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认识的数_苏教版(2014秋)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我们认识的数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我们认识的数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数的名称。
2.通过简单的数的比较和数的排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数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数的概念:认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数的名称和用途。
2.数的比较:掌握简单的数的比较方法,了解大小的概念。
3.数的排序:掌握数的排序方法,了解顺序的概念和规则。
教学难点1.如何能够正确理解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如何能够掌握简单的数的比较方法,了解大小的概念。
3.如何能够掌握数的排序方法,了解顺序的概念和规则。
教学内容导入新知识1.教师先将一些小球分别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小球。
2.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东西可以数?”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听取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认识的数”。
新知阐释数的概念1.介绍数的概念:数是表示数量大小或次序的符号。
2.让学生自己数数,告诉学生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数。
数的名称1.学习数的名称及其表达。
2.将数字与数的名称对应起来。
提示: 1-一,2-二,3-三… 10-十。
数的比较1.掌握简单大小的比较。
2.让学生按大小排列小球,并通过讨论确定哪个最小,哪个最大。
数的排序1.学习数的顺序排列和倒序排列。
2.让学生找出教师放置的数字牌,理解数字从小到大是什么顺序,从大到小是什么顺序。
然后课堂上分别按照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序。
练习与巩固1.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数的概念、名称、比较和排序。
2.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家中围着家里的东西,数一数有多少个物品,并且把这些物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
总结1.学生按照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序的方法,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排错。
2.让学生查阅查阅千家万户中使用的数字和表达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1.家中围着家里的东西,数一数有多少个物品,并且把这些物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
苏教版1下第3单元《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
第10课时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数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提高估计能力。
3.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数。
教学难点:学会简单的估计,发展数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蚕豆、花生米、黄豆。
教学过程:一、课前调查,生活引入。
谈话:在课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数,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数,(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和这些数交朋友,做游戏,你们愿意吗?[设计意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可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数。
1、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44页场景图1师提出听的任务:这几个小朋友在说话时用了哪几个数?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谈话:这些同学可真是有心人,你觚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跟你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2、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同伴听,比比谁说得好、说得多3、汇报与展示。
4、谈话: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活动(二) :年龄中的数。
1、提问:谁来告诉我,你今年几岁了?2、谈话:自己的年-龄都记得很清楚,我看谁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要求先说出家中有几口人,再分别说出他们的年龄。
)先指定两名学生说,当每个人都很想说的时候,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
3、谈话: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见你们平时对自己,家里人都很关心。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智力小测试,比比谁最聪明。
(出示场景图2。
) 提问1: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你们门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呢?提问2 :小明家有一个人,年龄比爷爷小,这个人可能是谁?提问3 :小明家有一个人,年龄和你们差不多,这个人是谁?谈话: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我们认识的数》(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我们认识的数》(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大小比较。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数的意义、数的顺序、数的比较。
2.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
3. 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数的比较、数的运算、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计算器、教学挂图。
2.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复习数的概念,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数的顺序,让学生理解数的排列规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数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1. 数的概念:数的意义、数的顺序、数的比较。
2.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
3. 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数的概念、数的运算。
2. 提高题:数的应用。
3. 拓展题:数的探索。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4. 作业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大小比较。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简介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将会学习到数的认识、数的读写、数的比较等内容。
其中,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第一部分——数的认识而设计的。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认识0-20中的数;2.学会用数的读音和数码表示数;3.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4.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
教学内容与安排1.认识0-20中的数在学生还未学习数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展示手指图片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集合,让学生对数量进行感性认识,培养其数量直觉。
然后再通过书本上的教材,让学生学习0-20中的数,并掌握其读音和数码。
2.学会用数的读音和数码表示数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通过游戏和练习的方式,学生将会更灵活的用数码和数的读音来表述数量。
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字的记忆和理解,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3.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此环节中,我们将帮助学生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把20以内的数字进行排列,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关系,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直观易懂,而且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4.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通过游戏和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
对于加法,我们可以利用小球、点点等器材,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的加法方法;对于减法,我们可以以图案完形填空等方式练习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这些教学资源: 1.书本上的教材; 2.图片、生活中常见物品、小球等教学用具; 3.练习与游戏所需的写字纸、铅笔、橡皮等文具。
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1.口头测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定期的进行口头测试,测试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书面测试在模块学习完之后,进行一次书面测试,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情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教案:我们认识的数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我们认识的数》。
我们将从认识数字0开始,逐步学习数字1到10的读写,以及它们的组成和拆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读写出数字0到10,理解它们的组成和拆分,培养学生们的数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字0到10的读写,以及它们的组成和拆分。
难点:数字的拆分,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开始上课后,我会先带领学生们做一些数字游戏,如数数、接龙等,让学生们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2. 认识数字0(5分钟)我会拿出数字卡片,向学生们介绍数字0,让学生们反复读写,并理解数字0的意义。
3. 学习数字1到10(10分钟)接着,我会逐一介绍数字1到10,让学生们读写,并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联系。
4. 数字的组成和拆分(10分钟)我会用具体的例子,如数字6,来讲解它的组成和拆分。
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数字的组成和拆分。
5. 随堂练习(10分钟)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如给出数字,让学生们写出它的组成和拆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字0到100 1 2 3 4 5 6 7 8 9 10七、作业设计1. 抄写数字0到10各5遍。
2. 给出数字,写出它的组成和拆分。
如:数字6。
3. 思考: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字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二、数字0的认识在认识数字0的环节中,我会特别强调数字0的特殊性。
数字0不仅是数字序列的起始点,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都没有的数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数1~9,并能说出它们的读音。
2.掌握0的概念和作用。
3.能辨认1~9中的奇偶数。
4.能指认比大小的标准。
5.能用数码和数符表示自然数1~9。
教学重点1.认识自然数1~9,并能说出它们的读音。
2.掌握0的概念和作用。
3.能辨认1~9中的奇偶数。
4.能指认比大小的标准。
教学难点1.掌握0的概念和作用。
2.能用数码和数符表示自然数1~9。
教学内容1. 自然数1~91.教师向学生出示1~9的数字卡片。
2.学生请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相应的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9的数字顺序和大小关系。
2. 掌握0的概念和作用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个纸牌,上面写着0。
2.教师向学生解释0的概念和作用,比如0表示没有东西。
3.引导学生举例说明0的作用,比如电话号码最后一位缺失时,用0代替。
3. 奇偶数1.教师向学生写上1~9的数字卡片。
2.教师讲解奇偶数概念。
3.教师和学生一起数数,并指出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4. 比大小1.教师给学生出示两个数字卡片。
2.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比大小,并引导学生分别用“大”、“小”、“一样大”来比较数字大小。
3.引导学生用数码和数符表示1~9中的自然数,并在比大小时使用。
教学方式本课采取讲解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评价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出反馈,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2.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联欢活动,提高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
3.在评估方面,可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游戏等操作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确认学生的掌握程度。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为让学生认识自然数1~9,掌握0的概念和作用,辨认奇偶数以及比大小的标准。
通过此次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字,并学习如何比较大小,为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数数。
2. 掌握数的顺序,能较熟练地从1数到100。
3. 了解数的组成,能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数数。
难点:数的顺序和组成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小动物图片、水果图片等。
2. 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玩具、水果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复习10以内的数。
2. 新课导入: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
3. 教学活动:分组进行数数比赛,每组从1数到100,数得又快又准确的组获胜。
4. 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玩具或水果,进行数数练习。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数数,还学会了数的顺序和组成。
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数数的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孩子用家里的物品进行数数练习,拍照记录,并发到班级群。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游戏、实践操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和关注。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加减法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我们认识的数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我们认识的数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特征和数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含义,能够正确地数数。
2. 数的顺序: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按顺序数数。
3. 数的大小:理解数的大小,能够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和数的顺序。
2. 教学难点: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数的顺序的掌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数线、计数器。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计数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或游戏,引起学生对数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
3.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数数。
4.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按顺序数数。
5. 活动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的大小,能够比较数的大小。
6. 总结:总结数的概念、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让学生对数有更深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认识的数2. 板书内容:- 数的概念- 数的顺序- 数的大小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数字。
2. 判断题: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3. 应用题: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特征和数的关系。
课后反思1. 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对数的顺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数的大小的理解情况。
4. 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建议。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我们认识的数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数的概念、顺序和大小,以及如何通过活动来巩固这些概念。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引入引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预备知识的关键步骤。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数的读写方法。
2.能够用数码和数量相互对应,初步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3.能够初步认识十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掌握数的加减法。
4.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数的大小关系和加减法。
2. 教学难点•数的大小关系和加减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打开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带领学生读课题“我们认识的数”,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数?”2.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比如电话号码、汽车牌照、价格等,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广泛应用。
2. 认识数1.让学生看一组数码,比如5,8,6,让学生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如何读这些数字。
3.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的含义,以及如何读写数。
3. 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1.让学生通过实物对照理解数字的数量,如让学生拿5只铅笔,8只铅笔进行对比。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4. 认识十以内的数1.让学生认识十以内的数。
2.先让学生数出10以内的数,随机取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它的大小顺序把其他数排列在它的两侧。
3.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通过实物对照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5. 总结1.对本课时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回忆所学的数的认识、数码大小关系和十以内数的顺序排列及加减法。
2.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作业。
四、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字与所学数字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形成真正的认知。
2.组合拆分法:通过实物对比和拆分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数码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读写数码,并能够对数码进行排序。
3.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大小关系、顺序排列及加减法是否掌握。
六、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了数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3、我们认识的数》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3、我们认识的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3、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大小,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概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知道数的顺序,能够用数来描述日常生活的事物。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是很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知道数的顺序。
2.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用数来描述日常生活的事物。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2.数的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概念。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图片、玩具等。
2.准备数数卡片,用于学生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玩具,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说一说。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数数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理解数的顺序。
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的顺序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数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用数来描述。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数的顺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数的顺序,掌握数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如数数练习,用数描述日常生活的事物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理解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数数和读写数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能够正确地读写和排序。
2. 学习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3. 学习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学习数的比较,理解大小、多少等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读写,数的加减法。
2. 教学难点:数的分解和组合,数的比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加减法计算器、大小比较工具。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理解数字的意义。
3. 操作:让学生通过计数器、卡片等工具,进行数的操作和练习。
4. 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他们的观察和操作经验。
5.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的读写、加减法、比较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0,让学生观察和读写。
2. 用图表或图片展示数的分解和组合,让学生理解。
3. 用加减法计算器展示数的加减法,让学生操作和练习。
4. 用大小比较工具展示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理解和练习。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数字1-10,读写和排序。
2. 让学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练习。
3. 让学生进行数的加减法练习。
4. 让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我们认识的数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我们认识的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数字0-9,认识并能够读写这些数字。
2.能够通过情境模拟、拨打电话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数字的认识和记忆,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
3.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他们对数字的感性认识和初步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数字0-9。
2.熟练运用数字0-9。
教学难点
1.大小数的比较。
2.数字的正确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认识数字
从0开始,教师在黑板上依次写出数字0-9并解释数字的含义,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数字并跟着教师一起写出数字。
接着,教师可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与图片对应的数字。
最后,教师可通过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字。
第二步:数字的比较
教师可通过呈现数字图形、长度、面积大小等不同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字的大小的差异,并教授数字的比较方法。
第三步:数字的拨打
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数字的拨打练习,让学生能在电话中流利地说出数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数字记忆能力。
第四步:综合运用
教师可设计一些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把数字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数数,购物,售货员和顾客间的对话等,以加深学生对数字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掌握了数字的认识和正确读法的技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习步骤和教材内容,创设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数学思维模式,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我们认识的数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了解数的概念,认识1-20的数字符号。
•能够正确书写1-20的数字符号,并能在各种情境中活用这些数字。
•能够根据数量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20的数字符号。
•能够正确书写1-20的数字符号。
教学难点:•数字0、1、10、11、12、20的书写。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A. 认识1-20的数字符号•数字0-20的书写。
•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码消除等。
B. 运算符号的认识•加号(+)和减号(-)的认识。
•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例如:5+1=____,7-2=____)。
2. 教学方法A. 教师讲解法•通过数字、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认识1-20的数字符号。
•利用数码消除等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掌握数字。
B. 合作学习法•在加、减运算环节,让学生分为小组,一起完成练习。
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解释,让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团体协作能力。
C. 数学思维培养法•在加、减运算时,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与安排1. 教学过程:A. 认识1-20的数字符号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和数字,让学生准确地认识1-20的数字符号。
2.利用数码消除等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掌握数字。
B. 运算符号的认识1.教师出示加、减号,引导学生认识加、减号。
2.练习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安排:•上课时间:40分钟。
•上课顺序:A-1 -> A-2 -> B-1 -> B-2。
五、教学评价1. 教学工具•数字卡片。
•数字教具。
•数字排列游戏。
2. 评价方法•师生互评。
•练习作业。
•报告分析。
六、课后练习1.填空练习:1+2=___;4-2=___。
2.认识数字游戏:请认真观察图像,然后再画出相应数字。
认识数字游戏示意图认识数字游戏示意图3.数列填空练习:1,2,___,4,5。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主题为“我们认识的数”。
该课程主要教授孩子们认识数字0-5、认识数字的符号以及掌握数字0-5的排序能力。
本节课为数学入门课,是日后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0-5,并能够正确写出其符号;2.能够掌握数字0-5的序数,即从小到大的顺序;3.能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字的乐趣,并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用手指、水杯等教具向学生展示数字0-5,并带着孩子们读出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引导孩子们感受到数字的存在。
2. 认识数字0-5(15分钟)通过卡片、画板等教具向孩子们展示数字0-5,并鼓励孩子们尝试认识每个数字的符号。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比较等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认识,并纠正错误的理解。
在学生掌握数字符号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阅读数字拼音和识别,加强对数字的记忆。
3. 排序练习(15分钟)通过数字排列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加强对数字排序的理解和练习。
可以使用数字图形卡片等教具,让孩子们根据数字大小顺序将相应数字的卡片排列成一列。
4. 学以致用(15分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字的乐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游戏实践当中。
可以分为小组内部竞赛,也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PK等多种形式。
5. 总结回顾(5分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孩子们对数字0-5认识的理解,并鼓励孩子们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以致用。
四、教学思路整节课要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为指导,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排序练习中,教师需适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其理解数字排序的方式和规律。
通过游戏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数字的乐趣,可以适当加强互动和PK的形式,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和理解程度。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
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
当我问:你们还在哪见过数?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
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数的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争先恐后的表现。
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
这节课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抓,组员一起猜,一起数,记录员填表。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五个层次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
三、重视估算,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这是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除此我还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苏教版,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苏教版,教案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估计。
2、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由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建立数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会根据一把蚕豆的粒数估计出一把花生,一把黄豆的粒数。
教具、学具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询问自己家里每个人的年龄(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准备一句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2、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好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
3、分小组准备好蚕豆、花生米、黄豆等。
[评析:课前准备充分。
本节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教师根据活动所需的材料和活动的方式作了充分、周密的考虑,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提供了保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前些日子,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板书课题:我们认识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些认识的数来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出示红红的草莓图片)老师在每个草莓图片的反面写了一个两位数,谁猜中了,就送给谁,谁来猜一下?[评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并以学生喜欢的红草莓图片为奖品,激励学生猜两位数,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说一说,比一比。
(一)说一句话。
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评价一下,谁说的话比较好?为什么?[评析: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在课堂上用一句话描述出来,进一步体验与数相关的单位,以及与数相关的事物,把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联系起来,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表现。
](二)说年龄。
1、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了解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2、一般情况下,小朋友及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约是多少岁?[评析:“爷爷、爸爸……大约多少岁?”的问题提得好,好在不是简单地运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加工、重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教学设计我们认识的数我们认识的数教材第40、第41页的内容。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切身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花生米,糖,黄豆。
1.口算。
84-4= 60+2= 50+4= 79-70= 83-80=53-50= 83-3= 96-6= 74-4= 56-6=以上这些口算,都是数的运算。
2.说一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或听到100以内的数。
例如咱们班有45名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在北京举行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想一想,请你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好吗?(在小组内完成)老师提问:你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吗?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会是谁呢?说说你的理由。
3.猜一猜。
出示花生米和糖。
请学生先抓一把糖,数一数是多少块。
然后再抓一把花生米,先让学生猜一猜,大概是多少粒,再数一数。
(可以多叫几个学生做这个实验)你发现什么了?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糖的数量多呢?请你想一想。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块糖比一粒花生米大许多,因此同样是一把,花生米的数量要比糖多。
请学生抓一把黄豆,估计一下数量。
4.数一数。
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我们学过的知识——100以内的数。
从桶里摸一个球,会是怎样的结果呢?(用线连一连)很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黑球也可能是白球一定会是黑球很可能是黑球课堂作业新设计1. 80 62 54 9 3 3 80 90 70 502~4.略思维训练略说一说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猜一猜一把花生米多,还是一把糖多?数一数数数周围不同物体的个数。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跟大家快相处一年了,可我对你们还不太了解。
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多大了?
【预设】生1:我今年8岁。
师:8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统计一下人数,板书:8岁人
生2:我今年9岁。
师:9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一小部分学生举手)
师统计一下人数,板书:9岁人
师:7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几个学生举手)
师: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
(无一人举手)
师:现在我了解了,我们班小朋友的年龄一般是8岁或9岁,不超过10岁。
师:知道了自己的年龄,哪个小朋友还知道家里的人年龄?
【预设】生1:我爷爷今年65岁,奶奶今年68岁。
生2:我爸爸今年36岁,妈妈今年35岁。
……
师:小朋友了解得真多!我们人的年龄是用数来表示的。
(出示图)
师:图中的小男孩叫小明,他的年龄和你们差不多,他的家里有一个人今年64岁了,你能帮他猜猜这个人可能是谁吗?
生:是爷爷,也可能是奶奶。
师:你们都猜对了!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
二、合作探究
(一)说一说
师:除了年龄可以用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其他可以用数表示的东西吗?
生:有,很多。
师:那你也能用数来说一句话吗?
【预设】:生1:我家住在第58幢
生2:从一楼到二楼一共有24级台阶
生3:我们的数学书一共有104页。
(师:你真厉害,都知道一百以外的数了,说明你对数学很感兴趣,值得表扬。
今天,我们尽量用大家学过的数来说一说,好不好?)
……
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只要细心观察,你们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
(二)猜一猜
师: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想玩吗?
生:想。
师:那就把背挺起来,等待着我给大家发号施令吧。
请你们把这张表拿出来。
出示统计表(投影)
糖
花生
赤豆
数一数
估一估
数一数
估一估
师:有哪位小朋友已经看懂这张表啦?
指名说一说:抓一把糖,数一数,然后填一填;抓一把花生先猜猜个数填好,再数一数,把结果写好;赤豆就猜一猜一把能抓多少个。
师:既然看懂了,那肯定也猜得到等会我们玩的游戏啦。
师:我呢,跟大家一样,手也特别养,所以让我先来抓一把糖吧。
看!
(师示范:两根手指抓3颗糖。
)
师:我现在抓了满满的一把。
【预设】生:那不叫抓一把。
师:这样呢。
(师示范:抓满一把糖)
师:谁刚刚看的特别仔细,想替我告诉大家,“满满的一把怎么抓?抓好了该做什么?”
生再复述刚才的注意点。
师:请各组的组长拿出糖,放在桌上。
(师巡视准备情况)
师:好,组长们表现都很好。
接下来,请组长安排好抓的顺序,然后让小组的每一个组员抓一把糖,抓完马上放到桌上。
Ready?开始!
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个数(可投影2位小朋友的填的数)
师:看完我就有个疑问啦,为什么他们俩抓的糖个数不一样?
【预设1】生:因为他们的手不一样大,大手抓得多,小手抓得少。
师:你真了不起,帮老师解答了这个疑问。
【预设2】(假如学生讲不到点上,师在提问2人后及时调控。
)
师:如果让老师来抓呢,你觉得谁抓得比较多?
生:老师。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老师的手大。
师:刚才每个小组这个任务完成的都很好,请小组长迅速把糖收好,放进抽屉。
师:在开始下一个任务前,我得考考你是不是我的好士兵,愿意接受我的考验吗?
生:愿意。
师:假如你来抓一把花生,你猜猜会有多少粒?把你想的数填在表里。
师:谁愿意说说你猜的多少?
生交流猜的个数。
师:每个小朋友猜的都不一样,想不想验证下自己猜的接不接近。
生:想。
师:好,请组长把花生拿到桌上。
师巡视准本情况。
师:好,还是跟刚才一样的步骤进行,开始!
生活动,师巡视。
集体交流个数,请猜的比较接近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猜得那么接近?
【预设】生1:因为1粒糖和3粒花生差不多。
生2:因为1粒花生比1颗糖小,所以一把花生肯定要比一把糖多。
师:原来是这样,你思考的真深刻,给点掌声,向你学习。
4、师:请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抓一把赤豆,大概有多少粒呢?把你猜的结果写在表里。
(生回答:70、80、54、48、20……)
师:有没有可能是20粒呢?
师:你们为什么估计有这么多?
【预设】生1:因为黄豆比花生小,所以一把黄豆要比一把花生多。
生2:因为黄豆比糖小得多,所以抓一把黄豆比一把糖要多得多。
师:有没有可能是20粒呢?
师:说得太有道理了,我想大家肯定都猜的八九不离十了。
想不想验证一下,回家抓一把,明天把结果汇报给我。
假如现在抓一把芝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呢?
生:肯定比赤豆还要多得多。
师: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抓了一把糖,一把花生,又想了抓一把赤豆有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抓的东西越来越小,个数却越来越多。
师:你的回答真是--
小组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奖励“合作星”。
(三)数一数
三、进行练习
1、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并把它圈出来
(1)13、17、21、24、35、49
(2)100、98、97、96、93、92
(3)22、55、33、41、66、77
(4)80、70、50、40、95、10
2、今年小美比妈妈小30岁,10年后,小美比妈妈小多少岁?
3、爷爷:我今年66岁。
小明:我今年8岁。
当小明18岁时,爷爷多少岁?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