风情,展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创意。
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 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的充分发展。因为我国的 传统体育文化是在原始的朴素和谐 的理想中和融通 的宽厚精神指导下发展的。它呈现 出一种完全不同 于西方的体育形式 , 即具有礼系观和实用观的竞技 运动。
AD .2 0 r 06
● 体 育社பைடு நூலகம்学
我 国体 育文 化 与 奥 林 匹克精 神 的 冲 突 与 融合
冉 明
(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 09 ) 00 3
摘
心 ”
要 : 分析我 国体 育 文化特 征 和奥林 匹克精 神要 旨的基础 上认 为 : 国体 育文化 与 奥林 匹 在 我
、
关键词 : 国; 我 体育文化 ; 奥林 匹克精神; 冲突; 融合
中 图分 类号 : 8 G 0—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10 (0 60 0 2 —0 10 9 920 )2— 0 1 4
Co fit nd Am a g m a i n O rCo n r SS r sCu t r n lc sa l a to fOu u t y’ po t lu e a d O l m p c S rt n y i pii
Mig n
(hnhintuo l tcl ni ei , hnhi 003 h a S aga I itn f e faE g e n Saga209 i ) st i o E c n r g i C n
A b ta t B sd o n ls h h rceso u o n r ss ot ut r n y i s ii.i c n iest a sr c : ae n a ayi t ec aa tr fo rc u ty’ p rsc l ea dOlmpc prt to sd r h t s u
奥林匹克精神与全球体育赛事
奥林匹克精神与全球体育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不仅是运动员实力与意志的较量,更是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与实践的平台。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不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还有着“更团结、更干净、更快乐”的深层内涵,这些理念不断影响着全球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参与者的心态。
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倡导的是运动员在竞技水平上追求卓越,这一点在全球体育竞赛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每四年的奥运会,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运动员参与,他们用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汗水去挑战人类的极限,刷新世界纪录,展现人类不屈不挠的进取心。
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团结、更干净、更快乐”则在全球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进行中起到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随着国际奥委会对反兴奋剂规则的严格执行,“干净”的游戏成为所有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共同目标。
这不仅保护了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准则,也确保了观众所见证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而公正的。
奥林匹克精神还提倡“快乐”的竞争。
全球体育赛事越来越注重提升运动员和观众的幸福感,通过举办文化节、音乐演出等活动,将体育竞技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参与者和观众都能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奥林匹克精神还促进了国际体育赛事间的团结合作。
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较量虽然激烈,但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相互间的尊重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国际大家庭。
此外,通过体育赛事的交流,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加强了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精神成为跨越国界、种族和信仰的共通语言。
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激励着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也引导全球体育赛事向着更加公平、干净和快乐的方向发展。
它凝聚了全球范围内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推动了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体育赛事的价值观和社会影响力。
在全球体育舞台上,奥林匹克精神继续发挥着它不朽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
未来,无论体育如何发展变化,奥林匹克精神仍将是指引光明道路的灯塔,照亮着全球体育赛事的前行之路。
辩论赛-竞技体育是否应该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发言稿
辩论赛-竞技体育是否应该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应该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理由如下:首先,竞技体育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项目,拥有丰富的比赛层级和参与人群,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国家队训练的必修课程。
其比赛规则和裁判标准也得到了广泛承认和认可,具有良好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把竞技体育纳入奥运会,不仅可以加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还可以通过奥运会的历史渊源和品牌力量,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竞技体育是一项高水平的运动项目,需要选手具备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竞技体育更注重选手的个人技能和反应速度,更具挑战性和观赏性。
其比赛过程紧张刺激,观众可以在现场感受到选手们的拼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体现。
同时,竞技体育比赛也是一个锻炼选手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体育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奥运会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以及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康。
竞技体育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项目,可以促进不同国家选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竞技体育的推广和普及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应该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
谢谢大家!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正方在此重申:竞技体育应该被纳入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竞技体育作为一项具有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的运动项目,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很多国家的体育协会和运动机构已经推出了竞技体育培训计划,从基层培养青少年选手,到高水平的国家队训练,成为了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运动产业。
把竞技体育纳入奥运会,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专业水平,促进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竞技体育作为一项高难度的运动项目,需要选手在训练和比赛中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
这种艺术形式的竞技,需要选手具备非凡的身体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和音乐感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奥林 匹克运动 ; 竞技体 育 ; 冲突; 融合 [ 中图分类号 ] 8 8 [ G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08—8 7 (0 6 0 —0 8 —0 10 3 72 0 ) 3 0 4 2 1 .奥林 匹克运动与 中国竞技体育的融合过 程
1 1互斥 阶段 (8 0—1 1) . 14 99
争。第五 , 制度 。 中国传 统 竞技 体 育植 根 于 以 社会 血缘机制为基础 的 家邦 社会 , 级森 严 , 乏公 平 , 等 缺 所以当时 中国的竞技体育严 格意义上说 并不是真正
的竞技体育 , 而是 一种“ 准竞 技体育 ” 奥林 匹克运动 ; 产生的希腊则 是个 人 利益集 合 而成 的城 邦社 会 , 人 人平 等 的竞 争思 想 支 配 着体 育 。第 六 , 理 意 识。 心 清朝末年闭 关锁 国的狭隘政 策使天朝子 民具有夜 郎
12并存阶段 (9 9—14 ) . 11 99
冲击传 人中国 , 中国传统 竞技 体 育产 生 了激 烈的 与 冲突和碰撞 。奥林匹克运动 与中国传统 竞技体 育发
生互斥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既有 体 育文 化本 身 的差
异. 也有社会环境 的冲突。 第一, 战争 背景 。奥林 匹 克运动 是 随着 侵 略战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冲突和融合
杨 翠 丽 ,王
( 贺州学院
[ 摘
静
贺州 520 ) 480
体育 系 , 广西
要] 在研究奥林 匹克运动与 中国竞技 体 育冲 突和融合 过程 ( 可以分 为五个 阶段 : 互斥 阶段 , 并存 阶
段, 融合阶段 , 发展 阶段 , 创新 阶段 )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两者融和的现状。
第 2 2卷 第 3期
.
广 西 梧
州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 t 9月 0 6 a-
Sp 20 e .0 6
2 . 2 No 3
J OURNAL OF W UZ HOU ACHE OLL GE OF GUA TE RS C E NGXI
自大的 民族 自豪 感 , 人们 将传 统 竞技 体育 捧 到 了绝
顶的高度 , 而将 奥林 匹克 运 动视 为低 层次 的雕 虫 小
14 8 0年 , 奥林 匹克运 动伴 随着鸦 片 战争的 巨大
技。第 七 , 身缺 陷。 中国传 统 竞技 体 育 具有 强 大 自
的民族 排外性 。 而奥林匹克运 动 自身 尚不完善 , 因而 其处 于被排斥的弱势地 。
这 一阶段 , 林 匹克 运动 与 中 国竞技 体 育 的冲 奥
突逐渐 减弱 。 双方从互斥 走向交流 , 并存发展 。
争, 以具有暴力性质 的传播方 式进 入中 国的, 中国人
民对殖 民主 义文化 的逆反心理使 奥林匹克运 动在中
首先 , 社会 文化 发生 巨 大变 革 。辛 亥革 命 推 翻
动对封建 文化的批判 , 西方先 进文化 的宣传 , 为 对 都 奥林林 匹克运 动被初步认 可和接受 铺平 了道路 。其
次, 中国正式的 国奥组织 确立 。12 年 , 国体育 界 92 中
著名领导人王 正廷 被选 为 国际 奥委会 委 员 后 , 国 我 便与奥林 匹克运 动的领导机 构— — 国际奥委 会建 立 了直接联 系。13 9 1年 , 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 “ 中华全 国体育协进会 ” 中国的奥委会 。随后 , 国参加 了 为 中
的培养 ; 奥林匹克运动则是个 人才能力 的表现 , 即是 对 自身的超越 , 又是对对手 的挑战 , 还是对 自然 的抗
为奥林 匹克运动与 中国竞技体育 的融合创 造 了有利
条件 。再次 , 中国人 民在 残 酷的 社会 现 实 中 日益觉 醒。动荡黑暗 的社会环境 、 穷困苦 的生 活状况 、 贫 孱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3期
Vo . 2 No 3 1 . 2
广 西 梧
:l师 范 高 等 l ' t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 年 9月 06
Sp 20 e .0 6
J OUR NAL OF WUZ HOU TEA CHER OLL ( OF GUANGXI SC E
弱低 下的身体 素质 , 此 同时先 进 的奥林 匹克 运 动 与
以其美好性 、 科学性 、 理性和丰 富多彩 的活 动 内容 合 在中 国产生 了强 大的影 响 。华夏 儿女开 始接受 这种 先进的体育 , 积极的展开 了“ 为中用 ” 洋 的实 践 活动 。
一
方面 。 在全国高校的校 际运 动会 联赛 中 , 泛设立 广
了满 清王朝 。 动摇 了儒 家思想 的主宰地 位 , 文化 运 新
国的传播极为艰 难 。第 二, 史 文 化。 中国传 统 的 历 竞技 体 育 以农业 文 明 为基 础 , 求 中庸 、 和和 保 讲 谦 守; 奥林匹克运动则 以工业 文 明为 依托 。 求 进取 、 追 竞争和扩张 。第三 , 思想 基础 。 中国传 统竞 技 体 育
田径等奥林匹克运 动项 目; 另一方 面 , 主动借 鉴奥林
[ 收稿 日期 ] 0 — 3 0 2 6 0—2 0 [ 作者简介] 杨翠 丽(9 1 , , 17 一)女 汉族 , 广西岑溪人 ; 究方向 : 研 体育人 文社会学。
一
8 — 4
维普资讯
匹克运动的长处 , 武术等 传统 竞技 体育项 目进行 对
13 9 2年 、9 6年 和 1 4 13 9 8年举 行 的 3届 奥运 会 。这
以古代朴素 的唯物 主义哲 学作 为指导 , 强调“ 天人合
”
一
、
“ 形神合一” 奥林 匹克 运动则 以近代 自然 科学 ;
为依据 , 尚科学和理性 。第 四 , 值取 向。中 国传 崇 价
统竞技体育崇德 尚礼 、 身正心 ”注重对理 想人格 “ 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