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掌走转与十二经筋关朝

合集下载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总体论述“晓峰说”:《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

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

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

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

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十二经络的走向,太神奇了!动图!建议收藏

十二经络的走向,太神奇了!动图!建议收藏

⼗⼆经络的⾛向,太神奇了!动图!建议收藏编者按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也是⼈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之⼀,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

古⼈将时间分为⼗⼆时⾠,⽽我们⼈体有⼗⼆经络,⼗⼆时⾠与⼗⼆经络相对应,不同时⾠对应不同的经络,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进⾏养⽣保健。

下⾯这些经络的⾛向动画图可以为⼤家提供参考。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纵横交错,遍布全⾝。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这是将脉按⼤⼩、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经脉、⼗⼆经别、奇经⼋脉、⼗五络脉、⼗⼆经筋、⼗⼆⽪部等。

其中属于经脉⽅⾯的,以⼗⼆经脉为主,属于络脉⽅⾯的,以⼗五络脉为主。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将⼈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物电信号的⽹络丛群。

1⼿太阴肺经寅时(3点⾄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红精⽓⾜;“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

所以,⼈在清晨⾯⾊红润,精⼒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醒。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咳嗽;过敏性⿐炎,⽪肤⼲燥容易过敏;动则⽓短胸翳⾯⾊⽪肤⽆华。

对治⽅法:拍打通⽤部位+肺经+前胸+后背+头⾯部+⽤拉筋凳拉筋2⼿阳明⼤肠经卯时(5点到7点)—⼤肠经旺卯时⼤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肠相表⾥。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
阴升阳降
若双手上举(双手上举,规律方显)
则十二经脉阴经朝上走,阳经朝下走。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升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降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降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升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阴阳两经交四末
此处“阴阳两经”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类经脉,比如手太阴与手阳明,足阳明与足太阴。

“四末”指指趾末端。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指端和足趾端衔接: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

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手足阳经交头面
此处“手足阳经”指同名经,比如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手足阴经交胸中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起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止于足厥阴肝经。

阴阳两经表里传
手足阳经同名传
手足阴经太少厥
“太少厥”指手足阴经按太阴、少阴、厥阴的次第消长传。

十二经脉记忆
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焦胆肝。

十二经筋图表

十二经筋图表

十二经筋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筋的资料,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诊疗操作。

络脉、经别,我也做了类似整理,链接如下:十二经别图表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篇(《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筋,肉之力也”。

),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本文整理经筋的资料,把校注夹于原文,循行和病候标注到图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的相关表格,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筋》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胆、3胃,4脾、5肾、6肝,7小肠、8三焦、9大肠,10肺、11心包、12心。

经筋汇合穴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内经》仅言及部位,而《古典针灸入门》给出了具体腧穴。

经筋汇合穴足三阳汇颧髎,足三阴汇中极,手三阳汇本神,手三阴汇渊腋。

经筋痹证与月令《灵枢经》古代刊本的十二个月经筋痹证和月令对应,如下图。

手足三阳的同名经筋呈轴对称,足三阴和三阳的表里经筋亦呈轴对称,显然太阴、少阴的经筋排列不合规律。

杨上善对调了脾和肾的月份,象这样手足三阳、三阴的同名筋均成轴对称,春始、夏末均为少阳,秋始、冬末均为少阴,而太阳、太阴均居于四仲,阳明、厥阴介于季节交替。

《古典针灸入门》则对调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阴三阳的同名筋、手足的表里筋都构成轴对称。

歌诀(自拟)二胆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八脾九肾十肝秋,岁末包心元肺冬。

1膀胱之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足:《太素》无“足”字,且与本篇各条之例不合。

指:趾,下同。

),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邪:通斜,下同。

张介宾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侧,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循足跗外侧上结于外踝昆仑之分,乃邪上跗阳而结于膝腘之分。

结,聚也。

凡后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根据中国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著《人体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

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博大精深的人体经络、中医、阴阳学说,在整个人类中发扬光大。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根据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和针灸及其他各科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而逐步成】为系统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应该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络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够精确和许多没有阐明的问题,有待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及其生理病理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

经络有规律性的循行路线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

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

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大多没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奇经有八条。

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把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两脉,合称十四经脉。

络脉之中,较大的称别络(别络有十五条,是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通道),由别络分出之细小分支称孙络,孙络浮行在浅表的称浮络。

【临床】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必知

【临床】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必知

【临床】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必知看点01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 胸内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从手指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 交接于胸腹。

¨末端走向头面部(→ 手外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 头外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从足趾的末端走向胸部(→ 足内腹)。

交接: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交接于手头面部。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 交接于足趾末端。

看点02明代的针灸学重要著作: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经穴有359个穴位)。

陈会的《神应经》。

徐凤的《针灸大全》(评述针灸手法)。

高武的《针灸聚英》。

汪机的《针灸问对》。

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离、入、出、合:离: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出: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合: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标本:主要指经脉输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所归,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的总称¨看点03复式补泻手法:1 烧山火(热补):三进一退,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进疾出,顺经而刺,呼进吸出,出针时按闭针孔。

2 透天凉(凉泻):一进三退,重提轻插,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疾进徐出,逆经而刺,呼出吸进,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其孔。

经脉循行的特点:(1)胃经:十四经中分支最多,有4条分支(面部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胸部通过乳部距任脉4寸,至腹部距任脉2寸(上至缺盆,下至气街),共45穴。

(2)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至内踝上8吋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有2条分支(目系支脉、肝部支脉),共14穴。

(3)胆经:是经脉中以头部最为复杂,有3条分支(耳部支脉、外眦部支脉、足背部支脉),共44穴。

十二经筋(图文版)!

十二经筋(图文版)!

⼗⼆经筋(图⽂版)! ⼗⼆经筋是⼗⼆经脉之⽓濡养筋⾁⾻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骼、屈伸关节、维持⼈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利机关也。

”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泻之。

⼗⼆经筋为经络分类名。

简称经筋。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指全⾝筋⾁组织附属于⼗⼆经脉⽽分成⼗⼆个部分,也是⼗⼆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组织的相互联系。

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故称“经筋”。

⼗⼆经筋都起于四肢,终于头⾝,且都⾛在较体表的层次,⽽不连结属接⾄内脏;故有些经筋⽓所到之处,并⾮经脉、经别所能到达的。

如⾏者⽪肤表⾯经筋⾛到之处,痒痒难耐,此是经筋⾏⾛到之功能。

⼗⼆经筋的分布与⼗⼆经脉循⾏⼤致相同。

起于四肢末端⽖甲,结于关节和⾻骼,⾛向躯⼲,上起于颈项,终⽌于头⾯。

每遇⾻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成⽚,但与脏腑⽆属络关系。

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向躯⼲,结聚于关节和⾻骼附近,阳之筋上⾛头⾯,阴之筋进⼊腹腔,但都不⼊内脏。

其中,⼿三阳经筋都结于额⾓(⾓),⾜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部(頄)和⽬周围,⼿三阴经筋并⼊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

⼗⼆经筋的循⾏ ⼗⼆经筋的循⾏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骼部,⾛向躯⼲头⾯。

⼗⼆经筋⾏于体表,不⼊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阴经经筋为主。

⾜三阳经筋起于⾜趾,循股外上⾏结于顺(⾯);⾜三阴经筋起于⾜趾,循股内上⾏结于阴器(腹);⼿三阳经筋起于⼿指,循臑外上⾏结于⾓(头);⼿三阴经筋起于⼿指,循臑内上⾏结于贲(胸)。

⼗⼆经筋的作⽤ ⼗⼆经筋具有约束⾻骼,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

⼿、⾜三阴阳经筋相结合处 ⼿三阴经筋(⼿太阴肺经、⼿少阴⼼经、⼿厥阴⼼包经)由⾥侧循⾏⾄胸部相互结合;⼿三阳经筋(⼿阳明⼤肠经、⼿太阳⼩肠经、⼿少阳三焦经)由表侧循⾏⾄头⾓部相互结合;⾜三阴经筋(⾜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由内侧循⾏⾄少腹部相互结合;⾜三阳经筋(⾜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由外侧循⾏⾄⾯部相互结合。

十二经络歌诀记忆法(珍藏版)

十二经络歌诀记忆法(珍藏版)

⼗⼆经络歌诀记忆法(珍藏版)学习中医,经络的学习⾄关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位的记忆是让⼈头疼的事!学习讲究⽅法,才能事半功倍,今天给⼤家介绍⼀个12经络简便记忆的歌谣,⼤家认真学,配合图⽚加深印象!1【⼿太阴肺经】⼿太阴肺⼗⼀⽳,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下尺泽,⼜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叶.2【⼿阳明⼤肠经】⼿阳明⽳起商阳,⼆间三间合⾕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长,曲池肘髎迎五⾥,臂臑肩髎巨⾻起,天⿍浮突接⽲髎,终以迎⾹⼆⼗⽌.3【⾜阳明胃经】四⼗五⽳⾜阳明,承泣四⽩巨髎经,地仓⼤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迎,⽔突⽓舍连缺盆,⽓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滑⾁起,天枢外陵⼤巨⾥,⽔道归来达⽓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三⾥,上巨虚连条⼝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同,内庭厉兑阳明⽳,⼤趾次趾之端终。

4【⾜太阴脾经】⾜太阴脾由⾜拇,隐⽩先从内侧起,⼤都太⽩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地机阴陵泉,⾎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横上,腹哀⾷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包尽,⼆⼗⼀⽳太阴全。

5【⼿少阴⼼经】⼿少阴⼼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指边。

6【⼿太阳⼩肠经】⼿太阳经⼩肠⽳,少泽先⾏⼩指末,前⾕后溪腕⾻间,阳⾕须同养⽼列,⽀正⼩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数⼀⼗九,还有颧髎⼊听宫。

7【⾜太阳膀胱经⽳歌】⾜太阳经六⼗七,睛明攒⽵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枕天柱边,⼤杼风门引肺俞,厥阴⼼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关⼩膀中⽩,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 , 还有附分在三⾏,魄户膏肓与神堂,yixi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门,京⾻束⾻近通⾕,⼩趾外侧寻⾄阴。

8【⾜少阴肾经⽳歌】⾜少阴肾⼆⼗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钟连⽔泉,复溜交信筑宾⽴,阴⾕横⾻趋⼤赫,⽓⽳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关蹲,阴都通⾕幽门直,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9【⼿厥阴⼼包经⽳歌】⼼包九⽳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通过前面几节《经络》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十二条经脉循行于人体的四肢、头部和躯干,并且知道了如何将“手足”、“阴阳”和“脏腑”这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给这十二条经脉命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十二条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和它们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总体论述“晓峰说”:《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

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

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

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

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最全人体十二经络穴位循环行走图!

最全人体十二经络穴位循环行走图!

最全⼈体⼗⼆经络⽳位循环⾏⾛图!艾艾贴最新制作⼈体经络⽳位图!!! 督脉之络 督脉之络为⼗五络脉之⼀。

名⽈长强,即从长强⽳处由督脉分出,然后在脊柱两旁肌⾁边上上⾏,直达项部,散络于头上。

下⾯则在肩胛部左右有分⽀,⾛向⾜太阳经脉,穿⼊于脊柱两旁肌⾁之内。

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脊柱强直;虚证为头部沉重。

当取长强⽳治之。

任脉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体经脉之⼀,属于奇经⼋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腹,⽌于眼眶,共有关元、⽓海等24腧⽳。

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调节⽉经的作⽤,主要治疗经脉循⾏部位的相关病症。

⼿厥阴⼼包经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处天池⽳,向上⾄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肘,过腕部,⼊掌中,沿中指桡侧⾄末端中冲⽳。

另⼀分⽀从掌中分出,沿⽆名指尺侧端⾏,经⽓于关冲⽳与⼿少阳三焦经相接 ⼿少阳三焦经 ⼗⼆经脉之⼀,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聋,⽿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痛,汗出,腮肿,⽿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少阳之脉,起于⼩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表腕,出臂外两⾻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少阳之后,⼊缺盆,布膻中,散络⼼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后,直上出⽿上⾓,以屈下颊⾄出其⽀者,从⽿后⼊⽿中,出⾛⽿前,过客主⼈,前交颊,⾄⽬锐眦。

⼿少阴⼼经 其分⽀从⼼系向上夹着⾷道连于⽬;其直⾏主⼲⼜从⼼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掌后⾖⾻突起处进⼊掌内后边,沿⼩指桡侧到达其末端。

脉⽓由此与⼿太阳⼩肠经相连。

该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渴,⽬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掌热痛等。

⼿太阳⼩肠经 ⼈体⼗⼆经脉之⼀。

简称⼩肠经。

十二正经歌诀

十二正经歌诀

十二正经歌诀太阴手肺经,中府少商十一行,主治胸肺咳喘痰,发热咽喉皮肤病。

中府云下一肋间,云门锁骨下窝现,两穴距中六寸偏,天府肌间腋下三,侠白府下一寸间,尺泽肘纹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边,列缺腕上一寸半,食指交叉茎突陷,经渠茎突动脉间,太渊掌纹动脉中,鱼际掌骨正中央,少商拇指外甲角。

L I阳明手大肠,商阳迎香二十畅,可治头面五官,眼鼻口齿热肤肠。

商阳食指桡侧边,二间掌指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商,阳溪腕上肌腱陷,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下四寸下廉乡,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尺泽髁中间,肘髎肱边池上一,池上三寸乃五里,臂臑肘上七寸量,适当三角肌下缘,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骨缝间,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喉旁肌中陷,禾髎鼻外平水沟,迎香鼻唇沟中上,鼻翼外缘正中间。

S T意为胃足阳,四十五穴记细详,起于目下承泣穴,从头至足厉兑向。

头面神志皮肤病,气血痰热及胃肠,承泣眼球眶缘间,四白眶孔隙中现,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瞳下平口角,大迎肌前动脉陷,颊车咬肌隆起陷,下关下颌切迹前,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喉旁动脉动,水突迎舍两穴中,气舍胸锁两头间,缺盆锁骨上窝显,气户锁下正中行,相去中线四寸平,库房屋翳膺窗接,相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六穴记分明,不容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行,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五穴平,共去中行二寸匀,每穴相隔皆寸一,髀关髂下臀横纹,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髌底上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记,犊鼻膝膑陷中取,膝下三寸足三里,再下三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举,条下一寸下巨虚,条口向外一横指,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正当足背上,冲阳高骨动脉处,皆在趾拇肌腱间,陷谷跖骨结合前,内庭次指趾蹼缘,历兑二指甲角外。

S P脾经足太阴,隐白大包廿一尽,遍治五脏更生殖,血舌肠腹及尿频。

,大趾内角隐白注,节后陷中求大都,太白肉际并节后,公孙基底前下主,商丘内踝微前陷,三阴交在踝上三,再上三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胫踝后下阴陵泉,血海髌底上二寸,适当股肌内侧头,府舍斜上七分看,腹结横下寸三联,大横正在脐两边,去腹中行四寸行,腹哀横上三寸续,食窦适在五肋间,天溪胸乡周荣穴,四三二肋肋隙间,外斜腋下六寸许,大包六肋间隙端。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作者:东方佛易道试论《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感悟河图洛书是银河系星系图!具体小星系与人体经络及器官有对应影响!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人体之外大周天宇宙场!人体十二经脉包含于后天八卦图中!先后天八卦与人体十二经脉的影响及对应关系:后天坎卦对应足少阳胆经!先天震卦场影响足厥阴肝经!先天震卦场影响手太阴肺经!后天艮卦对应足厥阴肝经!后天艮卦对应手太阴肺经!先天离卦场影响手阳明大肠经!后天震卦对应手阳明大肠经!先天兑卦场影响足太阴脾经!后天巽卦对应足阳明胃经!后天巽卦对应足太阴脾经!先天乾卦场影响手少阴心经!后天离卦对应手少阴心经!先天巽卦场影响手太阳小肠经!先天巽卦场影响足太阳膀胱经!后天坤卦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先天坎卦场影响足少阴肾经!后天兑卦对应足少阴肾经!先天艮卦场影响手厥阴心包经!先天艮卦场影响手少阳三焦经!后天乾卦对应手厥阴心包经!后天乾卦对应手少阳三焦经!后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就代表代表人体十二经络!十二时辰影响人体十二经络运行效果!另外,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阳跷脉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阴跷脉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图例分析银河系示意图神龟献给伏羲的河图洛书代表整个银河系中星辰时空图!(其与宇宙万物及人体有必然连系及影响!)伏羲先天八卦图代表宇宙大周天场(表示宇宙先天空间场,讲定位,讲影响)文王后天八卦代表宇宙小周天万物场(表示宇宙后天万物场,讲流行,讲对应)相关知识带你认识人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八卦掌介绍

八卦掌介绍

八卦掌介绍篇一:八卦掌之桩功八卦掌之桩功–初习八卦掌。

为以后的练功,实战,必需苦练桩功,桩功是每一个武术门派中必不行少的入门基本功。

八卦掌经过桩功的修练,可到达血液流畅,呼吸自然,筋骨舒活,培育劲力,使浑身上下内外都得到充实熬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卦掌桩功分静桩(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动桩(单重力,双重力)等,动静兼修,刚柔并练.在未介绍各项桩功的练法之前,在此着重地阐述桩功最紧要的要义,即站桩的放松法和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

初习站桩,无论是静桩,动桩,。

必需先从“松”字着手。

所谓松,并不是松懈无力,乃是周身内外放松,不能有丝毫的僵滞之力。

站桩熬炼一个人从精神到身躯的松与紧,它是肌肉的松紧,而肌肉的活动又是靠神经来支配的,所以肌肉的松紧是由精神的松紧所确定的。

精神有效地支配肌肉的收缩运动,到达松紧协调,才能使人体的力气,速度,耐力,敏捷协调,在实战应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站桩,必需精神高度集中,浑身上下内外相应的放松,呼吸要求口微张,尽量用鼻呼吸,一改平常的本体呼吸为自然腹式呼吸,经过长期的熬炼逐步到达深、长、细、匀、慢等要求。

但绝不能有意延长呼吸或憋气,更不行下意识地气入丹田,要日久从自然而然中所得。

将自身从精神上放大,有顶天立地之慨,设想身体四周有强敌攻击,而我周身则有云彩飞绕,使敌无隙可入,头正身直,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谷道缩提。

尾闾中正,裹裆抿胯,屈膝扣趾,虚领顶劲,气定神闲。

这便是桩功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习之日久,八卦掌法中的自然整体力会不求自至。

一、静桩(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练法:浑元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跟照齐,全身先伸展挺立一下。

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腿的脚前掌和脚后根,脚心涵空,两腿略微弯曲,腹部松圆,腋下半虚,若能容球,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头部意被绳子系着,下颌微后收,同时将两手抬起至胸前、高与肩平,两手与自身之距离约为三拳许,十指分开,虎口稍撑成龙扑爪掌,两手掌心内吸如抱一大汽球,两掌心相距基本与肩同宽。

十二正经以及任督二脉经络歌诀

十二正经以及任督二脉经络歌诀

十二正经以及任督二脉经络歌诀之蔡仲巾千创作一手少阳是心经, 止于少冲起极泉.神志血病痛痒疮, 烦热悸汗皆有关.极泉腋窝动脉览, 青灵肘上三寸牵.少海肘后五分连,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阴郄腕后半寸间.神门掌后锐骨端, 尺屈肌腱挠侧缘.少府四五掌骨后, 少冲小指内侧边.二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天池中冲尽.心胸肺胃效皆好, 吐泻痒疮亦可寻.天池乳外旁一寸, 天泉腋下二寸循.曲泽肘内横纹上, 郄门去腕五寸寻.间使腕后方三寸, 内关掌后二寸停.掌后纹中年夜陵在, 两条肌腱标准明.劳宫屈指掌心取, 中指末端是中冲.三手太阴是肺经, 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 咳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云门下一寸, 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 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 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 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 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 鱼际年夜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 去指甲角韭叶明.四足厥阴是肝经, 起于年夜敦期门终.前阴生殖肠胆病, 气血五脏治最灵.年夜敦拇趾外甲角, 行间纹端趾缝寻.太冲关节后凹陷, 踝前筋内取中封.踝上五寸蠡沟穴, 中都踝上七寸擒.膝关阴陵后一寸, 曲泉屈膝尽横纹.阴包膝上方四寸, 五里气冲下三寸.阴廉气下二寸中, 急脉阴旁二五分.十一肋端章门是, 乳下二肋寻期门.五足少阳是胆经, 从头走足行身旁.起于外眦童子髎, 止于足部窍阴上.头侧耳目咽喉病, 神志热妇运动恙.外眦五分童子髎, 听会耳前珠陷祥.上关颧弓上缘取, 内斜曲角颌厌当.悬颅悬厘在下方, 相距半寸君莫忘.曲鬓耳前发迹边, 率谷入发半寸量.天冲率后斜五分, 浮白率后一寸乡.头窍阴穴乳突上, 完骨乳突后下方.本神神庭三寸旁, 阳白眉上一寸量.入发五分头临泣, 庭维之间取之良.目窗正营及承灵, 相距寸寸寸半量.脑空池上平脑户, 粗隆上缘外两旁.风池耳后发际陷, 颅底筋外有陷凹.肩井年夜椎肩峰间, 渊液腋下三寸见.辄筋腋前横一寸, 日月乳下三肋现.京门十二肋骨端, 带脉章下平脐看.五枢骼前上棘前, 略下五分维道见.居髎膈前转子取, 环跳髀枢陷中间.风市垂手中指尽, 其下二寸中渎陈.阳关阳陵上三寸, 腓头前下阳陵泉.阳交外丘骨前后, 踝上七寸丘在前.光明踝五阳辅四, 悬钟三寸骨前缘.外踝前下丘墟寻, 临泣四趾本节扪.侠溪穴与地五会, 跖趾关节前后寻.四指外端足窍阴, 四十四穴仔细吟.六足少阴肾经属, 起于涌泉止腧府.肝心脾肺膀胱肾, 肠腹泌尿生殖喉.足心凹陷为涌泉, 舟骨之下是然谷.太溪内踝跟腱间, 年夜钟溪泉稍后主.水泉太溪下一寸, 照海踝下四分处.复溜踝上二寸取, 交信溜前胫骨后.踝上五寸寻筑宾, 膝内两筋取阴谷.从腹中线开半寸, 横骨平取曲骨沿.年夜赫气穴井四满, 中柱肓腧平脐看.商曲又凭下脘取, 石关阴都通谷言.幽门适当巨阙侧, 诸穴相距一寸连.再从中线开二寸, 穴穴均在肋隙间.步廊却近中庭穴, 神封灵墟神藏间.或中愈府平璇玑, 都隔一肋仔细研.七足阳明是胃经, 起于承泣厉兑停.胃肠血病与神志, 头面热病皮肤病.承泣下眶边缘上, 四白穴在眶下孔.巨髎鼻旁直瞳子, 地仓唇旁四分灵.太迎颌前寸三陷, 颊车咬肌高处迎.下关张口骨支起, 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结喉旁动脉, 水突迎下打筋凭.气舍锁胸两头间, 缺盆锁骨上窝中.气户锁下一肋上, 相去中线四寸平.库车屋翳鹰窗接, 都膈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 胸部诸穴君要明.不容巨厥旁二寸, 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年夜巨水道穴, 归来气冲曲骨邻.髀关髂下平会阴, 伏兔膝上六寸中.阴市膝上方三寸, 梁丘膝上二寸呈.膝外下陷是犊鼻, 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 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 条外一指是丰隆.解溪跗上系鞋处, 冲阳跗上动脉凭.陷谷跖跗关节后, 次中趾缝寻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 四十五穴要记清.八足太阴是脾经, 起于隐白年夜包终.遍织五脏和生殖, 血舌肠腹及尿频.年夜指内角隐白注, 年夜都节前陷中寻.太白节后白肉际, 基底前下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找, 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三寸三阴交, 陵下三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 血海股内肌头间.箕门鱼腹年夜筋内, 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斜七是府舍, 再上三寸腹结连.脐旁四寸年夜横穴, 年夜横正在脐两边.腹哀建里旁四寸, 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 四肋三肋二肋间.年夜包腋下方六寸, 腋中线上六肋间.九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起止祥.耳目神志及头项, 液病痛肿热痒疮.少泽小指内甲角, 前谷泽后节前方.后溪握拳节后取, 腕骨腕前骨陷当.阳谷三角骨后取, 养老转手髁空藏.支正腕后上五寸, 小海二骨之中央.肩贞纹头上一寸, 臑腧贞上骨下方.天宗岗下窝中取, 秉风胛上骨边量.曲垣胛岗内上缘, 陶道旁三外腧章.年夜椎旁二中腧穴, 天窗扶后年夜筋旁.天容耳下曲颊后, 歡髎歡骨下廉乡.听宫之穴归何处, 耳平中前线中央.十手阳明年夜肠经, 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 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挠侧取, 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 合谷虎口岐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 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 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 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 肘髎肱骨内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 臂髎三角肌下方.肩腧肩峰举臂取, 巨骨肩尖骨陷旁.天鼎扶下一寸取, 扶突肌中喉结旁.禾髎口外平水沟, 鼻旁唇沟取迎香.十一三焦手少阳, 起关冲止丝竹空.头侧耳目热神志, 腹胀水肿遗尿癃.关冲无名指甲内, 液门握拳指缝讨.中渚液门上一寸, 阳池腕表有陷凹.腕上二寸取外关, 支沟腕上三寸安.会宗三寸尺骨缘, 三阳络在四寸间.肘下五寸寻四渎, 肘上一寸天井见.肘上二寸清冷渊, 消砾渊濡正中间.臑会肩端下三寸, 肩髎肩峰后凹陷.天髎肩井后一寸, 天牖平颌肌后缘.乳突颌角取翳风, 忍脉耳后青络找.颅息亦在青络上, 角孙耳上发际标.耳门耳前缺陷处, 和髎耳根动脉要.欲寻丝竹空何在, 眼眶外缘上眉梢.十二膀胱是太阳, 起于睛明终至阴.脏腑神志皮肤病, 表症头腰筋痔凭.内眦稍上是睛明, 眉头陷中攒竹停.眉冲竹上旁神庭, 曲差眉冲边上行.五处紧紧跟曲差, 直后正对上星平.承光通天络却跟, 相距俱是半寸程.玉枕夹脑一寸三, 入发三寸枕骨凭.天柱筋外发际陷, 再下脊旁寸半循.第一年夜柕二风门, 三椎肺腧四厥阴.心五督六膈腧七, 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腧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十五年夜肠六, 七八关元小肠分.十九旁观廿膂 , 廿一椎旁百环生.上次中下四髎穴, 骶骨两旁骨陷中.尾骨之旁会阳穴, 第二侧线要分清.旁开三寸二侧线, 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魂户四膏肓, 五椎神堂六譩譆.七椎膈关九魂门, 第十平胆阳纲临.十一意舍之穴存, 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四志室, 十九胞肓廿秩边.承扶臀下平横纹, 承下六寸是殷门.浮郗委阳上一寸, 委阳腘窝外延行.委中腘窝横纹里, 纹下二寸寻合阳.承筋合下腓肠中, 承山腘下分肉寻.飞扬外踝上七寸, 附阳踝上三寸寻.昆仑外踝骨后陷, 仆参跟骨外下中.踝下五分申脉是, 踝前骰陷金门中.年夜骨外侧寻京骨, 关节之后束骨邻.通谷节前陷中是, 小指外甲角至阴.六十七穴分三段, 头后中外次序递次行.十三任脉二四呈, 起于会阴承浆停.泌尿生殖肠腹病, 宽胸理气强壮能.会阴两阴中间取, 曲骨耻骨联合从.中极关元石门穴, 每寸相距一寸均.气海脐下一寸半, 脐下一寸晷交明.肚脐中央名神阙, 脐上诸穴一寸匀.水分下脘与建里, 中脘上脘巨阙行.鸠尾岐骨下一寸, 中庭胸剑结合从.膻中正在两乳间, 玉堂紫宫华盖重.再上一肋璇玑穴, 胸骨上缘天突通.廉泉颌下喉结上, 承浆正在唇沟中.十四督脉二九良, 止于龈交起长强.脑病为主次分段, 急热肛鼻脊柱肠.尾骨之端是长强, 骶管裂孔腰腧当.十六阳关凭髋量, 十四命门平肋旁.十一椎下脊中藏, 第十椎下中枢长.第九椎下是筋缩, 第七椎下为至阳.六是灵台五神道, 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 年夜椎就在一椎上.哑门入发五分处, 风府一寸宛中当.粗隆上缘寻脑户, 强间户上半寸量.后项再上一寸半, 百会七寸顶中央.前顶囟会俱五寸, 上星入发一寸量.神庭五分入发际, 两眉中间取印堂.素髎鼻尖准头乡, 水沟鼻居沟上取.兑端唇上尖端藏, 龈交系带齿龈交.经行背头居中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卦掌走转与十二经筋(一)关朝
——兼谈走转中如何避免出偏
习练武术,一为学习技击,二为强身健体。

但北京青年人文化层次高,到我这儿学拳的多数是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他们学拳把强身健体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学习技击技能放在第二位。

学生来了,先看看老师的精气神,老师精气神好,学生心里信服,因为你本身就是样板。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明白拳理,明白自己习练的拳种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科学练拳。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

练习武术是否身体就一定健康呢?通过几十年的练拳实践我意识到不是练内家拳身体就肯定好,必须搞懂拳理才能技击、健康双线丰收。

为此几十年来我一直潜心钻研如何做到这种双丰收。

通过钻研,我认识到不管任何拳种,都要符合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下实上虚、阴阳平衡的原理,不是一般意义的说说,而是落实在你站桩、走转中的每一个动作、意念、呼吸上,本文主要想就八卦掌走转中的撑裹拧钻与十二经筋的关系,谈谈如何体现阴阳平衡关系。

武术中常说的“内气”分为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热、推动、向上、兴奋、外放等作用的气,阴气是指人体内具有寒凉、宁静、内敛、抑制、向下等作用的气。

向上为阳,向下为阴,身前为阴,身后为阳,因为督脉为阳脉,命门是督脉的大阳穴,任脉为阴,神阙为任脉的大阴穴。

阳气与阴气是对立互根共生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你的身体就不可能健康。

阴阳不平衡时的作用有时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在几十年后才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明拳理,要明白阴、阳在练习八卦掌时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八卦掌与其它拳种相比有什么独特的练法呢?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不以套路为主,主要是走转,即以行桩为主,二是在走转中讲究撑裹拧钻,即以两头梢节(头、手和脚)领劲,拉伸拧转全身的骨节和筋腱,那么这种练法对身体是好还是坏呢?
多数武术拳种都是以练习套路为主,所谓套路就是一个拳式接着一个拳式,而每个拳式是有开有合,有张有弛,即便是比较刚硬的拳种如形意拳也是有松有紧,因此人身体上的每个部位都不会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而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是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这是大家的共识。

八卦掌在走转时如果从慢练入手练习行步或简单的行桩,步法、呼吸、精神都处于缓慢而放松的状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因为没有复杂的式子去想,人处于一种入静甚至半入定状态,处于这种状态
甚至比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都好。

但是以八卦掌的母掌单换掌为例,前手中指上指,食指回勾印堂,拇指与食指之间虎口撑开,掌根前坐与后脑形成一对争力。

后手贴肋放于前手肘下推动全身走转,后手与命门形成一对争力。

头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前卷与百会也形成一对争力。

头顶悬与脚底的平起平落走转要求又是一对争力。

在这些争力的作用下,身上的骨节和筋腱会被拉开,全身处于一种撑裹外张的状态。

八卦掌走转中要求五拧,从脚到头项逐层拧转,全身的骨节和筋腱进一步被拉伸。

因此八卦掌在练习中放松并不是件容易事。

那么这种对全身的骨节和筋腱的拉伸对技击和身体健康有没有好处?我们知道内家拳注重意、气、力。

在发力时要求意气力同步到达梢节。

内家拳非常重视丹田的作用,要练好内家拳首先要练好丹田,使内气充足。

练好丹田气后还要解决如何将意、气、力同步传导到梢节的问题,意念由人的神经系统传导,内气由经络传导,主要由分布在上、下肢的各六条经络和任、督二脉担当。

力由骨骼及与十二经络对应的十二经筋传导。

十二经络在人体内部,联系人体的五脏六腑。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经筋与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密切相关,同样分手足三阴三阳,总称十二经筋。

由于筋肉依靠经络气血来濡养,其经络气血的渗灌又有一定的区域,这样,经筋是受着经脉的支配的,即所谓“脉引筋气”(杨上善《太素-经筋》注)。

十二经筋可以说是十二经脉的外围部分,故其命名与经络相似。

由上所述,我们知道十二经络的阳经和十二经筋的阳经筋分布在上肢和下肢的外侧和背侧,十二经络的阴经和十二经筋的阴经筋分布在上肢和下肢的内侧和身体胸腹部。

经络有方向而经筋没有方向。

当我们向上拉伸阳经筋时,领劲的上肢梢节必然会使上半身肌肉紧张,会同时作用于阳经而使阳气上升,反之,如果我们向下拉伸阴经筋时也会同时对阴经产生作用而使阴气下降。

八卦掌拧转的经筋主要是分布在手足外侧背侧,即手足各三条阳经筋。

关于这六条经筋的分布大家可以查看有关资料,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介绍。

我们通过撑裹拧钻,让六条阳经筋拉抻,一方面使内劲向上传导到掌,另一方面也使阳气
上升。

阳气上升,好不好呢?内家发力,要意气力齐到,从这方面来说,阳气上升是好事,可以使气达末梢。

但前提条件是阴阳要平衡,如果上、中焦阳气过多,阳盛阴衰,就会生病。

短时间如此,我们会感觉口干舌燥,津液不足。

时间长肺热会使上呼吸道感染,心火大则坐卧不安,心肾不交而睡眠不好,肝火大则易怒好斗。

有些武友站完桩或转完掌感觉浑身有劲,身体燥热,非要发发力才舒服,以为这是自己功力涨了,其实这是方法不对,阴阳失去了平衡。

我们转掌时前掌向上,高度高于心脏,因此我们向前掌灌气、灌劲时,阳气会根据我们的意念循经流向前掌,由于我们灌劲时会用力,因此会使上半身紧张,因此会使心脏周围的肌肉紧张,使浊气上升,长此以往就会使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武术家前辈武功很高,但晚年却往往因为血压高、心血管疾病不能长寿。

此外由于练习内家拳使全身经络较常人要通畅许多,因此特别强调不能生气,因为生气会使浊气迅速窜遍全身而极易得病,且得病后使用医药不太管用,还得依靠练拳慢慢把邪气排出。

据我的老师马家龙说,马贵前辈就是因为一次和别人比武被对方打了一掌而郁郁寡欢,最终郁闷而死。

因此本门在练习八卦掌时特别强调松,一方面是技击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上述原因通过放松尽可能的减少练习八卦掌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本门在学习八卦掌前先要学习若干年的八卦太极拳,我就是在学习了10年太极拳后才学习的八卦掌。

我的老师马家龙身上是非常松的,拿法的功夫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技击中常常对方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就被拿了反关节而无法动弹。

可以说我在离开恩师后还没有看过达到如此水平的拿法。

而拿法就要求身体非常的放松。

既然身体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为什么还会出现得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呢?开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我逐渐悟出仅仅松还不够,还要“沉”,要使气沉下去,不仅气沉丹田,还要气沉脚底,在阳气上升的同时产生向下的阴气,使阴阳平衡。

因此我通过练拳的实践逐渐悟出练习八卦掌要把“松沉”放在练习的首位,首先练出松沉劲再逐渐要求撑裹拧钻,在向两掌灌气、灌劲同时也要向两脚灌气、灌劲,且向下的灌气、灌劲要大于向上的灌气、灌劲,这样才能做到上虚下实。

下面我首先谈谈这么做符不符合技击的要求,再谈谈具体如何使气“下沉”。

要刚还是要柔这是不同门派武术长期争论的问题。

形意拳由刚入手,经历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段逐渐由刚变柔。

太极拳由松柔入手,逐渐做到由极柔软到极坚刚的境界。

实际内家拳“刚”、“柔”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上半身特别是手臂上,因为内家拳都是要练丹田气即“根劲”的,因此横膈膜以下各拳种的区别不
大都是“实”的。

区别就在于横膈膜以上“虚”的程度,而这是和技击指导思想相关的。

形意拳是化枪为拳,因此在手上强调灌劲。

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因此以走化为主,不和对方硬打硬扛,在手上强调用意不用力。

本门的八卦掌把太极的东西加进到八卦掌中,很重视化劲的使用。

但手上的的“四两”不意味着全身的“四两”,手上的“四两”是以身上的一千二百斤为后盾的。

我强调向下盘灌劲要多于两掌就是为这一千二百斤的实力准备的。

这就好比我在内蒙插队时车把式用的鞭子。

鞭杆是用藤条编的,鞭子是用牛皮绳编的,到鞭梢是一根牛皮绳。

鞭子平时是软的,但车把式从鞭杆的根上一抖劲,鞭梢就一紧,打在身上力量是很大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根劲”,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发力时你的梢--掌能不能在瞬间紧起来,即瞬间将意、气、力同时灌到两掌,全身变成一杆大鞭甚至一杆钢枪。

这就是所谓的“松紧发力”,实际上不同拳种到高级阶段都是使用的“松紧发力”。

形意拳练到化劲阶段,孙禄堂指出用的就是“松紧发力”,大成拳的发力练的也是“松紧发力”,戴式心意拳在发力时的射丹田本质上也是“松紧发力”。

不同门派的技击思想在接手的方式上就能明显的体现出来。

我认为“松紧发力”是比较好的解决技击与健身矛盾的一种方法。

至于能不能接重手我想有桩功的基础,肩架子起来了不是问题,何况八卦掌不主张硬接硬打,是化打结合拳种。

因此在练习八卦掌时能统筹处理好刚柔相济问题,就可以技击、健身兼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