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导则
住宅小区设计导则
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创建一个宜居、美观且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环境。
本导则将涉及以下方面的细化内容:设计原则、植被规划、景观元素、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性要求。
2. 设计原则2.1 自然与人文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和人文历史,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
2.2 空间层次与组织居住区应具备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层次感。
通过设置景观廊道、绿化带和公共广场等空间节点,打造流畅有序的居住环境。
2.3 色彩与材质搭配色彩和材质的选择可以为居住区增添更多层次感。
设计师应合理运用色调搭配和材料质地,使居住区整体呈现出协调和谐的视觉效果。
2.4 布局与功能结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通过设置公共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设施等功能区域,提升居住区的居住品质。
3. 植被规划3.1 植物选择与配置根据居住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
通过植物的组合和配置,打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增加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3.2 植物样式与规模植物的样式和规模应与居住区整体规划相协调。
选择不同高度、叶片形状和花卉开花季节的植物,以营造层次感和季节变化的美感。
3.3 绿化带和景观廊道在居住区内设置绿化带和景观廊道,提供居民日常休闲和散步的场所。
通过合理设计,形成通风、遮阳和景观视线的功能。
4. 景观元素4.1 水景设计水景可以为居住区增添凉爽感和美感。
设计时应考虑水体的形式、大小和位置,同时合理规划水源和水循环系统,以保持水体的水质。
4.2 艺术装置艺术装置可以为居住区增加艺术氛围和趣味性。
设计中应合理选取艺术品材质和形式,使其与居住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4.3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在夜晚时可以为居住区创造温馨的氛围。
设计师应考虑照明设备的位置、照明强度和光线分布,以达到舒适且安全的效果。
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成都市的居住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景观设计问题。
为了创造更加宜居、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本文提出了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一、区域文化元素的融合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当地的历史、建筑、自然、民俗等元素。
例如,在成都市的居住区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川剧、蜀绣等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中设置相关的文化展示、艺术品展示等。
二、生态环保设计理念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保理念,尽可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植被、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等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空间设计,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社交和娱乐空间。
四、安全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安全设计,保证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例如,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交通安全、防盗防火、应急疏散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五、可持续发展设计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设计,为未来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问题,采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导则,可以为成都市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设计思路,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宜居、舒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导则
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 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 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室外管线及建材设施──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并 预留室外风机、管线等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 的整体效果。应严格控制和引导居民入住后对建筑外立 面的“二次施工”。
4.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5.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 应强调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 灯光亮度;
6.住区的道路照明宜在15~20LX;
7.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 的独特景观。
1.住区内部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通风,如点条结合、 高低错落、底层架空等; 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宜构建绿化带、水道、花廊 等景观通道; 3.户外活动场地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迎/挡风; 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1.2 适用性
本导则适用于我国二十一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它基于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住宅设计规范等,也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住宅设计等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1.3 社会性原则
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感,并体现社区文化,促进社区人际交往,引导人(群)的交互行为及社区休闲健身活动。提倡公共参与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
3.总体布局
3.1 规划结构与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3.1.1 重视景观规划的整体布局
住区规划时,应对住区的整体结构进行一体化 考虑,使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环境达到最优化。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环境空间的整体效果, 采用合宜的用地配置方式(如硬、软质景观的结 合及比重),并通过合理的配套设施布局(水、电 管网设施,变电站、垃圾房、车库等辅助设施的布 局及美化等)来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 和谐。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摘要:随着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总结了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组成部分的逐点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境域对居民的生活很重要,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基础, 所以,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1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
居住区环境的设计的以居者的使用为最终目的,居住环境是人们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场所,提倡大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让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4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指引在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时,必须要注意景观的整体性,要使设计的风格一致,而且设计的方案富有生态和自然的乐趣,让居民在其中感受到轻松快乐,而且在对这一区域的设计时,要将各种可能的因素都考虑在一起,对居住地和公共地之间的交替部分也要做合理的处理。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绿化种植景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绿化种植景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绿化种植景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绿化种植景观4.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的不同规划和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央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公园(居住区级)、小花园(社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街区和带状公共绿地。
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中的“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用)各级居住区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中心绿地名称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园内布局应有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明确的功能划和铺装地面等分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格最大服务半径(ha)(m)1.0800~1000园内布局应有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小游乐园一定的功能规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划组团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单儿童设施等可灵活布置0.4400~5000.04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面积不得小于400平方米。
④ 详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公共绿地指标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公共绿地指标:群体水平不低于0.5m2/人;社区(包括团体)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新区建设绿地率为≥ 30%; 旧区的重建应该得到加强≥ 25%; 种植成活率≥ 98%.4.4庭院群绿地设置规定封闭型绿地南侧多层楼l≥1.5(l2)l≥30(m)s1≥800()南侧多层楼l≥1.5(l2)l≥50(m)s1≥1200()开放型绿地南侧多层楼l≥1.5(l2)l≥30(m)s1≥800()南侧多层楼l≥1.5(l2)l≥50(m)s1≥1200()1S2≥ 1000()S2≥ 1200()S2≥ 1000()S2≥ 1200(),式中:L——南北楼层之间的正面距离(m);L2——当地房屋标准日照距离(m);S1——北部有多层建筑的集团绿地(o);S2-北侧是高层建筑群(o)的绿地。
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沪住工[2001]214号
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正文:---------------------------------------------------------------------------------------------------------------------------------------------------- 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沪住工[2001]214号2001年8月2日)各区、县住宅发展局(署),各区、县(园林)绿化管理局(处、署、所),各住宅开发建设单位:一、为提高本市新建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科学引导环境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推进生态及景观住区战略的实施,现根据《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制定本导则。
二、本导则所称的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是指在征地红线范围内的新建住宅环境绿化配套建设。
三、本导则适用于本市新建住宅的环境绿化配套建设,并供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在改造中参考使用。
四、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导则:1.总体要求。
新建住宅绿化建设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创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型景观环境。
(1)力求自然活泼的风格,摒弃“大色块”布置手法,建造景观各异,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
(2)地形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保护天然水源,处理好地表排水,少设或不设地下管道,降低建设投资和养护管理的费用。
(3)植物布置应充分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隔热等特定功能,并处理好与地下管线的关系。
(4)高层、中高层住宅的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鸟瞰效果,满足高楼居民的俯视要求。
(5)运用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充分利用建筑、树木、地形、水体、道路等条件,设置对景、障景、借景、框景等不同景点,促使景区内的植物空间幽雅舒适变化丰富。
2.配植要求。
新建住宅绿化建设应坚持乔灌草结合,提高生态含量,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
(1)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为1∶1-2;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为1∶3-6;草皮面积(乔灌木投影范围除外)不高于绿地总面积的30%。
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浅析(1)
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浅析日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居住区绿化原则。
1.美国的居住区绿化原则:20世纪末,美国凯特。
奥利维亚。
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网络”的概念,在环居住区绿化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将对我们有很好借鉴作用。
使居住区的绿地也成为这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的成员[1]2.法国居住区绿化原则: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区绿地标准。
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
3.中国旧的绿地规划标准:(一)统一规划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环境美化原则。
(四)布局协调原则。
4.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出台背景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内开发商及消费者中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
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以此吸引消费者,制造楼盘销售中的卖点;再到先做景观环境,后建住宅,从而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取悦消费者,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在引进与模仿中,走过了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然而在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消化不良带来的严重后果。
为求新、奇、特,北方开发商常常重金迁移了南方的名贵树木,却没有考虑其生长所必要的气候条件;为美化居住区所规划设计的景观环境,有时却成为束缚业主的藩篱,使之难以亲近;为体现水景而建造的湖泊,却因未考虑安全防范措施,成为吞噬幼童的杀手。
据多已建成的居住区景观不仅投资大,而且只具有观赏性,没有实用功能性,人性化的设计更少,缺少交往空间。
当开发商以每平方米四五百元的代价投资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时,有人开始反思,规划设计景观环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好与坏如何来评价?与业主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推出了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公共绿地指标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不少于1.5㎡/人。
绿化植物栽植间距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种植土控制厚度(平台)道路及绿地最大坡度儿童游乐设施设计要点自行车(摩托车)停车车架尺寸座椅(具)室外座椅(具)的设计应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普通座面高38~40cm,座面宽40~45cm,标准长度:单人椅60cm左右,双人椅120cm 左右,3人椅180cm左右,靠背座椅的靠背倾角为100°~110°为宜。
栏杆大致分为以下3种:(1)矮栏杆,高度为30~40cm,不妨碍视线,多用于绿地边缘。
也用于场地空间领域的划分。
(2)高栏杆,高度在90cm左右,有较强的分隔与拦阻作用。
(3)防护栏杆,高度在100~120cm以上,超过人的重心,以起防护围挡作用。
一般设置在高台的边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
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90cm左右,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老人和残障人使用。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应设高度0.65m与0.85m两道扶手。
围栏、栅栏设计高度表坡道坡道是交通和绿化系统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使用和感观效果。
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园路不应大于4%;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内;轮椅坡道一般为6%;最大不超过8.5%,并采用防滑路面;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
坡度的视觉感受与适用场所园路、人行道坡道宽一般为1.2m,但考虑到轮椅的通行,可设定为1.5m以上,有轮椅交错的地方其宽度应达到1.8m.台阶的踏步高度(h)和宽度(b)是决定台阶舒适性的主要参数,两者的关系如下:2h+b=60±6cm为宜,一般室外踏步高度设计为12~16cm,踏步宽度30~35cm,低于10cm的高差,不易设置台阶,可以考虑做成坡道。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一、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一般参考控制厚度见下表,对于较高大的树木,可在平台上设置树池栽植。
、屋顶绿化1、建筑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日照、温度、风力和空气成份等随建筑物高度而变化。
(1)屋顶接受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对植物生长有利。
(2)温差变化大,夏季白天温度比地面高3-5 C,夜间又比地面低2-3 C ;冬季屋面温度比地面高,有利植物生长。
(3)屋顶风力比地面大1-2级,对植物发育不利。
(4)相对湿度比地面低10-20 %植物蒸腾作用强,更需保水。
2、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
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
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园式绿化。
3、屋顶绿化数量和建筑小品放置位置,需经过荷载计算确定。
考虑绿化的平屋顶荷载为500-1000kg/m2,为了减轻屋顶的荷载,栽培介质常用轻质材料按需要比例混合而成(如营养土、土屑、蛭石等)。
4、屋顶绿化可用人工浇灌,也可采用小型喷灌系统和低压滴灌系统。
屋顶多采用屋面找坡,设排水沟和排水管的方式解决排水问题,避免积水造成植物根系腐烂。
5、停车场绿化车场的绿化景观可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面绿化及铺装。
(见下表)6、古树名木保护1)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是树龄在300年以上,或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古树名木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国家的活文物,一级古树名木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住宅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导则,供您参考:
1.整体规划: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需要与整个住宅区的规划和建筑风格相协调,保持整体的一致性。
同时,需要考虑用地、交通、绿化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景观空间。
2.绿化设计:绿化是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居住环境的优美度和舒适度。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种类、色彩、高度和季节变化等因素,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3.景观设施:景观设施包括公园、广场、水景、雕塑、座椅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居民休息、娱乐和交流的场所,也是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设施的实用性、美观性和安全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4.自然环境保护: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需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环境,如树木、湖泊、山丘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使自然环境与住宅建筑和景观相互融合,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和生态性。
5.人文关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需要关注人文关怀,体现对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的尊重。
设计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活动空间。
6.可持续性发展: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设计应考虑到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居住区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这些导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和开发者更好地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品质。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一、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一般参考控制厚度见下表,对于较高大的树木,可在平台上设置树池栽植。
二、屋顶绿化1、建筑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有所不同,日照、温度、风力和空气成份等随建筑物高度而变化。
(1)屋顶接受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对植物生长有利。
(2)温差变化大,夏季白天温度比地面高3-5℃,夜间又比地面低2-3℃;冬季屋面温度比地面高,有利植物生长。
(3)屋顶风力比地面大1-2级,对植物发育不利。
(4)相对湿度比地面低10-20%,植物蒸腾作用强,更需保水。
2、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
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
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庭园式绿化。
3、屋顶绿化数量和建筑小品放置位置,需经过荷载计算确定。
考虑绿化的平屋顶荷载为500-1000kg/m2,为了减轻屋顶的荷载,栽培介质常用轻质材料按需要比例混合而成(如营养土、土屑、蛭石等)。
4、屋顶绿化可用人工浇灌,也可采用小型喷灌系统和低压滴灌系统。
屋顶多采用屋面找坡,设排水沟和排水管的方式解决排水问题,避免积水造成植物根系腐烂。
5、停车场绿化车场的绿化景观可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面绿化及铺装。
(见下表)6、古树名木保护1)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是树龄在300年以上,或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古树名木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国家的活文物,一级古树名木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一、引言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将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旨在为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1.人性化原则: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创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
2.生态可持续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3.文化传承原则:景观设计应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4.艺术审美原则:景观设计应遵循美学原则,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居住环境。
5.经济适用原则:景观设计应考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景观设计要素1.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居住区空间布局,划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2.绿化种植:运用植物进行绿化,营造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类型,丰富绿化层次。
3.道路交通: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保证居民出行安全便捷。
设置人行道、车行道、停车场等设施,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4.水景设计:运用水景元素,如喷泉、水池、溪流等,增强居住区的景观效果。
同时,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确保水景的正常运行。
5.设施小品:设置座椅、照明、垃圾桶等设施小品,提高居住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设施小品的设计应与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
6.标识系统:设置导视牌、路标等标识系统,为居民提供明确的方位和指示信息。
标识系统的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
四、景观设计的程序1.前期调研:对居住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居民需求等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景观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目标、原则和要素,进行初步的空间布局和元素配置。
3.初步设计:对方案进行细化设计,确定具体的景观元素和设施小品的类型、尺寸、材料等。
初步设计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实用性。
4.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成果,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1: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目的和目标:制定本文档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2. 环境分析2.1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分析。
2.2 人文环境:社区文化、历史背景、居民需求等分析。
3. 设计原则3.1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
3.2 人性化原则:关注居民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3 美学原则:追求艺术性和美感。
4. 空间规划4.1 公共空间:划分主要公共区域(花园、广场、公园等)。
4.2 私人空间:私人花园、露台等规划。
5. 植被设计5.1 植物选择:根据气候、土壤和景观风格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5.2 植物布局:考虑景观层次和整体效果进行布局。
6. 水体设计6.1 水池和喷泉:设计水池和喷泉,增加视觉效果和触感。
6.2 水系规划:考虑自然条件,合理规划河流和湖泊。
7. 公共设施7.1 儿童设施:设置游乐设施、儿童乐园等。
7.2 健身设施:布置健身房、篮球场等。
8. 照明设计8.1 规划照明路线:照明沿街路灯、景观灯等布置规划。
8.2 照明效果:打造夜晚的独特景观效果。
9. 材料选择9.1 地面材料:选择耐磨、易清洁的地面材料。
9.2 建筑材料:选用环保、耐候性好的材料。
10. 规划实施10.1 施工方案:详细规划施工步骤和时间节点。
10.2 资金预算:估计项目所需资金和费用。
附件:设计效果图、施工图纸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利益的法律法规。
2. 建筑法:指对建筑行为和建筑工程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3. 规划法:指对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2: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
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吸引力。
因此,制定一份《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显得尤为必要。
1. 自然与人工景观的结合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自然与人工景观的结合至关重要。
人工景观可以通过植树、布置花坛、雕塑等手段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而自然景观则可以为居民提供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居住环境。
2. 绿化率的提高
绿化率是衡量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的休闲需求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适当增加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打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居住环境。
3. 道路与交通的规划
设计中还应考虑到道路交通的规划。
应该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尽可能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同时,对于步行系统和自行车道的规划也应该予以充分关注,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
4. 公共设施的配置
公共设施的配置也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各种需求,适当配置公园、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为居民提供健康、便捷的生活方式。
5. 建筑风格的统一
在设计中应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打造出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区。
总之,《成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
虑到居民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打造出一片宜居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一)
1 总则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 总体环境2.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主编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时间:2004年6月7日1总则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总体环境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2光环境2.2.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通风环境2.3.1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声环境2.4.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
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温、湿度环境2.5.1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
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嗅觉环境2.6.1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视觉环境2.7.1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人文环境2.8.1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建筑环境2.9.1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建筑外立面处理(1)形体。
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
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
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
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
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
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3景观设计分类3.1分类原则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
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3.2设计元素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
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
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
(详见下表)4绿化种植景观4.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注: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
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公共绿地指标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绿地率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种植成活率≥98%。
4.4院落组团绿地其中: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4.5.1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4.5.2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4.5.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4.5.4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4.6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见下表)4.7植物配置4.7.1植物配置的原则(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4)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
4.7.3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4.8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
(见下表)4.9绿篱设置4.9.1绿篱有组成边界、围合空间、分隔和遮挡场地的作用,也可作为雕塑小品的背景。
4.9.2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
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
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则相对较高大。
绿篱地上生长空间要求一般高度为0.5-1.6m,宽度为0.5-1.8m。
4.9.3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4.10宅旁绿化4.10.1宅旁绿地贴近居民,特别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
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
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2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
荫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4.11隔离绿化4.11.1居住区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有利于沿街住宅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
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4.11.2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的安静,居住区内的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4.12架空空间绿化4.12.1住宅底层架空广泛适用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区的住宅,利于居住院落的通风和小气候的调节,方便居住者遮阳避雨,并起到绿化景观的相互渗透作用。
4.12.2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
4.12.3架空层作为居住者在户外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