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黄河入海流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入海流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入海流阅读理解附答案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

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

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

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

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

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

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

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

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35分)(一)现代文读I(共5小,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粱(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颖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

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

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

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澳水、睢水、汲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圈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颖水。

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

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辏”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

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

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 由西向东倾斜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 由北向南倾斜【解析】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其中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答案C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4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答案A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解析】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答案B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答案C读图3(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回答第5题。

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解析】从常住人口数量1990-2014年的变化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总体逐渐减少,则可以推出该省人口增长率是总体呈下降趋势,即D选项符合。

答案D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东营市河口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1、I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图。

一、积累运用(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8分)在山东这片底蓝深厚的人文沃土上,古解典藏丰富厚重,文化遗存、遗址连山排海,拥有泰山、曲卓“三孔”、齐长城、大运河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居全国第一;拥有671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教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造代求作名录》项目8个,四家级名录186项,敷景居全国第二位。

11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坐拥齐每大地,畅享钟灵航秀,浸涧儒家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宛如璀càn 的星辰。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持续磨峡历史文脉,不仅能够增强民放的文化信和认同感,还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明。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钟灵毓秀璀càn2. 第一段画横线句标点有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分)3. 第二段画横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分)4. 参加活动时,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巧夺天工的“高密剪纸”,令我赞叹不已。

B.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C.“百鸟朝凤”的剪纸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用艺术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D.诸城派古零炙手可热,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5.填空。

(5分)同学们积累古诗文的方法多种多样。

请你根据提示,部他们完成积累卡片。

小文:我喜欢用摘录的方式积累经典语句。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

初升高古诗题型及答案解析

初升高古诗题型及答案解析

初升高古诗题型及答案解析在初升高的语文考试中,古诗文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古诗文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测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题型及答案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题型一:古诗文默写【题目】请默写杜甫的《春望》。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型二:古诗文赏析【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解析】这首诗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氛围。

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题型三:古诗文翻译【题目】将以下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解析】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意味着诗人希望亲人能够长久地生活下去,“千里共婵娟”则形象地描绘了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意境。

题型四:古诗文理解【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回答以下问题: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解析】1.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展现了日落时分的黄河景色。

2. 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隐含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

题型五:古诗文创作背景【题目】请简述王安石的《元日》一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解析】《元日》是王安石在北宋熙宁年间创作的。

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力图改革时弊,这首诗反映了他推行新政的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新年的喜庆气氛,而“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则表达了除旧布新的愿望。

2024年青海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青海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青海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试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温馨提示:相信自己,沉着应对,把握时间,深思静答。

祝你成功!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学校举办以“溯源黄河·青海长青”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溯源黄河·寻文脉为了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学校将建设一条“黄河文化长廊”,请完成下面问题。

1. 请你用楷书或行书将本次活动的主题“溯源黄河·青海长青”八个字正确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

2.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同学们对相关汉字的意义进行了查询。

下图是对“青”的意义阐释。

由此可知,“青海”一词中的“青”应理解为“蓝色”,但同学们认为现代汉语中“青海长青”中的“青”不仅指颜色及引申的“年轻”义,还可以有更多的内涵,如:______3. 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

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1)文段横线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络绎不绝B. 生生不息C. 川流不息(2)文段中加点字“脉”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màiB. mò4. 下图是班级为“黄河文化长廊”中黄河流域宗日文化彩陶图片展准备的海报,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5. 学校准备为“黄河文化长廊”题写一幅对联,请你选择恰当的下联()上联:追溯黄河文化之源下联:______A. 文化灿烂海纳百川B. 文化滋养民族之魂C. 传承千年文明之光D. 黄河文明灿烂辉煌活动二:山宗水源·悟精神为领悟黄河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班级开展了“阅读经典作品·领悟黄河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品鉴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黄河入海叶梅阅读答案

黄河入海叶梅阅读答案
黄河入海叶梅阅读答案
C • 6. (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是“前些年”的事,
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
• 7.D(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
• 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 • 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 ②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 • 神的景仰和热爱。
• 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 文章的主旨。
• (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 9.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 •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
大海的壮丽景观; • ②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黄河入海流廖奔阅读理解及答案

黄河入海流廖奔阅读理解及答案

黄河入海流廖奔阅读理解及答案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

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

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

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儿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滑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

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人河都会注入人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

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竞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

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竞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

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日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

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龙虎斗陈玉兰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近宅唱堂会。

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盘播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

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

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

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艰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竞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

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

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泰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

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

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

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

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采,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检测20篇目二致大海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4_2025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检测20篇目二致大海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一、语言运用专练(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当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意横冲直撞,浪涛冲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但始终流淌在河岸之间。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似乎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急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岩石与激流的对抗,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概,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在人类的啧啧赞美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傲岸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隧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凶恶,似乎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回头望去,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

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晰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汪精卫之流投敌卖国,认贼作父,其所谓“曲线救国”最终为中华儿女所唾弃。

B.“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打艰苦的长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D.当我们指责别人时,不能逞口舌之快、意气用事,必需抱着“治病救人”的看法。

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阅读以及答案

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阅读以及答案

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阅读以及答案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阅读以及答案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谧。

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

我愕然。

我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

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

面对奔腾了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

它们既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

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着一种沉稳和倔强。

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怎么可能?它们怎么可能穿越千里而到此地扎根?我诧异“黄河带下来的自然不是整棵的树,而是它们的种子。

”他们如此解释“那也不可能啊。

从黄土高原到这入海口,少说也得两三千里。

这滚滚黄河水,穿峡谷,趟平原,扫荡九曲十八弯,不知在几多滩头喘息过,不知在几多崖壁上碰碎过,又不知漫灌过几多千古河床,几多板桥土墙,经几多日头暴晒、风雪肆虐。

据查,这柳树种子的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

这么微弱的个体,如何能毅然决然地在这滩头的沙地上存留住,生根发芽?”我驳问“这,你就要问它们自己了。

”他们莞尔一笑放眼望去,宽阔的滩头上,这样的“柳树”无法计数,像一支“大军”……并保持着必要的沉默……它们不会是人工栽培的,更不像是当地常有的。

因为除了在这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我再没有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

这似乎确证了它们是由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游某个地域带到这儿,并在进入大海前得以在这儿落土扎根我当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故意要在这儿扎根才做出这惊绝人世的举动的。

有种自然哲学告诉我们,宇宙本不承载任何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们本不是为了什么才存在的。

陕西学林试题及答案

陕西学林试题及答案

陕西学林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的要求。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求:1. 简要解读诗句的意境。

2.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的感受。

3. 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1. 诗句描绘了登上高楼远眺的景象。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太阳落山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人们追求知识和进步的愿望,通过登高一层楼来开拓眼界、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2. 作者在描绘这幅壮丽景色的同时,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情感。

他想要深入探寻自然的奥秘,希望通过穷尽千里目,登上更高的层楼,以寻求更广阔的知识和精神境界。

作者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

文章正文:登鹳雀楼,远眺群山,千里目前,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

夕阳西下,白日依山尽,给山川之间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恍若仙境。

黄河水如细练,穿插在大地的褶皱之中,一路奔腾而去,最终融入浩渺的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直抵我的内心。

作者王之涣通过此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类的追求相结合,令人产生共鸣。

登高远望,仿佛在跨越一道道的界限,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前进。

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不仅让我们惊叹,也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

每次踏上高楼,都可以令我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快感。

站在鹳雀楼之巅,放眼望去,只见山峦连绵,云雾缭绕。

奔腾的黄河宛如一条银带,世界因此变得无限广阔。

我不禁想象着河水的源头,想看看它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然后,再往更高处登上一层楼,去穷尽千里目,寻找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登上鹳雀楼,我仿佛成为了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儿,置身于广袤的天地间。

大自然的景色是那样的壮美,仿佛人间仙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幸福。

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察觉到自身的微小,让我更加渴望拥有知识的力量,去认识世界。

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赏析下文是小编带来的《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及文章解析,希望大家多多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题及答案:(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答: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写得景象,气势。

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

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由东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特别。

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鹳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主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度和度。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有诗人的精神,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才看得的哲理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2025届山东省潍坊新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山东省潍坊新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山东省潍坊新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柬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

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

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

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东营中考语文扫描版

2023东营中考语文扫描版

2023东营中考语文扫描版一、填空题(共4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yùn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①掘______②yùn______二、选择题(共12分)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赓续载人航天精神,牢牢抓住战略,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创新力量。

②中国科技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科研成果不断,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护航科技发展的关键系统不断得到完善提升。

③石油藏在仅有头发丝直径1/270大小的岩层缝隙里,在胜利油田,这样的页岩油不仅能被开采出来,而且多口油井实现高产,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

④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亚军罗丽萍说,从零起步到“世赛”夺牌,这里有她个人的刻苦努力,更有国家的支持。

A.时机涌现前景尽力B.机遇展现愿景尽力C.机遇涌现前景倾力D.时机展现愿景倾力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汽车和电子是机器人需求最大的行业,此外金属加工、塑料和化学制品、食品制造、采矿、纺织对机器人也快速增长。

B.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学都活起来。

C.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D.河水的“黄”与海水的“蓝”缠绕交汇又泾渭分明,夏日的黄河入海口是最美丽的季节。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这里的“大同”概念,也来源于《礼记·礼运》。

②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③借用“大同”概念来形容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境界和担当,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在秦岭的庇护下,(甲)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森林繁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长安更是有八水环绕。

随着长安人口逐渐增加,大唐各种“建建建”,城内建筑不断增多,官僚贵族大.事.营建豪宅,需要大量的木材。

早在李商隐之前的盛唐时代,秦岭的大树就已经被砍光了。

(乙)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近山东(秦岭北坡)无巨木,远求之岚、胜间(山西、内蒙一带)”。

秦岭的森林资源遭到年复一年的破坏,失去了涵养....。

首先,是耕地..水源的能力。

水一旦枯竭,巨大的危机便接踵而来的减少。

(丙)西汉时关中地区有灌溉农田4.45万顷;但到了唐朝大历年间,这个数字锐减到了0.61万顷,一方面,是长安人口的几何倍数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可灌溉面积耕地减少近九成。

粮食危机降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长安逐渐变成一座饥饿的城市。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事B.涵养C.接踵而来D.尤其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 )A.裨益部署万户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B.脉搏扫瞄舶来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C.遨翔蕴藉钓鱼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D.神采亲睐订书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连续种植,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

2017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和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该计划将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区域或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在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方面作出试验,并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种植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

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

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

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

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

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

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

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

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

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不屈不挠地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

黄色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

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8.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4分),
9.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
6.C(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而”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


7.D(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番情景”,不是指代黄河。


8.①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爷;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休;③突出文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

(4分,答对一点得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路奔流,最终流人大海的壮丽景观;②主旨是议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栏。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②主旨是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6分。

选择任一观点皆可,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