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心灵的“微火”之光——评张莉的批评集《持微火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2020年5月4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发了中英美多国科研团队的研究__【甲】__(A.结果B.成果)。
该研究通过建模发现,中国使用的三大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遏制了新冠.__①__(A.guān B.guàn)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也为全球抗疫yíng__②__(A.羸B.赢)得了时间。
研究指出,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非药物干预“组合拳”,则中国的新冠病例或将增加67倍,感染者超过760万。
研究还发现:相比出行限制和降低人与人的接触,尽早发现和隔离病例可防止更多的人感染。
但是,__________ 。
总之,和“群体免疫”法的放任自流____【乙】____(A.截然不同B.千差万别),中国强有力、多管齐下的遏制避免了疫情进一步恶化,降低了新冠病毒蔓延的速度。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汉字。
(只填字母)(2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只填字母)(2分)【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画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A.只有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才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B.只要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就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C.如果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就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D.因为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所以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A.哈尼小姑娘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B.鲁迅先生还是拜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照耀心灵的“微火”之光——评张莉的批评集《持微火者》
气质 ,他们 的苦衷与绝望 ,他们 的难
度 与 限度 ,甚 至 是 他 们 的局 限 。这 些
理塑造林妹妹 、宝二哥 ,都让人感到 滑稽生硬 。然而 ,本相寻找过程 ,也 有异乎寻常 的艰苦修炼 。电影 王
东西 ,也许有高下之分 ,但无所谓好
坏 美丑 ,更 不是 罪责 。这 种平 等的 ,
政 策 的倾 斜 ,文学批 评似 乎有
深切 ,还是格式 的特别 ,其实也
又了一个 “ 小 阳春 ” ,但不争 的 都 在 于 创 作 者 能 否 找 到 “ 本相” ,
事 实 是 ,严 肃 文 学 以 及 文 学 研 并 最 大 限度 地 将 之 表 现 出来 。众
究与批评正家 小 区门 口超 市的 8 0 珊处 ,这种 寻找 ,需要灵慧和颖 后老 板夫妇 ,尽管 也是 大学毕
.
悟 ,本 身也是建构 自我 ,圆满 自 我的过程 。张爱玲曾写过 《 自己 的文章》 ,回复别人对她的小说的
业 ,但他们 不读 文学 ,顶多看
深 度 阅 读c R E A T I O N A N D C R T I I 口
照耀心灵的 一 微火~ 之光
l o
我 和 批 评 家 张 莉 ,是 很 熟 悉 的 朋 友 。 有 时候 ,朋 友 太 熟 了 ,可 能 更 多 关 注 的 是 她 E l 常 的一 面 ,忽 视 了 她 独 特 的魅 力 。
网络 小 说 。 就 是 大 学 中 文 系 的
0 6 5< < பைடு நூலகம்
厂 l ] G R E A  ̄ c C I s M 深 臻 度 发 阅 I 建 I 读 谈
- _ - - - 一
批 评 ,无 非 也 就 是这 个 道 理 。让 曹 雪 芹 硬 写 挑灯 看 剑 、金戈 铁 马 ,让 赵 树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向午平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
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
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
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
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
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
答案,当然是没有的。
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
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
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
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
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
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
冷太阳之歌——论昌耀诗歌中火的裂变
一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斯人》)①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信誓旦旦地指认出,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
这一断裂的位置,就发生在一部他生前没有发表、用于批判他过去哲学信仰的著作中,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生涯先后划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②。
在那些经历过内在经验遽变的写作者身上,似乎都能找到不同程度样式的认识论断裂。
对于昌耀,这位刚刚结束漫长的右派流放生涯不久,在转型期社会难以安放身心的诗人来说,依循上述“断裂”的眼光望过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问世于1985年的小诗《斯人》,将他的创作历程划分出“斯人前”和“斯人后”③两种迥然异趣的人文风景。
我们大可断定,在昌耀的精神历程中,同样发生过一次认识论断裂。
在那里,他准备用审美去诘问伦理,对前半生固有的写作意识形态做一次革命式的清算:那是一种悠长的爆炸。
但绝无硝烟。
因之也不见火耀。
但我感觉那声响具足蓝色冷光。
那是一种破裂。
但却是在空际间歇性地进行着,因之有着撕碎宇宙般的延展、邃深。
(昌耀《纯粹美之模拟》)在昌耀“斯人后”的大多数作品中,读者可以越发强烈地感知到一串“悠长的爆炸”。
“归来”的昌耀在新时期诗坛奠定声誉之后,曾有两次故地重走之举,让心中愈演愈烈的否定情绪找到了表达的时机。
一次是在他首部诗集出版后,甘肃电视台计划为他拍摄一部纪录片,诗人借此机会重访了当年的流放之地,也重新度量了寄存于那片土地上的青春、梦想和无法解读的苦难记忆④。
昌耀事后在诗中袒露心事:“再也寻找不回那些纯金。
/红嘴鸦飞失了。
/泥土隐去许多重要情节。
/血肉材料已抟塑成器。
/素秋在脸孔揭开一场残局。
”(昌耀《眩惑》)1989年的昌耀正痴迷于摄影和单车旅行,当这两股冲动驱使他再次走进戈壁深处的哈拉库图村时,曾在此地参加“大炼钢铁”运动的诗人,如今却满腹疑云。
文学批评家应该和新异作品在一起
Jiangnan Magazine2017 No.2文坛辩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行 超:您的新作《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这个题目本身就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持微火者”特别像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和作家的处境:它沉默地存在于喧哗的对面,力量微小却无比珍贵,足以供这些孤独的人们彼此取暖。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封面的版画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张 莉:《持微火者》这个题目我想了很久,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找到它。
那天我同时给三位眼光非常挑剔的朋友发了短信,他们瞬间回复,非常赞赏。
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为什么会有这个题目呢,跟我读伍尔芙有关。
她有篇文章,谈到女性写作者像“持火把”的人,照亮了那些晦暗之地。
写作者就是“持火把者”,这个意象一直停在我的记忆中。
与“持火把者”这个意象不同,我更想强调微火。
这是我的个人趣味使然,面对“持火把者”,读者往往会被那最耀眼的火把吸引,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一种刺目,一种因过亮而导致的对其他事物的遮蔽。
而微火的姿态是恰切的,它的光线更适宜。
借助微火,我们有机会观察到被微光反射的作家面容,注意到他的脸上有隐隐不安划过。
这是我对“持微火者”的一个理解。
文学批评家应该□ 张莉 /行超和新异作品在一起124Jiangnan Magazine 2017 No.2文学批评家应该和新异作品在一起当然,“持微火者”对我而言还有另一种意义。
作为当代文学批评从业者,我常常需要自我挣扎,从漫无边际的虚无感中摆脱出来。
几年来,有句话对我有很大的鼓励,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随感录》里写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萤火”跟“微火”的意思很相近,对吧?虽然我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我希望能给同路人以鼓励,这是“持微火者”的另一个意思。
但你对微火的理解也很好,沉默,“力量微小却珍贵”。
封面的版画出自肯特,是设计师选的,当时他们给了我几个选择,我一眼就认定这个,跟我自己的设想最贴近,那好,就用它。
从来人间烟火
从来人间烟火作者:孟庆澍来源:《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22期在这世界上,叫张莉的人有很多。
她可能是个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可能是个小学老师,可能是位舞蹈演员,可能是位主持人,也可能是个护士……这名字是如此朴素平凡,以至于我常会联想起茫茫人海、人头攒动。
即使是写作者,叫这个名字绝对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总要有张爱玲那样的天才,才能把一个泯然众人的名字变得风华绝代,把路人甲变成文学史的女主角。
然而现在我们都知道张莉了,而且都知道是“这一个”张莉,就像我们谈起张爱玲,用不着再说“上海的那个张爱玲”。
张莉凭借自己的文字,使自己的名字有了质感、硬度、光芒,使自己成为了不一样的“张莉”。
在短短的七八年里,她从暗处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最有冲击力、也最有影响的一位青年批评家。
她敏于感知,勤于写作,在以一批批集束式文章轰击文坛秩序的同时,保持了令人惊讶的高水准。
她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文章受到了从作家、批评界同行、学术期刊到微信朋友圈的广泛欢迎。
从女性文学到底层写作,从解放区文学到“70后”作家,从萧红到余秀华,从小说到电影,在对当代诸多文学/文化现象积极介入与凌厉批评的同时,张莉自己也成为了引人瞩目、值得认真讨论的“文学新现象”之一。
一、性别:在历史与社会视阈中与时下多数青年批评家一样,张莉出身学院,清华、北师大、南开的读书经历,构成了她的重要知识背景。
当然,完整、严格的学术训练之于文学批评,是否有所助益,迄今仍有争议。
一种颇有市场的观点认为,过于琐碎饾饤、枯燥陈腐的经院教育不仅无助于文学批评,反而会严重戕害批评家的灵气。
然而在我看来,尽管张莉的批评风格看起来是如此“非学院派”,如此“反教条主义”①,但其内在的学理性正是来自于学院教育中积累的学术经验。
她的文学批评之所以在灵光的闪烁之外,还有犀利的见识、理论的裁断与明澈的自省,正是因为有漫长的学术训练作为底色。
需要注意到,在2008年之前,张莉主要是以研究生的身份从事着文学史的研究。
有风格,才有魅力——评张莉《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
作者: 李彦文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300204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50-25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个人风格;当代文学;张莉;学术论文写作;作家批评;学院派;八股文
摘要: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要求虽然能让论文看起来“很学术”,但也让学院派论文普遍缺少个人标识,如同八股文一般千人一面。
张莉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新著《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①中,张莉尝试打破规范,写作一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家批评。
江源:那人,在,灯火阑珊处——读张莉《持微火者》
江源:那人,在,灯火阑珊处——读张莉《持微火者》关注当代文学的人而不知道张莉的,越来越少了。
关于她的评介文章已经很多,所以在此不必赘述,仅谈谈眼前的这本书——《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
上部选择了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格非、刘震云、苏童、阿来、韩少功、林白、迟子建共十三位代表作家;下部是关于十二位当代新锐作家的创作,周晓枫、陈希我、魏微、廖一梅、冯唐、鲁敏、徐则臣、张楚、曹寇等。
我关注的是张莉在该书中体现出的批评追求:“以人的声音说话”,坚持审美和价值判断的在场,和传递微火的热望,由此,批评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一、“以人的声音说话”即便没有张莉那篇《“以人的声音说话”》[1],我们也能感受到文学理论的大棒强加于作品的霸权:研究者从字里行间抽取自己所需的材料,用文学理论肢解,陷入所谓的理论、作品“两张皮”模式,造成“深刻”的假象。
或者套用生硬的公式分析“社会时代+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这一从小学课堂上沿袭下来的写作模式。
它们确实管用,但是一旦成为套路,便成了许多研究者不懂装懂的掩饰,终结评论的生命。
而文本的“文学性”被视而不见,沦为观念形态的注脚,同时批评者的个人见解消失不见。
不可否认西方文论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为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但是,在这种不分时地的搬运中,常常忽略了历史、文化和语境的差别。
经历了当年生搬硬套的狂热,人们现今逐渐认识到了慎用理论的必要性。
张莉的《持微火者》一书可以作为该种认知潮流下的结晶,如她所言:“囿于理论与材料的批评文字只有理论的气息、材料的气息,而没有文学的气息、人的气息,它们是僵死的。
但是,批评家是人,不是理论机器。
人的情感和人的感受性是重要的,在批评领域,在占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
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应该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2]她声称要做一个“普通读者”,未受理论的、偏见的腐蚀,“以人的声音说话”。
家国情怀,铸就盛世华章
能说会道2022年11月20日,在中央歌剧院举行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发了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共七类奖项,蒋巍等七位作家分别作为各奖项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兹撷取其中精彩片段并略加点评,以期对同学们有所裨益。
蒋巍: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2019年秋天,当我带上一盏小台灯,不断翻山越岭,走村入寨,奔赴全国扶贫攻坚的广阔战场时,我忘记了我72岁。
近两年时间,我绕了全国一圈,可以骄傲地作证:走遍大江南北,到处是青山秀水、明窗亮瓦的新房舍,甚至是一栋栋红柱飞檐的小别墅了。
如画江山、美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新最美最广阔的画卷!今天,和所有获奖作家列队在这个辉煌的夜晚,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我相信,对于伟大中国梦和辉煌新时代所迸发的创造力,我们的想象力是永远不够的。
只要有梦想,一切不可阻挡!蒋巍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温度》,是以全局视野对全国多地脱贫攻坚战进行倾情书写的获奖作品。
即便我们没读过,当也能从这番熔事、理、情于一炉的感言中,感受到给大江南北带来巨变的“国家温度”,体味出不断“出发”的作家拥有的家国情怀,进而为新时代而自豪、为书写者而感动的同时,努力践行自己那“不可阻挡”的梦想!张莉:优秀批评家有如我们时代的“持微火者”在这样的庄严时刻,我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和无数的人们与无穷的远方在一起,是一位好作家应该拥有的情怀,也是一位优秀批评家应该到达的境界。
优秀批评家有如我们时代的“持微火者”,他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终生致力于和作家、和读者、和我们的时代凝聚起珍贵的审美信任。
这是我们的批评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鲁奖”之夜援引鲁迅名言,除了表达对先生的尊敬,也是为显现自己这个“持微火者”(张莉随笔集名称)面对作品的文学情怀、面对社会的人间情怀。
“节外生枝”的魅力——读盛可以《流动法庭》
·新作大家谈·主持人语“节外生枝”的魅力———读盛可以《流动法庭》筲张莉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小说风景》《我看见无数的她》《持微火者》等。
主编《2021中国女性文学选》《望云而行:2021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带灯的人:2021年中国散文20家》《散文中的北京》《人生有所思》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优秀成果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
作为小说家,盛可以并不高产,但每次出手却都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近年来的短篇作品。
比如2022年的《女猫》,比如这一篇《流动法庭》。
新作中,她将笔触延伸到了羌塘高原的日常家庭生活。
法官要面对的是关于杂货铺门口发生的口角,冲突则在于借电瓶还是偷电瓶,事情看似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但也关系到他们的妻子,由此小说牵扯出更多密密麻麻的生活枝蔓。
在意料之中的情节中生发出一种“意料之外”,这篇小说有着一种“节外生枝”的魅力。
正如刘溁德在评论《温情流过意外的枝蔓》中所说,小说在开庭前的部分中设置了意外与巧合,在措果的流动法庭上一一铺展开来。
“换个角度来看,也正因为是法庭上案件与诉状可以单独提出而无需依赖于线性的叙事,给予了作者不断‘节外生枝’的可能。
”正是在“节外生枝”中,小说写出了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如刘溁德所说,“小说里的温情是多个类型的,夫妻之间的温情、母女之间的温情,还有富有藏地色彩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盛可以借这样一个意外的最终解决方案,写出了羌塘高原独有的风土人情,她要让生活的温情从意外再意外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汇合成一股富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奔流。
”在《手持摄像机,寻找孤独与纯粹》中,谭镜汝则看到了作为纪录片摄影师的叙述人,“法庭的纷乱与‘家务事难断’的结局,只是镜头拍摄给读者的表层故事。
211291591_“只要人还愿意爱人”———关于梁豪《天黑请闭眼》(主持人语)
·新作大家谈·主持人语梁豪是九○后新锐作家,他的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对青年生活的切实书写和深入认知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现实感。
《天黑请闭眼》是梁豪的最新短篇小说,写下的是当下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本期栏目邀请了胡诗杨、易彦妮来点评,两位论者都是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年轻人,属于是新一代读者,她们如何理解梁豪笔下的这位青年人的生活,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在《始于一簇言语的照明》中,易彦妮认为,“小说《天黑请闭眼》演绎了一次次意味深长的‘闭眼’与‘睁眼’———从游离于‘饭圈’产业链的半职业代拍者扈琛的视角切入,通过捕捉追星、代拍、乐队live演出等颇具当下性的流行文化元素,梁豪写下当代北漂青年的爱情、秘密和重新拾起的勇气,也勾勒出穿梭在日常生活与虚拟的电子密林之间关于逃离与直面的故事。
”“在这里,作为一种外向的确认,那些光鲜的照片和丰厚的收入带来了一场虚幻的催眠,它们为诸事失意的扈琛提供了一种与父母、恋人和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小心翼翼地维系动态良性关系的可能性。
而在镜头的盲区里,小说《天黑请闭眼》也在耐心地一遍遍打磨着某种对于日常突发事件的钝感力。
面对意料之外的家庭变故、分手、考研失意等遭遇,那位面目模糊的扈琛只是沉默、克制着,试图接受那一切。
”易彦妮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意识到主人公在某些层面的“钝感力”和在生活方面的“敏感力”。
而这,正是打开这部小说的新颖角度。
胡诗杨在《爱与生活的冷眼旁观者》中则认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爱’在小说中交织,一个是粉丝对偶像的爱,这份爱被置身事外的扈琛认为虚拟与不可得,他不过是利用粉丝心理谋生;另一个爱则是扈琛自己的爱情,在这方面他仿佛失去了清醒而变得惶“只要人还愿意爱人”———关于梁豪《天黑请闭眼》筲张莉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张莉好书推荐表-推荐理由
生活或许是困苦的、艰涩的,但心,仍然可以向着美好跑去。
丁立梅编著的《向着美好奔跑》一书是有名散文作家丁立梅2015年很新作品,是迄今为止丁立梅很优美、很全面、很值得期待的精品选集。
书中收录了丁立梅2年来新创作的散文精品,清新、自然、纯朴的文字,感动着众多读者的心!沁人心脾、意境隽永的智慧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恒济镇中心幼儿园好书推荐表
时间
10月14日
班级
小一班
书籍名称
《向着美好奔跑》
推荐者
张莉
作者简介
丁立梅,笔名梅子。
职业: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签约作家。喜欢用音乐煮文字。出版有作品集《诗经里的那些情事》、《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待绽放》、《暖爱》、《遇见》、《暗香》等二十多部。多篇文章被设计为高考、中考语文阅读题,有文章入选中等专科学校以及中学课本。
推荐理由
《向着美好奔跑》这本书,是一本教我们用行动来提升正能量的书。书中一共有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告诉我们不同的提升方式,作者在书中写了许多自己朋友、亲人和自己的例子,来告诉我们,梦想止于行动。
这世上,总有些好,让你无由地喜欢。它在那里,它就在那里。
因了它,简单的日子变得充实,也变得让人有了念想和留恋。
【记叙文阅读】张莉《精神救助》语文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张莉《精神救助》语文阅读答案精神救助张丽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解囊相助。
可是,一个没坐过火车,没看过电视,连50元人民币都没见过的山村小女孩,面对我的盛情邀请,竟然对城市的繁华不感兴趣。
嗯,当我采访瓦房店镇白鹤沟小学的一位小学老师时,一个小女孩从门缝里看了我很长时间。
我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说她叫范春芳,是个好学生。
在家里,我爸爸很笨,我妈妈很笨。
生活是艰难的。
两次辍学后,她通过养鹅、收药和卖钱回到学校。
然后我们交了朋友。
夏天,在女儿的催促下,我接她来沈阳度假。
我们登电视塔,逛公园,吃烧烤,唱卡拉ok,她却木然。
一路上总是问我:“阿姨,妹妹的旧书能给我几本吗?”“那当然,你头一次来市里,玩够了再说。
”她只好不作声。
到了晚上,我和女儿的声音以及电视的噪音都没能分散她的注意力。
她先把女儿给她的那本旧书放进书包里,然后尽力抄袭女儿新数学书上的问题。
我问她明天想去哪里。
她说她哪儿也不去。
她想完成50道题。
如果她不能,她可以问她姐姐。
也许她知道这座繁华的城市不属于她,她学到的知识是她自己的。
范春芳来时穿了一件长长的金黄色的衫子,显然是成人穿过的旧衣服。
可她说这还是村长从救灾衣服里挑出的最鲜艳的一件呢。
女儿听得鼻子发酸,就从衣柜里往外掏衣服。
她拿出一套蓝白相间的学生套装递给范春芳时,我的心动了一下,那是我在女儿生日时花120元买的新衣服啊。
“这衣服姐姐穿太大,不合适。
”我拦了一下。
“上衣是短袖,下身是裙子,有什么不合适的。
”女儿没明白我的意思,范春芳明白了,“妹妹,你留着吧,这衣服太干净,不合适。
你再给我几本用过的旧练习册吧。
”女儿不由分说,先把衣服塞进她的包,又去找练习册。
我有些不好意思,给她200元钱。
她说:“学费您已经给我交两了,我不要。
”“拿着,这是零花钱。
”我也硬把钱塞进了她的包。
第二天,范春芳回家了。
她抱着我的腿哭了很久:“阿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配得上你。
张莉真正的优秀作品既属于当下也属于未来
真正的优秀作品既属于当下,也属于未来1919年五四运动对于构建新文学中的“新人”有重要作用,同样,解放区文学对于当代文学也有重要意义。
赵树理和孙犁笔下的农民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已有非常大的不同。
闰土是中国文学史上新的典型形象,而孙犁笔下的水生、水生嫂何尝不是?他们是新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
之所以写出温柔勇毅的水生嫂,与解放区的新现实有关,也与孙犁本人对农民及新人的理解有重要关系。
在解放区的工作与学习中,孙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作家要直面的,是迥异于传统中国的“新的现实”:“以前,在庙台上,在十字街口,在学校,在村公所,上城下界,红白喜事,都有那么一批‘面子人’在那里出现、活动、讲话。
这些人有的是村里最有财富的人,有的是念书人,有的是绅士,有的是流氓土棍。
这些人又大半是老年人,完全是男人。
”可是,在冀中解放区,一切发生了变化:“而今天跑在街上,推动工作,登台讲话,开会主席的人,多半换了一些穿短袄、粗手大脚、‘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年轻人。
出现了一些女人,小孩子。
一些旧人退后了,也留下一些素日办公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年人。
这些新人,是村庄的新台柱。
以前曾淹没田野间,被人轻视,今天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超越那班老先生,取得人民的信赖。
”孙犁开始认识到,对于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而言,重要的是“要把新的人表现出来,把新时代新人的形象创造出来”。
“因为人是这个时代精神和行动的执行者和表现者。
”于是,水生嫂们来到了孙犁笔下。
她们与中国以往小说中围着锅台转的、呆板而麻木的农村妇女完全不同。
她们怎么可能只是柔弱的被保护对象,她们怎么可能只会干家务?孙犁笔下的她们,开朗、明媚、乐观,有胆识,也有承担。
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小说中听到她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她们的力量,而就在水生们去抗日的那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
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孙犁的写作是站在农民内部书写,这是与启蒙主义视角不同的写作,这也是他笔下农民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迥然不同的重要原因。
从来人间烟火--张莉与她的文学批评
从来人间烟火--张莉与她的文学批评
孟庆澍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在这世界上,叫张莉的人有很多。
她可能是个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可能是个小学老师,可能是位舞蹈演员,可能是位主持人,也可能是个护士……这名字是如此朴素平凡,以至于我常会联想起茫茫人海、人头攒动。
即使是写作者,叫这个名字绝对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总要有张爱玲那样的天才,才能把一个泯然众人的名字变得风华绝代,把路人甲变成文学史的女主角。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孟庆澍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代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期刊之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童芳芳;郭向;邓熙
2.从来人间烟火——张莉与她的文学批评 [J], 孟庆澍;
3.奥运火炬传递从来都不消停传递从来都不消停 [J], 郭婷婷
4.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史及其学科建设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绪言节选 [J], 吴俊
5.“从来”和“从来”句 [J], 詹为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女性形象——读大卫·阿尔蒙德作品《吃火的人》有感
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女性形象——读大卫·阿尔蒙德作品《吃火的人》有感发布时间:2023-02-22T02:56:40.48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19期作者:何园园[导读]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吃火的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么,腰封上的这句“一场世界性的恐慌与一个男孩的糟糕生活奇妙地交织何园园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 518028摘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吃火的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么,腰封上的这句“一场世界性的恐慌与一个男孩的糟糕生活奇妙地交织,故事里充满了危机,也展现着奇迹”再贴切不过。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在这种恐慌和糟糕的背景下,作品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大卫·阿尔蒙德《吃火的人》人性光辉女性形象阳春三月,北方的早春还带有丝丝凉意,南方的春天已经花团锦簇,嫩芽绽放,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
正是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班级遇见了英国作家大卫·阿尔蒙德的作品《吃火的人》。
大卫·阿尔蒙德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1951年出生,1998年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当天使坠落人间》(又名《怪天使斯凯力》。
作品一经发表,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先后斩获英国卡耐基文学奖、英国惠特布莱德童书奖、美国普林兹文学奖、荷兰银铅笔奖等多项大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大卫·阿尔蒙德可谓大器晚成。
之后,大卫·阿尔蒙德又相继发表《旷野迷踪》、《天眼》等多部影响力甚广的作品。
2010年被授予具有“小诺贝尔奖”美誉的国际安徒生奖。
《吃火的人》荣获2003年惠特笔最佳年度童书奖。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吃火的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么,腰封上的这句“一场世界性的恐慌与一个男孩的糟糕生活奇妙地交织,故事里充满了危机,也展现着奇迹”[1]再贴切不过。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在这种恐慌和糟糕的背景下,作品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形象美:散发着光芒迷人的微笑1.波比的妈妈文中多次对波比妈妈的外貌进行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迷雾中的叙述者——谈《微暗的火》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
迷雾中的叙述者——谈《微暗的火》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
叙述者
王潇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美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文体家纳博科夫的文体代表作《微暗的火》,在文本解读方面有众多不同的说法,近年兴起的叙述学热更是让很多学者都运用叙
述学原理来分析这部后现代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不同叙述者,一
一来剖析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王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从聚焦模式看《微暗的火》叙述者的可信度
2.叙述者的陷阱——谈《尘埃落定》叙述者的介入
3.叙述与被叙述的人物叙述者——《神曲》与《十日谈》人物叙述
者阐释4.论《黑暗的心脏》中的叙述层次和叙述者5.镜像中的叙述者及其意识形态——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叙述者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们时代的性别观 北京青年报电话热线
我们时代的性别观北京青年报电话热线◎罗皓菱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女性写作的发生(1895-1925)》《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持微火者》《众声独语:七零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
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华文最佳散文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年。
今天我们想到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时,会想到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这些先进理念的引入,也会想到现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
当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性写作者,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丁玲、萧红、张爱玲等开口用“我”说话时,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现代女性形象也开始生成。
同时,20世纪初中国最杰出的男性知识分子及男性作家无一不是女性解放运动的有力推动者。
一百年过去了,今天,如何理解我们时代文学中的性别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以一人之力对127位中国当代新锐男女作家以及10位著名作家进行了“我们时代的性别观”的问卷调查。
在文学史上,如此大规模有关性别观的田野调查实为少见。
北青艺评得到张莉教授的授权刊发本次调查节选内容。
北青艺评:您怎么想到要去做这么大一个调查?张莉:因为性别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女性文学研究、作家的性别意识一直是我长久的研究兴趣。
当然,从兴趣到实施调查中间有一个催化剂。
Metoo 运动的时候,我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性别观是什么呢?是什么让那些人做出那些事,或者,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表态?每个人的性别观都是被建构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阅读背景、生活经验等等,最终塑造了对于性别的理解,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
所以,我们时代的性别观应该被关注。
我是做文学研究的,我只能从我的专业领域去做一些工作。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如何塑造读者的性别观和两性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之所以去做这个调查也是基于怎样让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我们所在的文学现场相对接,思考文本中隐蔽的性别意识与作家本人的性别观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个调查为作家的性别观研究提供新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传统 ,这类 当下盛 行 的研 究
方 法 。 她 的 方 法 和 注 意 力 一 直 是 “ 文 学 性 ” 的 ,甚 至 是 经 典 意义的 “ 纯 文学 性 ” 。她 针 对 当 下 作 品 发 言 ,在 不 经 意 间 , 又
无言的喜悦 。这些 文字 ,和文坛 流行的批评 文章大异其趣 ,甚至
的 巨 大 成 长 挑 战 在 于 ,既 没 有
很 多空 白研 究领 域等 着你开 疆 都是各 自性情气质使然 ,而文章 拓 土 ,也 没有 大量读 者为你 摇
旗 呐 喊 。 虽 然 , 目前 由 于 文 艺
一
途 ,无论批评还是创作 ,从研
究 兴 趣 到 修 辞 语 式 ,无论 表 现 的
法 是 真 正 文 学 的 。我 这 样 说 ,并 不 是 说 这 本 批 评 集 的方 法 太 单 一 ,也 不 是
爱较真。但她 的文字 ,不温不火 ,沉 潜深 邃 ,静水深流 ,却又宽容 悲悯 , 还 带有 很强 的 文学修 辞性 。这 些特
点 ,都 和那 些 皮 囊 表象 ,形成 了 巨大
识 形 态 批 判 , 或 文 史 互 证 、经
化素养低。
张 莉 不 一 样 。 她 举 着 她 的 “ 微火 ” ,静 静 地 走 来 了 。那 些微 弱火 光 ,温 暖 ,有 时 也 暗 弱 ,摇 曳 ,有 时也 灼 热 ,它 们 缓 缓 地从 暗夜 地 穴 涌 出 ,化 为家 小 区门 口超 市的 8 0 珊处 ,这种 寻找 ,需要灵慧和颖 后老 板夫妇 ,尽管 也是 大学毕
.
悟 ,本 身也是建构 自我 ,圆满 自 我的过程 。张爱玲曾写过 《 自己 的文章》 ,回复别人对她的小说的
业 ,但他们 不读 文学 ,顶多看
心 平 气 和 的批 评 眼 光 和 格 局 ,是 这 本 书给 我 的启 示 。
别姬》的程蝶衣 ,在人生落幕 ,曲终 人散 的时候 ,方才醒悟 ,他不过是应 合 了自己的本相 ,一个为霸王生 ,为
霸王 死 的 ,从 一 而终 的 “ 殉 戏之 魂 ” 。
同时 ,张莉 又 “ 善诱 初心 ” ,对
气质 ,他们 的苦衷与绝望 ,他们 的难
度 与 限度 ,甚 至 是 他 们 的局 限 。这 些
理塑造林妹妹 、宝二哥 ,都让人感到 滑稽生硬 。然而 ,本相寻找过程 ,也 有异乎寻常 的艰苦修炼 。电影 王
东西 ,也许有高下之分 ,但无所谓好
坏 美丑 ,更 不是 罪责 。这 种平 等的 ,
然是 “ 正 经 八 百 ” 的 学 院 派 女 教 授 ,在 孙 犁 研 究 和 女 性 文 学 研 究 领 域 ,有 着 精 深 造 诣 ,但
的 “ 不 自信” ,及由此而来的浮躁
功利 ,诗 意 的丧 失 。一 个 萦 绕 我
集
持 微 火 者
们内心 ,鬼魅般驱之不去 的声音 是 ,你搞 这些 东东 ,到底干 啥?
指责其他批评家 ,而在于指 出一个事 实 ,当我们过分热衷微言大 义,将文 本 当作手术 的肉身 ,从 中剥离 出意识 形态 ,我们似乎在远离文学 的审美本 意。文学 改变人 生 ,在 于循循 善诱 ,
网络 小 说 。 就 是 大 学 中 文 系 的
0 6 5< <
厂 l ] G R E A  ̄ c C I s M 深 臻 度 发 阅 I 建 I 读 谈
- _ - - - 一
批 评 ,无 非 也 就 是这 个 道 理 。让 曹 雪 芹 硬 写 挑灯 看 剑 、金戈 铁 马 ,让 赵 树
到 底 有 啥用 ? 我们 很 难 再 现 前 辈 批 评 家 指 点 江 山 ,激扬 文 字 的豪
情 。于是 ,我们抱 怨当下 文学是
垃 圾 ,学 术 刊 物 势 利 眼 ,民众 文
同时 ,她又 对批评 文体 念念 不 忘 ,也有 着 异 乎 寻 常 的敏 锐 。 她 似乎不太 热衷 理论 建构 ,意
深 度 阅 读c R E A T I O N A N D C R T I I 口
照耀心灵的 一 微火~ 之光
l o
我 和 批 评 家 张 莉 ,是 很 熟 悉 的 朋 友 。 有 时候 ,朋 友 太 熟 了 ,可 能 更 多 关 注 的 是 她 E l 常 的一 面 ,忽 视 了 她 独 特 的魅 力 。
政 策 的倾 斜 ,文学批 评似 乎有
深切 ,还是格式 的特别 ,其实也
又了一个 “ 小 阳春 ” ,但不争 的 都 在 于 创 作 者 能 否 找 到 “ 本相” ,
事 实 是 ,严 肃 文 学 以 及 文 学 研 并 最 大 限度 地 将 之 表 现 出来 。众
究与批评正越来越趋于边缘化 。
学生们 ,凑在一起 ,谈 论的重要
话 题 ,也 不 再 是 文 学 ,更 遑论 文
房
伟
的 批
评
学 批 评 。我 们 的 惶 恐 不 仅 来 自前 辈 大 咖 的影 响 焦 莉教授 出版 了批评 集 《 持微 火者》,我拜 读后 ,有很 多启发 。 当下 文坛青 年批评 家 很多 ,但 张莉 非常 独特 。她虽
这 些 作 家 的 批 评 ,都 是 贴 着 写 ,诚 实 朴 素 ,不 过 分 夸 大 ,不 过 分 贬 低 ,也
这一点而言 ,我敬佩张莉沉潜的
颖 悟 反 思之 力 。生 活 中 的张莉 热情 开 朗 ,乐观 积 极 ,犀利 锋 芒 ,甚 至有 些
不借力打击 。也就是说 ,她 的研究方
和 张 莉 先前 的批 评 文 字相 比 ,也 有 很 大 突 变 。我 觉 得 ,张莉 经 过 艰 苦 探 索 ,正 在 找 到 自己批 评 的
“ 本相 ” 。 人 有 人 性 ,佛 有 佛 心 ,
展现 出社会 担 当 、人 文情 怀 和
美 学追 索 。
年轻 一代文 学批评 家面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