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化学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反应中的辐射化学效应
化学反应中的辐射化学效应辐射化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效应。
在化学反应中,辐射化学效应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还能引发新的化学反应。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辐射化学效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辐射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辐射能量可以激发分子中的电子和振动,改变了其能级分布和能量状态,从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辐射可以提供能量,使反应速率增加或加快,称为正辐射效应。
例如,高能电子束辐照可以使得光气发生快速反应,生成一系列光化学产物。
此外,辐射也可能导致有害反应,比如辐射导致的聚合反应,会使得聚合物疲劳和老化。
二、辐射诱导的反应产物辐射化学可以导致一些无法在常规条件下实现的反应发生,从而生成新的产物。
例如,辐射通过断裂化学键形成自由基,使得原本稳定的分子发生断裂,生成反应产物。
这种反应在生物体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放射治疗用于癌症的治疗,通过辐射能够破坏癌细胞的DNA,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
三、辐射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辐射对化学反应平衡的位移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一些反应中,辐射能够激发化学键的剪断和形成,改变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比例,从而改变了反应的平衡常数。
例如,辐射可以使得一些反应平衡向生成物一侧倾斜,增加产物的产率。
在工业中,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某些有机合成反应。
综上所述,辐射化学效应在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改变反应速率、引发新的化学反应和改变反应平衡的位移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
了解和应用辐射化学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注:本文以一般段落的形式,没有使用“小节一”等标题。
文章满足1500字的要求,字数适当增加以充分阐述内容。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未出现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与技能,掌握现代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基础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外语和各种媒体技术获取科学研究信息,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化学化工、制药、生物技术、材料、环保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专业特色本专业注重化学与化工、生物技术的渗透与交融,体现化学在认识世界和作为现代物质基础中心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系统、创新、应用的思想,强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注重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1.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
2.对完成并符号本科培养要求的化学专业学生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结构化学,基础化学实验。
六、学分要求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一)通知教育平台(86.5学分)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46.5学分●“两课”:必修6门11.5学分思想道德修养 1.5学分毛泽东思想概论2学分法律基础2学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学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5学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1.5学分形势与政策 3.5学分●军事理论与体育课:必修2门共6学分军事理论2学分共40课时,其中24课时与军事训练同步进行。
体育4学分第1学期体育(I)为必修;体育(2)~体育(4)为特长班限选。
●外语课:必修1门(16学分)按照外语教学改革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四学期共16学分。
●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限选3门,6学分;任选4门,7学分,共13学分。
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前景
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前景辐射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以辐射为媒介,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过程控制,该学科蕴涵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辐射化学已经成为了化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前景两个方面来探讨相关的技术和领域。
一、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1.辐射与化学反应辐射化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是辐射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辐射的种类包括光线、电磁波和粒子等等,不同种类的辐射与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各种辐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和机理对于辐射化学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一些辐射可以刺激化学反应的发生,如紫外线和X射线等;而其他一些辐射则可以抑制化学反应,如高能电子等。
例如,X射线可以诱导DNA中的双链断裂,造成病变甚至致死,但是低能量的X射线却可以促进一些化学反应。
2.辐射诱导的聚合反应在辐射化学领域中有许多反应是由辐射所诱导的聚合反应。
这些反应产生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在材料、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辐射聚合可以制备出高分子电解质膜,来制造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等各种电池;辐射聚合还可以制备出丙烯乳液,用于涂料和粘合剂等领域。
3.辐射化学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辐射化学还有广泛的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
传统的化学分析方式使用的是化学试剂,但是它们的具体作用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和测试。
而辐射化学则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可以直接对生物样品和医药品进行分析,得出精准的实验数据。
比如,核磁共振(NMR)是利用核自旋的磁性来分析样品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结构,它可以通过激发样品中的核自旋实现。
又比如,质谱分析是利用辐射电子诱导样品分子化的分解,然后通过分析样品中形成的离子来测得样品结构的一种方法。
二、辐射化学的应用前景1.医疗领域辐射化学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普遍,如放射性同位素医学已成为医学前沿领域之一。
同时,辐射化学在肿瘤治疗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辐射化学可以用于放射性造影剂、辐射治疗、核素药物、放射性检查设备及其研究等等。
第00章 绪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仪器部分
• 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仪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 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分离方法(如色谱法) 和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的结合,汇集了各自的优点,弥 补了各自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完成试样的分析任务。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 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法(GC—AED) 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
• 应该指出,仪器分析本身不是一门独仪器方法在
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它们已不单纯地应用于分
析的目的,而是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
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将它们称为“化学分
析中的仪器方法”也许更为确切。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质谱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 色谱分析法 分析仪器联用技术 光分析法
1998年5月, 帕金· 埃尔默 (Perkin-Elmer)这个 全球最大的DNA自 动测序仪厂家,投 资3亿美元组建塞 莱拉(Celera Genomics)公司, 声称在3年内完成 人类基因组的序列 测定,目的是抢在 人类基因组计划前 完成,垄断人类基 因组信息。
In vivo cancer targeting and imaging with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武汉大学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
• 目前你们对仪器分析的了解? • 你们认为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
一、 从化学分析到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是人们用来认识、解剖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研究获取物质的组成、形态、结构等信息及其相关理论的 科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的信息科学; 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 释世界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分析化学=化学分析; 越来越多的问题化学分析不能解决: 快速、实时检测方法? 痕量分析方法?结构确定?
改革实验教育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28卷第1期 2009年1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R ESEARCH AND EXPLORATI ON I N L ABORAT OR YVol .28No .1 Jan .2009 改革实验教育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蔡炳新, 蔡 炽, 曾鸽鸣, 郭栋才(湖南大学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长沙410082)摘 要:实验中心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理念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新体系和新内容同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实验中心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创新;理念;体系;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09)01-0017-03I nnova ting Expe ri m enta l Educa ti on and Teachi ngto C ulti va te C rea ti ve Ta lentsC A I B ing 2xin, C A I Chi, ZENG Ge 2m ing, G UOD on g 2c a i(Sta te De monstrati on Centre of Ba sic Che m istr y Experi m ent Teach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 t:I n order t 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bringing f orth new ideas,we rene wed the idea of ex pe ri mental educa 2ti on,and m ade comprehensive r ef or m on the syste m of experi m ental teaching,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the m ethod of experi m enta l teaching accor ding to new educati on idea .Considerable effects of construc tion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past decade .Key wor ds:innovati on;idea;syste m ;me thodCL C n um ber :G642.0;G 482 D ocum en t code:A Ar t icle I D :1006-7167(2009)01-0017-03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蔡炳新(56),男,湖南华容人,教授。
新工科背景下核类专业升级改造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核类专业升级改造的探索作者:曹锦佳洪琪郑晓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31期[摘要]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变革,新工科建设助推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核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通过以南华大学核类本科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例,阐述了目前核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而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相关举措。
经反复论证提出了优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我国核类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仿真系统开发”(202002002026);2021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传统‘核类’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研究与探索”(HNJG-2021-0615);2021年度南华大学教育改革资助项目“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虚拟仿真系统开发研究”(202JXJ034);2021年度南华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213YXJ032)[作者簡介]曹锦佳(1983—),男,湖南长沙人,工学博士,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洪琪(200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核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郑晓敏(1990—),女,江苏泰州人,学士,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TL-4;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1-0037-04 [收稿日期] 2022-09-14引言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要加强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培训、交流和合作,增强示范辐射能力,不断开拓创新,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
建设过程中应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不断推进国家级、省级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和支持本地区、本部门高等学校与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体系的示范辐射作用。
具体名单物理类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类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生物类清华大学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复旦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类: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物理类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南开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东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山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类武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郑州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北京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类北京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东北大学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兰州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力学类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医学类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类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福州大学机电工程实践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物理类中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复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吉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工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大连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类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山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云南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吉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电气信息类大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武汉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长春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长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力学类清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天津大学力学工程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河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类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燕山大学材料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材料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地学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心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桂林工学院基础地质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类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实验教学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类厦门大学经济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山东大学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嘉兴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实验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贵州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传媒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中国民航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物理类重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中心青海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复旦大学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河北科技大学化工制药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宁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湖北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大学生物学实验中心电子电气信息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中心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藏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燕山大学机电液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建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类重庆大学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类桂林工学院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地学类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石家庄经济学院地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类东北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类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类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遵义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宁夏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类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兰州商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实验教学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管理教学实验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法学类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辽宁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传媒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艺术类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实训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长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河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工程实训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
开展化学实验竞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第17卷 第1期大学化学2002年2月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化学实验竞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王秋长 吴世华 赵鸿喜(天津市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天津300071) 摘要 介绍我校开展化学实验竞赛情况和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交流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
化学基地在化学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上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和支持下,1998年在南开大学举办了全国化学实验邀请赛。
2000年受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委托,吉林大学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两次邀请赛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科生在大学基础课阶段开展化学实验竞赛活动,始于1997年,在南开大学校内进行。
1997年我们在校教务处支持下举办了南开大学第一届化学系本科生化学实验竞赛,主要内容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参赛选手由各班自行选出4名学生为一组,由教师担任评判。
竞赛时间为一天,结果获得很大成功。
参赛选手做了认真的准备,竞赛中互相配合,显示了较高的实验水平。
未能参赛的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纷纷到比赛现场观摩并为选手加油,学校教务处领导也亲临现场并给予充分肯定。
通过实验竞赛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教师从中找到一些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竞赛表现出热情和要求,从第2届实验竞赛起增加了学生参赛的人数,由首次的16人增加到32人,至第4届增加到72人。
实验竞赛中加强了基本操作的内容,增加了基础化学合成实验和化学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笔答、竞答、抢答等,包括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工和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并设立了创新意识的内容,赛期也由最初的1天增至3天。
为了使更多学生参与,实验竞赛评判改由同学担任,从而使竞赛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
化学实验室安全放射性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基本知识
、、射线的穿透能力
➢ 射线:1张纸片就能阻止它的穿透。 ➢ 射线:几毫米的铜片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射线: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或几厘米厚的铅 板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掌握射线的这种特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 有效辐射防护。
Er为射线的能量,单位:J(1MeV=1.610-13 J) A为放射源单位时间内向4方向发射的射线数,单位:粒子/s;
r为某点距离点源的距离,单位:m。
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
26mCi放射源(137Cs)周围的空气吸收剂量率随距离的变化
1.E+09
1.E+08
1.E+07
1.E+06
1.E+05
连续X射线的产生
高压电源
X光 靶
➢连续X射线是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物体(钨靶、银靶、钼靶等),速 度猝然而止,其中一部分(<10%)能量以一个或几个X光子的形式放出,其余 (>90%)的能量则转换为热能。 ➢由于释放出的X光子的能量分布是连续的(0~Emax),因此称为连续X光。
低压 电源
X光机原理
小结——几个常用的物理量
1. 活度、比活度 2. 剂量、剂量率 3. 剂量当量 4. 半衰期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射线的用途 2、射线的危害 3、射线防护的目的 4、辐射防护三原则 5、外照射及其防护方法 6、内照射及其防护方法
谢谢!
射线
射线 射线
X、 射线穿透物质的衰减规律
I I0 et
I:穿透物件后的射线强度 I0:穿透物件前的射线强度 :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对同一材料为一常数) :物件的比重 t:物件的厚度
辐射作用的成果
辐射作用的成果
辐射作用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医学领域:辐射可以用于杀菌消毒、治疗癌症和肿瘤、诊断疾病等。
例如,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辐射的生物效应破坏癌细胞的DNA,导致癌细胞死亡。
2. 科学研究:辐射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例如X射线衍射
技术可以用于测定分子结构。
此外,辐射也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工业领域:辐射可以用于材料加工、制造和改良,例如焊接、热处理、涂料固化等。
此外,辐射还可以用于检测产品的缺陷和质量控制。
4. 环境领域:辐射可以用于处理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5. 能源领域:辐射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核能发电等领域。
例如,核反应堆是利用核能产生热能的一种装置,通过辐射的能量将水加热变成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6. 农业领域:辐射可以用于改良植物品种和防治病虫害,例如辐射育种、辐射灭菌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辐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因此,在使用辐射时需要遵循安全规定和标准,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41卷2024 年 3 月应用化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第3期452⁃458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尚成新 郝俊生 王松柏*(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摘要 随着高等学校面临的教学形势的变化,“课程思政”、“新工科”和“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被相继提出。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必将发生转变,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山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实验内容多样化,探寻实验的兴趣点,注重能力的多层次培养,即“观念-内容-兴趣-能力”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实验教学;教学模式;高分子化学中图分类号:O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24)03-0452-07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培养,完善工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培养。
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机理和化学反应,是化工和材料等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工科人才的必修课程。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学习高分子聚合物的各种合成方法,涉及到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可或缺。
基于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验教学体系更应该与新工科的理念相结合[1-2]。
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化学学科其它分支相比,显得还很薄弱[3]。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单独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的高校较少,可能与整个学科发展历史短有关; 第二,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可开设的实验项目数量偏少,一般均少于10个,而其它学科实验项目数量一般为20~30个; 第三,大部分实验项目已应用多年,缺少新颖性[4]。
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
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地方,其中涉及到一些辐射安全操作规程。
辐射是指物质或能量通过介质空间的传播。
在化学实验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辐射,如电磁辐射、射线辐射等。
这些辐射对人体健康和实验室环境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我们应当遵守相关的辐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首先,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中,对实验室人员的个人防护做出了要求。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应该佩戴好个人防护设备,如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等。
这些防护设备能够有效地阻挡和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降低辐射对身体组织的损害。
此外,实验人员在操作时应注意避免暴露在辐射源的直接照射下,确保自身的安全。
其次,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中,对实验室环境的安全也提出了要求。
实验室应当定期对辐射源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辐射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使用辐射源时,应当进行有效的屏蔽和防护措施,避免辐射对周围环境和设备的损害。
实验室应当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新,减少辐射物质的积累和浓度。
此外,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还要求实验人员进行辐射源的正确使用和处置。
在使用辐射源之前,应当对辐射源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其特性、辐射强度等相关信息。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辐射源的使用时间和强度,避免超过安全范围。
完成实验后,应当正确处理和处置辐射源,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潜在的危害。
特别是对于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置,实验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确保安全性。
化学实验室辐射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种辐射源的使用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将其纳入每个实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实验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辐射安全意识和能力,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此外,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辐射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执行和实施效果。
co3o4电催化同步辐射
Co3O4是一种常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化学催化、能源转换和储存等领域。
同步辐射技术是一种高精度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材料的详细结构和电子状态信息。
在电催化研究中,同步辐射技术可以用于表征Co3O4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等方面的特性。
以下是同步辐射技术在Co3O4电催化研究中的一些应用:1.X射线吸收谱(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XAS可以提供Co3O4催化剂中金属离子的化学价态、配位环境和电荷转移等信息。
通过分析XAS谱图,可以了解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状态和表面反应活性位点等重要参数。
2.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XRD可以确定Co3O4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和晶体取向等信息。
通过比较实验数据与标准谱图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了解Co3O4的晶体形貌和晶格缺陷等性质。
3.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XPS可以提供Co3O4催化剂表面元素的化学状态和电子能级分布等信息。
通过分析XPS谱图,可以了解催化剂的表面组成、表面氧化态和电子结构等特性。
4.同步辐射X射线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STM可以提供Co3O4催化剂表面的原子尺度拓扑结构和形貌等信息。
通过STM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催化剂表面的形貌演变和反应动力学过程。
综上所述,同步辐射技术在Co3O4电催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理解其电催化机制和性能优化途径。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和促进可持续能源转换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011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一、学院及招生学科专业简介化学化工学院有逾百年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岳麓书院改制设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是湖南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
学院设立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6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应用化学5个二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学院建有“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化学生物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化石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核酸适配体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化学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分子科学与生物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湖南省化学与分子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
全院现有教职工205人,教授95人;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个;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96%,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化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是“985工程”一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化学学科获得A-类评价,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B类评价。
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和TOP100。
学院的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为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与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院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军工项目。
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辐射功能初探
基 础 课 实 验 室具 有 开放 性 、示 范性 和辐 射 作 用 。 2 1 搭 建化 学 实验 示 范 中心教 学和 管理 信 息 网络 平 台 . 化 学 实 验 中 心 的 网 络 平 台建 设 中 心 简 介 、师 资 队
科 学研 究 的兴 趣 ,全方 位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 根 据 师
l 构 建 师 范特 色 的 运 行模 式
以提 高人 才 培 养 质量 为宗 旨 ,探 索新 形 势 下 地 方 师
范 院 校 化学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中心 教 学 、管 理 、建设 等 运 行 模 式 ,是 继 续 深 化 实验 教 学 改 革 ,加强 实 验 教学 队 伍 的 建设 ,创 新 实 验 室运 行 管 理 机 制 ,不 断 提 高实 验 教 学 质
和辐 射 功 能 的发 挥 。通 过 立 项 研 究 ,推 动 改 革 创 新 ,使 富实 验 中心 建设 的理 论 与实 践 。
. 这些 高层 次 、高水 平 基 础 课 实 验 室 的 开放 性 、示 范性 和 1 2 形 成 开放 的 实验 室 运 行机 制和 管理 模 式 实 行 全 方位 的开 放 式 运 行 管理 模 式 ,真 正做 到 :时 辐射 作 用 得 到 更 好 的发 挥 。
进 一 步 改善 办 学 条 件 ,促进 高 校 教 学 仪 器设 备 的更 新 换 面 提 高 ” 的教 育 理 念 指 导 下 ,构 建 “ 能 力 、个 性 培 以 代 ,使其 成 为 具 有 创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复 合 型 、综 合 养 为 主线 ,分 层 次 、多模 块 、相 互衔 接 的 、与 理论 教学 型 人 才培 养 的 摇 篮 ,为 提 高 高 等 学 校 教 育 质 量 创 造 条 既有 机 结 合 又 相 互 独立 的 、科 学 的实 验 教 学 课 程 体 系 ” ;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科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科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收稿日期:2017-09-02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校定平台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优化建设项目(KCWT1603)作者简介:陈祥迎(1976-),男,山东日照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化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碳基储能材料、超细功能材料的产业化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了宏伟的战略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从而突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重要性。
显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格局(人工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下,只有培养出大量具有优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才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着眼点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而我校作为一个工科特色见长的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从事实际的工业生产,因此更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学校期间筑牢创新的根基,相信可以使得学生受益终生。
目前,我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了诸多的途径和方式,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例如,在大一下学期,学生们都可以参加科研训练,由相关的指导教师提供研究方向或课题,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查阅资料,进而形成科研文献的汇总;而在大二下学期,则延续该科研课题,提出科研方案,制定技术路线,最终撰写科研申报书。
利用这类申报书,学生们就可以去申报学校或学院设置的各类院级、校级、省级或是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当然,学校在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还有其他途径和方法(既有规定动作,又有其他灵活方式),但是只要是按照这套培养流程完整走下来,每个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创新启发和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
五、师资队伍建设5.1 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采取了如下建设思路与措施:建设思路:以人为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核心。
通过稳定充实、正面引导、以老带新、优化提高,建立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措施:(1)强调师资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以学科点为依托,通过参与学科建设,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强调教学与科研紧密相结合。
以工科化学基地建设为动力,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发挥名教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3)引进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
以政策激励人,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定岗聘任制度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并按相应岗位级别指标进行年终考核和三年总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挂钩。
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学生监督制度,综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逐步实行挂牌教学,促使教师在教学上下功夫,对于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并给予奖励。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新时期下的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在教改上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为在教改中获得上级部门奖励的教师颁发配套奖金。
(5)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充实教师队伍。
以事业留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工科化学基地。
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
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实施教师授课三 . 三制,即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能上三门课,而每门课均有三名教师承担其教学任务。
(6)在岗位考核指标中规定教师最低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促成正高职教师耕耘于教学第一线。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还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1)建立导师制。
对每位新来的青年教师由系或研究室指定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其指导教师,并根据要求制订培养计划,进行1-2年的具体教学指导。
二、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方案【模板】
二、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方案
2.1 工科化学基地建设定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大学国家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定位,即:国家工科化学基地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中按照“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条件、一流教学成果、一流教学质量”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将本工科化学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具有带头作用的工科化学教学示范窗口。
2.2 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目标
探索和建立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科基础化学教育与教学模式;
造就一支教育思想先进、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理科优势和化学与化工结合的特点,建立理工融合的基础化学教育新体系和实验教学新体系,并编写出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新教材;
建成具有设备先进,能满足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需要的示范型化学实验中心;
研究并使用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成集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先进型功能于一体,培养化工、材料、应用化学及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国家级教学基地。
2.3 工科化学基地建设思路
围绕工科化学基地建设总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与科研、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主线,带动工科化学基地建设;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将工科化学基地建设任务分解立项,定期进行检查与验收,以此深化基地建设;
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同建设工科化学基地的积极性,促进基地建设;
通过努力,在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新教材编写、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一流的成果。
化学化工学院张亚新书记一行前往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
化学化工学院张亚新书记一行前往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交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认证事宜2019年5月13日,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亚新教授、副院长朱权教授、化工系副主任艾沙·努拉洪副教授、化工系教师廖银念和莫文龙副教授一行5人,前往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认证、学科评估、人才引进、干部交流等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庞国伟教授、副院长唐盛伟教授、化工系主任袁绍军教授、制药与生物工程系主任(院长助理)李德富教授、工程实验中心主任蒋炜教授、院长助理郭孝东教授、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杨华清教授及化工系易美桂副教授出席了本次交流会,并对张亚新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唐盛伟副院长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川大化工学院的基本情况。
他表示,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秉持“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在矿物加工、冶金、天然气化工、催化剂工程、燃烧动力学、CO2矿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如谢和平院士、褚良银教授、梁斌教授、储伟教授等等,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专业相继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西部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亚新书记对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认可和赞扬,希望通过向川大化工学院学习,努力提升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办学水平。
张书记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学院概况、办学规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双一流建设等方面与川大化工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我院化工系副主任艾沙·努拉洪副教授就化工专业工程认证的具体工作、内容规划和注意事项等与川大化工系主任袁绍军教授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交流。
为顺利通过本年度化学工程与工艺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张书记一行还参观了川大化工学院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和化工专业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专业实验室,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工科化学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6. 1 通过各种会议、特邀报告进行经验交流与示范辐射
工科化学基地建设期间主办了5次全国性教改经验交流会,参加国际、国内教改会议共16次。
承办教育部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2次和全国性教改会议2次。
应邀在省内外高校(浙江大学工科化学基地、华东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长沙水电学院等)作教改专题报告6次。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IUPAC国际化学教育大会上我们就该新体系作了发言,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2000年12月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召开的教改经验交流会上,我院院长就新体系的研究与实施作了唯一不限时的报告,引起了70多位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
2003年10月,在中国化学会于桂林召开的教育大会分会论坛上,作了指定发言。
通过论文发表、大会交流与报告,新体系及其教材已被国内12所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所采用,他们在使用新体系和新教材的同时,还就如何组织其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绍兴文理学院、郴州师专等借鉴本基地的经验,建立了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师范与非师范融合的基础化学教学新体系。
编写了适应以师范为主、非师范为辅的三级实验讲义。
使用过我们新体系与新教材的学校普遍认为:根据整体优化的原则,对四大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化、重组与更新,突出了理论的指导作用,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体系具有创新性。
今年暑期,由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姚天扬教授提议:择时召开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湖南大学三校会议,将对基础化学教学新体系的改革和相应新教材的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
6.2 通过内外教改立项、建立辐射点进行示范辐射
工科化学基地建设期间对本院和省内外兄弟院校组织了3批教改立项,协力进行工科化学基地子课题研究,其资助金额达27万元。
第一批是1998年,为长沙大学、本院教师共立项11个;第二批是2001年,为本院教师立项4个;第三批是2003年,为湖南省及周边地区16所兄弟院校(国防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福建华侨大学、浙江绍兴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河南平顶山师专、吉首大学等)的教师立项共21个。
并严格参照国家
重点实验室项目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
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不仅取得了一批教改成果,而且建立了16个辐射点,为本基地成果的辐射创造了稳固的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和本基地建设辐射点(长沙电力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吸收我们的管理经验,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建立了化学实验中心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在基地辐射点中,还有国防科技大学就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中如何开展固体化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怀化医专和长沙大学,分别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型”、“激、导、跟三步法”、“改进实验装置”、“实验移至现场”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平顶山师专、娄底师专等,在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面也作了相应地改革;长沙大学、湘南学院、华侨大学等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机化学课程”和“物理化学习题”等方面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6.3 通过接受来基地进修、参观和外出取经进行示范辐射
几年来,接受8所高校(怀化学院、长沙大学、广东嘉应大学、吉首大学等)教师来基地进修,接待国内95所高校(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209名教师来工科基地参观与交流,得到了来访教师的高度评价。
如国家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常文保教授说:“近几年,你们的教学改革和基础实验室建设力度很大”。
所以,他以化学会名义委托我们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化学教改经验交流会议,并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实验室。
国家高教化学课指委委员、北京化工大学张常群教授说:“你们的实验改革力度较大,学校对基础实验室投入也大,目前(2001年),你们实验室的建设在国内具有领先的地位”。
国家高教化学课指委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叶汝强教授说:“你们的教改新体系具有代表性,你们实验室的管理经验的确值得借鉴”。
与此同时,也组织基地建设人员专程赴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参观学习13人次。
这样既加快了本基地的成果辐射,又促进了本基地的建设。
6.4 通过技术输出进行示范辐射
在工科化学基地建设中还特别注重技术力量的输出,近4年为长沙水电学院、邵阳高专建立化工基础实验室4间,研制数控大型化工仪器、设备32台套,并为这些高校培训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和学生的受益面。
通过上述多种辐射途径,本工科化学基地在国内相关高校特别是湖南及其周边地
区的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