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理论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级别和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的象征。
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对中国体育运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自1952年起,中国开始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于198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亚洲青少年运动会。
此后,中国的奥运成绩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冬季奥运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国成功举办的2024年北京奥运会更是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
奥林匹克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了国民的体质素质。
其次,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发展,更是为了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接轨。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与各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优秀表现,不仅为中国争了光,也增进了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感。
同时,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国提供了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的机会,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中国与世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理念,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
再次,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中国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公平竞争、团结友爱、和平合作等理念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促进了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也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最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还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数字技术与智慧奥运
数字化转型
奥林匹克运动将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 能等技术提升奥运会的组织和管理效率。
智能化服务
通过智能化服务,为参赛者和观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 服务体验,如智能安保、智能交通、智能场馆等。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 感受奥运会的比赛和现场氛围,提升观赛体验。
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
02
随着奥运会的不断发展,商业赞助、广告和媒体版权等逐渐成
为奥运会的重要收入来源。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
03
奥运会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吸引了来
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参与和关注。
03
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
奥林匹克主义:和平、友谊、进步
总结词
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强调通过 体育竞赛来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弘扬和平理念,并激发 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
跨国合作
奥林匹克运动将进一步加 强与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共同推动全球体育事业的 发展。
资源共享
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奥运 会举办成本,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促进各国家和地 区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
奥运会将成为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促 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世 界和平与发展。
详细描述
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口号之一,它表达了运动员不断 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一格言不仅对运动员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向 全世界展示了人类在体育领域中的无限潜力和可能性。
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 总结词: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弘扬公平竞争、培养团队合 作精神,并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冬奥精神:中国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冬奥精神:中国奥林匹克精神介绍中国冬奥精神是中国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奥林匹克精神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冬奥精神在冬奥会的举办和参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发扬。
坚持平等与友谊中国冬奥精神强调平等与友谊,倡导国际间的和平与谐。
中国积极促进冬奥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运动水平,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
追求卓越与创新中国冬奥精神鼓励运动员追求卓越和创新。
中国投资大量资源培养优秀的冬季运动员,提高其竞技水平,并鼓励创新的运动方式和技术。
通过这种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中国冬奥选手在赛场上取得了许多成功。
弘扬民族文化中国冬奥精神还注重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通过冬奥会的举办,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冬奥选手在比赛中也常常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为中国冰雪运动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推动全民健康中国冬奥精神倡导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冬奥会的举办和参与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推动了全民健康运动的开展。
中国政府致力于促进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通过冬奥会的推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提高整个国家的体育健康水平。
结论中国冬奥精神是中国在冬奥会中展示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精神强调平等与友谊,追求卓越与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全民健康。
中国将继续坚持并发扬中___精神,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冬奥精神是中国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奥林匹克精神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冬奥精神在冬奥会的举办和参与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发扬。
中国冬奥精神强调平等与友谊,倡导国际间的和平与谐。
中国积极促进冬奥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运动水平,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
中国冬奥精神鼓励运动员追求卓越和创新。
中国投资大量资源培养优秀的冬季运动员,提高其竞技水平,并鼓励创新的运动方式和技术。
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摘 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在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和哲学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冲突。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上,探讨了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渗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根基的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体。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产物,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其哲学基础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来看, 两者发源于两类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
不可否认,面对奥林匹克运动冲击,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碰撞,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那么, 它是否能在保持东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走向世界, 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历史文化1 1 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及其历史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是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下兴起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是广阔时代背景长期孕育的结果。
今天, 它能成为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并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亦非偶然。
物质决定意识, 但意识的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它使人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 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一百多年来, 正是以它所具备的文化特性及文化意识,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 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因素 而努力着, 并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各种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在坚持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后, 克服了种种困难, 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 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 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中国奥运精神

中国奥运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既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的国家精神。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理念和现代化的体育运动精神,在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中国奥运精神的内涵中国奥运精神包括了诸多的观念、信仰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科学”是中国奥运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代表着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强调科学的方法,提倡科学的管理和竞赛方式,为运动健儿提供科学化的训练模式和营养保障。
不仅如此,中国奥运精神还蕴含着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态度,鼓励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发挥科技的作用,打造出更加卓越的成绩。
协作“协作”是中国奥运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强调的是各种力量的有效整合和协同联动,以达到目标的最佳效果。
这一精神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中国体育史上,很多成绩卓越的运动团队都是协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凭借着密切的合作、有效的协调,在重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和谐中国奥运精神倡导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建立和谐的关系。
中国的奥林匹克精神中,和谐是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跨越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成为中国奥林匹克中的核心理念。
竞争中国奥运精神中的“竞争”体现了一种拼搏的信念和一种卓越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竞争一直被赋予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无穷的动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
奥林匹克运动的竞争中,中国的运动员们也展示了不懈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用优异的成绩彰显了自己的拼搏和勇敢。
中国奥运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中的体现中国奥运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发展。
几乎每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的运动员们都会展现出自己的高超表现,成为世界体坛的焦点。
具体来说,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中国的运动员以其高超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攀登上领奖台,为中国体育事业和国家的崛起树立起了典范。
观念的建构: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

谢谢观看
观念的建构
1、社会文化环境
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育的 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体育的看 法。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提倡全民健身,培养健康的 生活方式。
2、媒体宣传
媒体在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大众传媒通过报道赛事、 制作专题片等形式,使广大民众能够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同时,新媒体的兴起 也为奥林匹克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奥运资讯。
观念的建构: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
01 引言
03 观念的建构 05 启示与建议
目录
02 背景介绍 04 奥林匹克传播的现状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代表着世界各地运动 员的最高水平与精神风貌。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同样受到广泛。 本次演示将从观念的建构角度出发,探讨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状, 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启示和建议。
在保持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同时,要注重拓展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 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范围。此外,应丰富传播内容,除了赛事报道和体育 新闻外,还可以增加运动员访谈、运动知识普及等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3、强化学校教育,培养体育人 才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通过体育课程、课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奥林匹 克知识和精神,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特长。高校可以加强体育学科建设, 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方法
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方法包括定位、品牌传播和社交媒体建设等。定位是指明 确企业的目标受众和竞争对手,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品牌传播是指 通过广告、公关等多种手段,向目标受众传达企业品牌的信息和价值。社交媒 体建设则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企业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和互动。
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差异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传 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有 较明显的整体性、收敛性、伦理性和宗教性特征。在其社 会价值体系中,形成了“天下一统,定于一尊”的国家价 值取向;“家族至上、家处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偏 重人伦、以情为贵”的伦理价值取向;“保存天理、灭绝 人欲”的人生价值取向;“我族中心、自给自足”的外交 价值取向和“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目标价值取向。
二、体育的思想基础不同
1、中国传统体育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 导,奥林匹克体育以自然科学为依据
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 本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说等基 本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了整个传统体育之中。这些带有朴 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观念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支柱。
由农业社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条件,在秦汉时 期,中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大一统封建帝国。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多方 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家庭式的专制政权使整个社会 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都为加强统治服务。统治阶级 对容忍、安分、知足的过分提倡,严重压抑了个性的发扬 。当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代呼吸商品经济的勃兴、经 济的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时,这种政治体制以及与其相伴 随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其文化传统由于具有 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其显 型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选择,其隐形文化(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 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等)则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 几乎影响到人们所有的选择和行为准则,因而全面地制约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目的 、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 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 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使得保健术以及一种萌发于史前 时代、采用控制呼吸手段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在整个体育中占有 较大的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强化与优 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与农业社会超稳定的结构、亚节奏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相适应,是农业民族中发展程度最高的体育文化。
奥林匹克学课件第11讲 20世纪后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江泽民主席点燃亚运圣火
体育经济活动日趋突显
李宁牌运动服(公司始创于1990年,从1992年起
一直为中国代表团指定服装,在全国有几千家专卖 店);
红双喜乒乓球; 发行体育彩票公益金(从1994年开始,现在一年
能达到近300亿的发行额度)。
奥林匹克学
4﹒ 1996年是现代奥运的百年诞辰,在美国亚特兰
大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实现了奥运家庭的大团 圆。金牌榜上,美国、俄罗斯、德国分获前三,中 国派出310名运动员,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团结拼搏, 获得了16金22银12铜的可喜成绩,金牌、奖牌榜均 列第四,实现了保持第二集团首位的预定目标。中 国代表团还有两人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乒乓球囊 括4金。邓亚萍继续保持着上一届的名次独得女子单 打金牌和女子双打金牌。来自马家军的小姑娘王军 霞代表中国在田径场上跑出了一枚分量很重的金牌, 获得了“东方神鹿”的美誉。
奥林匹克学
Hale Waihona Puke 2﹒第二十四届奥运会1988年9月17日在韩国 的汉城举行。共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9581名 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2476人)参加了23个大 项237个单项的比赛,中国奥委会派出299名运 动员参赛。最终中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获 得5枚金牌、11枚银牌和12枚铜牌。总分数居 第8位。是中国近几届奥运会成绩较差的一
奥林匹克学
第11讲 20世纪后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1979--2001)
奥林匹克学
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奥运成绩突出,逐步走向世界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次派大型代表团正式参加 夏季奥运会应该是1984年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第 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有140个国家和 地区的7960多名运动员参加。中国派出了229人的 队伍,参加了15个比赛项目。这是中国在阔别奥运 会32年之后第一次重返国际大家庭,也是中国有史 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体育代表团。中国台北体育 代表团也参加了这届奥运会,海峡两岸运动员第一 次同时参加夏季奥运会。正是在这届奥运会上许海 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夺得了本届 奥运会决出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 史上零的突破。
《奥林匹克运动》课件

奥林匹克运动旨在通过体育竞赛来促 进世界和平与友谊,推动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
奥林匹克标志
五环标志
由蓝、黄、黑、绿、红五个圆环 组成,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与友
谊。
会旗
白色背景,中央有奥林匹克五环标 志,下方有“更快、更高、更强” 的格言。
会歌
由希腊作曲家斯皮罗斯·萨马拉斯作 曲、科斯蒂斯·帕拉马斯作词的《奥 林匹克颂歌》。
《奥林匹克运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奥林匹克运动概述 • 奥林匹克运动赛事 •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 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 • 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发展 • 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展望
01 奥林匹克运动概述
起源与发展
古代奥运会
起源于公元前776年,于公元 393年消亡,共举办了293届。
现代奥运会
04 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
奥林匹克格言
格言
更快、更高、更强
格言的起源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时的座右铭
格言的意义
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挑战自 我。
奥林匹克会歌
会歌名称:《奥林匹克圣歌》
会歌作曲:萨马拉斯
会歌歌词:由希腊诗人帕拉马斯创作,歌词内容表达了对古奥运会的缅怀和对现代 奥运会的期盼。
1894年
中国被邀请参加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但未派代表团参加。
2年
中国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成员国。
1924年
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冬季奥运会。
1932年
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
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成就
01
02
03
1984年
许海峰成为中国首位奥运 会金牌得主。
2008年
中国的体育运动与奥运会历史

中国的体育运动与奥运会历史中国的体育运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许多体育项目,如武术、射箭、蹴鞠(古代足球)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逐渐传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中国体育运动的历史1.古代体育:在古代中国,体育活动多与军事、宗教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如武术、射箭、蹴鞠、马球等。
2.近现代体育: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现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中国。
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运动。
3.新中国体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体质。
二、中国奥运会历史1.奥运会简介: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
2.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a.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b.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
c.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获得射击和体操项目的金牌。
d.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
3.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a.截至2021年,中国在奥运会共获得38枚金牌、88枚银牌、59枚铜牌。
b.中国在某些项目上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
c.许多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坛具有较高知名度,如刘翔、郭晶晶、李娜等。
4.中国奥委会与奥林匹克运动:a.中国奥委会(COC)成立于1979年,是国际奥委会的会员国。
b.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支持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
c.中国致力于推广奥林匹克精神,提高国民体质,培养优秀运动员。
三、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体育政策与法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政策与法规,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2.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3.体育教育与培训:加强体育教育与培训,培养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人才。
教科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一等奖课件)

更高
1、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2、《奥林匹克宪章》
更快
3、奥林匹克会旗
4、奥运会会歌
5、奥林匹克格言
更强
6、奥运圣火
7、宣誓誓词
02
中国奥运史
Chinese Olympic History
第一阶段:传入 第二阶段:发展 第三阶段:强大
1894年年筹筹备备第第一一 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奥 委会便向中国发出了了 邀请。当时的清王朝朝 因对奥运会不了解,, 没有答复。
1922年年,,中中国国的的 王正延当选为国际奥奥 委会委员。
1931年,在南京 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 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 承认为“中国奥林匹 克委员会”,中国正 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 自此开始。
第二阶段:发展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在开幕 式上,刘长春执旗前导,沈嗣良、宋君复以及中国 留学生和美籍华人刘雪松、申国权、托平等6人组 成了中国代表团。刘长春在100米、200米预赛中位 于小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决赛权,但他以中国 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奥运史。
在2000年悉尼奥运 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 了金牌榜及奖牌榜均列 第三位的好成绩,标志 着中国体育水平开始步 入世界一流行列。
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 22:10,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 次全会上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 会主办权。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 顺利开幕。
03
总结中国与奥运会的联系和发展
03
奥林匹克内容
1、概括
• 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 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2、项目
• 奥运会分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夏季残疾人奥 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夏季青年 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十个项目组成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
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它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困难、挫折甚至几度陷入危机,却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发展和成长。
作为人类社会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与古代埃及、希腊、两河流域、印度一样,也有着灿烂的古代体育文化。
一、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萌芽自有史以来,游戏与竞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以武术、气功和其他民间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便为后来西方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准备了内在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在学习西方的浪潮中传入和兴起的,这其中以洋务派为代表,其在按西式编练的新军中,首先引进了西方的兵操,初期以习练英式兵操为主,后来多采用德式兵操。
这其中,他们连同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两大措施,以及聘请外籍教练员等等,在其推动下,西方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才逐步开始进入中国。
然而,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真正开始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
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中国的一些报刊曾刊载了这届奥运会的消息。
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1907年以后,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
同时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是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
张伯苓先生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事实上,这便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萌芽。
1908年,一些报刊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第4届奥运会进行了报道:再过几星期,伦敦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
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

231研究与交流作者简介:苏壮举(1995—),男,满,辽宁本溪人,硕士在读,职称:在读学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
孙玉宁(1977—),男,汉,山东淄博人,硕士,职称: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学。
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苏壮举 孙玉宁 东北大学体育部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实践与文化的融合体,具有强盛的历史烙印与文化根基,而中国传统文化凭借着壮阔的历史脉络,在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中达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毫无疑问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共进,以使其形成具有中国特质且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就两者的交流互动以及内在文化认同的多元性进行探讨,并对实践路径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奥林匹克;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实践路径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都是一个不断向上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在历史的车轮中摒弃盲目守旧的文化糟粕,挖掘继承优质文化的民族基因,加强现代性文化的吸取与创新,才是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1]。
奥林匹克运动以古希腊为开端,经历了古希腊人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中世纪价值的否定与翻盘,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崛起,直到19世纪顾拜旦等人的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从起源到中断再到大发展,这实际是奥林匹克进行人文定位,挖掘、梳理、创新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从而逐步将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世界。
在早期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集较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两种体育文化在精神内核、文化逻辑、文化理念上相向而行[2]。
但是,两种体育文化发展至今彰显出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并且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容。
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单一文化梳理的过程,也是分析两者异同,在实践中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凝练奥林匹克的体育价值,探寻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促进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协同发展。
体育史 第八讲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1.顾拜旦的贡献 2.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的成立
《体育颂》
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 动不已。你像是容光焕发的使者,向暮年人微笑致意。你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 昏暗的大地。 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 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没有匀称协调,便谈不上什么美丽。你的作用无 与伦比,可使二者和谐统一;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 啊,体育,你就是正义!你体现了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任何人不可超 过速度一分一秒,逾越高度一分一厘,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能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 啊,体育,你就是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含义是敢于搏击。若不为此,敏捷、强健 有何用?肌肉发达有何益?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 过慎重的深思熟虑。 啊,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有人耍弄见不 得人的诡计,以此达到欺骗同伴的目的。他的内心深处却受着耻辱的绞缢,有朝一日被人 识破,就会落得名声扫地。 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 条理愈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啊,体育,你就是培育人类的沃地!你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增强人民体质,矫正畸形躯体; 防病于未然,使运动员得到启迪;希望后代茁壮有力,继往开来,夺取桂冠的胜利。 啊,体育,你就是进步!为人类的日新月异,身体和精神的改善要同时抓起。你规 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人们对过度行为引起警惕。你告诫人们遵守规则,发挥人类最大 能力而无损健康的肌体。 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 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学会相互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气质成为高尚 而和平竞赛的动力。 (本文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文艺竞赛中获金质奖,是由作者 顾拜旦用德文笔名发表的。)
奥林匹克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20世纪前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一、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
(一)体育理论基础不同 (二)体育价值取向不同 (三)两种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传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抗争
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除 了在理念上与奥林匹克文化发生冲突以外,在具 体的行为上也有很多抵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是民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机构和研 究组织不断涌现。
第十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 的奥林匹克运动
章前导言
在中国近代社会一系列剧烈的变革中,奥林匹克 运动传入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近 代体育观念、体育制度、体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显著特征。由于文化传统 的巨大差异及中国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奥林匹克运 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中国传统体育 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激烈冲突、碰撞和交融中,进行 了积极地自我改造,并逐渐走上了适应现代社会体育 需求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组织
(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 1922年4月3日,“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 在北京青年会会所正式成立。 ➢ 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 上海正式成立。 ➢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 奥委会正式承认为“中国奥委会”。
(二)早期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
中国第一位参加 奥运会的运动 员——刘长春
(四)中国早期参与奥林匹克活动的特征 ➢缺乏政府支持、群众基础薄弱 ➢地域与项目发展失衡 ➢运动技术水平低下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发生了正面接触和激烈的对抗。在抵触与接纳的矛盾 中,在外部输入和内部学习的共同作用下,奥林匹克 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并行不悖,并逐渐开始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在奥运模式的冲击下进行了自我改造, 组织构建和管理、学校武术教育以及传播手段都朝着 规范化和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影响和推动

第2 3卷第 2期
20 年 6月 08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Ju n l f h s a E u ai nt ueo h n i om nvri o ra y i d c t n I s tt f a x r a U i s y oP c l o i S N l e t
以奥 林 匹 克运 动 对 中 国政 治 文 明 建设 的 影 响和 推 动 为视 角 , 入 分 析 奥 林 匹 克 运 动 与 中 国政 治 文 明之 深 间 关 系 的理 论 渊 源 , 述 奥 林 匹克运 动 对 中 国政 治 意 识 文 明 、 治 制 度 文 明、 治 行 为 文 明产 生 的 全 方 阐 政 政
中 学 。 由此 可 知 , ” 奥林 匹克 主 义 的核 心 思想 是 以人 为 社会 政 治文 明 的优 越性 。 由此 可 见 , 国社会 主义 政 治文 明与奥林 匹克运 动在人 的和谐 全 面发展 这一 本, 追求 身心 和谐 发 展 , 现人 类 的不 断 优 化 , 力 实 努
“ 一个 健全 的灵魂 寓 于一个 健全 的体 魄 中” 将 。
目标 上 达到 了契合 。 这是 奥林 匹克 运动 能够对 中 国
收稿 日期 : 0 7 0 — 3 20—90 作者简介 : 程惠丽( 9O ) 女 , 18 一 , 山西太谷人 ,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究实习员 , 士, 硕 主要从事奥林 匹克文化 的研究。
运动对 中国政 治意识 文 明 、 政治 制度 文 明 、 政治 行 为 了政 治 文明所 追求 的终 极 目标 不 是 政 治 的 发展 , 而 文 明产 生 的全方 位 的影 响 , 学 引 进 并 正确 发 挥 奥 是人 的全面发 展 。 科
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的冲突和融合

Ke r s h y pc ; rdt n l p rs ti ; o fc ; ne rt n y wo d :t e m i T a i o a S o t E hc C nl t I tgai Ol s i s is o
深融入 中华儿女 的精神血脉之 中, 慢慢地积淀成为
Ap .2 0 r 06
● 体育社会学
奥 林 匹克 与 中 国传 统 体 育 伦理 的冲 突和 融 合
杨 伟
( 南京农业 大学 工学院体育部 , 江苏 南京 20 3 ) 102
摘 要: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 , 公平竞争精神” “ 其“ 、 和平精神” “ 、人类理性 精神” 已深深植根 于拥有 5 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 土壤之 中; 在传 统文化的影响下,
壤之中, 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伦理文化及其伦理精神已深
*基金项目: 国体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 全 课题编号 :L O l。 E_ 50 瑚3
收稿 日期 :0 5一l l 20 1 6 修 回 日期 :0 5—1 —2 20 2 9
作者简介 : 杨伟 (97 , 。 17 一)女 江苏泰州人, 本科 , 助教 , 研究方向 : 民族传 统体育 。
Ab tac :Th y i i e ad da h euto h d a c str ut r,t esii o ih~ fi pa sr t eOlmpc srg re st ers l ft eav n e we e c l e h pr fwhc d n u t a ly, r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0 期
20 0 6年 4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J u a o a n ntue f h sa d ct n or l f mi Isi t yi l uai n N g t oP c E o
奥林匹克运动课件

1.2 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4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第 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当 时只允许业余运动员参加;选举希腊的泽麦特 里乌斯·维凯拉斯(Demetrius Vikelas,18351909)任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法国的皮埃 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为秘书长。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28年5月17日至8月12日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第九届 奥运会。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3014名运动员(290名女运动 员)参赛。奥林匹克火炬从奥林匹亚引取火种,并远距离向奥 运会场传递,各国代表团入场有希腊率先,东道国殿后,其他 代表团按东道国语字母顺序进入会场的传统,就是从这一届奥 运会开始的。
2、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
2.1 《奥林匹克宪章》
一个国际组织的章程是该国际组织赖以建 立和存在的法律基础。《奥林匹克宪章》是 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 原则、规则和附则的法典。它指导奥林匹克 运动的组织和运行,并规定了奥林匹克运动 会的举办条件。
奥林匹克主义的概念
“奥林匹克主义“一词最初是由奥 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的。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奥运殿堂终于为女子 运动员正式敞开。
中国首次派宋海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都和冰雪有关,所 以有人称之为“白色奥运会”。自1924年在 法国夏蒙尼举行第1届冬季奥运会起,至 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为止,共举办了19届。 比赛大项6个,单项57个。冬季奥运会每四 年举办一届,按实际次数计算届次。
我们将期待2008年的到 来!
请思考:
① 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对奥林匹 克运动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中国奥林匹克竞赛 哲学 -回复

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哲学-回复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始于1984年,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殿堂。
其包括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但同时也注重参赛选手的哲学素质培养。
本文将以"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哲学"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
第一步:了解中国奥林匹克竞赛的哲学基础中国奥林匹克竞赛的哲学基础是"团结、友谊、进步",这是中国奥委会提出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基础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培养体育人才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气的重要途径。
第二步:探究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对于哲学教育的意义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对于哲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通过体育运动让人们理解和体验哲学的核心理念,如公平、正义、人道等。
其次,它使参赛者能够通过体育竞技锻炼品德、培养健康心态、增强彼此间的友谊,并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精神领袖。
第三步:解析中国奥林匹克竞赛中的哲学教育内容中国奥林匹克竞赛中的哲学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体育道德教育: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强调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鼓励参赛选手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种体育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比赛场上的行为规范,更是将这种道德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格与价值观。
2.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承:中国奥林匹克竞赛是一个国际化的体育赛事平台,不仅提供了世界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通过参与奥林匹克竞赛,选手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3. 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参与中国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不仅需要在比赛中展示出个人的优势和实力,更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相互支持和鼓励。
第四步:分析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哲学教育的影响与推广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哲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参与者通过参与竞赛,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更能够在道德、心理、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776年),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
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
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和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现代的西方体育文化,它是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传入中国。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教会组织;②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现代西式学堂)。
中国开展体育活动最好、最早的大学是圣约翰大学。
二、早期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1904年中国的报刊曾报道过第三届奥运会消息。
1906年中国的一家杂志介绍了奥林匹克历史。
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一家报纸再次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还提出要争取这一盛会在中国举行。
天津体育界人士用幻灯展示了伦敦奥运会的盛况,著名教育家中国奥委会第一任主席张伯苓先生提出:“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
国能在奥运会上夺得一块金牌?什么时候中国能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到2008年,张伯苓先生的梦想才得以全部实现,所以说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1913年开始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最初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中国是发起者之一。
在远东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
1922年,我国的王正延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31年,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中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由此开始。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我国本不想派选手参加,仅由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前往观礼。
而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为了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竟然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州国”选手参加奥运会。
举国一片哗然,刘长春也予以拒绝。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决定,刘长春、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沈嗣良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在开幕式上,刘长春执旗前导,沈嗣良、宋君复以及中国留学生和美籍华人刘雪松、申国权、托平等6人组成了中国代表团。
于希渭因日方阻挠破坏,未能成行。
刘长春在100米、200米预赛中位于小组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决赛权,但他以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
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奥运会史。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中国派出了140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
另外,还有11人的武术表演队和34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
其中篮球比赛胜过法国队,撑竿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
中国武术队的多次表演轰动了欧洲。
1945年二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份准备在战胜国开奥运会,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确定参加1948年奥运会。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我国派出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但没有一人进入决赛。
奥运会结束后,代表团在当地华侨总会的帮助下,解决了路费,运动员才得以返回祖国。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重拾尊严,重获尊重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
中国正式接受邀请较晚,只派出了40人的代表团,可当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接近尾声。
只有吴传玉参加了百米仰泳比赛,但是将五星红旗升起在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就是新中国的骄傲。
1954年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50届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以23票赞成21票反对通过决议,接受中国奥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但是,与此同时,以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的操纵之下,却又将台湾所谓的“中华奥委会”继续保留在国际奥委会承认的成员名单上,继续
搞“两个中国”。
中国奥委会于1958年8月19日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在以后的20余年里,中国都无法参加许多国际体育比赛。
为了打破这层坚冰,中国团结第三世界的体育力量,开始了漫长的破冰之路。
第一个突破是在1962年夏天。
印度尼西亚举办第四届亚运会,拒绝了台湾以中华奥委会的名义参加。
为此,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取消了印度尼西亚的会员资格,禁止其参加奥运会。
面对这样的现实,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提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GANEFO)。
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2年9月在雅加达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的240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中国派出了一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比赛。
在本次运动会上,创造了几项世界纪录。
之后,在1966年11月,首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举行,此外,中国也承办了几个单项的新兴力量运动会。
第二个突破口是被广为流传“乒乓外交”。
由于文革,中国没有参加第29届和第3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在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的位置被台湾占有。
1972年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乒乓球协会的支持下,一个名叫“亚洲乒乓球联盟”的机构成立,在其中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合法的席位。
这是在“两个中国”的斗争中,中国赢得的又一大胜利。
乒乓球和体育为中美最后建交拉开了序幕,也为中国最后成功重返奥运会大家庭打下了基础。
197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1979年,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关于解决中国合法席位的建议。
这一建议得
到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赞同。
同年11月,国际奥委会以通讯表决方式让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投票,结果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有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
这一著名的名古屋决议指出:中国奥委会在参加奥运会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同时允许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占有席位,以“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出现。
中国的一国两制最初是在奥运会上实现的,也称“奥运模式”。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这项体坛盛事。
开赛第一天,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得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
而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女选手杨扬又为中国队实现了在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由445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300名,他们参加除曲棍球、马术两个项目以外的21个大项的比赛。
此外,由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指定的30名中国代表担任了裁判、技术代表等职务。
中国台北由140人组成的代表团也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其中运动员90名,参加12个项目的比赛和3个项目的表演赛。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只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不仅远远落后于苏、德、美等体育大国,甚至不及同处亚洲的韩国。
在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遭遇寒流,引发了国人的思考。
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
在此次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3人2次创2项平1项世界纪录,7人9次创7项奥运会纪录。
在参加第25届奥运会170个体育代表团中,中国列第4位,这是中国体育从未有过的辉煌,这次全面历史性的超越,将载入中华体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中国队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走向辉煌。
四、举办奥运会,走向更高的舞台
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22:10,北京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
主办城市是中国首都北京,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
本届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