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义龙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的叙事策略

合集下载

文学研究的学科突破与大文学观的建构——以杨义《感悟通论》为中心

文学研究的学科突破与大文学观的建构——以杨义《感悟通论》为中心
发展规 律 的 认 识 , 阐 释 话 语 有 着 明 显 的西 方 色 其 彩 ” [ 一 是 这 种宏 大 的学 术 胸 襟 和 自觉 追 求 , 。4 正 J
上 , 者实 践着古 今贯 通 的方法论 , 过对古 今 文学 作 通 研 究 方法 的整 理 、 比与 审视 , 观念 、 料 、 野 、 对 从 材 视 方法 等方 面进行 中西 文论 的翻 译与转 接 。杨义 先生 对 中国文化 原创 性 的强 调 , 然 要 求 祛 除 西 方话 语 必 的强权 , 弥合 东 西 文化 造 成 的 断 裂 。该 书 以 钱钟 书 先生对 李 贺《 春怀 引》 诗 中 “ 一 宝枕 垂 云 选 春 梦 ” 中
方理论在 面对材料 时 出现的醒后 的 困惑和错位 的不安 。
关键词 : 文学研 究 ;感悟通论》 古今融汇 ; 《 ; 大文学观 ; 学术对接
中图分类号 : o .9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6- 5 (0 2 0 -0 70 I 6O 2 A 10 .12 2 1 )20 7 - 6 - 4
换工作 。同时 , 他对古今 中外文学 、 文化学、 叙事学 、
民族学 、 理学 等诸 多学 科 的融会 贯通 , 地 熔铸 成学术 研究 的阔大 平 台 , 为后 来 者 提 供 了十分 珍 贵 的经验
形式性 的同时 , 也带来 了技术理性至上、 生命体验缺 失的弊病。另一方面 , 随西方思想和文学理论 的 伴 输入 , 虽然一 些 学者 提 出整理 本 土文 学理 论 , 希望 以
己的悟性 ,细读 不光 是一种 理性 的思 考 , 更不 能拘 泥
角和话语空间 , 具有重要 的学 术价值。《 感悟通论》 收录 了杨义 先生 近 年来对 具有 东方 色彩 的感悟 哲学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作者:叶桂杰来源:《南腔北调》2019年第10期“文学叙事”不同于“历史叙事”。

所谓“历史叙事”,其使命在于记录与重拾。

“历史叙事”以霸蛮的时间之线,将破碎而鲜少关联的事件串起来。

在其中,客观固然难以办到,因为叙述本身就会孕育意志,而主观更不被容许,因为叙事的正义在于真实。

至于真实,似乎只有在摒弃意志、做无关联的散点陈列时方能最大限度地抵达。

如此费尽周章取消意义,对于一个“文学叙事者”而言,是不能理解的。

以“虚构”为手段的“文学叙事”,其使命乃是从无意义的破碎事件中锻造出意义来。

哪怕该意义,是对意义的解构,也在所不惜。

《穹庐》自出版以来,即受到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

2018年11月中旬在京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家忙着给《穹庐》定调。

批评家们认为:这是“一幅宏远的历史画卷”“一部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兴衰、国际共运历史、战争与和平的书写”。

对于小说的题材和风格,批评家认为其“雄厚新奇、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场面波澜壮阔,在浓墨重彩的画卷中展现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

批评家这么急着把小说放入文学史的长河中加以比对,显然是基于清晰表述的内在需求。

不过批评家似乎没有意识到,从现成的批评话语库里找出一件相对合身的衣服给小说套上,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辨识度,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反而压抑了研究者对小说做更加深入探究的热情。

以《穹庐》为例。

如果我们把小说简单地划归历史小说的范畴,显然有失妥帖。

我们在读历史小说时,生硬的“年代”标签和“英雄人物”的名姓,总是将我们从文本中拖离出来,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和姿态,重新观照过往之事。

而这种“抽离感”,本身便是“唏嘘”“感慨”“惋惜”的酵母。

但事实上《穹庐》的作者仿佛为了特意避开源自于“俯瞰视角”的疏离感,而在文本中尽了一切的可能,剔除了“历史叙事”的痕迹,致力于对“小说”氛围的营造。

在小说中明显有迹可循的年份,除了微弱的“一九一二年”“一九二零年”之外,其他时间线索,往往被语言的洪流嚼碎、吞噬。

南诏国的两个地震神话

南诏国的两个地震神话

高继宗. 南诏国的两个地震神话[J]. 地震科学进展, 2024, 54(5): 353-358. doi:10.19987/j.dzkxjz.2023-024Gao J Z. Two earthquake myths from kingdom of Nanzhao[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4, 54(5): 353-358. doi:10.19987/j.dzkxjz.2023-024南诏国的两个地震神话高继宗※(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摘要 南诏国(738—902)有两个地震神话传世:一为观音大士镇伏巨鳌,令其长眠不醒,但允其七十至九十春可醒片时。

巨鳌醒时眨眼,仍会地动山摇,以致每七十余年地震一次,每四百年大震一次。

因此,在望海台树立地震碑,告诫后人要警惕震害。

二为洱海河神段赤诚预报地震:今夜亥时,地将大动,十室九倒。

为保民平安,遂与两位山神、河东渔夫分工合作:两山神分别变化为鸡与犬,狂鸣、惊跳,以警醒万民;河东渔夫向洱海东部村民报告,洱海河神变化为老叟向西部村民报告。

十有九成的村民离开房舍,避于平坦之地,人畜皆安;不相信预报的百余人,皆遭震害。

关键词 神话;南诏地震碑;洱海河神;预报地震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780(2024)05-0353-06doi :10.19987/j.dzkxjz.2023-024Two earthquake myths from kingdom of NanzhaoGao Jizong(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Kingdom of Nanzhao (738—902) has two earthquake myths. One is that a huge Ao ( legendary green sea-turtle) always topples the mountains and overturns the seas in Erhai lake, and causes the people and animals devastated by the earthquake. When Ao blinks while he wakes up, the ground will shake and the mountains will shake. So that there is an earthquake every 70 years, and a major earthquake every 400 years. Therefore people set up a seismic monument at Wanghaitai to warn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The other is that the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Duan Chicheng, can predict earthquakes and keep people safe. Once Duan Chicheng predicts there will be a big earthquake at midnight, he cooperates with two Mountain Gods and East River Fisherman. Mountain Gods change themselves to a chicken and a dog, then crow loudly and jump hard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o warn people. East River Fisherman reports to the eastern villagers.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changes himself to an old man and reports to the western villagers. 90% villagers believe in them and leave houses to the flat ground, so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are safe. But the others not to believe in them suffers a lot damages.Keywords myth; seismic monument at Nanzhao; River God of Erhai lake; predict the earthquake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大理古佚书钞》(图1)中收入《三迤随笔》《叶榆稗史》《淮城夜语》等3种笔记作品。

批判、咏叹与抹杀——比较鲁迅、沈从文等乡土作家与李永平之原乡书写

批判、咏叹与抹杀——比较鲁迅、沈从文等乡土作家与李永平之原乡书写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批判、咏叹与抹杀——比较鲁迅、沈从文等乡土作家与李永平之原乡书写⊙庄泽远 车延宏[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珠海 519000]摘 要:乡土书写是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历久弥新的主题。

李永平《吉陵春秋》的原乡书写既迥异于鲁迅、鲁彦、台静农等作家于新旧撕扯中发出的夹杂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反思与批判,亦不同于沈从文所建构的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所咏叹的湘西边城及田园风光。

《吉陵春秋》之重大意义便是开辟了全新的、异于前人的原乡书写模式。

将吉陵乌有乡放置于原乡书写的脉络中,横向与“乡之批判”和“乡之咏叹”进行比较,便可呈现出李永平之原乡书写的独特性与游离性。

关键词:《吉陵春秋》 原乡 恶乡土文学不是仅仅描写乡土的文学,倘若乡土文学只承载对乡情人事、异域风物的书写,其所绽放的惊异光芒及给予读者的营养不过一时好奇之满足,而缺乏关怀精神本质的力量。

如茅盾所言,乡土文学“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a,作家应透过乡土文学,追溯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们对于生命困境的纠缠与寻觅,以返回精神原乡的出发地。

一、书写动因和原乡形塑与原乡功能乡土批判小说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山川的生活,张扬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以鲁迅、台静农、鲁彦、蹇先艾、许杰等的作品为代表。

近代中国,西风东渐日盛,这批作家汲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伦理体系,当他们用全新的思想回望故土时,便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历数乡土的丑陋与落后。

国民劣根性、封建礼教制度、鸦片、女性压迫等便是钳制新思想的种种因素。

在新旧夹杂、先进与落后力量撕扯的关口,作家们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用笔写下振聋发聩的文字。

他们书写故乡风土人情,一定程度上忽视故乡温柔的一面,而单向聚焦其麻木、愚昧和落后的一面,猛烈批判之,以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试图以文学之力加速封建制度的衰亡,推动思想观念更迭前进,并借以抒发乡愁——这是原乡所承载的功能。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小说主观题高频考点考前指导【高频考点1:小说标题】高考小说标题的考查的角度①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标题的意蕴)②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③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④不同标题的比较。

答题思路及规范:(一)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

②深层:比喻义,双关义。

③主旨: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分析。

例【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本义)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比喻义)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惜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主旨典型例题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识记内容】①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寄托人物的情感。

②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③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

④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意等。

⑤思路结构层面:贯穿全文的线索、抑扬、呼应等。

流光溢彩 沙里淘金——2023年度《大理文化》小说综述

流光溢彩 沙里淘金——2023年度《大理文化》小说综述

文学·文艺评论在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最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

正因如此,小说成为现当代份量最重的文学样式,占据着世界文坛的半壁江山。

大理,是诗意栖居之地,历来诗歌与散文繁茂,小说相对孤独。

即便如此,仍有数十名写作者守着小说这株大树,数十年如一日,在云南乃至中国小说的版图中有半席之地。

随着《大理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有些外地作家也将小说佳作惠赐。

如此,2023年度《大理文化》的小说栏目便呈现流光溢彩的状态。

以当代大理为题材的小说呈现了独创性和多元化2023年第1期编发了隆林刚的《殊途》,这篇小说是本期中的亮点,关注了“新大理人”的生存状态。

大理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也是他们的“疗伤之所”,也是他们的伤心之地。

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大胆的突破,完全打破了时间顺序,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值得尝试和探索。

2023年第2期编发了言子的《言子小说三题》。

与传统小说不同,小说节奏缓慢,语言简洁干净,有散文化的笔触,有忧伤的色调,孤独的氛围。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为情所困而不可得之人。

《水袖》中的向寒波,对曾经的婚外情人有着深沉的负罪感,这种无奈的负罪让他在大理古城疗伤却使伤痛更为清晰。

《悦》和《电影》中的主人公空翠,是对情感要求相当纯粹的人,她的单相思显得很苍凉,却又在她空寂的人生中注入生气。

她对青年时代曾经见过的穿盘扣布衣、系银灰色围巾的文艺青年念念不忘,直至渐渐老去。

或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忧伤吧!向寒波和空翠,他们的忧伤是能引起共鸣的,这组小说,确实能打动那些渐渐老去的灵魂。

人生总有流光溢彩沙里淘金——2023年度《大理文化》小说综述●一苇责任编辑:杨义龙投稿邮箱:***************些得而复失的情感,或者未曾得到的情感,它们长驻在我们的生命中。

2023年第2期编发的苏金鸿小说《水月观音》,比之他之前的小说有突破,语言干净不少,也是篇完整的小说。

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环境描写,这些都是传统小说的要素。

作家要多写人世的作品——大理州文学创作四人谈

作家要多写人世的作品——大理州文学创作四人谈

2010.05DALI CULTURE时间:2010年月3月3日地点:大理州文联会议室话题:大理文学创作的现状、主持人:王晓云谈话人:杨泽文(大理州作协主席)杨义龙(大理州作协副主席、纳张元(大理州作协副主席、张时胜(大理州作协副主席、王晓云:今天把各位请在一起,理文学创作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文学创作的这支队伍,杨泽文:好的,在州作协会员有200多人,我州省作协会员有120多人,的地州了。

中国作协会员有11人,2005年后又增加了6人,了。

当然,各级作协会员人数多,就名列前茅。

事实上,游,昭通、曲靖、甚至楚雄等地州,出的作品影响力更大一些。

群,在全国目前影响较大。

多了,其中雷平阳到了《滇池》学文学院,宋家宏到了云南大学,一批有实力的作家,作家要多写入世的作品︱︱︱大理州文学创作四人谈●王晓云. All Rights Reserved.2010.05DALI CULTURE。

“文献名邦”,历来,但近一、,影响力较大,大理创作显得平淡一些,也没有特别有影响的作,但与个人的,所以不可能像工,那。

还有一点,现在我们,作,需要一个,触及到灵魂本质的东、沉淀。

再说人才的出还没有标志性的作品出,。

我认为这有两个艺术家在成长中要对社,另一个方面创作本身、艺术家,可是,会有人”如果放在今天,是不可,与一,无法,源源不断。

杨义龙: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经济的因素,大理的经济比起昭通来,是要发达得多的。

在昭通,一个作家影响力是比较大的,但在大理,人家说你是作家、艺术家有时还有一点贬意。

大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市场经济靠拢,想要多出作品,快出作品,这样势必心态浮躁,这对出大作品,出大家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是机制的因素,党委、政府、各级文艺组织都在说“出精品,出人才”,可是活动虽然多,但切切实实培养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氛围的实招并不多。

文联、作协也是这样,做再多的努力,最终都应该体现在“出作品、出人才”上,否则就是无效劳动。

从品钦的《V.》看后现代小说“追寻”主题的独特性

从品钦的《V.》看后现代小说“追寻”主题的独特性

Vol.35No.1Jan.2014第35卷第1期2014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追寻,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追踪寻找”,其英语释义是quest,也可理解为追踪、探寻等。

从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人们就留下了许多追寻的足迹,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究其根源可追溯到《圣经》的伊甸园,从那时起人类的始祖因为犯错而被驱逐出园,从此便踏上了追寻的旅途。

于是,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随即出现了主人公追寻的故事。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一些美国学者。

这个概念首先发生在建筑、艺术等领域,后来延伸到了文学的领域中。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征:主题、人物形象及情节的不确定性;叙事采用混杂、拼贴等手法,即后现代作家们故意打破传统文学作品结构的整一性,呈现出时空混乱性,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具备了零散性、开放性、无序性等特征;主张语言游戏,即昔日作为媒介和工具的语言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一跃而成为本体和中心。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

本文将以其处女座《V.》为个案分析并探析后现代主义作品“追寻”主题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V.》是品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3年。

整部小说中,两个主人公本尼·普鲁费恩和赫伯特·斯坦西尔组成两条平行又偶尔交错的发展线索。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们追寻的过程和结果基本是千篇一律的,皆为经历种种磨难、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令人欣慰、令人开心的结局。

比如,荷马笔下的奥德赛始终坚定回家的念头,在外漂泊十年终回归;骑士英雄贝奥武夫不畏艰险战胜恶龙取得胜利;鲁滨逊身处荒岛,历尽艰辛但其坚定信念,终归家园。

暮色中的马群(中篇小说)

暮色中的马群(中篇小说)

暮色中的马群一苇 原名杨义龙,云南大理人,白族,生于七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出版有长篇小说《遥远的部落》《桃李春风一杯酒》《喜鹊窝的秋天》《小河淌水》《云开雾散》等,长篇小说《洱海祭》获2015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

《遥远的部落》曾在《春城晚报》连载。

长篇小说《喜鹊窝的秋天》2009年获全国政协等“六部委”第四届“关注森林”文化艺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奖,2014年获大理州政府荣誉奖。

另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若干在《边疆文学》《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滇池》《大家》《小小说月刊》《青年文学》《黄河文学》《文艺报》《文学界》《百家》《云南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登载,先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班和北京第12期少数民族作家班。

一苇(白族)1槐子已经是第三次看到这匹白马了。

这是一个暴雨如注的早晨,古城沧浪路全段塞车。

在中段红灯口,一匹白马,旁若无人地在雨幕中穿行。

它的头高高昂起,望着近在咫尺而又遥不可及的苍山斜阳峰。

它的皮毛,是苍山雪的颜色。

鞭子一般的暴雨,并没有在它身上留下抽打的痕迹,雨珠纷纷从它的身旁滚落。

除了暴雨的恣意泼洒,大街一片寂然。

唯有这匹白马,高蹈阔步,如入无人之境。

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古城,很多年,人们没有看到这样一匹白马了。

白马扬起四蹄,气定神闲地走到槐子的车前。

隔着“牧马人”的窗玻璃,槐子看到,白马似乎微微一笑。

“千里雪”,这是我的“千里雪”!槐子失声叫了起来。

白马喷了一声响鼻,昂起头,转身离去。

槐子打了香草的电话,让她来开车。

之后,他打开车门冲入雨中,他要追上那匹白马。

那匹马一直在他的前面不疾不缓地行走,时快时慢,时隐时现,若即若离。

在槐子和白马之间,横亘着甲虫般蠕动的车流,还有混沌迷濛的雨。

槐子被雨泡透了,跑不动了,弓下腰直喘气。

一抬头,白马好像回头看了他一眼。

风景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风景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守护、坚毅)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讴歌延安军民身上的伟大 精神和崇高情怀,层层深入。
这六幅画面并不孤立散乱。它们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 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 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
洋 洋 洒 洒 :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பைடு நூலகம்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 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思考: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课前导入: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 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 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 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 顶一万句》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 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代表作品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风景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风景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田边小桃林茶社 青年休憩、谈笑
桃林小憩(7、8) 田边的小桃林茶舍,众多青年休憩、谈笑
活动二:梳理 内容 ,辨识风景画
……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 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
北国晨号
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
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 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 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 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 身份?
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
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 他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
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 神面貌?
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 一群文艺工作者
高原归耕
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比 作“等待检阅的队伍”,既突出 植物的生机勃勃,更让人联想到 种植物的人的旺盛的精神风貌。
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 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 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
充满诗情画意的蓝天明月下伴着 粗朴歌声出现的晚归田园风俗画。
1.阅读全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 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 写 一 个 小 标 题 并 用 简 洁 的
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活动二:梳理内容,辨识风景画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 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

2021年《大理文化》小说述评

2021年《大理文化》小说述评

一年开启,万象更新,回望来时路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编辑,从回望中记忆当时的感动,也在回望中坚定未来的信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作为最能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风貌的小说,更要真正传达出时代的脉动、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心声。

大理的小说家们在火热的时代浪潮中更加深入地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反映现实。

回顾2021年的《大理文化》,“开篇作品”和“小说平台”共刊发小说19篇,约30万字。

这些小说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展现着各色的情感,关照了现实生活,带给我们感动和感悟。

一、百年辉煌,必有奋斗的身影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富强,这其中必然有着无数人的努力奉献,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

大理的作家们看到了这伟大的身影,看到了人的能动力、创造力,他们记录和描写着这些让人动容的画面和伟岸的身影,对于农村、对于农民、对于扶贫、对于抗击新冠,他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表达。

2021年第1期《大理文化》“小说平台”编发的杨建宇的《三叔砍核桃的姿势》就是一篇描写奋斗者形象的小说。

面对时代变革中的农村,作家写出了新的“创业史”。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农作物价格的瞬息万变刺痛着农民,曾经靠山庄的“摇钱树”核桃树,曾经比鸡蛋贵的核桃果现在成为价低伤农的直接原因。

三叔从辛苦栽种精心守护到砍掉家里49棵核桃树,其中经历了极为痛苦的挣扎,也有着多方面的阻力和困难。

但是很多时候,在看到商机的一秒就应该当机立断,重新“创业”,砍树的一波三折是农村农民的真实写照。

新的机遇必然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只有三叔一直坚定心中所想,并付诸实现。

这篇小说直视了市场经济下农村产业的很多痛点,塑造了三叔坚定和勇敢的精神世界,是一篇责任编辑:田蓓蓓投稿邮箱:**************2021年《大理文化》小说述评●田蓓蓓文学·文学评论努力想为当下农村经济发展寻求难题破解的小说。

杨义的文学研究及其特色

杨义的文学研究及其特色

《杨义的文学研究及其特色》摘要:从学科专业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文化学等,均有涉猎,由“微观”至“宏观”,撰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而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双重高峰”的诗歌研究,杨义先生则提倡对“古代文学名篇的哲学体验”和“深度的经典重读”杨义先生的学术研究,有一种胸怀全局的大气魄、大景象,有很强的文化战略意识和学术实践。

秦弓先生说:“解读杨义,实非易事。

他的学术视野之广令人惊奇:从时间上看,由当代一直上溯至先秦;从地域上看,由中国大陆跨越海峡兼及台港,远涉星岛,均有专论,至于行文中的参照比较,古希腊罗马,近代欧美东瀛,现当代西方,几乎无所不及;从文体看,神话传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诸多样式,广为论列;从学科专业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文化学等,均有涉猎。

”(1)“积实学以求创新,积专家之学以达致通才,凭中国精魂而与当代世界对话”(2)。

的确,杨义先生学术眼界的高远、知识修养的渊深和研究领域的开阔,令学术界同仁为之惊叹。

可以说,杨义先生学术道路的抉择,既是源于他内心的学术需要,用生命的体验谱写出来自己的学术精神史,同时又是他站在当今文化的制高点,以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气魄而体现出建构中国学术的现代性与开放性。

一、学科跨越:从“现代”走向“古典”作为“文革”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杨义先生师从唐和王士菁先生,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鲁迅小说综论》。

这部著作的创造性在于它“不是把鲁迅作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来研究,而是把它引进社会—历史范围,把艺术放在历史的一般发展中进行某些总的考察。

”这意味着杨义先生一开始的学术起点,就非同寻常。

随后,给他带来极大声誉的是他“十年磨一剑”而撰写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

这部学术著作打破了学界长期以来多人合作写史的惯例,且以个性鲜明的写作风格而独树一帜。

神话叙事基本概念的历史演进

神话叙事基本概念的历史演进

神话叙事基本概念的历史演进
黄泽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9)004
【摘要】从古希腊时期到当下,神话叙事在不断地被定义和诠释中显示了多样的内涵,20世纪中国神话学的学术重心之一就是古今中外神话叙事基本概念的大汇聚、大碰撞.而劳里·航柯、马林诺夫斯基、大林太良、林惠祥、袁珂等人的相关见解构成了这一历史演进的过程.其中蕴涵的多学科内涵制约并形成了神话学的基本论域和方法.
【总页数】6页(P83-88)
【作者】黄泽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2
【相关文献】
1.维京神话叙事特质的历史学解析 [J], 王云龙
2.在边疆书写历史:杨慎两部滇史中的云南神话叙事 [J], 安琪
3.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书写——《史记》感生神话叙事手法初探 [J], 陈春霖;祁国宏
4.玉文化的神话叙事与历史传播研究 [J], 崔茜
5.玉文化的神话叙事与历史传播研究 [J], 崔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新世纪大学叙事长篇小说的社会镜像

论新世纪大学叙事长篇小说的社会镜像

论新世纪大学叙事长篇小说的社会镜像
杨剑龙;陈永有
【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新世纪高校体制改革催生了一批大学叙事的长篇小说,或揭示象牙塔里的明暗纷争,或揭露物欲时代的大学弊端,或呈现知识分子的情感纠葛.新世纪大学叙事长篇小说包含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对新世纪高校现状鲜活的文学记录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杨剑龙;陈永有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第二高级中学,浙江台州31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7
【相关文献】
1.论新世纪长篇小说中“大学叙事”的不足与缺失 [J], 刘卫东
2.基层镜像中的干部、农民与日常生活的苦难叙事——评肖勤长篇小说《水土》兼议其人道主义关怀 [J], 张羽华;蒋季珊
3.新世纪散文镜像中的四川符号——对四川新世纪散文叙事的一种理论观察 [J], 冯源
4.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图谱——读周景雷《叙事的壇变与转型——二十一世纪前十
年长篇小说研究》 [J], 刘广远
5.长篇小说中的镜像历史——论黎正光《仓颉密码》的影像化叙事 [J], 张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关于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

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关于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

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关于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杨剑龙
【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3
【摘要】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庸俗化、漫画化、粗鄙化的倾向,历史小说创作必须注重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审美意识.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杨剑龙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历史"在叙事中复活--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J], 周保欣;张岚
2.借古事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爱憎——从《理水》看鲁迅的历史小说 [J], 华世欣
3.《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简介 [J],
4.生活的离散与现代性的匮乏——当代短篇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观察 [J], 林霆
5.“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思考系列”(之二)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历史观 [J], 居其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变译论视角下《大漠祭》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论视角下《大漠祭》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范文

《变译论视角下《大漠祭》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大漠祭》是一部描绘中国西北乡村生活及其独特语言风貌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其中乡土语言的运用更是其魅力所在。

在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翻译并传达这种乡土语言的独特魅力,成为翻译工作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从变译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大漠祭》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

二、变译论概述变译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和技巧。

它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关注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者的反应。

在乡土语言的翻译中,变译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三、《大漠祭》中的乡土语言特点《大漠祭》中的乡土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体现了西北乡村的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些语言不仅具有描述性,还富含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这些语言的独特性,同时使其易于理解,是翻译工作的重点。

四、变译论在《大漠祭》乡土语言翻译中的应用1. 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在《大漠祭》的翻译中,译者应根据语境和目的,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其发音特点的同时,解释其含义。

对于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其文化内涵。

2. 文化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

对于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表达,可以在翻译中加入解释性文字,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注释、附录等方式,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信息。

3. 接受者的反应考虑变译论还强调考虑接受者的反应。

在翻译《大漠祭》中的乡土语言时,译者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

在保留原文语言特色的同时,也要使其易于理解,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的文化信息。

五、结论《大漠祭》中的乡土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学—文化的贯通批评——对杨义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考察

文学—文化的贯通批评——对杨义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考察

文学—文化的贯通批评——对杨义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考察缑英杰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35)4
【摘要】当代学者杨义在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考察时,以敏锐的文化意识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贯通起来,从而拓展了传统研究的单一视角。

本文结合杨义的相关著作,从研究方向、切入角度及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来考察其文学理论批评。

【总页数】3页(P175-177)
【关键词】杨义;现代文学;文化意识;文学与文化的贯通
【作者】缑英杰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评《文学的秩序世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论》 [J], 曲楠楠;王金胜
2.现代化:文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抉择——林非文学批评和研究初论 [J], 丁亚平;
3.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评庄桂成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 [J], 刘志华
4.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原则新探——以批评史元典与现代阐释及文化背景为考察中心 [J], 汪国林
5.文学批评现代化的策略、实践与影响——以《文学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栏目为个案的考察 [J], 任美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杨义龙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的叙事策略冷洁 大理大学文学院摘 要:杨义龙作为大理白族本土作家,善写通俗演义,至今出版的七部长篇小说一直求新求变,涉及多种题材。

本论文以杨义龙的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为依托,从丰富多元的叙述内容、独特的叙述话语以及双重交织的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入手,运用叙事学写作等理论探讨白族代表作家杨义龙的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叙事策略构建的问题。

关键词:杨义龙;历史小说;叙事策略作者简介:冷洁(1997-),女,江苏省无锡人,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2-02杨义龙,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大理白族人,深受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善于发掘,在尊重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作,无论是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归属,“叙写了主流历史之外,边缘缝隙处的野史逸闻、民族往事和民俗传说,大胆质疑并解构传统叙事的宏大性和崇高性,确定民间话语立场。

”[1]1.丰富多元的叙述内容《洱海祭》中包含白洁夫人的传说,通过“我”的叙述,讲述了大唐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这一年发生在洱海流域六诏的故事。

小说中慈善夫人之死便是基于白族火把节的传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慈善夫人在皮逻阁面前跳水自尽的情节换成了在德隆面前,让故事叙述者成为了这一悲剧的见证者,这样的设置更增强了慈善夫人的悲剧性。

正是这种基于历史传说的故事再创作,使得情节更加严密,具体内容经得起推敲,给人以真实感。

小说采用了完整合理的叙事结构,邓赋诏从安逸到被攻打直至灭亡,皮逻阁统一六诏,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平衡。

小说的叙事结构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文本中的语词层面,按照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事件间的关系。

主要事件可概括为咩逻皮救皮逻阁,皮逻阁占领太和城,皮逻阁攻打邓赋诏,咩逻皮逃亡,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自尽,六诏统一。

这些事件环环相扣,不可随意更改。

深层结构是文本中的支柱结构,研究各要素与文化背景间的关系,是作品潜藏的文化意义。

这一点在人物的塑造上有明显的体现,故事主线中作者大笔墨描绘正面形象慈善夫人,作为白族的“女神”,在众多本主庙中供奉着,白族人民对她有着很深的情感,这是作者创作的深层社会心理。

从行动的内在逻辑来看,《洱海祭》兼具了集中行动序列。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首尾接续式,即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

小说一开始正是因为咩逻皮不听众人相劝,前去营救皮逻阁,这才导致皮逻阁占领太和城并攻打邓赋诏,最终导致邓赋诏的灭亡。

还有左右并连式,即通过变化角度来讲述多条行动线。

作者在描绘战争的时候往往采取这一方式,例如营救皮逻阁时,皮逻阁与杨农栋这边局势紧张,想尽办法拖延,而德隆那边行军过程小心翼翼,到战斗时的刀枪剑戟,十分激烈,作者描绘时不断转换两边的行动画面,凸显形势的严峻,局势的紧张。

主要人物慈善夫人作为一位女神,必然是善良的。

德隆为守卫城池受伤,慈善夫人亲自为他擦药,为他流泪,还多次来探望他。

她还武艺高强,学艺十年,德隆本已是武艺高强之人,慈善夫人还可以给德隆做指导,足可见她对武艺的精通。

她还机智聪明,深谋远虑,多次靠她才得以化险为夷。

如果慈善夫人只是这样一个人物,那么她显得太过完美,太过“女神”,感觉离我们十分遥远,所以作者展现了她人性的一面,这一点在爱情上突出明显:慈善夫人说:“好啊!等咱们老了,就来这九气台建一座木楼,那时,你可以天天煮气磺蛋吃。

我呢,可以像大唐的皇妃一样天天泡在华清池里。

”[2]她有着小女人的一面,会和爱人撒娇,面对战争也渴望与爱人相守的美好生活,对爱人有深深的担忧,包括最后爱人惨死,她的绝望、心痛,这些都让这个人物变得更加鲜活起来,也正是作者这种描绘神性也时不时体现她人性的方式,才让这部作品中慈善夫人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

作者还塑造了多个虚拟人物,这些虚拟人物作者也不是随意安排的。

虚拟了德隆这一叙述者形象,借他之眼、他之口来叙述整个故事,透过这些人物寄托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展示了原历史人物所没有的特点,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

不论是真实人物还是虚拟人物都有其生动具体的形象:虚拟人物德隆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皮逻邓一往情深、谈诗作赋;皮逻阁阴险狡诈、雄心壮志;阁逻凤能屈能伸、沉着冷静;虚拟人物杨秀姬,德隆之妻,为爱赴死、勇敢聪明;咩逻皮苟且偷安、固执己见;洱河部落首领杨农栋骄傲轻敌;虚拟人物逻沙有情有义。

2.独特的叙述话语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是话语重构的世界。

杨义龙在《洱海祭》中采用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自由跳跃的叙述框架,用独特的叙述话语打造了一个颇具真22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实感的艺术世界,引人入胜。

叙事作品中有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一个是文本时间,一个是故事时间,这两种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就是叙事作品中的时序。

在文本时间上,全书用几十万字讲述了大唐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文本时间长度和故事时间过程相差较大,作者的侧重十分明显,对于几个重要的战役,作者都进行了浓墨重彩,援救皮逻阁的那场战役用了十几章去描绘,而对于对情节推动或人物塑造没有太大帮助的战役,一笔带过。

在故事时间上,小说采取了逆时序的叙述方式,相比于顺叙,逆时序与人们理解事物的发展顺序相反,所以更容易吸引人。

开篇采取倒叙的方式,形成一种与叙述者所处语境相疏离的怀旧感,以这种方式开篇,带有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以回忆的方式讲述故事,奠定了本文的整体叙述方式。

插叙则是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上下文时间、因果都不连续的内容,使主要故事进程有暂时的中断和延宕。

文中经常出现的插叙是以德隆的口吻来进行总结分析,给正在观看战役的读者以思路,对各诏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所了解。

叙述时间的张弛有度使得小说故事情节顺利发展,不显拖沓,也使得人物的形象鲜明,同时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理解剧情,激发兴趣并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法国学者热奈特根据叙述者的聚焦点,将叙述视角分为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3]《洱海祭》采用内聚焦叙述,即限知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德隆为叙述者,用叙述者和角色的双重身份,既参与事件,又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因此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心理描写,这种方式所造成的叙述主观性会使人身临其境。

开篇第一句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本文整体的情感基调,而结尾处令人伤感的结局,深化了主题,引人回味和思考,同时也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我”的深情。

《洱海祭》虽然是一部小说,但作者的叙述框架却采取了诗歌的形式。

从本书的目录可以发现,小说抛弃了传统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

全文共五十一章,每章的标题字数不等,连在一起读,就成为了一首诗歌。

“我怀中温热的身体正一点点地冷却,战争的烈焰,遮蔽了闪烁的星空,洁净的莲花将涂上血污,碧绿的芦荡将丢弃着旗帜,一缕惨败的月光披上了我们的铠甲与兵刃。

”[4]一句句读下来,从目录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德隆的一片深情。

小说叙述也是充满着诗意。

开篇和结尾都充满着德隆的悲伤与深情,中间的内容则具体讲述悲伤与深情的原因与事件。

这样诗意的叙述框架给本是惨烈的故事情节一些缓和,淡淡的忧伤从开篇就一直萦绕着,诗意的辞藻也给这部历史战争小说带来一丝柔软,刚中有柔。

3.双重交织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就是用怎样的口气或态度进行叙述,在这部小说中有公开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公开叙述者的声音平和质朴,隐蔽叙述者的声音个性鲜明,通过这两种叙述声音梳理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公开叙述者就是我们能在文本中清晰听到的叙述者的声音,在这部小说中,开篇即以“我”为主体来讲述故事的经过,所以“我”就是公开叙述者。

德隆作为习武之人,不擅长诗词歌赋,也并未读过多少诗书,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粗人”所叙述的内容自然不会带有文人气息,因为小说中德隆久住苍山,受苍山无为寺佛教的影响,他的叙述话语十分平和,这也有利于叙述者在文本中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杨农栋与皮逻阁之间的战役,作者通过德隆分析得很清楚,纵使我愚钝,我也再一次明白,蒙舍部落攻袭大厘城,可以说是“一石三鸟”的妙计。

其一,……;其二,……;其三,……。

因此……[5]隐蔽叙述者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发现的叙述者的声音。

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德隆是叙述者,但他作为亲历者,也承担了转述的任务,这些话语都带有各角色非常鲜明的特点。

德隆被迫迎娶杨秀姬,心中不愿,慈善夫人既向德隆表明知道他的委屈,又说明情况不得不这样,同时又指出杨秀姬一人的处境,充分凸显她的善良体贴、机智聪明。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作家杨义龙的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通过基于历史传说的小说再创作,完整合理的叙事结构,逻辑清晰的叙事行动,创造民族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内聚焦式的叙事视角,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公开叙述者平和质朴、隐蔽叙述者个性鲜明的声音展现人物性格。

以其丰富多元的叙述内容、独特的叙述话语、叙述声音双重交织的叙事策略所创作出来的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在历史小说中别具一格,成功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叙事策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

参考文献:[1]饶峻姝,历史题材的现代把握和诗性书写——评一苇长篇历史小说《洱海祭》[J].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8(3):9-10.[2]杨义龙.洱海祭[M].作家出版社,2016:117.[3]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4]杨义龙.洱海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1.[5]杨义龙.洱海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8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